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

2024-05-11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精选6篇)

篇1: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

宁阳二十四中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 学 生 预 防 艾 滋 病 知 识 教 案

单 位:艺 体

时 间:2016年2月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一课时 艾滋病的由来

一、教学目的:

1、进行艾滋病普及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最初的来源是什么。

2、艾滋病在我国是怎样传播的,让学生对这些存在隐患的行为提高警觉,避免学生参加这样的非法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艾滋病是怎么被发现的,世界各地政府对艾滋病是如何防护的。

2、艾滋病在我国是因为什么传播开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

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方式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导入:

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绝症,因为患者的死亡率极高,同时现在也没有可以治疗的药物,那么这样的超级绝症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样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成为威胁人类的第四大杀手呢?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这个知识。教学方法:陈述法。新课内容:

1、艾滋病的发现史:由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说,他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基因分析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于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进化而来。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殖民地。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艾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简要介绍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史,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2008年7月2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的努力取得了显著进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现缓和局势,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都出现下降;不过,各国的情况并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的总数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万,比2001年下降了30万;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200万,比2001年下降20万。据专家介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超级癌症”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2、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现史:自1980年代末开始,有人到河南省偏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收购廉价血浆,用来制药。当时血站的做法是,从血液中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分开,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再输入卖血人体内。因为负责运输氧气和养料的红细胞并不减少,所以卖血者抽掉400毫升(血)不会有明显虚弱和萎靡不振。但灾难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回输中降临了。

事后的研究发现,多个环节被认为有致命漏洞: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然后是离心机,当时普遍采用的离心机里面被分成12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很容易出现血袋被拽破的情况,如果血站分离员不严格操作,未将破损的血袋扔掉,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会被回输。有的私人血站就是一台小拖拉机上放一个离心机和几个反复使用的胶皮管子和针头。他们抽血进村,服务上门,现钱交易。

这样一来,只要一个卖血者体内带有艾滋病病毒,就会迅速蔓延开来。当时老实巴交愚昧的农民他们认为血跟井水一样,抽几桶还是那么多,经常把老水抽出来换新水,去旧血,换新血,有利于新陈代谢,对身体有益无害。你不去卖血,说明你身体不健康,有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乡村,卖血成了一种生存状态。“公路上站满了搭车去城里卖血的村民,像赶集一样成家成户地去。走在路上还说着,这个胳臂是化肥(尿素),这个胳臂是磷肥。”

在最鼎盛时期,整个河南合法的血站有230多家,非法血站数不清。直到1995年3月,河南省卫生厅和公安厅发布通知,已经泛滥成灾的血站被大规模取缔,最后一批非法血站也在1997年遭到严厉打击而销声匿迹。但至今非法卖血也未能完全消除。仍有些人在暗中卖血输血。艾滋病大蔓延的悲剧上演,就来源于大规模的卖血输血„„

五、课堂小结: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我国之所以会有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人们的无知和对健康的不关注,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大家不要再犯类似于这样的错误。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二课时 艾滋病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患上艾滋病后的几个阶段。

2、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

三、教学难点:

1、患病后分为几个阶段。

2、患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状况。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1、教学内容: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艾滋病的集几种传播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性传染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时间很长,我们要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了呢?今天我们就要讲患上艾滋病后的分段和表现情况。

3、教学方法:陈述法

4、课堂内容:

(一)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倒置。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二)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癫痫、肢体瘫痪、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储留、肠梗阻等。

(三)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①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②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③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④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⑤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 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⑥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⑦常见肿瘤: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四)疾病危害:

①对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②对他人的危害: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③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五)诊断鉴别:

1、HIV感染的辅助检查

(1)HIV抗体初筛试验(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

(2)HIV抗体确证试验(WB):WHO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3)HIV-RNA: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4)p24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5)快速检测试验: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2、并发症的辅助检查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因此总体上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种类的血液检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包括尿液、粪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检查及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各部位的超声、X线、CT、MRI、PET-CT),活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支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的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以上检查需要针对每名患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选择性检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各期的患者,无论病情是否稳定,均需要监测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和HIV-RNA,以便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用药调整。

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总之,艾滋病对我们人体、对我们的家庭、对我们的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艾滋病。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三课时 艾滋病的预防

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选择科学正确的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2、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决定能力。

3、培养学生如何规避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讲解什么是预防爱滋病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性为。

三、教学难点:

1、危险行为与非安全行为的区分与把握。

2、课堂讨论活动的组织与协调。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二)教学内容:

引导:艾滋病的传播是与人的行为密切联系的。艾滋病主要通过高危行为传播,而一般的的无危行为则不能感染和传播艾滋病,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活动来判断哪些属于高危行为,哪些是低危行为,哪些是无危行为。

1、判断危险行为与非危险行为(分组活动与讨论)

(1)目的:通过活动与讨论使学生强化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区分危险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区别,判断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行为的危险与安全程度。

(2)教具准备:

①分别将写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确定”的分类卡分发给四个小组,每组一份。

②将写有日常生活行为的小卡片数份,每组一份。

卡片内容:社交性拥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输血、无偿献血、蚊虫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游泳池游泳、使用公用电话、共坐公共汽车、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须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打篮球、打喷嚏、人工呼吸。

(3)具体步骤:

①教师讲解:“高危”行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的高度危险(感染率较高)的行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低度(感染率较低)的行为;“无危”即不会被艾滋病毒感染的安全行为;“不确定”即无法确定是高危、低危或无危行为。

②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小组10人)分别将行为分类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和具体行为卡(日常生活行为)分到各组,并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主持本小组活动。

③将教室划分为四个区域,每小组由教师指定各自活动区域,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

④请各组成员按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具体的卡片(日常生活行为)放入行为分类卡所代表的区域内,让本组同学讨论这些行为归入相适应行为卡(高危、低危、无危、不确定)是否妥当,最后,全组形成统一意见。

⑤本组讨论完毕后,可让同学走动相互参观其他小组的分类情况,比较一下各组的差异并发表个人观点。

⑥请学生回到各组内,教师启发:同学们所持的观点有什么依据?自己是否同意他人的观点?

⑦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A、高危行为:①有多个性伙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输血(输入未检测的血液制品)。

B、低危行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身④穿耳⑤徒手帮助流鼻血的人止血。

C、无危行为:①利益社交亲吻②共用餐具③无偿献血④蚊虫叮咬⑤在游泳池统统游泳⑥坐公共汽车⑦使用公共电话⑧与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学习⑨打篮球⑩打喷嚏。

⑧教师总结:说明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不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危险行为才会传播艾滋病,无危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没有必要因此而产生正常交往的恐惧。并且着重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高危行为,时刻作出明智的安全选择。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危险行为

①引言:以上我们讨论和判断了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应积极倡导安全行为,反对和拒绝危险行为,下面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思考并发表各自观点。

②情景表演并讨论:

你的一位亲友病了,现在需要输血,你是支持,还是反对? 同班同学小王邀请你去纹身、穿耳朵,你是拒绝还是答应?

假如学校要组织你去艾滋病防治机构做义工,你愿意还是去还是拒绝? ③教师小结(通过课件):日常生活中坚持安全行为

坚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后及时销毁。伤口安全处理其他人处理伤口应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伤口。

慎用血液制品、纹身、穿耳等刺破皮肤器具都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纹身。

了解一般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所以应克服交往心理障碍。日常生活中应坚持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通过“分辨危险行为”活动和“如何坚持安全行为”的思考,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教会学生区分、辨别安全行为和危险行为的标准与方法,使学生有了明辨行为是非的能力,自觉构筑行为的“防火墙”,更好地以自觉性为预防艾滋病。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四课时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教学目的: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 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 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专家估计,2001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已超过60万。艾滋病已经遍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果不花大力气控制,到2010年,预计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会超过1000万。而如果控制的好的话,这一数字会降到150万。

二、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有关艾滋病的基本概念 如:什么是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的英文缩写)?什么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略称)?HIV这种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等。

2.艾滋病的流行状况

可重点介绍两方面。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国的蔓延情况,如:(1)艾滋病被发现迄今仅20年,可已导致全世界7000多万人感染,300多万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国,我国各省区市也无一幸免;(3)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阶段,截止2002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二是青少年受到的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约70%是15-39岁青壮年;(2)处于性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绍目的是让学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边;预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现在就应该行动起来。

3.艾滋病的严重危害 可侧重于以下内容:(1)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日以继夜研究,但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可根治的药物,也没有能有效预防其发生的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数将迟早发病、死亡。(3)艾滋病造成的损失不仅局限于个人,且牵连到家庭、子女和亲友。(4)艾滋病不是简单的疾病问题,而是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它导致的社会发展迟滞、劳动力损失、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等灾难性影响,波及整个国家和民众。

4.艾滋病的传播方式

内容可分两类,具同样的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确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存在于患者和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液中。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其次,应明确告诉学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内容尽量具体,如:咳嗽、打喷嚏、握手、礼节性接吻;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一起吃饭,一起玩;共用电话、茶杯、马桶垫、游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懂得这些知识后,将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明确,从而增强预防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转而向患者提供必要的关爱和帮助。

5.艾滋病的症状

下列概念和临床表现十分重要:(1)人感染HIV后,一般经历多年后才出现症状。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的,但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HIV病毒,有很强的传染性。(2)若某人发生上述危险行为后,出现长期低热、体重急剧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和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应注意排除艾滋病。(3)进入发病阶段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受到全面破坏,所以会出现肺炎、脑炎、结核、乙肝、病毒性疱疹、口腔霉菌感染等“条件性感染”(对正常人不会致病的病原体能在他们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现,表明患者已进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时间将明显缩短。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五课时 认识红丝带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红丝带的由来,世界各地为预防和治疗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4、中国红丝带组织

三、教学难点:

1、红丝带的由来

2、红丝带的发展

3、红丝带的含义

四、教学内容:

1、课前导入:

我们以前都听过“世界艾滋病日”,也知道每一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那一天,电视里会播放各种各样关于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和宣传。大家还记的在广告中出现的艾滋病的标识吗?那就是红丝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红丝带的有关知识。

2、授课方式:陈述法

3、课堂内容;(1)红丝带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视。

1991年,以纽约画家帕特里克和摄影家艾伦为首的15名艺术家成立了一个叫作“视觉艾滋病”的组织,希望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组织内所有成员都是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当时的美国社会对艾滋病患者漠不关心,甚至心怀恐惧。然而就是这样一些人大声疾呼,让整个美国社会无法忽视艾滋病。当时正值海湾战争期间,美国许多小镇的居民喜欢悬挂或佩戴丝带以表示对远在海湾地区美国士兵的支持。艺术家们从中获得灵感,选择了代表生机、激情和鲜血的红色作为丝带的颜色。这些艺术家用红丝带 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倡导尊重艾滋病患者人权,推广预防艾滋病的社会公益活动。

那时,该年度世界著名的大型戏剧和音乐剧大奖“托尼奖”颁奖仪式即将在百老汇举行。“视觉艾滋病”的艺术家们制作了3000个红丝带,通过帕特里克在百老汇的朋友,把红丝带散发给明星与观众,呼吁关注艾滋病患者。这一举动引起巨大轰动,百老汇剧院里几乎所有拿到红丝带的人都将其佩戴,红丝带很快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此后几年的奥斯卡和“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所有明星几乎都戴着这个标志。(2)红丝带的发展:

在此后的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红丝带从此成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它象征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视觉艾滋病”组织没有因为红丝带挣一分钱。帕特里克等人从没有把它当成敛财工具,也根本没想过为其注册商标。艾伦则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会这么流行。我们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

如今的帕特里克因患艾滋病而憔悴不堪,他回忆说,“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死了,如今,我20来岁时认识的朋友只有一个还活着”。他表示愿意放弃作为红丝带发明人享受的知名度,愿意放弃一切,只要他能抗过体内的艾滋病病毒。

后来,许多关注艾滋病的爱心组织、医疗机构、咨询电话纷纷以“红丝带”命名。红丝带逐渐成为呼唤全社会关注艾滋病的防治问题,理解、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国际性标志。

在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防治大会等会议、活动现场,都有工作人员发送红丝带。我国为世界艾滋病日举办的大型公益文艺晚会,也命名为《飘动的红丝带》。

(3)红丝带标志的意义:

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

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它代表了:

关心,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带,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病人,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

希望,红丝带愿意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支持,红丝带代表着一种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

“红丝带”是全世界关心艾滋病患者行动的标志,它鼓励我们大家伸出友爱、关怀之手,来帮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

“红丝带”象征着希望,希望艾滋病在将来有结束的一天,希望受难的朋友能痊愈,希望整个社会的压力得以缓解。

别上“红丝带”的胸章,代表为一起战胜艾滋病而努力。“红丝带”表露着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照顾者的关怀与接纳,以及对艾滋病卫生教育、治疗方法和疾病研究的支持。(4)中国组织: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简称协会,英文名称为Chinese Association of STD&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英文缩写为CASPC)成立于1993年11月30日,属国家级社会团体,卫生部主管,挂靠在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会的宗旨是团结和动员广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内,积极参与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加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协会办事机构为秘书处,下设综合部、外联部、培训部和编辑部。协会设有四个分支机构,即关怀与治疗工作委员会、健康教育与大众传媒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艾滋病工作网络工作委员会。十多年来,协会配合政府各个时期艾滋病防治的中心工作,围绕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技术培训和关爱护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扩大了协会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影响,使之逐步成为国内非政府组织(NGO)从事艾滋病工作的牵头单位。

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艾滋孤儿救助行动”论坛,由各地爱心人士自愿发起,于2004年筹备,2005年初正式成立,作为一个以自愿、平等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间公益组织,我们致力于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倡导公民意识,推广社会服务理念,使更多公众认识AIDS及艾滋孤儿救助工作,鼓励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投入、参与到社会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我们的目的:防治艾滋.救助孤儿!专注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为艾滋孤儿寻求、调动和整合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在自愿前提下的帮助,另一方面为所有愿意为预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儿事业出力的志愿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实现预防艾滋、救助艾滋孤儿的目的,我们欢迎一切有效的合作方式。(5)有关艾滋病的宣传语:

防治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将多一份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他们惧怕病魔,可更怕冷漠。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

“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

五、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的是红丝带的由来、发展、所代表的意义以及中国为预防艾滋病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本课也是艾滋病知识学习的最后一节课,是前面几节课的收尾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红丝带的含义。

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第六课时 珍爱生命 预防艾滋病

教学目标:

1.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了解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情况,认识到问题的严峻。3.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消除恐惧心理。5.关爱他人,共享生命。

教学方式:学生活动,师生交流和教师讲解 教学内容:比较浅显、比较实用的知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领悟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3.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学准备:图片、课件、卡片、烧杯、注射器,纯水、氢氧化钠等。教学过程:

一、12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副标题是“权益,责任,落实”,旨在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全面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服务普遍可及的目标,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视。

艾滋病,我们从听到这个名字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了,多数人是谈艾色变。不错,艾滋病确实很恐怖,它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没有药物可以医治,更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是当前医学界最关注的一种传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称;又因损害性严重,被称为“超级癌症”。

二、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这个命名表达了三个定义:第一,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第三,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多种系统的机会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候群。

三、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环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四、艾滋病病毒的特征: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高温、干燥或者通常用的化学清洁剂或消毒剂都可以杀死这种病毒。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虫体内存活。

2.具有迅速变异能力。艾滋病病毒的“外貌”经常发生改变,有许多的亚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的I型病毒现有11个亚型,而且这些亚型还在不断变化着。

3.艾滋病期: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五、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国的蔓延情况。

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在身体一向很健康的青年男性同性恋中发现了一种“怪病”。患病者出现全身免疫功能的缺陷,从而引发致命的感染和肿瘤,各种治疗均不能解决临床症状,患者很快死亡。随后,在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多性伴者中也大量发现了这个怪病。该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造成了人们很大的惊慌和恐惧,许多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研究病因,探索治疗方法。此“怪病”就是现在的艾滋病。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来中国旅游,因得了怪病住进北京协和医院5天发病后死亡,这是首先报告中国境内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人(54万~76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7.5万人;人群感染率平均为0.05%。2005年新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约7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约2.5万人。中国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发病和死亡依然严重,疫情由高危行为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新发生的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

六、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七、为什么说艾滋病可以预防?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八、艾滋病有哪些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接触传播。通过混乱的男女间、男性(同性恋)间的性交传播。(2)血液传播。通过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在纹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须刀等时使用污染的器械,因刺破皮肤或黏膜而感染。(3)母婴传播。母亲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婴儿有半数以上将在胎儿时,或通过母亲产道分娩,或出生后吃母乳而感染,绝大多数在5岁前死亡。

九、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

如果身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们。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正确态度是:同情、关心并尽力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扩散他们的病情。如果别人对他们感到恐惧,我们可以带头到他们的家里去,跟他们握手,帮助他们收拾房间,从而消除人们的恐惧感。

艾滋病虽然凶险,但它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认识的它的危害性,以及提高我们自身的保护意意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预防艾滋病。希望今天大家学习后,可以把你掌握的知识告诉您的家人、朋友。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病、了解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

篇2: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

2015--2016學第二學期

中 學 生 預 防 艾 滋 病 知 識 教 案

單 位:藝 體

時 間:2016年2月

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教案 第一課時 艾滋病の由來

一、教學目の:

1、進行艾滋病普及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艾滋病最初の來源是什麼。

2、艾滋病在我國是怎樣傳播の,讓學生對這些存在隱患の行為提高警覺,避免學生參加這樣の非法活動。

二、教學重點:

1、艾滋病是怎麼被發現の,世界各地政府對艾滋病是如何防護の。

2、艾滋病在我國是因為什麼傳播開の,這對我們現在の生活有什麼樣の啟示。

三、教學難點:

艾滋病在我國の傳播方式以及所帶來の啟示。

四、教學安排:(一課時)課前導入:

艾滋病被稱為超級絕症,因為患者の死亡率極高,同時現在也沒有可以治療の藥物,那麼這樣の超級絕症是怎麼被發現の,又是怎樣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成為威脅人類の第四大殺手呢?我們今天就是要學習這個知識。教學方法:陳述法。新課內容:

1、艾滋病の發現史:由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組成の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說,他們通過野外調查和基因分析證實,人類艾滋病病毒HIV-1起源於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從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進化而來。1959年の剛果,還是法屬殖民地。一個自森林中走出の土人,被邀請參與一項和血液傳染病有關の研究。他の血液樣本經化驗後,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塵封數十年。萬沒想到の是,數十年後,這血液樣本竟然成為解開艾滋病來源の重要線索。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簡要介紹了5例艾滋病病人の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の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の外籍青年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艾滋病嚴重地威脅著人類の生存,已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の高度重視。艾滋病在世界範圍內の傳播越來越迅猛,嚴重威脅著人類の健康和社會の發展,已成為威脅人們健康の第四大殺手。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確認艾滋病以來,25年間全球累計有650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萬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萬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當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萬人,另有280萬人死於艾滋病。

2008年7月29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發布了《2008艾滋病流行狀況報告》。報告指出,2007年,全球防治艾滋病の努力取得了顯著進展,艾滋病流行首次呈現緩和局勢,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の數量以及因艾滋病死亡の人數都出現下降;不過,各國の情況並不均衡,全球艾滋病患者の總數也仍然居高不下。2007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270萬,比2001年下降了30萬;因艾滋病死亡の人數為200萬,比2001年下降20萬。據專家介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從感染初期算起,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の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の腸炎、肺炎、腦炎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直至因長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の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の特效藥物,也沒有可用於預防の有效疫苗。目前,這種病死率幾乎高達100%の“超級癌症”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故此我們把其稱為“超級絕症”。

2、艾滋病在我國の發現史:自1980年代末開始,有人到河南省偏遠貧窮の農村地區收購廉價血漿,用來制藥。當時血站の做法是,從血液中提取血漿,然後把剩下の紅血球分開,加入適量の生理鹽水再輸入賣血人體內。因為負責運輸氧氣和養料の紅細胞並不減少,所以賣血者抽掉400毫升(血)不會有明顯虛弱和萎靡不振。但災難就在這不知不覺の回輸中降臨了。

事後の研究發現,多個環節被認為有致命漏洞:首先是抽完血後剪斷輸血管和掐血袋口の消毒鉗,這兩個器械都與抽出來の全血接觸;然後是離心機,當時普遍采用の離心機裏面被分成12個小鍋,每個小鍋裏放兩袋血,很容易出現血袋被拽破の情況,如果血站分離員不嚴格操作,未將破損の血袋扔掉,沾有別人血液の紅細胞會被回輸。有の私人血站就是一臺小拖拉機上放一個離心機和幾個反複使用の膠皮管子和針頭。他們抽血進村,服務上門,現錢交易。

這樣一來,只要一個賣血者體內帶有艾滋病病毒,就會迅速蔓延開來。當時老實巴交愚昧の農民他們認為血跟井水一樣,抽幾桶還是那麼多,經常把老水抽出來換新水,去舊血,換新血,有利於新陳代謝,對身體有益無害。你不去賣血,說明你身體不健康,有病。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些鄉村,賣血成了一種生存狀態。“公路上站滿了搭車去城裏賣血の村民,像趕集一樣成家成戶地去。走在路上還說著,這個胳臂是化肥(尿素),這個胳臂是磷肥。”

在最鼎盛時期,整個河南合法の血站有230多家,非法血站數不清。直到1995年3月,河南省衛生廳和公安廳發布通知,已經泛濫成災の血站被大規模取締,最後一批非法血站也在1997年遭到嚴厲打擊而銷聲匿跡。但至今非法賣血也未能完全消除。仍有些人在暗中賣血輸血。艾滋病大蔓延の悲劇上演,就來源於大規模の賣血輸血……

五、課堂小結:

艾滋病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人們の廣泛關注,而我國之所以會有艾滋病患者,就是因為人們の無知和對健康の不關注,今天這節課,就是要在學習の過程中讓大家不要再犯類似於這樣の錯誤。

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教案 第二課時 艾滋病の特點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了解艾滋病感染の各個時期以及其特點。

2、了解艾滋病對人體の傷害,對家庭和社會の危害。

3、了解艾滋病の一些診斷方法。

二、教學重點:

1、患上艾滋病後の幾個階段。

2、在患病の不同階段人體の狀況如何。

三、教學難點:

1、患病後分為幾個階段。

2、患病不同階段の表現狀況。

四、教學安排:(一課時)

1、教學內容:艾滋病の感染階段以及各個階段の表現。

2、新課導入:我們已經學習過艾滋病の集幾種傳播方式,在這幾種方式中,性傳染是最主要の方式,但是我們也知道艾滋病の潛伏時間很長,我們要怎麼知道一個人是不是有艾滋病了呢?今天我們就要講患上艾滋病後の分段和表現情況。

3、教學方法:陳述法

4、課堂內容:

(一)我國將HIV感染分為急性期、無症狀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後2-4周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惡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症狀。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輕微,持續1-3周後緩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後數周才出現。CD4+ 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CD4/CD8比例可倒置。診斷標准:病人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後6周初篩試驗可檢出抗體,幾乎100%感染者12周後可檢出抗體,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感染後3個月內或6個月後才檢出。

2、無症狀期 :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の急性期症狀而直接進入此期。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此期の長短與感染病毒の數量、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診斷標准:有流行病學史,結合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3、艾滋病期為感染HIV後の最終階段。病人CD4+ 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 <200/mm3,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症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二)HIV相關症狀:

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の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病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症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癡呆等。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①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の淋巴結腫大;②淋巴結直徑≥1cm,無壓痛,無粘連;③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の常見症狀: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各種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癡呆、癲癇、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儲留、腸梗阻等。

(三)常見の機會性感染:

①呼吸系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肺結核、複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②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

③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細胞病毒性食道炎、腸炎;沙門氏菌、痢疾杆菌、空腸彎曲菌及隱孢子蟲性腸炎。

④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複發性口腔潰瘍、牙齦炎等。⑤皮膚、淋巴結:帶狀皰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 炎、甲癬、淋巴結結核。

⑥眼部:巨細胞病毒性及弓形蟲性視網膜炎。⑦常見腫瘤:子宮頸癌、惡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四)疾病危害:

①對患者自身の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為一種可控の慢性病。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時診治、病毒耐藥或藥物の副作用等原因,而死亡或致殘。同時由於社會對感染者の歧視,也常常給感染者帶來沉重の精神壓力。

②對他人の危害:感染者無保護の性行為、多個性伴、共用針具靜脈吸毒及經過母嬰途徑等可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③對家庭及社會の危害:雖然我國早已實施對HIV感染者“四免一關懷”の政策,但晚期並發症の治療仍可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の經濟負擔和社會問題。

(五)診斷鑒別:

1、HIV感染の輔助檢查

(1)HIV抗體初篩試驗(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陽性出現。對於初篩陽性の患者,應經確證試驗確證。

(2)HIV抗體確證試驗(WB):WHO規定,只要出現2個env條帶即可判定為陽性。

(3)HIV-RNA:敏感性為100%,但偶爾會出現假陽性,但假陽性結果通常低於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4)p24抗原:有助於早期診斷,靈敏性及特異性均較高。

(5)快速檢測試驗:可采集全血或毛細血管の血液,一般15-30分鐘可出結果。但假陽性及假陰性率均較高,不作為常規檢測。

2、並發症の輔助檢查

艾滋病是一種可以累及全身各個器官の疾病,因此總體上可能會涉及到所有種類の血液檢查、排泄物、分泌物、體液檢查(包括尿液、糞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腦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檢查及針對不同部位、不同種類の並發症の影像學檢查(包括各部位の超聲、X線、CT、MRI、PET-CT),活組織病理或細胞學檢查(對腫瘤,分支杆菌、真菌、巨細胞病毒等感染の診斷及鑒別意義重大)。以上檢查需要針對每名患者の不同並發症進行選擇性檢查。

需要特別提到の是,各期の患者,無論病情是否穩定,均需要監測CD4+ T 淋巴細胞計數和HIV-RNA,以便及時開始抗病毒治療和抗病毒用藥調整。

診斷標准:

(1)有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加上述各項中の任何一項,即可診為艾滋病。

(2)HIV抗體陽性,而CD4+ T淋巴細胞數<200/mm3,也可診斷為艾滋病。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の學習,我們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の幾個階段以及在這個階段中不同の表現形式,同樣,我們也講了一些可以診斷艾滋病の方法。總之,艾滋病對我們人體、對我們の家庭、對我們の社會,都會造成很大の傷害,所以,我們要積極預防艾滋病。

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教案 第三課時 艾滋病の預防

一、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の行為意識,選擇科學正確の生活方式。

1、全面了解與預防艾滋病有關の安全行為和不安全行為。

2、培養學生正確の行為決定能力。

3、培養學生如何規避不安全行為の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講解什麼是預防愛滋病の安全行為和不安全性為。

三、教學難點:

1、危險行為與非安全行為の區分與把握。

2、課堂討論活動の組織與協調。

四、教學安排:(一課時)

(一)教學方法:討論法、情景再現法

(二)教學內容:

引導:艾滋病の傳播是與人の行為密切聯系の。艾滋病主要通過高危行為傳播,而一般のの無危行為則不能感染和傳播艾滋病,下面我們就通過具體活動來判斷哪些屬於高危行為,哪些是低危行為,哪些是無危行為。

1、判斷危險行為與非危險行為(分組活動與討論)

(1)目の:通過活動與討論使學生強化艾滋病預防相關知識,區分危險行為與安全行為の區別,判斷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觸行為の危險與安全程度。

(2)教具准備:

①分別將寫有“高危、低危、安全、不確定”の分類卡分發給四個小組,每組一份。

②將寫有日常生活行為の小卡片數份,每組一份。

卡片內容:社交性擁抱、共同牙刷、共同餐具、輸血、無償獻血、蚊蟲叮咬、共同剪指甲刀、在遊泳池遊泳、使用公用電話、共坐公共汽車、用未經消毒の器械紋身、吸食毒品、共同剃須刀、共同牙刷、共同注射器、與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學習、打籃球、打噴嚏、人工呼吸。

(3)具體步驟:

①教師講解:“高危”行為即有被艾滋病感染の高度危險(感染率較高)の行為;“低危”即有被艾滋病毒感染の低度(感染率較低)の行為;“無危”即不會被艾滋病毒感染の安全行為;“不確定”即無法確定是高危、低危或無危行為。

②將學生分成4個小組(每小組10人)分別將行為分類卡(高危、低危、無危、不確定)和具體行為卡(日常生活行為)分到各組,並由每組選出一個代表進行記錄和總結,並主持本小組活動。

③將教室劃分為四個區域,每小組由教師指定各自活動區域,讓小組成員展開討論。

④請各組成員按各自按自己の理解將這些具體の卡片(日常生活行為)放入行為分類卡所代表の區域內,讓本組同學討論這些行為歸入相適應行為卡(高危、低危、無危、不確定)是否妥當,最後,全組形成統一意見。

⑤本組討論完畢後,可讓同學走動相互參觀其他小組の分類情況,比較一下各組の差異並發表個人觀點。

⑥請學生回到各組內,教師啟發:同學們所持の觀點有什麼依據?自己是否同意他人の觀點?

⑦教師公布正確答案:

A、高危行為:①有多個性夥伴②共用注射器③輸血(輸入未檢測の血液制品)。

B、低危行為:①共用牙刷②共用前指甲刀③用未經消毒の器械紋身④穿耳⑤徒手幫助流鼻血の人止血。

C、無危行為:①利益社交親吻②共用餐具③無償獻血④蚊蟲叮咬⑤在遊泳池統統遊泳⑥坐公共汽車⑦使用公共電話⑧與艾滋病感染者同班學習⑨打籃球⑩打噴嚏。

⑧教師總結:說明艾滋病傳播の途徑以及不傳播の途徑和預防方法。並且強調指出,只有危險行為才會傳播艾滋病,無危行為不會傳播艾滋病。沒有必要因此而產生正常交往の恐懼。並且著重指出,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謹慎小心,避免高危行為,時刻作出明智の安全選擇。

2、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絕危險行為

①引言:以上我們討論和判斷了日常生活中の安全行為和危險行為。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應積極倡導安全行為,反對和拒絕危險行為,下面我們通過現實生活中の實例來思考並發表各自觀點。

②情景表演並討論:

你の一位親友病了,現在需要輸血,你是支持,還是反對? 同班同學小王邀請你去紋身、穿耳朵,你是拒絕還是答應?

假如學校要組織你去艾滋病防治機構做義工,你願意還是去還是拒絕? ③教師小結(通過課件):日常生活中堅持安全行為

堅持安全注射(包括注射疫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用後及時銷毀。傷口安全處理其他人處理傷口應戴上手套,避免直接接觸傷口。

慎用血液制品、紋身、穿耳等刺破皮膚器具都必須經過嚴格消毒,最好不穿耳、紋身。

了解一般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の,所以應克服交往心理障礙。日常生活中應堅持安全行為,拒絕不安全行為。

五、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通過“分辨危險行為”活動和“如何堅持安全行為”の思考,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安全行為和危險行為。教會學生區分、辨別安全行為和危險行為の標准與方法,使學生有了明辨行為是非の能力,自覺構築行為の“防火牆”,更好地以自覺性為預防艾滋病。

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教案 第四課時 艾滋病傳播の途徑

教學目の:

1.掌握艾滋病の基本知識

2.了解我國艾滋病の發展情況,認識到問題の嚴峻 3.掌握艾滋病の傳播途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不會傳播艾滋病,消除恐懼心理 5.關愛他人,共享生命 教學方式:學生交流和教師講解 教學內容:比較淺顯、比較實用の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來中國旅遊,因得了怪病住進北京協和醫院5天發病後死亡,這是首先報告中國境內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2001年9月30日止,全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報告28,13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208例,死亡641例。專家估計,2001年底,全國實際感染艾滋病病毒の人數已超過60萬。艾滋病已經遍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如果不花大力氣控制,到2010年,預計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將會超過1000萬。而如果控制の好の話,這一數字會降到150萬。

二、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の內容

1.有關艾滋病の基本概念 如:什麼是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の英文縮寫)?什麼是HIV(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の略稱)?HIV這種病毒有哪些生物特性?等。

2.艾滋病の流行狀況

可重點介紹兩方面。一是它在世界和中國の蔓延情況,如:(1)艾滋病被發現迄今僅20年,可已導致全世界7000多萬人感染,300多萬人死亡。(2)蔓延波及世界各國,我國各省區市也無一幸免;(3)我國已進入艾滋病快速蔓延階段,截止2002年底全國HIV感染者已超過100萬。二是青少年受到の危害,如:(1)全球HIV感染者約70%是15-39歲青壯年;(2)處於性發育階段の青少年是主要受害者;(3)女青少年尤其易感。介紹目の是讓學生看到:艾滋病就在自己身邊;預防艾滋病工作已迫不及待,現在就應該行動起來。

3.艾滋病の嚴重危害 可側重於以下內容:(1)盡管全世界の科學家都在日以繼夜研究,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到可根治の藥物,也沒有能有效預防其發生の疫苗。(2)人一旦感染HIV,大多數將遲早發病、死亡。(3)艾滋病造成の損失不僅局限於個人,且牽連到家庭、子女和親友。(4)艾滋病不是簡單の疾病問題,而是危及人類生存發展の重大社會問題。它導致の社會發展遲滯、勞動力損失、醫療費用急劇增加,社會福利水平下降等災難性影響,波及整個國家和民眾。

4.艾滋病の傳播方式

內容可分兩類,具同樣の重要性。首先是它有非常明確の傳播途徑。HIV病毒存在於患者和HIV感染者の血液、精液、陰道液中。傳播途徑有三種:(1)性接觸傳播。通過混亂の男女間、男性(同性戀)間の性交傳播。(2)血液傳播。通過輸入被病毒汙染の血液;使用未消毒の注射器;在紋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須刀等時使用汙染の器械,因刺破皮膚或黏膜而感染。(3)母嬰傳播。母親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嬰兒有半數以上將在胎兒時,或通過母親產道分娩,或出生後吃母乳而感染,絕大多數在5歲前死亡。其次,應明確告訴學生,一般日常生活接觸不傳播艾滋病。內容盡量具體,如:咳嗽、打噴嚏、握手、禮節性接吻;同在一個教室上課,一起吃飯,一起玩;共用電話、茶杯、馬桶墊、遊泳池、毛巾等;蚊子等昆蟲叮咬;都不會傳播艾滋病。懂得這些知識後,將使青少年明白艾滋病の傳播途徑明確,從而增強預防の信心;同時有助於消除對艾滋病の恐懼,轉而向患者提供必要の關愛和幫助。

5.艾滋病の症狀

下列概念和臨床表現十分重要:(1)人感染HIV後,一般經曆多年後才出現症狀。他表面上可是完全健康の,但血液、精液和陰道分泌液中存在著大量HIV病毒,有很強の傳染性。(2)若某人發生上述危險行為後,出現長期低熱、體重急劇下降、盜汗、慢性腹瀉和咳嗽、全身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注意排除艾滋病。(3)進入發病階段後,患者體內免疫系統受到全面破壞,所以會出現肺炎、腦炎、結核、乙肝、病毒性皰疹、口腔黴菌感染等“條件性感染”(對正常人不會致病の病原體能在他們身上引起感染),以及惡性腫瘤等。上述病症一旦出現,表明患者已進入艾滋病晚期,生存時間將明顯縮短。

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教案 第五課時 認識紅絲帶

一、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紅絲帶の含義、紅絲帶の由來,世界各地為預防和治療做出了怎樣の貢獻。

二、教學重點:

1、紅絲帶の由來

2、紅絲帶の發展

3、紅絲帶の含義

4、中國紅絲帶組織

三、教學難點:

1、紅絲帶の由來

2、紅絲帶の發展

3、紅絲帶の含義

四、教學內容:

1、課前導入:

我們以前都聽過“世界艾滋病日”,也知道每一年の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那一天,電視裏會播放各種各樣關於艾滋病の公益廣告和宣傳。大家還記の在廣告中出現の艾滋病の標識嗎?那就是紅絲帶,今天我們就要學習紅絲帶の有關知識。

2、授課方式:陳述法

3、課堂內容;(1)紅絲帶の由來:

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視艾滋病為一種可怕の疾病,艾滋病患者受到歧視。

1991年,以紐約畫家帕特裏克和攝影家艾倫為首の15名藝術家成立了一個叫作“視覺艾滋病”の組織,希望創造一種視覺象征,以示對艾滋病患者の同情。組織內所有成員都是患有艾滋病の同性戀者。當時の美國社會對艾滋病患者漠不關心,甚至心懷恐懼。然而就是這樣一些人大聲疾呼,讓整個美國社會無法忽視艾滋病。當時正值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許多小鎮の居民喜歡懸掛或佩戴絲帶以表示對遠在海灣地區美國士兵の支持。藝術家們從中獲得靈感,選擇了代表生機、激情和鮮血の紅色作為絲帶の顏色。這些藝術家用紅絲帶 來默默悼念身邊死於艾滋病の同伴們,倡導尊重艾滋病患者人權,推廣預防艾滋病の社會公益活動。

那時,該世界著名の大型戲劇和音樂劇大獎“托尼獎”頒獎儀式即將在百老匯舉行。“視覺艾滋病”の藝術家們制作了3000個紅絲帶,通過帕特裏克在百老匯の朋友,把紅絲帶散發給明星與觀眾,呼籲關注艾滋病患者。這一舉動引起巨大轟動,百老匯劇院裏幾乎所有拿到紅絲帶の人都將其佩戴,紅絲帶很快在全世界流傳開來。此後幾年の奧斯卡和“托尼獎”頒獎典禮上,所有明星幾乎都戴著這個標志。(2)紅絲帶の發展:

在此後の一次世界艾滋病大會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齊聲呼籲人們の理解,一條長長の紅絲帶被拋向會場上空,支持者們將紅絲帶剪成小段,並用別針將折疊好の紅絲帶別在胸前。紅絲帶從此成為艾滋病防治の象征,它象征著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の關心與支持,象征著對生命の熱愛和對平等の渴望,象征著要用“心”來參與艾滋病防治工作。

“視覺艾滋病”組織沒有因為紅絲帶掙一分錢。帕特裏克等人從沒有把它當成斂財工具,也根本沒想過為其注冊商標。艾倫則說:“我從來沒有想到它會這麼流行。我們當時根本就沒有考慮這些。”

如今の帕特裏克因患艾滋病而憔悴不堪,他回憶說,“那麼多有才華の年輕人都死了,如今,我20來歲時認識の朋友只有一個還活著”。他表示願意放棄作為紅絲帶發明人享受の知名度,願意放棄一切,只要他能抗過體內の艾滋病病毒。

後來,許多關注艾滋病の愛心組織、醫療機構、咨詢電話紛紛以“紅絲帶”命名。紅絲帶逐漸成為呼喚全社會關注艾滋病の防治問題,理解、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の國際性標志。

在第一屆中國艾滋病性病防治大會等會議、活動現場,都有工作人員發送紅絲帶。我國為世界艾滋病日舉辦の大型公益文藝晚會,也命名為《飄動の紅絲帶》。

(3)紅絲帶標志の意義:

紅絲帶像一條紐帶,將世界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抗擊艾滋病,它象征著我們對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の關心與支持;

象征著我們對生命の熱愛和對和平の渴望;

象征著我們要用“心”來參與預防艾滋病の工作。

絲帶是對HIV和艾滋病認識の國際符號,1991年在美國紐約第一次出現。它代表了:

關心,這一標志被越來越多の人佩帶,用來表示他們對HIV和艾滋病の關心,關心那些活著のHIV感染者,關心那些已經死去の病人,關心那些受艾滋病影響の人。

希望,紅絲帶願意成為一種希望の象征,象征疫苗の研究和治療感染者の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質量の提高。

支持,紅絲帶代表著一種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對未感染者の繼續教育,支持盡全力去尋找有效の治療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愛親朋の人。

“紅絲帶”是全世界關心艾滋病患者行動の標志,它鼓勵我們大家伸出友愛、關懷之手,來幫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の人。

“紅絲帶”象征著希望,希望艾滋病在將來有結束の一天,希望受難の朋友能痊愈,希望整個社會の壓力得以緩解。

別上“紅絲帶”の胸章,代表為一起戰勝艾滋病而努力。“紅絲帶”表露著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照顧者の關懷與接納,以及對艾滋病衛生教育、治療方法和疾病研究の支持。(4)中國組織:

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協會(簡稱協會,英文名稱為Chinese Association of STD&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英文縮寫為CASPC)成立於1993年11月30日,屬國家級社會團體,衛生部主管,掛靠在中國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協會の宗旨是團結和動員廣大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者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の規範內,積極參與我國の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加強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協會辦事機構為秘書處,下設綜合部、外聯部、培訓部和編輯部。協會設有四個分支機構,即關懷與治療工作委員會、健康教育與大眾傳媒工作委員會、志願者工作委員會和艾滋病工作網絡工作委員會。十多年來,協會配合政府各個時期艾滋病防治の中心工作,圍繞宣傳教育、行為幹預、技術培訓和關愛護理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形式多樣の活動,為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擴大了協會在艾滋病防治領域の影響,使之逐步成為國內非政府組織(NGO)從事艾滋病工作の牽頭單位。

起源於2002年開始の“艾滋孤兒救助行動”論壇,由各地愛心人士自願發起,於2004年籌備,2005年初正式成立,作為一個以自願、平等の方式結合起來の非政府、非宗教の民間公益組織,我們致力於通過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の互動,倡導公民意識,推廣社會服務理念,使更多公眾認識AIDS及艾滋孤兒救助工作,鼓勵並創造機會讓更多の人投入、參與到社會服務和社會發展工作.我們の目の:防治艾滋.救助孤兒!專注做我們力所能及の事情。一方面為艾滋孤兒尋求、調動和整合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在自願前提下の幫助,另一方面為所有願意為預防艾滋及救助艾滋孤兒事業出力の志願者提供一個交流の平臺.為實現預防艾滋、救助艾滋孤兒の目の,我們歡迎一切有效の合作方式。(5)有關艾滋病の宣傳語:

防治艾滋病,你我同參與。

有了愛の滋潤,他們將多一份與病魔抗爭の勇氣。

他們懼怕病魔,可更怕冷漠。

相互關愛,共享生命。

“艾”與被愛,連著紅絲帶。

五、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講の是紅絲帶の由來、發展、所代表の意義以及中國為預防艾滋病所做出の努力。同時,本課也是艾滋病知識學習の最後一節課,是前面幾節課の收尾課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紅絲帶の含義。

中學生預防艾滋病知識教案 第六課時 珍愛生命 預防艾滋病

教學目標:

1.掌握艾滋病の基本知識。

2.了解我國艾滋病の發展情況,認識到問題の嚴峻。3.掌握艾滋病の傳播途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4.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行為不會傳播艾滋病,消除恐懼心理。5.關愛他人,共享生命。

教學方式:學生活動,師生交流和教師講解 教學內容:比較淺顯、比較實用の知識 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領悟到艾滋病の危害性及預防艾滋病の重要性。

2.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艾滋病の傳播途徑。3.通過活動,使學生の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教學准備:圖片、課件、卡片、燒杯、注射器,純水、氫氧化鈉等。教學過程:

一、12月1日是一個特殊の日子。

2014年12月1日是第27個“世界艾滋病日”。我國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の宣傳主題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諾”,副標題是“權益,責任,落實”,旨在進一步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采取更為有效の措施,全面實現艾滋病預防、治療、關懷和支持服務普遍可及の目標,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防治工作,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消除歧視。

艾滋病,我們從聽到這個名字到現在,已經有幾十年了,多數人是談艾色變。不錯,艾滋病確實很恐怖,它傳染快,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更重要の是,至今還沒有藥物可以醫治,更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是當前醫學界最關注の一種傳染病。因此,它有“世界瘟疫”之稱;又因損害性嚴重,被稱為“超級癌症”。

二、什麼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種病死率很高の嚴重傳染病,它の醫學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這個命名表達了三個定義:第一,獲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後天獲得而不是先天具有の,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の傳染病;第二,免疫缺陷:主要是病毒造成人體免疫系統の損傷而導致免疫系統の防護功能減低、喪失;第三,綜合症:表示在臨床症狀方面,由於免疫缺陷導致の多種系統の機會性感染、腫瘤而出現の複雜症候群。

三、什麼是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の醫學名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它侵入人體後破環人體の免疫系統,使人體發生多種難以治愈の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四、艾滋病病毒の特征:

1.對外界環境の抵抗力較弱。艾滋病病毒離開人體後,常溫下只可生存數小時至數天,高溫、幹燥或者通常用の化學清潔劑或消毒劑都可以殺死這種病毒。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昆蟲體內存活。

2.具有迅速變異能力。艾滋病病毒の“外貌”經常發生改變,有許多の亞型。例如,最早引起艾滋病流行のI型病毒現有11個亞型,而且這些亞型還在不斷變化著。

3.艾滋病期:表現為全身症狀,如持續不規則低熱;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特別是除腹股溝以外,全身有兩處以上部位淋巴結腫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續慢性腹瀉;三個月內體重下降10%以上;盜汗,初為夜間出現,繼而發展到白天也存在;極度乏力、記憶力減退、反複頭痛、反應遲鈍乃至癡呆;出現肺炎、結核、腸炎等,甚至腫瘤。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

五、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國の蔓延情況。

1981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在身體一向很健康の青年男性同性戀中發現了一種“怪病”。患病者出現全身免疫功能の缺陷,從而引發致命の感染和腫瘤,各種治療均不能解決臨床症狀,患者很快死亡。隨後,在吸毒者、血友病患者以及多性伴者中也大量發現了這個怪病。該病傳播迅速,死亡率高,對社會產生了相當大の沖擊,造成了人們很大の驚慌和恐懼,許多國家不惜投入巨資,研究病因,探索治療方法。此“怪病”就是現在の艾滋病。

1985年6月,一位美籍阿根廷人,來中國旅遊,因得了怪病住進北京協和醫院5天發病後死亡,這是首先報告中國境內第一例艾滋病病人。

截至2005年年底,中國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65萬人(54萬~76萬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約7.5萬人;人群感染率平均為0.05%。2005年新發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約7萬人,因艾滋病死亡約2.5萬人。中國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趨勢,發病和死亡依然嚴重,疫情由高危行為人群向一般人群擴散,新發生の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傳播為主,存在疫情進一步蔓延の危險。

六、艾滋病可以治療嗎? 盡管目前艾滋病還不能治愈,但還是可以治療の。得了艾滋病應該針對症狀,及時地、積極地進行治療,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時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緊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經有了抗病毒治療方法,盡管不能完全消滅體內の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の繁殖,這樣就可以大大延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の壽命。

七、為什麼說艾滋病可以預防?

首先艾滋病病毒の傳播途徑非常明確,通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體外環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殺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過空氣、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觸傳播。

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蟲體內生存,不能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因此,艾滋病の傳播主要與人類の社會行為有關,完全可以通過規範人們の社會行為而被阻斷,是能夠預防の。

八、艾滋病有哪些傳播途徑?

艾滋病の傳播途徑有三種:(1)性接觸傳播。通過混亂の男女間、男性(同性戀)間の性交傳播。(2)血液傳播。通過輸入被病毒汙染の血液;使用未消毒の注射器;在紋身、穿耳朵眼、共用剃須刀等時使用汙染の器械,因刺破皮膚或黏膜而感染。(3)母嬰傳播。母親若感染HIV病毒,其所生嬰兒有半數以上將在胎兒時,或通過母親產道分娩,或出生後吃母乳而感染,絕大多數在5歲前死亡。

九、日常生活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病毒の。下面這些行為,都不會傳播艾滋病病毒。

(1)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撫摸、禮節性接吻;(2)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飯、喝飲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設施,如廁所、遊泳池、公共浴池、電話機、公共汽車;

(4)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勞動、共用勞動工具;(5)購物、使用鈔票;

(6)咳嗽、打噴嚏、流淚、出汗、撒尿;(7)蚊子、蒼蠅、蟑螂等昆蟲叮咬。

如果身邊發現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用害怕,更不能看不起、排斥他們。對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の正確態度是:同情、關心並盡力幫助他們,使他們能夠正常生活和工作,不擴散他們の病情。如果別人對他們感到恐懼,我們可以帶頭到他們の家裏去,跟他們握手,幫助他們收拾房間,從而消除人們の恐懼感。

篇3:大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分析

1 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校学生3 058名, 其中女生586名, 占19.16%, 男生2 472名, 占80.83%;最大年龄22岁, 最小年龄15岁, 平均年龄17.2岁。接受调查的学生均未接受过艾滋病的课堂教学。

1.2 方法

采取整体抽样的办法, 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 参考国内外艾滋病防治知识等相关资料, 自行设计问卷, 利用课余时间, 现场发卷, 学生独立完成。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57.5%;全部答对58人, 占答题人数的1.7%;男生平均知晓率76.0%, 女性平均知晓率56.4%。82.4%的学生知道血液传播, 74.2%和70.3%的学生分别知道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对日常生活、握手、共用厕所、是否传播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只有31.6%。28.3%的学生知道目前没有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

2.2 获取相关知识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 预防艾滋病知识主要来自电视、报刊, 从课堂、讲座中获取预防艾滋病知识最少。

2.3 对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

被调查学生中, 20.2%同意“同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和往常一样交往”, 53.1%的学生不愿意同艾滋病患者正常交往。多数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是否实行严格隔离认识模糊。

2.4 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态度与要求

多数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持积极态度, 90%的学生要求“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70%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健康教育宣传方式”是开展专题讲座, 其次是课堂教学、网络媒体。

3 讨论

艾滋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而青少年是易感人群。艾滋病的传播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1 教育学生全面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从整体看, 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差, 总体知晓率只有57.5%, 尤其是女生, 其平均知晓率比男生低, 说明学校在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面做得不够。女生对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较男生差, 这可能与女生对性有关的话题比较害羞、不主动去了解有关。这就要求我们健康教育工作者, 要提高认识, 认真做好学校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消除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盲区和误区。

3.

引导学生同情关爱艾滋病患者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调查结果表明, 有不少学生不愿意同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接触, 超过半数的学生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正常交往, 表现出对艾滋病患者不宽容、不同情的态度。这警示我们, 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对学生必须加强不歧视艾滋病患者的教育, 使他们真正懂得艾滋病患者本身就是受害者, 应该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们, 不能歧视、疏远他们。要共同呼吁社会、家庭为他们营造一个友善、和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提高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认识

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同意“在学生中应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同时要求“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这表明, 学生对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认识清楚、态度积极, 这是做好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加大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 以满足学生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要求。

3.4 拓宽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信息渠道

篇4: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教育,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0-02

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1]。每天全球大约有1.5万人感染艾滋病毒。每年我国以40%的速度发生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并且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抑制艾滋病发生与流行的重点是对艾滋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故当前最好的疫苗仍是健康教育[2]。为改善中学生知晓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水平,探讨对中学生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我所于2014年3月选取本市某中学100名学生,探讨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等影响的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所于2014年3月选取本市某中学100名学生进行中学生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等单纯分析,其中男生52名、女生48名,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14.6±2.8)岁。其中初中生46名,男生25名、女生21名,年龄14-16岁,平均年龄(14.6±1.5)岁,高中生54名,男生27名、女生27名,年龄16-18岁,平均年龄(16.1±2.3)岁。

1.2 方法

1.2.1 宣传教育

对选取的100名中学生实施多媒体专题讲座与健康教育课,发放性病/艾滋病相关的健康健育宣传画与册子等, 内容主要有性病/艾滋病的致病机理、正确的求医行为、预防性病/艾滋病的措施与意义、避孕套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作用及安全性行为等知识。

1.2.2 调查问卷

首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艾滋病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及对待艾滋病态度等。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由卫生宣教老师与校医协助发放给100名中学生,采取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完调查问卷后收回。

1.3疗效指标

对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艾滋病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及对待艾滋病态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的比较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的各指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干预前后艾滋病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的比较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的各指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干预前后对待艾滋病态度的比较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中学生的对待艾滋病态度的各指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性病的认知国际上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定义为只要是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均称为性传播性疾病,概念比以前更广泛,不但有常见的一些性病,还包括了我们比较熟悉的,通常认为不属于性病的一类,像乙肝,丙肝等也可由性接触途径传播。近二十年来,艾滋病成为威胁生命健康比较严重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在人体细胞核中生存、繁殖、传播,对免疫功能进行攻击,对CD4细胞细胞造成直接杀伤,逐渐降低人体免疫功能逐。目前全球对其投入大量研究,直接参与防治工作,但因艾滋病仍无法治愈,目前为止都没有研究出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的疫苗,使得艾滋病的传播控制不理想。预防治疗好性病,对减少艾滋病传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在我国性病/艾滋病流行已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目前预防AIDS最有效的措施仍是向全社会普及预防AIDS的相关知识,指导其了解预防AIDS的健康行为[3]。青少年中大多数处在中学阶段,对各方面有着好奇心且缺乏经验,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中学生也是性病/艾滋病传播中的易感人群,因此了解该类人群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的认知与态度对全社會预防STD/AIDS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4]。

这次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专家讲课,再加上小组讨论、知识竞赛及播放录像等多种形式,同时按照中学生特点将艾滋病的专业知识编制为直观性好、纪实性强、通俗易懂的音像制品与读物。本次研究在教育、卫生行政部门与学校共同协调下对中学生给予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施健康教育后,中学生对该类病预防知识有了很大提升,艾滋病传播途径知晓率、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及对待艾滋病等指标较干预前均明显提高,数据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健康教育后大部分同学渴求熟知更多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同时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也支持开展类似的活动,说明相关部门应将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中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中去[5],认真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应对艾滋病的能力。

此次实施健康教育,不但使学生自身学到了预防性病/艾滋病比较系统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信念,而且还有利于主动向同学、家长、朋友宣传,起到显著的幅射与同伴效应。在中学实施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最佳时段,所以应将投资小,效益大的实施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生中持续进行下去,发挥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疫苗作用[6]。

参考文献:

[1] 张帆,朱志南,刘普林,等. 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芒市探讨[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3):329-331.

[2] 钱伯建,耿柳娜. 同步教育在艾滋病中的应用[J]. 社会心理科学,2009,24(3):284-287.

[3] 黄巧云,韩云涛,李伟明. 昆明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及需求分[J]. 医学信息,2010,5(6):1555-1556.

[4] 国家禁毒委员会. 2009年中国禁毒报告[A],2009,(5).

[5] 黄雷丽. 中学生性道德观念教育现状研究[J]. 科教文汇,2009,(3):98-99.

篇5: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1-6课时

艾滋病的感染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各个时期以及其特点。

2、了解艾滋病对人体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了解艾滋病的一些诊断方法。教学重点:

1、患上艾滋病后的几个阶段。

2、在患病的不同阶段人体的状况如何。教学难点:

1、患病后分为几个阶段。

2、患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状况。教学安排:(一课时)

1、教学内容:艾滋病的感染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

2、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过艾滋病的集几种传播方式,在这几种方式中,性传染是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我们也知道艾滋病的潜伏时间很长,我们要怎么知道一个人是不是有艾滋病了呢?今天我们就要讲患上艾滋病后的分段和表现情况。

3、教学方法:陈述法

4、课堂内容:

一、我国将HIV 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1、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 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 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 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在血液中可检出HIV -RNA 和P24抗原,而HIV 抗体则在感染

后数周才出现。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 倒置。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 室HIV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 抗体由 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 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 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 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2、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 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 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 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 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 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3、艾滋病期为感染HIV 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 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HIV 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

此期

临床表现为HIV 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 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 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 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 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 个月以上。

HIV 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发热、盗汗、淋巴结肿 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癫痫、肢体瘫痪、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储留、肠梗阻等。(1)常见的机会性感染

①呼吸系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②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③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道炎、肠炎; 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④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⑤皮肤、淋巴结: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 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⑥眼部: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⑦常见肿瘤:子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2)疾病危害

①对患者自身的危害: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但 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 因,而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 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②对他人的危害:感染者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及经过母婴途径等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③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 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

二、诊断鉴别

1、HIV 感染的辅助检查

(1)HIV 抗体初筛试验(ELISA):敏感性高,可有假阳性出现。对于初筛阳性的患者,应经确证试验确证。

(2)HIV 抗体确证试验(WB):WHO 规定,只要出现2个env 条带即可判定为阳性。

(3)HIV-RNA :敏感性为100%,但偶尔会出现假阳性,但假阳性结果通常低于2000cp/ml,而急性感染期病毒载量通常很高,平均在106cp/ml。

(4)p24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灵敏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5)快速检测试验:可采集全血或毛细血管的血液,一般15-30分钟可出结果。但假阳性及假阴性率均较高,不作为常规检测。

2、并发症的辅助检查

艾滋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疾病,因此总体上可能会涉及到所有种类的血液检查、排泄物、分泌物、体液检查(包括尿液、粪便、痰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胸水、腹水)、骨髓检查及针对

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并发症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各部位的超声、X 线、CT、MRI、PET-CT),活组织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对肿瘤,分支杆菌、真菌、巨细胞病毒等感染的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以上检查需要针对每名患者的不同并发症进行选择性检查。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各期的患者,无论病情是否稳定,均需要监测CD4+ T 淋巴细胞计数和HIV-RNA,以便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和抗病毒用药调整。

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 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 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艾滋病感染的几个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样,我们也讲了一些可以诊断艾滋病的方法。总之,艾滋病对我

篇6:601预防艾滋病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让中学生了解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有那些危害,艾滋病传播途经及预防措施。

2、使学生知道如何预防艾滋病,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确保学生在身心上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面对学习。

3、使学生并养成良好的、健康的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正面对着两个威胁,恐怖主义和艾滋病,与恐怖主义相比,艾滋病在过去一年里夺走了更多人的生命。

艾滋病对世界造成的威胁不亚于让恐怖分子获得核武器。

——联合国报告

2、黄岛区艾滋病流行现状

从1995黄岛区报告第一次报告8例本地HIV感染者(卖血者)开始,截止2009年12月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71例,发病80例,死亡50例。2007年报告25例,2008年报告34例,2009年报告37例,2010年1-6月新报告25例。近3年,新感染者平均每年以30例以上速度增长。我区感染者中,绝大多数被动监测发现,按死亡病例比例(1:10)传染估算,全区感染人数不低于500 师述:同学们其实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应该如何去预防艾滋病呢?

(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学生答(略)

二、授新课

(一)什么是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

1、艾滋病的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 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艾滋”是它的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具有一系列复杂症状的综合症。

2、艾滋病病毒的医学名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它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经

1、性接触传染

由于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体液中,男女不洁性行为可以导致艾滋病病毒迅速传播。目前,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血液传播

目前通过输血传播艾滋病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几乎大部分非洲国家,主要以非志愿献血为主,他们大多是青壮年,都处在性活动高潮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他们所提供的血液很可能具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将这些血及血液制品输给其它病人,便可能感染艾滋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是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媒介。

3、母婴传播

患有艾滋病或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艾滋病病毒直接传染给胎儿子,另外还能够在产前、产程中(出生时通过产道)和产后(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三)、艾滋病病毒不会经以下途径传播

1、共同工作、劳动(共用办公用品、学习用具、农具等)。

2、一般生活接触(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游泳;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钞票等)。

3、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等。

(四)、艾滋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简述)

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在正常人身上不会致病的细菌、病毒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会乘虚而入,造成感染,因此,艾滋病病人很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且症状没有特异性,表现为复杂多样的综合症。常见症状有:长期低热,短期内体重减轻十分之一以上、消瘦、乏力、冒汗、慢性腹泻、慢性咳嗽、全身淋巴结肿大、头晕、头痛、智力减退、反应迟钝等。

艾滋病病人常见的肿瘤主要以卡波西氏肉瘤最多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深蓝色或紫色的斑丘疹或结节。除了卡波西氏肉瘤以外,其他的如淋巴瘤、肝癌、肾癌等也不少见。

(五)一旦感染艾滋病,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讨论后请一至三个学生描述)

师述:艾滋病是一个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可能成为艾滋病流行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2、艾滋病对家庭的危害

社会上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种种歧视态度会殃及其家庭,他们的家庭成员和他们一样,也要背负其沉重的心理负担。由此容易产生家庭不和,甚至导致家庭破裂。

因为多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处于养家糊口的年龄,往往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当他们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时,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很快恶化。有艾滋病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父母无人养老送终。

3、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而这些成年人是社会的生产者、家庭的抚养者、国家的保卫者。艾滋病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社会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将许多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六)、如何预防与控制

1、为什么说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

艾滋病蔓延很快,而且目前无特效药。但是,只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是可以减少其发病率的。

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2、小学生作为个人,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个人来讲是可以预防。作为中学生来说主要预防措施是:(1)不发生婚前性行为。(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

(6)避免在日常救护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7)不与他人共用有可能刺破皮肤的用具,如牙刷、刮脸刀和电动剃须刀。

三、课堂讨论

小学生怎样才能真正预防艾滋病?

结论:懂得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每个人做到洁身自好最为重要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相信同学们了解了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知道怎样预防,学会了保护自己。

五、巩固练习

1、艾滋病是

A 一种性病

B 一种血液病

C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D同性恋病

2、H I V是

A 预防艾滋病组织缩写

B 预防艾滋病疫苗

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 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

3、预防艾滋病的错误方法是:

A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洁身自爱,不在婚前婚外发生性行为;

B 远离毒品:不毒、尤其不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

C 避免经血感染:提倡无偿献血,不输入被污染的血液; D 远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与他们接触。

4、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有什么区别?

A 没有区别

B 只是叫法不同

C 严重程度不同

D 感染者指艾滋病毒携带者,患者指已经被艾滋病毒攻击丧失免疫力的人。

5、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以及他们的亲友? A 闻“艾”色变,远离艾滋病患者。

B 不与艾滋病患者同桌吃饭、共同办公、不使用艾滋病人用过的马桶。

C 背后指指点点,见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马上躲。;

D 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握手、共同进餐等日常接触;为他们的亲友提供有关艾滋病的护理和防治知识

6、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世界艾滋病日(World Aids Day)是: A 每年12月1日

B 每年12月6日

C 每年6月12日

D 每年12月16日

7、在下列几种体液中,哪种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A.血液

B.汗水

C.精液

D.阴道分泌液

8、艾滋病病毒传播有哪些途径?(多选)

A.空气传播

B.性接触传播

C.公共场所传播 D.母婴传播

E.血液传播

F.日常生活接触

9、下列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多选)A 到公共泳池游泳

B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不安全性行为 C 照顾艾滋病患者

上一篇:输电线路架设合同书下一篇:强化五种意识,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