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沿革说明

2024-05-05

企业简介沿革说明(通用9篇)

篇1:企业简介沿革说明

卓资县大地绿化有限责任公司 历史沿革及经营情况说明

卓资县大地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林木育苗、园林、城镇、道路绿化的民营企业。公司的成立是从苗圃的建设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而形成。1997年初,时任卓资县巴音锡勒镇板凳沟村委会主任的梁堂,积极响应国家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政策,对板凳沟行政村因过去二十多年挖沙淘金造成的大大小小的砂石山丘、深水坑、洞穴等区域进行了复垦。经过二年的机械、人工作业,平整成劣质耕地159亩。1998年8月1日,板凳沟苗圃建设获得批准后,开始育苗,并建设办公场所一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配套机电井一眼,至2003年第一批苗木抚育成功,获得收益1000多万元。该苗圃现育有第三批苗木9万多株;其中:云杉2万株,樟子松4万株,油松1.5万株,其它树种1.5万株。常年雇佣工人20多名。

获得收益后,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梁堂,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于2003年春,在卓资县大榆树乡羊圈湾行政村承包闲置耕地800多亩,建设羊圈湾苗圃。该苗圃现有办公场所一处,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在育第二批苗木60多万株;其中:云杉3万株,樟子松40万株,油松6万株,丁香、花灌等19万株。配套机电井8眼,常年雇佣工人150人。

同年,梁堂开始组建绿化队伍,这支绿化队伍活跃在卓资县境内山山水水、大街小巷,这些人不分季节常年奋战在绿化工地上,春夏

绿化,秋冬挖坑管护。2003年—2008年在卓资县生态九曲山种植树苗5.5万多株,街道绿化15公里。

2008年为了充分扩展服务范围,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开始招聘人才,积累资金,购置机械、车辆等设备,逐步确立了“精心设计,精湛施工、诚信创新、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随着人才储备的增多和 资金实力的增加,业绩逐年递增。2008年—2010年圆满完成卓资县城镇绿化任务,栽植树苗达17万多株。

公司于2011年8月1日获得批准,最初注册资金为300万元。2011年,公司在G6高速卓资县原梅力盖图乡境内10公里长,两侧各50米范围内组织实施绿化工程,工程造价1000多万元;同时,在G6高速途径卓资县城附近视野范围内的卓资山镇北山完成造林4000多亩,工程造价2000多万元。公司成立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6万元,利润14万元。

2012年,公司在G6高速察右前旗与卓资县界至卓资县与呼和浩特市界90多公里长,两侧各50米范围内组织实施绿化工程,工程造价1.26亿多元。同时,在G6高速集宁工业园区境内20公里长,两侧各50米范围内组织实施绿化工程,工程造价2000多万元。2012年,公司在高速公路两处工程合计造林面积13200多亩,种植树苗25多万株,一年种植完工,两年管护期间,树苗的成活率达95%。同年,还组织实施卓资县旗下营镇碌碡坪生态山的绿化景观造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5000多亩,工程造价1600万元。该年获得营业收入12923万元,利税645万元,利润1753万元,资产总额达9961多万元。2012

年11月,公司经自治区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审查核定为城市园林绿化三级企业。现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实力较雄厚的一家具有园林绿化资质的绿化公司。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信誉度的提高,公司于2013年4月追加注册资金700万元,截至目前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今年,组织实施了凉城县生态绿化综合治理工程三十五标段、卓资县郊野公园建设工程五标段、科左公路卓资县城至察右中旗界等多处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8000亩,截止7月底,已获得营业收入达6448万元,利税325万元,利润758万元,资产总额为9303万元。

现公司下设巴音锡勒镇板凳沟苗圃,大榆树乡羊圈湾苗圃,绿化造林工程队,树木养护水车队,造林整地机械作业队,拥有一批工作积极、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施工管理人员。

绿化造林工程队,聘用管理人员21名,年均雇用工人200名左右。拥有中型客车(19座)2辆,小型客车(7座)6辆,小型越野车5辆,用于接送工人。农用汽车1辆,用于工地拉运苗木等。

树木养护水车队,聘用管理人员5名,司机43名,年均雇用工人100名。拥有12吨水罐车38辆,20吨水罐车2辆,三项30KW以以上发电机28台,四轮车20台,三轮车3台,林区新打配套机电井25眼,5吨油罐车1辆,为水罐车及时运送燃油;小型客货两用车1辆,用于施工作业中水罐车的养护与修理。

造林整地作业队,聘用管理人员2名,雇用特种行业司机10名。拥有挖掘机2台,装载机3台,推土机5台,自卸车5辆,90马力拖

拉机1台。

多年来,公司本着“以人为本,和谐自然”的企业宗旨,始终以良好的信誉,优秀的品质,竭诚为大众服务。在施工中严把质量关、灵活经营,努力为社会各界提供一流的园林产品,打造和谐的园林景观环境。公司所栽植的树木成活率都保持在95%以上,所完成的工程也得到县、市各级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监理公司总监的首肯和好评,并多次获得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与奖励。

篇2:企业简介沿革说明

辽宁大学简单介绍

辽宁大学(Liaoning University)(蒲河校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崇山校区)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始建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辽宁省惟一的具有文、史、哲、经、法、理、工、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辽宁大学历史沿革

辽宁大学发端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2004年5月,学校正式启用占地1403亩的蒲河校区,解决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2005年9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辽宁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辽宁大学现设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亚澳商学院、新华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本山艺术学院、化学院、信息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药学院、轻型产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公共基础学院等教学单位。

辽宁大学历任校(院)长:

辽宁大学现任校长黄泰岩:(2011年4月---现今);程伟校长:(1999年3月---2011年6月);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1983年7月---1995年9月);辽宁大学校长刘祁涛:(1995年9月---1999年3月)

篇3: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历史沿革浅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 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先后历经统收统支、利改税、含税承包、税利分流、上交国有资本收益等阶段。国有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逐渐过渡到基本靠企业自身解决。

(一) 统收统支制度 (1977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完全被纳入财政分配的范畴, 国家先后建立了企业奖励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职工福利基金制度。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大部分上交国家财政, 仅少部分留在企业, 企业留利主要用于集体福利、发放奖金、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等方面, 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基本由国家统一拨付。

(二) 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1978-198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企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 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企业加强经济核算, 改善经营管理, 积累资金, 国家在1978-1982年先后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 对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全面实行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与改革开放前相比, 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上交国家财政的比例有所降低, 留存的比例逐年提高, 企业留利主要用于建立生产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等。在此期间, 国家开始推行“拨改贷”政策, 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由以前的国家拨款调整为国家拨款和银行贷款两部分。

(三) 利改税制度 (1983-1987年)

为了进一步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1983-1987年, 国家分两步试行利改税改革。第一步利改税国家要求盈利企业上交55%的所得税, 同时将税后利润的一部分上交国家;第二步利改税过渡到完全的以税代利, 税后利润归企业自行安排使用, 但要求企业将从增长利润中留用利润的50%用于生产发展。在此期间, 国家继续实行“拨改贷”政策, 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调整为主要由银行贷款、留存的税后利润和国家拨款构成。

(四) 承包经营责任制度 (1988-1993年)

由于利改税制度没有达到政府增收的目的, 而且存在税制设计不完善、税率过高等问题, 1988-1993年, 国家决定对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在利润分配上用承包上交利润的办法取代向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的办法。在此期间, 国家拨付给企业的发展资金逐年减少, 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自身积累。

(五) 税利分流制度 (1994-2006年)

为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国家决定从1994年起全面实行税利分流制度。一是国家向盈利企业统一征收33%的所得税, 增设27%和18%两档照顾税率;二是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为了减轻国有企业负担, 支持国有企业增加资本积累, 国家并没有收取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在此期间, 国家对国有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减少, 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靠自身解决;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国家基本上不再向国有企业拨付发展资金。

(六) 国有资本收益收取制度 (2007年以来)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落实国家国有资本收益权, 国务院决定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2008年开始试行。在此期间, 国家出台了企业所得税法, 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 同时设定了20%和15%两档优惠税率。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从2010年开始, 按行业分为15%、10%、5%、免交四类。在此期间, 中央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自身积累、银行贷款和资本预算资金。

二、国有企业发展和积累情况分析

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反映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 提高各阶段分析数据的可比性, 笔者以国有企业上交的所得税和利润占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比率 (以下简称利税上交率) , 反映其向国家上交利润的情况;以各阶段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长幅度反映国有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各阶段净资产 (由于数据来源受限, 改革开放以前用固定资产净值代替净资产) 的年均增长幅度反映国有企业的积累情况。

(一) 统收统支制度

1952-1977年,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上交率为80.8%;利润总额由56.7亿元增长至559.9亿元, 累计实现利润7860.8亿元, 年均增长9.6%;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由167.1亿元增长至2890.3亿元, 净增加2723.2亿元, 年均增长12.1%。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增加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形成。统收统支的分配政策对国家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 国有企业基本没有经营自主权。

(二) 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1978-1982年,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平均利润上交率为65%;由于“拨改贷”政策的实施, 国有企业的利息支出明显增加, 年均增幅达14.8%;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由733.5亿元下降至631.5亿元, 累计实现利润3383.4亿元, 年均下降3.7%;企业净资产由4852.2亿元增长至6050.1亿元, 净增加1197.9亿元, 年均增长5.7%。可以看出, 这阶段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主要靠企业留利 (3383.4× (1-65%) =1184.2亿元) 和少量国家拨款形成。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改善了发展机制, 但这期间企业的利润不增反降, 国家从企业获得的收入急剧减少 (由1978年的596.8亿元降低至1982年的296.5亿元) 。这一方面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内外部环境有关, 另一方面国家投入减少、企业利息负担加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 利改税制度

1983-1987年,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探索实行利改税制度。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的平均所得税上交率为22.7%;利润总额由696.5亿元增长至981.5亿元, 累计实现利润4260.8亿元, 年均增长9%;企业净资产由6345.1亿元增长至9251.3亿元, 净增加2906.2亿元, 年均增长9.9%。这阶段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留利 (4260.8× (1-22.7%) =3293.6亿元) 形成。利改税改革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基本固定下来, 较好地体现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原则, 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稳步增长, 但国家财政从企业获得的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年均266.3亿元, 与改革开放前相当) 。

(四) 承包经营责任制度

1988-1993年,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上交率为16.7%;利润总额由1164.9亿元增长至1667.3亿元, 累计实现利润6024.5亿元, 年均增长7.4%;企业净资产由10500.1亿元增长至15496.8亿元, 净增加4996.7亿元, 年均增长8.1%。这阶段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留利 (6024.5× (1-16.7%) =5018.4亿元) 形成。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 但承包上交利润额度一户一定等作法也带来了企业之间苦乐不均、不能公平竞争等弊端, 国家财政从国有企业获得的收入 (年均167.8亿元) 与1983-1987年 (年均266.3亿元) 相比大幅降低。

(五) 税利分流制度

1994-2006年,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税利分流制度。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的平均所得税上交率为24.9%;利润总额由1068亿元增长至12242亿元, 累计实现利润49341.5亿元, 年均增长22.5%;企业净资产由27439.7亿元增长至100041.9亿元, 净增加72602.2亿元, 年均增长11.4%。这阶段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留利 (49341.5× (1-24.9%) =37055.5亿元) 和股份制改革资产评估增值形成。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这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

(1) 陷入困境期间。1994-1998年,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的平均所得税上交率为20.7%;利润总额由1068亿元下降至213.7亿元, 年均下降33.1%;企业净资产由27439.7亿元增长至50370.7亿元, 年均增长16.4%。

(2) 脱困发展期间。1999-2002年,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 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在此期间, 国有企业的平均所得税上交率为25%;利润总额由1145.8亿元增长至3786.3亿元, 年均增长48.9%;企业净资产由50370.7亿元增长至66543.1亿元, 年均增长7.2%。

(3) 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期间。2003年, 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 确立了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随后各省市也陆续组建国资委。2003-2006年, 国有企业的平均所得税上交率为25.5%;利润总额由4951.2亿元增长至12242亿元, 年均增长35.2%;企业净资产由66543.1亿元增长至100041.9亿元, 年均增长10.7%。

实践证明, 实行税利分流的分配制度, 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 能使国家财政收入随着企业利润的增加而增长, 是理顺国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关系的方向性选择。但暂停收缴国有企业税后利润违背了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应享有的国有资本收益权, 表明了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还未真正完成。

(六) 试行资本预算制度

2007-2014年, 国家对中央企业试行资本预算制度。在此期间, 中央企业平均利税上交率约为33%;利润总额由10055.7亿元增长至13475.2亿元, 年均增长4.3%;企业净资产由66060.9亿元增长至143027.4亿元, 年均增长11.7%。这阶段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留利和股份制改革资产评估增值, 少部分来源于资本预算资金的注入。这个时期, 国家应享有的国有资本收益权部分得以落实,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

三、观点和意见

(一) 合理确定国有企业税利上交率

国有企业税利上交率如何确定, 多少合适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涉及面广, 影响深远, 需要深入研究, 慎重考虑。既要适应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又要处理好企业自身积累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 避免计划经济时期“寅吃卯粮”, “杀鸡取卵”问题的再现。纵观国家和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历史沿革, 可以看出国家实行税利分流制度过程中的脱困发展期间 (1999-2002年) 和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期间 (2003-2006年) , 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平均增幅分别达到48.9%和35.2%, 为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 而同期国有企业的利税上交率均为25%左右。其他各个时期国有企业的利税上交率无论高低, 其间的利润总额增幅均相对较低。根据国家政策, 到2020年,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交比例将达到30%。笔者以中央企业2014年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了测算, 中央企业利税上交率将达到35%, 超过了1999-2006年国企利润增长最佳时期的利税上交率, 不宜再进一步提高。

(二) 国有企业留利转化成为优良资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有企业的净资产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即使是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期间 (1994-1998年) , 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大幅下降的情况下 (年均降幅33.1%) , 企业净资产仍然实现了年均16.4%的增长。在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以后, 国有企业的净资产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据统计, 2003-2013年, 国有企业的净资产由83613.3亿元增长至393794.8亿元, 净增加310181.5亿元, 年均增长16.8%, 高于同期GDP平均增幅。这期间净资产的增加主要依靠企业留利、股份制改革资产评估增值和国有资本预算资金的投入。事实证明, 国有企业留存的利润主要用于自身积累, 并且大部分转化成为了上市公司的优良资产, 最终形成了国家的一笔重要财富和储备, 一旦国家需要, 国有企业均可以很快将这些优质资产变现, 用于国家所需。

(三) 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率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

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改革特殊性, 都是将优质资产上市, 国有企业集团母公司成为控股公司, 基本没有经营活动, 并且要承担管理剥离出的大量低效、无效或亏损的存续资产, 其可分配的利润来源主要依靠所属上市公司分红。近年来, 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子公司现金分红率均在35%以上;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型上市公司分红水平为30%-50%, 平均为33%;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子公司现金分红率已超过国际平均水平。此外, 鉴于中央企业主要盈利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同时在境内外上市, 在当前布局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及转型升级任务相当艰巨的情况下, 如果分红比例过高, 不仅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 而且也会导致境外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四)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实际收取比例远高于名义比例

目前, 国家收取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基数是集团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14年, 国家收取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982亿元, 名义收取比例 (国有资本收益占中央企业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的比例) 为16%。由于真正上交国有资本收益的主体是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 因此以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2014年净利润计算, 国家收取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的实际比例 (国有资本收益占集团母公司实际能够分配利润的比例) 已超过50%, 比名义比例高出2倍。如果按照再提高5个百分点, 则名义收取比例将为20%, 实际收取比例将达60%。

篇4:家族企业的经营沿革

所谓的现代公司治理,只是公司创始人家族将经营权让渡给职业经理人,但并不是将股权和控制权让渡给家族以外的人。沃尔玛企业的老沃尔顿有3个儿子———罗宾逊、约翰和吉姆,老沃尔顿去世后,3个儿子分别担任沃尔玛连锁超市的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和总裁,老沃尔顿的妻子海伦·沃尔顿担任公司名誉主席,沃尔玛家族对公司保持强大的控制力。

自从公司这种商业形式出现以来,就天然地具有家族性,任何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某个人或某个家族创建和发展起来的,这个家族从一开始就对公司具有绝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后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与资本不足,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让公司获得大量的资本金,于是产生了股票形态的融资活动,家族企业逐渐成为公众公司。但成为公众公司并不意味着企业创始人和家族要退出公司,只是原来家族100%控股比例下降而已。从德国、法国等国家上市企业数据来看,家族企业持股比例基本在64%以上。

19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铁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公司这种形式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出现了革新。一方面公司需要融资,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基建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加入,所以这一时期美国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同时,在所有权层面,创始股东通过公开市场发售股票融资,降低在企业的持股比率;而在经营权层面,创始人或家族成员逐渐让出经营权,交由专人打理,这样职业经理人诞生了。建立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三者之上的现代企业治理架构是职业经理人产生的必要条件,职业经理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取回报。

职业经理人主要负责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值和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创始人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与此同时带来的是信任问题。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中最核心的难题。

围绕着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各国的企业基于各国法律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欧洲的家族企业倾向于向投资者发行优先股———一种按照固定股息支付,优先于普通股股东领取股息的股票,当企业发生破产清算时,投资者可以优先获得清算资金,但是投资者没有表决权,不能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而日本企业则采取一种交叉持股的方式来控制企业,创始人股东或家族企业通过设立掌握绝对控制权的一级公司,再由一级公司参股二级公司,二级公司参股三级公司,二级或三级公司之间再交叉持股。这些模式确保了家族对企业的控制。

家族企业在不断革新控制权的同时,也在革新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雇佣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界开始出现向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激励的案例,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被分隔的界限被打破。1952年,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推出了第一个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之后,经理人股票期权计划开始在美国盛行。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律师路斯·凯尔索提出“职工持股计划”,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发展。股东和管理层、员工的关系通过股权纽带共融于企业发展。这方面的代表企业是沃尔玛公司,通过员工购股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让员工充分地融入到公司发展中去,缓和劳资关系。

欧美、亚洲等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都存在问题,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地区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显露无遗,但在政府的强制管束下,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革新,这些家族企业重新壮大起来。

国内家族企业与这些地区的家族企业相比,无论是发展时间还是规模都有较大差距,我们应该留出时间让他们探索。

(摘自广东经济出版社《谁在公司抢班夺权》 作者:尹锋)

篇5: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颐和园路5号。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被称为最强的综合性大学。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前身经历:清朝时的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北京大学(1912-1937年)、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1949年至今)。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2002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北京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北京大学现设有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医学部、跨学科部六大部。下设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心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部、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教学单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等专科。

现任北京大学校(院)长:周其凤。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001。北京大学历任校(院)长: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1996年8月—1999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2008年11月—现在任北京大学校长)。

篇6:企业简介沿革说明

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简单介绍

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科大”。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是卫生部原部属的10所高等学校之一,2000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卫生部划转为省部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中国医科大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办学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医科大学,在医学、药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已形成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兼有其他教育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中国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7月,学校奉命随军挺进东北, 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学校奉命进驻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教会建立)。1948年,在东北建立的4个分校,其后分别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延边医学院(现延边大学医学院)、承德医学院。1952年,学校药学院独立建制为沈阳药学院。郭沫若先生为中国医科大学题写了校名。

中国医科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中国医科大学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六年制外语班、五年制、儿科班、运动医学、临床诊断病理)、口腔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医疗)、护理学、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象技术、眼视光学技术、实验动物技术、多媒体技术、医学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医疗保险等10个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专业。

中国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

赵群: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2004年9月到至今);滕卫平: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金魁和: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1999年1月-2002年3月);何三光: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1991年10月-1997年8月);李厚文: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1986年9月-1991年1月0);何维为:(1983年-1986年9月)。

篇7:企业简介沿革说明

学校概述:

中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政府部省三方重点共建的大学,学校有工学、理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十一大学科门类,学校占地面积367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中南大学(本部北校区)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韶山南路68号.中南大学设有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粉末冶金研究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学院、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教研部医院学院等教学机构。

中南大学纪事沿革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和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成中南大学,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中南工业大学(原名中南矿冶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前身为湘雅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前身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中南大学历任校(院)长、现任领导人、学校代码:

中南大学历任院长: 黄伯云:(2001年12月——2011年10月,任中南大学校长,1997年06月——2000年4月月,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张尧学:(2011年10月——现在,任中南大学校长)。胡冬煦:(1993年8月——2000年4月,任湖南医科大学校长,2000年4月——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校长);曾俊期:(1984年5月——1993年6月,任长沙铁道学院院长);谷士文:(1993年6月——2000年

4月,任长沙铁道学院院长)。

中南大学现任领导人: 校长:张尧学;党委书记:高文兵;党委副书记:徐建军、郭乃正、陶立坚;常务副校长:黄健柏;纪委书记:郭乃正、周科朝、田红旗、张灼华、朱学红;副校长:李桂源、田勇泉、胡岳华;校

长助理:李劼、李夕兵、周建设。

中南大学学校代码(毕业证编号前5位):10533.学校学籍档案资料、教育形式简介:

中南大学学籍档案资料包括:学生学籍表、学生成绩表,还有录取通知书、个人基本资料、本人学历及社会经历、自我鉴定表、班组和班主任、系科、及学校意见表、新生体检表、学年评语表、、、。全国高校教育形式可分为:

1、非学历证书 :非国民教育系列的主要是无统招资格的民办学校。

2、学历证书 :国民教育系列是指通过电子注册学籍,国家承认的学历,是现有教育的主体。国民教育系列的毕业证主要分下面几类:普通高等教育专本科;成人教育;(分为脱产,业余,函授)网络教育;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

学校学籍档案资料、教育形式简介:

中南大学毕业证样本:

佳诚教育咨询服务中心专业办理中南大学大专毕业证、中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中南大学自考毕业证、中南大学成人毕业证、中南大学学士学位毕业证;公司还库存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大学、学院、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民办高等学校的历年大学毕业证样本。我们以成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理念、资深的行业经验以及诚信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力求成为广大朋友首选的、长期信赖的机构。

篇8:企业简介沿革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级政府越来越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02年6月,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国家制定的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该法提出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的方针, 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财税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1支出政策安排

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除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之外, 中央财政目前每年还安排其他一些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1.1.1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为扶持中小企业, 中央财政预算已经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 并安排了一定数额的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二是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推动建立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员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三是补充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四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其他事项。

1.1.2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主要为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和服务、鼓励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

1.1.3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主要用于中小企业举办或参加境外展览会;环境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的认证;开拓新兴市场;组织培训与研讨会;境外投 (议) 标;国际市场宣传推介等方面。

1.2税收政策安排

税收优惠最直接最有效地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短缺经济下的供应不足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扶持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税制改革并未制定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政策, 只是在所得税等方面有一些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 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中小企业的, 在一定时期内减免流转税、所得税和地方税;对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 可以由地方政府确定, 对其从事担保业务的收入, 三年内免征营业税等。

1.3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财政部与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旨在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对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 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35%。

1.4政府采购政策安排

《政府采购法》第九条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包括保护环境, 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财政部按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 研究制定《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

1.5国家创新基金

国家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为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自主权, 设立国家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新基金的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及其银行存款利息。支持方式包括: (1) 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补助。 (2) 贷款贴息, 一般按贷款额年利息的50%-100%给予补贴, 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资助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个别重大项目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且企业须有等额以上的自有匹配资金;资本金投入, 主要用于少数有后续创新潜力、有较大市场需求和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数额一般不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

2 中小企业公共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但与《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弓}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1 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突出

政府一直给予国有大型企业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特殊的扶持, 造成了中小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中小企业向社会提供了效益, 却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资金供给难, 只能依靠自身内部利润积累解决, 或者将大量资源用于融资市场, 其融资成本相应升高。中国的外资企业享有许多“超国民待遇”, 国家及地方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特事特办”, 减、免税, 亏损弥补等优惠待遇。而国内中小企业既没有国家扶持, 又没有优惠待遇。

2.2 财政政策支持手段单一

我国现有的情况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源有限、财力不、, 县级财政连年赤字、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较少;由于财政资金的分配制度不够完善, 即使财政拨付了资金, 但负责资金分配的企业或行业主管部门却往往不能及时制定出具体的分配和管理方法;财政拨付渠道的不通畅导致了中小企业实际能享受到的很少,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政府采购政策并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税务部门现行征收税款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征管模式, 可以方便纳税人, 提高征纳双方的办税效率, 但是这种模式需要一定的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来支持和维护, 这给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和绝大多数中西部内陆偏远省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不轻的负担, 大大增加了其纳税成本。

2.4 资金规模小且分散, 缺乏统一的政策协调

我国主要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和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这些资金总规模小却少, 因而难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之政府多头管理, 难以将财政性资金集中起来, 进行组合安排, 配套使用, 降低了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影响力度, 导致财政性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的整体效果不明显。

参考文献

[1]赵优珍.《中小企业国际化一一理论探讨与实践经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苗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篇9:有限合伙企业的历史沿革

关键词:有限合伙;立法沿革;隐名合伙

一、概念

有限合伙企业是合伙企业的一种。合伙企业是指两人以上按照合伙协议共同占有、使用财产或者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对外负无限责任的企业组织形态。我国2006年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可以分为普通合伙、特殊的普通合伙、有限合伙。

大陆法系各国对有限合伙的规定并不相同,例如:法国商事法中没有有限合伙的规定,而只规定了两合公司和隐名合伙,其中隐名合伙并不需要进行登记和公告,因此可以认定其并不是企业法人。

《德国商法典》对合伙区分为了无限公司(普通合伙)、两合公司(有限合伙)及隐名合伙。依据该法典规定,两合公司(有限合伙)是指一个合伙具有以共同的商号经营营业的目的,成员中的一个或数人对合伙债权人的责任限于一定的财产出资的数额,而成员中的其他人的责任不受限制。在日本,有限合伙制度也是以两合公司形式出现的。

英美法系则把以合伙存在的有限合伙和两合公司统称为有限合伙。美国统一合伙法的规定,有限合伙是指按照某一州的法律由两个或两以上的人组成的合伙,其中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普通合伙人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有限合人。1907年英国《有限合伙法》的规定,有限合伙是由至少一个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个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有限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仅以其出资为限对有限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我国《合伙企业法》没有限合伙的概念。但有“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规定。

二、历史渊源

(一)合伙协议——康孟达契约

合伙企业的基础是合伙协议,如果说合伙协议可以有追溯到古老的罗马法时期,那么有限合伙协议则要晚的多。11世纪的西方中世纪,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海上贸易的日趋增多,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和银行资本家们为了应对巨大的海上贸易风险,缔结了新的契约形式——康孟达(commenda)。

在这种新的契约形式中,有限合伙人把金钱或实物作为投资交给普通合伙人从事海上货物贸易,普通合伙人以自己的名义经营,并以全部财产对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则以其在合伙中的投资额度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其并不参与合伙的实际经营。但是,康孟达契约不是具有法律资格的合伙企业,它仅仅是一个合伙契约。

由于资金投入和风险承担的不同,在利润分配上也存在了差异,例如:普通合伙人不投入资金,却在利润分配上只占四分之一。

(二)大陆法系——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

这种契约模式经过发展,到了15、16世纪,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这种组织已经不再局限于远洋贸易,还逐渐渗透到各种贸易方式中,并演变成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法国商法典》规定了民事合伙、两合公司和隐名合伙;《德国商法典》对合伙区分为了无限公司(普通合伙)、两合公司(有限合伙)及隐名合伙。

隐名合伙是投资者并对外公开其为合伙的投资者,对外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只是与合伙的经营方缔结投资、收益契约——这是一种契约形式而非组织形式;两合公司是投资者与经营方使用共同商号,前者对第三人承担无限责任,后者承担有限责任的组织。

(三)英美法系——有限合伙制度

17世纪,英国的普通法院就已经接受了欧洲大陆有关合伙企业权利义务的商法原则。1756年曼斯菲尔德大法官将这些商法原则系统的形成理论成为英国普通法的一部分。1907年,英国引进了当时在德法的两合公司制度,制定了《英国有限合伙法》,该法至今有效。

曼斯菲尔德的合伙理论传至美国,美国各州相继制定合伙法。1914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制定了《统一合伙法》。19世纪末,法、德等国普遍流行的两合公司制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由路易斯安那州和佛罗里达州的法国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入美国,通过利用和改造,逐渐演化为现代英美法中的有限合伙制度。

但由于当时立法者更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对有限合伙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导致在经济生活中采用有限合伙形式的企业数量并不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募集公众资金的需求,为有限合伙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到1822年,纽约州制定了全美第一部《有限合伙法》,随后,肯塔基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于1822年和1836年制定了有限合伙法。1916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制定《美国统一有限合伙法》。该法于1976年和1985年两次再修订。2001年,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对《统一有限合伙法》又新增了有限责任有限合伙的规定。

(四)我国的历史渊源

1.全国人大的立法

在2006 年之前,我国在立法中并没有有限合伙的字样,法律不承认有限合伙企业这一组织形态。

1997年颁布实施的《合伙企业法》草案曾试图对有限合伙进行规制,但由于实践中,我国缺乏对有限合伙企业登记和管理的经验;而部分学者认为,有限合伙制度会使国家工作人员以隐名方式对有限合伙企业进行投资,引发不正当甚至腐败现象;并且,固有观念认为合伙之所以为称之为合伙,就应当承担无限责任。

因此,正式的法律文本仍然规定在合伙企业的名称中不得出现“有限”或“有限责任”的字样。这明确表明我国的合伙企业法排除了有限合伙企业的法律形式。

《民法通则》第 30 条和《民法通则意见》第35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合伙制度排除了合伙人承担有限责任的可能性。另外,《民法通则》在合伙型联营中规定,“企业之间或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共同经营,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由联营各方按出资比例或协议的约定,以各自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排除了法人合伙中联营各方承担有限责任的情形。

2.行政法规和地方立法

(1)行政法规立法

在行政法规的立法方面,我国是承认有限合伙制度的。2002年审议通过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即“非法人组织形式”的创业投资企业,这类企业对于责任承担的划分明确表明其自身的有限合伙性质。

(2)地方立法

1994 年,《深圳经济特区合伙条例》中对于有限合伙单列一章,将有限合伙与普通合伙都列入了该条例。随后,由于有限合伙制度能推动科技的发展,各地相继进行了地方立法。当时,国务院转发了科技部等部门的《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肯定和推广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北京和厦门先后制定2000 年《中关村科技园条例》,2001 年《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

虽然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这些走在法律之前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超越了立法权限。但是,它们对有限合伙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一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2]李汶君《有限台伙法律问题研究》,载于法制与社会,2011年1月。

[3][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凤维友《论有限合伙及其有限责任保护》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上一篇: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下一篇:各地春节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