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7

《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6篇)

篇1:《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山阳县南宽坪镇中心学校王桂英毛家美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

设计理念: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工具,古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阅读文本至关重要。本课时,依据阅读的重要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读文本感知,了解。再让学生细读,精读文本重点段落感知,理解文本。最后让学生品读文本,进而感知文本的主旨与中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的深远意义。

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领悟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祝愿之情,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 只是目标:阅读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内容和世纪宝鼎的外形与意义。

3,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本,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文本。

教学重点:

阅读文本,了解世纪宝鼎的外形。

1

教学难点:

在阅读文本中,感知世纪宝鼎的外形特点,理解世纪宝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教法选择:

1, 阅读,感知,理解文本法。

2, 阅读,感悟,互动交流法。

学法指导:

1, 阅读文本法。﹙初读,细读,精读,品读。﹚

2, 合作,互助学习文本法。

教学准备:

四张幻灯片。

1, 带“鼎”字成语幻灯片。﹙自制﹚

2, 课文插图幻灯片。﹙网上下载﹚

3, 联合国大厦北花园宝鼎图片。﹙网上下载﹚

4, 课堂拓展幻灯片。﹙假如,让你代表中国镇府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你如何介绍?﹚﹙自制﹚

教学过程:

一, 成语游戏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成语游戏。﹙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一言九﹙﹚三足﹙﹚立

大名﹙﹚﹙﹚钟鸣﹙﹚食

2

﹙﹚志昌盛

生:互动完成。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有关鼎的文章,这个鼎是中国人民于1995年10月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板题:世纪宝鼎﹚﹙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二, 初读文本,感知大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大意。先集体读问,再分组读。

生:集体阅读。

生:分组阅读,互动感悟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阅读感知的自然段大意交流一下。﹙结合第二张幻灯片交流﹚

生1:中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岁生日。

生2:文中详细介绍了宝鼎的外形特征。

生3:介绍了宝鼎的发展情况。﹙有炊具到礼器﹚

生4:赠送宝鼎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5:…

师:小结评价学生交流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励评价﹚

三, 细读,精读第二,三自然段,理解宝鼎的外形特征

3

与发展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感知了文本大意,现在请同学们细读,精读第二,第三自然段,来理解宝鼎的外形,发展与意义。

生:集体细读,精读二,三自然段。

生:分小组阅读,互动交流,是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认真仔细,现在我们一起互动交流一下阅读的感悟与理解。

生1:文章从鼎座高,鼎身高,纹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宝鼎的外形特征。

生2:鼎由先前的炊具发展到礼器,象征团结,统一,权威;代表和平,发展,昌盛;具有深远意义。

生3:…

师生互动小结评价。

四, 品读文本,感知文本主旨。﹙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第四自然段,结合幻灯片感知中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的深远意义。

五, 师生互动小结课时内容。

六, 拓展作业。﹙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教学反思:

1, 体现了以“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4

2,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方法。

3,突出料课时重点,突破了课时难点。

4,基本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5,幻灯片设计不具有动画性。

5

[《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2:《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准备 世纪宝鼎的图

带鼎字的词语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中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了一份生日礼物世纪宝鼎。这就是这个宝鼎(出示挂图)

二、自主学习课文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4号放学时老师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 ,就是请同学们回家自学文章的二,三,四,准备今天进行赠送宝鼎表演赛。

我想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不理解的地方,下面我们来发挥小组的智慧,讨论讨论,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商议讨论)

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出示些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宝鼎堪称宏伟杰作?

2 为什么说宝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3 宝鼎有哪些象征意义?

三、赠送宝鼎表演赛

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

讨论:怎样才能表演得好?

点拨:要表演好赠送世纪宝鼎,关键在于向外国人介绍宝鼎精美的艺术造型、文化内涵及其艺术价值,而要介绍说明得好,就必须读熟,甚至能背诵二、三自然段,把课本的书面语言变成自己的.口头语言。现在同学们抓紧准备,看谁准备得好。

1 小组演练赠送宝鼎

提示:联合国人员都是外国人,并不知道中国代表团赠送的是什么,也不了解赠送这个鼎的意义,作为中方代表应该怎么介绍?中国人民赠送了这么珍贵的礼物,作为联合国人员,应怎么表示并说些什么?请各组同学认真研究,要表演得真实,有创意,有特点。

2 班级进行赠宝鼎表演赛

推选小组里最好的表演者,参加班级表演赛

每组抽一名学生当观众评委。评比标准:(1)参加表演人员身临其境,举止大方、自然、彬彬有礼(2)中方代表介绍宝鼎内容完整,有顺序,语句通顺,并有表情和动作配合(3)联合国代表致答谢辞应热情,得体

3 各组按顺序表演

4 评议

四、总结课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体会

(1)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2)中国人民爱和平,与世界人民友好相处,共创美好未来

2 从学习表达的角度,说说自己领悟到哪些表达方法?

(1)通过结构、高度、重量、形状、纹饰、浮雕、铭文等介绍宝鼎的样子

(2)通过鼎的含义反映它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代表了和平、发展、昌盛。

(3)从鼎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五、拓展延伸

篇3:《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这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用词准确、语言简洁,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科技飞速发展的由衷赞叹之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句子中多加体会,了解课文“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能模仿课文举例子,进行写话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课

1.播放反映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视频。(1)刚才的视频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你觉得20世纪是个怎样的世纪?

2.谈话激情,板书课题。的确,20世纪是个神奇的世纪。人类在这100年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文明。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和作者一起走进这个世纪,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反映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课伊始,趣已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合作学习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2)课文主要讲什么?从哪几个方面讲的?(3)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做好标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检查交流。分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读懂了什么内容,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

3.集体反馈。请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交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紧扣课题,分段学习

1.朗读第1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坚定、不容质疑”的语气。

2.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第1句。“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2)出示句式:①是谁来呼风唤雨?(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现代化科学技术)②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学生齐读比较,感悟设问句的作用。)(3)齐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能呼风唤雨?(4)指导朗读第2、3句,加深学生的体会感悟。(5)完成选词填空练习:(发现发明)①1912年,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在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动物的过程中()了维生素。②1923年,瑞典两个工程师()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从霉菌的原液里()青霉素,它至今仍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好的抗生素。④1938年,匈牙利人比罗兄弟独立设计()了圆珠笔。

3.说一说:你了解了这么多20世纪的发现和发明,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纪?

4.完成填空练习。20世纪是个()的世纪。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任务。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与联系,辨析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技在人类生活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查阅资料,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

2.结合生活想一想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篇4:《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23课。(板书:23世纪宝鼎)

教师设问:读了课题,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解释词语)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铭文: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大多铸成或刻成)。如铜器铭文。

堪称:可以称为。

精湛:精深。

昌盛:兴旺、兴盛。

希冀:希望。冀:希望。

寓意: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珍贵:意义深远。

宏伟:(计划、规模等)雄伟壮大。

浑圆:非常圆。

结构:物体构造的样式。

赠送:无偿地把东西送给别人。

权威: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纹饰:器物上绘的或铸成的图案、花纹。

钟鸣鼎食:敲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的生活奢侈豪华。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世纪宝鼎的样子及其寓意)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自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两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你对世纪宝鼎的印象如何?

(世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读后让学生明确:宝鼎是巨型青铜器;高度、重量都有象征意义;鼎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鼎内外刻有文字。

2.读后设问:知道什么是“纹饰”,什么是“浮雕”和“铭文”吗?

(纹饰——花纹装饰。浮雕——在鼎面上雕出凸起的形象。铭文——器物及石碑上铸的或刻的文字)

3.出示世纪宝鼎投影片,学生观察领略宝鼎的造型和工艺。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鼎”的笔顺及笔画数。(12笔)

“湛”的最后一笔是竖折。

(五)指导感情朗读

学到这儿,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一下世纪宝鼎?让我们怀着喜爱宝鼎的心情,来读这两个自然段。

(六)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屏幕出示:有关鼎的成语

鼎铛有耳鼎铛玉石鼎鼎大名鼎镬刀锯 钟鸣鼎食

鼎新革故鼎鱼幕燕鼎足而三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鼎力相助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力能扛鼎 一言九鼎

1.引导学生理解送宝鼎的寓意。

请大家想想,中国地大物博、珍宝无数,为什么中国政府选择宝鼎作为礼物赠送给联合国呢?

2.从世纪宝鼎的哪些地方看出设计者匠心独具?

(说说世纪宝鼎各部分的象征意义)

3.你了解联合国的情况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纽约,它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我国是联合国的一员。)

4.课件展示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

①通过相互补充,同学们基本说出了这一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来了解一下当年的情景。

②这件事,作者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呢?请速读课文,然后说说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再……接着……最后……)

(二)再读课文,(自由读)准备赠鼎表演

我们已基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把赠鼎的礼节表演一下。请各小组自行安排联合国官员和中方代表。

1.议一议,怎样准备才能表演得好?

点拨:先说艺术造型——再说文化内涵

2.赠鼎表演

①每个小组各找个适当的地方,进行演练。

②班级进行赠送宝鼎表演赛。

媒体出示比赛规则:

第一,所有参赛者要举止大方、彬彬有礼。

第二,中方代表介绍时应内容完整、有顺序,表情与动作相配合。

第三,联合国代表致辞应热情、得体。

(1)每组抽一名学生当评委;

(2)各组按顺序表演;

(3)评委评议各组表演情况,教师适当引导。

小结:中国有句谚语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现在中国与美国纽约相距万里之遥,我们的宝鼎也是个重量级的礼物,我们把它改编一下好吗?(万里送宝鼎,礼重义更重)

(三)品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作者介绍世纪宝鼎,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数字说明法、引用成语说明法等。好处:使读者能很清楚地想到宝鼎的样子和寓意。)

2. 选择你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然后抄写下来。

3.能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把你自己设计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说明一下吗?

(四)布置作业

写自己设计的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说明文,运用本课所学到的表达方法。

造型古朴

附:板书设计世纪宝鼎 工艺精湛 美好的祝愿与希冀

篇5:《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准备

1.世纪宝鼎的彩图,各部分的放大图片。

2.收集各种鼎的图片和带“鼎”字的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 教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二、认识“鼎”,引入新课

1. 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得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读好难读得长句子。

3. 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编号7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出示图画,请学生指着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 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议。

2. 讨论交流

3. 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互相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

四、练习模拟赠送宝鼎

1. 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 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篇6:《世纪宝鼎》教学设计

《世纪宝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通过对“世纪宝鼎”的造型、内涵和寓意的介绍,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学情分析:

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养成了比较良好的学习

习惯。能独立阅读思考,有较强的朗诵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习课文,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查字典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但课文内含的意思丰富、深刻,学生很难理解,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帮助理解。

设计理念:

大概是由于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缘故,学生总是对说明文的学习不大感兴趣。这节课我作了一个新的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深入研读文本,从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选取合适恰当的角度切入,巧妙设计精当有效、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努力做到让说明文教学也溢出浓浓的语文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随文识字的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文朗读及对难点生字作书写点拨,让学生学会本课七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和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性词语及“宝鼎”的丰厚内涵、深远寓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书写难点生字“鼎”。通过品词品句、课文朗读、阅读资料等学习活动,感受“鼎”的精美艺术、丰厚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时光老人,并跟随时光老人从回到1995年10月的一天(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

2、了解有关联合国的资料。

3、提问:为庆祝联合国50华诞,中国人民要向联合国赠送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揭示课题――世纪宝鼎)

4、指导书写“鼎”字,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鼎”的资料。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走进文本,了解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宝鼎”的哪些方面?(造型、内涵、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把握了课文的内容,这也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这次回到1995年10月是要参加一个“人才选拔大赛”。国家领导人要从全国各地挑选人才代表中国人民向联合国赠送宝鼎,有信心被选中吗?

(一)走近宝鼎,感受鼎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

1、认真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外观的,划出相关的句子,再把重点词语圈出来。

2、全班交流汇报:

学习句段1:鼎座高0.5米……都是龙的传人。(数字说明)

(1)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宝鼎的造型?读出相关的句子,说出能体现“数字说明”这种方法的词语。

(2)当学生说到“56条”时,看图提问:底座上饰有56条龙,你觉得龙的数量怎样?技术可真高超!能从本段中找出一词来赞扬一下宝鼎吗?(工艺精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底座上龙的数量之多理解“工艺精湛”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读介绍鼎的造型的句子,看图认识“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阅读资料,了解为什么鼎上铸的是商周时期的纹饰。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能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商周纹饰”、“云纹填底”和“浮雕”。)

(4)从本段中找出一词赞扬宝鼎的造型。(古朴)

学习句段2:鼎内铸有铭文……一九九五年十月”。(引用)

(1)提问:作者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出示句段2,练习朗读,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并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本段运用了数字和引用两种说明方法介绍宝鼎的造型,学生已熟练掌握数字说明这种方法,要引导学生认识“引用”这种新的说明方法,安排运用“数字”“引用”这两种说明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一件物品这一说话训练,有利于加深对“引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从鼎上铭文之多感受“工艺精湛”。

3、师生合作小结:看来,世纪宝鼎真不愧是一座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的(宏伟杰作)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自豪、高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二)走“进”宝鼎,了解鼎的丰厚内涵

1、小组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能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指名提出问题,通过朗读、阅读资料、聆听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反映了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1)齐读句子,说说成语“钟鸣鼎食”“一言九鼎”的意思,再结合资料的阅读感受鼎在古代社会的独特地位。

(2)积累更多含有“鼎”字的成语。

问题2:为什么说“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的吉祥物。”

(1)师生合作读: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

(2)给学生讲“禹铸九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问题3:为什么说“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和灿烂文化。”

(1)师生合作读句子。

(2)指名读资料,引导朗读:所以说世纪宝鼎是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的。

(3)指名继续读资料,引导朗读:因此世纪宝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设计意图:第三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光凭借朗读这一教学手段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增加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由于这些资料是具有针对性,估计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时不易找到,因此大部分由我直接出示。)

3、在本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通过朗读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别人也感受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民族自豪感,让那浓浓的语文味在充满感情的琅琅读书声中溢出来。)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纪宝鼎是一座(造型古朴、内涵丰厚)

的鼎,但是我们国家的宝物可不少,为什么中国人民要赠送这座宝鼎给联合国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为参加选拔赛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纪宝鼎”的深远寓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一、结合资料、课文朗读理解送鼎的深远寓意。

二、参加选拔大赛,介绍宝鼎。

三、再读课文,谈谈还领悟了哪些表达方法。

四、拓展延伸:

1、运用领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件物品。

2、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吉祥物。

板书设计:

23、世纪宝鼎

数字造型古朴

引用

内涵丰厚团结、统一、权威

和平、发展、昌盛

篇7:《世纪宝鼎》教学反思

一是指名学生结合课文第二小节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达到语速适中,语调平稳。这里还特意准备选择背景音乐的环节:指名两位学生读课文后,我问道:“还有谁也愿意用第二小节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这次介绍的时候,老师还要给你的介绍配上背景音乐。而且,背景音乐可由你自己选择。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种类型的音乐,一种是欢快、活泼、富有童趣的,一种是平缓抒情,富有古典韵味的,还有一种是忧郁沉重的,你选择哪一种作为背景音乐?为什么?”这样让学生自己悟出文章的特征,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渗透对音乐的一种体验。

篇8:《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根深融于不知处

一、围绕一个“趣”字,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本节课的开头,王老师出示珍藏多年的小宝鼎,先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它的外部特征。当学生说出“这是鼎”时,王老师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说还知道鼎的哪些知识。这一系列设计为学生学习下文埋下伏笔,特别是以拍卖鼎为“5·12”汶川大地震同胞灾后重建献爱心为起因,引入本课课题,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实物的出示为学习此课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可谓妙也。

二、蕴含丰富的情感,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披文入情,做到了以情动人,给一篇说明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认识鼎的样子,学习说明方法。此处王老师深情地导入:“中国人民可真聪明呀!居然这么别出心裁,在这座鼎上融入这么伟大的智慧。那么,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呢?”学生的情感随老师丰富的情感在起伏变化着,他们陶醉于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样的导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一、培养创新能力,让课堂成为独特的世界。

整节课的教学,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新、奇、特。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努力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研讨课题。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并将课文向外延伸。这是一“新”。在模拟献鼎的表演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又巧妙运用外语,增加场面的逼真性、趣味性、想象性。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实际是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以促进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的深入感悟。这是一“奇”。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整篇课文以“你读懂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平台,普通中又显示其独特。这是一“特”。

二、加强激情诵读,升华课文的内涵美。

令人赏心悦目的是美妙的诵读声不绝于耳。一会儿男生读,一会儿又是女生读,有分段读,又有领读、引读,重点指导读。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学生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在胸中升起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美、思想美。最后由熟读自然升华至激情背诵。在此段教学中,王老师不仅让学生读,还让学生自悟、探讨。既有分层汇报,又有抓词语的理解及遣词造句的推敲和说明文说明方法的探讨,学生既喜欢读文又乐于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王老师深知检验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能获得较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为一体。因此,她自始至终重视语文实践的落实,集听、说、演、读、思、悟为一体。听,拓展了解鼎的来历、意义及价值。说,作导游介绍鼎的样子、意义。演,模拟献鼎。读,升华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思,宝鼎里蕴藏中国人民的什么智慧。悟,领悟作者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解决了课文中为什么献鼎的疑惑,让课文内外延伸。

篇9:《世纪宝鼎》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课介绍的“世纪宝鼎”,创意基于中国传统鼎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由于时代变迁等原因,小学生对“鼎”接触不多,知之甚少。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对“鼎”的认识,让学生感知中国的“鼎文化”,激起学生对鼎的美好情感。(1)说一说有关“鼎”字的成语,如一言九鼎、钟鸣鼎食、革故鼎新、鼎鼎有名、三足鼎立等,在阅读成语词条中感知“鼎”。(2)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形状的“鼎”,如司母戊大方鼎、楚风铸客鼎、毛公鼎等,感受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灿烂辉煌。(3)借助多媒体介绍古代以鼎为礼进行交往的故事,让学生在倾听中感知“鼎”作为一种礼器的意义。(4)揭示课题,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提出世纪宝鼎是什么?世纪宝鼎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叫世纪宝鼎?它有什么象征意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利于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二、初读文本,感知宝鼎

“语文姓语,阅读姓读。”“阅读教学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的过程。”扎扎实实地把课文读通、读熟、读准,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教学本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感知宝鼎。(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注意读准生字,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句子。(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朗读差错,把课文读流畅。(3)采取自评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朗读接龙比赛。(4)小组合作,尝试质疑、释疑、讨论、交流,如为什么叫世纪宝鼎?文章围绕“世纪宝鼎”写了几方面的内容?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文本内涵,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为深入文本,感悟“鼎文化”奠定了基石。

三、抓住要点,品悟宝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课文第2~4自然段重点介绍世纪宝鼎的外形特征及其蕴含的意义,这是文章的要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要点,抓住重点词句,解读宝鼎,感悟“鼎文化”。

文章第2自然段具体细致地描述了宝鼎的外形特点,写得极有层次。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1)据文认鼎。用课件展示包括“世纪宝鼎”在内的各式各样的“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第2自然段,结合文章的描写,辨认“世纪宝鼎”,说说自己是如何判定它就是“世纪宝鼎”的。(2)研读评鼎。引导学生读文,想想作者是怎样形象地描述“世纪宝鼎”样子的。通过引读、指名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领悟作者是抓住宝鼎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具体数字等表达方法,形象地将宝鼎介绍给大家的。(3)合作夸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向游人介绍“世纪宝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宝鼎。(4)美读赞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夸一夸宝鼎,想一想联合国的外宾参观这座宝鼎时的赞叹,激发学生对宝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糅合自己的感受美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世纪宝鼎”的艺术造型、文化内涵将深深地积淀于自己心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充分体验、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文章第3~4自然段,合作探究,领悟真谛:联合国珍藏着世界各国赠送的礼品,各有意义。中国政府为什么赠送这座“世纪宝鼎”,它有什么寓意?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整体结构,艺术造型和纹饰配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理解“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20世纪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和不幸,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全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及对美好明天的真情呼唤,加深对课题“世纪宝鼎”中的“世纪”一词的理解。

最后,创设情境,在背景音乐《祈祷》的渲染下,引导学生自由组合,置身于联合国大使馆,现场表演赠送“世纪宝鼎”实践活动,再次感知“世纪宝鼎”的形态美和它的象征意义;代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倾诉对21世纪美好愿望及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把学生的情感推至巅峰,激情诵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共振。

四、延展文本,赞美宝鼎

生活是学生自由生长的土壤,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完本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世纪宝鼎”之外,还有哪些艺术品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请同学们查阅或上网搜寻有关资料,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卓越,体验语文的博大精深,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安厚中心小学

篇10:《世纪宝鼎》鄂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已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我力求在这课的教学中贯穿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这三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

然而,《世纪宝鼎》却是一篇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明性文章,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其自主性,我切实地动了一番脑筋,这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铸赠、铭文、堪称、结构、造型古朴、工艺精湛、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巧猜成语》。听好了:敲着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奢侈豪华——钟鸣鼎食;一句话顶的上九个鼎,形容说话分量特别重——一言九鼎。很优秀的作品——“扛鼎之作”,很有名气——“鼎鼎大名”。全力帮助——鼎力相助;三分天下——三足鼎立。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刚才老师考大家的成语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一个鼎字。)

师:鼎是象形字,也是个生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注意它的笔顺。(板书“鼎”字),我们一起书空,(学生书空。)

师:知道什么是鼎么?(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出示挂图,师述:这是一只现代宝鼎,是我国政府专门为联合国50华诞铸造的,它现在伫立于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它叫——生:世纪宝鼎。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介绍它的课文《世纪宝鼎》。(板书课题“23 世纪宝鼎,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取信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看看课文介绍了关于世纪宝鼎的哪些信息?(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了课文了解了世纪宝鼎的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来历、外形、价值、寓意)

三、创设情境,品读意蕴。

1、师:刚才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有关世纪宝鼎的简单信息。同学们,如果时间能够倒流到1995年10月的那一天,你愿意代表咱们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并向当时的秘书长加利作相关介绍么?如果有这个机会,你最想向秘书长加利介绍宝鼎的什么呢?

生:汇报。

2、师:好,请同学们想介绍哪一部分就重点读哪一部分,并找出有关的语句说出理由。

学生阅读,讨论。

3、学生汇报:生:世纪宝鼎的底座上饰有56条龙,因为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以我介绍这一部分。

生: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这些数字的象征意义,还知道世纪宝鼎是专门为联合国成立50华诞而精心设计的。所以我介绍这一部分。

生:鼎重1。5吨,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这句话虽然只有二、三十个汉字,但是把世纪宝鼎的造型、纹饰介绍的很清楚。所以我介绍这一部分。(生介绍时,出示这句话。)

学生结合资料谈

师:是啊,世纪宝鼎造型古朴,给人以美的享受。谁来读好这句话?

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

师:请同学们接着汇报。

生:“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炊具,后来又发展成一种礼器。”这句话写出了鼎的发展历史。我想加利秘书长作为外国人,可能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所以我打算介绍这一部分。

生: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团结、统一和权威,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从这句话能看出鼎的象征意义,所以我介绍这一句。

生:“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之大成,熔古代技艺与现代科技于一炉。”我读了这句话,我觉得咱们中国能造出这么好的鼎,心中充满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所以我想介绍这一句。

师:(出示句子)那你再读一遍,读出自豪感来。评价,再读,齐读。

生:“联合国珍藏着世界各国赠送的礼品,各有意义。中国的这个宝鼎寓意更深。鼎志昌盛,龙兆吉祥。”鼎是代表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我觉得这句话代表着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所以我准备介绍这一部分。

师:世纪宝鼎是和平的象征,是和平的使者。让我们用动情的声音去传递世纪宝鼎所寄托的`这份美好祝福吧!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自主实践,发展语言

师: 我们说了这么多,加利先生一定等急了,你们的现场赠宝仪式作好准备了么?不过赠宝时要真正做到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咱们还得进入角色认真练习.请在小组里合作练习。

(学生进入角色练习)

师: 同学们,咱们现在已经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赠宝的新闻发布会现在开始!

赠鼎记者招待会

师:记者提问踊跃,中国的赠宝大使和秘书长先生更是沉着应答,你们可真棒!

师总结: 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期盼和平,让我们共同祈祷咱们的世界永远和平昌盛

板书设计:

23 世纪宝鼎

来历 外形 价值 寓意

和平昌盛

教学反思:

篇11:《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说一说,你看到呼风唤雨会想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2、什么叫世纪?

(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6年属于21世纪)

呼风唤雨的世纪又是个什么样世纪呢?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文读一读吧。读不通的地方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为止。

(学生自由读文)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课文里有许多生字组成的词语你们会读吗?

课件出示词语:

幻想 联系 依赖 程度 改观 寄托 原子核 哲学家 因特网

呼风唤雨 腾云驾雾 农耕社会 归根到底 程控电话 出乎意料

指名读──齐读。2、默读全文,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谁能说说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呢?

出示: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齐读。

4、古人说:学贵有疑。所以,要读懂课文,一定要学会提出问题。请大家看课文,你想弄清什么问题?

5、看来大家越来越会读书了。那么20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那么人类又是*什么来呼风唤雨呢?请女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你从这一段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6、老师发现大家把发现与发明还特意分得很清楚。说说看,你们认为发现与发明有什么不同。

(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

课件出示:

发明 发现

人们在地下()了煤矿。

科学家()了前所未有电子计算机。

7、在20世纪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请男同学齐读课文第三段。并请找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

8、在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作者说: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外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

出示句式:

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9、面对如此贫乏的生活,人们只能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最近的一百年当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竟纷纷变成了现实。在20世纪有哪些发明呢?女生读课文第4段,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卫星、程控电话、航天飞船等现代科技。

10、大家注意,文中的等字可以去掉吗?

请同学们交流下自己所收集的有关资料,你知道20世纪的人们还拥有哪些科学成果?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11、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的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么,面对这一切,你有什么感受?

12、如此多的科学发明创造竞相涌现,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想象一下,过去享尽荣华富贵的王公贵族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今天的社会,他会怎么说?

13、师:你们的语言真精彩。正是科技发展快,成果多,我们不能不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就让我们来读读第三、四自然段吧,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赞美20世纪的人类的科技成就吧。

篇12:《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1、第一场雪的时间。

2、雪下得大。

3、雪后景美。

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

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雪后景美。

三、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篇13:《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14:《世纪宝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 学会本课的几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 、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等词语的意思。

2. . 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 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课、解题

师:各位同学,请说说你现在的生活和你爷爷、奶奶时候的生活有什么变化?那你知道吗?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科学技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和科学技术有关的。一起来读课题(29.呼风唤雨的世纪)看到“呼风唤雨”让你首先想到了谁?(神仙)呼风唤雨是指他们的──法力。那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还是指神仙的法力吗?那是指什么?(科学技术)同学们,人类们科学技术已经完成了过去由神仙才能办到的事,科学技术真是太──神奇、了不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题目。

好,同学们这个题目还不是完整的句子。谁来将它说成一个完整的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那么20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查查他们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在课文中应是什么意思。

(3) 读完课文后,找到课文的中心句,并用波浪线划下来。

2. 学生自读、自悟、自划:

检查读词语,并随即理解:洞察、依赖、奥秘、改观、探索、联系、哲学、幻想、的确、光年、因特网、原子核、呼风唤雨、农耕社会(看图说说农耕社会是怎样的?)、腾云驾雾、潜入深海、程控电话、远洋船舶、归根到底

理解:

洞察:观察的很清楚。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面目。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能够支配自然。

原子核:原子的核心部分。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光年:天文学上,距离单位,光在一年内走过的路程。1光年=94.605亿公里

3. 齐读词语。

4. 检查读课文情况,逐段指名读。

5. 点评。

6. 回答:课文的中心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着呼风唤雨的神奇世纪。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读感受

1. 仔细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疑难,也可以在书上作个记号。

2. 请学生读感受,并将疑难归类:(灵活处理)

疑难预设:

“发现”和“发明”的区别。

“改观”和“改变”的区别。

什么是“精神文化生活”?

什么是“物质文化生活”?

四、精读课文第四段

师:好,接下去老师要让你们找一找课文是怎么表现科学技术的“呼风唤雨”的本领。课文举了例子吗?

引入第四自然段:

1. 找科学技术成就的例子。(登月球、潜入深海、天体……)

2.你还能举一些科技成就的例子吗?(略)正是这些科技成就将我们的生活带入了幸福的境界,让我们过上了舒服、惬意的生活。有一句话说明的正是这个意思,你找到了吗?

“理解人类的舒适和方便,是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

(1) 指名读。

(2) 过去王公贵族不敢想的生活是怎样的?

(3) 王公贵族以前过的生活是怎样的?(没有电视……)

师:是什么让我们过上了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生活?(人类)是的,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依靠科学技术给自己带来了福音。让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话,深刻地体会一下。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无论是课文举了大量的科学成就,还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和今天的生活相比较,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巨大魅力,所以我们不得不大声的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好,拿好书,让我们再次感受“呼风唤雨”的震撼,带着丰富的感情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回顾了呼风唤雨的20世纪,我们目睹了科技的日新月异,看到了它给人类生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那么,作为 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创造这份奇迹做些什么呢?

六、生字书写

1. 教师范写较易写错的字。

2. 屏显本课12个生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 生字书写。

篇15:《海燕》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第一课时      总第3课时                  授课人:罗会荣

课题 海燕 作者 郑振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积累词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过程方法 1.揣摩借物抒情的写法,想象物情交融的意境。

2.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2.品味细腻生动的描写,理解比较描写的意图。

教学

重点 1,托物言志,明确《海燕》通过对小燕子(家燕)的描写,抒发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构思特点。

教学

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构思特点。

教学设想 1.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乡愁。

2. 细细品读,凝神静思,驰骋想象,进入情境。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图片,以引入课文学习。

学生 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会讲述关于燕子的故事。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本文通过对故乡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描写,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轻盈、可爱的小燕子飞舞在烂漫无比的故乡的春天,斜掠于绝美的海天,这些情景融进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作者真的分不清家乡的春燕和眼前的海燕吗?

二,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点出疑难字词。

教师出示问题,由学生合作完成。

教师引导明确。

三,作家作品、有关背景介绍 。(教师点拨明确)

【郑振铎(duó)】(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笔名 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温州。19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爆发后,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曾在生活书店主编《世界文库》。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和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了《鲁迅全集》、《联共党史》、《列宁文选》等。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49年以后,历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10月18日,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难。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

四,出示问题,质疑讨论。

1,郑振铎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引导明确: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此篇。

2,作者为什么在描绘故乡的小燕子时,先描绘故乡的春景,又写它与故乡人亲密的关系?

引导明确:因为小燕子的形象只是作者思乡之情的一个引发物和载体,由此引发的对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的回忆和思恋,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3,文章最后一段形容乡愁“如轻烟似的”,如何理解?

引导明确:这样形容形象贴切,乡愁是一种萦绕于心头的情绪,看不见又摸不着,正如轻烟,它盘桓缭绕、抓不住又挥之不去,似言其“轻”,实言其“重”。

五,课时小结

本文是作者在旅欧途中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离乡几千里,

在海轮上见到小燕子,勾起了缕缕的思乡之情,于是,借托小燕子来抒发思念祖国故乡的浓浓深情。

六,布置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并回答:(不是)

学生默读课文,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隽( )妙 隽( )逸 憩( )息 蹇( )劣

2.区别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隽妙 蹇劣 一缕 厅梁 照晒 薄纱

镌刻 边塞 屡次 高粱 栖息 帐簿

3.理解下列词语( 解释并造句)

①隽妙:②隽逸:③粼粼: ④融融泄泄:⑤忧戚:⑥蹇劣:⑦浮宅:⑧游子:⑨劲俊:

(学生合作完成。先小组讨论,再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查阅资料并汇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全班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板书设计 海燕

郑振铎(duó):《郑振铎文集》

小燕子―――――思乡之情的一个引发物和载体

乡愁――――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教学反思

备注

篇16:《画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1、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风看不到,摸不着,容易画下来吗?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瞧,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他们是画风的能手,你认识他们吗?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你怎么可以这么快速的记住他们的名字?

4、生汇报记字方法。

5、想知道在这三位小朋友笔下,风,是怎样画出来的吗?

三、自读自悟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答案。画完后,同位交流,看划对了没有。

2、全班交流。

3、随学生回答出示有关句子:同时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赛读、评一评。

4、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情景是很有趣的,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感受一下画风的.趣味。全班朗读课文。画风真好玩,大家也想画吧,让我们先通过生字关,顺利过关,我们也去画风。

四、指导写字

说说怎么计我会写的字。想得妙,记得巧,看谁写得好。

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

3、结构。“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上一篇:我的作文革命读书心得下一篇:中学清明扫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