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2024-05-05

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精选6篇)

篇1: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完善和加强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管理

2006-9-26 9:40 薛楠

[摘要]从会计委派制的特点、委派形式和会计管理亟待探索的问题入手分析,完善和加强会计管理的相应对策与举措应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科学设置财政部门内部机构并明确其管理职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委派制;会计管理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国进行了会计委派制的改革,成效显著。会计委派制作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和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新兴的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来源于基层实践,它的推行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当前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

在实践中,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地方和部门选择了多种多样的委派形式。一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委派,一般由地方政府领导统领,财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以加强预算外收入管理为目的。二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即在财政部门设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在保持实行集中核算单位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不再设立会计机构,不再配备会计人员,取消各单位的银行账号,由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融会计服务与监督为一体。三是向国有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四是向中小型国有企业委派财务主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五是乡镇企业和村级单位实行财务统管。六是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要配备会计或委托代理记账的,统一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或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中介机构承办。七是对财政拨款的基建项目实行项目会计委派。这些管理模式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会计委派制改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会计委派制改革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了所有者的利益;强化了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废除了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加强了会计监督,把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促进了党风、行业风气的好转;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促进了深化财政改革、调整管理体制与机制的顺利实施;有利于会计行业推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管理现代化,有力地促进了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对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会计委派制改革仍存在着几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舆论导向滞后,认识不到位。一是对会计人员的身份认识不统一。会计人员应对谁负责、由所有者还是经营者委派、实行集中统管与实行政企分开的矛盾如何统一等问题,需要有明确的解释。二是对会计人员地位的认识不一致。会计人员是依附于所有者还是从属于经营者,是坚持会计人员委派论还是坚持会计人员独立论,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三是会计主管部门的领导缺少经营管理的理念,对整顿会计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缺乏责任心与使命感。四是对会计监督的认识存在分歧。如会计监督是属于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督、是对单位部门的监督还是对经营者的监督等问题,仍众说纷纭。认识上不统一,会计管理的力度必将受到影响。

会计管理工作不到位。某些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会计核算中心和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人员对会计管理的内涵存在片面理解。如有的认为会计管理就是办理《会计证》、组织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的考试、组织

会计参加培训等事务性活动,而忽视了会计管理所肩负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和监督管理职能。一些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忽视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着认识和管理上的“缺位”问题。

会计管理制度与管理机制不健全。这突出表现为,实行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渠道不甚畅通。核算中心缺少一个直接管理机构,在机制上造成了业务管理的混乱,给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虚报财政性资金、坐收坐支、浪费财政资源提供了可乘之机。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备。一是部分单位已制定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由于监管部门的工作没跟上,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二是部分单位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实际执行过程中漏洞很多,发挥作用不大,效果不够明显。三是少数单位至今仍然没有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随意性较强,但由于缺少监管部门的日常过问,此种情况目前仍未得到纠正。这说明,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力度太小,重检查轻管理、重处罚轻帮助的问题相当突出。

以人为本的会计思想未树立起来。表现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重形式而不重实效,使一部分会计人员安于现状,敬业精神不强。这进一步导致外界降低了对会计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要发挥会计委派制度下会计的管理与监督职能,扎实做好会计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选择如下对策与举措。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统一对会计委派制的认识至关重要。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把会计委派制改革同加快实现会计管理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宏观调控理论,充分认识市场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解决好政府部门对会计管理存在的“缺位”问题,在提高会计管理水平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成果,总结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经验,把实现会计管理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推向新阶段。四是把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理念落实到会计管理实践中,力争在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维护财经纪律等方面有新的进展。

建立健全会计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其一,明确会计核算中心由会计管理部门管理。由会计管理部门在工作上给会计核算中心以指导和帮助,既实现了对口管理,又可以将会计管理部门的职能有机地体现于会计活动之中。其二,完善会计管理机制。即在明确委派会计地位、职责与权限的基础上,完善与会计委派制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会计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会计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激励会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形成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对会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应制定具体明确的考核目标,实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三是建立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机制,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其三,建立健全与委派制相配套的会计管理制度。要正确处理委派单位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使委派会计人员既能维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又能成为被委派单位财务管理、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委派会计人事管理与档案管理制度、委派会计的任期和考核制度、委派会计的定期培训制度、委派会计回避制度和定期转岗制度、委派会计离任审计制度等,以防止和杜绝委派会计人员滋生腐败,确保会计委派制改革和会计管理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要与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结合起来,这是实施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建立了防护性控制系统,变传统的事后反映和定期监督为事前监督、事中管理和及时反映,运用动态会计管理方式减少和消除经济违纪、违法行为,协助管理当局改进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应把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行为和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保障。

科学设置财政部门内部机构并明确其管理职能。必须将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与财政部门内设机构改革结合起来。根据管理、监督、检查之间的关系,对内设机构予以调整、简化或合并。一是将财政监督职能并入会计管理机构,将管理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中体现监督,在监督中促进管理。二是设置综合性的会计信息检查办公室,对会计行为实行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和处理结果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应以实行持证上岗为切入点,要在源头上把关,严格会计从业证书的管理,促进会计人员自觉地接受会计后续教育;要精心组织会计后续教育的内容,高标准选聘教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严明后续教育纪律,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把后续教育的成果同会计人员的职务、职称晋升和提高工资待遇结合起来,以调动和激励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会计人员应树立良好形象,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要不谋私利,尽职尽责,以赢得社会的信任。会计人员还应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掌握会计管理工作的主动权,更好地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市场经济服务。

篇2: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

编辑整理: 转账支票填写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篇3: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建议

目前,会计委派制已经在一些地方陆续展开。会计委派制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贪污腐败现象,防止单位收入截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会计委派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本文就从会计委派制的现状着手,提出一些建议。

一、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

会计委派制是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一种深层次改革, 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一些单位对会计委派制的性质认识不清,把实行会计委派制当成是政府的一种行政干预措施。他们认为对大中型企业派驻委派会计(财务总监),把国有企业当行政事业单位对待,就有行政干预的嫌疑,这就必须把监督企业会计核算、遵守国家有关制度、法律同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区别开来。还有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实行会计委派制不大积极,甚至抱着抵触情绪, 特别是委派会计进驻受派单位后, 单位小集体或个人私利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和制约, 一些受派单位领导对委派会计工作消极应付, 从而影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度不规范

虽然各地在规范会计委派制运行方面出台了一些好的措施,确保了委派制的顺利实施,但在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各地相继制定了各自的管理制度,有的规定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委任会计,而有的却规定对所有单位的会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这样难以进行统一的宏观管理,势必影响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会计人员实行委派制后, 会计管理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对会计的管理由“分散型”变为“紧密型”, 与会计人员的关系由“业务指导”变为“业务领导”, 这迫切需要有专门的、健全的管理机构做大量的具体细致的管理工作。而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负责委派的机构有的是会计局,有的是财政部门,有的还是几个部门同时管理,不利于委派会计开展工作。

二、对现阶段实行会计委派制提出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得到政府、领导的支持与重视

1997年底,财政部会计司会计人员对山东、广东、湖北、四川、上海五省市试行会计委派制进行调查,在调查的地区看,试点工作力度大,进展顺利的地方,均是地方党委、人大、政府直接抓试点工作,以政府名义下发有关文件。例如,深圳市试行财务总监办法最初就由市长任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常务副市长兼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把委派财务总监列入重要日程。由此可见,实行会计委派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导是关键,政府必须态度明确,高度重视,否则难以推动,也难以持久。

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传会计委派制的作用、目的;利用各种座谈、咨询的方式,介绍会计委派制的操作和现阶段取得的成绩,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健全完善法规条例

委派方案制定以后,具体实施的就是管理机构,为了保证会计委派制的顺利实施,应由国务院成立专门的事业型会计人员管理总会,统管全国会计人员,负责会计委派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会计人员管理分会,负责本地区的会计委派工作的日常管理。

会计委派制现在遇到的难点就是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它同《企业法》、《公司法》对会计人员领导管理上存在着不衔接的地方,如《中国人民共和国全民制工业企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厂长行使“任免或聘任、解聘企业中层行政领导干部”的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财务负责人”(提请董事会决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企业法人对会计的领导,厂长经理可以受聘或解聘会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应由国家制定相关法规条例与之衔接,并且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施细则,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进行分类管理,促进会计委派制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对其进行业务考评制度

派往各单位的会计人员在上岗前都要进行专门的会计培训。派驻会计可以说是代表国家和集体对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会计人员要定期进行继续教育,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会计核算方法,不但要做到结算及时准确,而且要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

委派会计人员以监督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投入被服务单位经营管理,要对其进行考核。通过推行目标责任制考评制度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委派人员的德、能、勤、绩作出综合考评。考核主要内容要结合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结合所在单位的经营管理成果、财务运营情况及会计人员遵纪守法等实际情况,对成绩显著的予以奖励;对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实的,应责成限期整改;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可撤销其执业资格并追究其有关责任。

(四)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派驻工作进行得如何?被服务单位是否接受派驻单位的监督和管理?这些都需要严格的考核和审定。委派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和主管部门行使会计监督权, 是监督的主体, 受派单位及其负责人是被监督的对象, 是监督的客体, 但委派会计人员必须在服务中监督, 在监督中服务。受派会计人员要无条件的接受会计再监督工作,对注册会计师的中介审计,税务部门的税收检查,以及其他部门进行再监督工作也要持积极配合的态度。

摘要:会计委派制是政府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的一种自我完善,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并就此提出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四点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学会.会计管理新模式——会计委派制操作指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09

篇4: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会计委派制

(一)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直接参与资产的经营,而且委托给经营者,形成了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条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责、权、利方面的矛盾,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背离所有者的利益。而这种背离是以所有者和经营者掌握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为条件的。因而需要建立一系列激励、监督、协调代理关系的管理机制,以便减低代理成本和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受托者的影响,提高代理效益。而会计就是这种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代理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记录和反映,并衡量评价代理绩效和代理责任,协调代理双方的利益。

(二)会计委派制及其特点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部门或产权单位作为所有者,向国有单位或企业委派会计人员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由各级政府或财政部门负责对国有单位或企业主要会计人员的委派、调遣、任免和日常管理。会计人员从企业中相对独立出来,变成国家所有者派驻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代表国家的利益对企业的会计行为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并通过会计核算参与企业的内部管理。

通过会计委派制规范处理会计事务,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法规及会计准则办事,能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加大财务监管机制,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信息,确保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保证投资者的正当利益,维护财会人员的会计权益。但是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二、现有会计委托制度的缺陷

(一)会计委派的主体不明确

会计委派制的形式主要有财政派出、出资者派出和政府牵头委派等,派出主體或为政府部门或为产权部门,并不完全一致,在派出主体为政府部门的情况下,受派的会计人员代表政府参与企业的管理,他与企业、与经理的关系都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内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参杂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这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政企分离原则显然相违背,不利于搞活经济。

(二)受派会计人员的地位与经营者的位置倒置,不利于会计监督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所有者委托董事会,董事会委托经理人,经理人委托会计,形成所有者—董事会—经理人—会计的委托代理链,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会计和经营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隶属于经营者的管理。在会计委派制下,会计代表政府的利益派驻企业,监督经营者依法经营,关系变为政府(或所有者)委托会计,会计监督经营者。而事实上经营者是企业资源所有者的代表,应该拥有企业的人、财、物的使用和分配权,包括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都应该拥有充分的使用权,如果二者的关系倒置,则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另外,经营者和企业内部的员工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将会计人员摆在企业对立面,将其架空,使会计人员无法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会计监督范围变窄,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三)不利于调动受派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会计人员接受委派后,受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监督责任。在责权利的分配中,责任明显大于权利和利益,在缺乏有效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失衡的权责分配容易挫伤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会计监督的进行。

三、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会计委派的主体

由谁派出会计,这是实施会计委派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以产权为依据,坚持“谁投资,谁委派”的原则。对国有绝对控股或控股企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派出会计或会计主管;对私营企业、独资企业、三资企业则不宜采用委派制。

(二)正确处理受派会计与经营者的关系

会计委派制的施行应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按照政企分家的改革思路执行,受派会计应从具体的会计业务中独立出来,以董事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企业的参谋,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遵守国家法纪法规的前提下,搞好企业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协调好与经营者的关系,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

(三)建立对受派会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篇5:会计委派制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2-10 16:29 高巍

摘要:文章系统介绍了我国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现状,阐述了实施会计委派制的主要形式,总结并肯定了近几年推行会计委派制取得的成效,同时针对会计委派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会计公司;委派考核;对策

会计委派制(又称会计人员委派制)是指由会计委派主体(政府部门或产权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对用人单位所需使用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委派与管理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其实质就是委派会计和委派者之间的一种委托和代理关系。委派制的目的是让执行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者的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这样会计人员可根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利,对企业经营中各类违纪问题进行监督。会计委派的实践是1988年从基层开始的,经历了试验、试点和试行三个阶段,逐步在全国进行推广。这是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一项较为复杂并且涉及面广的大工程。

会计委派制在我国实行以来,对严肃国家财经纪律,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和会计监督体系,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适用范围及具体操作中,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本文针对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措施。

一、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委派制适用范围的限制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客观上使得会计人员的统管统派无法全面实施。国家作为所有者,有权干预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控股企业的重要经营、财务政策,对会计人员的任命加以影响自然容易实施。但对于私营、外资企业,会计实行政府委派却难以执行。若把会计委派制作为解决会计假帐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路,最多也就管住了一部分企业。

同时,从会计委派制试点的实际运行来看,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效果比较明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会计信息的失真,遏制了贪污腐败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效地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收支等管理。然而,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试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委派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的经济业务的监督,但是它同时也弱化了会计本身所具有的管理决策等职能。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会计人员本应立足于企业,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负责,而不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看作监督。这也由此引发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抵触情绪,使得会计委派制的应用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会计人员业务水平高低不齐在我国现有会计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会计未接受任何专业培训,还有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陈旧老化。当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相当部分是因会计人员业务不熟,技术性错误造成的。会计委派制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大,人员广。所委派的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会计委派制实施的效果。虽然选派会计人员采用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的原则,并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录用条件,同时有关机构也对委派会计人员进行了定期的培训,但由于在有限的时期内委派的人员多,加之人们对会计委派工作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因此难免会产生委派会计人员思想不过硬、素质不够高的问题。

(三)实施会计委派制具体操作存在障碍理顺会计人员的利益关系仍然存在障碍,这种利益关系的理顺对于委派会计工作的实际成效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委派人员的身份没有明确、科学的定位,使委派人员在受派单位陷入了非常孤立被动的局面。

二、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措施

(一)从思想上正确看待会计委派制正确认识会计委派制,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其结果。应该用实践的观点认识和评价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在我国经济制度转轨阶段提出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验证,看它是否符合“三个代表”。如果它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经实践证明能有效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那么就应该坚持下去。在推行和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些问题,这就需要先从思想上能正确看待它,再根据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只有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会计委派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二)明确会计管理机构与委派会计人员的关系为了统一领导和统一核算,主张由各级财政部门来管理委派会计人员,同时委派会计人员对财政部门负责。

(三)明确委派会计人员与受派单位的关系委派会计人员与派驻单位主要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委派会计人员与企业、单位的领导者都是受国家之托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与管理,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已。委派会计人员并不会因为其工资、福利、组织等关系而改变其工作的性质、任务,会计监督职能也没有发生变化。不管是委派会计人员自身,还是派驻企业、单位领导,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身份,共同努力,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搞好生产经营或提高经济效益。

(四)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权委派会计人员既然是政府或是上一级部门委派的,并肩负着一定的使命,那么必须要体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职权可以包括监督检查单位内部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对重大财务收支项目同单位主要领导人实行联签审批等。有些单位可以根据情况授予委派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组织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进而组织日常经营管理等权限。

(五)建立、健全与会计委派制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为了正确处理好委派单位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使委派人员既能维护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又能成为被委派单位财务管理、经营决策的得力助手,委派单位必须建立委派会计的任用和考核制度、委派会计报告制度、委派会计奖惩制度、委派会计的定期培训制度、委派会计的回避制度与定期轮岗制度以及委派会计的离任审计制度等。

篇6:完善会计委派制的对策

一、委派制的四个悖论

在我国,会计委派制是指国有的有关管理部门以所有者身份向国有企业派出会计人员,并授权其代表派出机构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和财务会计活动的监管制度。在湖北、上海等地的操作中,会计委派制又有财务总监制、主管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等不同方式。

赞同会计委派制的学者,从不同方面、归纳了它的成效(如郜进兴,;潘爱、杨佩礼,1999)。从总体上讲,学者们对会计委派制利弊得失的,大多是就事论事――规范财务秩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减少国有资产流失。也有学者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探讨了会计委派制的规范化,并提出了解决上述难题的对策思路。我们认为,学者们解决上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亦认为,当设计一种制度时,应同时考虑以下问题:这种制度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权宜之计?实施制度的成本有多高?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时,就会发现,目前的会计委派制存在四个悖论。

悖论一:财务总监的利益与所在企业脱钩与难以发挥监督积极性的矛盾。

按照目前的制度,国有企业有关主管部门(如产权机构)向企业派出的财务总监,与所在企业的经济利益完全脱钩。监督的动机来自于一定的利益刺激,否则,便没有监督的积极性。作为所有者的股东有监督的积极性,因为他们的利益与被监督企业的收益及其管理者的管理成效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监督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要对被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状况作出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且,其评价结论直接、间接其经济利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还要对其评价、鉴证结论承担连带责任。在目前的会计委派制下,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所在企业完全脱钩,使他不具备股东的监督资格,因而他不会有监督积极性。财务总监是财政部门派出的代表国家监督国有资产运行效率的人员,有的还具有公务员身份,而不是像注册会计师那样的专职监督人员。目前的制度还缺乏将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其对监督企业的评价结论是否独立、客观、公正直接或间接挂钩的机制,更谈不上要他承担什么连带责任。因此,财务总监不会有像注册会计师一样的监督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在制度上从两方面采取措施提高财务总监的监督积极性:使财务总监具备股东的身份,或者增大财务总监的风险,使其逐渐成为像注册会计师一样的专职监督人员。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将使财务总监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会计委派制的第一个悖论――将财务总监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营状况直接挂钩,以提高其监督的积极性。但是,这与派出财务总监的初衷即使财务总监的利益与所在企业脱钩,防止他与企业“合谋”是矛盾的。使财务总监成为注册会计师之类的人员,又会产生以下两个新的矛盾:一是在现有的专职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之外,又设一个专职的财务总监监督体系,此两者在职能上交叉、重复,就难免使财务总监给人以多余之感。二是一旦财务总监独立、成为专职监督人员,那么,他代表国家利益的地位又会大打折扣。这与派出财务总监的出发点也是矛盾的。

悖论二:利用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财务总监的外部监督与监督难以到位的矛盾。

从委托代理的角度讲,财务总监处于代理人的位置,按照目前的做法,其委托人分别是财政部门、国企的产权管理部门。根据委托代理的要求,为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对代理人实施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人们提出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同时,对财务总监的监督问题就要作相应的设计。否则,仅仅靠财务总监的觉悟、自觉性,甚至是良心,会计委派制肯定会流于形式,不会有任何实效。但是,在现有的制度里,对财务总监的监督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是不多的。在有限的对财务总监监督问题的研究中,有人提出了对财务总监进行再监督的观点:要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独特作用。明确审计责任与财务总监责任,加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总监工作的检验,以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社会职能。但是,这会引起本文所说的第二个悖论――在我国,在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之外又设置一套会计委派制监督体系,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有些注册会计师已不“信任”,他们监督不力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企业,也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总监工作的.检验,又有多高的可信度呢?当然,人们可以采取许多特别措施监督财务总监。但一种制度的实施成本太高,是不可取的。可能有人会说,随着法制的完善和经济转轨的完成,注册会计师监督的有效性、可信度肯定会提高,他们对财务总监工作检验的可信度也会提高。但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督到位后,财务总监的监督又有多大的必要性呢?

悖论三:以财务总监所在企业的经营绩效考核其监督成效,与他的地位应独立于被监督企业的矛盾。

笔者认为,对财务总监业绩的考核,是评价其监督成效的关键;能否设计出有效的制度来考核财务总监的业绩,是会计委派制能否继续推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应该说,现行制度对财务总监业绩考核的设计是没有到位的。有人认为,可以依靠股票市场上股东“用脚投票”的机制以及竞争性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压力,来对财务总监的业绩进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甚至出现企业面临破产的可能性,企业的股价会持续下跌。这些信息使财务总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信誉受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个人利益会受到危害。应该说,依靠证券市场的“用脚投票”机制实施外部监督,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但是,笔者认为,这一机制用于考核财务总监的业绩,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影响股价的因素可以分为系统性和非系统性两大类。前者是整体的宏观环境变化对股市的影响,它导致的股价波动与财务总监的利益挂钩是不恰当的。而非系统性因素是指单个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人事变动、投资决策、技术改造方案等对股价的影响。这类因素导致的股价波动也不应当记在财务总监的“账上”。因为,记在他“账上”的结果,

必然导致他为了提高股价,而非常关心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关心,有可能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独立于被监督企业的地位不复存在,出现损害所有者利益、与所在企业合谋的道德风险将是非常的结果。这样,引出我们关于会计委派制的第三个悖论――不用一定考评财务总监的监督业绩,他便没有工作压力和监督积极性;而将其业绩与所在企业的经营绩效挂钩,又会使他与企业合谋,失去代表所有者利益、独立于被监督企业的地位。

悖论四:财务总监约束、防范的职能,与为服务、出谋划策职能难以统一的矛盾。

笔者认为,一种监督制度,应有两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约束、防范、消除损害有关当事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二是从维护有关当事人和自身利益的角度,为被监督人出谋划策,如帮助其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使被监督人的收益更大,或者最大化。应该说,的委派制在第一个方面对财务总监作出了硬性要求,使约束、防范成为财务总监应当履行的职责,而在第二个方面,则没有作出硬性规定,这使得服务、出谋划策至多成为财务总监的权利,而不是责任。有些财务总监出于良心、觉悟可能为企业出谋划策。但是,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良心、觉悟产生的为企业服务与出谋划策的积极性,不会有长久的刺激力。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将财务总监的利益与他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实际成效挂钩。但是,这又会产生本文所说的第四个悖论――不将财务总监的利益与财务总监为企业出谋划策的成效挂钩,难以提高其积极性;而一旦挂钩,他又会与企业合谋,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会在财务总监的“监督”下愈演愈烈。

二、结论及对策

从上面的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委派制所产生的四个悖论,实质上限定了它的使用空间和时间范围。这些问题不解决,会计委派制就不会有实质性成效。而在目前的委派制框架下,这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因此,会计委派制只能作为国家监督国企的一种权宜之计,或者说是目前在对国企监督乏力、而又没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的原则是,当一种制度存在替代品时,人们应选择符合多数人习惯的制度,而不应另外再创造一种新制度。会计委派制存在很多替代品,它们是我国市场经济所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严格执行《会计法》。新《会计法》强化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这对约束企业单位的不良会计行为,肯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国企会计信息失真与国企的所有者监督不力有直接关系。而这又源于国企产权改革不到位、目前产权主体不明和利益不清,所有者代表(如代表国家的董事、国有资产的投资机制等)没有监督的积极性和压力。因此,改革国企的产权制度,是医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一剂良方,只是它见效的时间要长一些。

第三,强化中介机构,如合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职能。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委托人的合谋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力度入手,使其逐步恢复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立场,是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范雪玲、范先国:《对会计委派制的疑义》,《财会月刊》,第10期。

部进兴:《关于“会计委派制”的若干问题》,《会计》,第9期。

潘爱、杨佩礼:《初探会计委派制的基本模式》,《四川会计》,19第11期。

王海燕:《从产权经济学角度看财务总监问题》,《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伍中信:《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

上一篇:建校十年征文下一篇:人生最大的资本是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