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2024-05-02

《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共6篇)

篇1:《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3.体会典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写法及主题。

教学难点:语言典雅,情文并茂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背读赏析法。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由背诵姜夔的《扬州慢》引入新课。然后略讲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它与杂剧有些区别。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出数不定;传奇不称“科”而称“介”;传奇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以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而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预习诊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秣陵(mo)窗棂(ning)刍牧(chu)b.长楸(qiu)蒿菜(hao)瓦砾(li)c.饿莩(fu)窗寮(liao)弋阳(yi)d.丹墀(ci)樵夫(qiao)水榭(xie)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我三年没到南京,忽然高兴,进城卖柴;路过孝陵,见那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b.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c.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d.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3.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守陵阿监几时逃(皇帝的坟)b.收酒旗重九无聊(端阳节)c.冷清清的落照(落日的光辉)d.不信这舆图换稿(地图)4.下列句中没有词语活用的一项是(c)a舞丹墀燕雀常朝b.放悲声唱到老c.不过些砖苔砌草d.直入宫门一路蒿 5对有关的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b.《桃花扇》剧作“三易其稿”十载乃成,时人将其与李渔的《长生殿》相提并论。c.《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哀江南》是其中的一支曲子。d.“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等都是曲牌名。四.内容理解:

1.学生朗读全篇曲词。

2.了解七支曲子的结构层次及大意。

①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

②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③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以“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见教师用书)

小结:这套曲子自开篇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 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堪称借景抒情的佳作。五.完成课后练习三,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见教师用书)

教师示例:以尾声一曲为例。这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这支曲子中三个“眼看他”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语意加重,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语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等对偶句、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具有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六.指导背诵(课后练习一)

教师指导学生先简单分析,然后逐节背诵。

七.完成练习四,即就课文与刘禹锡《乌衣巷》写景抒情的异同写一段短评。教师提示:《乌衣巷》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也是诗人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抒发的今昔之感。它借描绘朱雀桥、乌衣巷的变化,暗喻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僚和宦官集团,虽然权势盛极一时,但也会像昔日的王导、谢安及其家族一样衰败沦亡。全诗意境深邃,寓意深刻。《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中的一套北曲。它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的所见,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八.内容回放:

选出对课文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a.课文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b.曲词先写南京城内外的景象,再依次铺写村郭的萧条,陵墓的荒凉,宫殿的残破,秦淮长桥、旧院的冷清。

c.本文注意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通俗生动,读起来让人觉得声情并茂。

d.课文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九.布置作业:印刷资料[同步训练]

篇2:《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16. 哀江南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 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扬州赵园,有一副戏台联:“坐客为谁?听二分明月箫声,依稀杜牧;主人休问,有一管春风词笔,点缀扬州。”传说,乾隆皇帝曾经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片刻之后,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对联:“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戏联就像绕口令似的,但不太合律,乾隆嫌它粗浅.要求众臣再想一想。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很满意,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

二、简介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曲家。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传奇《桃花扇》的写作,演出后很快引起了反响。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官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戏曲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 1出,实际共44出)。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魏忠贤的干儿子阮大铖想笼络复社首领侯方域,暗中出钱资助侯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结婚。李、侯知道后,退掉了所有妆奁。阮便诬指侯与左良玉勾结有谋反野心,要逮捕侯。侯逃到扬州史可法处。马土英、阮大铖等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只知腐化享乐、迫害政敌。阮大铖仰仗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不久,清兵南下,史可法孤军奋战,壮烈殉国。侯回到南京寻香君不遇,被阮逮捕。南京城破,南明朝廷溃败。侯逃出,在白云庵会见了香君,一齐出家,隐居山林。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桃花扇》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N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璧”。

三、分析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情。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章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了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寄寓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文章结构:

四、词语注释

残军留废垒:军垒,即营墙

丹墀(chí):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     饿莩(piǎo):饿死的人,这里指饿得不像样子的乞丐。     啐啐(liáo):犬吠声。     莫愁湖:在南京西门外。     凤凰台:在南京西南。     舆图换稿:地图变了,意思是江山易主。     蒿莱:泛指野草。

疾忙:急忙。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五、鉴赏曲词

1、分析【北新水令】一曲所蕴含的意义                                                        “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分析[北新水令]曲在确立[哀江南]套曲感情基调中的作用。

作为套曲中的第一支曲子 ,它写出了苏昆生重到南京的第一印象,他当时强烈的感受,情不自禁地要表现出来,而后面的几支曲子则是将这种感情展示的更具体充分而已。另外,这支开篇曲子比较短,只有六个句子,因此作者选用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浓缩进人物思想感情,既具体又概括,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准备。曲子以苏昆生挑柴路经南京写起,一路走来,猛抬头,南京城已见于眼前,然而这是一个颓废残破的废城,营垒和城壕不再壮观宏伟,有的只是萧条冷落的村郭和残阳映照下的城墟。画面是开阔的,放眼看去,衰败是彻底的,收入眼底的尽是触目惊心的景象,对一个曾经生活在这里,热爱这里的人来说,郁满胸膛的沉痛和哀伤不难想像,这正是整个套曲要表达的感情。

3、分析【沽美酒】一曲所蕴含的意义                                                           它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

4、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所表达的意思                                                   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感受。“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5、“这青苔碧瓦,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第一句里我们看到了今昔对比,过去的碧瓦华屋,现今化做长满青苔的废墟,它已透出人物对败落的伤感。人物是在第二句正面出现的,一个“曾”字带进无限悲伤,这里装着他多少欢情和繁华的记忆呵,当美好和幸福永远逝去时,记忆就成了最珍贵的财富,那么,还有什么比目睹装载记忆的物证化为乌有更让人伤感呢?于是就有了第三句,唱曲人强使自己从个人遭遇的感受中挣扎出来,纵览国家大事,历史的变迁。半个世纪的生命浮沉,伴随着一个王朝的逐渐没落。盛衰兴替,起伏迭宕,有多少事可评,多少情可感,多少理可悟呵!这时,唱曲人已不再是一个目击者,而是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后世人提出浸透血泪的警示:让这样的悲剧少一点吧!当然,这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鉴赏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自开篇头两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比较分析: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两者写景抒情有所不同。《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2)、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3)、《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显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寄寓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4)、《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

2、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骄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如“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对偶,句式整齐,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如最后一曲中,运用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眼看南明王朝由兴而亡,由此结束全剧,点明主旨,造成浓郁的悲伤气氛,读来备觉沉痛。

二、归纳主题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写了沦陷后的南京城郭萧条、皇陵破败、故宫坍塌荒芜、旧院冷落寂寥的景象,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三、比较传奇与杂剧常识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在体制上,杂剧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在分工上,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在角色上,大同小异,但传奇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四、课堂练习

(一)、《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                                    明确:孔尚任的《哀江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姜夔的《扬州慢》等可谓同属怀古题材。苏词重在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即表达赤壁风景依旧而英雄业绩全无的慨叹;而辛词重在借古讽今,即表达南宋王朝不求进取的愤慨和自己老当益壮的情怀;而姜词和孔曲最为接近,即表达物事全非,昔日繁华不再,今日人事飘零的兴亡之叹。

(二)、阅读下面的曲文,完成题目

桃花扇哀  江  南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驻马听]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沉醉东风]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折桂令]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沽美酒]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太平令]行到那旧院门,何用轻敲,也不怕小犬哞哞。无非是枯井颓巢,不过些砖苔砌草。手种的花条柳梢,尽意儿采樵;这黑灰是谁家厨灶?

[离亭宴带歇拍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肴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1.对[北新水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曲用高度精练的语言概括了金陵城历经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B.“残”“废”“瘦”“空”“萧条”均为形容词直接定性似有触目惊心之感,表现出屈辱的历史给现实所留下的痕迹。

C.“夕阳”一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成为衰亡、凄凉的象征,尤显其历史沧桑和无奈之感。

D.全曲与苏轼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语似有异曲同工之感。

(答案:D。本曲极写萧条,苏词重在雄壮,颇不相同。)

2.对[驻马听]和[沉醉东风]两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驻马听]写明朝皇陵的衰败重在突出无知牧童和守陵人的破坏。

B.[沉醉东风]写昔日皇陵的建筑物早已残破不堪,种种满了野草和野鸟。

C.“牧儿”句叙写明皇陵已成为一些小孩的玩乐场所。

D.“乞儿”句表明明皇陵已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栖息地和安葬地。

(答案:A。皇陵的衰败是改朝换代使然,与牧童和守陵人无关。)

3.下列曲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红叶无个人瞧”,大有物是人非之感,与姜夔的“念桥边芍药,年年知为谁开”有同工之妙。

B.“秋水长天人过少”句,回忆以往清秋时节,水阔天长,行人稀少。

C.“残山梦最真”,山河已残破,但过去的一切景物在梦中还最为真切。

D.“眼看他起来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美与丑、兴与亡的快速对比转换揭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奈。

(答案:B。“秋水长天人过少”写的是现实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4.下面对该段曲词分层最恰当的一项是:

A.[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B.[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C.[北新水令] / [驻马听]  [沉醉东风]/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离亭宴带歇拍煞]

D.[北新水令]  [驻马听]/ [沉醉东风] /  [折桂令]  [沽美酒]  [太平令] / [离亭宴带歇拍煞]

(答案:C。第一层是总写,第二层是皇陵的衰败,第三层是写秦淮河的冷落,第四层是抒发哀江南之叹。)

5.对此全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选取明朝皇陵和秦淮河最具特色的两项景物,表现昔盛今衰的变化。

B.前部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

C.后部[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大放悲歌。

D.全曲哀切感人,表达了唱曲人怀念昔日红尘生活和世事无常的感叹。

篇3:《哀江南》教学设计及简要实录

学情分析:学习古文,首先是语言上的障碍, 但此文如果仅从语言的角度切入, 恐怕会肢解文本的美。因此,找一种与学生接轨的载体, 使学生和课文之间产生联系,自然深入课文才是正途。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尽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做到知、情、意、行。

学习目标:

1.会用书中的意象创作对联。

2.体会课文思想内容和借景抒情手法。

学习流程:

一、诵读课文体验感知

( 一) 请读作者简介和《 桃花扇》 情节概要。

设计意图: 了解剧情有利于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概要:孔尚任( 1648~1718) , 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 今山东曲阜) 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 桃花扇》 共40出( 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 ,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 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嫁妆, 被李香君坚决拒绝。 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以种种迫害。 侯方域只身前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 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 香君誓死不从,撞破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画成一枝桃花, 故称桃花扇。南明覆灭后,侯方域同李香君相会。 这时, 复社文人非死即散,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 百感交集, 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方出家。剧本“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二)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章的精要在读, 读能体会感情。

( 三) 请同学听名家诵读,注意体会曲词的停顿、字音、感情。 说说本文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1: 通过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 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

生2: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 四) 请同学再读课文, 结合注释思考下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因文就义,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⑴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 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生1:南京郊外—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旧院。

生2: 苏昆生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的凄凉景象, 写出了南京的昔盛今衰。

⑵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生1:“ 残山梦最真, 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表现了亡国之痛。

二、品读曲词鉴赏评价

( 一) 请结合注释赏析:[北新水令] 一曲用哪些词句点染出悲凉的时代氛围?

生“: 猛抬头秣陵重到”,三年之后,当战争烟尘散尽,樵夫苏昆生重新走近夕阳下的秣陵旧城时,一种今非昔比、恍如隔世之感袭上心头。“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那废弃的军垒,残留的空壕, 仿佛还弥散着清初特有的血腥气味。“ 村郭萧条”,百姓流离, 面对疮痍满目的景象, 他唏嘘不已。 这支曲子描写的景物萧条破败, 表现出战后金陵的残破和人物的悲怆,奠定了《 哀江南》 的悲凉情调。

( 二) 请以“ 谒陵” 为题, 改写[驻马听], 注意表现人物的悲戚情感。

设计意图: 改写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披文入情。

生1: 见到碎落一地的皇陵碑额,苏昆生落下两行清泪。大明三百年江山就这样崩塌了吗?崩塌了!洒遍享殿的鸽翎蝠粪,遍布庭阶的枯枝败叶, 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 弘光群丑”当政那天起,剩水残山就禁不住狂风骤雨的侵蚀。

生2:三年过去,痛定思痛, 苏昆生目光投向远处: 一群群山羊沿坡乱跑, 护陵的楸树多半被烧焦。不用说,守陵的太监早已不见踪影。 一种亡国之悲猛然袭上心头。“ 咚,咚,咚”,苏昆生爬在青砖之上,连磕三个响头。“ 太祖皇帝的不肖子孙哪!” 他失声痛哭, 山谷中响起悲怆的回声……

( 三) 请依据[ 沉醉东风] 一曲, 就明故宫残破景象对一副下联,尽量用上曲中意象,要求短语相对,平仄可不考虑。

设计意图: 利用传统文化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上 : 白玉柱红泥墙似曾相识

生1 : 今日物此时人满目沧桑

上 : 燕飞莺唱歌舞升平昨日喜

生2: 柱倒瓦碎乞儿饿殍今日悲

上: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生3:燕雀舞丹墀饿殍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 四) 阅读用[ 折桂令]、[ 沽美酒]、[太平令] 三支曲子改写的现代诗,请用原三首曲中的意象,拟一副对联,要求词语两两相对,可不用平仄。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思维,体会成就感,交流碰撞,理解曲旨。

引用材料:落叶飘零,秋风怒号,吹破黄斑斑的窗纸,卷尽酒旗, 卷走了笙箫。 没有王孙公子的流连,少了当路粉黛的招摇。 秦淮河上,灯船酒旗何去?惟留白鸟飘飘。

颓巢枯井,深秋落照,斜照冷清清的青溪,压弯柳树,压断了板桥。没有高车驷马的停驻,少了彻夜笙歌的喧闹。长板桥边,人面桃花何处?只剩绿水滔滔。

惨恻故事,旧院知道。诗扇赠歌伎,歌伎喋血染桃花妖娆。 看花条柳梢折断,柔情千种化轻烟缠绕。 那一对人儿,万念俱灰去“ 修道”。

权奸误国,樵夫心晓,隔世游秦准,秦淮冷落令目断魂销。 对秋水长天叹息,纵横老泪化悲歌长啸,那一套曲儿“: 桃花扇底送南朝”。

生1: 落叶飘窗纸破卷尽酒旗惟留白鸟飘飘

夕照斜柳树弯压断板桥只剩绿水滔滔

生2: 诗扇赠歌伎桃花妖娆传千秋气节

佞臣误家国秦淮悲歌唱万古悲音

三、品味评价提高能力

( 一) 师: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反思。 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 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 只有那些劫浩的亲历者和目击者, 才有刻骨铭心的感触。 请评尾曲[离亭宴带歇指煞]抒发的千古悲情。

设计意图: 评价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待学生充分评价后老师总结: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情景, 因巨大的情感落差而发为悲声。 这种悲怆,不是他独有的,而是那个时代共同的民族悲声。 《 哀江南》 之所以引起强烈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一种有识之士共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 哀江南》 传达的悲剧精神, 激励着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对文明的求索, 对历史的反思。

( 二) 这套北曲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多用对偶和排比, 请问有何好处。

师生总结: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且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相结合, 感情充沛。

( 三) 课后作业

课后请阅读 《 桃花扇 》 。

课后反思 :

篇4:《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诵读并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情感。

(二)能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能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鉴赏语言,深入理解曲词所抒发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难点:理解尾曲

【教学设想】

紧抓“辨析”与“诵读两环节,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梁启超说:“《哀江南》是哭声泪痕之书。”通过辨“词”析“字”,将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

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一曲,余下曲子交由学生,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揣摩其精髓。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

课型:以鉴赏情感为主的课。

课时:1课时

教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细读课文注释和印发的有关字词、背景、作者及《桃花扇》的资料,有感情熟读课文,了解课文曲词大意。2.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曲,加以品味。)

一、导入:

1、“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留下过无数繁华而又温馨的记忆,承载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在这里,各路英雄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政权的更替带给遗民的往往是破坏,是伤痛,是伤痛之后的深沉感悟!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百多年前明亡之初的秦淮河畔,去聆听一曲《哀江南》(板书:哀江南)

2、抓文眼解题(板书:亡国之痛)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预习印发资料中大家已经了解了有关作家情况和故事梗概(以桃花扇为信物,赠扇画扇撕扇),这节课就着力于通过诵读辨“词”析“字”来感悟曲词中深挚强烈的情感(将目标明确)

1.检查诵读,学生分组各朗读一曲,另抽学生评价。

2、教师明确诵读要领,读《离亭宴带拍煞》。

情感:凄凉悲怆,总的说来,读时宜语速舒缓音调低沉。

节奏:按语法关系朗读。如:俺曾见/……!韵脚:读得圆润而有韵味,适当延音(句间稍短,曲间稍长)。如:“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腰”适当延长半拍。意韵:曲词具有意蕴深长的特点,读时应注意体味。如:“牧儿打碎龙碑帽”,象征三百年王业基础完全坍塌,令遗民痛不欲生。

三、速读课文,整体把握,鉴赏语言

(1)分析情节结构

1、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板书:景郊--陵--宫--河-桥--院--破败)

2、据此可分为几部分?主旨句在哪里?

(引出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抒情方式及其好处)(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

(2)分组学生交流预习中的学习收获: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同学们。

提示:鉴赏应着重把握什么呢?①语言形式:注意某些形容词、副词、动词和数词。②景与情:附着感情色彩的景即为意象;景和情的完美结合即为意境,它是以情感为线索将若干景(物象)连缀而成(以“线”串“珠”),为课后练习准备。

(3)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师引导点拨一曲让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沉醉东风】可以用对对联形式体味。出上联: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学生有可能点到的词句例析:

1、“……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亡前和亡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目睹下文之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沉郁、悲怆。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师引导)

2、埋葬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却成了牧场,山羊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吃草。“群”字说明了不是一只偶尔来此,而是经常有许多羊来,可见这里荒凉。“抛”字说明鸟儿根本没有忌讳,胆子很大;还有“罩”字,说明枯枝败叶积聚得很厚:见出这里冷落凄凉、无人照管。“……谁祭扫?”这句,精选意象,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反问语气强烈,引人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更显陵墓的荒凉破败,抒发了内心的哀痛之情。(可以改写使其体验更深)

3、“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横”一“倒”,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横”字提前,更觉触目惊心。加之“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舞……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宫廷今日极端衰败的景象。

“直……”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时的行状,更写出了国家的兴替。再用“一路蒿”衬之,更显出今日的空阔、凄清已非一日。当年的六宫粉黛,莺莺燕燕,如今躺卧香榻、龙床的却是几个乞丐,是讽刺,是痛恨?免不了有对权奸误国的责恨,但更多的是“草木无主,家亡国破”的感慨。

4、“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秦淮河是“物非人也非”!“罢……收”,说的是现在生意没法做了,当年逢年过节的喜庆活动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以前的秦淮河,一定是热闹非凡。

“嫩……”黄花遍地,红叶凝技,正应是游人摩肩接踵,到处莺歌燕舞,笙笛齐奏之时,而眼前却只有几只冷蝶翻飞,冷清清、凄惨惨,越是写花之嫩,叶之新,越是显出“无个人瞧”的凄冷。尤其是“有些”一词,用得极妙,有没有?“有”,有多少?“些”,无心去数,无心去瞧,寥寥黄蝶,索然翻飞,虽有生气,却更显冷凄,几笔淡淡勾勒,却道出了无限的伤古吊今之情。(可用改词法体味,让学生试把这句话改来表现以前繁华时的景象,如“灯船端阳闹,酒旗重九飘”。)

5、“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不仅只有一株,孤独,且是昔日众中残存、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这个字饱含无限凄凉,贴切地表达了故国情怀。

小结: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

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四、分析尾曲

〔离亭宴带歇拍煞]是全曲结尾,也是全剧的收束,是苏昆生总吊南京。在前几支曲的写景基础上,直抒胸臆,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并点明主旨。

我们就一起来放声朗读第七支曲子,如何?请同学们读后:

(1)、找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2)、这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

学生可能会提到以下句子(如未提到师巧加引导深入感受其深沉之处):

1、“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师提示:这是“谁”在“看”?在看谁?看他们在干嘛?这说明了什么?)

看统治者忙着醉生梦死,忙着大兴土木,忙着穷奢极欲,挥霍享乐,当然,也看到了他们的灭亡。这说明南明这个短命王朝的灭亡是统治者的腐朽造成的,是一种必然,是他们自掘坟墓!

苏好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以这样一个局外人(三人称)的语气来表达,说明他对南明王朝的极端愤恨和失望。而排比句又给人一种很急促的感觉,好像历史盛衰在一瞬间发生。

(师:看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他还是如此不动声色吗?)

2、“这青苔碧瓦,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看到自己生活过的地方,他却不能不动情。过去的碧瓦华屋,现今化做长满青苔的废墟,它已透出人物对败落的伤感。人物是在第二句正面出现的,一个“曾”字更带进无限悲伤,这里装着他多少欢情和繁华的记忆呵,当美好和幸福永远逝去时,记忆就成了最珍贵的财富,那么,还有什么比目睹装载记忆的物证化为乌有更让人伤感呢?于是就有了第三句,唱曲人强使自己从个人遭遇的切肤之痛中挣扎出来,纵览国家大事,历史的变迁,并唱出“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三句,道尽人间沧桑!让人想起了刘禹锡的古诗《乌衣巷》,这时,唱曲人已不再是一个目击者,而是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向后世人传达出一种浸透血泪能够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悟:即千古兴亡之悲!

3、“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师提示:“残山梦”指?即故国梦、故国情怀)主旨句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像他一样亡国破家者的惟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已不仅仅是对故国的凭吊,更有对统治者误国、误天下苍生的不堪回首和一腔怨愤!南明灭亡,江山易主,对那些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欢乐过的人来说,往事还历历在目,记忆还如此鲜活,怎么可能相信这一切!所以苏唱“不信这舆图换稿”就尤其来得沉痛!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五、归纳主题思想

《哀江南》套曲,描写了沦陷后的南京城郭萧条、皇陵破败、故宫坍塌荒芜、旧院冷落寂寥的景象,并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兴亡之感,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意识。

六、课堂总结

一个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让我们再次用心灵去感悟苏昆生这泣血带泪的末世哀歌吧!苏昆生的悲歌,不仅是对回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凭吊,不仅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伤感,也不仅是对瞬息万变的历史兴亡的慨叹,在这些凭吊、伤感、慨叹的深处,涵蕴着对封建社会“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历史趋势的预感,唱出了封建末世的时代哀音!

我想,南明王朝昏君权奸的短视行为和《红楼梦》中贾府当权者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结果也一样:国破家亡人心散!那就让我们在“红楼十二曲”之《聪明误》的末世哀音中去回味、思考吧!

《红楼梦》曲响起,结束本文

七、课后作业设计

1、完成印发试卷上近年高考对诗词用词之妙的考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红杏枝头春意闹”“玉阶空伫立,宿鸟归分急”“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2、以“谒陵”为题,改写[驻马听]一曲。

3、试比较刘禹锡诗《乌衣巷》与孔尚任戏曲《哀江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写景:《哀》全景描写,《乌》以小见大;《哀》与《乌》都写现在景象,但《哀》比《乌》对更鲜明。《哀》在主描现景,也有对过去繁华的描述(“俺曾见)《乌》只描现在凄凉,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予景物描写之中。

【板书设计】今昔对比景(寓情于景):郊--陵--宫--河-桥--院

哀江南

篇5:《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二、教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篇6:《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三)-教学教案

●从容说课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受到康熙赏识,授为国子监博士,踏入仕途。在江淮治水期间游历了扬州、南京的一些古迹,结识了一些廉洁之士、明末遗民。写成《桃花扇》,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和康熙的不满,第二年因文字祸罢官。

《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主要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侯方域以一把宫扇赠香君。阉党余孽阮大铖辗转资助香君妆奁之费,想以此结纳侯方域及复社之士,以解自己为正直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困境。香君怒斥阮大铖,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连夜逃出南京,投奔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昏君奸臣不理朝政,沉醉于腐化享乐的生活,并伺机报私仇,强逼香君嫁与他们的亲信为妾。香君不从,撞破头颅,血溅宫扇。友人杨龙友在宫扇上略加勾画,画成一枝桃花。李香君将此扇寄与侯方域。福王贪恋声色,香君亦被选入宫中,她在筵前痛骂奸佞,被幽闭宫中。侯方域也被阮大铖捕入牢中。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南明颠覆,侯李出狱相遇栖霞山,取出桃花扇共叙旧情,张道士以国恨家仇喝断爱情,两人分别入道。

这部历史剧集中地反映当时民族的、阶级的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谴责了弄权误国的权奸。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维持民族气节的人民,总结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哀江南》选自该剧的最后一出《余韵》。明代宗室苏昆生目睹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哀江南》由七支曲子组成。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中间六支曲子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欣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难点。可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有关知识,为自行欣赏戏曲打下良好基础。能力目标

1.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2.认识超现实的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德育目标

1.深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2.领略中国戏曲文化那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2.揣摩、体会蕴藏在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的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4)请找出曲词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其效果。

提示:曲词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排比。如对偶句“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等。这些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曲词抒情浓郁,节奏优美,声韵铿锵。

(5)曲词第二部分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旧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寓情于景。这几支曲子随着作者行踪依次写来,集中笔墨写景,一气呵成,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为第七支曲子的抒情蓄势。

(解说: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提出质疑,在多向交流、探究中解决问题。这种课堂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的精神和“以生为本”的思想。)

2.自然点拨

重点: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此句的重点是“猛抬头”,这三个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3)“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4)“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5)“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6)“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国人的欣赏观念,与孔尚任同时代的顾彩就把本剧的结尾改为大团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又改为侯方域做了清朝的官,穿着清朝官服去庵中寻找香君,被香君斥骂而走的结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大团圆的程式,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同时又把个人的情爱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更有力地突出了“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改为大团圆的结局,虽符合人民的愿望,但流于俗见,缺乏艺术力,同时也削弱了主题的深刻性。

欧阳予倩所改的结局,符合历史真实,同时也适应当时抗战的大背景,弘扬民族气节,批判汉奸行为,和原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桃花扇》一剧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气节,但在清王朝却屡演不禁,广为传唱,你如何理解清政府这一做法呢?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你又是如何理解文中的爱国思想的?

(解说:以上三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尤其是最后一题,学生回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只要思想上不出现偏差,皆可加以肯定。)

五、课堂小结

这套北曲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且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感情充沛,真正为全剧留下了不绝如缕、耐人寻味的“余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曲。

2.任选一角度,写一篇评析文章。●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延伸阅读

读元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中女主角李千金的一段唱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哪吒令】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縻①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②里。蹙③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转过那由槛之西。

【鹊踏枝】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绿暗红稀④,九十日春光如过隙⑤,怕春归又早春归。

【寄生草】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滴。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娥眉⑥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⑦不管人憔悴。

【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⑧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2.作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来表达人物情感? 参考答案: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获得幸福爱情的心情。2.作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情感。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母亲节的诗歌朗诵稿下一篇:飞舞的雪花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