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2024-04-21

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15篇)

篇1: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共两课时。《猫》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小说,文本围绕“养猫”这一中心,讲述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我家永不养猫”。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格的方法,进行对比阅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外貌、性情及家中的地位等;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样貌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解读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尤其是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导学题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由小学课文《燕子》片段导入新课;

2.介绍作者郑振铎,引导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点记住文学常识;

3.借助导学题卡,检查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一;

(设计意图:继续联系默读课文,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主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4.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前两次养猫的经历并汇报;

5.通过表格,不难看出第二只猫比第一只猫更活泼、更受宠爱,而它的失踪案也给“我”及家人带来了更大的打击。请学生细读第二只猫的部分,还原“猫失踪案”的预兆、经过和结局。

6.学生再以小组形式讨论:如果你是“猫失踪案”的嫌疑人、目击者或受害者之一,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从其中能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感受作者的情感。)

7.“猫失踪案”之后,“我家”为什么很久不养猫?

三、深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部分,完成导学题卡中的表格二;

2.第三只猫的结局依然是一桩惨案,当芙蓉鸟惨死笼中的时候,家里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请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表格二分析:在芙蓉鸟惨案中,家里人都把矛头一致指向第三只猫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请学生细读第三只猫的部分,找出“芙蓉鸟惨案”之后,“我”的三处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探究。

5.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对第三只猫逐步加深的内疚、忏悔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6.随着三只猫的离去,作者对猫的感情逐层递进。作者借着写猫,更阐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教师播放公益视频《再也不回来的乞丐》,帮助学生理解。

四、小结

我们借助表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我”养猫的三次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讲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阐述了什么哲理。

(设计意图:教师锻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文章主旨,练习完整地表达观点。)

【板书设计】

郑振铎

第一只伤心、安慰

第二只难过、气愤

第三只愤愤-内疚-悔恨

得猫-养猫-失猫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本课教师多次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中,让学生反复读文。从带着问题默读、精读到有感情地齐读,使学生充分从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

2.坚持“一课一得”,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每节课都力求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如抓住5要点记住文学常识、利用表格对文章进行情节梳理和对比,让学生在今后的读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同时,本节课在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如:

1.对本文精彩的描写手法,没能进行深入地揣摩和分析。

郑振铎先生擅长以简练、精准的语言和修辞对动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对三只猫的不同描写也是文章的精彩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教师没能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方法进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仿写,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意。

2.教师提问语言不够精准,学生回答问题能力锻炼不足。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过于零散,提问频繁,这种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完整表述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精准、不够丰富、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还学要推敲。

3.学生读文时间太短,不能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感情。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没能给学生更多时间读文,也没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使学生没有进入文本理解作者情感,耽误接下来部分的学习。

篇2: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和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养过猫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对它的感受吗?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非常喜欢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老舍笔下的猫。

板书课题《猫》。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指名让学生读。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1、检查: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只猫?主要从几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小、大既然小猫更可爱,我们先来学习描写小猫的这一部分内容。

2、出示自学指导(一):把作者喜欢小猫的句子画出来,注意读出感情。学生自学两分钟。

3、指名回答、板书。淘气

朗读指导“生气勃勃”和“天真可爱”。

过渡: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洋溢着淘气与生气,他长大以后又怎样的表现,下面自己学习长大了的猫。

4、出示自学指导(二):作者为什么说大花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谁也不理,它什么“都怕”,可又很“勇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学生自学四分钟。

三、检查交流,深入探究。

1、课文开头一句就告诉我们:“猫的性格实在古怪”表现在哪几方面呢?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展示:猫在睡觉,猫出去玩,猫等老鼠。

指名回答,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2、猫又是老实,又是贪玩,又是尽职,课文用什么词语把猫的这些不同特点联系起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其中“说……,的确……可是……”加着重号,强调“可是”的作用,并且在读中体会。

3、说他古怪吧,可是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也谈不上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拟人、喜爱)

谁能用读把作者对猫的爱表达出来!

4、下面的内容又讲了猫怎么古怪,你觉得哪几句能概括自然段内容,层次怎么分,详略怎么安排,用的什么表现手法等。

指名回答,板书。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怕、勇敢

4、指导感情朗读,注意停顿和语调。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同学们看板书,想一想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及时用彩笔加着重号。为什么作者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敢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出、胆子小要详细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喜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小淘气

老实、贪玩、尽职

大、古怪、温柔可亲、一声不出、喜爱

怕、勇敢

篇3:《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品味语言, 认识草原特点, 感受草原的境界, 受到美的熏陶。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感知草原“境界”

1.师:你们去过草原吗?我没有去过那儿, 但对那儿充满了向往, 最初就是缘于老舍先生写的散文———《草原》。我们今天来学习这篇文章, 相信你们读了, 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2.学生自读课文。

3.请学生谈读后感受, 根据学生的发言, 相机板书关键词, 自然理出课文结构。

4.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标出陈巴尔虎旗的位置, 师生共同介绍陈巴尔虎旗及陈巴尔虎草原。

二、连词缀句, 走近草原“境界”

1.出示生字词, 指导读。

2.提问。

(1) 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 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不能多写一点:吟、貌;不能少写一点:襟、涩。)

(2) 哪个词不理解?圈出这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再读读这个句子, 看看是不是懂了。

3.重点词交流。

(1) 渲染:指名读含有该词的句子。先讲文下的注释, 再看图, 着重讲“渲染”效果。 (颜色漫漫渗透开来, 越来越淡, 没有生硬的边界线, 柔美。)

(2) 迂回:让学生联系句子理解“迂回”的意思。课件出示莫日格勒河图片。介绍:流经陈巴尔虎旗的莫日格勒河据说有900多道弯, 被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 襟飘带舞:让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 弄清“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带”指的是腰带、头巾。猜一猜, 腰带展开来多宽?多长?介绍: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 宽一米左右, 长可达五米。在重大的日子, 蒙古族男女都穿民族盛装, 配以彩色丝绸腰带。群马疾驰, 所以说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 比喻句:课件出示含有以上三个词语的句子, 指名读。

师:这三个句子都是比喻句。阅读老舍的文章, 不经意间就会碰到一个比喻句。生动的比喻, 令人对陈巴尔虎草原浮想联翩。

三、研读文本, 品味草原“境界”

(一) 学习第1节:“天”

1.这次, 我看到了草原。

(1) 指名读课文第1句话。

(2) 提问:把“这次”放在前面, 还有个逗号, 强调什么呢?

(强调:终于看到了, 满含期盼已久的喜悦, 如愿以偿的欣喜。)

(3) 师:1961年夏天, 老舍等二十多人, 到内蒙古参观访问。那一年, 老舍62岁。一个看似简单的句子, 一个看似普通的逗号, 却饱含着作者的情。这样的句子, 是要慢慢品的。

(4) 指导朗读这句话, 既可以高歌, 也可以低吟。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指名读。

(2) 对比: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可爱, 空气清新, 天空明朗, 使我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看看文字上有什么区别?

(2) 文字的差别带来了意思上的什么差别?

(3) 文字的差别还带来了感情的差别!老舍此时心中满满的愉快, 渗透在字里行间, 要喷发出来。谁再读一读?

3.小结。散文, 贵在有情。

(二) 学习第1节:“天底下”

1.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1) 借助《北朝民歌》“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帮助学生体会草原的一碧千里。

(2) 提问:文中还有什么地方, 再次写到了草原的辽阔? (强调:全是……也还是……)

2.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学生介绍) 。

(1) 提问:什么叫“茫茫”?谁去过草原, 你能描述一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吗? (三个层次:清晰, 一眼看到远方;不单调, 有不同的颜色, 有草地小丘河流的景, 有马牛羊的趣;有草原人民的情。)

(2) 小结。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3.体会草原“并不茫茫” (读议结合) 。

(1) 体会“绣”。羊与草地和谐, 融为一体。一个“绣”字又让这幅图变得精美。

(2) 体会“流”。草原与蓝天相接, 一直伸向云天深处。远远望去, 会给人流动的感觉。草原有种内在的力量, 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3) 小结。老舍被公认为“语言艺术大师”, 他说过, 我们写作须找到那最恰当最自然的字, “绣”“流”就是这样的字。

如果说“绣”让老舍笔下的图画精美, 那么“流”则让画面动起来了, 突显出草原的生机与活力。草原赋予天空大地明丽的色彩, 赋予小丘河流柔美的线条, 赋予了马牛羊生命的活力。这就是草原!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

四、朗读背诵, 回味草原“境界”

1.听一段马头琴演奏的旋律, 进一步理解草原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音乐表达了对草原的情感。

2.播放音乐, 先请学生先静静地听, 后请学生和着音乐朗读第1节。

3.欣赏摄影作品, 通过照片感受草原的美。

4.再请学生和着音乐轻轻地读或者背第1节。

篇4: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想不想看看?

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资源卫星、侦探卫星……)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跟踪台风的卫星。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台风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跟踪?为什么要跟踪?)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

(3)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出示词语。(指名读)

气象卫星 盯住 跟踪 监视

波浪滔滔 狂怒 厉害 泄气

师:这些生字中有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你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生领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注意:汪老师指到哪个词,你就读哪个词,看谁反应最快。

师:词语光会读还不行,还要理解词意,读出感情。在第一行词当中,有两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师:“狂怒”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很生气;生气地都发狂了……)课文中还有几个和狂怒意思相近的词语,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狂怒 怒吼 狂暴 暴跳如雷

师:怒吼什么意思?(很生气,而且发出了吼叫声)对,所以“吼”字是“口”字旁。暴跳如雷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都见到谁暴跳如雷?能表演给大家看看吗?

3.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也要求我们认识的。

避 狂暴 惊慌

隔 嘲笑 懒洋洋

4.那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当中,你能把课文读好吗?

师:谁来读第一小节?如果读得正确,掌声通过。如果有问题,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第四小节中有句话比较长:“可他哪里知道……他再蹦跳也不管用。”同学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好。(自由读)提醒:气象卫星站是一个词,表示地点,我们应该连在一起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读完了课文,你知道文中一共写了几个人物?(2个)哪两个人物?(板书:卫星台风)课文主要写的是台风和卫星之间的对话。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台风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卫星说的话,然后再读一读。

2.台风都说了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卫星又说了什么呢?谁来把卫星的话读一读。

3.先来看这两句(一、二小节)。第一句话比较长,谁来读一读?

谁来读读台风的话?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很好,读出了“嚷”。)

你真聪明!那小星星这句话该怎么读?(笑了笑说)你真聪明,就请你来笑着读一读小星星的话。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好,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对话。

4.这时台风和卫星的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呢?谁来读?同桌分角色练一练。哪组同学来试试?

……

师:他读得怎么样?(好。读出了感情。)你们想看看狂怒的台风时什么样的吗?(看录像。)告诉老师,台风狂怒时是什么样的?(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那现在你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

5.台风生气极了,一心想甩掉卫星,谁来读读这两句话?(指两对学生练读,请男生读台风的话,女生读卫星的话。)

师:那么卫星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放录像。)看到这儿,我们知道了,正是因为卫星及时向人们报告台风的行踪,人们才能有效预防台风,减少损失。

四、课堂回顾,指导写字

1.课文读到这儿,这些词语你还记得吗?

气象卫星 盯住 跟踪 监视

波浪滔滔 狂怒 厉害 泄气

你能用上这里的一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要写字啦。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字。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1)“厉害”的“厉”字怎样写才好看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厉”先写横撇,厂子头。接下去写被包围的万字,起笔横要伸出厂子头一点。下面一笔写什么?横折钩的起笔要写在横中线上,最后写一撇。记住了吗?

(2)“监”字我们怎样记住它。

(3)“设”这个字你在哪儿见过?这个字还可以怎样组词?

(4)用习字纸写字。

(5)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学生点评。

五、课后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搜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人造卫星的资料。尤其关注一下最近我国刚刚发射升空的北斗导航卫星。

篇5: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4篇)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激趣导入

1.看视频,激发兴趣

生:喜欢

师:好,同学们,看完后说一说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们是一群淘气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猫》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谁的作品呢? 2.作者简介

师:(板书)不能这样说。他可是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一生发表了近800万字的作品,而且他已经去世40多年了。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同学们,老舍先生一生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课件出示老舍先生简介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预习时读了课文吗?

2.请四名同学接读课文

四生接读课文,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师:同学们,在他们读的时候注意一边听一边想,看看在老舍先生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 师:谁来说说? 3.生汇报交流

师:对。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勾下来。师:那你能迅速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吗?也把它勾下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师:“实在”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很肯定的一种说法。

b.师:这么老实的猫其实也很贪玩,从哪儿能看出来?

什么叫“任凭”?课件出示:任凭......也 生:不管、无论„„

师:说说都有谁会呼唤它,会怎样呼唤?

师:同学们能用“任凭„„也„„”的句式来说句话吗?

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究竟有多尽职?找句子读一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幅画面。

课件出示:图片

师:什么样子啊,都来做做

生做

师:我看你做得很好,你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生:非要把老鼠捉住不然不吃饭

师:哦你说的是它心里的想法,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认真的看,生怕老鼠溜掉

师:凝视就是认真地看,屏息呢?

生答

师:轻一点,千万别惊动老鼠,两个小时过去了,它 生:屏息凝视 师:它就是这样,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猫尽职 生:很执着,非要捉住

师:课文中哪两个词还能读出它的尽职?

生:非,不可

师:你体会到了,你能读出它的尽职吗?

师:读得好

边评价边鼓掌

师:这么尽职的猫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课件出示:非......不可.......师:“蹭”是摩擦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不用摩擦,而用“蹭”?

师:同学们,作者写作的稿纸被猫踩了脏脚印,怎么作者还说是印了几多小梅花呢?这又体现了什么?

e师:这样极其温柔的猫也有极其冷漠的时候,冷漠到什么程度?

师:同学们,猫的性格这样古怪,老舍先生是讨厌还是喜爱它呢?

师:对。其实,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刚满月的小猫。

看视频图片

师:你们笑什么呢?

师:看,这就是老舍住过的地方,出示图片:它那淘气天真的小猫就在这生活过,嬉戏玩耍过,让我们走进小院看看这可爱的猫猫吧——

师:读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

生配乐读课文

四.阅读拓展,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猫”

师;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感受着老舍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同学们,在其他作家的笔下,它们是怎样写猫的呢,请大家读读课后的链接阅读,比较一下他们笔下的猫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生讨论填表格

老舍笔下的猫 周面复笔下的猫 夏丐尊 不同

相同 喜爱之情

师:谁来比较一下相同之处是什么? 生:都写出了对猫的喜爱

师:通过一比较我们就感受到了三位作家都有爱猫之情,那不同呢 生:老舍先生是用反话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先生„„

师:没想好,没关系再坐下,同其他两位作家相比老舍先生主要通过什么来写猫的生:性格

师:对性格,周而复呢

生:是通过样子来写猫的师:夏丐尊呢? 生:他是通过猫对人的态度来写猫的

生:喜爱之情,师:周而复通过样子也表达对猫的生:喜爱之情

师:夏通过态度同样也表达了对猫的生: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啊,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了对猫的深深喜爱之情,其实,他们写猫还有不同呢,相信大家一定会在比较中有更多的收获。

篇二:15《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四上)《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瑞安市实验小学 蔡建平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想:

《猫》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于其中,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呢?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语文的目的,无非是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习一篇文章应该让学生读懂内容,学习写法。二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顺序。平时我们总是在第一段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训练,但据研究学生在第一课时最感兴趣的是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刚才同学们模仿了许多动物的声音。

3、看来,每个人眼中的猫都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交流发现: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且思考:你发现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怎样的猫?从哪小节发现的?

三、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爷的眼里,猫像哪些人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去解决,去发现,好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进行教学,适时点拨,注意让学生多说多感受)

估计学生会说:

▲猫像爱撒娇的姑娘:从“蹭”感受猫的温柔可亲。

▲猫像探险家:从“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感受

??

四、小结探因,存疑结课:

1、通过研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在老舍爷爷的眼里,猫充满了灵性,充满了人性。它既像淘气可爱的孩子,又像爱撒娇的姑娘。

2、老舍爷爷在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呢?咱们下节课就着重研究文中平淡而富有情趣的语言!

板书:

——淘气

《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瑞安市实验小学 蔡建平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1、《猫》是一篇传统课文,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于其中,达到老文新教,常教常新的目的呢?我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语文的目的,无非是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习一篇文章应该让学生读懂内容,学习写法。二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顺序。平时我们总是在第一段进行分段概括段意的训练,但据研究学生在第一课时最感兴趣的是文章内容。基于上述思考,我教学《猫》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读通读懂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2、送教下乡上的也是《猫》第一课时。由于一节课的时间不同,两个地方的学生不同。

课前准备: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刚才同学们模仿了许多动物的声音。

2、通过预习,有什么问题产生吗?

二、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进行教学,适时点拨,注意让学生多说多感受,在评价学生时先评价是否读正确流利,再评价是否读懂,最后评价是否读出自己的理解)估计学生会说:

▲猫像乖巧的孩子:从“无忧无虑、什么也不过问”感受猫像乖巧的孩子。

▲猫像爱撒娇的姑娘:从“蹭”感受猫的温柔可亲。(老师演老舍,学生演猫,理解“蹭”,感受猫的撒娇。

▲猫像淘气的孩子:从第四小节感受。

▲猫像探险家:从“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感受

??

4、通过研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在老舍爷爷的眼里,它既像淘气可爱的孩子,又像爱撒娇的姑娘。既像尽职的警察,又像多才多艺的音乐家、画家。你最喜欢像哪种人的猫?请你选择一种找到有关句子,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五、小结探因,存疑结课:

5、老舍爷爷在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呢?咱们下节课就着重研究文中平淡而富有情趣的语言!

板书: 大猫 ——古怪

小猫 ——淘气

篇三:《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猫教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新授课

(一)预习检测

(1)污涩():

(2)怂恿()():

(3)怅然():

(4)蜷伏():

(5)妄下断语: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文章写了“我”喂养的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三)合作探究

三只猫,用墨一致吗?作者着重写了哪一只猫?前两只猫可不可以删除?

三、课堂检测

污涩()怂恿()()怅然()蜷伏()诅骂()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较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

(二)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二、新授课

(一)预习检测

(二)自主学习

根据表格填空

来历 特点(外形、性情)猫的归宿 对猫的情感变化 蕴涵思想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三)合作探究

1、文中“我”的一家为什么讨厌第三只猫?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2、第三只猫有没有偷吃鸟呢?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三、课堂测试

(三)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

复述课文内容

二、新授课

(一)预习检测

(二)自主学习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死亡“更难过得多”?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了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三、课堂测试:

“(对于),我想对你说 ”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可怜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篇四:《猫》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6、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6.猫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音字“的”“和”“屏”“折”等;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2)品词品句,反复诵读,揣摩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讲授法 阅读法 讨论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谈话揭题

1.谈话:师:同学们,上新课前夏老师让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好不

好?

(意图:谈论自己的宠物猫必定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以此

导入,学习的兴趣已被撩拨起来;再加上动画片,相信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二、揭示课题,深入了解

2、初读课文:自由朗读,看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品味老舍

3、(1)ppt展示: 的确 暖和 解闷 枝折花落 屏息凝视(个别读,—齐读)

(2)指名读一读书中画的生字词

任凭 开辟 跌倒 尽职 稿纸 遭殃 摔跤 抓痒

5、说理由: 你是怎么想的?

(意图:开课时设计这样的板书呈现形式,既对全文有了初步

三、理解“古怪”,赏“猫”悟“情”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大猫到底古怪在哪?

1、特点一——老实:

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

生交流:(老实、贪玩、尽职、胆小、勇猛)(1)(接上面学生交流概括的特点,指名生找句子)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猫很老实?

出示句子: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a、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猫很老实?)生:乖 睡大觉

师: “乖”一般指谁?(人)

b、这里的“无忧无虑”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般用它来形容什么?(人,孩子??)c、作者把猫看成无忧无虑的乖小孩,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爱猫)

2、特点二——贪玩

句子2: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1)师:请大家想象“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一句中都有谁呼唤猫,用什么办法呼唤它回来?(2)“任凭”是什么意思?(不管)

是啊,不管主人怎么呼唤——它还是不肯回来(生接读)

可见,这猫是多么——贪玩啊!(3)齐读

(4)小结:

(5)齐读

3、特点三——尽职

过渡:老舍爷爷家里的猫仅仅是既老实又贪玩吗?它还有哪些特点呢?(尽职)

(1)品味:屏息凝视

1)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一起来体验一下 “屏息凝视”

3)交流感受 4)师板书:尽职 5)小结:

四、师生互动,升华情感

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老舍爷爷却非常喜欢它,因为古怪的背后有老舍爷爷喜欢的一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找哪些句子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

2、大家说完了感受,你觉得他们之间还会蹭出怎样的感情?

3、朗读(我们把这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带入句中朗读)

五、读下列两组句子,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

比较句子:

总结:同学们,就因为老舍爷爷爱猫,把它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

出示作业:

篇6:15猫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导学课文1-3自然段。

二、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手抄报,老师对猫的了解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趣,可爱啊!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二)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认识生字,理解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和体会。(三)学情检测 1.整理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也可同桌一起读)(2)师生共同给生字正音。性(xìnɡ)格(ɡé)

凭(pínɡ)借 贪(tān)心

职(zhí)位 稿纸(ɡǎo)梅(méi)花 跌(diē)倒

开辟(pì)撞(zhuànɡ)击

毒蛇(shé)(3)理解新词的意思。

(4)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5)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剖析“古怪”。

(1)自读课文1-3自然段,简要概括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2)小组合作学习。

每名同学以猫的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桌听。(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①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的? ②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情。③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尝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例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四)课堂练习

篇7:15猫第二课时教案文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

2、让学生总结总分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3.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重难点: 了解猫的性格古怪这一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读质疑

1、大声朗读课文1-3自然段,想想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

2、完成导学案设问导读部分。

三、小组交流

1、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2、小组汇报。

四、展示点拨

1、学生汇报。

2、全班交流,适时出现下列句子感悟猫的性格。(1)、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2)、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3、感悟写作方法。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写猫的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

六、小结反思

篇8:《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9:《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歌曲《为了谁》)思考: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为什么要歌颂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大江保卫战。

2、指课题:解释“大江”,你知道大江指的是哪里?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思路

1、自读课文

2、读生字词

3、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段

1、[录像]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此时,

2、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情况真是……[板书:万分危急]。

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面临灭顶之灾,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顷刻间将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滔滔洪水之中,许多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4、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5、教师过渡: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找到哪一句?[课件出示所有句子]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手势理解“穿梭”。

4、重点指导读:大堤,保住大堤。狂风为我呐喊……

5、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指板书)铮铮铁汉的本色。

6、我们来看一看抢险后的官兵,此时,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

7、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点课件:出对联]一起读。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

8、小结: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9、齐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2、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教师相机评价:人物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怪令人感动。语言描写也另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点课件)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知道那些?

5、指导朗读。

六、回顾歌曲《为了谁》

[背景音乐《为了谁》]同学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自己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现在,你知道子弟兵到底是为了谁吗?让我们在一次深情的赞颂:(出:齐读对联)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

七、课后作业。

1、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

2、大江保卫战

万分危急

篇10: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课文

1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感悟写作规律

摘录词语

1学生把描写猫性格的词语找出来,写在纸上。

2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实物投影)反馈

4齐读一遍词语

规律感悟

咱们来看看这些词语,它们之间好象有什么联系,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内容)

1、学生回答,得出结论:描写性格的词语是一对对写的,前后表现的性格完全不同。

2、指名读(要求读出前后完全不同的感觉)

3、还有什么发现?(两种性格之间是用“可是”连接的)[课件中“可是”两字变红]

4、找出相同写法的`自然段,也读出前后不同的感觉。(学生读一对性格,教师随机出现相应的板书)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总结规律:

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三)仿写一段话

(展示课件:出示三组图片,每组图片表现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1看图,明图意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出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实物投影)评价

(评价时注意:①有没有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②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总结

篇11:《画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风看不到,摸不着,容易画下来吗?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瞧,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他们是画风的能手,你认识他们吗?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你怎么可以这么快速的记住他们的名字?

4、生汇报记字方法。

5、想知道在这三位小朋友笔下,风,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答案。画完后,同位交流,看划对了没有。

2、全班交流。

3、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同时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赛读、评一评。

4、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情景是很有趣的,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感受一下画风的.趣味。全班朗读课文。画风真好玩,大家也想画吧,让我们先通过生字关,顺利过关,我们也去画风。

四、指导写字

说说怎么计我会写的字。想得妙,记得巧,看谁写得好。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篇12:《水乡歌》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韦水艳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水乡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3、识记12个汉字,重点指导写“荡、清、湖”3个生字,注意间架结构和笔顺,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识记12个汉字,学会写3个生字。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了解水乡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块儿学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看——)欣赏水乡风光图片。这就是江南水乡,今天让我们一块儿走进水乡,感受它的美!

2、板书课题:21水乡歌

3、解题(水乡指河流、湖泊多的地区,歌指歌唱、赞美。作者歌唱什么?是的,水乡歌就是一曲赞美水乡的诗歌)。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

(1)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指名读—小老师(提醒特殊音节)带读—齐读(2)读准了生字,相信你们也能把词语读好。

指名读—小老(师提醒难读词语)带读—(引:同学们,读词语的时候我们既要读出词语的意思,又要读出自己的感情,谁能做到?)个别读--齐读

(3)词语读得很美,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得更美。(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

(4)思考:水乡什么多?(板:水多、船多、歌多。)

三、细读第一、二节诗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这一节诗歌,其余学生注意倾听:有读错的音帮助纠正;边听边思考:水乡什么多?(水多)(2)课文是怎么写水乡的水多的? 理解:渠是什么呀?出示课件。

渠:人工开凿的水道,渠里蓄满了水,庄稼就会喝得饱饱的。再读“渠”。有一个成语叫“水到渠成”就是说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读读,赶紧把它记下来。

理解:荡清波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

(3)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水乡的水多?(千条、万条、一个连一个、处处)

(4)指导朗读:

① 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名读)

② 我们不光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还要读出词语表达的感情。(谁再试试?--齐)

③ 把它们放到句中去读一定会更有味道。(女孩们试试)

④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水乡处处绿水,处处清波,我真想说,水乡的水真——(引出“美”)啊!

⑤ 我们一起来赞美水乡的水多而美(男生问女生答)。

2、学习第二节

过渡:因为水乡的水多,所以还有什么多?(船多)哪一节写了船多?(1)默读第二节诗,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船多?(千只

万只 片片

飘满)

(2)试着像刚才那样先把词读好,再把它们带到句中去读,就能把整节诗读好。(生自由试读—指名读)

(3)驳是什么意思?理解:驳(也是一种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需拖船拉着或推着行驶。)帆是什么?(帆就是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为什么说白帆像云朵?(都是白色的,云在空中飘动,白帆在河面上飘荡,都在轻轻地浮动)随着风儿,轻轻浮动,轻轻摇摆。这就是“飘”。多媒体图片

(4)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就能把诗读得更好。(齐读第二节诗)(5)水乡的船又多又美,我忍不住也想读读(师引读第二节诗)

四、师小结:水乡的水多、船多,她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如痴如醉。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歌唱水乡的美。(师生合作读一、二节诗)

五、指导写字

过渡:大家读得如此流利动情,相信也能把课文的生字写得端正美观。这两节诗藏着三个特别的生字宝宝,它们是——

1、出示生字:荡

2、齐读

3、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荡 清 湖”都有三点水,说明他们与水有关系。异:“荡”的三点水在下,是上下结构草字头,“清、湖”的三点水在左边,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

三点水写法指导:一点靠右二点靠左,三提对齐往上走。

追问:这两个字都有“月”,月在下,短而胖,竖撇变成竖;月在右变瘦长。

4、教“荡”字: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要想把它写漂亮,写时还要注意什么?(占位:上下结构、上窄下宽;草头一横要写长,横折折折钩一气成)

师范写,生跟书空笔顺。生描红书写(描一个写一个)。

5、教“清、湖”(形声字)

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要想把它们写漂亮,写时还要注意什么?

师范写“清”,生跟书空笔顺。(青字三横有变化:一横稍长二横短三横最长挑大梁;月在下短而胖。)

师范写“湖”,生跟书空笔顺。(古、月变瘦长,月字竖撇往左伸,左中右写紧凑)。

生描红书写(描一个写一个)。

6、评价,再写2个。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感受到了水乡的秀丽风光。还学习了三个与三点水有关的生字,希望孩子们课后查查字典,还有哪些字与水有关。板书:

21、水乡歌

水多 船多

篇13:《咕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听故事。

认真听老师讲故事, 想想故事里出现了哪些动物。 (师范读)

2.说“人物”。

黑板上的哪些动物出现在故事里, 哪些动物没有出现在故事里? (出示动物名称: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狮子、野牛、大象、老虎;先读动物名, 注意轻声;然后再说话, 把话说完整。)

二、解课题

1.揭示课题。

故事里的“咕咚”一声真好玩, 把这么多小动物都吓着了。现在, 看老师认认真真地把“咕咚”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板书课题, 生读课题。)

2.学习象声词。

“咕咚”是什么? (木瓜掉到湖里的声音。) 你还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三、读课文

1.初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 小朋友们来讲更好玩儿。你们愿意当“故事大王”吗?那就先读好这个故事, 等会儿老师请你们来试试。 (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请一位小朋友读全文。

四、说故事

1.说好一句话。

这个故事挺长的, 有300多字。想讲好这么长的故事, 咱们要先把一句话说好。 (板书句式, 学生口述:都被“咕咚”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

预设: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被“咕咚”吓着了, 只有狮子___________。

2.说好几句话。

小朋友们都很棒, 能把这么长的故事说成一句话。下面, 咱们再来试试怎么把一句话变成几句话。 (板书句式:_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____________。”学生试说。)

预设:兔子正在湖边玩儿, 突然听见湖里传来咕咚一声。他吓得撒腿就跑,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突然撒腿就跑)

狐狸正在树下玩耍, 突然听见兔子慌张的叫声, 也跟着跑起来, 一边跑, 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板书:慌张)

还有谁啊? (板书句式, 学生练说。)

猴子________, 突然_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小鹿________, 突然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松鼠_______, 突然__________, 一边跑, 一边喊:

3.学会简单地说。

森林里的动物可多了, 要是一个一个都这么说, 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怎么办呢?课文里有个好办法。 (范读:猴子啊, 小鹿哇, 松鼠哇, 都乱哄哄地跟着他们跑了起来。板书:乱哄哄) 谁也能这么简单地说一说? (生练说, 师相机指导。)

4.加上故事的开头, 说一说。 (板书:森林湖边。形成完整板书, 略。)

5.在情境中学词。

动物们都被“咕咚”吓着了, 真有意思。黑板上有好几个词语, 都是说动物们被吓着了的, 你能找出来吗? (撒腿就跑、慌张、乱哄哄)

再次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五、写字

1.观察结构。

(出示生字:棵、传、乱、树)

这节课有四个生字要写。要写好字, 结构很重要。请仔细看看, 这四个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 (三个左右结构, 一个左中右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左让右。) 看看这三个字, 左边是怎么让右边的? (棵:“木字旁”的横要短, “点”要小, 给“果”的“横”和“撇”让出位置;传:单人旁要瘦, 单人旁的“短撇”不能太平, 要斜一些;乱:“舌”字上面的“撇”“横”要短。)

2.师范写“棵、传、乱”,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3.对比结构。

“树”是左中右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也要左让右, 中间要最谦让, 三个部分都很瘦。)

4.师范写“树”, 生同步说笔顺并书空。

5.生描红。 (师提醒:注意握笔、书写姿势和描红规范。)

6.每个字临写两遍。

篇14:《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等写出它的可爱。

篇15:《怀素写字》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本课生字,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日、长、书”三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三个长句。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日、长、书”三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出示图画,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请你们仔细看看呢,图上的人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相机板书:写字)

2、你们知道这个小和尚是谁吗?(板书:怀素)

3、齐读课题:怀素写字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们仔细听,看看怀素到底是怎样的人?)

2、刚才小朋友们听得都很认真,下面就请大家自己把课文读一遍。(要求:①标上小节号 ②不会读的字、词或句,看清拼音把它们读好。)

3、要想把课文读的更好些,首先就要把生字学好。①出示生字卡片:怀 素 尚 进 样 名

写 字 古 先 日 长 书(齐读,开火车读)②这些生字宝宝都找了一些朋友,你们能认识它们吗? 出示小黑板:古时候 和尚 好学上进 这样日子一长 有名 书法家(谁来当小老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现在,我们学会这么多生词宝宝,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课文读的更好了。请小朋友们认真的把课文再读一遍。

5、小朋友们已经认真的读了课文,老师这里有几个句子,你们愿意读读吗?

出示长句:

① 古时候有个叫怀素的和尚,他从小就喜爱写字,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② 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③ 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自读、指名读、齐读)

6、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呢?(指名分小节读,齐读)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

7、小朋友,你们读了课文,知道什么了呢?

三、做怀素,体悟“刻苦”

1、其实,关于怀素练字的传说有很多,我们课文中也讲了一个小故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指名读。

2、现在,你们就是正在“写呀写呀”的小怀素。想象对话表演。(1)老师是小怀素的好朋友。怀素,你怎么还在写字啊!快跟我出去玩吧!(2)老师又变成了妈妈。小怀素,时间不早了,快睡觉吧!小结:白天,小伙伴们在大树下玩耍,可小怀素却在家里——写呀写呀(板书:写呀写呀)晚上,小伙伴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可小怀素还在——写呀写呀。

(3)前段时间,下雪了,天气很冷,你写字有什么感觉? 小结: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小怀素的手被冻僵了,可他还是——写呀写呀。夏天,骄阳似火,小怀素的手心攥出了汗水,可他还是——写呀写呀。

3、结果,这么硬的木板竟被这么柔软的毛笔写穿了。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板书:刻苦)

4、自己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小怀素刻苦练字的情景。男女生读,齐读。

5、正是由于怀素的认真与刻苦,所以——引读第四段。

6、欣赏怀素的书法作品。

7、让我们再一次学怀素、做怀素。齐读全。

3、学习生字

怀素这么认真的写字,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学几个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 ①“日” 齐读

怎么记住他呢?你能帮他找个朋友吗?(组词)跟着老师来写一写呢(手指书空,描书上的笔顺)②“长” 齐读

你能帮他找个朋友吗?(组词)你会写吗?(手指书空,描书上的笔顺)③“书” 齐读

帮他找个朋友吧!(组词)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手指书空,描书上的笔顺)④ 指导书写四、四、学习生字 激趣:你们想成为书法家吗?那可要闯过老师的三关才行哦!

1、第一道认字关。出示班级教室的照片,请学生认一认。小结:看来我们的汉字朋友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就看小朋友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了。

2、第二道猜字关。十张嘴巴——古;看图猜字:日。

3、第三道写字关。

(1)学生讨论记字方法。生字开花:日加一笔。(2)教师范写。(3)学生描红仿写。(4)反馈指导。

上一篇:工作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4p市场营销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