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周案

2024-05-05

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周案(共3篇)

篇1: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周案

2014年上期高一化学第六周周案

主讲人:王南花

本周教学内容:必修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②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

③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②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②试管、6 mol/L盐酸、砂纸、铝条、温度计、Ba(OH)2·8H2O晶体、NH4Cl晶体、烧杯;③玻璃片、玻璃棒、2 mo/L盐酸、量筒。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七、教学内容

八、教学过程

(一)阅读教材,思考与交流:

1.木材燃烧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生成生石灰(CaO),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追问:上述两个例子,一个释放热能,一个吸收热能,你能得出热能与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吗? 问题启发引导:

1.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探究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探究2: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课后思考:

①.糖类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与体外的燃烧是否不同? ②.目前主要使用的能源是什么?新能源主要指的是哪些? ③.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化学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二)问题:在适量盛水的烧杯中,分别慢慢加入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硝酸铵晶体,用手触摸烧杯外壁,会又什么感觉? 探究1:铝与盐酸的反应(P33实验2-1)思考与讨论:

1.铝与盐酸反应方程式。

2.铝条为什么要打磨光?

3.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能采用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探究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P34实验2-2)思考与讨论:

1.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根据已有知识猜测这个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

3.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问题讨论:

1.有些学生实验中烧杯没有与玻璃片粘在一起,请分析可能的原因。2.实验中产生了刺激性气味气体,请提出改进措施。探究3: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上述三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后思考: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认为在设计实验装置和操作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你准备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

2.调查家里或学校“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现状(燃料来源、主要用途、使用方式、存在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并与同学交流。

篇2:破解化学能与热能

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化学能与热能是高考的必考知识。从考查内容上看, 重点集中在化学键的改变与能量变化大小的定性、定量的判断;反应热的理解及焓变大小计算、符号的判断;物质具有能量高低 (或键能高低) 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利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从考查形式上看, 往往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物质具有能量高低的判断;以填空题 (或简答题) 的形式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盖斯定律的综合应用、物质稳定性的判断等。

【考点扫描】

一、反应热与焓变

1. 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 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的热效应, 简称反应热, 又称为“焓变”, 符号用ΔH表示, ΔH=H (生成物) -H (反应物) , 单位:kJ·mol-1或kJ/mol。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都可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得。

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 经历了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两个过程。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 而形成新化学键则要释放能量, 一个化学反应能量的大小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殐殐殐殐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一定不会相等的, 在新物质产生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 反应热和键能的关系。

例如:1molH2和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的反应热的计算。

1moLH2分子断开HH键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l2分子断开ClCl键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 而形成2mol HCl键放出431kJ·mol-1×2mol=862kJ的能量, 所以, 该反应H2 (g) +Cl2 (g) 2HCl (g) 的反应放出热量:

Q=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需要吸收的总能量=862kJ·mol-1-436kJ·mol-1-243kJ·mol-1=183kJ·mol-1

由于反应后放出能量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 取负值, 故规定ΔH=∑反应物的键能—∑生成物的键能。

(2) 反应焓变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焓是科学家们为了便于计算反应热而定义的一个物理量, 它的数值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对于一定量的纯净物质, 在一定的状态 (如温度、压强) 下, 焓有确定的数值。

在相同的条件下, 不同的物质具有的能量不同, 焓的数值也就不同;同一物质所处的环境条件 (温度、压强) 不同, 以及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 焓的数值也不同。

焓的数值大小与物质的量有关, 在相同的条件下, 当物质的量增加一倍时, 焓的数值也增加一倍。

因此, 当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 或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时, 反应焓变是不同的。反应的热量变化与化学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没有必然的联系。

2.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区别。

(2) 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1) 常见的放热反应: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所有燃烧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等。

(2) 常见的吸热反应:

大多数分解反应;

二、热化学方程式

1. 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1) 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有热量变化。

(2) 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因为反应热除跟物质的量有关外, 还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关。

(3)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只表示各物质对应的物质的量, 因此, 有时可用分数表示, 但要注意反应热也发生相应变化。

2. 正确书写和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七注意”

(1) Δ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 (后) 边。若为放热反应, ΔH为“-”;若为吸热反应, ΔH为“+”。ΔH的单位一般为kJ·mol-1。

(2) 反应热ΔH与测定条件 (温度、压强等) 有关。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 应注明ΔH的测定条件 (温度、压强) , 未指明温度和压强的反应热ΔH, 指25℃ (298K) 、101kPa时的反应热 (绝大多数反应热ΔH是在25℃、101kPa条件下测定的) 。

(3) 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 反应热ΔH的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 必须注明物质 (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聚集状态 (气体—g, 液体—l, 固体—s, 稀溶液—aq) , 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中, 不用“↑”和“↓”。

(4) 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既可以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又可以表示该物质的微粒数, 还可以表示同温同压时的体积。热化学方程式中, 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只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 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对相同化学反应, 化学计量数不同, 反应热ΔH也不同。

(5) 相同条件 (温度、压强) 下, 相同物质的化学反应 (互逆反应, 不一定是可逆反应) , 正向进行的反应和逆向进行的反应, 其反应热ΔH数值相等, 符号相反。

(6) 反应热ΔH的单位kJ·mol-1中的“mol-1”是指该化学反应整个体系 (即指“每摩尔化学反应”) , 而不是指该反应中的某种物质。

(7) 不论化学反应是否可逆,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ΔH表示反应进行到底 (完全转化) 时的能量变化。

三、燃烧热和中和热

1. 燃烧热

(1) 概念:25℃、101kPa时, 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1。

(2) 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 故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 应以燃烧1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因此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常出现分数。

(3) 对燃烧热的释疑:

(1) 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 其ΔH为“-”或ΔH<0。

(2) 25℃、101kPa时, 可燃物完全燃烧, 生成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 如C完全燃烧生成CO2 (g) 而不是CO (g) ,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

(3) 燃烧热通常由实验测得, 可燃物是1mol纯物质作为标准进行测量的。

(4) 燃烧热的计算:

燃烧热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 因此计算燃烧反应释放的热量时应先计算可燃物的物质的量n (可燃物) , 然后根据该可燃物的燃烧热ΔH来计算燃烧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其计算公式:Q=n (可燃物) ×ΔH。

2. 中和热

(2) 对中和热的释疑:

(1) 中和热也是反应热的一种, 其值为一定值。

(2) 中和热一般要求在稀溶液中进行, 因为浓酸和浓碱溶液混合反应时, 相互稀释要放出热量。稀溶液要求酸中的氢离子浓度≤1mol/L, 碱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1mol/L。

(3) 强酸和强碱的中和反应实质是H+与OH-反应, 与酸和碱的种类无关。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 并不是任何生成水的物质都可以。

(4) 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标准的, 故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 酸和碱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

(5) 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均放出57.3kJ的热量。弱酸和弱碱电离时吸收热量, 因此它们参与的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 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H2SO4与Ba (OH) 2的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的同时还生成BaSO4沉淀, 离子间反应生成沉淀是一个放热过程, 因此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

四、盖斯定律

1. 概念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 (各反应物) 和终态 (各生成物) 有关, 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 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2. 应用

(1) 利用关系图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1) 找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A, 终点是C) 。

(2) 找途径:一个是A→B→C, 一个是A→C。

(3) 列式:ΔH3=ΔH1+ΔH2。

(2) 利用方程组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

(1) 找出中间产物 (中间产物是B) 。

(2) 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反应c=反应a+反应b。

(3) 列式:ΔH3=ΔH1+ΔH2。

(3) 利用盖斯定律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思维模型。

(4)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模式与要领。

(1) 计算模式

则c=a-b, 即:ΔH3=ΔH1-ΔH2。

则c=a-b, 即:ΔH3=ΔH1-ΔH2。

(2) 计算要领

a.当反应方程式乘以或除以某数时, ΔH也应乘以或除以某数。

b.反应方程式进行加减运算时, Δ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运算, 且要带“+”、“-”, 即把ΔH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c.通过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和比较反应热的大小时, 同样要把ΔH看作一个整体。

d.设计反应过程时常会遇到同一物质固、液、气三态的相互转化, 状态由固→液→气时吸热, 反之放热。当设计的反应逆向进行时, 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 符号相反。

【考点落实】

一、反应热和焓变的分析与判断

例1.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中, 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 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B.a℃、bkPa下, 将0.5mol O2和1.5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H2O (g) , 放热c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2H2 (g) +O2 (g) 2H2O (g) ΔH=-2ckJ·mol-1

解析: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 同时也涉及燃烧热、中和热等容易出错的概念, 考查内容多, 覆盖范围广, 是高考的常考题型。固体硫吸收热量变成蒸气, 故硫蒸气含有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硫固体多, 硫蒸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比等质量的硫固体放出的热量多, A项正确;B项中的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明温度和压强, B项错误;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 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 C项错误;醋酸电离需吸热, 因此稀醋酸溶液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ΔH>-57.3kJ·mol-1, D项错误。

答案:A

易错警示:有关反应热

(1)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与反应途径 (或是否有催化剂) 无关。

(2) 反应是否需要加热, 只是引发反应的条件, 与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并无直接关系。许多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引发反应, 如燃料燃烧;也有部分吸热反应不需加热, 在常温时就可以进行。

(3) 燃烧热:必须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如C燃烧应生成CO2而不是CO, H2燃烧应生成液态水而不是气态水。

(4) 中和热:强酸和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 ΔH=-57.3kJ·mol-1。弱酸代替强酸 (或弱碱代替强碱) , 因电离吸热, 放出的热量减小, 中和热减小。若用浓硫酸 (或NaOH固体) , 放出的热量增多, 中和热增大。

二、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例2.在同温同压下, 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ΔH1>ΔH2的是 ()

解析:上述各反应均是燃烧反应, 故都是放热反应, 所有ΔH1和ΔH2均为负值, 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有密切关系。A中, 由于从气态水到液态水会放热, 所以生成液态水比生成气态水放出热量多, 又因为放热ΔH为负值, 放热越多ΔH越小, 故ΔH1<ΔH2;B中, 由于从固态硫到气态硫要吸热, 所以气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比固态硫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即ΔH1<ΔH2;C中, 生成CO放热, 因为氧气过量会与CO反应又放出热量, 所以ΔH1>ΔH2;D中, ΔH1=2ΔH2, 因为ΔH1和ΔH2均为负值, 所以ΔH1<ΔH2。

答案:C

易错警示:比较ΔH的大小时, 一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二要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三要注意放热反应的反应热ΔH<0, 放热越多, │ΔH│越大, ΔH越小。

也可通过两式的简单相加或相减, 简化方程式为可以直接判断ΔH值“+”或“-”的方程式进而进行判断。

三、热化学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例3.已知在25℃、101kPa条件下, 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484kJ的热量,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答案:A

易错警示: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 检查ΔH的单位是否正确。

(2) 检查ΔH的“-”或“+”是否与反应放热、吸热一致。

(3) 检查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标明或标明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4) 检查ΔH是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对应 (成正比) 。

四、反应热的计算

1.由化学键键能求反应热

例4.对于化学反应:CH3CH3→CH2=CH2+H2, 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解析: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6E (C-H) +E (CC) ]-[E (CC) +4E (CH) +E (HH) ]= (6×414.4+347.4) kJ·mol-1- (615.3+4×414.4+435.3) kJ·mol-1=+125.6kJ·mol-1

这表明, 上述反应是吸热的, 吸收的热量为125.6kJ·mol-1。

答案:ΔH=+125.6kJ·mol-1

易错警示: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为方便记忆, 可理解为: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 (用“+”号表示) , 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 (用“-”号表示) ,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的代数和, 即ΔH= (+反应物键能总和) + (-生成物键能总和) 。

2.由反应热求化学键键能

A.194 B.391 C.516 D.658

答案:B

3. 盖斯定律

(1) 定义的考查。

例6.观察图a和图b, 根据盖斯定律, 写出ΔH1、ΔH2、ΔH3、ΔH4、ΔH5和ΔH6的关系。

图a:;图b:。

解析:应用盖斯定律, 抓住起点和终点即可列式。图a起点可看作是A, 终点是A, 总结果是A→A, 即ΔH=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图b, 起点是A, 终点是F, 即ΔH6=ΔH1+ΔH2+ΔH3+ΔH4+ΔH5。

答案:图a:ΔH1+ΔH2+ΔH3+ΔH4+ΔH5+ΔH6=0

图b:ΔH6=ΔH1+ΔH2+ΔH3+ΔH4+ΔH5

例7. (2013年海南卷)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A.12ΔH3+5ΔH2-2ΔH1

B.2ΔH1-5ΔH2-12ΔH3

C.12ΔH3-5ΔH2-2ΔH1

D.ΔH1-5ΔH2-12ΔH3

解析:盖斯定律的常规考查, 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为4C3H5 (ONO2) 3 (l) =12CO2 (g) +10H2O (g) +O2 (g) +6N2 (g) , 由12× (3) +5× (2) -2× (1) 可得, 故反应热ΔH=12ΔH3+5ΔH2-2ΔH1

答案:A

(2) 简单应用:给出两个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A.+519.4kJ·mol-1

B.+259.7kJ·mol-1

C.-259.7kJ·mol-1

D.-519.4kJ·mol-1

ΔH= (-350.5kJ·mol-1) - (-90.8kJ·mol-1) =-259.7kJ·mol-1

答案:C

(3) 复杂性的计算:给出两个以上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并且进行计算后不是目标热化学方程式, 还需要继续化简。

例9.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写出FeO (s) 被CO还原成Fe的热化学方程式。

观察化学计量数, (2) 式中Fe3O4 (s) 化学计量数为2, 消去Fe3O4 (s) 需 (3) ×2+ (2) ;因 (2) 式中Fe2O3 (s) 化学计量数为3, 消去Fe2O3 (s) 需 (1) ×3;FeO (s) 在 (3) 式中出现, 是生成物, 要转化为反应物, 可以按照 (1) ×3- ( (3) ×2+ (2) ) 进行计算:

(4) 看图型盖斯定律计算题目:没有给出热化学方程式, 由图转化为热化学方程式, 再利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例10.合成氨用的氢气可以甲烷为原料制得, 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如下图所示, 则CH4 (g) 与H2O (g)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由图可以得到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5) 热化学方程式甄别型题目:给出了多个热化学方程式, 但和题目有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需要从中选出有用的方程式, 再利用盖斯定律。

例11. (2013年全国理综卷Ⅰ节选) 二甲醚 (CH3OCH3) 是无色气体, 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 由合成气 (组成为H2、CO和少量的CO2) 直接制备二甲醚, 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水煤气变换反应:

二甲醚合成反应:

问: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 (另一产物为水蒸气) 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为2CO (g) +4H2 (g) CH3OCH3 (g) +H2O (g) ΔH, 经分析知 (1) 中反应物有CO (g) +2H2 (g) , (4) 中生成物有CH3OCH3 (g) +H2O (g) , 只需要 (1) ×2+ (4) 就可以消去CH3OH (g) 得:ΔH=ΔH1×2+ΔH4=-204.7kJ/mol

篇3: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的周案

关键詞 教学活动 浅入浅出 贴近生活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真正决定课程的不是书本上的各种观念和规定,而是天天和学生接触的教师,不论专家们对教学课程提出什么样的标准和要求,一旦到了课堂,教师一个人便决定了一切。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①在过去化学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教师有自己固有的方法,这些方法帮助一代又一代学生升学考试,但是这些方法是不是真正适用于每个学生,真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长远的帮助,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上现在仍有老师实行满堂灌的方式,有的按照自己的经验,复杂的讲述着问题,显得老师很有水平,然而这么有水平的教师,是不是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或者真正能够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需要我们进一步考察。

1 《化学能与热能》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曾经在实习的过程中,听过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评课,他说:“如果能够通过很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知识,那我们何必绕那么多弯讲得那么复杂,讲得复杂不是水平,能够简单明了地说出知识的道理,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这就够了。”其实这种想法也是有很大挑战的,因为有部分教师是按传统思维进行教学,用复杂的理论去理解另一个理论,显示了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讲课,也是最安全的讲授方法,但是如果大胆尝试,用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我们的化学知识,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以《化学能与热能》中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来讨论怎样利用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释化学理论。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教材是用物理学中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来说明能量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学生本身对物理中的这个知识点理解得就比较吃力,现在用这个知识点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中另一个比较抽象的现象,就会出现比较混乱的状态,在实习期间部分教师都是这样讲解,学生根本分不清,到底怎样是放热怎样是吸热,就算通过死记硬背暂时记住,做题过程中同样会出现混乱状态。而作者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的方式,把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气球充气、放气的过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气球里充的气相当于能量。反应物能量高,相当于大气球,生成物能量低,相当于小气球,大气球变成小气球是放出能量的过程,那么反应物能量高,生成物能量低也是放热的过程;反之,则是吸热的过程。同样可以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另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也可以解释“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充满气的气球能量高,它会很容易爆破,表现得不稳定;相对瘪的气球能量低,不容易爆破,变现得较稳定。通过这样的讲解,很多同学都记住了怎样通过能量守恒来判断化学反应时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对这部分内容也有了很好的理解,相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反思,不断去发现,就会发现什么样的授课方式适合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不一定要显得多么高深,“浅入浅出”也不失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知识贴近我们的生活,让知识活起来,变得生动,更容易接受。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②的要求。传统重视知识本身,而忽略知识产生的过程的学习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会学”比“学会”要更重要,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远远比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学会学习就等于拿到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转变学习方式就是从知识的产生、推导的过程着手,让学生掌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把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③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遇到学习障碍,告诉学生不要恐惧,借助权威人士的成功事例帮助学生获得信心。如果仅仅去给学生灌输一些鼓励的话语,肯定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介绍权威人士的方法,来告诉学生成功人士,都是通过某种方法获得了成绩。此外,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 总结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实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做到“寓教于乐”,在课堂当中才会更加游刃有余,不仅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还能提高科学素养,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热爱学习,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试行)[Z].2001.6.

②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403.

上一篇:火电厂电气实习报告下一篇:街道综合文化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