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24-05-18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用14篇)

篇1: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张洪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是当前教育的重点任务。阅读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提高学生听、读、写水平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和学习能力,学生阅读能力与其学习兴趣和知识获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阅读能力;重要素质;基本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重要的基础,一篇文章的主要意蕴和内涵的理解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体会文章的风格、主要情感表达等。阅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对文章情境融入的一个过程,以阅读为基础才能提高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才能真正朗读出其中的意蕴和情感,才能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阅读,让学生自己主动阅读,并深入了解阅读在理解文章方面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体,而教师是引导者、倡导者以及指导者,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文章描述的意境相结合,在想象中领略和探索文章表达的深刻内涵和寓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有志青年。

二、教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还应该掌握阅读学习的基本方法,在兴趣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质量以及阅读效率。(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教师在教学生如何阅读文章时,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在不同方法中把握文章的主要涵义和整体写作思路。学生详细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才能更好地将文章进行合理的段落划分,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文章,但是快速的阅读还应该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而不是一味地认字,这样才能真正在阅读中感知文章的整体意思。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课外文章或是国外名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见识,同时也要以课本内容为主。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正确地选择阅读的文章,扩大阅读范围,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深度。阅读文章不能只是默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阅读,才能体会作者流露的真实情感,让阅读不再是乏味枯燥,而是充满激情和丰富想象空间的阅读。

三、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学会整体阅读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阅读,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涵。在进行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首先要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状态,而且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中理解。学生在理解情感思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如果将文章分段分析阅读,难免学生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把握不到位。当然课文在进行分段阅读理解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分析文章的每一段落。课文阅读过程中顺序的把握也很重要,同样要以整体为主,进行局部分析,才能达到更高的阅读境界。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从不同的体裁中找到不同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许多大文豪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涵义或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领悟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同时,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时,才会更好地做到课前阅读,找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去解决问题。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将自己所阅读的课文书籍与学生分享,相互之间借鉴,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教导,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段岁盟。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技校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职业,(27)。

[2]米玛普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课外阅读:中旬,2011(12)。

[3]张会敏。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01)。

(作者单位 河南省扶沟县曹里一中)

篇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这是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的著名诗人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无数名人名家都对阅读做出过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的人已经明显地显露出能力的不足,如很多人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凡此种种表明,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科阅读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五十亿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在中国台湾地区,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定律更加能够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4.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

“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句话不仅为我们指出了书籍的内涵:知识性、趣味性、情感性,而且还告诉我们读书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读书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面临的各种矛盾和焦虑;读书能使后人接过前人之棒;读书能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地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

我们日照市正在开展的新教育运动,将对阅读的重视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其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既然阅读有着如此具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呢?

首先,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儿童的天性都喜欢阅读,凡那些表现出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在合适的时机给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在语言上也是这样。事实是,家长越少对儿童提出不适当的记忆与背诵要求,儿童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越多。” 这是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两个观点,以此来给我们的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提醒未尝不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爱上阅读才是阅读活动可以继续下去的关键。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去阅读和所学内容相关的书目,而是津津有味地趴在漫画书、绘本书上乐此不疲的时候,很多教师都会采取一种不恰当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将书没收,或是警告其以后不得再看这一类的书,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对读书起了逆反心理,变得什么书都不再看,适得其反。反思一下我们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太注重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等于将漫画书统统扼杀掉。现在很多针对小学生出版的漫画书都在有趣的画面里穿插了大量的知识,学生阅读后也都受益匪浅。像《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等等,都极受小学生的欢迎,阅读后孩子们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等知识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教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书来阅读。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别林斯基也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浩瀚的书本海洋里寻找适合阅读的书目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们国家对学生阅读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很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的书目,为学生们的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像以朱永新教授为首的团队推出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的课外阅读丛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了健康有益的参考。同时,现在的父母都具备了较高的文

化水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阅读生活,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判断力为孩子们挑选了大量的可供阅读的书籍,指导孩子们去阅读,这些都为孩子们健康的阅读生活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在这样的引导教育下,孩子们对书籍的选择水平也朝着良好的方向顺利迈进。

第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著名作家王蒙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阅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自己学习的能力。因为,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语法大师,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法意识大有裨益;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仅知道词语的中文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该如何去用;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形成一种正确的语感„„因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多读

高尔基说过:“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 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曾任台湾暨南大学、静宜大学校长的李家同教授也撰文指出:“大量阅读,可训练孩子们的四种语文能力: 1.很快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 ;2.正确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写文章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 ;4.文章内容不落俗套,有独

到的见解。”只有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逐步学会分辨所读内容的优劣,思考不同观念中的闪光点,学到不同作者思考问题的不同方法、出发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真正的学习内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要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

默读就是用脑子读而不是用心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 程中学会抓重点,一般的文章总结句通常都在开头或结尾,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读文章的时候要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而对于文章的中间部分可以通过眼睛和脑力的相结合来大概略过,如果有些句子忘了也不要翻过头来看,一直到文章全都看完之后再看刚才没有记住的句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记忆力,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脑力和眼睛的高度配合。

(三)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扩大视读的范围。视读范围是指我们在阅读材料时一眼所能够看到的字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视觉能力,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减少眼停的次数、加快停顿的速度 以及减少眼停时间等,以此来提高眼睛所能够看到的文字范围。(2)阅读时对非重点内容可采取浏览性阅读。浏览性阅读是只求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而不顾细节,不阅读全文就能掌握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式通常的程序有:①看目录或标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或值得读的文章。②浏览正文,有选择地阅读文章中的某些部分。③整理收获。当然,对于文章的重点段落,还是要求学生能够认真理解、记忆,甚至进行回味性阅读,这样才能不至于造成读的书很多,脑子里却空空如也的状况。(3)预测阅读。这是根据上下文语境预测文章内容和文字的一种阅读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学生在阅读时就不用逐字逐句去看,而可以掠过一些句子,甚至小的段落,进行跳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不影响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的速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一些速读训练。速度训练的方式有很多种,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为此进行过研究,其中的很多办法都对提高学生的速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速读文章的目光投视方法有:①垂直注视法。在阅读时视线沿着每一页中间的一条假设垂直线从上到下移动;②波浪法。当读物横排的字数超过视读广度,无法使用垂直法时,视觉焦点可作波浪形的上下跳动,以弥补余光无法看到的区域。③斜线法。视线的投射呈斜线行进的一种阅读方法。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对小学生来说,这种训练具备一定的难度,而且这样的训练必须坚持一步一步地持之以恒地逐步训练。作为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状况等实际情况,选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浅显易见的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而不要急于求成,生搬硬套,好心做错事。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很荣幸能够对孩

篇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针对目前高三语文教学现状, 本人结合在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实践工作, 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夯实基础, 建立知识体系, 全面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 内容涉及面广, 知识点可谓浩如烟海, 要想在高三一年当中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极其困难。而长期以来, 高三学生惟高考是瞻, 不看报纸, 不读书, 只关注复习资料。其实,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 高三复习亦是如此。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作文) , 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能力, 也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分析评价能力。知识面狭窄, 能力匮乏的学生, 根本不可能做好高考题。从教学实践来看, 许多学生在答题时词不达意, 语言干瘪不丰富, 对诗歌鉴赏题更是茫然不知所措, 这说明学生虽然学习语文多年, 但其语文知识零散、不扎实、不成体系, 很多知识点完全是盲点。

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一开始的教学中首先要以课本为主, 掌握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 如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常见诗歌意象、艺术手法等, 还要监督检查大纲背诵篇目。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向课外延伸, 拓展阅读, 积累知识, 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事实证明, 有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尤其是古诗文的阅读, 在高三复习做题时很得心应手。如笔者在高一学生入学时就要求他们每人准备一个语文阅读笔记本, 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等, 我定期检查, 并评选优秀作业, 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建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二时不只摘录, 还增加要求, 写读后感, 让学生养成习惯, 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交流自己所读的书, 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入高三的总复习阶段, 同学们逐渐显出差异, 高一高二认真做阅读笔记的同学做题明显比之前不努力阅读做笔记的同学做题顺利, 且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持之以恒的贯彻这些方法, 定能拓展学生视野, 启迪其心智, 大有裨益。

二.吃透《考试说明》, 明确语文复习的重点难点, 有效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高三的所有复习工作都紧紧围绕高考进行, 因此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指导学生了解《考试说明》的内容, 分析预测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 使学生明确复习语文该学什么, 把什么做为复习重点。

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学科特征, 学生在学习语言时必须进行思维活动, 发展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见到学生阅读时不分主次, 抓不住要点, 也不理解文章的主旨中心, 自己先把自己弄糊涂了。也有人阅读时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提取相关信息, 致使偏离了文章原本的情感方向。在回答主观问题时语无伦次、条理不清。

这反映出同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差, 缺乏应有的训练。这种情况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阅读能力和语言的思维能力, 使阅读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三.把阅读和高三的语文复习结合起来, 用成绩提高来激励学生。

针对部分学生在做选做题主观题的过程中能得的分得不上的情况, 帮助学生分析失分原因, 发现这与他们做题不细心、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到位、不认真答题、书写不好有大关系。

其实现代文阅读, 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 (特别是理科学生) 正视语文复习工作,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认真做好所有的题。

其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别忙着答题, 先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主旨是什么, 作者为表现这一主旨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 不致答题时偏题。

还要训练答题技巧, 如审清题干, 揣摩命题意图, 明确答题方向, 圈定答题范围, 筛选信息, 组织好语言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 同学们的语文成绩定会进步, 这样双方面共同努力, 使学生看到希望, 而不再有畏难情绪。

篇4: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從培养“兴趣”入手,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3.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

1.讲。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一百多年的奥运梦》等。

3.赛。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以及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摘抄的最好。同时,对那些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摘抄本,获奖的手抄报、征文等学生作品在教室中的学习园地里专门设“精品欣赏屋”供学生欣赏,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篇5: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 要】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培养自主阅读的好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不仅能在现阶段大大提升其自身素质,更是为他进行后续中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关键词】 阅读能力;兴趣;词汇量;独立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的同学平时口头表达能力很好,可是作文却写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总结不出中心意思;还有的甚至对短短数语的数学应用题产生误解,导致丢失了原本该拿的分数。究其根源,这都是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所致。所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应该培养他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要依靠父母的诱导。进入小学以后,兴趣的培养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必须博学多才,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使课堂充满情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另外,语文的教学要注重渲染文章的意境,魅力。使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品味语言独特的美。千万不可脱离文章整体,只是枯燥的讲解主、谓、宾、定、状、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他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共同努力。例如,如果生物老师讲到蝴蝶时,告诉同学们《昆虫记》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成为学生争相传阅的新宠。巧借课文激趣,当讲到《草船借箭》时,老师不妨告诉学生,要想详细了解故事原委,可以读一下《三国演义》。

二、词汇量

词汇量的积累是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有别于中学阶段语文阅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作文中运用的词汇非常贫乏,于是我有意识的在课堂上对词汇进行分类,比如说描写高兴的成语有“兴高采烈”、“神采飞扬”、“合不拢嘴”。这样既扩大了同学的词汇量,也可以使他们体会这些词的区别。方便在写作时正确的运用。

另外,词汇量的积累必须通过大量、有效的阅读才能获得。与此同时,也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外,课外阅读是扩充词汇量最好的途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只有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独立阅读的培养

语文的学习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学习侧重点不同。个人认为,在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

独立阅读并不是对教师的要求松懈,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精却的讲述,巧妙的引导,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作出补充,或者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创造性阅读,并且这种创造性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能驾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但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文章的感知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要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阅读能力,并结合自己的接受水准去独立自主的阅读,去填补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层次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次,学生独立阅读创造的翅膀不可任意飞越文章所不及的界域,否则,将导致阅读的谬误,使其阅读误入歧途。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充分感知以外,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必须的教学支持。

尤其是在学生出现“误读”时,教师给予学生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著名语文教师李镇西也说过:“教师并不是以真理的垄断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表’,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为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加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虽然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的发言闪烁着智慧火花和思想的光芒,教师的言论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阅读体悟更深一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学生的独立阅读才能达到最佳的水平。

篇6: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无意义的练习白白耗费时间,还有公开课表面热闹的作秀,眼花缭乱的课件,阅读评价过于强调应试。本课题研究,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有利于很好地总结已有的在小学生阅读方面的成果、经验,有利于引领广大教师和学生从无意识的做法中走向科学的、高效的境界。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实践性原则。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尽其所能,进行个性化阅读。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摸清学生读书情况,并进行跟踪调查,确保实验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2、行动研究法:课题老师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点面结合,使实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五、操作措施

1、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阵地,倡导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自我教学反思,组织听课、说课、评课等交流方式,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再到课后评价,进行全程跟踪分析评价,撰写成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阅读策略的有效性,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写出经验总结性论文或研究报告。

3、遵循“三结合”,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阅读与听说、写作相结合;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六、预期效果:

1、形成真实有研究价值的问卷调查结果。

2、形成有效的小学生语文阅读指导方法。

篇7: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秀玲

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到了高年级依然有绝大部分同学

一碰到阅读题就犯难。对这个问题.必须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我们有必要对

阅读教学作一次认真反思并寻找对策。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否有理论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从字词开

始讲授至归纳中心主旨结束,其中还要分层.理解语句.理解内容,有多少学生明白老师究

竟在做什么?学生在认认真真地听讲、思考、答题之后,阅读概念还是模模糊糊的..针对这

种情况.我认为老师在讲授文章知识、理解文章的同时.一定要告知学生一个完整的阅读流

程.即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梳理文脉、抓住关键词句段、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再进行分步

细读.理解上下文意或品词品句,最后是迁移、创新、评价、探究等。在讲课的同时还要让

学生有丰富的文体知识和阅读知识.他们才能明23 拳教学大参考.阅读教学白什么叫阅

读.才能明白如何听阅读课,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不至于雾里看花其二。反思我们是否培养了

学生耐心细致、钻研探究的习惯。无论是一篇课文还是一篇课外阅读,学生往往一扫而过。

略知大意便匆匆答题。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没有时间静心阅读.大多数情

况是读一遍便开始分析引导甚至给出答案。连通读一遍都尚且有困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

老师真应该认真想一想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了。

篇8: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阅读教学须掌握整体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由局部到整体, 由分析到综合, 习惯于一段一段地讲解。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 我以为这一原则也适用于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把握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认识和判断中获得的。

例如, 学习《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 课文通过记叙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来历, 生动地表现了周总理关心群众、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同时表达了人民热爱周总理的真挚情感。文章采取按事情的发展过程记叙的方法, 记叙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首尾呼应, 中心突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色, 学习掌握课文围绕一件衬衫下笔, 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 开头、结尾直接抒发感情的记叙方法, 只能在对全文的结构、内容和写法有了整体 (全貌) 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认识事物必须由整体到部分, 由综合到分析, 从根本上说, 是由事物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这一事实决定的。换言之, 事物整体的功能不是它的各部分的功能的简单相加。比如:一些词句、段落, 无非是一些词句、段落而已, 一旦组成文章, 就可能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作品, 其整体的价值, 已经不是那些词句和段落孤立的价值之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 当它们“进入”整体之后, 由于处在同整体、同其他“部分”的有机联系之中, 因而它们就较处于孤立状态时增加了新的功能。

2. 自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学科没有数理化等课程的精密性, 相反, 却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 大到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 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 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不好教的因素之一。我认为, 这不是我们逃避语文教学现实的与尴尬无奈的理由, 恰恰相反, 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固有特质, 语文教学的乐趣也尽在于此。可以说, 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领悟力”的高低。而这种能力更重要的一个侧面是“自悟”而非灌输, 朱熹说过, 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 讲是讲不出来的, 教也是教不出来的, 重要的是,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去领悟。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后, 达到“自悟”, 形成强烈的语感, 否则, 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筑建想象中的空中楼阁和摘捞虚幻的镜花水月, 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

语文学习强调“自悟”的作用, 学习语文, 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 学生在阅读时, 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 就不可能由情入境, 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反之, 则可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 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 还有品德、情感、审美、心理等多方面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靠教师的讲课而被动地接受而非学生的自悟, 那简直是把一盏美酒像水一样地灌给学生, 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性扼杀。

3. 运用探究式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择专题, 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体验写作过程, 研究写作方法、体味语言特色等。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争辩, 从而找出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 掌握创作规律, 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创造性阅读。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将探究式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来推广和运用, 这样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笔者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在有效开展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面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是巧妙创设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活动情景,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良好阅读心理状态, 从而更为有效地投入到探究式阅读活动中去。在导入环节, 教师要能抓住学生的心, 调动学生的情绪, 因为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精神状态, 是学生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是精心设计问题。关于问题, 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 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能接触、能感知到的事物和生活实际, 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的, 联系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 精心备课, 设计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当, 问题应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铺路搭桥, 层层推进, 这样不仅能降低解题难度, 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4. 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 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 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 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5. 强调多种学法指导

篇9: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选择阅读材料时,难易应适中,范围要广泛

要使所选材料在题材、体裁、难度等方面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计划要求,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尽量涉及社会、科学、文化、旅游、历险、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介绍、百姓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习惯等。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用眼不科学,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则咬文嚼字,边读边查词典,一词一词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在阅读时,眼睛常常往回看,重读一个词、短语、句子,这不仅影响读速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帮助学生逐步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力减小眼停次数,扩大视力范围,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三、掌握阅读技巧和策略

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教师应教给他们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每碰到一个生词就翻词典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性,大概含义;或者通过一定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因为文章上下相互逻辑性很强,可以在上句或下文中得到提示。其次,要求学生可以采取快读一遍,看理解题的要求做;也可以先看题,再阅读短文;还可以先阅读短文,然后看题,最后阅读课文的方法。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给学生提供较多而且题材广泛,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相互交换各自不同的阅读材料,要求每人每天课外阅读600个词的短文。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认真选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文章应多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读物内容要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应多种,语言要质朴生动,引人入胜,寓学习于消遣之中。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起来才会爱不释手。

六、培养英语文化修养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如果学生欠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这就要求教师除采取介绍与课本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外,还要补充介绍一些英美国家的当代社会背景知识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英语报刊,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状况,广泛接触有关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不断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使学生跟上语言和社会发展的步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坚持以本为纲,以大纲为准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英语知识水平得到了强化和巩固,进一步开发了智力,促使自己去阅读更多的课外读物。这样,才能使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黄远振.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 黄国营. 英语教育学 [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杭宝桐. 中学英语教学法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篇10: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

摘 要:随着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社会发展越来越稳定,但是想要长期这样高速地发展,教师就必须要把人才储备好,而人才的派场关键就是教育。在这样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所以,针对的就是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问题分析,希望能够对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研究做出一些贡献,为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发展有所促进。

篇11: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阅读理解题是考察英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英语的重要考题之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解决词汇量 的问题;其次要学好英语语法;三是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最后要注意五忌。

【关键词】阅读理解、词汇量、英语语法、阅读方法和技巧、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是考察英语学习者综合运用英语的考题之一。在中考、高考、考研等各类英语考试或英语竞赛中,阅读理解题是必考的比分最高的,而且有不少的考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这一题目,往往得分较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便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呢?

一、解决词汇量的问题

具备丰富的词汇量是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基础和关键。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必须要求学生牢记初中学英语课本中学到的单词和短语并能灵活运用。并且要向课外延伸,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学生可以建立一本课外词汇手册,随时携带随时查阅。在课堂教学词汇的过程中,一要注意词汇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词型转换。如:动词与名词,动词与形容词,形容词与副词,名词与形容词等。

如:report-reporter,forget-forgetful, happy-happpily, success-successful-successfully-succeed,improve-improvement等。教会

学生使用三种构词法可以较大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able-disable,ability-disability,cover-discover;appear-disappear。共同点是词根前加了前缀。类似的前缀还有im-un-以上构词法为派生法。合成法构成的词叫复合词:classroom,blackbord,friendship;转化法即一个词在发音和拼写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意思和词性都发生了变化。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词汇量,从而为阅读理解做很好的铺垫。

二 学好英语语法

英语语法是英语句型的框架结构,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进而正确理解其含义,是学好英语的较为实用的工具。英语中的语法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词法和句法。研究词性变化及用法的部分叫词法,研究句子结构和用途的部分叫句法。

1.词法:词的分类,按词的形式、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所做的分类叫词类。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数词等,具有词汇意义。在句中可独立担任成分。他们在句中的作用分别为名词代词作主语、宾语、表语等;形容词作定语、表语等;副词作状语、表语、定语等。动词作谓语是句中最活跃的词,时态常见的可分为八种,两种语态和三种语气。时态可分为三个一般时,三个过去时,两个现在时。两种语态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三种语气为陈述语气、虚拟语气和祁使语气。虚词包括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等,没有实义。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或句子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故称为虚词。

2.句法:(1)句子按结构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简单句 分为

五种类型:a.主语+系动词+表语;b.主语+不及物动词;c.主语+及物动词+宾语;d.主语+及物动词+简接宾语+直接宾语;e.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并列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具由并列连词连接 而成;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也叫主从复合句,可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分别作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表语、同位语。(2)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what强调、how强调)。

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试题中所选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体裁多样化,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各种文体。它要求考生阅读理解准确率高、阅读速度快。大致来说,主要针对如下方面:

理解事实和细节;进行逻辑推理;归纳主旨和大意;理解词语或句

子含义。其中以确认短文中的事实和细节为主,占70%左右。理解事实或细节(直接理解性题目)

这类题目较为简单,一般涉及文章中的“5W”,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等内容,只要通读全文,注意文中所

述的重要事实和细节,就可以解答出来,有的甚至可以从文章的原句中直接找到答案,有的题目是利用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不同句式等手段,通过词语转换,对原文某句转换表述而设计的。

2.进行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性题目)

这种题目有一定难度,往往不能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而必须根据上下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或对整篇文章进行深层理解、判断、归纳、概括,才才能找到答案。有时甚至还得联系作者的意图、态度等弦外之音、文外之意加以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答案。

(1)根据常识判断。题目内容需利用已掌握的一般常识,如政治、地理、历史、天文、文学、艺术、体育以及科技等,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

(2)根据计算判断。有些题目需根据文中意义作一番运算,如和、差、倍

数百分率、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速度等的基本运算。

(3)根据细节判断。短文中提供的基本事实,故事发展的层次细节,反映

了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条件、因果、比较、转折,深层阅读理解题目常从这方面入手,要求推断出文中蕴含的隐喻、引申等深层含义

3.归纳主旨大意(归纳概括性题目)

这类题目要求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出总结、概括性评价,他不仅要求理解事实和细节,而且还要求透彻理解全文,有

时还要求对作者叙述的意图观点做进一步分析,甚至推测作者的语气、态度等。在表现形式上经常采用:

From the story/passage,we can say/see________

The story of the passage is/can be____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NOT)true?

The write tells us _________ 虽然这类题目占比例比较少,但它确实充分体现了阅读了理解能力的高档次题目。

4.理解文中词语或句子含义(语义理解性题目)

准确理解文中词句(包括未学习的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词句虽未曾学过但可通过上下文语境推测其含义,有些词虽然不是生词,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已被赋予了特定的新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对有关的上下文,甚至整篇文章的内容建立准确、立体的理解才能做出正确答案。

四、做好阅读理解题应注意的问题

1.忌盲目阅读。做阅读理解题时,应先把文章后面所给的选项浏览一遍,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边阅读边选出考查表层直观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2.忌草率行事。在设计理解题时,设计者往往在四个选项中设计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答案干扰性特别强,容易迷惑考生。如果在发现一个看似正确答案时就草率定案,往往会掉进设计者设置的“陷阱”里。处理的方法是:对所给四个备选答案进行分析比较,在充分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准确选出答案。

3.忌主观印象。少数阅读不明确题只需根据生活常识就可选出答案,而绝大多数则不然,考生必须按原文来选定答案。因此,考生在做后一种测试题时,一定要排除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按照文章实际反映的情况来选择答案。

4.忌囫囵定案。所谓囫囵定案是指考生在未完全读懂文章时就匆忙定案,结果往往选错答案。因此,尚未读懂的地方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慢速多读几遍,直到读懂时再定答案。

篇12: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⒉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⒊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

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

号,作注释,写评语。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篇1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融兴趣于读书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学生不爱读书。不读书,何谈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要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兴趣源于需要,当一个人发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他就必然会对有关事物持某种积极的态度,只有使读书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衣食一般的需要,才能使他们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兴趣具有神奇的力量,是所有成功者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因而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去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1.通过设疑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时要精心设计问题,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决,留下悬念让学生去求源,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走进课文。比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最喜欢什么花?”同学们抢着回答,有说牡丹的,有说蔷薇的……我接着说:“人世间的花有百媚千红,同学们的所爱也各有不同。那么世界上什么花最美呢?”这时,同学们皱起眉头思索。我接着说:“这样吧,有一位女作家叫宗璞,是一个爱花入迷的人。她用笔经营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我们去那看看,找到问题的答案。”话音未落,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课本,认真地阅读,从中寻找答案去了。

2.从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适时赞美,激发兴趣。十三四岁的孩子,上进心强,自尊心强,作为老师,要让他们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在日常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在主动引用书中的语言、词句,我一定大加称赞;只要发现学生在有意识地借鉴别人的写法,在模仿句式,我一定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尝到读书的甜头,认识到读书的作用,从而更爱读书。

3.抛砖引玉,激发兴趣。经验告诉我们,兴趣的保持往往比兴趣的培养难得多,为了让学生们对读书保持足够的兴趣,我灵活地使用了一些方法,来增加他们的兴趣。比如要放寒暑假了,我就对同学们说,开学初组织一次“读书汇报会”,选出本假期的“阅读之星”进行表彰,并在放假前,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性的文章。初中生的表现欲旺盛,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源动力,有了动力,再加以合理的读法指导,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二、以正确合理的方法指导阅读

1.从题目入手,把握要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把握住了题目,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因为题目一般或概括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提示了文章的主旨,等等。通过题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阿长与山海经》,通过题目就知道了作者要介绍的人物及突出事件,然后通过阅读全文再去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及作者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这样抓纲举目,方向明确,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所以阅读文章从揣摩题目开始。

2.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较长较复杂的文章,有没有读懂,是否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例如鲁迅的《故乡》,文章很长,塑造了好几个人物,学生一开始读有点懵,但只要理清思路,找到“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条线索,就能宏观把握,绝不至于眼花缭乱。

3.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子,把握中心。文章的重点句子一般是主旨的体现,抓住重点句子,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口技》中,“京中有善口技者”,抓住这个重点句子,下面其余几段都是围绕这个句子展开的,这样,文章的中心就凸显出来了。由此可见,抓住重点句子,可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4.提出疑问,交流讨论。阅读文章不可能没有疑难之处,没有疑难的阅读往往是浅薄的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学会质疑。宋代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质疑不仅可对所学知识辨伪去妄,更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学习中既可引导学生对文中字、词、句、篇发出疑问,也可以对写法、结构或者人物性格,甚至文中涉及到的人情世态、社会风貌发生质疑。疑问越多越好,这些疑问若能通过看书自行解决最好,不能解决的可与老师、家长、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借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学会分析和采用他人观点的思维方式。

篇14: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摄取已成为每一个文化人终生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新的知识不断形成,信息量几乎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快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每个文化人应该也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而阅读则是吸收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摄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然而,对于许多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则是一种既沉闷又耗时的过程。因此,提高全体学生的外语阅读速度就显得尤其重要。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往往会因为受自身表达习惯、发音标准等方面的影响而羞于开口阅读英语。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词汇量不足,对所读文章的内容不熟、语法知识掌握不牢、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等方面。本文仅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1、意群阅读

很多学生反映看不懂,不理解。其实并非如此,而是逐字翻译,忽略了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割裂地看句子和文章。很显然take it for granted是个固定词组;it作形式宾语,that从句作宾语。如果这样理解,就容易了。在阅读中,应使学生知道阅读理解的基本单位是意群,不是单词。

2、过好生词关

阅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阅读者词汇置的大小。就中学英语阅读来讲,可以说生词是学生的“拦路虎”。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跳过或猜测生词至关重要。

(1)利用信号词。如and,in addition,besides, what's more,for example,etc.这些词预示前后内容相似及相互补充说明;或者根据转折词but,however, instead,yet及连词although、though等,其后所述内容与上文相反,跳过或猜测出生词的大意。又如:As we lived on my hus-band' s single in come after marriage, we scrimped and saved so that we could pay off our debts. 根据and和 saved,可以认为scrirnp与save同义。

(2)根据文章的平行结构,破折号、指代关系、因果关系、定语从句、一词多义、熟词生义、语境等,确定并猜出生词的大意。如:Bill walks-or rather.shuffles- stooped over. His rigt hand is balled up almost into a fist. When l wa s a child l was too shy to ask about it. But one day after I started working for him again l posed the question.根据破折号及or rather的平行关系,可以跳过生词类shuffles和stooped over,或简单地认为与walk作相近。通过熟词生义,可以判断ball up为“象球体一样鼓起来”即“肿胀”。另外,根据指代关系及语境,可以判断 question等于it。由此得出pose与ask about相近。

(3)根据构词法猜测生词。例如,sandstorm(n.)是由于sand(沙)+storm(风暴)构成,该词为“沙尘暴”;un-selfishness(n.)词根是self(n.)(自己)

selfish( adj)(自私的)unselfish( adj)(无私的) unselfishness(无私)。

(4)跳过无关紧要的词。如:人名、地名、动物名称以及不严重影响理解的词语。Yesterday was an unlucky day for Jack. He went hunting all day long, but he shot almost nothing. He expected to kill some quails, partridges and many other birds. “quails,partridges”是生词,但不影响理解。跳过或根据many other birds判断出是某种鸟类。只要抓住要点Jack had wanted to hunt many birds,but had no luck即可。语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应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某些词语的抽象意义或新义。如:a pet(宠物),a tea-cher's pet指老师宠爱的学生。

3、信息筛选法

阅读就是知识的猎取,信息的输入。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信息量也随之增多,必然会出现更多冗余信息。因此,阅读训练时应指导学生善于捕捉和利用有效信息,即关键词和关键句,甚至关键段,排除非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合理的推测与判断。如:变

“Maybe I'Il j ust move him right out the door, ”the boss replied. Rar was very glad and no longer worried.The boss wsa mad at Don now. Sure enough,within a month of that meeting,Don was looking for a newjob. “Server him ight,” Raythought.Unfortunately, the guy who was brought in to take Don's place wasn't much better.

这段文章,通过Ray看到老板对Don生气而高兴;老板辞退了Don,并且,接替Don工作的人不比Don强。因此,可以推断老板糊涂和Ray嫉贤妒能。不同体裁的文章关键词不同。叙述性文体,应抓住wh-词:when where what why how。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以时间、地点、事件为内容,理解文章的大意。一般来讲,说明、介绍性的文章,开篇的首句或头几句提示文章的主题,而每段的首句或尾句为该段的主题句。它们是作者观点的概括或总结,是文章的中心。

4、克服不良的阅读心理

提高阅读效果。首先.我们要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词汇、语法研究。要树立整体篇章概念和速度效率概念,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其次。克服“母语转移现象”。“母语转移现象”是由大脑中汉语和英语严重的不平衡造成的。中国人的脑子里汉语十分发达。汉语的年龄与人的年龄一样长.是一常牢固。只要我们的眼睛、耳朵获取了一丁点语言符号信息,我们的大脑就会毫不犹豫地立刻把它们转化成汉语来接收,这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母语转换力量减慢了英语的阅读速度。别看学生眼睛看的都是英语文章。可读到脑子里后就不是英语了,而是转化成汉语了。因此别看有些人天天读英语,其实根本没什么提高,是“看英语,记汉语”的“假读”,所练习的不是直接阅读英语的能力。而是英汉转换能力,是一种“拐了弯儿”的英语阅读能力。用这种“拐弯儿”的阅读能力读简单的文章还算勉强,读地道复杂的英语文章就困难了。因此很多人阅读英语时永远也不轻松。就算是读一份很简单的英文产品说明书也要紧锁眉头。猜来猜去,因为大脑里汉语在那把守着,外语根本进不去,进去的外语也都转換成汉语了。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能力,让学生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应培养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与语法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比较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进行猜想、推断、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综合本领。

上一篇: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下一篇:城乡医保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