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2024-04-26

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精选4篇)

篇1: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本文介绍的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一种治理河涌污染技术(专利公开号CN101417840A)。

专利发明者认为,黑臭河涌污染是我国城镇河网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有机污染物的排入和沉积造成河涌氧平衡体系失衡。黑臭河涌的治理目前尚未有理想的方法,一般采用截污、清淤、驳岸、调水补水等市政工程手段进行整治,但由于种种原因,截污、清淤无法彻底进行,水质净化收效甚微。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曝气增氧为主导的采用生物修复技术(Bioreme-diation)治理黑臭河涌污染的方法,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底泥生物修复和设置生物巢系统,控制和消除河涌外源和内源污染,净化河涌水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消除黑臭的目的。本法无须在河道中兴建构筑物或将河涌水引出河道外处理,也无须清疏河道底泥。普遍适用于截污、清淤不彻底或一时无法截污、清淤的河涌,以及受潮汐影响流态变化复杂的河道进行原位治理。

本发明方法突出的优点是不必征地不必清淤,不产生二次污染。由于避开了征地和淤泥处置的难题,大大降低了治理投资和运行费用,见效快而效果好;治理后不影响河涌排水功能和自然净化功能,是解决城镇黑臭河涌污染问题的一个值得推广应用的好办法。详细内容可参阅该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

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和城区人口的迅速增加,昔日作为城市景观的河涌实际成了公共排污渠。河涌黑臭是我国城市河网的普遍现象。目前黑臭河涌污染主要采用截污、清淤、补水、调水等市政工程手段进行治理,但水质的净化未能跟上,以致一些虽经整治的河涌,水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仍然发黑发臭污染环境,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城镇投资环境。

河涌治理方法

河涌黑臭的根本原因是进入河涌的污染物量超过环境容量。有机污染物的排入和沉积,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和底泥变为厌氧生境,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分解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和臭味,造成河涌的黑臭。

治理河涌污染的关键在于截污、清淤和恢复河涌正常的生态平衡。截污是切断河涌外源污染,清淤是消除河涌的内源污染。但由于种种原因,现时河涌整治采取市政工程措施,截污和清淤往往不可能彻底,甚至一时无法进行;补水、调水也仅仅是稀释水体和向其他河道转移污染,因而实际水质净化收效甚微。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采取原位治理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的方法,在河道投加微生物菌剂和增加供氧,改变水体特别是底泥和底部水层的厌氧生态环境,发挥好氧微生物迅速分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消除河涌外源和内源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恢复河涌正常的生态平衡,从而消除河涌的黑臭。

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要点 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是在河涌水域范围内进行的,可以在全河涌或河涌的某一河段进行,无须在河道中修建构筑物或将河涌水引出河道外处理,也不必清挖底泥,不产生二次污染。它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① 河道曝气

在治理河段中每隔一段距离安装曝气设施,对水体进行强化曝气增氧,保持水体好氧生态环境,促进水层的交换和物流转化,有效地去除水中污染物,为恢复河涌正常生态平衡创造有利条件。

河道曝气应采用充氧效率高而环境噪声小的曝气设备。

② 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

在河段水体和主要排污口定时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微生物是自然界中最宏大的初级生产力,配合曝气增氧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消减河涌纳污总量,保持水体正常生态平衡,确保治理效果。

复合微生物菌剂是以工业方法生产的含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组合,细菌数高达5×109~20×109个/g,在水中迅速繁殖形成优势菌群,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吸收水中营养物质。细菌数高和价格低廉保证了微生物菌剂净化水质的作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均为天然微生物,不含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产物,不含致病菌,不会带来生物安全性问题。

③ 底泥生物修复

底泥污染物严重影响上覆水体水质。针对底泥污染,在河涌全河段投放由复合微生物菌剂、增氧剂、营养剂组成的生物修复剂,直接作用于底泥,改变底泥的厌氧生态环境为好氧生态环境,激活底泥微生物的生理活性,迅速降解底泥有机污染物和去除硫化物,根本消除河涌发黑发臭。

④ 装设生物巢系统

生物巢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之一。按水域面积在河道中装设一定数量的生物巢,组成系统。我们的生物巢由比表面积巨大的聚合物编织材料制作而成,比表面积可达200~300㎡/㎡,可吸附大量的水中微生物浮游生物,减少流失;同时还可以为鱼虾及其他许多水生生物物种提供有利的生长繁殖环境和栖息觅食场所,促进生物多元化。通过生物链生物代谢活动,生物巢系统更好发挥水生生物对水质净化作用。如在水质改善之后进一步在河涌放养鱼类和种植水生花卉,更可以美化景观增强生态修复的效果。

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方法包括一整套完整的生物工程技术措施,实施过程将根据河涌污染状况、污染负荷和周围环境作出因地制宜的设计和调整。从技术层面讲,向河道水体和底泥增加供氧解决氧平衡体系失衡问题和利用好氧微生物代谢活动降解有机污染物是本法的核心;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可操作性强,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协同发挥作用,不同于过往在河道中单独进行曝气和∕或底泥疏浚、底泥生物氧化,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主要利用扦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氮、磷营养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法,如人湿地、生物浮岛、生态堤岸等技术方法,各项工程技术措施,可以控制,效果确定和明显。

治理时间和预期效果

治理时间一般需用3~6个月。

预期效果:水体除臭一周即可见效果,一个月内河涌臭味基本消除,水体颜色渐转绿色,溶解氧提高,水中微生物由厌氧向好氧演替;两个月后河涌底泥逐渐由黑色变为灰黑色,然后又变为土褐色,厚度减少,矿化度提高;3~6个月整体达到消除黑臭的要求。河水比治理前COD、BOD降低 40%~50%,DO保 持2mg/L以上,底泥总有机碳下降60%~70%,水中生物多样性增加,透明度增加,水体正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治理费用

治理费用按每公里河道计算约200万~300万元。

治理后需继续维持适度的曝气和投加微生物菌剂,以保持河涌水质稳定。后期维护费用包括运行和管理费用按每吨水计约为 0.30~0.40元。

适应范围

如前所述,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普遍适用于污染河道尤其是截污清淤不彻底或一时无法截污清淤的黑臭河涌的治理,也适用于受潮汐影响流态变化复杂污染物在河段来回摆荡的河道,以及湖泊、水库、水产养殖池等封闭和半封闭富营养水体的治理。

本法突出的优点是不必征地不必清淤,避开了征地和淤泥处置难题,大大降低了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见效快而效果好。治理过后的河涌,不影响原有防洪排洪功能和自然净化功能。实际上本法与其它河涌污染治理方法互为补充,至少在建成区域集污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将河涌受纳的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前,不失为解决黑臭河涌污染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篇2: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邦源环保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值得信赖。

由于历史沿留问题,大部分城市河道都承载着排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大量污染源进入河道,造成黑臭河道现象,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黑臭河道治理成为了城市河道治理的重点。

南京外港河黑臭河道

黑臭河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生活污水中氮、磷、硫含量偏高,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形成恶臭物质,河道过量纳污,导致水体供氧和好氧失衡。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猛硫化物等黑色物质,因此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等成为黑臭河道形成的重要原因。黑臭河道生物治理方法:

Bacto-Zyme 1011系列生物复合酶 是一系列天然有机的、含多种酶类的复合产品,并结合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天然成分的蛋白质及无机营养物合成的一种高效复合酶类净化剂。

黑臭河道生物治理机理:

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

在大多数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土著微生物进行的自然净化过程,但该进程很慢,其原因是溶解氧(或其它电子受体)、营养盐的缺乏,而另一个限制因子是有效微生物常常生长缓慢。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DO得以恢复,COD、BOD5、NH3-N等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

南京外港河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治理前后对照

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篇3: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1生物基础性修复技术

对于臭水沟来说, 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在很大程度上都属于相关的微量元素, 对于这种微量元素的治理仅仅依靠于人类的肉眼是根本不能够进行消除的。因此这就需要采用相关的微生物对这些微量元素进行相应的消除, 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臭水沟中的微量元素得到全面的清除。然而对于相关的臭水沟的治理通常采用的微生物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一种, 在相关的实验中证明对于治理臭水沟中所使用的相关的微生物技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式对相关的臭水沟进行微生物的直接投放;第二种方式是向臭水沟中投放相关的微生物促进生长的实际, 使得臭水沟中原有的微生物能够得到生长, 从而对相关的有害微量元素进行消除;第三种方式在于对相应的臭水沟实施生物膜技术, 使得臭水沟中的有害元素被包围在相关的生物膜中。

1.1对于相关的生物强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相关的臭水沟中的进行委员微生物的投放,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对臭水沟进行微生物的直接投放, 具体做法是对相关的臭水沟的水体中添加一种对有害微量元素能够产生抑制的微生物, 在一定时间内使得相关的微量元素发生解散, 进一步使得水体自身产生相应的清洁能力。对于这种技术的应用在我国主要在水产品的培养和相关的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1.2生物促生技术对于臭水沟的治理的根本远离在于对相应的臭水沟进行投放一种能够促进相关臭水沟内部自有的微生物进行生长的试剂。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通过人工对相应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的步骤。而且使用水体自身的微生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在外培养微生物的经费, 使得对臭水沟的治理能够达到经济省时的进行。

1.3生物膜技术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相关的臭水沟中的微生物做到一个包围的作用。而且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具备对这些微生物进行降解的过程, 这是因为在相关的生物膜的表面上是聚集着一些载体, 这些载体的作用在于对相关的有害元素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摄取, 使得相关的有害元素在缺少营养物质的同时是不能进行组合, 进一步使得相关的有害物质发生降解。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小型河流的黑臭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生态工程综合性修复技术

2.1河道曝气生态净化。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以水生生物为主体, 辅以适当地人工曝气, 建立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 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改善或净化水质, 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中的氧气主要来源有人工曝气复氧, 大气复氧和水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传输部分氧气等三种途径。在采用曝气生态净化系统的黑臭河道内形成了一种有多种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 有细菌、真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地栖动物和生水动物等.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并形成食物链, 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2.2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是将城市河道设计成具有多种自然景观和生物类群, 景观与净化功能并存的河道净化系统, 是一项利用多功能河道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的生态工程技术。这种生态工程污水净化技术多采用有效附着或固定微生物的载体替代混凝土护坡, 并在河道可用的空间有效地利用于培植水生生物, 以确保河道对水中的污染物质的有效净化。

2.3底泥生物氧化技术。底泥生物修复是通过土著微生物定向扩增, 就地大量繁殖土著微生物, 利用土著微生物、各种电子受体、 共代谢底物等生物氧化组合技术生产出药物, 通过靶向给药技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 对河道黑臭底泥进行生物氧化, 可有效降低底泥有机物含量和耗氧速率, 提高底泥对上覆水体的生物降解能力, 促进底泥微量营养释放和藻类生长。

3展望

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但其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笔者认为今后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黑臭治理过程中的应用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黑臭水体的修复首先应因地制宜, 根据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 结合一定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才能有效的实施生物修复措施。同时应加强原位生物修复与异位生物修复相结合的生物修复技术试验, 探索治理城市河流黑臭的有效共性修复技术。城市黑臭水体属于重污染型水体, 其生物修复中选取的微生物、植物或水生动物种类特性是决定其污染治理的关键。

目前, 还缺乏生物修复技术在城市河流黑臭治理使用过程中对整个区域环境的影响以及风险评估。在今后的工作开展中应对生物修复技术使用的区域环境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在进行相关的臭水沟的治理过程中, 进行相关的生物技术对于臭水沟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对相关的臭水沟进行生物治理的方式在以上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对于使用生物方法对臭水沟的治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方式进行, 这三种方式不管哪种方式对于臭水沟的治理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另外本文还对相应的生态工程综合性修复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使得对臭水沟的治理方案更加完善。进一步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的发展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动力。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的环境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于很多大型工业企业对附近水源的发复读破坏, 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相关的水污染, 这种水污染的水源再狠大程度上是需要进行相关的流动的, 在流域到较小的沟渠就会形成对周围市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困扰的臭水沟。这种臭水沟不仅散发出的气味使得相关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糟糕, 其中含有的有毒物质还会使得居民的身体受到损害。因此对于现在的环境保护对相关的臭水沟进行合理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河流污染,黑臭

参考文献

[1]周志华, 温明霞, 李广志.物理-生物-生态技术相结合治理污染河道水体研究[J].北京水务, 2007 (3) .

[2]余光伟, 雷恒毅, 刘康胜, 白涛, 宋宪强, 俞强.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7 (9) .

篇4:黑臭河涌原位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关键词:生态消淤、水生生态、综合治理、修复

一、前言

随着珠三角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大量富含有机物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排入河涌,导致水体含氧量大幅下降,造成了河涌普遍呈现有机污染严重的特征。且由于长期不加治理,大量的污染物沉积在河涌底部,导致河涌底泥淤积,珠三角地区河涌的淤泥厚度可达0.5~2m,平均为0.36m。底泥中的还原性物质产生大量的化学耗氧使河涌底泥形成厌氧环境,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逐步腐化,变黑、发臭。

目前的城市河涌整治中,注重清淤,堤岸,绿化和截污等工程,而不重视底泥和水体生物原位修复,更不重视河涌生态体系建立,这样导致城市河涌整治中边治边黑,边黑边治,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河涌水质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现正积极探索城镇河涌污染治理新路子,提高河涌整治的效果和水平。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曾经在国内外许多工业污水处理厂、湖泊、池塘、湖塘、海滩等多个污染控制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都是对水体及其淤泥进行污染物的消减处理,效果皆良好,从事实上说明了该技术运用的可行性与成熟性。

二、常规河道清淤和水生生态技术修复存在的问题

传统整治河道的手段是截污与污水处理,清淤,水生态修复,补水,堤岸景观建设等。其中,常规清淤和水生生态技术修复存在很多问题:淤泥清挖工艺落后,工程投资大,操作麻烦,清淤效率低;清淤挖上来的淤泥含水率高,数量巨大,黑臭,运输和处置难;传统的清淤方法,最重要清除的上层不稳定淤泥残留多,加上发黑的河水,污染负荷仍然很大,黑臭难解决;生态修复未找到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并且易于维护的简单方法;需要使用曝气等其它设施,管理麻烦,维持费用大;普通的投放微生物治河技术,投放液态的微生物易被河水冲走,要长期不断投放,维持费用大,一年只能消化淤泥少于10cm,不能替代清淤。

综上所述,黑臭的河道,清淤后不稳定淤泥的残留量多,就算做到完全截污,河道内的污染负荷仍然很大,单纯依靠调水、补水难以彻底消除这些污染,难以短期内消除河道黑臭。不少投入了很多资金治理过的河道,虽然有一些效果,但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退潮时、枯水时仍然黑臭。

河道治理重在水环境生态修复与重建,重建生态系统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能使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持稳定,且易于控制和管理,维护费用低。所以,寻求高效而且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方法,是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最大的难点,是水体修复难易的关键,也是各种治理方法和治理效果的差异所在。施放底泥净化剂消解淤泥,同时能够快速修复水生生态,真正消除黑臭,是一种更有效的河道快速治理方法,生态修复不需要15年,几个月至1年就可以做到。

三、原位生态修复治理关键技术

1、关键技术简介

水环境生物修复是在可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和水生生物生命代谢活动,修复被污染的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过程。而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为生态修复剂技术,即在无固定设备且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水体的自净功能,采用直接向污染河道投入高效的本源微生物菌群和微生物促进剂,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利于水体自净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繁殖,从而消除水体中的有机污染,同时对河道有机底泥起到一定的消化作用。具体的流程主要为:微生物驯化,微生物菌剂在河涌底泥中接种繁殖,根植河床,微生物对河道污水和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去除,净化水质和减少污泥量,再通过人工培育河道生态链最终恢复水体的原生态,实现水体稳定的自净功能。生态修复剂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降解原理,提高水体的生命力和自净能力,并重建其生态平衡、迅速地改善水质的技术与产品。

2、底泥净化生物修复治理黑臭河涌

针对底泥富含大量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好氧速率高,处于强还原状态的厌氧环境,投放生态修复剂的方法,进行生物修复,以控制和消除底泥污染。底泥净化剂,由增氧剂、有效微生物菌剂和生物载体组成。增氧剂在水中逐渐释放出氧,改变河道底层厌氧生态环境为好氧生态环境,激活微生物菌群,同时为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电子受体;有效微生物菌剂是采用本土化的好氧型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作为载体的多孔矿物,可为微生物菌落提供巨大的附着表面,减少微生物的流失和更好发挥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在底泥净化剂的作用下,能有效地对污泥和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细菌等进行生物降解,污泥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河水不黑不臭,没有黑色底泥上浮,淤泥层减薄,矿化度增加,从而最终净化水质。

3、治理效果

河道第一次施放底泥净化剂,10天~20天臭味消失,河道从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出现许多微型动物;约一个月,河道水质变清,水里的微型动物继续增多;30天~50天,水底有很多水丝蚓(俗称“红虫”,是栖息在水底污泥中的底栖动物,以污水和污泥中的有机物为食物),大量的红虫对水生食物链的修复很有好处,继而水里可看到一些小鱼,表明水质好转,水生食物链初步修复,已适宜鱼类生长;两个半月,小鱼群增多,淤泥泥面从原来的黑色开始呈现灰白色;3个月~4个月,河底淤泥削减15~20厘米,当河底淤泥中的有机物被吸收分解之后,底泥表面就是一层不被吸收分解的沙、石,底泥泥面呈现灰白色,红虫逐渐减少;4个月~6个月,河底淤泥削减25~30厘米,河道已不黑不臭,水质明显变好。

4、淤泥消解和水生生态快速修复技术的优势

4.1 这种生态修复剂具有沉淀的功能,其本身及其固着的微生物不易流失,不易被水力冲跨,即使在水流动的河或者很深的水域里,都能沉入到底部,把淤泥里的有机物吸收分解掉,并达到净水、增氧、消除恶臭等效果。只要在被污染的水体投放了生态修复剂,就可以分解去除底质的淤泥和净化水质。

4.2 施放这种生态修复剂,不用机械清淤,不必解决淤泥出路,没有散发臭气的清淤场面。由于污染情况和淤泥情况不同,根据应用实例,施放一次生态修复剂,河道的淤泥4--6个月可以减少20--30厘米。

4.3 施放生态修复剂后,不需要曝气充氧设备,不需后期管理费,同时消除臭味,促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链修复,很适合净化底质污染和水体生态修复。

4.4 用生态修复剂消解淤泥,替代了清淤,同时快速修复水生生态,是一种可以与原有河道综合治理任务对接,大大降低治理难度,提高治理效果,而且无二次污染的先进技术。

四、结论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与截污补水相结合,对河涌段进行治污处理,有效地控制河道有机污染,减少河道底部淤泥量,从根本上起到净化河涌水质,达到消除黑臭、消除河道底泥的目的。生物修复剂应用性能优异的微生物增效技术,通过提高水体的生命力和自净能力,可以替代清淤,快速消除底泥,同时快速修复水生食物链,重建水体生态系统,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感观和水质,成为治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底泥生物修复剂具有沉淀的功能,其本身及其固着的微生物不易流失,有效的把淤泥里的有机物分解掉,达到净水、增氧、消除恶臭等效果,生态修复后不需任何管理费,是一种最经济净化,无二次污染的先进技术。

在我国还不能做到完全控制河道面源污染和完全截污治污的情况下,实践证明,应用生态消淤、快速修复水生态、分段截污与水生态污水处理等生物增效技术的集成,是一种疏浚、消除河道累积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河道发黑发臭的问题,是恢复河道良好生态环境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2]罗刚;刘军;胡和平;生物修复技术在白海面黑臭河涌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2期

[3]金腊华,梁志宏,万雨龙,袁杰,兰云飞;城市河涌水污染特征及治理措施[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5期

[4]周新民,林少礼,侯玉,郑国栋;广州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对策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4年04期

[5]饶胜;生物及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7年04期

[6]发明专利CN101050041A一种河涌污染治理方法 李开明 江栋 谢丹平等 2006.4.3

上一篇:八年级上数学经典难题下一篇:小学国旗下讲话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