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2024-04-18

期末历史试卷分析(精选8篇)

篇1: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2012-2013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一、关于对试卷的分析

1、体现新课标理念,与中考精神接轨。

本次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凸显了新课程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与中考精神接轨,初中三个年级的历史试卷都是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初三历史试卷总分50分,时间50分钟,与中考分数、时间、题型完全一致。

2、覆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

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同时又有不同层次的综合试题的检测,能够较全面地检查出本学期教学效果。如初二26题,识图材料题,从多角度设问,既考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总之,每一个材料分析题都能囊括一个阶段或者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3、重点比较突出,难易程度较适中。

三个年级历史试卷从总体看难易程度设计的比较合理。每个年级的试卷对重点知识的考查都较突出,紧扣新课标要求,突出重点,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但初一学生是刚学历史学科,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试卷比较看略难。如初一试题28题第一个问: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名族关系方面主要特点等。

4、试题灵活,知识联系现实。

试题命题灵活,能结合我们日常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切入。把课外知识导入试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如初三历史试题28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通过走进历史、回归历史、学会反思三个步骤来回答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环保意思。

总之,本次初中三个年级的历史试题,比较看都是一份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初一试卷材料分析题材料不是很新颖,比较看全书重点不是很突出,而且给出错误的答案;初二的试题,分值不是很合理,选择题每个2分,可是材料分析题答案文字内容较多的才给2分。初三试卷,世界古代史内容出题较少,而且试题中也有答案不全或没给答案的现象。

二、学生答题情况

初一历史 :

在籍人数 : 603考试人数: 543总分: 33106平均分: 61.0及格率:59.1%优秀率: 5.9%

初二历史:

在籍人数:555考试人数:495总分:31139

平均分:62.9及格率:60%优秀率: 11.3%

初三历史:

在籍人数:489考试人数:428总分:13913

平均分:32.51及格率:66.7%优秀率:19.4%

三、失分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失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

(一)教师原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教学,重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训练,而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材料分析方面的训练,还存在拓展的视野不够宽广全面,解题技巧方面还存在训练不足之处。

(二)学生原因

1.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有欠缺,特别是历史事件时间、政权名称,条约名称等。2.审题能力不强,解题技巧和方法掌握不佳。材料分析题材料不全面阅读完就答题,导致答错;对于一个问题中多个知识点的询问,通常出现漏答现象;一题多问,不会综合全面审题后回答,导致答非所问或者重复回答等。

3.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拓展能力薄弱。初一试卷27题 :“思想变革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的事件是什么?”学生在这道试题上,思维停留在文字上,不会联系上下问题理解思考回答,更谈不到知识的运用了。

4.缺少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的能力,不会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如初三试卷28题第5小问题:“工业革命的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同时也造成环境的破坏。对此你有何看法?”学生答此题只回答工业革命影响,不知道去回答解决环境问题。

5.错别字现象严重。如商鞅的鞅,蒸汽的汽等,不是缺少偏旁就是写上别字代替。

(三)试题本身原因

有些问题一问包括多个小问题,或者试题是两个问题,可是答案几乎相同,因此容易导致学生出错。如初三试题27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题(1)问:“该图反映哪个国家哪一事件的什么特点?这个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本来是多个小问题了,结果后两个答案一样,都是不彻底性,学生即使想到答同样的答案,但是也会怀疑不应该是同样答案,结果答错。

四、教学建议

1、教师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完善教学。

学习新课标精神,教学中应多运用比较、联系、分析、综合、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热爱历史学习。同时,领会中考精神,加强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大知识的容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依据大纲,以教材为载体,对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显的内容,我们要重点突出。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知识总结和归纳。

3.注重能力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4、加强技巧性训练。

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5.加强历史名词,历史人物等文字训练,手脑同时训练,杜绝错别字。

篇2: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岫岩满族中学 康

一、试卷特点

1、体现新课标理念,注重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

试卷符合新课标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以及考查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试题命题灵活新颖。

2、覆盖面较广,综合性较强。

试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有机结合。不同层次的综合试题的检测,能够较全面地检查出本学期教学效果。如材料分析题: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同类知识的分析比较。(26题,比较齐桓公和曹操称霸策略和目的异同;27题,分析汉武帝与秦始皇共同点;28题,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内容、作用的比较。)八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考查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7题,考查近代化探索知识结构的掌握;28题,综合考查党的历史上的会议内容意义等;26题,考查会议与政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九年历史材料分析题,注重综合知识的比较和内在联系。(26题通过内在联系回答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内容;27题综合两次工业革命内容回答问题;28题综合近代英、法、美民族政治内容比较回答不同。)总之,每一个材料分析题都能囊括一个阶段或者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3、重点突出,七年八年级难易程度较难,九年级难易程度基本适合。

每个年级的试卷都能紧扣新课标要求,突出重点,能考出学生的层次和水平,但七、八年级材料分析题整体看,略难。七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都是同类知识比较分析回答,较难。另外,26题,人物图片结合文言文材料内容回答问题;28题,整段文言文是材料等,找出秦皇汉武共同点,即是比较也是归纳,这又增加了试题难度。八年历史材料分析题,考查知识体系的掌握有一定难度。26题,是从时间和对联切入;28题是从词语(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的比较切入,考查新民主主义时期“开天辟地、力挽狂澜”是哪两件事,即党的会议:中共一大和遵义会议,虽然灵活,但对于考查整个年级学生学习状况,增加了试题难度。九年级28题(2)填表题填政体形式略难。

4、注重热点,迁移性较强,开放性较大。

本次试卷能结合我们日常现实生活中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切入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历史时代感和责任感。如七年级28题(5),由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学生谈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建议。九年级27题(4),让学生谈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等。试题具有时代特色,通过谈启示,看法、建议、教训等,更能使学生立足本国国情,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二、学生答题情况

七年历史 :考试人数: 625 总分 :38678平均分:61.9 优秀人数: 98 及格人数:349 优秀率:15.7% 及格率:55%

八年历史: 考试人数:539 总分:30812平均分:57.2 优秀人数:69 及格人数:257 1

优秀率:12.8% 及格率:47.7% 九年历史: 考试人数:541 总分: 39764平均分: 73.5 优秀人数:224 及格人数:433 优秀率:41.4% 及格率:80% 三、失分原因

(一)学生原因

1.错别字现象严重,汉语水平太差,知识点混淆。2.学生不会活学活用历史基础知识。

3.审题能力不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缺少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的能力。4.解题技巧和方法掌握不佳。

5.不会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回答问题。

(二)试题本身原因

1有些问题一个知识点考察多次。一个问题多个问法,答案相同或相近,特别是八年选择题。如果是一个知识点这样多次切入考查还好,多个知识点这样重复出现已经是试卷的一大弊端,因此不利于更有效更全面地考查学生本学期学习情况。如八年级历史试题,选择题25个,其中有5个知识点在选择题中相近或相同考查。南京大屠杀,7题考地点,21题考事件名称;重庆谈判,4题和11题都考蒋介石目的;遵义会议,3题和10题都考事件名称,而材料分析题28题中依然考查遵义会议事件名称加上事件意义;九一八事变,16题和20题;平津战役,6题和22题全考傅作义人物。

2.试题略难,给出的选择题标准答案有错。七年选择有三个错误答案,八年选择题24、25答案错误,七、八年级历史材料分析题问题设计略难。九年历史选择题答案给错2个。

四、改进措施

1、教师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改变教学方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完善教学。

学习新课标精神,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热爱历史学习。同时,领会中考精神,加强思想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大知识的容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注重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知识总结和归纳。关注知识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体系构建。

3.注重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论从史出的能力,进而明确理论指导实践。

4、加强技巧性训练。

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5.注重学科渗透,注重课本中文言文讲解和难写字词的识记等,适当关注社会热点。

篇3: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关键词:护理计划与实施,试卷难度,区分度,信度

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自2003年以来, 在Marcia院长的指导下, 对护理本科课程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后的护理核心课程《护理计划与实施Ⅰ-Ⅱ》, 是以概念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中心,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 对护理对象及其家人提供全面、整体的照顾[1]。主要内容涵盖原内、外、妇、儿、精神护理内容, 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从健康到疾病的变化过程以及知识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构筑课程框架, 并有机地融合了相关学科内容。课程考核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期末理论考试和平时课堂参与及平时作业。

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2]。因此, 我们对2002, 2003级护理本科生《护理计划与实施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质量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资料来源。试卷分析资料来自我院2002, 2003级护理专业的《护理计划与实施Ⅰ》期末考试试卷。有效试卷份数27份。使用教材为我院自编《护理计划与实施Ⅰ》讲义。

试题组成特点。每份试卷满分为100分, 分为主观题 ( 判断改错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和客观题 (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 两部分。主、客观题均由单元负责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拟定。主、客观题各题型分值见表1。

数据处理。试卷评判根据考前制定的评卷标准, 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由一人评分, 以减少主观性阅卷差异。遇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试卷, 按同一标准给分。主、客观题阅卷完成后, 将每份试卷、每类题的得分输入SPSS 11.5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评价方法。利用SPSS统计处理输出数据后, 选用目前比较通用的难度值 (P) 、区别度 (D) 和信度 (α) 进行试卷分析。

2 结果

2.1 成绩分布及正态性检验

试题满分为100分, 平均成绩为68.3分, 最低分60分, 最高分84分, 无不及格。各类型题得分情况见表2, 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

kolmogorov-smirnov检验被用于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检验, Z=0.663 P=0.772, 故本次期末考试学生成绩分布呈正偏态。

2.2 试卷质量分析

用信度、难度和区别度三组指标进行试卷分析, 以对试卷质量作出综合评价。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评价试题信度, 系统分析结果显示期末考试试卷信度系数0.65。难度和区别度分析:难度系数为0.65, 其中客观题平均难度系数为0.65, 主观题平均难度值是0.654;区别度平均值为0.16, 其中客观题平均区别度值为0.08, 主观题平均区别度值是0.24。综合难度系数和区别度值, 按“好试题”、“较好试题”、“一般试题”、“较差试题”统计各题型数量, 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试卷质量评价

考试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形式, 也是评估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要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 必须提高试卷质量。目前, 衡量试题质量的标准有“信度系数”、“难度系数”和“区别度”。

试题的信度系数。信度即可靠性, 指考试结果的准确程度, 是检验考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一般认为, 信度系数越高, 试卷可靠性越好, 小于0.7者可靠性偏低, 大于0.9可靠性最好。本次期末测试试卷的信度系数偏低。从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 (试题的质与量、考试时间、评分准确性、被试者情绪波动等) 来分析信度偏低主要原因是多选题、判断题难度大质量低, 试题覆盖面不够所致。我们将在《护理计划与实施Ⅱ》考试命题中进一步改进, 以提高试卷的信度。

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别度。试题难度即试题的难易程度, 是反映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难度系数越大, 难度越低, 越容易。本次考试平均难度系数为0.65, 难度适中, 比较适宜。试题的区别度反映试题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区别度高的试题, 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本次考试平均区别度为0.16, 较理想。一般认为, 难度值在0.30-0.70之间难度适中, 区别度值在0.15-0.30之间为区别良好, 区别度值大于0.30属于区别极好的试题。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 通常情况下, 考察试题质量应综合考虑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别度, 难度适中且区别度较好 (P≥0.5, D≥0.15) 的为“好试题”、虽难但区别度较好 (P<0.5, D≥0.15) 的为“较好试题”、难度适宜但区别度较差 (P≥0.5, D<0.15) 的为“一般试题”、较难且区别度也差 (P<0.5, D<0.15) 的为“较差试题”。

从表3可见本次考试47.5%的试题为好试题, 10%的试题为较好试题, 一般试题占17.5%, 较差试题占25%, 说明本次考试试卷质量较理想;经查阅试卷, 较差试题分别为对患者急性心理改变等基本概念的试题, 说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还不牢固, 这些试题经修订仍可继续使用。

3.2 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护理计划与实施Ⅰ》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的全新的概念式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使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3], 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护理计划与实施Ⅰ》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有遗传或慢性改变服务对象、对有心理状态改变的服务对象、对由于疾病、饮食和退化所引起的生理改变的服务对象和对有外科手术改变的服务对象的护理四个单元。课程结束时, 学生能够依据服务对象生理改变而作出护理, 提出具体的护理方案, 分析有心理改变的服务对象的适应性反应及分析护理措施对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有效, 且能对服务对象开展健康教育。

根据本次试卷分析, 试题覆盖面过窄, 各单元重难点不突出, 未能反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容, 这也是本次考试成绩呈正偏态, 成绩相对偏低的原因。教师应根据泰勒的目标发展方法[3], 在明确课程总目标的同时, 分析学生的需求, 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方面制定出各单元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临床学习经历, 围绕课程及单元目标, 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只有细化课程单元目标, 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才能在课堂重点突出, 积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护理计划与实施Ⅰ》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 学生每周两天在校学习理论, 两天半在临床根据个案验证课堂及书本知识。新的课程改革, 学生面临着新旧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管理的冲突, 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 老师上课时讲多少, 他就学多少、接受多少, 喜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更有少数学生由于专业思想不稳定, 课后几乎不看书, 更不用说预、复习, 对全新教学模式表现出抵触和不接受。对前一部分学生, 需要加强引导,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 结合临床典型案例开展讨论式、概念式等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对后一部分学生应积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以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本次试卷分析的结果看, 得分率较高的题型为论述题, 显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师试题编制的能力。命题是考试过程的重要的环节, 命题要遵循教学规律, 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因此, 应加强教师命题技能的培训, 要求命题前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讲义编制命题计划, 制定考试目标、命题范围、难易深浅、考核重点、题量及占分比例、题型, 然后根据命题计划进行试卷设计及命题。教师科研和临床教学任务繁重, 要求每份试卷的每一道题都达到理想状态无疑是不现实的。但比较可行、科学的办法既是每次考试后及时进行试卷分析, 然后根据难度系数、区别度等指标, 筛选出部分理想试题, 为以后编制高质量的试卷奠定基础。结合本次试卷分析结果, 我们已及时将试卷中质量较差的试题进行了修改, 质量较好的试题纳入题库, 并将不断充实更新, 以提高试卷及考试质量[4]。

参考文献

[1]Marcia, 李斯俭.护理计划与实施课程改革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魏蕾, 董传仁, 李瑾, 等.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 16 (7) :670-671.

[3] (美) 加里.D.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

篇4: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关键词】马来西亚;成绩测试;试卷分析

成绩测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测试,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大纲、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考查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和阶段的学习之后,所掌握的汉语知识程度,看其是否达到教学大纲和使用教材所要求的范围内,外语水平达到的程度。成绩测试包括了期末测试和阶段性测试(Hughes, 2000),研究表明:“成绩测试不仅可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整体语言水平”2(原萍,2002)。成绩测试不仅能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作为教师检测教学成果的有效工具,对下一学期的教学有所改进。

一、测试对象

本套试卷的被试是理科大学初级汉语课的330 名学生,其中总院的考生有215人,7名学生缺考。在所有被试中,及格率为95.76%,获83分以上的人数在各分数段中,占百分比最多,为24.24%。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标准,学生完成课程后将达到介于一至二级目标,语言知识方面初步掌握汉语拼音的正确读音与四声、书写和掌握170个左右常用汉字和与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相关的最基本词汇、语法方面了解和掌握基本语序。语言综合技能方面,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够理解最基本的,与个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而又十分有限的语言材料,并熟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候语,用简单的词语自我介绍或与他人沟通。初步了解生活中表达情感(感谢、道歉、告别语)的词语。

二、试卷构成及评分

该大学将成绩测试分为课程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占了总成绩的60%,一共是100%。由此可见,期末考试在该成绩测试是极具分量的。期中考试的试题设计与期末试卷大致一样,都有选词填空、词语翻译、以汉语拼音回答问题、阅读理解、句子翻译等等,期末考试则增加了造句部分,笔试时间一般是两小时。本套期末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改正错字和词语翻译组成,占试卷的30%;第二部分由以汉语拼音回答问题和阅读理解组成,占试卷的30%;第三部分则由词语填充、造句和句子翻译组成,占试卷的40%。期末测试主要以测试读、写两项技能为主,听、说技能以分离式测试体现,本文不做赘述。

三、試题分析

试卷第一部分是考察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共有三大题。第一题为汉字改正,第二和第三题均为词语翻译。汉字改正这部分是由出题教师使用电脑软件将汉字部分删除并配上汉语拼音让学生写出对的汉字;在第二题的词语翻译部分是将汉语词汇翻译成英语或马来语;而第三题则是将英语或马来语的词汇翻译成汉语。词汇翻译这一部分,出题教师除了选出课文中学过的生词,也将一些生词搭配出题,考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词汇,例如:“老朋友”即old friend。然而,批卷过程教师们发现部分学生将“老医生”的答案写成“Doctor Lao”,乍然一见,是错的答案,正确答案是old doctor。虽说“老”是华人姓氏,而这一答案严格上并没有错。然而教师们都清楚这只是学生有错着的情况,经教师们商讨后决定不与满分,只给半分。

试卷的第二部分分两大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汉语的理解与应用。第一题以汉语拼音回答问题,共五小题。此部分原是根据图片提示回答相关问题,然而因为考试指示中并未说明答案应根据图片,加上有些图片未能准确显示相关答案,因此部分题目出现多种答案。试卷第二部分的第二题是阅读理解,题型是多项选择题,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部分是以英语出题,这使学生更能明白问题,加上文章有汉语拼音,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此部分获得满分。

试卷第三部分考察的是学生如何掌握书写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分三大题:选词填充、造句和句子翻译。即是考察书写技能,那选词填充部分理应归纳在试卷的第二部分。教师今后在出题之际应尽量避免使用阅读文章中的词语,这样将有效地测出学生的造句水平。句子翻译要求学生将英语或马来语句子翻译成汉语句子,采用双语出题是考虑到部分马来学生英语程度不高。然而部分题目却出现英语原句和马来语原句有些差异,导致有些学生在翻译此句时出现两种标准答案。出题教师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此类错误,以免对通晓双语的学生产生混淆。

四、结语

纵上所述,马来西亚理大汉语教师应加强本身的汉语测试理论知识,将来出题时则能更有效地设计出好的试卷。马来西亚的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已有一段时间,语言测试方面的研究,仍留有大片空白,希望通过此次分析能为这方面的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Arthur Hughes,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6

[2]原萍.成就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外语教学,2002.04

[3]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杨翼.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测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刘润清.语言测试和他的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篇5: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任再一 本次参加考试的班级是高二(1)班和高二(4)班,参考人数是39人,及格人数是22人,及格率是 56.4%,优秀人数是 18人。下面就这次考试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的总体特点

1、试卷紧扣教材,着重基础,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互为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在考查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设置新情境考查基础知识多,纯记忆性的知识考查相对较少,是一份难易适中、有较强区分度、很有参考价值的试卷。

2、试卷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归纳比较概括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把历史事件、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题目思路开阔,联系实际,并体现了史学的借鉴功能。

3、试卷关注重点、难点问题,材料选取多样化,充分运用文献、地图、图片等材料来创设历史新情境,试卷的区分度较好,题目的切入点基本扣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必修选修教材交叉部分均能注意重点。

三、学生答卷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选择题部分:失分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记忆不得法,审题能力差,解题无技巧,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主要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史实间联系搞不清,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概念识记不清。

2、主观题部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失分主要原因:1.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没有把握或把握不牢,对基本概念、结论理解不深、不透,缺乏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2.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反映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3.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四、今后教学建议

1、返朴归真,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不能投机取巧,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试卷不论怎么出,考查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原则不会变,扬州期末试卷特别注重对史实的考查和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具体的史实,也包括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要以教材为本,掌握得全面,记准记牢,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采用默写的方式强化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

2、强化训练,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1)要打破教材的专题限制,做到融会贯通。选择习题要精,一定要选择

一些典型的试题进行变通训练,并能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整合,对一些重点知识和学生在练习考试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要不厌其烦地讲,变换多个角度编制题目加以强化。要把解题技巧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练习中要做到有考必改、有改必评。

(2)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答题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现在考试的一

个很大特点,就是设置新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理解记忆,但不能只满足于“是什么?”,还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还有什么”?把握历史史实要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评价(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把握。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归纳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同时进行横向、纵向联系。

对于材料解析题,看材料时应该结合问题来看,因为有些答案大多数可以从

材料中找。当然,现在的材料题回答需要结合教材中相应内容。对于学生从未见过的新材料,一定要依据材料回答问题,把教材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参考背景。行文规范,文字要求简洁通顺,用历史学科语言(包括术语),禁绝文学描写类文字。

对于问答题要注意:(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把题目“肢解”清楚。首先

要抓住解题要求和条件。其次要明确中心,围绕中心答题。(2)归类对号,落实到教材的章、节和子目。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3)确定答题结构,列出简单提纲后再有针对性地作答。对于拿不准的题,多

答比少答更保险。答题要求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观点正确,文字表达清楚。

回答比较类的问题,一定要有比较项,如从历史背景、内容等等各个方面来考虑。

(4)除注意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要注意答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力求要点全面,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高中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多提出或设计一些问题,旨在开

篇6: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一、总体评价

今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卷的命题,涵盖知识面广,重视基础,命题形式富于变化,既有常见的选择、填空题,又有材料题,还有图中学史,及问答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材料等能力,难易适中,兼顾到了全体学生,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具体分析

全卷分两种题型,即: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15小题,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图表、问答题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如选择题3、8、11等题,不仅涉及面宽,且命题形式新颖,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均是七年级上册后半册书的重点内容,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图中学史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平时基础扎实,此题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一看就能很容易答出来,否则,不能把知识系统化,只知一味死学的孩子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三、今后教学措施

1、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要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要使课标要求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学生掌握准确无误。

3、对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讲解。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进而掌握相关知识点。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讲解,要让学生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审题、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训练。

刘胡兰镇中学校

霍爱珍

2016.01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篇7: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莲庄镇中 2018.7.1

一、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满分为50分,题型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两个部分。其中选择题总分为20分,非选择题总分为30分。考试方式为闭卷,试卷考试范围为七年级历史教材全册,涉及的试题知识面广并且全面,能够全面检测七年级下半年的古代史部分的重难点掌握情况。

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适中的。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但是部分题目不够直接,七年级学生不能够适应此种问答模式,因此回答问题不够明确。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而且更加侧重对能力的考查,如果只是单纯的记住一些历史基础知识,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差,那就很难在这次考试中得高分。试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多题目都需要学生结合课本所学并联系生活实际,仅凭死记硬背得不了高分。

二、试卷分析

单项选择题失分较多,原因是学生知识点记忆混淆,知识点相互干扰,出现判断失误,有的题目问法新奇,学生无法适应;第二大题非选择题,失分也较多,原因是学生不能正确阅读材料并从中分析提炼有效信息,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理解能力不强;有的题目虽然贴合知识点,但是考验学生的理解分析、知识提取能力,七年级学生并没有对这些答题方式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可以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三、今后教学方式改进

1、必须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新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2、狠抓基础知识落实。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3、注重巩固,加强训练。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4、注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5、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对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观点的敏感性,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注意读图、析图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

7、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8、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9、通过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期末历史试卷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2012级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试卷分为选择题、命名题、写方程式、推测题和合成题, 满分100分, 按教学大纲中了解、熟悉、掌握和综合应用4个目标层次确定考题分布及分值。采用闭卷考试, 时间120分钟。

评卷采用试卷密封、统一评分标准、流水作业、主观题由资历高的教师评阅、专人核分等措施。

1.2 统计及分析方法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包括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 显著性差异检验, 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及可信度等[2]。

2 结果分析

2.1 考试成绩分析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的重要依据之一, 是反馈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中有关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次学生有机化学考试平均分为69.8分, 标准差9.0分, 最高分为92分, 最低分为25分, 及格率89.3%, 成绩在60~80分的学生占72.0%。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 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3]。各分数段人数分布见图1。

2.2 试卷质量分析

2.2.1 试卷难度和区分度

试题的难度系数=该试题的平均得分/该试题的满分, 难度系数越大表示试题难度越低, 一般认为难度系数在0.3~0.7之间, 难易适中。区分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能反映出各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认为, 区分度>0.3, 则表明区分度很好;区分度≤0.15, 不适合作为考题。本次考试不同类型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见表1, 其中选择题、命名题、写方程式难度系数适中, 推测题偏易, 合成题较难, 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2, 区分度为0.47, 为难度中等区分度好的一套试题。

2.2.2 综合难度系数

将试题分为A、B、C、D 4类, 衡量标准为:A类 (难度系数>0.5, 区分度>0.15) , 难度适中, 区分度良好, 适用;B类 (难度系数≤0.5, 区分度>0.15) , 试题偏难, 区分度良好, 依然适用;C类 (难度系数>0.5, 区分度≤0.15) , 难度适中且区分度差, 尽量少用;D类试题 (难度系数≤0.5, 区分度≤0.15) , 试题既难且区分度差, 尽量不用。本套试卷选择题、命名题和推测题为A类试题, 写方程式和合成题为B类试题, 没有C类和D类试题, 表明本套试题质量良好。

2.2.3 试卷可信度评价

试卷的可信度是指试卷测试分数所具有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可信度通常采用Cronbach系数评价。一般而言, Cronbach系数≥0.7表示试卷内部一致性较好。本试卷的Cronbach系数为0.9, 表明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

3 讨论

试卷分析是课程规范化考核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试卷和学生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和学情, 了解教学定位、方法、策略是否得当,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等。根据发现的问题, 寻找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由此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2012级药学院全体学生的有机化学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 及格率达89.3%, 但极差偏大, 最高分92分, 最低分25分, 表明在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存在学生发展不平衡现象, 提示教师尤其要关注差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帮助他们寻找失分的原因并给予必要辅导。从试题难度分析上来看, 试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72, 为难易中等的一套试题, 但选择题和写方程式两种题型整体得分偏低。这可能是由于两种题型的内容较细、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所致, 提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大纲内容深入细致地讲解每个知识点, 同时也提示学生在复习时应全面, 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学生合成题得分较低, 说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使其全面掌握知识。从试题区分度上来看, 总体区分度为0.47, 为区分度好的一套试题。

综上所述, 本次考试试卷质量较好, 能反映出教学效果。针对试卷分析中出现的问题, 对药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1)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打造魅力课堂。 (2)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调节教学节奏, 多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 (3)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思想上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重视程度。 (4)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 及早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6) 不断完善试题库,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客观。总之, 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用启发式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试卷分析,有机化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永香, 肖赞英.试卷分析指标的选择及其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3) :265-266.

[2]王丽芳.SPSS软件在试卷质量的定量评价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24 (5) :82-84.

上一篇:xinde271 口译实践周 心得体会下一篇:怎样申请办理《残疾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