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2024-04-1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通用9篇)

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课题:

大数的认识

写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3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景图:

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创意设计出炉后,人们亲切的称该建筑为“鸟巢”,因此,“鸟巢”又增加了一个专指借代意,代指国家体育场。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三百三十三米、东西宽二百九十四米,高六十九米。工程总占地面积二十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十五万八千平方米。场内观众坐席约为九万一千个,其中临时坐席约一万一千个。将举行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哪些数据写出来?哪些觉得有困难?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设计意图]由介绍“鸟巢”来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来源于我们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需要将听到看到的数记录下来,先由学生自己写,较大的数学生写起来有困难,这时候导入新课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还可以利用此题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

1、师:在刚才的资料中你还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带着新的疑问,继续研究亿以内数的写法。)

2、整万数的写法。

(1)师:同学们会写二十一、一千三百八十二、六千七百八十二、四千六百八十九,怎样写二十一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千七百八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九万呢?

(2)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3)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4)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5)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课件为练习A第一题)

3、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1)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2)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3)学生尝试写数,指名板演:103245(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4、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1)提问:六千零五十万零五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2)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3)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写数。(课件为练习B第一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通过学生讨论,研究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现在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亿以上的数” 的写法

(2)师:有什么好方法防止自己在写数时出错呢?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A、写完后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遍,看与要写的数是否一致。B、根据最高位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再进行核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设计意图] 总结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呈现的是学生讨论的情境。情境中的问题突出写数的关键,并完全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及总结概括的空间。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梳理知识,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对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六、布置作业

搜集我国面积较大的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数据,自己练习读写。

篇2: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大数的认识

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会准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掌握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和交流中掌握读数方法,加强学生感于尝试的数学精神,善于交流、敢于表达。

3、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数感意识,初步渗透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会读含两级的数。

2、知道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的不同。

3、会读数位上出现0的数。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爱好呢?(生:看书、画画、打电脑……)同学们的爱好可真多!老师也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集数据。课件展示:景观图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六千三百千米。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四百六十八米。

2005年末统计东营市总人口1804964人。

2、看了这些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不能把这些数据读出来?有没有不会读的,试试看。找出北京市人口:13819000

4、说说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对照数位顺序表,从高到低)

同学们的读法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们课前收集的数据拿出来,我们利用这节课来研究一下他们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资料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对旧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二、探究新知

1、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

赤道长40076千米;

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

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2、把数据进行分类。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把以上数据进行分类。小组学习后,可能会有几种分类情况:(1)按照位数分类,相同位数的数分成一类。

(2)按照数据所表示的意思分类,如表示地理常识的分一类,表示人口的分成一类。

(3)按照0的个数或位置分类,中间有0的数分成一类,末尾有0的数为一类。

学生怎么分都可以,只要能说出道理。分完后学生试着读一读。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试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新知识起铺垫的作用。

3、万以上只含一级数的读法。

(1)出示数位表先让学生快速的读出2496。(2)对着数位表出示24960000这个八位数。(3)师提问:①这是一个几位数?(八位数)

②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数位?(千万位)③哪些数位上有数字?分别是几?

④这个八位数的数位在哪几个数级?(两个数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

(4)学生尝试自己读一读。(5)集体交流。

(6)再次让学生尝试读法,并请读得准确的学生示范读法,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法。(板书: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设计意图] 呈现一个学生讨论交流“含两级的数怎么读?”的情境,突出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的不同地方。由于初次接触大数的读法,学生可能会受到万以内数读法的迁移,先读数字,再读数位。针对这种情况,应注意引导:当万级上有数的时候,万级的数也像读个级一样读,然后再读它的数级。

4、万以上的数含两个数级,数位上出现0的数的读法。A、不读零。

(1)对着数位表出示七位数6407000。

(2)提问:这个数含哪些数级?(个级、万级)

(3)用刚才掌握的读数方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尝试读这个数。

(4)集体反馈。

(5)让学生介绍方法:万级上的数像读个级的数一样读,再读它的数级;个级上出现的数像以前那样先读数字,再读数位。

(6)提问:这里的四个零读出来了没有?(7)引导得出:在数级末尾的零不用读。学生把读法填写在课本上。(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B、要读零。

(1)在数位表上出示八位数10030040。(2)学生尝试自己读出这个数。(3)集体交流。(用前面的方法学生应该能独立读出这个数,但要注意千位上的零。)

(4)提问:这里有5个零,哪些零没有读出来?哪些零读出来了?为什么?独立思考,有想法之后再和小伙伴交流。(引导得出:除了千位上的零读出来了,其它数位的零都没有读出来,因为排在数级末尾的零不读,在中间的零要读。)

(5)请学生介绍读这些亿以内数的方法或经验。(6)集体交流:可能会得出: ①读含两级的数时,万级以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一样读,再读万级的数级,最后读个级的数。

②当数含有零时,在数级末尾的零不要读,在数级中间的零要读出来,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依次往低位读。

④在读数时,可以从可边起,每四个数划分一个数级,这样读的时候不会错,而且也容易读清楚。

[设计意图]每级中间或未尾有0的数的读法仍是难点,教材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呈现“由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便于学生合作、讨论探究。

三、方法应用

1、师:利用四位分级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试一试:先分级,再把数读出来。(口头)63700、5095004、8480000、253056040(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归纳:分级时从右往左、四位一级。数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

2、读一读第八页第2、3题。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课堂检测B。

六、布置作业

篇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1.回家观察家里哪儿有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2.画出第三类三角形的三条高。

篇4: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9页、20页的内容——《亿以上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打基础。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亿以上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

2、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并能正确的读写亿以上的大数。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亿以上数的读数写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编者意图的理解,将重难点定为: 重点: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难点:亿以内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4、课时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位顺序表

二、说教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根据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自主探究意义上数的读写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法

3、举一反三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能够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出示60200400 8720000 6027006 300006 让学生自由读数并回顾亿以内数的读法。

2、将这个数字填到我们的数位顺序表中再次读数,并说说各级的读法,(强调分级的重要性)

(二)知识迁移,探究读法

1、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总数:700000000。因为这个数是亿以上的数,学生们并不能快速读出,但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读出来。

2、在这里我先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例1,然后在展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学生提出之后师生共同解决。

3、最后,学生共同完善数位顺序表,并学生总结出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强调有0的情况,这也是教学难点,适当举例)

4、随堂练习: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三)依据读法,探究写法

1、试一试,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内写出下面两个数: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完成后小组交流,看看他是如何写出来的,用的什么方法。

3、小组汇报并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4、随堂练习:二十五亿 写作: 四百九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写作: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快结束了,“总结评价,交流反思”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从而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新知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第22页练习三,第1题、第3题、第5题。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探究交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为主线贯穿全课。并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力争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认识

篇5: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1)优化教材结构,集中进行大数认识的教学。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第七册),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本单元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的数的认识加以整合,在两部分认数教学中间安排的十进制计数法,是对亿以内数的认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作为亿以上数的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提供丰富的素材,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教材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例如,科学知识:一个人一年的心跳次数,地球赤道长度,一小滴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等;国情教育: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等。

(3)突出数概念的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的原理,培养数感。教材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数概念的多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数。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是数学的基础,整数、小数、十进分数从数学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结合各种计量单位中的十进制,使很多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教材还通过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感。如在“你知道吗”中,用直观的素材让学生体会1亿有多大。

(4)教学内容的呈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单元教学目标】:

云雾山镇中心小学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表,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单元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单元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计算器、自制数位顺序表、课件。【单元课时安排】: 12课时

篇6: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一亿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周围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运用和理解数的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一亿有多大。教学准备

课件、纸张若干、一些生活小常识的数据资料、计算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材料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为了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在北京建造了奥运村。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中国奥运体育馆的图片。(课件出示:鸟巢,逐段出现文字。)

课件出示:(国家体育馆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建成后可容纳观众19000人。总票数约900万张,预计可销售门票约700万张,预计收入1.4亿美元。)2.引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一组奥运的信息,就有万亿单位的大数。你能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

3、生: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操作验证。第一步:确定方案

(1)确立研究的问题——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呢?

生: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由部分推算出整体是多少。师:那“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呢?

生:可以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或1000张纸的厚度。师:你们为什么不取125张、1028张呢?

师: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2)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描述活动过程,从中体会一亿的大小。第二步:进行实验

分别取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分A组和B组进行测量。(1)让A组的学生取1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2)让B组的学生取1000张纸测量高度,然后推算一亿张纸的高度。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3)以100张纸为例。

①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选择。)②问:1000张呢?--10厘米 10000张呢?--100厘米--1米 100000张呢?--10米 1000000张呢?--100米 10000000张呢?--1000米 100000000张呢?--10000米 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

问:你们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学生如不了解“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以学校教学楼为例:我们教学楼的一层约4米高,1万米就相当于2500层楼那么高。)

(4)以1000张纸为例。(方法同100张纸相同)①测量高度:约9厘米。②提问引导。③推算结果。

一亿张纸的高度是9000米。

(5)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基数越大,误差越小。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取1亿张纸来进行测量,还会不会有误差。第三步:获得结论

学生根据对以上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第四步:表达交流

(1)小组交流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

①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②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方法应用 分组操作研究

师:如果我们要研究走1亿步路有多长?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1亿粒大米有多重?你准备怎样来研究? 方法反馈,讨论。提供材料:a.记录表 b.实物(米尺、钟表)

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每个小组确定研究一个内容,试一试。3.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情况。(按问题的顺序反馈)走1亿步路有多长?

师:走1亿步有多长?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如果每步长0.5米,0.5×100000000=50000000=50000千米。师:50000千米有多长?

点击课件,绕地球一周40000千米。

走1亿步路长可以绕地球1圈还多10000千米。师:如果一个人走的话要走多少天? 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师:哪个小组研究的是读1亿个字要多长时间? 学生汇报。点击课件:

每分钟大约可以读200个字。每小时大约可以读12000个字。100000000÷12000≈8333小时≈347天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分工合作,每小组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一亿到底有多大。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一亿到底有多大,在脑子里形成较清晰的数感。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数学日记。

2、从下面选择你感兴趣的题材开展活动。(也可自定题材。)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吨?

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

篇7: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1.角是由( )个顶点和( )条边组成的。

2.三角板上共有( )个角,只有一个( )角,其余的两个角都比它( )。

3.长方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4.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 )条线,就画成一个角。每个角都有( )个顶点,( )条边。

5.一个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一个长方体共有( )个直角。

二、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是角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0分)

( ) ( ) ( ) ( ) ( )

三、下面图形中哪些是直角?在直角下面的括号里画“√”。(10分)

( ) ( ) ( ) ( ) ( )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住薄#?0分)

1.边越长,角越大;边越短,角越小。 ( )

2.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 )

3.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了角。 ( )

4.直角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角来判断。 ( )

5.角的大小与开口的大小有关。 ( )

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16分)

六、仔细找一找,有多少个直角?(9分)

七、画一画,把下图分成4个相等的三角形。(5分)

八、画一画。(16分)

1.画一个角,并且标明各部分名称。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借助三角板上的角,画出比直角大的角。

4.观察下图,在方格图中画出相同大小的角。

九、分一分,把相应的序号填在适当的( )里。(10分)

(1)( )是直角;

(2)( )是比直角大的角;

(3)( )是比直角小的角。

篇8: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观潮》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 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 初读,感知全文。

1、 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 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 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 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 再读,感悟全文。

1、 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 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 指导朗读:

6、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鸟的天堂

(谢家湾小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 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 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 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 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 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 理清课文的脉络。

(1)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 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 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 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 汇报交流。

大榕树:

1. 大

学生甲: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 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 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 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 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 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 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 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 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 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 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 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1. 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 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 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 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 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 教师追问:

(1) 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 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 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 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 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 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 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 学生分头准备。

4.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1、CAI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牐犓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牐犂鲜Υ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牐犓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牐犑樯嫌幸痪浠懊栊吹木褪峭队捌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牐牰、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牐犌胪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犘〗幔鹤髡呔褪前凑铡吧侠戳恕⒈浠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牐犎、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粕侠词笔窃跹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牐犞该读。评价。

牐犘〗幔夯鹕赵粕侠戳耍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牐犓摹⒀习第二部分课文。

牐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牐犗胍幌耄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牐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牐犠髡咝椿鹕赵频难丈,共写了哪些颜色?

牐犇慊鼓芩党銎渌颜色吗?

牐犝饷炊嘌丈,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牷鹕赵莆宀淑头祝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牐犔乇鸫厦鞯耐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牐犘∽樘致郏交流。

牐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频难丈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牐犚读

牐牳詹爬鲜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牐犘∽樘致郏交流。

牐犞该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牐犝馐笨罩杏殖鱿至耸裁矗浚ㄇ胪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牐犞该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牐犝馐碧炜罩杏殖鱿至耸裁矗浚ㄇ胪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牐犌胪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牐犌爰父鐾学上台交流。

牐牷鹕赵菩巫吹谋浠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葡氯ナ庇质窃跹的情景呢?

牐犉攵痢U乙桓龃视锢此邓悼础

牐犂斫猓夯谢辛锪

牐3、总结全文。

牐牷鹕赵普馄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牰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 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 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 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 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 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 全班评议。

(二)习作

1、 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 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 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 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 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 师生小结。

4、 再读。

(二)

1、 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 师生再读。

3、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篇9: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 指读全诗。(正音)

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3、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五、作业

1、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两相和           镜未磨

白银盘           一青螺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想象词中意境,体验词中情感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4)“风景旧曾谙”

1、理解“旧”“谙”与“曾”的含义(“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3、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忆江南》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情 珍惜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绵,绵长、绵延、连绵;棉,棉花。

(四)作业

1、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五、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六、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六作业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给课文列提纲。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美丽奇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5、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明白春游计划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

教学难点:说清春游方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进行讨论。

3、各小组进行汇报。

4、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作业:写一份春游计划

板书设计:春游计划(时间、地点、准备工作、开展的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的:

1、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教学重点: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作业:完成本次习作

板书设计: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一定的顺序写具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3、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重点:

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五、作业:默写“日积月累”的诗句

板书设计: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和五湖)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上一篇:个人公开承诺书下一篇:求职信写作的三三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