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新工人下井措施

2024-04-12

煤矿新工人下井措施(共5篇)

篇1:煤矿新工人下井措施

煤矿企业管理包含很多方面, 其中安全管理是其核心部分, 这也是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以及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方面。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各个领域对煤炭需求量逐年增加, 这就使得煤炭开采量越来越多, 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 这也凸显出了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员工造成安全威胁, 同时也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所以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1 新形势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安全管理工作, 这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 同时也能够推动整个开采工作稳定运行。在开采之前, 企业管理人员就应该根据实际考察的结果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并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生产中, 通过总结过去出现过的安全隐患以及新产生的安全隐患, 给员工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 推动整个煤矿工程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 新形势下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2.1 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技术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很多煤矿生产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模式。但是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比较晚, 各项基础设施都不完善, 企业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落后, 而发达国家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管理结构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尽量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煤矿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的管理模式还是使用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制度, 企业采取承包制度, 只关注报价高低, 忽视了安全资质是否符合标准, 这就导致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受到重重阻碍, 安全设施不达标, 安全事故频发。

2.2 煤矿工程安全管理意识淡薄

煤矿开采工作已经成为了高危险性工作, 这不仅显现出了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生产缺乏安全意识的问题, 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强, 存在着违规操作等现象, 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危险事故发生。作为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效益, 对安全生产方面并不重视, 缺乏事故预测机制, 这些都成为了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因素。

2.3 缺乏对煤矿工人安全生产规范化约束

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煤矿企业的管理不科学、存在职工违规操作的现象。相比其他生产行业, 煤矿开采企业属于高危行业, 而且人员流动性大, 这些都不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煤矿的正常生产需要很高的安全系数和高强度的劳动, 有些职工的各项指标都不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 但是企业由于急于开工, 仍然使用这些不符合标准的职工, 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又缺乏合理的安全生产规范, 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2.4 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与权责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关于能源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但是当前还是存在着能源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 对煤矿企业的安全责任人没有实行科学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另外, 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和员工的沟通, 企业制定的考核制度没有具体落实, 往往是通过惩罚的机制来管理员工, 奖励机制的评定标准并不明确, 这就造成了员工积极性下降, 对于安全管理方面也不重视, 甚至是反其道而行, 这就给煤炭的安全管理造成很大麻烦。

3 新形势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措施

3.1 不断完善煤矿安全自主管理制度

当前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为了能够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就需要管理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转变具体的工作方式, 营造出一个合理化的科学化的安全管理氛围。一方面, 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针对矿井下的不同情况以及具体的工作位置进行责任划分, 并根据不同的施工点以及不同的环节来指派总负责人, 排查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位置。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 通过定期培训让管理者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实行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 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3.2 加强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及智能化终端设备对煤矿井下工作各种危险因素、工作环境及职工工作状态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并对某些职工的违章操作或井下易燃气体含量超标进行报警的现代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 保证生产工作安全稳定。

3.3 规范煤矿安全的奖惩制度

规范煤矿安全管理的奖惩制度不仅能充分发挥职工生产积极性, 更有助于职工培养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 对降低企业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适度惩罚能起到反向激励作用, 但过度惩罚反而会引起职工反抗, 造成更为严重的违章生产或安全事故, 因此需与奖励机制相互配合使用; (2) 奖励作为一种正向激励手段, 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 才能发挥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使其做到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范, 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4 革新煤矿安全管理理念

革新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理念是指在企业日常生产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各种不安全隐患, 转变原有的安全管理理念。对整个企业的大小安全事故与轻伤损害事件做出统一的考核机制, 将轻伤事件作为整个生产线全部职工与管理者绩效考核的一部分。这样不仅能体现企业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同时还可将这些事故进行记录作为以后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革新煤矿安全管理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注重煤矿井下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 营造浓厚的安全知识氛围, 培养职工“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 (2) 要提高一线职工各种待遇, 增强职工自身的荣誉感; (3) 要增强团队意识, 凝聚小团队意识, 创建大集体观念。

3.5 深化煤矿职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1) 企业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缺乏对一线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 (2) 没有专业生产职工与安全管理人员的储备, 缺乏足够的安全技术力量作为支撑; (3) 生产职工文化素质较低同时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意识与技术, 不具备对安全隐患进行正确认识与排除的能力, 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技术与能力。

4 结束语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管理工作, 其中包含很多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具体实行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可能发生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排除, 并聘请专业的监管人员采取科学的措施来减少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煤炭企业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 不断更新监管的理念, 完善企业的安全机制, 把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安全监管工作中, 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煤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前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生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经济利益。新形势下人们更关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通过对其意义的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提出了如何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措施, 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煤矿安全,重要意义,问题,现状,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家林, 朱卫兵, 王晓振, 等.浅埋煤层覆岩关键层结构分类研究[J]煤炭学报, 2009 (7) :865-870.

[2]张厚礼, 黄天荣, 周元根.论安全管理改革的几个深层次问题[J].中国安伞科学学报, 1997 (1) :22-26.

篇2:浅谈煤矿新工人的授课方法

从事煤矿职工培训工作十几年来,我总结出几种方法来向新工人讲授有关知识,现就《煤矿灾害防治》为例来做简单介绍。

1教材处理法

多数《煤矿新工人》教材中将通风及煤矿五大灾害防治内容放在一章内。要想将本章内容揉为一体,我简单做一下教材处理。方法如下:

首先让学员认识煤矿五大灾害,分别介绍五大灾害的概念,而后就为什么通风和矿井瓦斯防治、矿井火灾防治及矿井煤尘防治统称为矿井“一通三防”工作呢?引入矿井通风的作用,在多种版本的新工人培训教材中,只介绍通风可以将有害气体(包括瓦斯)和粉尘(包括煤尘)稀释并排出井外,这时要把为什么通风和火灾防治联系起来,就是当矿井发生火灾时,利用预设的反风设施,改变火灾所产生产高温、有害气体的流动方向,限制火灾的影响区域,列入通风的的作用当中,使学员深刻认识到做好通风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一通三防”工作的含义。

2引人入境法

具体讲解灾害预防时,要利用一些震憾人心的影像资料,引人入境,可以激发学员的思考力,以《瓦斯的爆炸及其预防》为例,先播放一段震惊人心的瓦斯爆炸的录像,认学员身临其境,并打深刻地认识到,灾害一旦发生,危害极大!会对下面要讲的内容引起兴趣。

3层层设问法

通过观看音像资料,提问学员灾害发生后可以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有这么大的危害,我们怎么才能杜绝事故的发生呢?首先要从造成事故的原因入手(引起出爆炸的条件),只有破坏事故形成的条件,就能预防事故的发生。让学员认识到事故发生后的危害是极大的,但是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怎么去预防呢?激起学员对学习难点的思考。

4分类总结法

就引起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及外因火灾的引火热源来说,是可以通过教材处理放在一起讲的,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分类总结由明火、摩擦火花、撞击火花、爆破火花等产生的各种高温热源,促使学员们加强记忆。引起瓦斯爆炸和引起煤尘爆炸的条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分类比较。

5实验验示法

实验验示通常是在实验室里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的,既直观,又便于解释,例如一般的培训机构都有瓦斯爆炸仪之类的仪器。讲水灾时,如果发生水灾,我们为什么要往独头巷道高处躲时,我们要做一个“空气压缩室”的实验(实验器材:水盆、杯子、水、纸),让学员亲自目睹将杯子口朝下置于盆中,即使整个杯子体外部被水淹没,贴在杯子底部的纸却没有湿,从而让学员深刻理解发生水灾时的自救方法。

6引入案例法

在水灾事故、顶板事故、矿井火内因火灾以及瓦斯突出前发生前都有预兆,井下环境非常复杂,有时会比较潮湿,淋水加大,有时会感觉到闷热,有时会发冷等,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很少顾及这些现象,认为是正常的,其实不然,有时会是灾害发生的预兆,要教育员工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提防。为了更有说服力,引入一个案例,如2006年东南亚发生的的海啸自然灾害之前,一个刚入学的小女孩,由妈妈的陪同在海滩玩,小女孩发现,沙滩上一些现象和老师讲的发生海啸前的预兆一样,并告拆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从而引起部分人的注意,有不少人竞相逃离,免于一劫,而有些人却不幸遇难,用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事例来说明灾害发生前是有预兆的,能够很好的提醒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些预兆,必要时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7实例证明法

讲授瓦斯爆炸的条件,一是瓦斯浓度一般为5%-16%,二是引爆火源的温度为650-750度,三是充足的氧气,氧气的浓度不低于12%;我们为了说明爆炸条件的存在会引发事故的必然性,可以用些说服力强的案例来证明,让学员深刻认识并掌握所学知识。

8师生互动法

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法会增强学员对知识点的记忆,尤其是给学员足够的展示空间,比如做“空气压缩室”实验、瓦斯爆炸实验等,要让学员积极参于,亲自动手,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致,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给他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篇3:煤矿新工人下井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某矿业集团所属煤矿抽取720名工人作 为调查对 象 , 其中男性647人 (89.9%),女性73人(10.1%);年龄20~55岁,平均 (39.31±8.35)岁。

1.2 研究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人口学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情况、营养状况、工种、月收入、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是否有慢性疼痛等。该调查表应用于所有被调查者。

1.2.2疼痛情况调查表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制定该调查表,包括慢性疼痛病史、部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引起慢性疼痛的疾病,疼痛好发季节等。慢性疼痛纳入标准:凡是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1个月以上者且最近1次疼痛平均程度≥1者[3]。排除标准:外伤或者炎症引起的急性疼痛。该调查表应用于慢性疼痛者。

1.2.3简明疼痛程度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 采用BPI中有关疼痛程度测量的部分,包括患者现在的疼痛程度、最近1次的平均疼痛程度、疼痛最轻程度、疼痛最重程度、以及疼痛部位。用数字(0~10)表达出感受疼痛的强度,0代表不痛,10代表所能想到的最剧烈的疼痛。此部分已被证实在国内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应用于慢性疼痛者。

1.2.4抑郁自评量表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是由ZUNG编制,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精神病性情感症状(2个条目)、躯体性障碍(8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2个条目)、抑郁的心理障碍(8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为正向计分,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采用4级评分制,从“没有或很少时间”至“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依次评定为1~4分。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得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此次调查应用于所有被调查者。

1.3质量控制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在矿井科长的协调下,利用班前班后会的时间,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取得他们的合作与支持。文盲者由调查员仔细问询,逐条记录。问卷回收后核对数据,如有数据缺失超过20%者弃用。本次调查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20份,回收率为96%。

1.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5.0数据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慢性疼痛与非慢性疼痛组的基本资料,采用t检验比较慢性疼痛组与非慢性疼痛组的抑郁评分,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的影响因素,α=0.05。

2 结 果

2.1煤矿工人基本资料以煤矿工人是否患有慢性疼痛分为2组。慢性疼痛组与非慢性疼痛组在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吸烟、工种、班制、月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现况

2.2.1慢性疼痛患病率煤矿工人的慢性疼痛患病率为56.5%,男性煤炭工人患病率为58.0%,女性煤矿工人患病率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2慢性疼痛病史及程度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病史1~26 a,平均(9.88±5.45)a。以前经历的疼痛程度为2~10分,最近1次疼痛最重程度为3~10分,最近1次疼痛最轻程度为2~8分,最近1次疼痛平均程度为1~8分。

2.2.3疼痛部位及引起疼痛的原因最常见部位为腰背部(70.2%)、膝关节(27.1%)、胃部(22.3%)、肩部 (17.7%),疼痛部位计数1~4个。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有腰肌劳损(48.3%)、关节炎(36.1%)、腰间盘突出 (30.3%)、慢性胃炎(32.1%)、肩周炎(23.1%)、其他 (3.5%)。

2.2.4疼痛季节和时间疼痛好发季节主要为春秋季(55.3%)、冬季(72.9%),每次发作时间1~10个月, 平均(3.68±1.90)月。每年 发作0 ~4次 ,平均 (1.19±0.54)次或是0 ~3年发作1次 ,平均 (2.15±0.40)a发作1次。

2.3 慢性疼痛煤矿工人与非慢性疼痛工人抑郁评分比较慢性疼痛煤矿工人与非慢性疼痛工人抑郁得分分别为 (46.59±10.51,n=407)、(38.71±8.69,n=313), t=10.71,P<0.01。

2 . 4煤矿工人 慢性疼痛 患病率影 响因素的 回归分析以是否患有慢性疼痛为因变量,以人口学变量、抑郁得分等为自变量,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以P<0.05为进入方程标准,进行向前条件的logistic回归,营养状况、班制、抑郁、工龄、是否吸烟、性别、每周工作时间进入最优模型,其中班制、性别、营养状况、吸烟对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影响比较明显,其次是工龄、每周工作时间和抑郁。见表2。

3 讨 论

3.1煤矿工人慢性疼痛 现况一项基于 互联网对27 035名美国18岁以上成年人慢性疼痛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显示,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30.7%[5],郑天源等调查普通人群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52.99%[6],本次调查,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为56.5%,慢性疼痛的最常见部位主要为腰背部、膝关节、胃部、肩部,这与张建萍[7](煤矿工人腰背疼痛发病率为62.9%)房奇[8](慢性胃炎患病率为30.79%)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见腰背部、膝关节、胃部疼痛是我国煤炭工人常见的疼痛部位。本调查显示,引起疼痛的疾病主要为腰肌劳损、关节炎、腰间盘突出、慢性胃炎等。各煤矿社区医院应该加强相关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健康指导,及时发现预防慢性疼痛相关职业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调查还显示,疼痛的发病季节主要在春秋季,其次是冬季,与文献[9]报道的结果相符[9],这是由于春秋季节交替,空气湿度变化大; 冬季气候寒冷,身体受到阴冷刺激时, 皮肤和肌肉内的小血管收缩, 血液流动减慢, 皮肤紧缩, 身体对疼痛的忍受力降低, 局部症状随着加重,从而导致持续性疼痛的发生[10]。管理者可以注意在这些季节中调节煤矿工人饮食,采取除湿、保暖等措施。

注:EXP(B)—优势比;营养状况(1)为营养状况好者与营养状况者差比较;营养状况(2)为营养状况一般者与营养状况好者比较;是否吸烟(1) 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班制(1)为三八班制与长白班制比较。

3.2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 影响因素慢性疼痛是涉及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个系统的复杂领域,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过logistic回归发现班制、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吸烟、工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抑郁均与慢性疼痛患病率显著相关。本调查结果显示,三八班制、男性、营养状况差和吸烟是慢性疼痛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OR>1),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三八班制煤矿工人由于工作性质存在长期作息、饮食不规律等不健康行为方式,易致生物钟紊乱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使免疫力下降,导致持续性疾病(腰肌劳损、慢性胃炎等)引发慢性疼痛[11]。2以往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患者女性居多(56%)[12];而本次调查发现,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煤矿工人以男性为主体。3营养状况好者较营养状况差者慢性疼痛患病率低,营养状况好是慢性疼痛患病的保护因素(OR<1)。这是因为营养状况差者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容易疲劳,导致骨质疏松和肌无力,疼痛管理能力降低使得疼痛不同程度加重[13]。4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易患慢性疼痛,与文献[14]报道的结果一致。这是由于吸烟可能会加速退行性变化,如骨质疏松症和腰椎间盘疾病,影响骨愈合,这种变化可能会造成吸烟者伤害,阻碍机体损伤愈合,并成为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14]。此外,工作时间也是影响慢性疼痛患病率的一大因素,如结果所示,煤矿工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每增加1 h或者工龄每增加1 a其患病率分别增大1.179和1.263倍,说明长时间暴露于井下工作环境中对慢性疼痛发生的重要作用。井下工作环境差,除长时间暴露在煤尘中外,还存在噪声、振动、高温及热辐射、气湿、工频电场和空气中含有有害气体等不良因素[15], 长期工作在此环境下肯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抑郁水平越高,慢性疼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抑郁情绪可加重疼痛感受,与文献[16]报道的一致。

综上所述,煤矿工人慢性疼痛发生率高达56.5%, 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班制、性别、营养状况、是否吸烟、工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抑郁等因素是煤矿工人发生慢性疼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管理者和工人应提高认识,在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煤矿工人职业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做好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的预防保健工作。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煤矿工人慢性疼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某矿业集团所属煤矿720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疼痛程度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等。结果 煤矿工人的慢性疼痛患病率为56.5%,慢性疼痛的最常见部位为腰背部(70.2%)、膝关节(27.1%)、胃部(22.3%)、肩部(17.7%)。班制、性别、营养状况、吸烟等为煤矿工人慢性疼痛患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煤矿工人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管理者应积极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并加大保护措施,做好其预防保健工作。

篇4:煤矿新工人下井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2011和2014年两次在我科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某煤矿接噪工人, 均为男性, 工作环境中噪声年等效声压级为85.6~95 d B SPL (A) 。根据是否佩戴耳塞, 分为耳塞组和对照组。耳塞组:208人 (416耳) , 自2011年开始工作时间连续佩戴降噪耳塞。年龄24~45岁, 平均 (33.0±9.5) 岁;工龄1~21 a, 平均 (8.0±5.9) a。对照组:200人 (400耳) , 未佩戴耳塞。年龄23~43岁, 平均 (32.0±10.3) 岁;工龄1~20 a, 平均 (7.0±6.2) a。耳塞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和工龄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耳塞组佩戴3M 1110子弹形带线聚氨酯耳塞3 a, 耳塞降噪值为NRR 29 d B, SNR 31 d B。所有观察对象均于3年前后分别行纯音测听阈测定。所有对象均排除耳疾和药物导致的听力损失。听力检查采用Grason-Stadlor公司生产的GSI-68型双通道诊断型听力计, 按GB/T 7583和GB/T 16403规定进行。受检者脱离噪声作业12~24 h后, 在我科本底噪声<25 d B (A) 的隔声室内, 进行双耳0.5、1、2、3、4和6 k Hz 6个频段纯音气导听阈测定。纯音听力测定结果按GB/T 7582进行年龄修正;受检者在听力计最大声输出值仍无反应, 以最大声输出值计算。

1.3 判断标准

参考GBZ 49-2007, 语频损失:以0.5、1和2 k Hz任一频率, 任一耳>25 d B (HL) 计算:26~40 d B (HL) 为轻度, 41~55 d B (HL) 为中度, ≥56d B (HL) 为重度。高频听力损失:以3、4和6 k Hz任一频率, 任一耳≥30 d B HL计算:30~44d B HL为轻度, 45~64 d B HL为中度, ≥65 d B HL为重度。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8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耳塞组3年前后的听力变化

2.1.1 听力阈值变化

耳塞组佩戴降噪耳塞3年后的听力阈值较3年前有所升高, 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1.2 听力损失耳数变化

耳塞组佩戴降噪耳塞3 a后的听力损失 (主要是高频损失和轻度语频损失) 耳数较3年前稍有增多, 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2 对照组3年前后的听力变化

2.2.1 听力阈值变化

对照组3年后的听力阈值 (主要是语频段的2 k Hz和高频段) 较3年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2.2.2 听力损失耳数变化

对照组3 a后的听力损失 (主要是高频损失和轻度语频损失) 耳数较3年前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2.3 耳塞组与对照组的听力比较

2.3.1 3年前听力比较

耳塞组与对照组的听力阈值及听力损失耳数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5、表6。

2.3.2 3年后听力比较

对照组与耳塞组比较, 听力阈值明显升高, 听力损失耳数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7、表8。

注:对照组指未佩戴耳塞的接噪工人。

注:对照组指未佩戴耳塞的接噪工人。

3 讨论

随着噪声污染的日益严重, 噪声性听力损失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煤炭是重要的噪声行业, 噪声是煤矿企业最主要的听力致残因素。降噪、防噪, 保护工人听力日益受到企业重视。近年来, 降噪耳塞以其体积小、价格低、佩戴舒适、使用方便的优点为煤炭企业广泛使用。耳塞是从声音的传播途径上实现对噪声的控制, 阻止高强度的噪声进入耳道, 从而避免或减轻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伤[2]。

本次调查, 所有观察对象3年前的听力阈值和听力损失耳数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说明两组的起点一样, 之后的听力变化与是否佩戴降噪耳塞有直接关系。耳塞组通过正确、持续佩戴3M 1110子弹形带线聚氨酯耳塞3 a, 其听力阈值和听力损失耳数与3年前相比, 虽然绝对值有所升高, 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没有佩戴耳塞的对照组, 3年后的听力阈值和听力损失耳数比3年前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3 a后耳塞组与对照组的听力阈值和听力损失耳数差异明显。这说明, (1) 降噪耳塞对保护接噪工人听力, 减轻噪声性听力损伤确实有效。既往也有类似报道[3]。 (2) 噪声性听力损失程度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4], 随着接噪工龄的增加, 听力损失程度也相应加重。因此, 降噪耳塞需要持续佩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听力的作用[5]。耳塞的舒适性是接噪工人能否长期佩戴的关键, 本次调查所用耳塞的材质是聚氨酯, 比较柔软, 与耳道接触紧密, 隔声效果较好。同时耳道压迫感轻, 佩戴较舒适, 比较适合长期佩戴。同仁报道的其他类型耳塞佩戴效果也比较满意[6]。

煤炭企业噪声污染严重, 降噪耳塞是经济、便捷的护听器, 正确、持续佩戴能有效保护接噪工人听力, 预防噪声性耳聋。用工单位可以加强宣教, 做好监管, 使接噪工人掌握正确的佩戴方法, 提高佩戴的主动性, 促进降噪耳塞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实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8, 26 (3) :132-135.

[2]盛惠娟, 黄丹, 黄仁东.防噪耳塞综述及探讨[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0, 2:34-37.

[3]武绍萍, 武绍芬, 刘健, 等.噪声防护耳塞对石油钻井工人听力的防护效果[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9, 27 (3) :153-154.

[4]王建新, 高建华, 王荣莲.职业性噪声性聋发病工龄的调查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7, 15 (6) :458-460.

[5]冯鸿义, 郎燕梅, 陈献文, 等.应用特质硅橡胶防噪声耳塞2年效果随访[J].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 (5) :439-440.

篇5:煤矿新工人下井措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煤炭事故伤亡人数统计表明,人因所致的煤矿安全事故高达95%以上,人的不安全行为已成为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1]。安全心理学认为安全心理引导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是安全心理的外显[2];国内外针对“安全心理-安全行为”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6]]。但是,针对煤矿井下工人这一特殊群体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和安全心理评价的研究较少。了解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控制措施,对作业人员心理、生理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级研究挖掘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心理评价模型,最后运用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1 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1.1 研究样本

根据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特征及作业人员主要心理、生理活动,基于保障研究变量特征被调查项正确反映的前提,遵循调查经济便利原则,邀请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教授5名,对淮南矿业集团某矿50名井下工人进行3次访谈,结合安全心理学对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编制拥有40项指标的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调查问卷,考察各项指标对煤矿井下工人的影响[7]。在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煤矿、顾桥煤矿、丁集煤矿等10个矿区共发放300份问卷进行样本采集,回收有效问卷248份,问卷有效率为82.67%。

运用STATA12.0对40个研究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CITC值和Cronbach's Alpha值反映信度,一般认为,CITC值大于0.5,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7时调查数据有效。问卷总体Cronbach's Alpha值0.921,问卷信度较好。剔除未通过检验项:最终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为36项。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反映效度,一般认为KMO值大于0.7,调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问卷KMO值为0.844 2,符合要求;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越大,调查变量独立性越高,问卷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 611.23,对应Sig值为0.000,各变量间存在显著差异,问卷效度较好,效度检验结果见表1。

1.2 安全心理影响因素

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是保障井下工人安全的内在条件,安全心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煤矿井下工人安全管理的成效[8]。运用STATA12.0对影响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的36个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提取法,经过因子旋转后得到23个主要影响因子,解释总体变量68.75%的信息,即23个变量可以分为6类,归类见表2。

2 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模糊评价过程

2.1 因素集的确定

根据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其中,一级指标有6个,二级指标有23个。

2.2 评语集的确定

为了准确区分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等级,采用4级评价档位,V=(V1,V2,V3,V4),分别表示较差,一般,良好和优秀,分级情况及对应处理措施见表3。

2.3 权重集的确定

在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评价过程中,需要根据影响因素对安全心理的影响作用大小为其赋值。模糊矩阵只能表现各因子对应评价等级和隶属度,不能直接表达不同因子对因素的影响程度,及不同因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9]。为了更客观、准确的反映因子对因素的作用及各因素对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的作用,本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对因素及各因素对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的权重(表4)。

熵源于热力学,被引入管理学,能通过数学公式科学、合理的反映各指标包含有效信息量[10]。一般来说,指标信息熵越小,该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提供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也越大,其权重也就越大。指标j的熵计算方法见公式(1)和公式(2)。

式(1)中,f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二级指标的特征值;rij为第i个一级指标中第j个指标的数据;n为指标个数;式(2)中Hj为指标j的熵值。指标j的权重计算方法见式(3)。

式(3)中,ωj为指标j的权重;且0≤ωj≤1,

2.4 隶属度的确定

隶属度可用隶属函数表示,用来反映因素从属模糊集合的程度。根据23项考核指标,设计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测量问卷Ⅱ。根据人类智力呈正态分布函数,结合问卷Ⅱ测试结果,得到各指标分级标准点,见表5。根据分级标准点确定隶属度计算方法为式(4)~式(7)。

3 模型检测

3.1 检测过程

3.1.1 数据来源

随机选取淮南矿业集团某矿一名井下工人,其安全心理测量问卷II测试结果为:U1={3,1,2,2,3},U2={3,2,3,1,2},U3={3,2,3},U4={2,3},U5={2,2,2,2},U6={4,2,1,3}。

3.1.2 二级指标评价

二级指标的评价即考察该工人心理素质、身体素质、道德情操、社会关系、作业因素和组织管理所属评语集。根据分级标准点及公式(1)~(4),归一化得二级指标评价矩阵R1-R6;A1={U11,U12,U13,U14,U15},所以,B1=A1*R1=(0.387 8,0.339 1,0.168 2,0.104 9);同理得:B2=A2R2(0.173 4,0.226 1,0.342 9,0.257 8),B3=A3R3(0.397 1,0.220 9,0.217 1,0.164 0),B4=A4R4(0.355 3,0.310 9,0.230 9,0.102 9),B5=A5R5(0.257 7,0.210 9,0.300 1,0.231 3),B6=A6R6(0.327 8,0.201 0,0.225,0.2487)。

3.1.3 一级指标评价

一级指标的评价即考察该工人安全心理所属评语集。一级评价矩阵:R=(B1,B2,B3,B4,B5,B6),所以一级指标评价B=AR=(0.307 5,0.254 7,0.251 1,0.186 6)。

3.2 检测结果

遵循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工人此次心理测评结果为“较差”。所属四个维度的第一层评价中,心理素质隶属于“较差”等级,生理素质隶属于“良好”等级,道德情操隶属于“较差”等级,社会关系隶属于“较差”等级,作业因素隶属于“良好”等级,组织管理隶属于“较差”等级。所以,管理者应该让该工人暂停井下作业,并深入沟通,充分了该工人心理、家庭和工作上是否出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道德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上岗。找出煤矿工人安全心理的“短板”,有利于预防安全事故和制定、实施组织决策。

4 结论

(1)通过对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特征及煤矿井下工人心理生理特点进行分析,得出6类共23项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2)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模糊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状态,且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好,为煤矿企业开展员工安全心理评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该评价方法并不局限于煤矿井下工人,根据具体情况,可推广应用于消防工人、驾驶员、飞行员等高危行业作业人员安全心理评价。

(4)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心理因素决定人的行为。对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进行分级、定量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工人掌握自身个性特征,准确识别和调整不安全心理;另一方面方便煤矿企业了解员工心理状态,为组织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增强员工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参考文献

[1]傅贵,殷文韬,董继业,等.行为安全“2-4”模型及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煤炭学报,2013;28(7):1123-1129Fu Gui,Yin Wentao,Dong Jiye,et al.Behavior-based accident causation:the“2-4”model and its safety implications in coal mines.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3;28(7):1123-1129

[2] Mohamed S,Ali T H,Tam W Y V.National culture and safe work behavior of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Pakistan.Safety Science,2009;47(1):29—35

[3] Ko R,Choo R.The cloud security ecosystem-technical,legal,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ssues.Syngress Publishing,2015

[4] 李乃文,牛莉霞.矿工工作倦怠、不安全心理与不安全行为的结构模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236—241Li Naiwen,Niu Lixia.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job burnout,insecurity psychology and insecurity behavior for miner.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0;24(3):236—241

[5] 刘双跃,陈丽娜,周佩玲,等.矿工不安全行为致因分析及控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1):156—163Liu Shuangyue,Chen Lina,Zhou Peiling,et al.Cause analysi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iners unsafe behaviors.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9(1):156—163

[6] 王冠雄.船舶驾驶员安全心理测评方法研究.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Wang Guanxiong.Study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ship driver's.Wuhan: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7] 王文甫.安全心理测评系统研究及在爆破工安全心理测评中的应用.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Wang Wenfu.Research on safety psychology evaluation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on mine rock blaster.Kunm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

[8] Paul P S,Maiti J.The rol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 safety manag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Safety Science,2007;19(3):282—289

[9] 张卫华.生活事件视角下煤矿事故中人因失误致因机理及预控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4Zhang Weihua.Study on caus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error in coal mine acci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vent.Xuzhou: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2014

上一篇:奥地利商务签证须知下一篇:五年级s版语文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