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2024-05-18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共8篇)

篇1: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2007-12-12 18:01:3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2)为深入了解我县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农委、财政局、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础与现状R>我县共辖5镇3乡153个行政村、6个农工贸公司,两个国营农场。区划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其中县属167万亩;计税面积178万亩,其中县属106

万亩;县属计划外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乡管纳税面积万亩。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统计,全县乡级债务3377万元,债权892万元;村级债务万元,债权万元。2003年全县农业税收入万元。2004年全县农业税实际免征3679万元,农民人均免征元。全县可获粮食直补2442万元、良种补贴0万元。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靠政策原因同比可增长。我县8个乡(镇)共有省定编制383名。2001年机构改革时分配各乡镇编制289名,实有251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40个,编制315名,实有235人。县直今年需改革的事业单位227个(含学校),编制6631名。

二、困难与压力

“一免两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

(一)乡村两级组织运行难度增大。农业税取消后,基层组织运转普遍出现了“三难”。一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前些年乡村两级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借款为农户垫付农业税,加之一些政策性支出、隐性支出,使乡村两级形成了亿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来乡村两级可以通过农业税等收入逐渐消化,现已无力解决。二是经费支出保障难。农业税取消前,乡镇办公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划拔,不足部分通过乡管计划外耕地税收解决(纳入了预算内)。我县8个乡镇各站所年需经费727万元,取消农业税后,资金缺口647万元。全县村级年需经费636万元,取消农业税后,缺口371万元。三是“一事一议”执行难。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本身已无力支付公益事业投入。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对“一事一议”并不认可,现在农村的“一事一议”会难开、款难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迟缓,面貌难以改善,严重

影响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金融瓶颈制约严重。我县每年农用资金需求在28000万元左右。据调查,近三年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农贷17729万元,仅占农用资金需求量的。其中投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13897万元和1158万元,分别占投入农贷的和,畜牧业贷款投放比例过小。以兴安乡为例,兴安乡年需农用资金2800万元,2003年信用社贷款1121万元,占所需资金的40,且全部投入到了种植业。由于金融部门农贷投入比重低、贷款门槛过高且投放方向失调,无奈之下,农民只能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我县年均民间借贷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息借贷,这种高利贷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乡村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土地矛盾日渐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的潜在矛盾一起暴露出来。3月份以来,我县发生反映土地问题的上

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0以上。主要体现在土地合同纠纷、要求均分计划外地、机动地长期发包抵债、机动地超标、户在人不在未给分地、新增人口无地要地、树遮地造成土地自然减少要求补地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耕地保护不到位,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四)机构改革压力较大。目前看,我县乡镇机关分配编制和实有人数只占省定编制的76和,按今年省定15的精简比例,困难不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每个乡镇政府设置三个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税办公室),事业单位设“四个中心一个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但多数乡镇只换牌未转制,仍实行改革前站所的管理方式。目前乡镇还有自用人员81名,职能转变和人员臃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管理职能

弱化,深化乡镇改革和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个“大手术”究竟如何做,改革后的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机构如何调整,富余人员如何分流等等,是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事业单位参保进展不快。我县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统筹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方案》。由于事业单位参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篇2: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天津汉沽区营城镇人民政府 李志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广大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不仅要解决好农村面临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而且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整个农村社会和广大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因此,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奋斗目标的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反映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建设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通过对本区域内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总体上看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渐增强。广大农民正在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过去依恋家乡、依赖土地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正在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使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出务工、出国劳务、经商的农民逐年增加,加之征地搬迁,进入城区后,使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具有城市居民身份但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产业工人,并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扩大。

二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的意识逐渐增强。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已经成为风气,科技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科技推广,发展特种畜牧养殖,不断翻新养殖新品种,逐年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逐渐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奉公守法、社会公德意识等都在逐步增强,求真、求善、求知、求富、求美的一些现代观念,已经被农民普遍接受,注重公共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

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比,仍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镇村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作风等,与广大农民群众“求富、思稳、盼服务”的愿望在某些方面还不吻合,影响了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摆不正。有的基层组织在思想工作和经济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布置工作只强调经济建设,考核工作只重经济指标,解决问题只靠经济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将经济工作和思想工作混在一起,工作不分家,遇到什么抓什么,想起什么干什么。

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不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具有明显成效的宣传阵地,如文化广场、阅览室、有线广播等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正在日益萎缩,即便是有也已经设施陈旧,破烂不堪、利用率低,特别是文化广播和乡村电影,几乎绝迹,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

三是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干部满足现状,看家守业意识浓厚,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与能力不够强。对农民所思、所想、所盼知之不深,说不清,道不明,对农村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征地拆迁中的热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工作上就事论事,照本宣科,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是教育与解决各层次思想问题的需求不适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农民的阶层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农民私营企业家、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等等。他们的思想和以往相比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有些基层组织没有抓住他们的脉搏,工作满足于能过得去,能应付,不出乱子,教育内容与农民思想不合拍、不切合实际,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

三、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策

一是注重导向。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带领农民奔小康相结合,不断增强渗透力。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带领农民奔小康结合起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取得实效。要通过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比贡献”和全民读书活动,树立依靠科技搞活农业的观念。要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把经常性工作与集中下乡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二是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与作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型农民的需要。只有不断提高认识,才能进一步摆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一定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真正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抓紧抓实。

三是注重服务。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相结合,不断增强凝聚力。要多从农民的需要出发,多做雪中送炭,排忧解难的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创“文明村”、“文明户”、“文明村民”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履行各项义务,维护集体利益。通过开展遵纪守法户、安全村评选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是注重实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说服力。广泛开展以“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为宗旨的各种活动,既要帮助群众解决在发展经济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又要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解疑释惑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是注重氛围。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依托阵地抓教育,要在农村建立健全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乡镇文化中心等教育阵地,充分利用党报党刊、板报、图片、村务公开栏、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等途径,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经常性正面教育与灌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老少皆宜的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其中,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其中,寓教于乐。

六是加强调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在方法和手段上缺乏系统性,尽管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也不少,但由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经验交流的多,理论探讨的少,造成工作水平整体不高的现状。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到农村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研,着重研究和解决阻碍思想解放、影响干事创业、干扰科学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以提高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水平。

篇3: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1 民主理财建章建制, 管好村级资产及财务

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 加强民主竹理和村务公开。全市各村都要建立由懂财务、善管理、关心集体、办事公道、不是现职村干部及家属和亲属, 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村民主理财小组 (对“一事一议”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 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 粮食直补, 退耕还林等各种惠农补贴以及其他村民反映强烈或有异议的村组财务事项要专榜逐笔公布。公开的时间要及时, 做到每月或季度公开一次) 。公开的形式以公布栏, 明白纸, 会议为主, 遵循实用、方便、节俭的原则。

在当前时期, 要想符合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 就要合理的利用民权。要真正的尊重广大群众本身的意愿, 不断的深化发展会计代理制度, 保证财务管理体系完善, 防止集体资产外流问题发生, 而且要切实的完善债务体系, 确保其合乎经济发展规定, 切实维护群众的真实权益, 带动经济组织模式优化发展, 保证农村经济朝着更为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2 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

2.1 为了确保工作得以顺畅的开展

就要不断的完善发展民主理财体系, 保证村级财务体系设置合理, 保证财务公开。对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发展优化, 保证相关原则得以有效的落实, 满足监管工作的要求, 强化责任意识, 带动审批工作的开展, 促进农村内部经济管理系统的健全。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 积极的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不单单是当前农业机构的主要职责, 同时还是当前时期强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 要当成重点来对待。具体的来说要做好如下的这些工作:认真的管理承包档案, 应该存放好, 并且认真管理, 防止其丢失, 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 还要切实的结合档案法相关的要求, 不断的完善承包管理体系, 确保合约以及台账等完整有效。

2.2 要适时地对土地承包管理体系发展完善, 保证所有的要素都可以有序的运作

保证承包管理工作顺畅开展, 以满足具体的工作要求, 促进相关土地承包经营环节的协调, 促进内部环节的深化应用, 确保工作经费环节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应用, 确保土地规模经营环节的优化, 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系统的健全, 促进其实际用地难题的解决, 进而保证农户的切身利益得以维护。

2.3 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确保农民权益

在我们国家的个别区域的农村, 存在很多的荒废土地, 这显然对于农经的发展很不利, 要想避免这种现象, 就应该积极的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不断的优化方法, 切实的提升群众的承包权益, 保证流转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 同时应该结合党的方针政策, 认真的完善农技推广体系, 保证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权益得以维护。合理的发展合作社, 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合作社的存在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 比如能够提升群众的生产活动的组织能力, 还能够保证当前的农业活动朝着规模化等的方向发展, 能够显著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2.4 结合当地情况, 调整工作方法

除了上文讲到的优化内容之外, 还应该对管理工作的后续内容进行优化。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形, 保证后续工作体制设置得当, 不断的优化发展, 做好协调。在当今的农村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全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干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结合出现的这些问题, 不断的转换工作方法, 提升工作能力, 真正的深入到农村之中, 融入到农民群体中, 做好真实的调研工作, 尤其是对那些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要认真的对待, 开展详细的调研工作。只有做好这些工作, 才可以为机构制定政策提供必要的参照信息。

3 结束语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村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在当前农村, 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 农村集体山林、水域、土地等集体资源所属产权没能进行有效界定, 造成不必要干群矛盾、邻里之间的纠纷, 更有甚者会引发群体事件。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依法管理农村的“三资”问题, 做到资产透明, 资金使用规范, 资源合理使用, 做到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 相信实现农村的和谐将会指日可待。

摘要:在我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显著, 对农村经济管理予以足够的重视十分必要。这就要立足中国的国情, 结合当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探索一套合理、高效的发展模式,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 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特点, 在保证其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对农村建设进行有效的优化, 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 保证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篇4: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重视干部培训工作,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早在建军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培养红军干部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他亲自创办了红军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并为抗大三周年拟定了教育方针,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军事人才。邓小平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他在领导恢复和重建院校的工作中,多次强调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江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对干部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和关心,作了一系列论述,为做好新时期的干部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他先后发出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号召,要求把院校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人才培养要先行。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掀开了新时期我军干部培训工作的崭新篇章。

我军干部培训工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促进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的更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主要有:建设和依靠院校培养人才,实行不经院校培训不能提拔干部,全军干部经院校培训的比例发生了历史性飞跃;确立和坚持指挥干部三级培训体制,实行不经本级院校培训不能进入相应领导班子的制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本级受训率明显提高,对院校和干部队伍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视提高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训层次,全军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了深刻变化;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接轨,逐步走开军地并举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为军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些有益的经验,为做好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成功借鉴。

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年,全军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但总的看,我军人才状况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不适应。突出表现在:1、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全军干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40%左右,研究生学历的还不到5%,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函授、自学等途径取得的。这不仅远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军队,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军队相比也有差距。2、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紧缺。各级指挥干部特别是高中级指挥干部,经历大都比较单一,在机关、部队、院校都任过职的不多,熟悉军兵种知识、有军兵种交叉任职代职经历的比较少,军政兼通、指技合一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更为缺乏,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普遍比较欠缺。3、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全军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优秀后备人才不足。专业技术干部知识和技能比较老化,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十分匮乏。这种状况表明,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矛盾。随着军事斗争准备加速推进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这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培养大批思想政治过硬、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军事技能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这一形势,既给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干部培训工作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大计,切实抓紧抓好。要把为军事斗争准备培养和输送大批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中心内容突出出来,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干部培训任务要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要求进行筹划和调整,培训数质量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培训目标要紧跟部队武器装备更新和军事理论、军事技术、战法研究的发展,培训手段要灵活多样,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教育方法,从而使我军干部培训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按需培训。切实按照现役军官法逐级培训的要求,下大力解决培训比例偏低、培训数量不足的问题。按照未来的仗怎么打,今天的人才就怎样培训。充分发挥军队院校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挖掘培训潜力,改善培训条件,扩大培训数量。积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拓展培训规模,形成有效补充,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干部对培训的需要。

——突出重点。着眼全军干部队伍建设的全局,坚持普遍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军事斗争准备对人才急需为重点,坚持向重点部队和重点方向倾斜,优先满足作战部队特别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战略预备队干部培训的需要,科学筹划,合理安排,使全军各类干部的培训相互协调、有机统一。

——改革创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确立现代教育观念,认真借鉴国内外、军内外和地方干部培训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我军干部培训规律,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根据我军干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强化高、中、初三级培训,积极落实逐级培训,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体系。针对存在问题和长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干部送学、培养及毕业后使用等规章制度。实行全程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规定的落实。

——训用一致。正确认识培训工作同干部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根据不同的对象,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一致。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先训后提、不训不提和干部晋升逐级培训的培训与使用机制,纠正未训先用、训而不用的不良倾向,不断提高干部培训效益。把学习和运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指导部队工作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加快实现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变

(一)生长干部的培训要加快实现由军队院校培养为主向军地“并举”培养的转变。军官大学化,是世界各国军队发展的共同趋势。过去,由于有的领导认识不足,造成我军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长期上不去。这与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和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极不适应,今后要尽快从招生环节上实现本科化。军队生长干部的培养实现军地“并举”,是江主席为我军干部培训工作指明的方向,是提高我军干部队伍素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军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项工作中,要抓紧相关立法工作,尽快使这项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进一步扩大依托培养规模,切实保证质量,无论是直接接收大学生入伍,还是选拔后备军官和招收国防生,都要在注重学历、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严把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关,确保依托培养的军队干部政治合格。要大胆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完善“3+1”、“4+1”的军地联合培养和在地方大学建立军事系班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要加快实现学历教育向军事任职教育的转变。军队院校在我军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屙陛、先导性的作用,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渠道”,是我军干部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干部的学历层次还比较低。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内,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仍将承担相当部分学历教育任务。但随着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生长干部路子的走开,军队院校的职能将随之发生变化,应由学历教育向干部任职教育转变。除少量干部进行学历教育外,绝大多数干部的知识更新,主要通过短期培训解决。因此,大力开展任职教育,这是在职干部培养的发展趋势。说军队院校职能的转变,并不是说要削减军队院校的培训任务。军队院校的职能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今后,随着军队院校培养生长干部培训任务的减少,在职干部任职教育的任务要继续增加。军队院校培养人才的工作要在进一步突出军事特色,稳步增加培训规模的基础上,使培训质量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从根本上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纠正“一次教育定终身”、“一张文凭用到底”的做法,使全军每个干部不断地学习、不断接受培训。新颁布的《现役军官法》,对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要求很高。院校承担任职教育的任务很重,无论是对教材内容,还是对教学要求都很高,因此,院校要充分认清地位和作用,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军事任职教育上来。总部机关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全军干部任职教育的政策规定,研究落实干部“逐级培训”的配套政策,促进任职教育制度建设。要切实落实好训用一致,使任职教育尽快与干部的岗前培训结合起来,逐步作为干部任职资格,建立学分制,进入干部档案,与职级待遇挂钩,使干部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一体化。

(三)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加快实现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从历史上看,我军开展研究生教育之初,由于受国家教育大环境、生源结构、传统用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为院校和科研单位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在一定时期内缓解了教学科研单位人才短缺的矛盾。但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需要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训模式进行调整,尽快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心,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变。从1978年我军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军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培养规模已有了很大提高,培养形式多种多样,全军干部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逐步提高。但这一状况与“打得赢”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军事指挥类和工程技术类等急需专业的研究生,还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需求。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培养能够指挥作战、新武器装备维护和使用的应用型人才。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在军队自己培养的同时,尽可能依托普通高校多培养一些高层次专门人才。二是要根据部队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军事学学科,以及与“打得赢”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学科,尤其要加紧发展军事硕士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鼓励有实践经验的军、师、团、营职指挥军官和高级机关参谋人员攻读军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三是要注重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坚持把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要改进课程设置,合理确定培养目标,狠抓导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中,从一开始就要抓好质量。四是要注重研究生的使用效益。在毕业研究生的补充上,目前分布很不均匀。今后研究生的补充要重点向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倾斜。要制定相关措施,从政策上吸引和鼓励高学历人才到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工作,把研究生放在部队建设的第一线锻炼摔打,通过实践增长才干。

四、着力提高新时期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影响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观念滞后、培养经费不足的原因,也有体制编制不尽合理、培训数量不足、培训渠道不宽、院校教学内容陈旧等因素。从当前来看,提高干部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改革组训方式。要按照培养联合作战指挥员的要求,抓好中高级干部的培训,继续办好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一些重要班次和军兵种指挥院校军兵种知识交叉培训班。中级指挥干部要落实军政、指技合训;本科层次的初级指挥生长干部要进一步走开“指技合训”和“合训分流”等组训方式。“基础教育合训、

专业训练分流”,是发达国家军队普遍采用的组训方式,要进一步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要充分发挥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各自的优势,打牢生长干部的科学文化基础,提高第一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这些年,按照总部的部署,院校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了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队反映,一些干部入院校培训回来后,从思想理论水平到实际工作能力没有明显的长进。一些毕业学员也反映,入学前的期望值很高,但毕业时的失望感很强。分析原因,主要是院校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部分教员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是院校改革和发展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停止,今后院校应进一步深入做好这项工作。针对落实军官“逐级培训”以及干部知识更新的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等,如何加以改革,都要深入研究,拿出实在管用的办法措施。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员,阻力也在教员,培训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员队伍的水平,因此,要特别注意抓好教员队伍建设,加大对院校教员的培训力度,促进院校教员队伍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第三,狠抓训用一致。培训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培训人才是为了使用人才。坚持培训与使用的一致性,是干部培训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些年来,总部一直把增强培训效益作为干部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但培训效益不高的问题在一些单位仍然比较突出。有的单位训而不用,未训先用,影响了一些部队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改善,也挫伤了一些干部入学的积极性;有的单位没有按照培养目标选送和使用学员,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甚至多次进校,重复学习,造成有限培训资源的浪费。原因主要是个别领导人才观念滞后,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长远,优不送学;有的单位在选送学员时迁就照顾,把关不严,使得“包袱学员”、“关系学员”、“问题学员”占有一定比例;还有一些院校在入学对象把关上也有不严格的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培培训工作的整体效益。讲“训用一致”,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上的训用一致,其次才是入校培训与职务提升上的一致。如果仅仅把“训用一致”理解为“训提一致”,那就会出偏差。今后,应进一步从学员选拔、淘汰和使用等环节上,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切实抓好“训用一致”原则的落实。

五、正确处理培训工作中的若干重要关系

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作为,没有继承的创新,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干部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我军在长期的干部培训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做好新时期的干部培训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要在继承我军干部培训工作优良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发达国家和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打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坚持从我国国情、我军军情出发,看准了的、成熟的大胆去试,尚不具备条件的,充分论证,积极稳妥。只有这样,干部培训工作才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二是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在干部的培养上,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要见到成效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要求干部培训工作要与武器装备发展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不仅要满足当前部队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而且要瞄准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先进水平和发展趋势。如果只从现实情况出发,忽视未来发展的需要,必然使培训工作落后于军事领域迅速发展的客观实际。没有未来意识的培训是短期行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军队在日益激烈的军事斗争中落后挨打。因此,要站在“明天的战争”的高度上考虑今天的工作,在充分满足培训对象第一任职需要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培养对象将来的发展,使他们有潜力、有后劲、有能力适应未来需要。

三是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的关系。受院校承训能力的限制,在目前的条件下,只能优先保证重点对象的培训,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相一致。当前,要把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和新武器装备部队的干部作为培训重点,把为新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维修与使用提供知识和科技支持作为重要任务,把适应军队建设和发展需要的中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对重点部队、重点方向优先保证。这样,才能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才能推动我军的培训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一般,在更高的层次上求得最佳效益,在整体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是军内培训与军外国外培训的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军队院校、训练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培养部队需要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军队院校受教学条件、教育经费等方面相对薄弱的客观制约,特别是有些专业的干部军队院校无培养来源,培养数量不足,仅仅依靠军内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军队干部培训的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在立足军内培养的基础上,借助地方教育资源的优势,拓宽军队干部培训的渠道,更好地满足军队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还要走出国门,取众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只有了解世界、学习世界,才能走在世界前列。要进一步加大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力度,学习外军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为我所用。

篇5: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创新农村团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对于在新时期推进共青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为此,笔者通过深入新晃县李树乡大晏村等团建示范村,对部分村团建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步意见,以供探讨。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存在着团的作用弱化、组织软化、意识淡化等 “三化”现象,然而目前这样的现象在全县也很普遍。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就新时期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存在问题

(一)团员流动日益增强,基层组织覆盖面萎缩,出现有组织团员管理难的现象。

一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缺乏,个别村团小组变为“空壳团小组”;二是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底子不清;三是由于大量农村团员青年外出务工经商,流向城市、企业,加上团员超龄离团和未及时发展新团员补充新鲜血液,使不少村民小组的团小组“名存实亡”,变成了团建空白村。团员青年的管理困难,已经是广大农村团组织建设中关于团员队伍建设最现实问题。

(二)农村团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团干部的“畏难情绪”、“有心无力”现象普遍存在。

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团工作能否正常运转和效率。由于种种原因所致,目前大晏村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一,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稍大;二是文化程度不一;三是兼职团干较多,大多数团干都是兼职的,如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各社团干

部人员流动大,团组织负责难确定等等,真正花在团工作上的时间很少,普遍对团工作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感,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村委会在考虑配备团干时也缺乏战略眼光,纯粹凑数,一些优秀的团员青年不能脱颖而出,“双推”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导致大晏村党员队伍、村干部队伍老化。

(三)各地团的工作开展情况不一。

目前,行政村团工作普遍面临缺人、缺物、缺财力的“三缺”局面。再加上受村级团干部自身素质及村两委干部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行政村团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一些村党支部、村委会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基层党组织也本着“能维持、能交代、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不给团干部交任务,不对团员青年进行教育,对团建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关心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放松了对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团的工作经费没有保障。

(四)村级团组织凝聚力弱。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变革,部分团员青年出现了政治淡化倾向,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村级团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团的活动开展又没有好的载体和阵地,导致有的村团支部徒有虚名,多年来未曾开过一次会,没有搞过一次活动,团员青年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一长,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作5个方面思考:

(一)扩大团工作对象,有效转移共青团的工作重点。

我们的工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团员,要把眼光投向团外,把青年

作为工作对象,就可以解决团工作无对象这一难题。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一是抓结构调整,二是促农民增收。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基本需求的同时,着力研究如何发挥农村团员青年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团员青年文化层次较高、思想观念较新、发展思路较活、接触信息较广、接受新事物较快的优势。

(二)提高团干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的团干队伍。

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中要针对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培养。对村级团干部要在发现、培养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村级团干部的任用标准,把群众基础好、文化程度高、致富本领强、乐于奉献的优秀青年农民推荐到团的岗位上来,可以采取公开竞选、组织物色等方法,做到宁缺勿滥。并要把团支部书记作为村级干部的后备力量,对比较优秀的团支部书记要考虑进入村两委。要加强对村级团支部书记进行培训,加强考核,克服工作的随意性。

(三)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村级团干部队伍建设。

以党团共建为抓手,积极争取乡(镇)党委和村级党支部的支持,将村级团建纳入党建工作范畴,切实抓好村级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团干部的选拔工作。乡(镇)团委要深入村级团组织,摸清村级团组织现状,善于发现农村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拓宽村级团干部的选拔渠道,及时把文化层次较高,热心共青团工作的优秀农村青年充实到团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做好团干部的待遇落实工作。落实好村级团干部的政治待遇,要进一步做好团干部“推优”入党工作,争取村党支部的支持,加大村级团干部入党培养力度。同时,要根据各行政村集体经济情况,尽力为村团支部争取到一定的团活动经费。三是做好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基层团干的自身

素质,使各村团支部书记理论政策水平强于群众,自身形象好于群众,工作能力水平高于群众。四是加强对村级团干部的管理,建好团干部的个人档案,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联合村党支部,对不同工作基础的团组织及团干部实行相应的考核管理。

(四)健全村级团组织网络,夯实村级团建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村级团组织的制度建设,要在农村团组织中明确团员权利和义务、团支部工作条例、团支部组织情况等内容,有条件的行政村要做到制度上墙;二是严格档案管理,认真开展一次团组织档案整理工作,尽量规范团员档案的流转接管工作;三是及时调整组织设臵网络,对工作开展正常、有效的团组织要进一步巩固,对“空壳”团支部或工作开展不力的团组织要及时进行撤并,使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先进群体作用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五)采取有效形式,创新村级团组织活动载体。

篇6: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并全力而为之的一件大事。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链条,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农业总产值完成11.92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6%;粮食总产量达21.08万吨,比2002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42元,比2002年增加261元。“南烟北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2006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1万亩,预计产量12万担,烟农收入7500万元,比2002年增加2.4万亩、8万担、5924万元,产量、效益稳居全区第一,成为**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并已通过全国农业生产(烤烟)标准化管理示范县验收;桑蚕生产实现突破性发展,2006年桑园面积达到2.17万亩,预计全年鲜茧产值突破50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值2000万元。生姜、水果、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生产通过引导和扶持实现稳步发展,中药材生产成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取得重大成效,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3.7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00吨,比2002年增长28.04%、48.39%。退耕还林工程和“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顺利实施,累计完成造林10.1万亩,林业经济效益显著。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市平均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我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在“南烟北桑”结构调整思路的引领下,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烟叶、茧丝、生姜系列、果品加工等加工业蓬勃发展,迅速成为全市乃至全区重要的企业群和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篇7: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扬州大学团委吴荣军

高度教育大众化带来了学生规模和群体结构的新变化,学生数量激增,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变化使高校共青团面临着更为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也带来了一些更为复杂,甚至是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如何为党执政扩大团员青年群众基础,引导和帮助团员青年自觉学习和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使理论武装、团员教育、组织建设、服务能力、工作作风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开创团建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思想教育创新,积极探索理论武装的有效途径。第一,要重视理论武装,努力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团员青年学生,构筑团员青年学生精神支柱,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把团员青年培养成为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共青团首要的政治任务。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素质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坚持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团员青年头脑不仅有助于凝聚青年的力量,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第二,要注重长期坚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理论武装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要防止疲倦情绪、畏难情绪和工作中的表面化,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团员青年的工作贯穿到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我们各项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形成机制,完善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使团员青年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观念。第三,要尊重思想教育规律,在实际效果上求突破。理论武装工作要遵循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做到真懂,要帮助团员青年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这是解决理论武装问题的认识基础;其次做到真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团员青年切实感受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断升华认识,提高认同感,这是解决理论武装问题的思想基础。最后做到真用,就是要在认识论的三个层次上帮助大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觉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是解决理论武装问题的实践基础。第四,要抓好典型示范,将创树育活动引向深入。要善于发现并培育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典型集体和个人,通过典型示范,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习、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第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积极构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坚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抵制错误思想、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不断增强团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高校团员青年主流是好的,他们有着强烈地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思想活跃,最少保守,创新意识强。但由于高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团员,团员的大众化使得不少学生淡忘了自己的团员身份,因而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不能时刻以团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的团员甚至存在思想认识模糊、理想信念动摇、自我要求不高、组织观念淡薄,模范作用不突出等问题,特别是团员意识的薄弱则成为当今制约团组织工作展开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共青团思想建设着力点主要放在增强团员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团员意识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和构建团员“长期受教育,永远跟党走”的长效机制,引导和教育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思想上追随党,用实际行动拥护党,努力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增强团员意识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从而达到提高团员队伍整体素质,激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把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共青团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推动和促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加强,为不

断提高团的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党建带团建,大力推进“强基工程”。

团的基层组织直接担负团结青年、教育青年、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和发展青年,担负把党的要求和团的任务落实到团员青年的重要职责,只有把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好,把党的要求化为团员青年的自觉行动,才能巩固党的群众基础,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必要保证。因此,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共青团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共青团生命力、战斗力的源泉。高校共青团要保持政治上的先进,组织上巩固和发展,实现党赋予的光荣使命,就要不断地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首先要切实加强对党对高校团建工作的领导,建立起党建带团建的领导责任制,将团的工作融入到整个学校党建工作之中,不断完善五个制度,做到五个方面衔接。一是坚持定期研究共青团工作制度,做到党团工作建设上的相衔接;二是坚持团干部协管制度,做到干部队伍建设上的相衔接;三是坚持“推优”制度,做到党团员队伍建设上的相衔接;四是坚持党团校联合培训制度,做到教育环节上相衔接;五是坚持把团建任务纳入党建任务一起布臵和实施制度,做到了目标管理上相衔接,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带建的工作机制;其次,高校团的组织建设要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灵活团的组织设臵,及时巩固、调整基层团的组织。在抓好班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其在教育管理、组织生活、推优入党等方面功能的同时,积极创新基层团建模式,在坚

持《团章》的前提下,寻求基层团组织设臵的新的依托,探索培育基层团建新的生长点,不留团组织覆盖的空白点。一方面,要依托学生社团建团,在政治上引导社团,在组织上规范社团,在内涵上丰富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管理体制要求和学生党建模式,及时在学生生活社区建团,做到哪里有团员,哪里就有团组织。

四、坚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团干部服务水平。高校团干部队伍是学校党的干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重要来源。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加快,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主体又进入新一轮激烈竞争态势。这不仅对高校管理队伍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团干部能力和素质带来了严峻挑战。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团干部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完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状况越来越突出,有的团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缺少创新精神,凭感觉凭经验干工作多,有的团干作风华而不实,甚至有浮夸、虚假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同高校共青团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非常不相适应,必须通过加强团干部能力建设加以克服解决。首先在用人观念上拓宽视野,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把团干部培养使用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机制中,同时通过党校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形式对团干部进行系统地教育和培养,切实提高他们领导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坚持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团干部的良好形象。以作风建设为重

篇8: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国家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了福音, 也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指明了方向。

第一, 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为完备。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就为逐步解决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偏小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第二,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具备了一定的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能力与条件, 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 从国际上看, 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 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 如果及时加强农业, 反哺农业, 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 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如果继续挖农业, 忽视农业, 就会出现农业萎缩, 贫富悬殊, 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 社会矛盾加剧,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长期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在不断的加大,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 也使我国具备了反哺农业的能力, 这对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是机遇更是保障。

第三,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愈来愈认识到, 农业和农村发展, 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 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 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此外, 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第四, 我国已经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愈来愈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愈来愈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打破, 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 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挑战

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近几年来, 尽管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在6%以上, 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更高, 由此,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不断扩大。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1, 1994年扩大为2.86∶1, 2005年扩大为3.22∶1, 2008年进一步扩大为3.31∶1。

2、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水源、侵蚀土壤等为代价, 必须在环境容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目前的现实是农村的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都比较突出, 不仅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而且恶化了农村人居环境。特别是最近这些年,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农村的要素流失、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等问题, 都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农业基础地位不牢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老化, 自然灾害频发制约我国农业生产。从历史上看, 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尽管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中低产田的改造, 但整体上农业发展环节仍然比较薄弱, 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 生产能力不稳, 大灾大减、小灾小减的状况在我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速度赶不上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年, 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 比较效益明显下降, 已对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增长带来了威胁。

4、“三农”投入不足, 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 国家财政及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有了较大幅度增长, 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 也都得到了强化。各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有力地支持了粮食的稳产和农民的增收。但总的来看, 对“三农”的投入依然不足, 制度化的农业投入渠道仍不成熟, 还没有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 迫切需要从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同时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 建立完善的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5、发展现代农业制约因素多

一是农户生产规模偏小, 相对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不利于规模经营。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但多年来, 农户分散经营, 土地被条块分割, 有些耕地因为农民进城甚至出现撂荒, 这些给发展规模生产、集约经营和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农机化作业带来了阻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 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 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切实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和矛盾,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 同时确保基本耕地面积, 保障粮食安全仍是当前农村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此外农户分散经营, 导致种养的产品种类多、品种杂乱,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及标准化水平低, 产品的质量不容易控制;二是农业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文盲和半文盲占较大比例, 再加上近年来一些有头脑、素质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外出打工, 使得这种状况更加突出, 显然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另外, 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落后, 也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推进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1、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深化资源、科技、投入等保障机制改革

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加快建立确保农产品供给的保障机制, 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一是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快改革征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 形成集约、节约用地的新机制;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强化科技保障, 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良种培育、适用技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等三个环节实现新突破, 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努力探索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办法, 同时注意发挥各种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推广新型实用技术, 做到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农技推广体系;三是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 以资金投入替代自然资源, 提高“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进一步稳定、强化和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 形成农业投入长效机制。

2、以新农村建设需要为基础, 深化农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机制改革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农民,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所以, 无论立足当前, 还是着眼长远, 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使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 具备职业转化的文化基础。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培养, 努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二是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创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 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使其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核心,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因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一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改善生产条件, 狠抓节本增效, 努力提高农业效益。二是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三是要发展劳务经济, 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四是鼓励早期外出务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农民回乡创业, 为当地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注入活力。五是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女性化”趋势, 出台相关措施, 积极发挥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倡导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清洁生产和产业间协调发展, 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围绕解决防洪防涝、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 统筹兼顾, 综合治理, 增强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 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5、以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环境为目标,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

建设和谐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一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二是要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是建设社区管理机制, 加强农民的自我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把握新形势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DB/OL].新浪网, 2009-3.

[2]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4) .

[3]夏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2) .

[4]张红宇: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N].人民日报, 2007-12-14.

[5]马晓河:“中国加入WTO对妇女的挑战”研究成果发布会[Z].2003-09-16.

[6]苏杨、魏际刚: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4) .

上一篇:商品销售授权书范本下一篇:我的美丽家乡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