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05-0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篇1: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备注

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4、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费水平也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影响消费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等。

2、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我们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但也不提倡过于节俭。)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我们要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④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所有制构成地位

形式

含义

作用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集体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份)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经济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发展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加就业。

私营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份)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税收。

外资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份)

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意义

原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意义: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任何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的含义、类型和组织机构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股东只可以用货币出资。

公司股东人数

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称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应当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

公司股东对公司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公司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公司规模大小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万元。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最低限额为人民币500万元。

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监督董事会与经理的工作。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3、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意义

企业兼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①企业兼并能够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②企业兼并能够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企业破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①企业破产能够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②企业破产能够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③企业破产能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5、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

6、就业的意义

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党和政府:①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④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

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8、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③树立竞争就业观。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就业形式多样化。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

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权利的维护: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的含义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所得×利息税率。

3、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除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服务。

4、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的特点:股东的出资不可返还性,除非公司破产清盘或者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5、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分类和特点:

区别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

国家(各级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

风险最小

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

风险最大

收益情况

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

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

收益最高

6、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近几年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等新险种。分红保险在具有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之外,还可以分配保险公司经营盈余,使投保人的资金保值增值。分红保险仍然属于人身保险。

★7、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投资

方式

特点

收益

风险

储蓄

便捷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利息,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收益最低。

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风险最低。

债券

稳健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风险高于储蓄。

股票

高收益和高风险同在的投资方式。

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

风险较高。

商业保险

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

保险事故没有发生时,投保人的投资没有回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的投资回报。

本身就是针对风险的投资。

8、投资理财产的原则

投资理财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要考虑投资的收益,也要考虑投资的风险。

投资理财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如家庭收入、节余、存款、消费等实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投资选择。

投资理财要注意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各种投资要坚持适度原则。

投资理财要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投资,不合法的投资不能做。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意义

效率=产出/投入,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提高效率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个人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励效率的多了,用于体现公平的就少了。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实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含义

为了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2、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利润收入——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利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内债(政府公债)和外债。其他收入——统称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6、我国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使经济平稳运行。

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变更。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3、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的单位和个人。

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6、公民必须依法纳税,增强纳税人意识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是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是因为: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2、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4、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辅助性手段的作用,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

7、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8、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环保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②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的含义:“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措施:①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②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的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②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口结构。③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④遵循和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⑤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投资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人教版《政治生活》复习指南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在于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保证国家的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6、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

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行使政治自由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③监督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应当履行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③遵守宪法和法律。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国家确保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在政治生活中践行这项原则对国家提出的要求: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在政治生活中践行这项原则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公民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公民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政治生活中践行这项原则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集体也要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8、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崇尚民主与法制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①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③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民主选举的方式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含义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方式。

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

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

优点

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组织和技术工作难度不大,且选举成本较低。

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通过演讲、答辩等竞选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

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且选举成本较高。

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认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因而积极性受到影响。

如果对候选人竞选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适用范围

适用于县及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选举。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等额选举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经济制度、选民的文化素养和物质生活条件。因此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从国家性质角度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角度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选民要珍惜手中的选举权。选民要增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选民要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民主决策的方式

内容

具体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有利于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座谈会

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需要利用到专家的专业知识。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在听证会上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帮助决策机关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的有效形式。

听证的目的就是为了决策利民。

5、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从决策者的角度看,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从公民的角度看,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6、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①广大村民和居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和居委会干部,这是村民和居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和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②广大村民和居民通过村民会议、居民会议参与本村、本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③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④广大村民和居民创造了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村委会和居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使村民和居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7、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

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8、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民主监督的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内容

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将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具体方式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人大代表的议案和质询。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

听证会、民意测评、网络。

意义

信访举报制度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使公民监督权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舆论监督制度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在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9、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公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公民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10、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否坚持党的领导。

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第二单元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职能

内容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①经济调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②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③社会管理(通过制订社会政策和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④公共服务(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建设。

②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⑤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等。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具体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政府及其公职务人员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政府及其公职务人员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及其公职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①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②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③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④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⑤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政府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和尊重少数的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还要求做到: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①对政府自身来说,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②对人民群众来说,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维护群众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众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

第三单元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的权利: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等。人民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执行。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前提)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民主执政是本质)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5、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的鲜明特色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是指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要“长期共存”必须“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有了这共同的使命,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便多党合作关系得到长期发展。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职能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人民政协履行职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②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③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指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因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是因为: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①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②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不信宗教的自由;信哪种宗教的自由;信同一宗教哪个教派的自由;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并不保护一切宗教活动,对于那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极端宗教势力,国家要坚决打击。②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是为了抵御境外宗教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并不反对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

4、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②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领导的实质就是领导、支持和保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依法治国从法律上、制度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订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

第四单元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权利和义务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

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②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③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④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主权国家履行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必须超越一国界限。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国家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国家间存在利益的对立并不一定不能实现国家间和谐与共赢。各国若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彼此的分歧和冲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通过协商和谈判妥善地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实现国家间和谐与共赢。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4、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时代的主题

虽然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但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家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因此世界多极化将在曲折中发展。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问题上,中国政府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了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我们必须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

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0.什么是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1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12.什么是传媒?大众传媒?

传媒: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3.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

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4.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15.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

16.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

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

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

主体:人民群众

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

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标志:文字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青年学生: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2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8.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

原因: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33.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34.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35.当代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如何: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

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障。

3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3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如何建设?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如何: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③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3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①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39.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4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

(2)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科学的。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华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原理★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系统具有有序性(即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系统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包括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之所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个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事物的共性指导下,研究事物的个性。要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共同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

1、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3、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4、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些部分和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状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篇2: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甲烷隔绝空气高温分解

甲烷分解很复杂,以下是最终分解。CH4→C+2H2(条件为高温高压,催化剂)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条件都为光照。)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C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聚合nCH2=CH2→-[-CH2-CH2-]n-(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nCH2=CHCl→-[-CH2-CHCl-]n-(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加热,浓H2SO4)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条件为点燃)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条件为催化剂)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以食盐、水、石灰石、焦炭为原料合成聚乙烯的方程式。

CaCO3 === CaO + CO2 2CaO+5C===2CaC2+CO2 CaC2+2H2O→C2H2+Ca(OH)2

C+H2O===CO+H2-----高温

C2H2+H2→C2H4----乙炔加成生成乙烯

C2H4可聚合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条件为点燃)

苯和液溴的取代

C6H6+Br2→C6H5Br+HBr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条件为浓硫酸)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条件为催化剂)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这是总方程式)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2CH3CH2OH→CH3CH2OCH2CH3+H2O(条件为催化剂浓硫酸 140摄氏度)

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乙酸和镁

Mg+2CH3COOH→(CH3COO)2Mg+H2

乙酸和氧化钙

2CH3COOH+CaO→(CH3CH2)2Ca+H2O

乙酸和氢氧化钠

CH3COOCH2CH3+NaOH→CH3COONa+CH3CH2OH

乙酸和碳酸钠

Na2CO3+2CH3COOH→2CH3COONa+H2O+CO2↑

甲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HCHO+4Cu(OH)2→2Cu2O+CO2↑+5H2O

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或加温)

烯烃是指含有C=C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烯烃分子通式为CnH2n,非极性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容易发生加成、聚合、氧化反应等。

乙烯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密度略小比空气,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1)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剂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由此可用鉴别乙烯。

②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3)聚合反应:

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加热,浓H2SO4)

(2)发生装置:选用“液液加热制气体”的反应装置。

(3)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

(4)注意事项:

①反应液中乙醇与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3。

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少量碎瓷片,目的是防止反应混合物在受热时暴沸。

③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液面下,以准确测定反应液温度。加热时要使温度迅速提高到170℃,以减少乙醚生成的机会。

④在制取乙烯的反应中,浓硫酸不但是催化剂、吸水剂,也是氧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将乙醇氧化,最后生成CO2、CO、C等(因此试管中液体变黑),而硫酸本身被还原成SO2。SO2能使溴水或KMnO4溶液褪色。因此,在做乙烯的性质实验前,可以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以洗涤除去SO2,得到较纯净的乙烯。

乙炔又称电石气。结构简式HC≡CH,是最简单的炔烃。化学式C2H2

分子结构:分子为直线形的非极性分子。

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能使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乙炔的实验室制法:CaC2+2H2O→Ca(OH)2+C2H2↑

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a.可燃性:2C2H2+5O2 → 4CO2+2H2O

现象:火焰明亮、带浓烟。

b.被KMnO4氧化: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可以跟Br2、H2、HX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现象:溴水褪色或Br2的CCl4溶液褪色

与H2的加成CH≡CH+H2 → CH2=CH2

与H2的加成两步反应:C2H2+H2→C2H4

C2H2+2H2→C2H6(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C2H2+HCl→C2H3Cl nCH2=CHCl→=-[-CH2-CHCl-]n-(条件为催化剂)

(3)由于乙炔与乙烯都是不饱和烃,所以化学性质基本相似。金属取代反应:将乙炔通入溶有金属钠的液氨里有氢气放出。乙炔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白色乙炔银沉淀.1、卤化烃:官能团,卤原子

在碱的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醇

在碱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不饱和烃

2、醇:官能团,醇羟基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能发生消去得到不饱和烃(与羟基相连的碳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如果没有氢原子,不能发生消去)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能被催化氧化成醛(伯醇氧化成醛,仲醇氧化成酮,叔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3、醛:官能团,醛基

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

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沉淀

能被氧化成羧酸

能被加氢还原成醇

4、酚,官能团,酚羟基

具有酸性

能钠反应得到氢气

酚羟基使苯环性质更活泼,苯环上易发生取代,酚羟基在苯环上是邻对位定位基

能与羧酸发生酯化

5、羧酸,官能团,羧基

具有酸性(一般酸性强于碳酸)

能与钠反应得到氢气

不能被还原成醛(注意是“不能”)

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6、酯,官能团,酯基

能发生水解得到酸和醇

物质的制取:

实验室制甲烷

CH3COONa+NaOH→Na2CO3+CH4(条件是CaO 加热)

实验室制乙烯

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加热,浓H2SO4)

实验室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工业制取乙醇:

C2H4+H20→CH3CH2OH(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制取

乙炔水化法:C2H2+H2O→C2H4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加压)

乙烯氧化法:2 CH2=CH2+O2→2CH3CH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醇氧化法: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乙酸的制取

乙醛氧化为乙酸 :2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和加温)

加聚反应:

乙烯聚合nCH2=CH2→-[-CH2-CH2-]n-(条件为催化剂)

氯乙烯聚合nCH2=CHCl→-[-CH2-CHCl-]n-(条件为催化剂)

氧化反应:

甲烷燃烧

CH4+2O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烯燃烧

CH2=CH2+3O2→2CO2+2H2O(条件为点燃)

乙炔燃烧

C2H2+3O2→2CO2+H2O(条件为点燃)

苯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条件为点燃)

乙醇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条件为点燃)

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方程式

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为催化剂)

乙醛的催化氧化:

CH3CHO+O2→2CH3COOH(条件为催化剂加热)

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条件都为光照。)

苯和浓硫酸浓硝酸

C6H6+HNO3→C6H5NO2+H2O(条件为浓硫酸)

苯与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浓硝酸等的取代。如:

酚与浓溴水的取代。如:

烷烃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的取代。如:

酯化反应。酸和醇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其实质是羧基与羟基生成酯基和水的反应。如:

水解反应。水分子中的-OH或-H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叫水解反应。

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如:

②酯水解生成羧酸(羧酸盐)和醇。如:

乙酸乙酯的水解:

CH3COOC2H5+H2O→CH3COOH+C2H5OH(条件为无机酸式碱)

加成反应。

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别的有机物的反应。

乙烯和溴水

CH2=CH2+Br2→CH2Br-CH2Br

乙烯和水

CH2=CH2+H20→CH3CH2OH(条件为催化剂)

乙烯和氯化氢

CH2=H2+HCl→CH3-CH2Cl

乙烯和氢气

CH2=CH2+H2→CH3-CH3(条件为催化剂)

乙炔和溴水

C2H2+2Br2→C2H2Br4

乙炔和氯化氢

两步反应:C2H2+HCl→C2H3Cl--------C2H3Cl+HCl→C2H4Cl2

乙炔和氢气

两步反应:C2H2+H2→C2H4---------C2H2+2H2→C2H6(条件为催化剂)

苯和氢气

C6H6+3H2→C6H12(条件为催化剂)

消去反应。有机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水、卤化氢等),而生成不饱和(含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方程式

CH3CH2OH→CH2=CH2+H2O(条件为浓硫酸 170摄氏度)

两分子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

篇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分析

1. 准确性分析

“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教学要求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出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本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三块内容以相关知识与系列实验活动为线索,把金属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合金材料应用串连在一起[3];为“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模块“元素化合物”学习起到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

2. 可行性分析

在“金属及其化合物”单元分类教学预习学案的批阅中发现,学生学习主要存在3个问题:实验现象观察不细、不注意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实验题的语言表述不规范,部分学生对重点方程式书写出现错误;缺乏学习的浓厚情趣与学习成果意识。问题就是学生学习达标的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才可能使预设目标顺利实现。于是,笔者把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放在不同层次的不同课型中予以解决,把不同课型的问题解决、生成学习成果的及时品尝与单元总体成果的自我赏析评价有机联系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情趣、理趣,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二、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

三、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论证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与内容的个性特点,结合课前学生“学案”的反馈信息,把人教版必修一教师用书《本章说明》中6条教学目标分解并有机纳入单元分类课型目标之中,使本单元的不同课型目标构成三个逐步递升的层次台阶。

层次1:实验教学课、实验探究课、实验体验课,在教师“领着走、尝试独立走、体验学着走”的金属实验教学中,“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生成在实验中学化学的意识、情趣与方法,实验教学的要求比较低。

层次2:实验教学课、实验技能课、实验探究课,在教师“领着走、学着走、独立走”课型目标中,通过金属化合物的系列实验,掌握质疑、提出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进一步养成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的要求明显的提高一步。

层次3:拓展应用课与复习整合课是不同差异学生单元综合输出与输入的集中体验,其台阶目标是完成单元知识结构的外在整合向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融合,提升融合知识的结构能力、解决较复杂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我反思调控的元认知能力,品味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过程和基础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三个层次不同课型教学目标针对性的互补整合,达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融合发展的要求,锤炼了学生在系列实验中“领着走、学着走、独立走”的“会学”基本功。本单元分类课型目标的整合设计准确地反映了课标要求与内容个性化特点。

用单元分类课型针对性的目标预设确保单元课型目标匹配互补的全面落实,以实验活动为线索展开各有侧重的单元课型教学,促进了三维目标要素的融合与发展:实验教学课型教学目标设计重点突出训练学生能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论证,体悟得到的结论;实验技能课型目标重在规范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要求;实验探究课型目标设计突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写作与实验探究能力的生成;整合测评课型目标设计注重组织学生对单元不同课型中18种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反思、品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与内动力,促进了单元知识能力的整合结构;在单元系列实验中,学生由教师“领着走”到自己“学着走”再到“独立走”,一步一步将课本知识与学科知识的外在整合向学生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内化融合转化,确保单元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图1)。

四、单元分类教学目标整合设计的反思

以“整合测评课”为例,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对照课本上有关钠、铝、铁三种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完成绘制它们之间转化的关系图,来熟悉和巩固课本的基础知识。在各组的学生汇报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们的绘画很有创意!感觉到学生是很积极、认真地参与绘画,并已初步形成了单元知识体系的整合。通过展示成果,学生完成对绘画作品的分析自评、生生互评、师生点评的评价过程,矫正易犯或常犯的知识性错误,体悟自己在知识学习过程的方法,体验参与绘画创作的成功和喜悦,达到理解而内化吸收的效果。

总之,分类教学单元目标的整合设计,多类课型教学目标匹配互补式的设计,使师教与生学都经历了整体化思考与局部个性化思考的完整思维过程[4],让学生能够用学习成果来品味、衡量、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目标与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学会自我监控、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师生共同合作,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互补,最终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构建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单元分类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改英.新课程高考化学高效复习教学的新视角[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50.

[2]王义堂.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3]徐洪俊.化学课堂教学线索的梳理与构建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24-25.

篇4: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篇5: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

課標要求

1.能根據物質の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2.知道根據分散質粒子の大小,把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 3.知道用丁達爾效應區分溶液和膠體

4.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能正確書寫強酸、強鹼和可溶性鹽の電離方程式。5.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の意義及其發生の條件,能正確書寫常見の離子方程式。6.能夠根據溶液中存在の離子判斷是否發生複分解反應,從而判斷溶液中離子能否大量共存。

7.瞭解Cl-、SO42-、CO32-等常見離子の檢驗方法。8.瞭解常見變化の分類方法。

9.根據實驗事實瞭解氧化還原反應の本質是電子の轉移。10.舉例說明生產、生活中常見の氧化還原反應。

11.熟記常見物質の化合價,能根據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有無變化,判斷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

12.能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

要點精講

一、物質の分類

Fpg

Fpg

二、分散系相關概念

1.分散系: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種物質裏所形成の混合物,統稱為分散系。

2.分散質: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の物質。3.分散劑:分散質分散在其中の物質。

4、分散系の分類:當分散劑是水或其他液體時,如果按照分散質粒子の大小來分類,可以把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分散質粒子直徑小於1nmの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間の分散系稱為膠體,而分散質粒子直徑大於100nmの分散系叫做濁液。

Fpg

Fpg 溶液 分散质粒子胶体:分子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剂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悬浊液浊液乳浊液下麵比較幾種分散系の不同:

注意:三種分散系の本質區別:分散質粒子の大小不同。

三、膠體

1、膠體の定義: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在10-9~10-7m之間の分散系。

2、膠體の分類:

①.根據分散質微粒組成の狀況分類:

如:Fe(OH)3膠體膠粒是由許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の微粒,其直徑在1nm~100nm之間,這樣の膠體叫粒子膠體。又如:澱粉屬高分子化合物,其單個分子の直徑在1nm~100nm範圍之內,這樣の膠體叫分子膠體。

②.根據分散劑の狀態劃分:

如:煙、雲、霧等の分散劑為氣體,這樣の膠體叫做氣溶膠;AgI溶膠、Fe(OH)3溶膠、Al(OH)3溶膠,其分散劑為水,分散劑為液體の膠體叫做液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均以固體為分散劑,這樣の膠體叫做固溶膠。Fpg

Fpg

3、膠體の製備 A.物理方法

①機械法:利用機械磨碎法將固體顆粒直接磨成膠粒の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適の溶劑中形成膠體,如蛋白質溶於水,澱粉溶於水、聚乙烯熔於某有機溶劑等。

B.化學方法

①水解促進法:FeCl3+3H2O(沸)= Fe(OH)3(膠體)+3HCl ②複分解反應法:KI+AgNO3=AgI(膠體)+KNONa2SiO3+2HCl=H2SiO3(膠體)+2NaCl 思考:若上述兩種反應物の量均為大量,則可觀察到什麼現象?如何表達對應の兩個反應方程式?

提示:KI+AgNO3=AgI↓+KNO3(黃色↓)

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膠體の性質:

①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の結果,是一種物理現象。丁達爾現象產生の原因,是因為膠體微粒直徑大小恰當,當光照射膠粒上時,膠粒將光從各個方面全部反射,膠粒即成一小光源(這一現象叫光の散射),故可明顯地看到由無數小光源形成の光亮“通路”。當光照在比較大或小の顆粒或微粒上則無此現象,只發生反射或將光全部吸收の現象,而以溶液和濁液無丁達爾現象,所以丁達爾效應常用於鑒別膠體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運動——在膠體中,由於膠粒在各個方向所受の力不能相互平衡而產生の無規則の運動,稱為布朗運動。是膠體穩定の原因之一。

③電泳——在外加電場の作用下,膠體の微粒在分散劑裏向陰極(或陽極)作定向移動の現象。膠體具有穩定性の重要原因是同一種膠粒帶有同種電荷,相互排斥,另外,膠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の無規則運動,使其受重力の影響有較大減弱,兩者都使其不易聚集,從而使膠體較穩定。

說明:A、電泳現象表明膠粒帶電荷,但膠體都是電中性の。膠粒帶電の原因:膠體中單個膠粒の體積小,因而膠體中膠粒の表面積大,因而具備吸附能力。有の膠體中の膠粒吸附溶液中の陽離子而帶正電;有の則吸附陰離子而帶負電膠體の提純,可採用滲析法來提純Fpg

Fpg 膠體。使分子或離子通過半透膜從膠體裏分離出去の操作方法叫滲析法。其原理是膠體粒子不能透過半透膜,而分子和離子可以透過半透膜。但膠體粒子可以透過濾紙,故不能用濾紙提純膠體。

B、在此要熟悉常見膠體の膠粒所帶電性,便於判斷和分析一些實際問題。帶正電の膠粒膠體:金屬氫氧化物如Al(OH)

3、Fe(OH)3膠體、金屬氧化物。帶負電の膠粒膠體: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As2S3膠體、矽酸膠體、土壤膠體 特殊:AgI膠粒隨著AgNO3和KI相對量不同,而可帶正電或負電。若KI過量,則AgI膠粒吸附較多I而帶負電;若AgNO3過量,則因吸附較多Ag+而帶正電。當然,膠體中膠粒-帶電の電荷種類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

C、同種膠體の膠粒帶相同の電荷。

D、固溶膠不發生電泳現象。凡是膠粒帶電荷の液溶膠,通常都可發生電泳現象。氣溶膠在高壓電の條件也能發生電泳現象。

膠體根據分散質微粒組成可分為粒子膠體(如Fe(OH)3膠體,AgI膠體等)和分子膠體[如澱粉溶液,蛋白質溶液(習慣仍稱其溶液,其實分散質微粒直徑已達膠體範圍),只有粒子膠體の膠粒帶電荷,故可產生電泳現象。整個膠體仍呈電中性,所以在外電場作用下作定向移動の是膠粒而非膠體。

④聚沉——膠體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の現象稱為膠體の聚沉。能促使溶膠聚沉の外因有加電解質(酸、堿及鹽)、加熱、溶膠濃度增大、加膠粒帶相反電荷の膠體等。有時膠體在凝聚時,會連同分散劑一道凝結成凍狀物質,這種凍狀物質叫凝膠。

膠體穩定存在の原因:(1)膠粒小,可被溶劑分子衝擊不停地運動,不易下沉或上浮(2)膠粒帶同性電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膠體凝聚の方法:

(1)加入電解質:電解質電離出の陰、陽離子與膠粒所帶の電荷發生電性中和,使膠粒間の排斥力下降,膠粒相互結合,導致顆粒直徑>107m,從而沉降。

-能力:離子電荷數,離子半徑

陽離子使帶負電荷膠粒の膠體凝聚の能力順序為:Al3+>Fe3+>H+>Mg2+>Na+ 陰離子使帶正電荷膠粒の膠體凝聚の能力順序為:SO42>NO3>Cl

-(2)加入帶異性電荷膠粒の膠體:(3)加熱、光照或射線等:加熱可加快膠粒運動速率,增大膠粒之間の碰撞機會。如蛋白質溶液加熱,較長時間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變性。

5、膠體の應用

膠體の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研等方面有著重要用途,如常見の有:

①鹽鹵點豆腐:將鹽鹵(MgCl22H2O)或石膏(CaSO42H2O)溶液加入豆漿中,使豆腐中の蛋白質和水等物質一起凝聚形成凝膠。

Fpg

Fpg ②肥皂の制取分離③明礬、Fe2(SO4)3溶液淨水④FeCl3溶液用於傷口止血⑤江河入海口形成の沙洲⑥水泥硬化⑦冶金廠大量煙塵用高壓電除去⑧土壤膠體中離子の吸附和交換過程,保肥作用

减压⑨矽膠の製備:Na2SiO32HClH2SiO32NaClH2SiO3SiO2H2O

300C含水4%のSiO2叫矽膠

⑩用同一鋼筆灌不同牌號墨水易發生堵塞

6、膠體の提純淨化

利用滲析の方法,將膠體中の雜質離子或小分子除去。①實驗步驟

(1)把10mL澱粉膠體和5mLNaCl溶液の混合液體,加入用半透膜製成の袋內,將此袋浸入蒸餾水中(如圖)(半透膜可用雞蛋殼膜、牛皮紙、膠棉薄膜、玻璃紙等製成,它有非常細小の孔,只能允許較小の離子、分子透過)。

(2)2min後,用兩支試管各取燒杯中の液體5mL,向其中一支試管裏滴加少量AgNO3溶液,向另一支試管裏滴加少量碘水,觀察現象。

②實驗現象:可以看到在加入AgNO3溶液の試管裏出現了白色沉澱;在加入碘水の試管裏並沒有發生變化。

③實驗結論:Cl能透過半透膜,從半透膜袋中擴散到了蒸餾水中,澱粉不能透過半透膜,沒有擴散到蒸餾水中。膠體分散質の粒子比溶液分散質の粒子大。

④注意事項:半透膜袋要經檢驗未破損,否則,澱粉粒子也會進入蒸餾水。不能用自來水代替蒸餾水,否則,實驗結論不可靠。一般要在2min以後再作Clの檢驗,否則,Cl出來の太少,現象不明顯。

四、離子反應

1、電離(ionization)

電離:電解質溶於水或受熱熔化時解離成自由離子の過程。

酸、堿、鹽の水溶液可以導電,說明他們可以電離出自由移動の離子。不僅如此,酸、堿、鹽等在熔融狀態下也能電離而導電,於是我們依據這個性質把能夠在水溶液裏或熔融狀態下能導電の化合物統稱為電解質。

2、電離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電離生成了兩個氫離子和一個硫酸根離子。鹽酸,電離出一個氫離子和一個氯離子。硝酸則電離出一個氫離子和一個硝酸根離子。電離時生成の陽離子全部都是氫離子の化合物我們就稱之為酸。從電離の角度,我們可以對酸の本質有一個新の認識。那堿還有鹽又應怎麼來定義呢?

Fpg

--

Fpg 電離時生成の陰離子全部都是氫氧根離子の化合物叫做堿。

電離時生成の金屬陽離子(或NH4+)和酸根陰離子の化合物叫做鹽。書寫下列物質の電離方程式:KCl、Na2SO4、AgNO3、BaCl2、NaHSO4、NaHCO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

AgNO3 ==Ag + NO3―

BaCl2 == Ba2 + 2Cl― +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

+這裏大家要特別注意,碳酸是一種弱酸,弱酸の酸式鹽如碳酸氫鈉在水溶液中主要是電離出鈉離子還有碳酸氫根離子;而硫酸是強酸,其酸式鹽就在水中則完全電離出鈉離子,氫離子還有硫酸根離子。

[小結]注意:

1、HCO3-、OH-、SO42-等原子團不能拆開

2、HSO4―在水溶液中拆開寫,在熔融狀態下不拆開寫。

3、電解質與非電解質

①電解質: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の化合物,如酸、堿、鹽等。②非電解質:在水溶液裏和熔融狀態下都不導電の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小結

(1)、能夠導電の物質不一定全是電解質。

(2)、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才能有自由移動の離子。(3)、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都是化合物,單質既不是電解也不是非電解質。(4)、溶於水或熔化狀態;注意:“或”字

(5)、溶於水和熔化狀態兩各條件只需滿足其中之一,溶於水不是指和水反應;(6)、化合物,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對於不是化合物の物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4、電解質與電解質溶液の區別:

Fpg

Fpg 電解質是純淨物,電解質溶液是混合物。無論電解質還是非電解質の導電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說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導電就是電解質。

注意事項:

①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是對化合物の分類,單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電解質應是化合物(屬於純淨物)。而Cu則是單質(能導電の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石墨或金屬),K2SO4與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電解質應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の化合物。有些化合物の水溶液能導電,但溶液中離子不是它本身電離出來の,而是與水反應後生成の,因此也不是電解質。例如CO2能導電是因CO2與H2O反應生成了H2CO3,H2CO3能夠電離而非CO2本身電離。所以CO2不是電解質,是非電解質(如氨氣、二氧化硫、三氧化硫)。H2CO3 H2SO3NH3.H2O 是電解質

③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為非電解質。

④ BaSO4 AgCl 難溶於水,導電性差,但由於它們の溶解度太小,測不出(或難測)其水溶液の導電性,但它們溶解の部分是完全電離の,所以他們是電解質

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熱熔化時本身能否發生電離是區別電解質與非電解質の理論依據,能否導電則是實驗依據。能導電の物質不一定是電解質,如石墨;電解質本身不一定能導電,如NaCl晶體。

⑥電解質包括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離子化合物是水溶液還是熔融狀態下均可導電,如鹽和強鹼。共價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導電の物質,如HCl。

{補充:①溶液導電能力強弱與單位體積溶液中離子の多少和離子所帶電荷數有關;②在溶液の體積、濃度以及溶液中陰(或陽)離子所帶の電荷數都相同の情況下,導電能力強の溶液裏能夠自由移動の離子數目一定比導電能力弱の溶液裏能夠自由移動の離子數目多。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裏の電離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の電離程度大。據此可得出結論:電解質應有強弱之分。

5、強電解質:在水溶液裏全部電離成離子の電解質。

Fpg

Fpg

6、弱電解質:在水溶液裏只有一部分分子電離成離子の電解質。強、弱電解質對比

7、強電解質與弱電解質の注意點

①電解質の強弱與其在水溶液中の電離程度有關,與其溶解度の大小無關。

②電解質溶液の導電能力の強弱只與自由移動の離子濃度及離子所帶の電荷數有關,而與電解質の強弱沒有必然の聯繫。

③強電解質包括:強酸(如HCl、HN03、H2S04)、強鹼(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數鹽(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の離子化合物和少數の共價化合物。

④弱電解質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鹼(如NH3·H20)、中強酸(如H3PO4),注意:水也是弱電解質。

⑤共價化合物在水中才能電離,熔融狀態下不電離

8、離子方程式の書寫 第一步:寫(基礎)寫出正確の化學方程式 第二步:拆(關鍵)

把易溶、易電離の物質拆成離子形式(難溶、難電離の以及氣體等仍用化學式表示)第三步:刪(途徑)刪去兩邊不參加反應の離子 第四步:查(保證)檢查(品質守恆、電荷守恆)※離子方程式の書寫注意事項: 1.非電解質、弱電解質、難溶於水の物質,氣體在反應物、生成物中出現,均寫成化學式或分式。

2.固體間の反應,即使是電解質,也寫成化學式或分子式。3.氧化物在反應物中、生成物中均寫成化學式或分子式。4.濃H2SO4作為反應物和固體反應時,濃H2SO4寫成化學式。

Fpg

Fpg 5.H3PO4中強酸,在寫離子方程式時按弱酸處理,寫成化學式。6.金屬、非金屬單質,無論在反應物、生成物中均寫成化學式。

7.微溶物作為反應物時,處於澄清溶液中時寫成離子形式;處於濁液或固體時寫成化學式。微溶物作為生成物の一律寫化學式如條件是澄清石灰水,則應拆成離子;若給の是石灰乳或渾濁石灰水則不能拆,寫成化學式。

另加:

鹽酸硫酸硝酸為強酸醋酸碳酸為弱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是強鹼酸————在水溶液中電離出の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の化合物。所謂強酸、弱酸是相對而言,酸溶於水能發生完全電離の,屬於強酸。如HCl、H2SO4、HNO3、HBr、HI、酸溶於水不能發生完全電離の,屬於弱酸。如碳酸、H2S、HF、磷酸、乙酸(醋酸)等。堿————在水溶液中電離出の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の化合物。所謂強鹼、弱鹼是相對而言,堿溶於水能發生完全電離の,屬於強鹼。如KOH、NaOH、Ba(OH)2堿溶於水不能發生完全電離の,屬於弱鹼。如一水和氨、氫氧化鈣(中強鹼)、氫氧化鋁、氫氧化鋅等。

9、離子共存問題

凡是能發生反應の離子之間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進の離子之間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一般規律是:

1、凡相互結合生成難溶或微溶性鹽の離子(熟記常見の難溶、微溶鹽);

2、與H+不能大量共存の離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離子: 氧族有:OH-、S2-、HS-、SO32-、HSO3-鹵族有:F-、ClO-

碳族有:CH3COO-、CO32-、HCO32-、SiO32-

3、與OH-不能大量共存の離子有:

NH42+和HS-、HSO3-、HCO3-等弱酸の酸式酸根離子以及弱鹼の簡單陽離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發生氧化還原反應の離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見還原性較強の離子有:Fe3+、S2-、I-、SO32-。

氧化性較強の離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

10、氧化還原反應

①、氧化反應:元素化合價升高の反應 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降低の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凡有元素化合價升降の化學反應就是 ②、氧化還原反應の判斷依據-----有元素化合價變化

失電子總數=化合價升高總數==得電子總數==化合價降低總數。

③、氧化還原反應の實質------電子の轉移(電子の得失或共用電子對の偏移

Fpg

Fpg 口訣:失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氧化反應),還原劑; ...得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還原反應),氧化劑; ...④氧化劑和還原劑(反應物)氧化劑:得電子(或電子對偏向)の物質------氧化性 還原劑:失電子(或電子對偏離)の物質------還原性 氧化產物:氧化後の生成物 還原產物:還原後の生成物。⑤常見の氧化劑與還原劑 a、常見の氧化劑

(1)活潑の非金屬單質:O2、Cl2、Br2(2)含高價金屬陽離子の化合物:FeCl3

(3)含某些較高化合價元素の化合物:濃H2SO4、HNO3、KMnO4、MnO2 b、常見の還原劑:

(1)活潑或或較活潑の金屬:K、Ca、Na、Al、Mg、Zn(按金屬活動性順序,還原性遞減)(2)含低價金屬陽離子の化合物:Fe2

+(3)某些非金屬單質:C、H2

(4)含有較低化合價元素の化合物:HCl、H2S、HI、KI

⑥、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の表示方法(1)雙線橋法---表示電子得失結果

(2)單線橋——表示電子轉移情況

Fpg

Fpg 步驟:重點:

(1)單箭號(在反應物之間);

(2)箭號起點為被氧化(失電子)元素,終點為被還原(得電子)元素;(3)只標轉移電子總數,不標得與失(氧化劑得電總數等於還原劑失電子總數)。⑦、氧化還原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の關係

⑧、氧化劑、還原劑之間反應規律

(1)對於氧化劑來說,同族元素の非金屬原子,它們の最外層電子數相同而電子層數不同時,電子層數越多,原子半徑越大,就越難得電子。因此,它們單質の氧化性就越弱。

(2)金屬單質の還原性強弱一般與金屬活動順序相一致。

(3)元素處於高價の物質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條件下可與還原劑反應,在生成の新物質中該元素の化合價降低。

(4)元素處於低價の物質具有還原性,在一定條件下可與氧化劑反應,在生成の新物質中該元素の化合價升高。

(5)稀硫酸與活潑金屬單質反應時,是氧化劑,起氧化作用の是濃硫酸是強氧化劑,與還原劑反應時,起氧化作用の是,被還原生成H2,被還原後一般生成SO2。

(6)不論濃硝酸還是稀硝酸都是氧化性極強の強氧化劑,幾乎能與所有の金屬或非金屬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反應時,主要是

得到電子被還原成NO2,NO等。一般來說濃硝酸常被還原為NO2,稀硝酸常被還原為NO。

(7)變價金屬元素,一般處於最高價時の氧化性最強,隨著化合價降低,其氧化性減弱,還原性增強。

氧化劑與還原劑在一定條件下反應時,一般是生成相對弱の還原劑和相對弱の氧化劑,即在適宜の條件下,可用氧化性強の物質制取氧化性弱の物質,也可用還原性強の物質制取還原性弱の物質。

⑨、判斷氧化劑或還原劑強弱の依據 i.根據方程式判斷

Fpg

Fpg

氧化性:氧化劑>氧化產物還原性:還原劑>還原產物 ii.根據反應條件判斷

當不同氧化劑作用於同一還原劑時,如氧化產物價態相同,可根據反應條件の難易來進行判斷,iii.由氧化產物の價態高價來判斷

當含變價元素の還原劑在相似の條件下作用於不同の氧化劑時,可由氧化產物相關元素價態の高低來判斷氧化劑氧化性の強弱。

iv.根據元素週期表判斷

(a)同主族元素(從上到下):非金屬原子(或單質)氧化性逐漸減弱,對應陰離子還原性逐漸增強;金屬原子(或單質)還原性逐漸增強,對應陽離子氧化性逐漸減弱。

(b)同週期元素(從左到右):原子或單質還原性逐漸減弱,氧化性逐漸增強。陽離子の氧化性逐漸增強,陰離子の還原性逐漸減弱。

⑩、氧化還原方程式の配平

(a)配平依據: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總數相等或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b)配平步驟:“一標、二找、三定、四配、五查”,即標好價,找變化,定總數,配系數、再檢查。”

i、確定氧化劑、氧化產物、還原劑、還原產物の化合價 ii、用觀察法找出元素化合價の變化值

iii、用化合價升降總數相等の原則確定化學計量數。

iv、調整計量數,用觀察法確定化合價無變化の物質の計量數,同時將單線改成等號。v、檢查核實各元素原子個數在反應前後是否相等。對於用離子方程式表示の氧化還原方程式還必須核對反應前後離子の總電荷數是否相等。

(c)配平技法

i、奇數配偶法:此法適於物質種類少且分子組成簡單の氧化還原反應。

ii、逆向配平法:即先確定生成物の化學計量數,然後再確定反應物の化學計量數。iii、零價法:配平依據是還原劑中各元素化合價升高總數等於氧化劑中各元素化合價降低總數,此法適宜於還原劑中兩種元素價態難以確定但均屬於升高の氧化還原反應。

iv、1·n法(不用標價態の配平法)本法往往用於多元素且有氧元素時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の配平,但不能普遍適用。其法是先把有氧元素の較複雜反應物の計量數設為1,較簡單の設為n。然後,a.丟掉氧,用觀察法來調整其他項の計量數。b.再由a得の係數根據氧原子數相等列出方程求出n值,c.將Fpg

Fpg n值代入有nの各計量數,再調整配平。

小結:

氧化還原反應の配平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1:“集合原子”應做到優先配平。

2:先拆後合の拆項配平法中,需要拆の項是那些在反應中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既作氧化劑又作還原劑)の物質。

3:整體法配平法中,選擇把哪第個化合價升降過程“捆綁”作為一個過程是關鍵,選擇時一定要把在反應中存在固定物質の量之比の升降過程過程進行“捆綁”,不存在固定物質の量之比の升降過程就不能進行“捆綁”。

4:離子反應配平:關鍵在於能否充分利用“電荷守恆” 5:缺項配平

篇6: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前两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1)

第3-4章

3.1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4.通过教材的图,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5.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板书】

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4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板书】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4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4页的读图思考题。【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学生讨论回答】不会。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板书】

二、水循环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板图】(教材第55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

水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板书】

1、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内陆循环 思考题:

(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讲解】

(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板书】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回答】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教师总结板书】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总结全节】

【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题。

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目的】

1.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

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世界洋流模式图板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课时安排】2课时(1节练习课)【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三面环海的优美城市,相信大家对海洋都很熟悉,当您到海边的时候,您是否注意观察海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一起回答】运动的。【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请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及教材P57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 【学生回答】

1)波浪2)潮汐3)洋流 放录像波浪

好,同学A回答的很好,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就这三种,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波浪

【教师同时解说】波浪的种类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同学所说的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波状起伏,我们称之为风浪,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而当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汐的形成动画 放潮汐动画 ?

【过渡】波浪和潮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那么洋流却无法明确感受。

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叫洋流。【板书】

一、洋流 【指导读书】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57页思考:洋流按性质是如何分类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板书】

1、定义

2、性质分类:

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

【特别交代】洋流的方向指洋流流去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过渡】根据刚才看的录像,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海水的这种大规模运动呢?洋流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提示结合气压带风带、地形、地转偏向力、海水为流体等方面分析)下面每10人为一组开始讨论,时间为3分钟,然后在您手中的图1理想海洋中绘出海水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回答】

【教师在放风海流动画的同时讲解】正如同学所分析的①~⑥这六个洋流是在盛行风吹拂作用下,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称为风海流 所以说,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板书】

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下面我们来对照一下我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图与咱同学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与同学所画的比较有哪些不同:

放世界洋流模式+气旋 ? 【学生回答】缺了一条从赤道由西向东的洋流

【教师总结】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谁能说出这其中的原因呢?这里提示一下: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分析 【学生回答】因为在赤道附近,向西流的海水到达大陆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股返回,所以有一条从西向东流的海水

【教师】回答的很好这里再对该模式总结一下

⑴、①②分别位于赤道南北,洋流的性质又是暖流,所以人们把赤道以北的洋流①称为北赤道暖流,把赤道以南的洋流②称为南赤道暖流

⑵、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 ⑶洋流⑧⑩不仅是因②④洋流将水流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地转偏向力的原因 ⑷在看图时,我们还注意到全球洋流形成了几个中心。【板书】

3、全球洋流形成了几个中心

(5)在实际中,南半球的中高纬度环流(极地环流)不存在,仅表现为一条南极环流 好,根据洋流模式,请您分析太平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并在图2中绘出 放动态洋流分布〈〈太平洋海域〉〉?

下面根据我们的讲解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在图2和图3中绘出南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图,时间2分钟 放动态洋流分布〈〈南印度洋和大西洋海域〉〉

〖备注:2分钟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洋流方向是否正确

放动态洋流分布〈〈北印度洋海域〉〉

【过渡】在讲世界洋流分布时,我们撇开了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呢?因为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而形成季风洋流,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学生看图说明,冬夏季风向及海水流向)

【板书】

请同学们观察世界洋流的整体分布,并对照课本P57页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名称。(2分钟)

我们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洋流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板书】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洋流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呢?并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①寒流流经过的海区降温减湿,如澳大利亚沙漠直逼西海岸;暖流流经过的海区增温增湿,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延伸

②影响航运,如明代郑和下西洋

③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 ④调节全球热量变化

【教师讲解】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板书】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

例: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②南北半球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

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0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④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等洋流影响气候影响动画 ? 3影响海洋生物

洋流影响渔场影响动画?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四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的位置,并说明各与哪些洋流有关?

分析寒暖流相交汇和上升流与世界四大渔场的关系,并交代名称。

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1492年逆大西洋暖流而行花费37天,1493年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仅花了20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污染范围扩大)【课后作业】教材P58活动题及阅读P65的阅读材料 【课堂总结】略

3.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淡水资源的概况; 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3.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特点、水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对比关系图”投影片、“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概念: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即通常所指)注意:

1)目前人类比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三种,储量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水资源”与“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 水力资源——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水利资源——泛指航运、灌溉、发电、养殖等多方面效益的利用。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读教材P61图3.11“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说明:

我们能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是——径流,故衡量丰歉的指标是:

1)丰歉指标: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2)一般规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缺乏 注意要求学生分析原因?(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3)世界地区差异:

①从大洲多年平均径流量看: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 注意分析:南美和非洲面积相当,为什么水资源相差较多?

②从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看: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①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②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如,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这里的河流流程长、水量大,支流众多,内河航运业也十分发达。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

如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也大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而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现代,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使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63~65,包括P64案例2,思考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主要原因:

1)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生活生产用水增加 2)水资源污染破坏严重 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思考:假若你是政府决策者应该怎样面对这一现象?作为公民我们又应该办? 2.解决办法: 1)开源措施。

如: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2)节流措施。

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课堂总结】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5.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6.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

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

一、内力作用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69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学生回答】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3.不均匀。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板书】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 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

【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板书】

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启发提问】

(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启发提问】

(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板书】

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板书】

二、外力作用

【提问】阅读教材P70第一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

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板书】

1、概念、的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

【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 【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1)风化作用

【出示投影片提问】(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板书】(2)侵蚀作用

【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板书】(3)搬运作用 【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板书】(4)沉积作用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 【出示投影片】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

【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出示投影片】

(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

【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转折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板书】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2第二段和下图,思考: 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

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学生回答】 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

(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

4.2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板书】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板书】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板书】

断层

成因 地形 图示

【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板书】

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5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如哥伦比亚高原。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板书】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课堂小结】略。【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

【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

【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

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

2、河流侵蚀地貌

【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播放幻灯片2】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对河流的影响

【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 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 伸长 加深 展宽

【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7~78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播放幻灯片4】

【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播放幻灯片5】

【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播放幻灯片6】

【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

3、河流的堆积地貌

【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79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

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

【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B所代表的就是河漫滩平原。它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板书】河漫滩平原 【教师总结讲解】

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

【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山区 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 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条件 聚落分布

【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课堂小结】略。

第二课时(重难点总结与点拨)

1.流水堆积地貌

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小,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外力作用与地貌

3、谷的发育过程

4、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5、河漫滩是怎样形成的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6、哪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有较强的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对聚落均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7、平原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吗?

不是。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3.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

(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85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板书】

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85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

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87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

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连年战争,大兴土木 森林被破坏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板书】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88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0活动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尺度。2.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3.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5.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6.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图片,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 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介绍引导】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我们这里和上节课一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

【教师安排】(和上节课一样)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2)相同要素构成的整体,其特点为什么不同?(因为位置不同导致水热不同气候不同相应的土壤、植被等)(3)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4)你能想出你生活的地区的植被类型吗?(提问几位不同区域的同学)

(5)总结一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答:大致呈带状)这种特点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介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板书】

一、空间尺度划分:

【教师介绍】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板书】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过渡】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这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板书】

二、自然带 1.概念

【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分析了自己所在区的植被类型,自然带名称就是植被名称加上带字。【板书】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

【提问】为什么自然带用植物命名?请同学们读图并分析讨论。【板图】

注:号码代表自然带类型 【讨论问题】

(1)请将板图中符号与你所在的自然带“对号入座”(提问几位同学)。(2)哪些属于温带森林?哪些属于热带森林?(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

(4)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6)两组同学“通道”之间所处的是什么自然带?

(答:过渡带,说明自然带没有严格界线,整个自然界是非常和谐地过渡、相互联系结成的有机整体)。【放录像片】《各自然带景观》,看一段录像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编辑的录像资料)。

【学生讨论】阅读课本P9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的基本分布情况:【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板书】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熟练记忆自然带的分布。

【课后思考】世界上的自然带分布有无规律呢? 板书设计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板书】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介绍】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启发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学生甲答)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东部地区离海近,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所以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影响不到,所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学生乙补充)降水多少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降水丰富的地方会生长森林,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师归纳】这两位同学肯动脑子,分析得很好。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图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转折】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讨论回答】越向山上走感觉越凉,越潮湿,需要穿大衣。

【教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板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讲解】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启发讨论】完成P93活动题(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8.1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教师总结】

【板书】地带性分布规律:(可以以投影的形式展出)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带状 影响 然带的变化 水平地带性

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表现明显)状 的温度影响 向自然带的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 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

东西方向=纬线延伸方向=经度变化方向=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南北方向=经线延伸方向=纬度变化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补充说明】我们这节课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还记得什么叫绿洲吗?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条狭长的(热带)荒漠带,而缺少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区。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响。因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受其影响,两边的气候状况不同,所以就出现了分布规律不同的自然带,这也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总结】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带状 影响 然带的变化 水平地带性

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表现明显)状 的温度影响 向自然带的更替

上一篇:元宵节诗句——《湖居杂兴八首》下一篇:我帮奶奶去买菜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