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食俗

2024-05-05

各地春节食俗(共9篇)

篇1:各地春节食俗

腊八食俗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宸ㄔ诶霸鲁醢酥笳庋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见《武林旧事》)

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塬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均可。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糯米、红糖和十八种乾果、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

用莲子、银杏、花生、红枣、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取其有温暖手足、滋补身体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腊八粥,这些是“细腊八”。

普通人家吃的腊八粥,在米中掺入青菜、黄豆、蚕豆、豆腐、胡萝N,荸荠煮成,是所谓“粗腊八”。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I条{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有些产玉米的山区,逢到腊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腊八麦仁儿”吃。

篇2:各地春节食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者,初也,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端午节除了人们所共知的吃粽子外,各地还有丰富的食俗。吃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吃煎堆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吃薄饼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篇3:少数民族的春节食俗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堆木柴,大家围坐在一起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他们对田地的热爱。

朝鲜族朝鲜族的年夜饭非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有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到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两种。

朝鲜族在吃年夜饭时有喝“岁酒”的习俗,认为饮用此酒可以辟邪、长寿。“岁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

“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黏团,再搓成椭圆形,切成薄片,倒入鸡汤和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香油和紫菜,味美可口。

蒙古族除夕守岁时,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年夜饭是黄米蒸糕。初一一大清早,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水平年年提高。

侗族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活的鲤鱼,煎、炸、烧、炖后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有余钱余粮。

拉祜族每至除夕,拉祜族家家蒸糯米饭、舂糍粑。做两个特别大的糍粑象征着太阳和月亮,再做一些小的糍粑放在周围,象征着无数的星星,用来祝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篇4:中秋节各地食俗

潮汕 潮汕中秋美食可分三类:一是糕饼类,潮汕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锦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馈赠之佳品;二是潮汕中秋节,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潮人用芋头、南瓜制作芋泥、瓜浆。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浙江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是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

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 “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四川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等。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

山西 山西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自己的女婿。大同县的月饼称团圆饼,大至平平稳稳0.33 m,且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陕西 陕西西乡县中秋夜,男子会去泛舟登崖,女子则在家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台湾 台湾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是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近年来,台湾的中秋节又发展出一种新的活动——烤肉。

此外,台湾一食品公司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节期间暑气未消的特点,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饼。何为雪月饼?雪月饼就是冰淇淋月饼,清凉降温,口感滑爽,内馅分三种口味——香槟甜心、夏威夷派对、维也纳咖啡。此款月饼还全面采用日式精致包装、具有保温作用的保力龙包装盒,保证雪月饼在一定时间内不融化。

江苏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花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桂花鸭、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福建 福建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上海 上海人中秋节除月饼外,还饮桂花蜜酒,吃鸭子。在农村,中秋节还有吃煮毛豆和蒸芋头,用白糖蘸着吃。

篇5:各地春节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山西 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陕北高原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青海 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河南人 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来源:新华网

篇6:各地春节食俗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藏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篇7:清明节各地食俗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俗。青团子是将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挤汁,取其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成团子。馅心是细腻的糖豆沙,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包好后入笼蒸熟,出笼时在团子表面刷上熟菜油即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的食品。

馓子 南北各地清明节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一到清明家家都要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形状有些像饺子,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清明果也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画卵 在有些地方,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相互赠送。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有些人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

清明螺 清明时节,有些地方有采食螺蛳的食俗,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薄饼、朴籽粿 潮汕人过清明节,一是食薄饼。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黏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二是蒸朴籽粿。潮汕有种树叫朴籽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润饼菜 润饼菜又叫春饼,清明时节泉州、厦门人都好吃润饼。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润饼菜”的主料多种多样:有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芫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

乌稔饭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也有了清明食“乌稔饭”的习俗。乌稔饭的制作: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 h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即可食用。

子推馍 又称老馍馍,是陕北一带的清明食品。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约250~500 g。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四周贴面花。陕北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等。圆形的“子推馍”专给男人享用,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

菠菠粿 清明节前后,福州民间家家户户都上山祭祖扫墓。扫墓的供品有光饼、豆腐、面点、菠菠粿等,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一种野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

清明粑 是贵州及川东一带的清明食品。用清明菜(一种野菜)、糯米、黏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捣碎或磨碎,然后和水,捏成圆丘形,蒸熟成“粑粑”的一种特殊食品。过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清明粑,用以祭祖和馈赠。有些地方的清明粑用草木灰代替碱水做成,称“灰碱粑”。

篇8:春节食俗侃年糕

北京人吃年糕则是宫廷食制的衍续,年糕品种花样多达二十余种。《燕京岁时记》写到,旧俗除夕,照皇历规定的时辰迎神、送神,点香、上供,年糕为供品单设一层。其中有糯米年糕、红枣年糕、百果年糕以及黍米年糕等。

天津年糕分黄白二色,象征金银,喻意财源茂盛。做法是将糯米粉用温水和好,将小枣揉合均匀,用手捏或用模子作成各种形状,摆在蒸锅屉布上,加盖严密,猛火蒸一小时。揭盖,趁热在年糕表面上撒些青红丝、蜜饯果料。稍晾出锅,摆盘食用。其特点是洁白晶莹,香甜柔韧。民国年间,天津南市有“年糕吴”,巧做夹馅年糕,有豆沙、枣泥、山楂等,皮馅分层,今已失传。

上海年糕最具地方风味特色。做法是将糯米粉加热水调和成糊状,入锅蒸40分钟,熟后取出放在台板上,伴入适量砂糖揉匀,稍冷揣入糖猪油揉匀。压成5分厚的薄片,撒上黄桂花、红玫瑰花,压实即成。还有鸡油年糕、定胜年糕、桂花糖年糕等。除蒸熟后热食外,还可以放凉切片,外涂鸡蛋浆,用油氽食。家庭自作的炒年糕,为白色素年糕条,切片,配蔬菜,肉丝炒熟。花样、口味别异。

广东用糯米做年糕,分甜咸两种,压成扁圆形,面上饰红枣、瓜子仁,象征吉祥。

吉林以黏黄米制作年糕,蒸熟之后冷冻起来,贮存。吃的时候再蒸熟,然后拌菜吃。

鄂伦春人做的小米面年糕,淡黄色,有咬劲,当地人叫它“熬如乌图木”。

山东的黄米、红枣年糕,蒸成大块,厚约5至10厘米,然后切成菱形块,分开食用。

安徽的糯米、粳米年糕,做成大块,再切成条,放凉,用油煎着吃。

浙江嵊州炒年糕,是先炒好,后加水煮,又叫汤年糕。年糕是切成条状的,煮时加些鸡蛋丝或鸭蛋丝炒,配咸菜、葱、笋丝等。入口滑爽,别有风味。

杭州有糖年糕,象征“一年甜到底”。浙江沿海渔民,做成糖制印花年糕、水晶年糕,喻意吉庆有余。

江西人喜欢吃炒年糕,以糯米粉蒸熟,放凉,用油炒着吃,分甜、咸、淡口味,可依人而异。

宁波有毛蟹炒年糕,是用大闸蟹与切片年糕,配香葱、姜丝、植物油、生抽、盐、料酒、糖和水,一起煮焖而成。

如今,超市里还出售速冻的年糕,如糯米粉年糕、水晶年糕、杂粮年糕、蔬菜年糕、火锅年糕等,似乎仅是一般食品,少了些年味与食俗。

在国外,日本人吃年糕是在每年元月11日,用以祭神,保佑一年平安。做法是将白米加水蒸至烂熟,做成葫芦形,放凉,顶部放一只小橘子,四周饰彩纸,祭神后分给全家人吃。年糕是淡味的,象征心底是纯洁的。吃时可以煎、烤、烧,配作料,加紫菜汤,另有一番东洋风味。韩国有炒辣年糕,用年糕和洋葱、胡萝卜、白菜、葱、辣椒酱,炒年糕不用油炒,是用水煮。先用油把洋葱、胡萝卜爆香,接着倒入适量的水,再把年糕、白菜放进锅中,加水煮开,最后加辣椒酱,也可放些糖,甜辣口味。韩国还有雪浓汤年糕,用普通切片年糕加水煮透,另用水加入牛百叶和大葱、大蒜,加火,牛百叶煮透后捞出。汤继续熬煮,成雪浓汤。在雪浓汤中放入年糕片和牛百叶、牛肉、牛膝盖骨、牛尾,放葱、蒜、煮熟的鸡蛋清、酱油、食盐、香油、芝麻、胡椒面,再煮片刻即可食用。

篇9:少数民族的春节食俗

蒙古族同胞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年轻人先向长辈敬献“辞岁酒”,然后全家饱餐烤羊腿和水饺。

满族同胞过春节时,家家要做血肠、煮白肉和酸菜汆白肉,主食除了高梁米、小米,最有特色的食品要数饽饽了。饽饽的品种很多,因季节不同,制法各异。春节时,做豆面饽饽,把大黄米、小黄米磨成面,加豆面蒸制而成,色黄、味香,食用时用油煎或蘸糖,香甜适口。过年时,除了饽饽,还要吃一顿辞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白族人家,年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要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

藏族人在春节前夕,家家户户的老人都把麦粒、红豆、人参果、糌粑等食物精制成一个呈圆形的喜盒,插上五色纸花,摆在室内醒目的地方,祈愿吉祥如意。

维吾尔族的春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香喷喷的“普罗”(抓饭);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芝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类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品,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花色炸食)等等。

壮族同胞除夕这天,家家要杀猪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制作叉烧肉、包粽子、糕点等美味佳肴。晚饭从下午4时左右就开始,菜肴相当丰富,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炖猪脚、炖整鸡亦不可少。大户人家一般分男女两桌,男的先喝酒后吃饭,喷香的大米饭是不可少的,需做出足够的米饭备初一食用,叫作吃“压年饭”,象征着富裕。

土家族的春节宴十分丰富,一桌酒席少则12个菜,多则36个,其中有一道是白萝卜和青菜丝共炒,寓意来着清清白白;还有一道菜是煮圆子,寓意全家人团团圆圆。

侗族同胞大年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精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餐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族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布依族鸡肉稀饭是居住在云南省巧家县布依族人农历年三十和正月初一的节日传统食品。吃鸡肉稀饭的习俗,在族内因姓名不同也各具特色。如姓梁的,当鸡肉稀饭煮好后,要由一个青年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杆,在屋前屋后巡游3周后才能吃饭。

苗族有一个过年打糍粑的习俗,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八就要打糍粑。糍粑是用上等的白糯米用冷水浸泡后,控干水蒸熟,放入木槽或石槽内,用木锤打茸烂,再用熟油抹手后,用手捏成饼状,晾干后可炸、煎、烙、煮,也可现打现吃。糍粑不仅是苗乡的节日食品,而且是送亲馈友的礼品,新春佳节亲朋好友来往,都要互相送上几块。

上一篇:企业简介沿革说明下一篇:岗位学雷锋,巾帼建新功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