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2024-04-19

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通用8篇)

篇1: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Unit 1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

解忠敏

Teaching goals: 1.Words&phrases: robot, paper, less, fewer, simple, unpleasant, factory, seem, etc.2.will 构成的一般将来时态的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及回答.3.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4.more , less , fewer 的用法.5.学习一般将来时态的相关知识,学会对未来进行预测.6.对five years ago ,today ,in five years 简洁回顾与展望的方式,贴近实际符合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7.通过时间对比复习一般过去时态、一般现在时态,巩固一般将来时.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 1.will构成一般将来时态的句式。2.There be 句型的一般将来时态。3.more , fewer , less 的用法。4.How to make predictions.第一课时Period 1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 Welcome to school.What’s the date today ? Who’s on duty today ? Do you enjoy your winter holiday ? Do you finish your homework ? Do you want to live on the moon ?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in ten years ? Collect the Ss’ answers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ir predictions.Step 2 Pre-task SB Page 2 ,1a.1.Look at the picture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100 years from now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sth in 100 years.2.Read each predictions to the class.Explain the new vocabulary.3.Read the instructions.Make sure Ss know what they should do.4.Do it by themselves.5.Talk about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Explain :一般将来时态 构成: will /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2 ,1b.1.Practise reading the six predictions.2.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Ss.Circle the things you hear on the recording.3.Play the tape twice.4.Play the tape a third time.At the same time ,check the answers.SB Page 2 , 1c.1.Pay attention to the dialogues.2.Read the dialogues fluently.3.Pairwork.Work in pairs to make predictions according to the sample.4.Ask several pairs to shar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SB Page 3 , 2a & 2b.1.Read the predictions.2.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3.Play the tape twice.Ss circle the word they hear in each sentences: more , less , fewer.4.Check the answers.学生探究: less , fewer 的区别。Step 4 Post-task 1.Point to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Practice reading.2.Look at activity 2b.Groupwork:Take turns to 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redictions.Grammar Focus:

1.Review the grammar box.Ss say the statements and responses.2.Make summaries about “will” ,“fewer” and “less”.3.板书设计

Words&phrases: robot, paper, less, fewer, simple, unpleasant,factory, seem, etc.will / be going to +动词原形

Homework: 1.Make predictions about yourself in 10 years.Write down 5 sentences.2.Go over the new words.教学后记:

篇2: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复习教案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In this unit students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cleaning the room.

What’s he doing? He’s doing his homework.

What are Dave and Mane doing? They’re reading.

2. Ability Object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ra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 Moral Objec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They love to learn English.

Ⅱ. Teaching Key Points

Key words

The target language.

Ⅲ. Teaching Difficulties

Train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Review how to 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Review how to write a letter in this unit.

Ⅳ. Teaching Methods

Pairwork

Practicing methods

Ⅴ. Teaching Aids

A computer,Cards

Ⅵ.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Ⅰ

Review the target language.

A: What are you doing?

B: I’m watching TV.

A: What is he doing now?

B: 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A: What are they doing?

B: They are reading and singing in the house now.

StepⅡ Pair work-talk about what people are doing

Use these target language to make a conversation with your partner.

What are you doing?

I’m reading an English book.

What is he doing now?

He is dancing in the room now.

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 now?

She is cooking for us.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 now?

They are talking with the teacher now.

StepⅢ Review the structures

1. Review the Yes/No questions. Write sentences on your exercise book. Write as many as you can.

2.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read their sentences.

Talk with them.

StepⅣ Review the key vocabulary

1. Giv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memorize the key vocabulary.

watching,cleaning,playing,swimming,shopping,reading,eating,pool,school,

mall,library

2. Have a dictation.

StepⅤ 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reviewed all the key words in this unit .

We also reviewed to write a letter.

StepⅥ Homework

Review all the key words and language points learned in this unit.

Blackboard Design

Unit5 I’m watching TV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What is he doing now?

What is he doing now?

He is dancing in the room now.

What is your mother doing now?

She is cooking for us.

What are the students doing now?

They are talking with the teacher now.

篇3: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朱绍禹先生在论及语文教材发展变化的趋势时指出, 语文教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材, 是往昔时代的教材。它们是教材, 但又没有从社会一般读物中分离出来, 其为教学服务的特征并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教材, 是我们现在应用中的教材。它们已经有了独立的地位, 有了明确的特有对象, 但还只是教师手中的工具。第三阶段的教材, 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 它应该名副其实的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这第三阶段的教材, 将使教学效果不再单方面的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素质, 而是依靠编写者提供的条件, 教师稍加指导, 学生就可以独立阅读, 独自研究。同时由于它较少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也得以从传统的教材方式中解脱出来, 便于完善自己的工作。” (2) 朱先生的话, 指明了教材发展的方向, 其中教材发展的第三阶段, 就是我们所说“学本化”阶段。

当前, 多种版本的新课标语文教材在“学本化”方面都呈现出多方面的特色和创意, 本文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以下简称“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 和翰林版 (国文1下) 第一单元 (以下简称“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单元”) 为例来看语文教材的“学本化”趋势。

1 单元编排学本化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和翰林版教科书都采取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 两种版本教科书单元编排整理如表一。

“单元是整套教材基本结构单位, 基本按照说明、议论、记叙三大文体组织, 并以列的方式出现在整套教材中, 但每册的单元组织结构大致相同。” (3)

由表一中, 我们可以看到, 翰林版教科书以单元专题的形式, 大致包括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问题讨论与运用练习。

(1) 主题名称。对主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诗韵之美”, 一看就知本主题围绕诗歌话题展开。直接明了。

(2)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的学习。如“诗韵之美”专题的导语是这样的:

上学期认识近体诗《绝句》的结构, 这学期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律诗”的作法, 并欣赏它的对仗之美。第一册中读过《夏夜》, 认识了童诗, 本册我们要从篇幅极短的《小诗》去体会现代诗的意象美。

将学习要点显现于此。

(3) 学习板块。一个单元主题包括两至三个学习板块不等。每个学习板块由选文及与选文相关的学习材料构成。如“诗韵之美”主题, 包括“律诗选”、“小诗选”两个板块。其中, “律诗选”板块包括《过故人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篇文章及相关学习材料。

(4) 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几乎每个单元主题设置了“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板块,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主题思想内容方面的总结, 侧重对文本的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测与自解。

而人教版教科书则采取导语、学习模块、研讨与练习的形式。

(1)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的学习。如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 美好的向往, 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 或纪录作者成长的轨迹, 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 都给我们以有用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 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教科书非常注重导语 (引言) 的作用, 并且, 在导语 (引言) 中, 做出整体概述, 提示学习方法, 显露学习要点。

(2) 学习模块。一个单元包括四到五个学习板块不等。每个学习板块由选文及学习材料构成。如第一单元, 包括现代散文, 现代诗歌和文言文板块。其中, 现代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 现代诗歌有《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 文言文有《伤仲永》共5篇文章及相关学习材料。

(3) 研讨与练习。人教版教科书由过去的“练习”变为“研讨与练习”, 增加了三个字, 实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练习在注重积累与应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拓展与开放。

2 单元选文的学本化比较

所选取的都是同一个学段的第一单元, 其选文整理如下表:

在这一单元中, 无论是人教版教科书还是翰林版教科书, 都有现代诗。但也有各自特色。

翰林版教科书集中于诗歌的学习, 作为一个专题的形式。古代的律诗, 现代的小诗, 内容较为浅显, 适合朗读, 便于自学, 与前一阶段的学习相连贯, 易于形成系统。系统的学习, 便于知识的掌握, 合服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特征。

而人教版教科书则将诗歌, 散文, 文言文的学习穿插在一起, 多种样式相结合, 富于变化, 内容丰富, 适合多种层次的学生, 学习具有选择性。但在大班的教学中, 很难做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 因为,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性, 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

3 单元助读内容的学本化比较

新课程背景下, 专家学者大力提倡中学语文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并且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么, 如何实现这一重要转变呢?课文系统正文部分固然重要, 但课文助读系统越来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课文) 单元助读内容包括资料、图片、问题、作业、注释等一些内容。

首先, 将人教版和翰林版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助读内容”之特色整理统计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有的内容

在课文助读内容方面, 人教版和翰林版语文教课书相比较, 两者有许多的异同点: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重视每一课之前的引言, 通过引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示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的深入探究。

而注释和阅读资料方面, 则是翰林版教科书的一大特点, 注释详尽, 阅读资料丰富, 并且善于运用到极致。如《律诗选》一课中, 通过“语文小视窗”的方式, 对“律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通过资料, 不仅帮助了学生释疑解难, 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在单元/课文插图上, 翰林版教科书则更为讲究。古人云:“索象于图, 索理于文”, 可见图片和文字在课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 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的图片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学生而言, 插图能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想象空间, 释疑解难;对教师而言, 插图对教学的帮助也很大。教育学者指出:“凡课文中提到的人、地、事、物, 应尽量有图, 而且要选择较具代表性与意义者;至于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插图, 或对教学功用不大者, 皆可舍弃或更换。”同样为诗歌部分, 翰林版教科书有对作者、作品、地名、事物的插图, 而人教版对诗歌部分教科书则没有出现插图。

人教版和翰林版在助读内容方面各具特色, 同样两者之间也有许多共性, 如两种版本教材在每一课或单元之前都有引言;课文注释合理恰当, 等等。

4 单元练习设计

“练习内容, 从广义上讲, 它是教科书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目标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口头的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或活动方案等。从狭义来讲它是指教科书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的总和, 也就是教科书中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所安排的各类作业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讲, 练习内容又可以狭义地成为‘练习题’。” (4) 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 在内容上更具扩展性和生活性, 其作用更为不可忽视。

语文教科书习题是对课文的进一步解读, 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它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培养兴趣, 锻炼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水平。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和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的课文中, 所设计的练习整理情况为:

人教版第一课是3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第二课是1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第三课是4个过程性练习, 1个检测性练习, 2个发展性练习;第四课是1个前置性练习;3个检测性练习;第五课是3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外加一个单元练习, 单元练习为发展性练习。而翰林版在练习的习题上, 第一课是3个前置性练习, 2个过程性练习, 3个检测性练习;第二课是3个前置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没有设单元练习。

而在这两个版本第一单元中的共同文体部分———诗歌 (现代诗) 两个版本则为:人教版设计了1个前置性练习, 1个检测性练习, 2个发展性练习;而翰林版在练习的习题上, 却设计了3个前置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4个发展性练习。

在习题的分布上, 我们把习题分为课文前、课文中、课文后三种分布状态。课文前的习题类型, 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同时使学生很快抓住将学内容要领, 明确学习重点, 它们起了激励和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每单元/课文前的引言、预习部分。在这一方面, 翰林版教科书则体现的较为明显, 每一课都有课前预习。

课文中类型习题, 通过课文的思考题,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领会、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所产生的思维活动在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在这方面, 两种版本教材都没有对其进行设计, 而是将这一部分的练习隐藏了, 并由教师或者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进行挖掘, 将主动权交给教师, 交给学生。

课文后类型习题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检查已获得的知识, 并迁移所获得知识进而技巧和能力。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翰林版教科书, 都以这一习题分布状态为核心, 将习题集中于此。但是, 课堂是灵活的, 学习也是灵活的, 分布于此的习题, 往往作为预习课文、解读文本的手段, 供学生和教师之用。

在习题的呈现方式上, 翰林版的教科书在习题呈现上则较为单一, 以“直接提问式”为主。这类提问方式往往简洁明了, 直接就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设问, 使学生掌握、巩固重要历史知识内容。如:“《风筝》这首诗, 哪几句诗的意象开阔?请说说你的看法。”

人教版的较为丰富多样, 有“直接提问式”、“材料+提问式”、“探究活动式”、“争鸣式”等类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 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 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 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颂。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分析问题、学会思考的动机。

总而言之,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习题的设计上都尽量体现了教育理念,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问题设计更开放, 并不要求非得出结论, 更不需要什么统一答案。在提问方式上, 引入趣味性浓, 有挑战性的提问方式。如使用“请思考”“请讨论”的词汇的提问和建议, 代替了原来的祈求式、命令式的提问, 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但也存在着某些思考题偏难, 有些建议开展的活动不易操作和实施等问题。

5 讨论与思考

“‘学本化’是语文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5) 在当前的教科书设计中, 都力求体现这一特点, 两种版本教材各有千秋, 各有侧重。教材的编写上, 应该相互借鉴, 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编写方式。但是, 当前的语文教材在“学本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导学模式简单化, 重结果而轻过程,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选文内容设计没能真正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特点;练习内容科学化水平不高, 影响了练习的真正目的所在等等。这些, 都是在教科书设计、编排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另外, 教材“学本化”所带来的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 学校的管理, 教育系统职能, 社会与家庭等一系列所关联的链条上的影响与变化,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要:新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推行了课程改革, 在此背景下, 两岸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选取同一个学段的大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和台湾翰林版国文教科书作为比较的蓝本, 以大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台湾翰林版 (国文1下) 第一单元为切入点, 通过两岸教科书学本化趋势方面的对比, 做此概述。

关键词:人教版,翰林版,语文教科书,学本化

参考文献

[1]吴晓菲.从上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作业系统看看语文教科书的“学本化”[J].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 .

[2]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下)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红(fēi)如(wǎn)

驿站(yì)解(pōu)

油光可(jiàn)

形(jī) 不(xùn)

名(nì)无消息(yǎo)

责(jié)

然(qī) 教(huì)

见(piē)抑扬顿(cuò)

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篇5: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课时2

(三维)1.认识本组25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的段落。

3.以读为本,能够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和描写的方法。学会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在学习时,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还应该了解各段之间的联系,懂得一点初步的辩证关系,掌握各课的语言特色及说明方法。在教学时,尝试运用“精讲精练”策略来增强课文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课堂变化处理及主要环节的效果 学习目标:

1.复习课文《太阳》及练习中的生字词。2.复习《月球之谜》,教育学生热爱科学。

3.复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育学生结合现代生活合理运用网络。新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因此,在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意质疑问难。一个富有好奇心的提问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从而使我们学到许多新东西,从而培养我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品质。

二、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自读单元导读)。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哪些课文?(师板书:《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这四篇课文都是给我们讲诉有关科学方面的知识。

三、层层过关 1.《太阳》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不仅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还应该了解各段之间的联系,懂得一点初步的辩证关系,掌握本课的语言特色及说明方法。在教学时,笔者尝试运用“精讲精练”策略来增强课文的趣味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复习《月球之谜》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课文。作者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着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球表面景象,接着列举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在《月球之谜》的教学设计上,遵循“激趣——质疑—探疑”的思路,重点放在激趣和探疑这两部份。重在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探究、自读自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文章内容浅显,结构清晰,人物心理描写是它的一大特色。作为独立阅读课文,它的认知目标非常明显:通过独立阅读把握文章结构,正确流利朗读,初步了解互联网的一些有关知识。这样几个目标并不难达到,但是要想进一步突出文章特点,了解并学会简单应用互联网,让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情感变化,与作者形成心理共鸣,就不是传统教学能力所及了。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上分为两大板块,首先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纯语文认知目标。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复习《果园机器人》 2.复习并运用日积月累

一、复习课文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能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所写的内容极为有趣。文章中的机器人服务于丰收的果园中,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箱,运到指定的地方。有趣的是,这些机器人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地工作。

文章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园机器人各种特性的介绍,是随果园生产需要的变化一步步体现出来的。水果丰收,果农忙不过来了,于是需要机器人帮忙;果园很大,机器人不好拖着电线工作,用电池也不方便,于是又想让果园机器人“吃”园中掉在地上的水果,自我充电。这样的叙述一方面使得果园机器人特点的介绍有层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产需求是科技的发展动力,学生读后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复习《语文园地六》 我的发现

1.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4.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2.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

项目检测内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

当堂

达标测试第六单元检测题

一、看看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比喻句后面打“√”。1.他快乐得像一只小鸟,蹦蹦跳跳的。()2.月亮像玉盘一样圆。()3.他好像比我高一点()

二、照样子在括号里写上合适的词语。例:翠鸟(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1.雨()下起来了。2.海水()漫上沙滩。

3.一群孩子跑过来,()捡起苹果来。

三、读句子,完成练习。

1.画家惊讶地看着小姑娘,他的眼圈红了,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心潮像海浪一样翻腾”是一个___________句子,形容画家的心情______________。

2.这一切发生得这样突然,又结束得这样迅速。

“这一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合适的表示数量的词填空。串、双、件、只、位、片

一()画家一()脚印一()衣服一()小手;

五、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1.河里一群群小鱼

2.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复习检测 字词 积累 阅读 写作

作业设计

1.听写本单元字词,背写日积月累。2.习作:题目:我家的xx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习作;(2)所补充的内容必须是家中的一种电器;

篇6: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设想 :

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 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教学目标 :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

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

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

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

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

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请参考教学用书P6页。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藤 野 先 生 鲁 迅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事例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思想品质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篇7: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平均分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均分”含义及“平均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什么是“平均分”?

2、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

二、预习反馈:

1、每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把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几个?

▲▲▲ ▲▲▲ 6÷2=3(个)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

三、创设情景,感受“平均分”。

1、小朋友们,郊游你去过吗?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

博士班的同学也准备去郊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课件出示)

这么多东西,如果让你们来分,你们会分吗?小组合作,分一分。

2、学生动手操作

3、师:看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为什么要这样分?(这样也就是„„)互相说一说,把分的结果用“平均分”说一句话。(你把几个苹果平均分给几个人,能说得具体些吗?)

4、(课件出示)练习:

a、判断: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b、P13 做一做

三、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

1、教学例2(课件出示)

a、小组讨论分配方案

b、小组合作分一分(用学具代替)c、学生汇报分法 „„

师: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师生归纳:把15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1个或几个地分,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2、(课件出示)练习:

a、完成P14 做一做(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说说自己的分法)b、师:除了平均分成3份外,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生:(略)

师:分成1份和平均分成12份可以吗?

生:(讨论)

四、巩固引申,应用“平均分”。(课件出示)

1、练习三第1题。

a、先用学具摆一摆

b、再汇报、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2、学习练习三第2题。

a、肯定第2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b、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那么第一种分法又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3、练习三第3题。

a、自由读题,理解题意。b、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五、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师:学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第2课时

课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15页和练习三1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习重难点: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具等。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1、尝试用小棒摆一摆。

2、想一想,4人乘1条船,可以分几份?

3、尝试列式

一、预习反馈:

1、用图表示:

{◎◎◎◎}◎◎◎◎ ◎◎◎◎ ◎◎◎◎ ◎◎◎◎ ◎◎◎◎

2、列式:24÷4=6(人)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咱们从博士班效游分糖果中学会了“平均分”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博士班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一玩吧!(课件出示)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什么信息?

„„

三、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到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a、先独立思考

b、小组内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2、通过分一分解决了租船问题。谁还能说一说刚才是怎样分的?共分了几份? 师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我们求24里面有几个4,就需要几条船。

3、试一试:用9个小圆片,3个分一份,看看能分几份? 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成了几份?说明了什么?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儿要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课件出示:P15做一做)

①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图中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②独立思考。

③用小棒分一分并验证。

师:你帮小熊分分看?(生用小棒代替分一分,并说说怎么分的?)

2、练习三第4~6题(课件出示)

第4题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可获得什么信息和问题?

(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第5题 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第6题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你知道一片药片为什么是12颗吗?

五、总结

今天我们用上节课学到的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会用到数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我们都能很好的解决。

第3 课时

课题: 除法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把6个○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同桌讨论

3、动手操作

一、预习反馈:

1、把6个○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

2、反馈板演

3、小结分法:看来“分成几份”和“平均分成几份”是不同的,谁能说一说平均分有什么特点?

二、情景导入:

1、谈话。(出示熊猫图片)

师: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的动物国宝是什么?京京是一只十分可爱的熊猫,它十分好客,请了许多朋友来家做客,于是一大早去园子里挖了许多竹笋,来招待客人,瞧!它的朋友华华、盼盼、亮亮、红红来了,可是,京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该怎样把竹笋分给它的朋友呢?小朋友你们来,能帮京京解决这一难题吗?

2、提出问题: 京京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该放几个呢?(3)小组讨论。(4)你是怎么分的?学生上台演示。(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三、探究新知:(1)引入除法。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京解决难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除法)(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a、认识除号 ÷ 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两点要圆且对齐。b、怎样才能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怎样写?c、思考讨论。12÷4=3 d、这一算式读作13除以4等于3,同桌互读。(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你还能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几份,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四、知识应用

(1)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演示课件分饼干)a、分小组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3份、2份、6份。b、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并读一读。c、小组活动,老师巡视。d、汇报。

e、小结,今天每个小组合作得很好,不仅帮助京京解决了难题,还学会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想小朋友们一定能用这种新的计算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2)过三关。

a、第一关“快速抢答”(练习四第1题)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

b、第二关“小帮手”(练习手四第2题)(出示小熊分苹果的情景图)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小熊分苹果吧!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老师巡视。师:谁能告诉大家是怎么想的? c、第三关“分西瓜”(练习四第3题)演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师生交流。

五、课堂总结。

第4 课时

课题:除法初步认识(2)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19页例5,练习四4,5,6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形成过程,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竹笋卡片,算式卡片,分萝卜的作业纸。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

1、把8个★摆一摆,每堆4个,分成了()堆。把8个★摆一摆,每堆2个,分成了()堆。

2、摆一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尝试列式

一、预习反馈:

1、反馈摆的情况:

★★ ★★ ★★ ★★ ★★★★ ★★★★

2、列式:

8÷4=2 8÷2=4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让学生明确图中信息。

今天,熊猫京京请朋友们来它家做客,京京非常好客,瞧,它准备了一些竹笋作为礼物送给朋友们。(出示竹笋图)京京准备了多少竹笋?它是怎么分的?

2、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索问题: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3、分一分 ①独立尝试分;

②小组交流自己分的过程; ③全班交流。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板书:5)

三、学习新知。

1、这样的问题也能用除法直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初步认识)小朋友们还记得除法运算符号吗?(板书:÷)

2、介绍除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

A、要分20个竹笋,就在除号的前面写20;每4个放一盘,就在除号的后面写4;能放5盘,就在等号的后面写5。(板书:20÷4=5)

B、学生说一说 “20÷4=5”表示什么意思。(个别说、同桌讲使小朋友们理解除法的意义。)

C、请小朋友们看书后说一说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板书:被除数、除数、商)

3、让学生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每5个放一盘,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并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四、应用巩固。

1、小动物后面躲着谁?(用小动物图片盖住被除数、除数、商)卡片出示:10÷5=2 15÷3=5 18÷2=9

2、先分一分,再写出算式。

活动要求:﹡把12个萝卜每2个放一堆;每3个放一堆;每4个放一堆;每6个放一堆。﹡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汇报交流。“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圈一圈,填一填。P21.6(要求:能正确表达图意。)A、分草莓。B、分蝴蝶。

3、租船。

16个小朋友要到水上公园游玩,请问小朋友们一共要租几条船?

板书设计:

除法初步认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5 盘。÷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5 课时

课题:练习四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练习四第7—10题(P21—2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加深对除法意义及除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2、初步感知乘法与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

3、培养数学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流程:

一、复习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巩固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1、出示第8题[课件逐一四句话],要求学生自由的读一读。

2、问:你会写出除法算式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请学生板书。

3、问:你会读这些除法算式吗?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再指名读。

4、问:你能说一说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各表示什么吗?可以请学生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二、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内在的联系。

1、出示第8题的情景图[课件出示],请学生说说图意。

2、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乘法和除法算式吗?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展示学生写的算式,说说各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4、问:你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先请学生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三、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为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1、依据第9题制作卡片(可以再补充些),用抽卡游戏进行练习。

2、注意尽可能给每个学生练习机会,可以用开火车、抢答等方式进行练习。

四、综合练习。

1、出示第10题的情景图[课件出示],请学生观察画面用数学的眼光说说图意。(特别要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课件出示“每条船上3人”“有4条船”“一共有12人”等信息。)

2、问:你能根据其中两条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①每条船上3人,4条船上共有()人。②12人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有()人。③12人,每3人坐一条船,需要()条船。

3、问:你能解决这几道题吗?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再汇报交流。

五、提高练习。

1、出示题目(1)□+□+□+□=8。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再汇报。(参考思路:□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计算。()×4=8或4×()=8,因为“二四得八”,所以()里填2。□=2。)

[注意:学生用其他方法“找”出答案,应给予肯定。]

3、独立完成(2)12=○+○+○。(解题思路与(1)相仿。○=4。)

六、全课总结

七、课堂作业:《随堂作业》

八、布置实践活动

篇8:人教版 8年级下 第一单元教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上一篇:白居易的诗——《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下一篇:《昆虫记》小学优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