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2024-05-14

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通用11篇)

篇1: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暑期政治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学生了解不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主体认识模糊,经常让我在教学中很被动。

2、对新课标了解不透彻

3、对自然科学结构不熟悉,对考试方向把握不牢

4、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力的培养功夫花的太少

科学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如何培养,却有不同观点。我将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了以动机激发、方法训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序列的“学思维”活动课,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和规律。

中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初中生已经开始具备科学抽象思维能力,但还没有成熟。在科学抽象思维方法方面,初中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成熟,分析综合能力较差,抽象概括能力更差;在科学抽象思维的品质方面,灵活性略高于深刻性,但没有显著差异。

解决方案一: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

1.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突破口

依据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承认智力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首先,如果说智力与能力属于个体心理特征,思维是智力与能力核心,那么,反映科学思维个性特征的科学思维品质体现了每个主体科学思维能力的差异。所以,研究科学思维品质能够揭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状态。其次,在教学场所(课内外)或日常生活中,科学思维品质的客观指标是容易确定的,科学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品质的差异,可以用客观的方法加以记录。因此,从培养科学思维品质入手,能够探索出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些特点。再次,研究科学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学生科学思维的潜力。最后,科学思维品质发展水平是区分学生科学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研究科学思维品质,可以针对不同科学思维能力的学生,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

2.如何在训练方法上“突破”

训练中学生的深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加强科学模型、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教学;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注意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意挖掘科学问题中的隐蔽条件,排除多余因素干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例如,在讲平抛运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际的“抛体运动”进行抽象。实际的抛体有一定的质量、大小和形状,受地球引力、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与抛体的形状、大小和飞行速度、当地的空气密度、风力、风向等因素有关;抛体有平动、转动等运动形式;地球的引力要受到当地的纬度、抛体的高度等因素影响。如果“如实反映”这些情况,教师有可能无从下手,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理想的抛体运动,从而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训练中学生的灵活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抓住知识、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立体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题归一的能力;教授并训练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事物的正确的动态图景;使学生掌握科学中的辩证法。

例如,针对“二氧化碳”,老师可以提问:

(1)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

(2)分子结构情况如何?

(3)如何描述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工业制法是什么?在实验室如何制取?

(5)有何用途?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训练中学生的批判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是:鼓励独立思考;鼓励提出质疑;排除各种干扰,包括有关信息的干扰、无关信息的干扰、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等;训练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例如,中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往往随意使用数学进行推理运算。学生往往从R=U/I得出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训练学生排除干扰,正确理解规律。在编拟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使题设条件过剩,将有用的条件和无用的条件混杂在一起。通过训练,防止学生滥用题设条件,乱套公式,让学生逐步学会通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批判性。 训练中学生的敏捷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之间的关系,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结合科学问题的解决,在大脑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教给学生一定的提高速度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做作业和测验等方式,给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并加以训练。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短、平、快的训练。在讲解某些问题的解决思路上,整体把握思维途径的最优化,从而变繁为简。

训练中学生的独创性品质。这种训练方法的要求是:提倡“新颖性”,包括问题、思路、方法和结果的新颖性;训练发散思维;狠抓自编习题;改进实验教学,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例如,可以利用重组思维方法编题,有两种方式:第一,把一个问题本身的要素A和要素B重新结合,从而产生出几个问题。如,一个运动学问题,可以对其进行两种思路上的变换,一是时间变换,如加速运动变成减速运动;二是空间变换,如水平运动变成垂直运动。第二,与其他领域的问题结合,如物理问题与化学问题结合、化学问题与生物问题结合、运动学问题与动力学问题结合等。

解决方案二:发展非智力因素

1.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又叫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和能力之外,与智力活动效益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有与智力活动有关的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性(兴趣、动机、理想等)、气质和性格等因素。在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乃至整个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引起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内驱动力。成就动机、自我提高的需要、情绪情感等都与科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着正相关;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都是激发科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定型作用。气质和认知方式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科学思维能力,乃至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表现形式。

补偿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够补偿智力活动某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如“勤能补拙”等。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克服因知识基础较差导致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足。

2.如何培养 理想、动机、兴趣。首先,要抓好中学生的理想教育。理想与品德是一致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非智力因素具有导向功能的因素,是学习动机中具有长远目标且具有长期效应的动机成分。其次,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利用创设问题情景、发挥实验作用、注意联系实际、加强目的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指定学习计划、采取特殊措施等方法来激发动机。再次,培养学习兴趣。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科学图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直接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实际,帮助学生探求因果关系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间接兴趣,通过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师生情感,提高教师水平。师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师生情感的主导一方是教师,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到教学内容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秘诀。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实验班的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制订了相应的学习习惯要求:一是自觉遵守纪律,以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二是学会学习,掌握预习、上课、复习、练习等学习环节;三是矫正不良学习习惯,对学生做题不总结、记多思少等习惯进行矫正在实验中坚持做到:一是提出要求,执行要求;二是重复练习,以熟练、自然、自觉为目标;三是正面引导,积极提供效仿的榜样;四是督促检查,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学习习惯。

加强科学教学中的美育。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自然科学中蕴含的形式美主要有“对称、和谐、简洁、多样统一”。臻美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在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按照美学规律,对尚不完美的东西(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等)进行加工、修改以至重构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把对美的追求放在思维的首位,通过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假说、科学模型、科学理论等的审美处理,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新方向。

篇2: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数学本身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巧设问题,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增强认识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如北京即将开奥运会的时候,我让学生搜集大量奥运资料,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的比赛成绩和奖牌统计榜都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就充分感知了数学中统计表的简洁性,和统计图表产生的必要性。这样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发现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精心设计作业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让更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该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计出趣味性、层次性、创造性的作业,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完九年级“事件的可能性”后,布置学生“掷硬币”,感受概率的大小;

在教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在下课之前我向学生布置的作业:“我们已经学了长方休、立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些图形都是规则图形,那对于一个不规则图形(如一块石头),它的体积怎样来求呢?课后请同学们去研究一下,可以请教别人,也可以查资料,明天数学课上,展示、汇报成果”。在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布置学生运用四种变换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进行交流,班里给予评奖并展示,提高了学生欣赏图形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在这样的作业中,让学生主动去创新,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数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

高中学生常常会对某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求异的探索知识的心理,在数学方面加以引导,常表现为思维的发散性。由此可见,教学时要多注意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如启发诱导、实践活动、多媒体演示等,引导他们发展思维,开拓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例如,求函数f(x)=sinθ-cosθ-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解时可用以下多种思路:① 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来解;② 利用变量代换,转化为有理分式函数求解;③ 利用解析几何中的斜率公式,转化为图形的几何意义来解,等等。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三角函数、分式函数、解析几何等众多角度寻求问题的解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克服了思维定式,拓宽了创新的广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数学是一部传奇史,它最重要的特色是充满诱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这种特色并激起他们的创新欲望,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逐步的培养,教学中学生每一个别出心裁的观察、发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推理、证明都是创新,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是别人发现过的,而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现实的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和有创新,数学教学过程应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地进行高峰体验的过程。

篇3: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1. 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 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 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 以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 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 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 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 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初中生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 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 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 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 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 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 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的思维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 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 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 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 思维习惯固定, 思维方向难以改变, 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 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 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 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 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 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 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 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 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 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 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 就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 即发散式思维, 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 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 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 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 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 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 而且考虑问题方式的绝对化, 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 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 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 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看似矛盾的问题,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 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 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 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 排除其他次要因素, 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 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 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热能, 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 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 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 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 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 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 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 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初中生学习科学课, 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 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 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参考文献

[1]吴琳娜, 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 1 (11) [1]吴琳娜, 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 1 (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 (2)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0 (2)

篇4: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习题设计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理念有三方面: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而不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而不是只重视结果;三、要注重个体的差异性,而不是单一的内容、过程和形式。在学业评价内容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现在仅是狭义地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综观这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各地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了新物理课程标准,于是提出新课程背景下试题内容设计的要求有五方面:

一、物理习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物理习题设计上,物理习题设计不少物理教师在认识上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联系实际”不过是给物理知识戴上一顶高帽子,“情境设置”就是给物理知识穿上华丽的外衣,当揭开外衣的装饰后,看到的仍然还是清一色的概念记忆、公式提取和符号搬运,这样的题目只能加大学生在解题时的阅读量,并不能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绝大多数物理教师在习题设计上仍是“拿来主义”,这固然继承了别人习题设计的优点,但由于缺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自觉地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习题中虽不免有不少优秀的试题,但各种“繁、难、偏、旧”题仍一股脑地扔给学生。有些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考查简单地理解为考查科学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将科学探究沦为学生实验结论的机械记忆。这样的习题设计无法做到 “对探究的考查应侧重于对知识、科学方法的理解和内化上”,即无法做到“立意于能力”的考查。

二、物理习题设计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的考查要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重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的数学计算;题目中的物理情境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成“难、偏、怪”的题目而脱离实际。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设计问题情境,以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具设计问题情境,以热点社会事件设计问题情境,以热点科技事件设计问题情境……让物理习题回归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三、物理习题设计要使课堂目标考查“三维”化

“知识与技能”仅仅只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一个维度,另外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物理试题的编制要考虑“三维”目标的落实,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丰富多彩而不是简单划一的,是相当具有个性与差异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是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于是,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回答时,试题答案的个性化与适当的开放,有利学生放飞思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物理习题设计人文化,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物理试题设计应努力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渗透到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过程中去落实,进一步重视试题的教育功能和素材的价值取向。注意在试题中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充分考虑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引人试题,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爱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和社会文明进程的关联,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物理习题设计重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突出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物理教学的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与核心。对探究试题的编制,要重视对实验过程、实验能力的考查,如猜想能力、实验故障处理能力、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图像的绘制与分析能力、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在试题素材上可减少采用教学中学过的知识或做过的实验,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探究出现形式化,做到“能力立意”。要克服只重知识、不重方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学业评价内容之一。在笔试的环境下,对“过程与方法”可考查以下一个方面:

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在命题时,避免让学生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故意设置“陷阱”引导学生犯错,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硬性堆砌,而不会灵活应用,不再受题海战术中的技巧长时间训练的煎熬,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与快乐,还能消除学生对学习与考试的畏惧。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练习与考试的过程也变成了发挥创造力、进行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清晰的构建,再一次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改变物理命题方式,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与课程理念有机的整合,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怀化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印 《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 《教育研究》1999年第8期.

篇5: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即学会思维,主张想清楚了再写,要想清楚怎么样写,做到思路顺达,语言有条理。可见得思维训练是训练作文的核心,发展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阅读发展思维。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熟悉语言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准确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阅读习作的范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段,归纳中心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组材,怎样选段成文,转化为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抓以下几项基本功的训练:

1、抓读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读得好,理解得正确,并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书读得好,阅读能力高的学生文章才写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多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把作者的语言真正学到手;

其次,要让学生读得多。平时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条件,如老师可利用自修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选出一些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

同学之间比一比,课外书籍谁看得多,读得好;

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多读。形成读书风气,日积月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2、抓字、词、句的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地写,正确地理解意义,句子写通顺。练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词语归类,找反义词,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搭配,改错句,补充句子成份等,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抓说的训练。说话和写作两者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训练思维方面,说话训练体现得更直接、更明显。首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要求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及时表扬;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与口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正确地说话,逐渐过渡到通顺、流利地写文章,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努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年龄小,缺乏观察习惯,即使一些常见的人和事,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文章来也就言之无物,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标、任务,就不容易进行观察,因此,在集体活动前,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要求弄清楚,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活动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观察范围、任务,多注意搭灶、烧菜时的情景,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过。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景物可按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物体、人物、动植物形态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按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

3、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物体就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光亮、结构等方面去找差异;

观察人物就要从各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个性等到方面去抓特点,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联想发展思维。作文写得是否丰富,有创新性,启发想象联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适当增加想象作文在整个作文中的比重。要让学生多写看图作文,多写描述性的续写、扩写、插写、改写,多写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还可以一题多写,大题小写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2、加强在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写实作文中,怎样补充、生发的指导。如学写《我的课余生活》,看见题目,学生大脑中会浮现出许多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分析、筛选,哪项活动认识、感受最深,根据平时的经历,把有关材料恰当地组织起来,并作必要的补充、想象,成为一篇真实新颖的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独特性。

3、丰富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寓作文于游戏或趣味活动中,如有趣的剪内贴、创造绘画、组织竞赛等。

篇6: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接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数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分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但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数学家们的思维过程,在知识的发生阶段和认识的整理阶段,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及数学方法的形成过程。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暴露起初的思维过程,努力提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学大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于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看受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寻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篇7: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程春 李继权

摘 要: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指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就从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促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性;创新性;发散性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看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价值观的发挥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渗透分类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异同把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思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数列求和Sn=a+a2+…+an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解:当a=0时,Sn=0;当a≠0时,此题为等比数列求和。

由于等比数列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即等比数列中公比q≠0之后,考虑的是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条件,即公比q≠1。所以,在解答这道试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一定要严谨,这样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才会随之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探究数学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数学知识技巧的掌握,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少一定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思维,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画出表示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2)如何证明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

行?(3)在什么条件下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证明。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样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的一题多解是指针对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它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下面以一个例题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

该题是一道基础性试题,但不是学生给出答案就可以结束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切入,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成为课堂主体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王文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

篇8: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一、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

所谓科学的思维方法, 泛指附和认识规律, 遵循逻辑规则, 能够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难发现, 有的学生能够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 而有的学生却总是游离在实质问题之外;有的学生只对自己熟悉的学科或者领域得心应手, 而有的学生则善于接触并思考新鲜领域的新疑点、新问题;有的学生只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说起来头头是道, 实践工作起来却无从下手……这些现象都说明没有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学生就不能科学地去“想”问题, 而有了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学生解决问题时便可以事半功倍。

二、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

2.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许多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的时候, 常常不求甚解, 习惯用老师教给的一个方法去生搬硬套在不同的实验实习环节。如进行茶艺实训的学生, 经常会用开水冲泡各种茶叶, 这样的做法既忽略了茶叶的特性, 又浪费了实训资源。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指导实践, 其实就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 从对立面把握事物。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 揭露矛盾。例如, 进行茶艺实训的学生必须要承认各种茶叶具有不同的特性, 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都有所不同。另外, 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 坚持两分法, 防止片面性。不同的茶叶需要用不同的冲泡方法来炮制。虽然都是茶叶, 却各有不同。如绿茶, 为不发酵茶, 在冲泡的过程中, 应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如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者下投法, 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 盖上杯盖, 以防香气散逸, 保持水温, 以利茶身开展, 加速下沉杯底, 待3~5分钟后开盖, 嗅茶香, 尝茶味, 视茶汤浓淡程度, 饮至三开即可。

3.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还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 它能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学会分析和综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当前, 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几种现象。有的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 固步自封;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就一蹶不振, 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自己失去信心;还有的学生不能清楚的给自己定位, 盲目自满, 缺乏自知之明。这些都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阻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

教师, 特别是政治教师, 应该利用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他们不仅要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更要把学习知识看做一个思维方法训练的过程。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 将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这一点重视起来。教育学生成为能够抓住灵感, 大胆创新, 拥有聪明智慧的人。

四、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 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实质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已经毕业的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实例来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如某职校毕业生小李, 汽修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一家4S店做汽车维修保养工作。他勤于思考, 善于研究, 并自学了汽修专业英语, 经常为公司的技术部门献计献策, 不就便成为该公司的劳动能手。公司也大力培养小李, 让他担任技术部主管助理一职。结合上述事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适当的冒险精神。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 将会决定他未来发展前途的好坏。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解决问题, 是激发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教育学生敢于突破一些保守的习惯, 要尊重书本知识, 尊重权威, 但不可以迷信书本知识, 迷信权威, 要积极思考, 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重视实干, 重视实践, 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 重视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重视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对提高中职学生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8-03.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树立典型 创设条件 多维思维 反思矫正

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较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和老师都“疲于奔命”,学生做的多,错的也多,老师就得拼命的讲学生的错题,而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科学思维,下次再遇到相似的题型甚至原题,还是按照旧的、错的思路去解题,老师就又得再讲一遍,周而复始。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会在“屡战屡败”中丧失信心,甚至厌学;老师们也在不断地抱怨学生教不会,学生真懒惰。怎样把老师和学生从“苦海”中解放出来,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成绩?

答案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授人与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怎样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一、树立典型思维榜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展示经典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榜样示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较早地纳入科学的轨道。

1.展示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展示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些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具体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了解物理学家的研究思想,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启示和教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例如,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就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实验中因很难做到使玻璃钟罩内成为绝对的真空,所以不可直接由实验事实归纳得出这一结论,必须设法使这个钟罩里的空气逐渐减少,在钟罩外听声音的变化,然后根据钟罩内气体越少,传播到钟罩外的声音就越弱这一实验结果,经历科学的思维,推想出“如果钟罩内一点空气都没有,声音将无法传播出来”这一结论。这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又被称为“理想实验法”,在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结论时,再次用到了这种科学思维方法。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开放性探究题或极值问题。

2.讲解例题展示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

学习物理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应用物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发现,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这样的典型思维过程,给学生以示范,再通过练习,让这种思维变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长期注重这种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提高。

例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将滑片P向右移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对于此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边引导边分析,边推理边板书。判断电压表示数U变如何变化有两个思路:

一是据U变=I×R变,看I和R变,因R变增大,I减小,故无法判断U变。

二是据U变=U源-UR(R两段电压),看U源和UR,U源不变,只要看UR,因R变增大,I减小,据UR=I×R 得UR减小,故U变增大。

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解题的全部思维过程,既有思路的畅通,又有思路的阻塞,寓正确解题于思维必然之中,合乎情理。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展示解题思路,切不可将其简化成教师解题的口头或书面的表述表演,让学生在看过解题表述后,惊讶于老师思路的独特和高深莫测,或留下“老师怎么会想到这样解”的疑惑。

二、为主动思维创设条件

1.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整节课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脑子不停地转动,一会儿自学,一会儿讨论,一会儿演算,可谓热闹非凡。但表面的热闹下牺牲的却是学生安静、独立地思考。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学就会,一做就错;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解题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久之,学生养成了急躁、急功近利的学习习惯,失去了主动思维的良好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主动独立的思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一定按照教师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思维和认知角度去估计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正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

三、训练拓展多维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1.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通过不同的解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解题思路。长期训练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例1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去做下面这道题,并通过两种解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2:如上图所示,滑片在某两点之间移动时,电流表的变化范围(0.15~0.4A),电压表的变化范围(6~9V),求:1.R1;2.电源电压。

方法一:利用例1分析的结果,I减小,U变增大,出电源电压相等的方程9+0.15R1=6+0.4R1,求解出R1。

方法二:∵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U=U1+U滑,∵电源的电压不变,∴△U1=△U滑,∵U=IR,∴△U滑 =△U1=△IR1,即R1=△U滑/△I。

2.一题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通过几个递进关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有一定的连续性。

如在例2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这两点间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强化训练,还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使学生既多学到了一些解法,又对创新思维作了检查、批判,锤炼了思维。

四、反思矫正错误思维

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深入挖掘,找出思维上的漏洞,让学生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纠正错误。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给学生一个研究争论的空间,让学生在争中分析、争中反驳、争中明理、争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正确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看到庐山之真面目,找出病因,并及时给自己注射一针“疫苗”。那么这种错误资源不是更有价值了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在尝试错误后的反思过程中得到优化。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的思考过程。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他们方法,而许多方法都是在这些过程中隐藏着,只有充分展示这些过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正如人体消化食物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物理中的很多思想方法,技能技巧,如果缺少了学生自己的反思、体验和感悟,就不可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因此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训练、反思中,才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篇10: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在新课堂教学改革下,学生学习的方式变化成为必然趋势。我们教师不能再用旧的观念去看待,不能再用传统的模式教学,要清醒认识教学改革给我们所提出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夺走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形象,强调背诵记忆的教学方式,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你教我学,你说我记等传统的课堂呈现将无法在适应课改的今天。新型的课堂模式已成为我们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因素,那么新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新教学呢?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兴趣对于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有多么重要。千方百计设计阅读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创新。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课堂就“乱”起来了,学习气氛才会轻松快乐,学生才能在乐中求学,学中求乐。同时还要做到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状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东西可学,又较轻松,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就都调起来了,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要巧妙地设计,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有东西探究,从中萌发创新意识。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让学生放开手来,大胆地“动”起来,真正地“活”起来,“乱”起来,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老师“抬杠”,因为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莘莘学子只会看人眼色行事,唯唯诺诺,这样,怎么爆发创新的火花呢?我们还要允许学生“胡思乱想”,“胡说八道”,可以“朝令夕改”。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明亮的慧眼,把我们的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他们导引正确的方向。

所以现在的课堂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模样,我们常常能看到师生们团团围坐讨论的热火朝天,学生们你争我辩进行的面红耳赤,教室里时而有朗朗书声,时而是清脆歌声,时而有惟妙惟肖的表演,更有那深深沉沉的探究思索,好一个多姿多彩的学习空间。

再次,要打破定式,开放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教材只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教学活动所要掌握的目标,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能只围绕教材转,要理解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打破定式开放语文

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眼睛亮起来,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挖掘文本、充分体验感情。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文字的教学,无论是美文的感悟,主题的理解,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对文本的体验。为了让学生更深更真的进入文本,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付出多倍的功夫。

2、利用好现有课程资源,充分发掘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的,必须拓宽学习空间,如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当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校园新闻,利用校报、宣传栏、楼道版面,开展“让错别字无处藏身”的活动,办手抄报,开演讲会,辩论会等,让校园成为语文学习的丰富课堂。还要努力开发地区资源,访问当地的名人,调查当地的风俗习惯由来,了解当地历史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以前沉闷僵硬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要加强实践和综合学习。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阅读教学更不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框架来定格,唯一不变的宗旨是“学生是主人”,而关键又在于我们要敢于将手中的线放开,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广阔的蓝天自由飞翔。

最后,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是我们的又一个指导思想。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学校又是孩子们第二个温馨的家园,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温暖人,感染人,感动人,吸引人,我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微笑常伴,以情动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微笑感人,感情上就有共鸣。如果扳着面孔进教室,绷着脸教学,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就很难想像了。

2、巧加姿态,引人注意。语文教学是有声语言,但往往不经意的无声语言,常常能给课堂增添几分魅力。我们常说此处无声胜有声。比如向来被称为经典的《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在拿出铜钱时的两个动作“排”与“摸”的分析往往成为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单纯的讲当然能热闹感学生明白其中的感情差异,但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一下具体的排与摸,那不就更加淋漓尽致了吗?

3、板书要清晰、醒目。在多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教师的板书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语文课堂中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似乎就是教师的第二张脸。

4、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东西,而在于深藏的奥秘。”每个人都有探究奥秘的欲望,学生当然与不例外,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的想知道,思考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恰当把握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篇11: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前。,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所使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51420.htm

关键字:高中物理;抽象思维

提升物理学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要加强物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透彻理解抽象逻

辑思维及其重要性,以及学校、教师如何运用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对抽象思维能力的理解

抽象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抽象思维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通过对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的认识获得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以前那种“学习一次,终身放电”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在追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学生面临的是类似于物理学这种严密性、对抽象思维逻辑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锻炼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面临的普遍难题。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环境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古代的“孟母三迁”中就能明白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更是这样,一个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身边相处的人都是同学或者老师,建立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变的尤为重要,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老师可以调控自如,就会使课堂氛围变的轻松,学生的思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变的异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加以人为引导,这行无意识的活跃思想就能转变成比较稳定的意志,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这种稳定的意志力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突发情况,形成一个人的具体品质或者能力,概括为理性、实质的东西,一种质的升华。

(二)通过CAI范例演示,授以抽象思维的方法。物理学中抽象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学中各部分的特点,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特有的演示功能,化抽象为形象,教给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例如解释振荡电流时,可以通过电压表的指针在不停地偏转说明电容器上的电量在不停地变化,而且偏转方向不同,表明两极板上所带的电性在不停地改变。同样,电流表的指针在不停的偏转说明电流的大小在不停地变化,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表明电流的方向也在不停地变化。像这种LC电路中所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种电流叫做振荡电流,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做振荡电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AI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功能、直观动态的表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进而培养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得到培养。

(三)注重概念形成。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概念形成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其思维形式和过程又比较复杂,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确不是件易事。许多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实质,消除思维障碍。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新

思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影响。近现代的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实验室发现的,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方式,或许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事业具有一定启示。而在实验教学模式中,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理性的,不能有半点轻视。首先,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充分的观察,具体包括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要透彻认识实验的基本原理,才能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上手操作是关键一步,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要做到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实验前熟悉实验步骤,实验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认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传统物理教学将实验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学生只能在纸张中得出实验结论,这不能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必须将物理教学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提高高中生在物理学中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扩展和培养学生的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外实验活动,可以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受教室或实验室空间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外实验可以不完全受课程和教材的限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先进的科学信息。课外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早地为社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要有机的整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S能力得以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思维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从而最有

上一篇: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下一篇:李强老师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