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

2024-05-12

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精选6篇)

篇1: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

当前,消费被奉为医治全球金融危机的万灵药.其实,这只是一个病态的解决方案,是目光短浅的经济学家膝跳反射般的本能反应.政治家们很快将明白,消费现有的意味着一点不剩.这就像救生船内的物资,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就是一艘救生船(经济学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但聪明的人应该知道).难道经济学家或政策顾问就无法理解吗--我们就是在一艘完全孤立、资源有限的宇宙飞船上,这艘飞船在真空中疾驰和飞转.就物质资源而言,我的“收获”就是你的“损失”.

作 者:壮歌德 王卓妮 作者单位: 刊 名:世界环境 英文刊名:WORL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管理评审输入和输出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person{ friend ostream& operator<<(ostream& out,const person& p){

p.output();

return out;};

public: virtual void output()const{} };

class teacher : public person{ public: virtual void output()const{cout<<“salary”<

class student : public person{ public: virtual void output()const{cout<<“stu_num”<

int main(){ teacher t;student s;t.x=3500;s.y=20092293;

篇3: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二、考点要求和目标

三、构建知识网络图,熟记核心语句

(一)知识网络图

(二)核心语句

1.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依赖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浓度差。

2.动物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行的,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

4.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它们都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不消耗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

5.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且消耗能量。

6.胞吞和胞吐是借助于膜的融合完成的,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靠ATP提供动力。

四、核心考点突破

(一)以渗透装置为依托,考查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1.渗透作用模型与植物细胞的比较

2.常见渗透装置图的分析

(1)若S1溶液的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的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2)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上图中所示的液面差即Δh,则S1溶液的浓度仍大于S2。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静水压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二)借助图示考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膜的选择透过性

2.胞吞和胞吐——膜的流动性

(三)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1.实验选材

(1)选用的植物细胞要有中央大液泡,且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明显。

(2)细菌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但现象不明显。

(3)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实验试剂的使用

(1)若使用浓度过高的蔗糖溶液,则质壁分离现象明显但不能复原,因为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2)若选用KNO3等溶液,则先发生质壁分离而后自动复原。

3.实验流程(见下图)

【思维拓展】(1)实验成功的关键: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选择有大液泡且最好液泡带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现象。

(2)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中水分的移动是双向的,但总结果是单向的。

(3)质壁分离后,在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浓度降低的外界溶液,因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且有水分通过原生质层渗出。

(4)若用50%的蔗糖溶液做实验,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复原,因为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

(5)若用尿素、乙二醇、KNO3、Na Cl的一定浓度的溶液做实验,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因为外界物质会转移到细胞内从而引起细胞液浓度升高。

五、难点剖析及方法提炼

(一)水往“高”处流——“渗透作用”中水分的流向判定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现象,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因为存在着重力势能。那么,生物体内的水分又是如何流动的呢?

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人教版必修1教材(《分子与细胞》)第60页“问题探讨”中所示的渗透现象示意图,假设漏斗中为0.3 g/m L的蔗糖溶液,烧杯中为0.3 g/m L的葡萄糖溶液,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过一段时间后,漏斗内的液面将如何变化?

有一些同学认为,半透膜两侧不存在浓度差,当然不会发生渗透作用!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原因何在?现分析如下:

1.发生渗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发生渗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压存在差别。渗透压是溶液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的数目,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2.如何理解“水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中的“溶液浓度”?

这里的“溶液浓度”指的是“物质的量”浓度,溶质颗粒的数目取决于其物质的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渗透压与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

基于以上两点,上述思考题中的“0.3 g/m L”指的是质量浓度,虽然蔗糖溶液与葡萄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二者的摩尔质量不等,即M蔗糖﹥M葡萄糖,又因为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摩尔质量,因此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葡萄糖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就是说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较大,所以一段时间后,漏斗内的液面将有所下降。

典例如下图所示,溶液X中含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蓝色染料。实验开始时,两支漏斗中的液面高度一样。10 min后观察到的结果为溶液X的液面上升,溶液Y的液面下降;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绿色和蓝色染料。下列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Z的浓度最高

B.溶液Y的浓度最低

C.溶液Y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

D.溶液Z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

【解析】由题意可知,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说明X没有透过半透膜,同时其他分子也没有进入溶液X中,故C、D两项错误;浓度的比较要看液面的变化。由于溶液X的液面上升,溶液Y的液面下降,故可判断出溶液Y的浓度最低,溶液X的浓度最高,A项错误,B项正确。

【答案】B

【方法提炼】U型管中水分子移动方向的分析

(1)膜两侧的溶液中,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压高,浓度低的一侧渗透压低,水分子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两侧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是否能通过半透膜。若不能,则只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若能,则先是高浓度一侧液面升高,随后另一侧液面升高,最后两侧液面持平。

(3)如果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在达到渗透平衡时,一般两侧溶液的浓度并不相等。此时液面高的一侧形成静水压,可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拓展题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

【解析】仔细观察图示可知,长颈漏斗内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将有所上升,由于实验初始阶段半透膜内外溶液浓度差较大,所以液面上升速率较快。随着液面高度的上升,液柱抑制水分渗入的作用力逐渐增大,当该作用力与浓度差促进水分渗入的作用力达到平衡时,液面将不再上升。此时,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入与渗出达到平衡,B项正确。

【答案】B

(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

1.根据分子大小及对载体和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

2.根据运输方向判断

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般为被动运输。

典例(2016·全国新课标I卷)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离子泵通过消耗ATP进行离子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进行,A、B两项错误;主动运输的速率受ATP供应和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的限制,一氧化碳中毒导致供氧不足,进而导致细胞呼吸作用速率下降,ATP供应减少,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C项正确;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具有活性的载体数量,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降低,D项错误。

【答案】C

典例(2014·安徽卷)下图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下表选项中正确的是()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皮细胞的运输为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管腔中的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运输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上皮细胞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液的运输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属于被动运输,故D项正确。

【答案】D

【方法提炼】“三看法”快速判定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易错提醒】(1)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

(2)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内K+外流及动作电位形成时膜外Na+内流都属于协助扩散。

(3)当给予特殊信息时,同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比较

1.借助结构模式图,比较并区分不同“膜”的特点

2.两种膜的综合比较

(1)选择透过性膜是指细胞膜等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具有半透膜的物理特性,更重要的是具有主动选择性,对物质的吸收与否及吸收的多少取决于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因此不能将生物膜看作单纯的半透膜。

(2)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常见的半透膜有动物的膀胱膜、肠衣、鸡蛋的蛋壳膜等。水、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而蔗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3)核膜是双层膜,将细胞的核、质分开,由于其上有核孔,m RNA只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而氨基酸、葡萄糖、离子和小分子等物质可通过核膜。

典例(2016·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膜透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能够自由透过高尔基体膜

B.细胞质中合成的光合作用相关蛋白需通过内质网输入叶绿体

C.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对葡萄糖具有选择透性

D.细胞外高浓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解析】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通过内质网产生的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进入高尔基体,不能自由透过高尔基体,A项错误;细胞质中合成的光合作用相关蛋白属于胞内蛋白,可直接进入叶绿体,无需经过内质网,B项错误;葡萄糖通过子叶细胞中包被脂肪颗粒的膜需要载体协助,该膜具有选择透性,C项正确;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D项错误。

【答案】C

典例(2014·北京卷)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A项,由图示可知,生物膜和人工膜对甘油、CO2、O2的通透性相同,而生物膜对H2O的通透性大于人工膜,说明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B项,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性不同,说明生物膜对三种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C项,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工膜对K+、Na+、Cl-的通透性相同,说明人工膜对离子的吸收无选择性,生物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且该通透性大于人工膜的通透性,说明生物膜上有协助离子通过的物质,而人工膜上无协助离子通过的物质,故离子不是以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人工膜的;D项,甘油、CO2、O2、H2O等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也不同,说明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答案】C

(四)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拓展应用

1.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2.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3.比较不同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4.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典例(2014·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解析】采用液泡有颜色的组织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的效果更明显,A项正确;用黑藻叶片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能以叶绿体为标志观察到原生质层的收缩,B项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的细胞,液泡大小不同,细胞液浓度不同,故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可能不同,C项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色素,有利于观察液泡大小的变化,有利于质壁分离现象的观察,D项正确。

【答案】B

拓展题某同学在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时,得到下图所示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的主要原理是活的植物细胞能够发生渗透作用

B.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载玻片等仪器以及苏丹Ⅲ、重铬酸钾溶液等药品

C.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时,细胞会略微膨胀

D.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5~0.3 mmol/L

【解析】实验的主要原理为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能够发生渗透作用,A项错误;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重铬酸钾溶液用于检测酒精,B项错误;细胞壁也有一定的伸缩性,所以在蒸馏水中细胞会略微膨胀,C项正确;由题图可以看出,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 mmol/L,D项错误。

【答案】C

(五)有关物质跨膜运输图表和曲线的解读

【信息解读】1.对图1的解读

(1)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该吸收量取决于膜上不同种类的离子载体的数量。

(2)不同植物对同一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该吸收量取决于不同植物的细胞膜上该离子载体的数量。

(3)若某植物吸收某种离子的量为0,则说明该植物细胞膜上没有与之相应的离子载体。

(4)吸收后某些离子的浓度大于初始浓度,不是因为它们从植物细胞中排出,而是因为细胞吸水的速率大于细胞吸收离子的速率。

2.对图2和图3的解读

(1)图2中(1)表示主动运输,由于生物可通过无氧呼吸提供能量,故起点不从原点开始;(2)表示被动运输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转运某些物质。

(2)图3中横坐标代表能量,其中(1)表示主动运输,(2)表示被动运输。与图2中的(1)相比,图3中(1)曲线的起点从原点开始,其原因是没有能量就不能进行主动运输。

【方法提炼】(1)分析此类曲线图时,要注意区分横坐标表示的意义。横坐标不同,曲线表示的物质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2)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典例某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运输时发现了下列四种曲线关系。在研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时,发现与曲线(2)和曲线(4)相符,该运输过程最可能是下列哪一过程()

A.糖从血浆进入人的成熟红细胞

B.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从小肠内吸收氨基酸

D.组织细胞从组织液吸收氧气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该物质有最大运输速率,说明其运输方式不是自由扩散;该物质的运输与O2浓度有关,说明其运输方式不是协助扩散,故该物质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C、D三项的运输方式分别为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Na+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神经细胞的过程与O2浓度无关,故C项正确。

【答案】C

【易错提醒】(1)在跨膜运输方式中,只有主动运输需要能量。

(2)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时,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例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时为协助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时为主动运输。

六、强化训练

1.红细胞吸收无机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A.都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B.都需要供给ATP

C.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D.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2.图A为两个渗透装置,溶液a、b为不同浓度的同种溶液,且a溶液浓度<b溶液浓度,c为清水;图B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的表皮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一段时间后,图A中装置2的液面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

B.图B中的(5)(4)(6)相当于图A中的(2)

C.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的根毛细胞,则该状态下应及时灌溉

D.图B中的(7)与图A中的(2)通透性不同

3.某同学在做“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验,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所示:

对上表的推断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A.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

B.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

C.z为细胞稍增大,细胞液颜色逐渐变浅

D.实验组(4)中细胞大小无变化的原因是细胞渗透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4.下图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生物膜表示动物细胞膜,则其脂质成分就是图中的a(磷脂)

B.若该生物膜表示细胞膜,则在结构上其属于双层膜

C.若该生物膜表示某细胞器膜,则a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膜功能的多样性

D.若该生物膜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细胞膜,则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与b有关

5.科学家将两种植物的叶片用不同温度处理后测量这两种植物叶片的离子渗漏量(叶片细胞内的离子通过细胞膜渗漏到细胞外的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温度升高时,植物甲比植物乙更加敏感

B.植物乙可能生长在沙漠地带

C.图示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可推测出离子渗漏透出细胞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6.图1为渗透作用装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上升的高度为h,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装置中溶液A、a的起始浓度分别用MA、Ma表示;图2为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放在蔗糖溶液中后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如果A、a均为蔗糖溶液,且开始时Ma>MA,则达到平衡后MA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a。

(2)图2中,如果B、b分别表示蔗糖溶液和细胞液,且起始浓度分别为MB、Mb,则达到平衡后MB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Mb。

(3)图1中的半透膜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由________(填数字)组成。

(4)若将图2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能观察到染色体吗?________。

7.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3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1)是指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膜。

(2)图(3)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图(2)膜上附着的___________,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3)图中(2)和(3)两种生物膜除产生图中物质外,还均可产生的物质是___________,由此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

(4)细胞膜及图至图中的生物膜功能各不相同,从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1.C 2.B 3.D 4.D 5.D

6.(1)小于(2)等于(3)原生质层1、3、5(4)不能

篇4:二语习得中的输入、吸收和输出

关键词:输入;吸收;输出;信息加工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55-02

一、引言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吸收和输出是其必要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于二语学习中输入和输出环节的研究很多,且大都集中在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方面,讨论它们对于外语教学的指导性作用(高翔,2005;顾琦一,2006)。然而,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多的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促进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在反馈中使学习者发现与目标语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感知理解语言输入,提高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可能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学习者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语码加工,这一语码加工的过程就包括了语码的输入、吸收和输出。

二、语言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早在上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了语言的输入假设,在外语教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输入假设”由五个互相联系的核心假设构成,它们分别是:语言习得一学习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语言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它们彼此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Krashen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二语习得应该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者通过频繁接触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自然习得语言的。就像Krashen(1982)所说,在五个假设中,语言输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最具有重要性。输入假设认为:语言习得要通过接收适度且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在自然环境中习得,即学习者要先接触大量的稍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真实交际语言,通过具体的语境和交际情景去解读语言含义。Krashen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指语言输入要对学习者起作用,总体难度要能被学习者所理解,但同时又包括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的语言结构(Cook,1993)。这一模式就是“i+1,其中i为学习者现有水平,1是语言信息中包含的新的语言成分和语言形式”(Krashen,1982)。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机制(LAD)对二语习得同样起作用,语言输入就可以有效地激活这种机制,只有当学习者接收的语言输入等同于“i+1”这一水平时,语言输入才会产生促进作用。输入假设强调语言习得中语言输入的必要性当然无可厚非,但Krashen(1998)把输入看作是语言习得的唯一途径就片面夸大了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认为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环节,只是语言能力发展导致的结果。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习得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互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输入只是一种手段,输出才是语言习得的目的。

三、语言的“输出假设”(the Output Hypothesis)

Swain1986年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尽管可理解输入对语言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学生所需要的唯一手段。她认为二语的习得仅依靠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不能使学习者保证准确且流利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一个成功的二语习得者在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的同时,也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出。Swain认为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的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是都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Swain(1995:128)在对输出假设的解释中指出:“输出能激发学习者从以语义为基础的认知处理转向以句法为基础的认知处理……输出在句法和词法习得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她还指出了一些仅靠可理解输入所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如语法分析、错误习得的纠正、用语的恰当精确等,这正是输出所能实现的。因此Swain的观点是对输入假说的补充和完善。Swain(1995)认为语言输出在提高语言使用流利度的同时,还具备有注意/触发、假设检验和元语言反思的功能。注意/触发功能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会明显意识到语法形式的正确与否,从而引起注意意识到自己语言输出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仅帮助学习者注意到他们IL系统中的缺陷,还有助于激活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内在认知过程来促进语言的习得;假设检验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一种假设和检验的工程,语言输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同时语言输出也为学习者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提供了可能性;关于元语言反思功能,Swain(1995:126)强调:“当学习者反思他们自己的目标语用法时,输出即起着元语言功能。输出能使他们控制和内化语言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语言输出中遇到问题时,他们能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对语言进行反思,从而使语言知识得到内化。由于中国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环境不足,输出本身可以成为一种营造语言环境的弥补手段。它将迫使学习者充分调动已经习得的语言积累,把理解性的输入转化为功能性的输出,从而有效地将记忆性的语言信息内化为运用性的语言材料,巩固和提高整体语言能力。

四、语言的吸收(intake)

MacWhinney(2001:70)认为从语言输入到输出之间,人的大脑中有遮蔽单元,因此输入与输出之间是一种非线性联系。吸收是介于目标语输入和学习者中介语规则系统之间的一个具有选择性的过程,被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不等同于吸收,对语言输入的深加工有利于将其更好地转化为吸收。外语教学的目标正是要促进吸收的最大和最优化。

1.Gass的二语习得环节。Corder首先区分了语言输入和吸收,认为输入是学习者可及的,课堂上呈现给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一定能够保证语言的吸收,即使这种输入是可理解的,也只是潜在的、可能的吸收,换句话说,学习者本人可以控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Gass把二语的学习环节分为被感知的输入、被理解的输入、吸收、整合和输出。Gass认为被注意的输入是二语习得的第一步,但是并非所有被注意的输入都可以转化为可理解性的输入,即使可理解输入也不全能被吸收,经过内隐和外显知识的相互影响,最终进入IL系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Ellis(1999:349)进一步发展了Gass的观点,将这一学习模式以流程图示的方法表示为figure 1:

2.信息加工理论下的吸收过程。90年代中期VanPattern提出建构的语码加工理论(Input Processing Hypothesis),利用信息加工理论的原理,从深层次考察了语码输入如何被吸收或内化的过程,其中借助了心理语言学中“注意、意识、记忆、加工能力”等研究成果(戴炜栋,2006)。意识是要求学习者把精力集中到语言输入上来,专注于学习;注意实际上是意识的体现,也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语言输入只有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才能为进一步的语码加工提供可能。Gass认为:语码吸收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就能够在今后的活动中运用或是输出语码。她把语码吸收的表征形式分为两种,一是表征为学习者内在的中介语语法系统的形成,即整合的语码;二是表征为储存的知识,即非整合的语码。非整合的语码的存在主要归因于学习者对于相关信息的领会程度较浅,不能和已有知识达到成功的匹配,一旦学习者对相关的信息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非整合的语码就会和新领会的吸收信息共同发生作用,最后重新整合信息。整合是吸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合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邓联健,杨烈祥(2006)将这一过程分解为“建构”和“重构”两个过程,建构是指制约建立目标语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及中介语不断发展的过程;重构是指学习者放弃了原来的结构而暂时选择和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者就是在这样建构——重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吸收新的语言知识的。不论是整合或是建构和重构,都表明吸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循环过程,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都有意识的对语码进行了深层的加工和解读,通过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互动来加速吸收。

综上,二语习得中的输入、输出和吸收三个环节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但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着眼于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强化和优化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学习者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内在加工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Ellis,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MacWhinney,B.The competition model:The input,the context,and the brain[A].In Peter Robinson(ed.).

[3]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69-90.

[4]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G.Cook&B.

[5]Seidlhofer.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戴煒栋,徐海铭,罗杏焕.语码输入、语码吸收和语码输出研究新进展[J].外语教学.2006,(5):3-9.

[7]邓联健,杨烈祥.二语习得中的吸收假设[J].外语教学.2006,(3):46-50.

[8]高翔.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6):15-17.

[9]顾琦一.输出假说剖析[J].外语学刊.2006,(2):77-83.

篇5:《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与学习目标

1.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为指导,引导学习者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进行学习。由于教材设置中理论课只占1/14,本课是省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教学内容是不同类型信息在计算机中传播的方式,信息输入和输出所使用的相应设备。涉及到的知识及操作内容主要有: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常见信息类型,认识信息输入、输出设备的种类,掌握不同信息对应的输入、输出设备,使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进行信息输入、输出操作练习。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试验过程,关注学习者的讨论、交流、质疑等,要他们会动手做,还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使用电子白板交互平台,在向学生展示资源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平台,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的操作平台,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真正得以体现。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初步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传递;了解计算机的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2)技能目标:能够准确地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分类;动手操作、表达观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传递的兴趣,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思考,培养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以及对新知识的热情与渴求。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

信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复杂,也容易理解,但不能概念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形象化地举一些实例加以讲解。本课主要采用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请教书本和帮助材料的好习惯。

1.知识基础

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情况,能够初步使用鼠标和键盘。

2.认知能力

学生特别喜欢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

3.学习动机分析

小学生对计算机兴趣浓厚。通过实践可以加深对计算机的认识,并巩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通过学习《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可以使学生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了解计算机中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为掌握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4.信息素养

学生已具有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理论知识分析处理能力欠缺,协作意识差,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已布置的任务。

本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传递来认识计算机中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区别,否则,学生就不易区分输入与输出设备。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

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室。

2.教学媒体设计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媒体的设计分两个层次:

(1)展示课题,有关背景图片、文字等要集中把握的内容,目的是明确目标。在情景导入时,播放相关影视资料,目的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2)白板交互平台:学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进行连线游戏,激发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

四、《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教学实施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出问题

我们使用计算机能做些什么事情?学生讨论回答,如: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绘画、写文章、收发电子邮件,等等,我们做这些事情都离不开什么呢? 信息的传递。例子:(1)跟着音乐唱歌。(2)跟着电视学跳舞。信息是怎样进行传递的呢?

2.导入新课

信息与我们非常密切,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呢?又是通过什么进行传递的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二)课堂讲解

1.计算机中信息的传递

(1)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熊猫“咪咪”利用计算机做事的四幅画面,同桌的同学讨论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熊猫“咪咪”是通过什么设备用计算机绘画的?是通过什么设备看到自己正在画的画?是通过什么设备用计算机写字?是通过什么设备传递声音?用计算机画的画、写的作文能够印在纸上吗?如何实现?

(2)由学生讨论回答:哪些是计算机接收了我们给它的信息。

(3)让学生讨论回答:哪些是计算机向我们输出的信息。

(4)由学生的回答而总结出:我们在使用计算机时,随时都在向计算机输入信息,而计算机也随时向我们输出信息。

(5)除了计算机还有网络也可以接收发送信息,还可以用扫描仪将照片或画面原样输入计算机内,也可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拍摄到的景物输入到计算机内(向学生展示数码相机)。

2.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1)由“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需要相应的设备”而引入到“输入、输出设备”。

(2)看图识别哪些是输入设备,哪些是输出设备?

(3)请学生到白板前试一试、连一连。

要求:(1)面向全班同学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 显示器 是 输出设备。

(2)让学生在白板上连线,学生和电子白板互动。

(3)面向全班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

最后,齐读由孩子们自己实践连线的结果。

(三)学生练习

向全班出示“想一想 练一练”学件。

要求:(1)面向全班同学大声说出你的答案。

(2)在白板上输入答案(或使用键盘输入)。

(3)面向全班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空。

(4)在白板上点“自查”按钮,看看是什么结果:“笑脸”表示正确;“哭脸”表示“需要再动脑想一想”(如图6)。

(5)全班共同检查正确后,齐读。

(四)拓展

让学生区分鼠标和键盘的两种接口(PS/2和USB接口)

四、课后反思

学生似乎对在教材上做练习并没有什么兴趣,而且记忆也不深刻;通过使用课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让更多的孩子积极地投入到做练习的学习中来,他们的答案对错,用笑脸和哭脸来表示,这样的练习孩子们才更愿意参与,而且我观察到好多平时上课不举手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地举起了手。他们更愿意与教学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更多的互动。

篇6: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反思2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教学反思2

导入:细胞、水、渗透作用、其他物质 考点二结合以下思维导图分析讲解:

曲线图解借助副板书来分析。习题讲解:命题角度(PPT) 教学反思:将每一讲分考点,利用思维导图边画边讲解,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促进理解和记忆。

上一篇:春天来了小学生优秀作文下一篇:司法鉴定中心文件鉴定笔迹检验记录表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