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18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课文

1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感悟写作规律

摘录词语

1学生把描写猫性格的词语找出来,写在纸上。

2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3(实物投影)反馈

4齐读一遍词语

规律感悟

咱们来看看这些词语,它们之间好象有什么联系,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完后,小组讨论)

(出示课件:第三自然段内容)

1、学生回答,得出结论:描写性格的词语是一对对写的,前后表现的性格完全不同。

2、指名读(要求读出前后完全不同的感觉)

3、还有什么发现?(两种性格之间是用“可是”连接的)[课件中“可是”两字变红]

4、找出相同写法的`自然段,也读出前后不同的感觉。(学生读一对性格,教师随机出现相应的板书)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总结规律:

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古怪

高兴――不高兴

什么都怕――勇猛(可是)

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三)仿写一段话

(展示课件:出示三组图片,每组图片表现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1看图,明图意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出猫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实物投影)评价

(评价时注意:①有没有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②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既找到了段落大意,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写作中去。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

篇2: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

2、抓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4、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种小动物,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

教学难点: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种小动物,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猫》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古怪,而老舍爷爷笔下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面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是怎么来描写刚满月的小猫的?

二、探究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小猫的淘气可爱。

同学们,成年的猫性格古怪,小时候的猫是什么样的?齐读最后一段。①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交流哪些事例说明了猫小时候很淘气可爱。(学案一)

②小猫这么淘气,老舍先生是个什么态度呢?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幻灯出示句子: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③一起朗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拟人)

三、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学案二)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总结:你们说得真好,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又非常冷漠;既胆大又胆小,它的性格这么矛盾,只能称它(师生齐说)古怪了。

3.体会总分的写作方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在文中什么位置?(开头)开篇写出了猫的性格很古怪,下面分别写出了它古怪的各个方面,这在写作上是一种什么写法?板书(总分)

4、作者通过许多小事告诉我们猫的一些具体性格特点,这在写作上是什么方法?(板书:具体事例)

四、小练笔:以总——分的写法,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

五、课后作业 饲养或观察一种小动物,准备写一篇习作。

板书:猫 小时候 淘气 生机勃勃 天真可爱

写作方法 总分 具体事例

《猫》第二课时学案

①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交流哪些事例说明了猫小时候很淘气可爱。(学案一)

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交流。(学案二)

篇3:《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篇4:《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篇5:有关于猫第二课时的教案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1)(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篇6: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尽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著名的作家老舍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单元就有他的两篇文章。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猫》这篇课文。(板书:猫)来,我们轻轻地叫它一声——猫。真好!

2、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小说。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思考:老舍先生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分别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2、检查生字:性格 乖巧 任凭 贪玩 尽职 屏息凝视 抓痒 稿纸 踩印 梅花 淘 气 变化多端 跌倒 撞上 开辟 枝折花落 生机勃勃

①字音:屏bǐng 折shé ②字形:凭 痒 辟

3、理清文章结构

①课文时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方面来写的。(板书)

②分别在第1、2、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分节朗读第一部分,这一段时围绕哪句话写的?(第一句,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古怪”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猫的性格特别、难以捉摸)

“实在”写出了什么?指导读好这句话。

3、第一部分抓住猫的哪些表现来写猫的古怪呢?

4、研读第一自然段

① 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又“胆小”。相机板书)

② 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各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动笔划出具体句子。(划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不过问;一天一夜,任凭„„也;屏息凝视,非„„不可。进行讨论交流。

a、“任凭”:无论,不管,突出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b、屏息凝视:“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屏息就是不呼吸了吗?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表现?让我们屏息凝视体验十秒钟,这样子屏息凝视,小猫是多尽职啊!

c、非„„不可: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表现猫的尽职尽责。

③ 课文字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联系起来的?(可是,意思上起转折作用)

④ 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为什么说它是古怪的呢?(“老实”与“贪玩”是矛盾的,“贪玩”与“尽职”也是矛盾的,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⑤ 齐读第一自然段。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猫的温柔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 哪些词语表现了老舍对它的喜爱之情? ② 注意重点词语:“蹭”、“跳”、“丰富多腔”、“变化多端”。

“蹭”:什么是“蹭”?是重重地碰吗?对,是轻轻地摩擦(做动作),那能把这种轻轻的感觉带到朗读当中吗?

叫声:猫的叫声变化多端、丰富多腔,同学们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叫呢?也许它刚吃饱喝足,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也许它听到主人的叫唤,会利落干脆地短应一声——也许它在外面贪玩,碰到了一只势均力敌的猫腰打架时,会粗吼一声——也许它正伸出脖子。让主人给它抓痒,非常享受的细叫一声——这样丰富多腔的声音听起来就非常的美妙,让我们把脸上的笑意带进朗读中吧!

③ 小结: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受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 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作者看到淘气的猫在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在“踩印几朵小梅花”,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④ 作者抓住了猫性格中的又一对矛盾“高兴时”与“不高兴时”的表现来写,写得逼真,细致,说明作者与猫的关系亲近,作者真的非常喜欢猫。⑤ 齐读第二自然段,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6、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明确猫的“胆小”与“勇猛”。② 哪些词语反应了猫的胆小,哪些词语反应了猫的勇猛?

四、小结。

同学们,人有百性,这猫也有百性啊?老舍先生家的这只猫,真是古怪之极,但我们分明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并不古怪的东西在流动,那就是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

五、板书。

贪玩、尽职、老实

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吭 喜爱

篇7:猫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二、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只猫,这只猫可不是一只普通的猫,而是大作家老舍家里的猫,它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同桌交流,同桌不能解决的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助。

2.快速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幻灯)课文共有()个小节,第()到第()小节写猫(),第()小节写满月的小猫()。

板书:性格古怪

满月更可爱

三、品读悟“古怪”

(一)自由读1-3小节,找出课文中有关词语或句子概括说说猫性格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

交流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二)学习第1小节 1.指名读“老实”的句子 结合自己说说,怎样叫“乖”。读乖的句子。

2.指名读“贪玩”的句子 “任凭”意思

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法呼唤呢? “任凭„„也”说话练习

3.指名读“尽职”(品“屏息凝视”)A.什么是屏息凝视 B.是不是不呼吸?

C.朗读指导:几乎听不到声音,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呢? D.体验:我们找个目标屏息凝视15秒。E交流感受。

F.一连几个钟头,就按三个钟头算,几分钟?(180秒)又是多少秒?(10800 1 秒)是我们十秒的多少倍呀?(1080倍)。

G..朗读、小结

(三)学习第2小节

1.读,哪些句子具体写出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表现,划出来。2.品读“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小梅花。” “蹭”: A.理解意思; B.师动作(重重); C.同桌做动作; D.如何朗读。

3.品读“它还会丰富多腔第交换,长短不同„„变化多端。” 师:这叫声背后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想像。A.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刚吃饱喝足,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

B.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刚听到主人的召唤,它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 C.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在外面贪玩,碰到一只势力相当的猫,要打架 了,它会粗吼一声——

C.师:也许,我们的猫同志正伸出脖子来让主人给它抓痒,会恳求地细叫 一声——

师:我们猫的叫声真是美妙极了,让我们把这种美妙带到朗读中去吧!

四、总结

多么可爱的小猫,然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性格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篇8:《水》第二课时教学

1.上节课, 马朝虎先生把我们带进了他童年生活的村子。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的句式, 说一说作家童年时关于水的深刻记忆。

2.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缺水是乡亲们心中刻骨铭心的痛苦。 (板书:缺水苦) 但是, 在作者的记忆里, 水给他带来的快乐也是终身难忘的。 (板书:乐) 课文写了哪两件因水而乐的事?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课文写了村里人雨中洗澡和四兄弟夏日冲凉这两件浴水乐事。 (板书:浴水)

【设计意图】用这样的说话训练, 既抓住了课文的关键句回顾全文, 为学习新内容预热,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感受雨中洗澡之乐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小节, 画出描写村里人雨中洗澡情景的词句。

2. (出示“只有在下雨……长衣长裤。”) 交流画出的词句。

3.孩子们在雨中光溜溜, 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仰头张嘴。他们的心情是——痛痛快快。孩子们是这样, 大人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只是”这个词告诉我们, 大人们除了不像孩子那样无遮无挡, 他们与孩子们一样也会在雨中—— (引读: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也会—— (引读: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5.读一读, 注意带点的词, 想象村里人在雨中洗澡的情景, 他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用几句生动的话描述一下。

6.学生交流, 体会浴水之乐。

7.村里人说的做的不完全一样, 但一样的是他们都痛痛快快。这种痛快淋漓的场景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种情景。 (指导朗读)

8.下一场雨, 村里人就像过节一样。谁来说说我们过节时是怎么样的?

9.学生回忆过节时的感受。

10.过节时, 我们快乐无比。下雨天就是村里人快乐的节日。一起再读雨中洗澡这一部分, 读出那节日般的气氛, 读出那节日般的快乐。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理解, 教学生会读书;利用教材资源,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通过这两个环节体会村里人雨中洗澡之乐。

三、感受夏日冲凉之乐

1.一场雨的感觉是痛痛快快, 一勺水的感觉怎么样呢?轻声读课文第4~5小节, 画出兄弟四人淋一勺水感受的词句。

2.学生自读交流。

3.一场雨使村里人痛痛快快, 一勺水使兄弟四人舒舒服服。请同学们把兄弟四人淋水时的舒服读出来。

4.默读课文第4~5小节, 画出你感到有疑问的地方并试着回答。

预设1:四兄弟淋一勺水, 水很少, 怎么会像一条小溪流?

学生交流, 理解:夸张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水的渴望。

预设2:作者怎么能听到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1) “吸吮”是什么意思?一般什么情况下, 可以用“吸吮”这个词?从“吸吮”这个词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从这种感受中, 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水的极度渴望和淋水时的极度快乐。

(2) 在这种极度快乐中, 作者不仅感觉听到了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还感觉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这两句话, 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作者淋水时的高峰体验对不缺水的学生来说不可思议。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也是课文的重点。采用质疑的教法, 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又可使教学更有目标, 更有针对性, 更利于化解难点。

5.出示句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滑过了我们的身子。

出示句2: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滑过了我们的脸、脖子、胸、背、大腿和膝盖……

出示句3: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1) 读一读, 比较三个句子一样的是什么, 不一样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原文让我们感受到水滑下的速度很慢, 感受到作者在尽情享受淋水时的快乐。原文表达更真切、更生动、更具体。

(2) 把“滑”换成“流”“淌”好不好?从“滑”这个词, 我们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 理解:“滑”更能表现水倾注而下时舒服的美妙体验。

(3) “倾注”是表示水流之快, 滑过了我们的脸, 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表示水流之慢, 矛盾吗?

学生交流, 理解:由于极度缺水, 作者迫不及待地想淋到水, 所以一点水也让作者感到倾注而下;由于极度缺水, 所以慢慢细细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凉爽与舒适。一快一慢, 并不矛盾, 体现了作者的心情和由此而产生的近似幻觉的美妙之感。

6.有感情地朗读第4~5小节, 体验作者的感受, 体会作者的写法。 (指名学生读, 师范读, 生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三个“滑过”的表达效果与“滑”所表达的感觉, 是本文教学的最大难点。通过三个句子的比较可轻松理解原文表达的效果, 通过“滑”与“流”“淌”比较可容易理解“滑”所体现的舒服。

7. (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理解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

(1) 你听说过将“渴”说成“饿”吗?饥肠辘辘的人得到食物会怎样?从母亲将“渴”说成“饿”, 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的孩子们有了水, 就像极度饥饿的人得到食物狼吞虎咽一样, 贪婪地享受着水带来的舒服与快乐。饿水反映了孩子们极度缺水。

(2) 一个“饿”字写出了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的美妙体验;一个“饿”字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真的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渴”与“饿”的区别, 帮学生理解“饿水”所蕴含的感情, 简单高效。

四、体会写法, 升华情感

1.取水的路是漫长的,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 挑回家的水是少量的, 饿水的经历是痛苦的, 但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一场雨带来的痛快, 一勺水带来的舒服。那么, 作者到底是想说“乐”还是“苦”呢?

学生交流, 理解:有水的快乐是短暂的, 稀少的, 要靠上天的恩赐, 要靠母亲的节省, 更多的是缺水的痛苦。作者以乐写苦, 反衬的写法更让我们觉得村里人缺水既痛又苦。

2.担水苦, 但村里人幽默道: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面对如晒干的狗尾草一样的孩子, 母亲轻轻一笑。从这儿, 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苦难面前的乐观精神。

3.学到这儿, 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体会以乐写苦的反衬写法, 体会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

【板书设计】

26.水

缺水洗澡

苦乐

篇9:《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长城》-文文字简洁,却气势不凡,构篇也极具特点。我采取紧扣中心句,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长城这一伟大奇迹,奇在何处。力图通过资料旁证、合理想象、情景营造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情感体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发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吟诵词作,激情导入 1.教师朗诵:毛泽东1935年10月所作《清甲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口长缨在手,何口缚住苍龙?”

2.词句哪句提到“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已被雕成石碑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处。这句话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的名句,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好汉”,到课文中去神游长城。

3.板书课题,提示注意“长”字笔顺。

二、紧扣重点,中心突破

1.引导:看到“花”,我们就会想到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等词语,看到“长城”,你会想到哪些词呢?(气势磅礴、雄伟、高大、骄傲……)

2.课文中有一句赞美长城的话,找出来,大声朗读,全班齐读。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教师强调:这句话非常重要,全文就是围绕它来写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这句话。

3.体会:从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叹之情,自豪之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4.理解:什么叫“奇迹”?(罕见的,少有的。)

5.自主探究: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把能说明这一问题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紧扣“奇迹”,逐层推进

(一)理解一“奇”——长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长,有气魄)

据宇航员报告,长城是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还有写长的句子吗?生读相关句子,体会一万三千多里是多长。

荆门——武汉有400多里,长城是这一距离的30多倍长。人步行要走270多天。所花的石料土方垒成一条2米厚、4米高的城墙,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个时候我们忍不住惊叹——

(引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比较写法。同样是写长城的长,你发现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吗?(打比方、列数字) 4.过渡:长城远看是这样的壮观,气魄雄伟,近看又是怎样的感觉呢?

(二)理解二“奇”——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1.指名自由说:从哪些地方看出长城特别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理解重点: “巨大的条石”,联系后文体会有多“巨大”——一块有两三千斤重,相当于全班同学的重量。

“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通过画结构示意图帮助理解,并探讨这些设计起什么作用?

“呼应”,补充古代靠狼烟传递信息等资料。

2.激情:看到如此高大坚固的建筑,如此精巧的设计,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是啊,不光同学们敬佩不已,每一个到此旅游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理解三“奇”——人工建成

1.课文中还有能说明长城是奇迹的吗?(单看这数不清……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透过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劳动人民的艰辛、艰难、凄惨)

2.拓展:“单看”是什么意思?(只看)那我们还能看什么呢?

看建筑的土方,一定无法计算;看14米高的城墙,远比我们城池的城墙高大坚固;看成千上万的劳工,没口没夜的辛劳;看这崇山峻岭的险要环境,使建筑甲添无数困难……

3.面对这用生命垒砌的奇迹,作者感慨万千。出示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体会“多少”,表示无数的,很多的劳动人民。

体会“才”,表示不简单,不容易。

再读这一句,体会建筑的艰辛,百姓的不易。

四、赞我长城,颂我中华

篇10:猫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流利、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2.认识猫的特点,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养过的猫或者见过的猫是什么样子的?那么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猫)。

(二)学习生字生词。

1.先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再听音频,自学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思考:老舍先生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猫的?分别有什么特点?划出概括特点的句子。

2.提问:文中写了哪些猫?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找出的概括它们特点的句子是什么?

3.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相关句子。4.全班交流汇报。

(四)三、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词。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板书)3.分别划出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4.学习第2、3自然段,完成填空。5.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 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或是在你....小梅花!”

引导赏析:边读边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六、说当堂练习

七、说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什么都怕 勇猛敢斗

八、说课后反思。

第一,我忽视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虽然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来朗读课文的重点句段,但是读的形式和时间还是不够,学生们没法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二,我把理解猫的特点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剥离开来进行阅读,更是犯了大忌。在听评课时,杨玲娟老师告诉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学生们如果能够充分地细心品味,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出作者语言的魅力了。第三,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构建一中主动探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但是我在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第四,由于自己的设计欠精当,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课堂气氛有点低沉。

篇11: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本文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

(2)结合文章内容,训练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的精神,丰富个人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

(2)品析文章的心理描写。

一、导入 :

(1)朗读《我生活的故事》中的认识水的片断。

(2)从正常人的角度体会残疾人的感受而谈。

二、默读课文

默读要求:

(1)海伦·凯勒虽是残疾人却感受细腻,我们虽为健康者,却不如其感受之细,哪些内容是她体会到了,而你却未体会到的呢?

(2)海伦·凯勒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三、浅析课文:

(1)深入体会作者的叙写,跟随其进入五彩绚丽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思想内涵)

(2)海伦·凯勒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

四、作业 :

(1)找出一句话,其内容触动了你,说说何以触动了人你?

(2)课外阅读:读《语文读本》的其他片断或借阅《我的生活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自学展开联想、想象,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2)阅读思路规范训练,引导学生说话要有序。(表达训练)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要求大家找出课文中对你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

二、交流:

(1)教师示范:

第85页第一段第1、2句话触动了我。

我整日与家中的小东西们相伴在一起,却从未仔细看看它们,海伦却从感谢它们把一所房屋改变成家的角度来仔细观察它们。我也应该看看它们,感谢它们带给我的温暖,安全和情感。我们要善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

(2)学生交流(教师依学生情况而随时调整)

(3)小结:

结合学生交流内容,总结板书,请学生再体会本文作者珍爱生命、战胜困苦,善待生命的种种精神。

三、联想、想象训练:

(1)要求:

,这是海伦·凯勒最渴望的,如果我给你一个机会来诉说,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请你来谈谈你的假如

(2)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扩展思维,畅谈自己的愿望。

(3)小结:

结合学生内容小结。引导学生无论何种愿望都要向海伦一样,保持一颗不失信心与努力的沸腾的心。

四、作业 :

篇12: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

2、引导学生研究性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抽查三位同学,朗诵分别以《华老栓一家》《夏瑜的故事》《康大叔其人》为题改写的故事。

二、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明确: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他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本质,又有着在长期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愚昧、落后、麻木的一面。用人血馒头治病,本是一种荒唐可笑的迷信传说,然而他却信以为真,为了买到它来为儿子小栓治痨病,他便不顾深秋黎明后的寒冷,走在黑沉沉的街口“倒觉爽快”,少年似的“跨步格外高远”。当他交出了辛苦积蓄起来的几个钱,在恐惧和屈辱里得到人血馒头往家走时,竟然激动得“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由此可见,华老栓的愚昧无知达到了令人颤栗的程度。

作品中的夏瑜未露一面,作者全从侧面措笔。他出身贫寒,生活困苦,但敢于造封建统治的反,具有革命热忱和顽强斗志,即使被投入监狱,也丝毫没有丧失信心,在狱中继续坚持斗争,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甚至就义前还要“劝牢头造反”。当阿义打了他,他反而说阿义“可怜”,对其愚昧深表哀痛。最后终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作者在对血腥屠杀革命者的反动统治表示强烈抗议及对革命志士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示赞扬的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了革命者的牺牲是多么寂寞、多么可悲啊!

作品中的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一个十足的刽子手。进茶馆时,他是突然“闯”进来的,而且进门便“嚷”,显得粗野无礼,目中无人;他的穿着打扮,是披着布衫,“散”着纽扣,腰带胡乱“捆”在腰间,流氓相十足;讲到小栓的病,他说,“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丝毫不顾及别人对“痨病”的忌讳,丑恶卑劣,毫无人性。

三、研究性阅读

研究课题:关于小说《药》的主题

研究方法:1、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2、在网上搜索查阅相关资料。

切入角度:1、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2、从分析小说的双线结构入手。3、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研究形式:分小组讨论并形成观点,然后自由发言。

研究成果:

学生甲:小说主题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华老栓和华大妈都将整个的心放在小栓的身上,放在小栓的病上。不惜“一包洋钱”买来“人血馒头”,并神秘地烧制,这足见出老栓夫妇爱儿子的心专到怎样程度。革命者的血也只是为群众增加了微乎其微的“福利”,他们是寂寞的,难以得到愚昧群众的理解和同情。

学生乙:小说的主题在于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小说通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在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扬夏瑜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的同时,着重对辛亥革命不发动群众和不依靠群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贫苦群众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所形成的严重的精神痼疾,表示了深切的悲愤,提出了只有唤起群众的觉悟,才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丙: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学生丁: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学生戊:鲁迅对友人说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为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鲁迅还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因此小说的主题可表述为: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了,群众却因为愚昧而吃革命者的血。

学生己:小说《药》直接表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主旨。这从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可以看出。小说取自生活的素材主要是:仙台学医时看到的关于许多中国人在“鉴赏”日本军人杀害同胞的幻灯片;秋瑾被杀;关于人血馒头治痨病的传统迷信。鲁迅把三者糅合在一起加以艺术概括,设计了一个“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的故事。这故事本身就表现了国民的冷漠冷酷和愚昧麻木。因为作品述及的革命者是辛亥革命家,势必要以辛亥革命作为大背景。而且小说的结构,以华老栓买革命者的血为主线,并正面描写刑场上麻木不仁的人们“鉴赏”屠杀革命者的场面,无疑是为了突出主题。由此可以说,《药》从“死者的悲凉和生者的麻木”中表现人们的麻木不仁和冷漠冷酷,表明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宗旨:革命的“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明确:甲生说的“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到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乙生的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丙生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丁生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戊生的说法相对客观而全面。学生己的观点很有新意,且言之有理,应当鼓励。

四、学生思考并讨论

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

明确:作用如下:第一,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第二,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第三,揭示主题。落后、麻木的群众享用的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革命,不能疗救中国社会;要医治群众的痛苦,疗救中国社会,必须启发群众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这才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剂良药。

五、布置作业

上一篇: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学校法制办主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