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2024-04-20

发挥市场监管职能(精选8篇)

篇1: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营造文明社会环境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部门,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

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在全国工商局长座谈会上强调:“要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健全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既是对各级工商机关发挥执法监管职能,维护服务发展大局的部门指示;又是对全系统工商人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内外和谐环境的工作部署。工商部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好自身职能,创造良好的文明社会环境。近年来,全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监管与发展统一、监管与服务统一、监管与维权统一、监管与执法统一,为营造健康文明的市场环境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建立健全三级市场巡查监管网络,为加强市场监管 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根据小局大所的工作要求,于2005年设立市管科,在分局领导和市局指导下对全区各类市场进行巡查监管,同时,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执法不作为进行追究,指导各所进行市场管理、巡查预警工作。二是以工商所为单位,成立巡查中队,对辖区内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市场主体资格的检查和经营行为的检查,同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调解交易纠纷,宣传工商法规,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根据人员状况、管辖范围和工作量大小,在全区设置30个市场巡查组,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流动式巡查。四是制定市场巡查预警工作规定,包括仪表规定、巡查规程、巡查职责、巡查纪律、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等。同时,制定了市场巡查预警考勤制度、报告制度、互通情况制度、做会讲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制度、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制度等。高素质的市场巡查人员,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使我局在全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城乡、方便群众、扩大资源、执法到位的市场监管三级巡查网络。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的工作中,三级市场巡查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打击了不讲商业道德、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章行为,努力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积极营造了规范有序、和谐文明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守法经营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了行业自律机制和良好商业道德的形成。

二、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全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几年来,分局在市场巡查中加大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缺斤少两、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打击传销、规范直销的执法行动,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广告监测体系建设和日常监管,打击虚假违法广告,推动公益广告发展,营造了文明诚信的商务环境;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推进12315进商场、进市场、进社区、进乡村、进景点“五进”活动,维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和谐社会风尚的形成。自2006年以来,分局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食品安全监管,认真履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消费。开展了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清理,落实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督责任和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对重点食品进行了质量抽检,与食品经营户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建立了专项监管档案;实行了工商所“食品监管黄牌警告制度”等量化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定。自2006且以来,全区工商系统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67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标值9.4万余元,共评定“农村食品放心示范店”371家、“诚信商场(超市)”30家、“绿色商场(超市)”21家。特别是在2007年加强了肉类(猪肉)、禽蛋等副食品市场的监管,收缴变质猪肉6公斤,查处未检疫猪肉140公斤,查获病死猪肉100多公斤,强制检疫未经检疫上市销售的牛肉250公斤。2.深入开展“红盾护农”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充分发挥“一会两站”的作用,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三是严把农资生产经营者主体资格准入关;四是进一步督促落实“两票两账、一书一卡”制度;五是大力支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放心店;六是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七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近三年分局共开展各类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检查16次,出动执法人员2860人(次),检查各类农资市场主体6230户次,查处案件131起,案值30.08万元,取缔无照经营户42户;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5期,培训执法人员640人次;举办经纪执业人员培训班2期,受训人员350人次;举办法规和农资知识现场宣传活动25(场次),印发宣传资料15800(份);受理并调处投诉83起,挽回经济损失16.54万元。评选出了建立了54个“食品安全放心示范店”,同时评选建立了36家“农资安全放心示范店”。

3.加大“扫黄打非”、网吧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的工作力度,强力净化文化市场,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分局严厉打击制售淫秽色情、盗版非法出版物,非法出版活动,切实加强互联网监管,坚决取缔危害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丰富多 彩的精神食粮,扫除了精神污染,净化了文化市场,促进了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对广大群众及网吧经营户进行教育,文明上网,守法经营;二是紧密配合,严格执法,在配合文化等部门进行网吧检查的同时,对网吧经营户超范围现象进行了规范;三是按照属地监管原则要求各所在各自辖区逐户进检查整治;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006年以来共检查网吧71户次,查处无照经营14户、取缔14户;查获《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等盗版的政治性纪实书刊和《成名艳事》、《花艳性史》等淫秽书刊332本,垃圾游戏及内容不健康的光碟8300张。尤其是与公安、文化、教育等部门联合行动,认真清理整顿了校园周边的文化娱乐场所,重点是电子游戏厅、音像书刊店、学校门口及周边路段的食品、饮品经营摊点的监督检查等。截至2008年6月份,已取缔无照经营电脑游艺经营点11个,收缴盗版侵权软件40余万张,查扣电脑主机38台、游戏机芯片52块,取缔学校周边无照经营商户24个。

4.实施商标战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2006年,针对我区张义人参果的特定品质,通过深入地调查了解,分局向区政府汇报和建议张义人参果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以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商标意识,保护我区农产品。2007年,经过分局的积极动员,甘肃武威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武威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 “2007中国商标节”,充分展示我区企业的商标形象和品牌形象。2008年,分局进一步提高了对奥林匹克标志保护工作的认识,对不同阶段奥林匹克标志保护工作作了详细的安排,不断加强了奥林匹克标志行政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了侵犯奥林匹克标志专用权的行为。

5.加强广告监测,打击虚假违法广告,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工商所属地监管的作用,加强市场巡查,发现一起违法户外广告查处一起。二是发挥分局广告监测的作用,对户外广告实行了“路上查、墙上看、媒体上找”的“无空隙”监管。三是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特别是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在广告活动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和国家机关名义的违法行为。四是认真清理企业名称和商标、广告用语中的不良文化现象,坚决扫除文化垃圾。三年来分局在广告市场专项整治中共出动执法人员810人次,检查各类商场、经营户1450个,现场纠正商场违法行为91起,查处存在较重违法行为的专卖店9户、特许经营户11户、餐饮店16户。

6.指导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广泛开展争创“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积极推进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一是继续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积极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和 诚信观念。深入开展“诚信兴商”活动,努力培养市场主体的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2006年评选和命名为县(区)级二00五“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单位 34户,2007年评选和命名为县(区)级二00六“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单位22户,2008年评选和命名为县(区)级二00七“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单位33户。二是继续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中广泛开展争创“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7.打击传销、规范直销,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是不断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两个《条例》,切实掌握直销和传销的基本内容和有关规定,以提高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素质。二是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建立辖区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分片负责,采取有效措施,常抓不懈,确保辖区内无传销组织、传销窝点和传销活动。2006年至现在,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已累计查处传销案件2件,涉案金额近55万元,已移送公安机关处理2起,依法取缔涉嫌传销窝点23个,遣散传销人员2400多人。

8.推进12315维权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按12315“五进”活动的要求,分局已在全区50个社区、448个农村行政村建站448个,在学校、旅游景区、市场(企业)中建站66个,累计建站564个。覆盖全区城市社区、农村行政村的12315维权联络站和投诉站的建设,架起了工 商部门与农民、社区居民双方互通桥梁,方便了消费者就近投诉,密切了干群众关系,加强了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提倡了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

三、全力展开市场环境秩序整治,积极营造规范有 序、和谐文明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近几年来,分局在“天马”节会、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举办“全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和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中,不讲分工讲协作,不讲条件讲奉献,努力完成牵头和协办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城乡环境改善工程,清理整顿旅游沿线、公路沿线,取缔无照经营,美化了市容环境,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1.大力展开集贸市场环境整治,为连续六届“天马”节会尽心服务。自2002年至2007年,武威市连续召开了六届“天马”文化旅游节。从第一届开始,分局领导就高度重视,积极安排部署,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整治的重点,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创建氛围,努力克服人少、工作量大、监管任务重的不足,发挥职能作用,履行监管职责,全面规范市场秩序。特别是2006年又逢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举办“全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和开展“第十八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分局职工连续6个多月和整治工作不间断、不松劲,清理影响市容的破旧广告及未经登记擅自发布的横幅、条幅广告145条,清洗影响市容市貌的印刷品广告1.5 万余张(处),规范营业性广告牌匾186块,用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了 “一节一会、一创一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市委表彰的甘肃武威第五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中,分局被表彰为甘肃武威第五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分局局长付德永同志被评为甘肃武威第五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个人。殊荣的获取是市委对我局工商系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

2.狠抓市场综合环境整治,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尽心竭力。2007年,全市人民都投入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分局一是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了工作职责;二是突出了工作重点,狠抓了任务落实;三是大造舆论声势,广泛动员参与;四是督促工作检查,全力以赴整改;五是抽调机关精兵强将,包片包点整治;六是公路沿线,重点突破。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675人(次),规范各类经营户1893户,清理垃圾19.1吨,清除垃圾死角128处,清理乱设摊点392户,清理探头摊点286户,督促经营户粉刷铺面629间(22600平方米),油刷桌椅板凳、货架子等经营设施703套(幅),取缔未经审批的墙体广告35条,清洗各类小广告2.2万余张。清理规范私屠乱宰活禽活畜经营户41户,取缔无照经营18户,查处案件15起。

3、强化“黄金周”期间旅游市场监管,切实为节日旅游服务。一是作为节日期间市场监管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周密安 排;二是狠抓了旅游沿线及景区周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三是狠抓了景区、景点的消防安全工作。三年来分局共检查旅游沿线6次、专项整治3次;专项检查旅游景区、景点3次共计9处;专项检查旅行社2次,共检查旅游合同22份;共设立游客咨询投诉点3处9次,受理游客现场咨询19次;检查旅游产品经营户35户次,规范旅游产品经营户13户;专项清理我区精品旅游沿线垃圾10.1吨,清理景区乱设的摊点12户;督促景区经营户粉刷铺面19间(380平方米),取缔未经审批的旅游广告条幅6条, 责令或配合旅游单位清洗各类小广告0.4万余张,取缔景区无照经营2户。

今后,我们将立足于“四个统一”的执法理念,把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和监管服务方式,在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和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同时,持之以恒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使工商管理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

篇2: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销售量和保有量激增,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保养和维修过程中产生的消 费摩擦日益增多,虚假宣传、欺诈消费、强制消费等汽车消费投诉逐年递增,已成为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舆论关注 的焦点。为深化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汽车销售市场的行政监管,构建汽车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与消费 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工商局组织专题调研组开展了专项调研。

一、汽车销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虚假宣传。主要包括非 4S 店谎称 4S 店、汽车装饰虚假宣传、按揭贷款有利息谎称零利息等虚假宣传和虚 假表示。例如,消费者为了买得放心和安心,大多注重汽车经销商的规模和实力,偏重于在 4S 店购车消费。巴城某 汽车销售商抓住消费者这一心理, 夸大宣传, 谎称自己的车行是 4S 店,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增大购买意愿。同时, 把桃纹塑料板装饰虚假宣传为实木装饰,以表明车辆装潢档次。还有就是汽车销售商与银行联合,通过 LED 电子显 示屏和印刷品广告,虚假宣传汽车按揭实行 “ 零利息 ” ,而消费者在办理按揭手续时需缴纳相应手续费,而手续费金 额恰恰与按揭利息额一样多,实质就是变相收取利息。

(二商业贿赂。部分汽车销售商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机构、担保公司暗中勾结,利用为消费者办理汽车 按揭贷款、汽车保险等服务之名,行商业贿赂之实。如某汽车销售商要求消费者到指定的保险经营机构购买商业保 险,收取保险公司 5%至 10%的返利款;受消费者委托办理购车按揭贷款时,收取银行或者金融公司 2%至 6%的手 续费;在担保业务中收取担保公司 700至 800元的业务费等,形成商业贿赂。

(三欺诈消费。消费者购车时,商家故意在车价上做出让步,以低价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要求消费者 必须消费他们提供的其他产品或服务,以谋取利润。一是捆绑消费。经销商以加装部分设备及装饰为名,要求消费 者在支付原车款的同时再附加一笔装潢费用,使消费者在无形中被商家捆绑了购买自由。还有就是商家把汽车售后 服务关联产品(如售后服务卡、洗车卡或保险经营机构的商业保险等与汽

车捆绑给消费者,消费者需高价购买经 销商提供的该类产品。二是巧立名目收费。商家设置信息费、服务费、车辆出库费、上户抵押费、杂费等让人 “ 眼花 缭乱、不明所以 ” 的收费名目,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四 霸王条款。部分汽车经销商或维修商采取格式合同的形式, 以免除或者减轻自身责任, 加重消费者责任, 排除消费者权利,值得重视。一是扩大 “ 不可抗力 ” 的范围,最为典型的就是 “ 如遇厂方供货、运输原因或不可抗力造 成供方无法按时交车, 日期顺延, 以供方通知为准 ”。二是故意乱用易混淆名词。经销商将 “ 定金 ”、“ 订金 ” 和 “ 预付款 ”3个词语混用,让消费者对合同履行产生误解。如 “ 依据协议双方车款、车型,如买方违约,卖方将扣除定金作甲方违 约金;如卖方违约,则退还买方定金。买方违约,订金由卖方没收。” 三是保留合同最终解释权。最广泛的就是 “ 本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 这个霸王条款。四是强行代办服务。如 “ 新车第一年保险须由本公司代理 ”。五是说明 书 “ 说不明 ”。如 “ 虽然我们已经尽最大可能使本手册的说明完整、内容正确,但对于任何说明有所不尽或语义模糊之 处,我们将不负任何责任 ”。六是非指定厂家保养不享保修服务。如 “ 购车人购得车辆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置于其 他经销商展厅或展厅以外展示或销售,否则我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该车丧失保修资格 ”。

(五假冒伪劣。这类情况一般出现在汽车维修、保养、增配和装饰过程中 , 也叫汽车用品后市场。四川巴中市 工商局执法人员在汽车专项执法检查时,先后发现无厂名、厂址、无合格的汽车贴膜、脚垫;发现 10多种知名品牌 机油、刹车油涉嫌假冒,经商标所有人鉴定属假冒产品。还有就是非原厂产品冒充原厂产品销售和使用;汽车刹车 片、减震器等应取得强制认证的产品没有取得强制认证或者冒用他人强制认证标识上市销售等等。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汽车销售市场的主要法律依据

(一对汽车销售活动中“虚假宣传”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广告法》第六条、第九条、第三十七条、第三 十八条;《广告管理条例》第五条、第八条;《反不正当

竞争法》第五条、第九条、第二十四条;《产品质量法》 第八条、第二十七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商标法》第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二条。

(二对汽车销售活动中“商业贿赂”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条、第八条、第二十二 条。

(三对汽车销售活动中“欺诈消费”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八条、第 九条;《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第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二条;《欺诈消 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

(四对汽车销售活动中“霸王条款”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六十一条、第一百二十七条;《四川省合同监督条例》第十七条;《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格式条款备案监督办法》第二条、第五条。

(五对汽车销售活动中“假冒伪劣”进行查处的法律依据。《产品质量法》 第八条、第二十七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商标法》第二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二条。

三、进一步规范汽车销售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普法力度。一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LED 屏等媒体,广泛宣 传与汽车销售活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督促汽车销售商在汽车卖场全面公示企业法定代表人和 汽车销售人员的基本信息,公示各项代理费用的名称、标准和依据,公示监管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等,通过信息公 开让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更规范,消费者维权更方便。三是通过组织汽车销售商和金融机构相关人员对《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培训和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主动把消费者的权利 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做到诚信经营、守法经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过硬的汽车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同时, 要及时曝光汽车销售和服务中的市场乱象、典型案例,切实提高

汽车销售商、金融机构和相关单位的违法成本,达 到 “ 曝光一件、教育一片 ” 的目的,以震慑汽车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大行政指导力度。通过推行工商行政指导制度,采取柔性举措实现对汽车销售活动中的轻微违法行为 实行和谐监管。一是定期分析消费维权申诉情况,对汽车销售活动中申投诉较为集中的消费侵权行为,通过行政约 谈的方式,敦促其限期整改。二是定期派驻工商监管人员在汽车卖场现场指导合同的签订,指导真假产品的识别, 指导汽车销售广告的发布,切实规范销售商的销售行为。三是对工商执法检查发现的轻微违法违规行为,要进行深 度分析,找出汽车销售活动中违法问题的根源和规律,通过行政预警、行政约谈、行政告诫等措施,向汽车销售商 通报执法检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指出问题的违法性质和社会危害,督促汽车销售商自行整改、自我规范。

篇3: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作为会计委派制的执行主体委派会计, 在实际操作中注定是这一过程的焦点。几年来的工作实践, 各会计站之间及委派会计间的相互交流, 让我们感到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 进一步发挥委派会计监管职能, 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目前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会计核算上, 财务管理的深度有所欠缺。实行会计委派制后, 一些单位的原财务科 (处) 取消, 而有些单位的原财务科 (处) 依然存在, 或者是变相存在, 这些的不一致制约了委派会计参于财务管理职能的实现。一些推诿现象自然而生, 不能进行很明确的职能定位, 不利于我们监管职能的实施。

财务管理是会计委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做好一切委派工作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各项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我们的财政、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目前我们的财务管理水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还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特别是工作中存在的管而不精、不深、不细, 大而化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 抓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创新管理机制, 健全制度办法, 规范工作程序, 严格目标要求, 强化考核监督, 在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上狠下功夫。

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财政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改革创新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要改变以往的粗放管理方式, 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必须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 加快支出管理方式创新

具体到单位重点是深化预算、计划的编制改革, 各处室要有明确的支出预算及计划, 在单位大预算、计划内做进一步的明细分化, 做到单位领导心中有数, 会计工作站支出安排进度有所依据。

(二) 加快部门经费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 在一些单位,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事不计成本、效益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的问题。有的为了实现工作目标, 不计代价, 付出的成本往往比得到的收益还大。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牢固树立成本效益意识, 善于运用利益杠杆, 调动各方面当家理财的积极性。比如, 公用经费问题。如果在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上, 实行财务包干的办法, 允许部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统筹安排各项开支, 切实做到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节约资金与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 可以变一个积极性为两个积极性, 一个钱能办更多的事。

(三) 创新管理手段

就是要善于运用新科学、新技术, 特别是要结合“金财工程”建设, 把财政、财务管理活动纳入电子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让机器去管人所不能管、人所不愿管的事, 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效率和严密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 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精细程度。

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努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管理的精细化, 体现在制度建设上, 就是要做到规章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性。近年来,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各会计工作站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对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制度体系不够健全, 制度之间不衔接, 有的还相互抵触, 形成了管理漏洞或空白地带。二是有些制度过于原则、笼统, 规定不全不细, 要么缺乏可操作性, 要么可自由裁量的幅度太大。三是有些制度已失去存在的意义, 但仍在继续执行。要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注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系统化。要通过全面排查, 综合分析论证, 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如应特别要重视财政专项资金、专项物资管理制度的建设。要结合专项资金、专项物资性质, 在上级专项资金、物资管理办法内, 研究制定加强专项资金、专项物资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 确保各类专项资金、物资的专用, 并落实到位, 物别是专项物资, 更应注重使用的进度, 以免沉淀在仓库中或流失。另一方面, 要注重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在多, 要管用、可操作。若制定的制度、办法, 过于笼统, 操作性不强, 执行效果就不好。所以要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体现到制度建设中, 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三、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财政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对各项收支活动的监督检查, 是实现财政财务管理精细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丰富考核监督方法和手段, 建立覆盖财政收入、支出、管理、改革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 保证所有收支活动全部纳入监督视野。对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改进工作,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 要加强对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指标和标准, 分析评价各部门、各单位、各处室资金分配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节减开支, 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使用效益。总之, 要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 真正把财政财务管理精细化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四、联合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严查“小金库”及各项支出的真实性

单位小金库的存在, 是会计委派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暗礁, 如果不能有效扼制单位“小金库”的滋生, 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单位的财务管理。一些单位领导就会节外生枝, 给委派会计的工作设下较大阻力。支出的真实性, 关系到财政资金的安全与财政资金社会效益的实现, 不真实的经济活动, 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进而会造成领导决策的失误。这也是我们要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面临的重要问题, 不可轻视。

五、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建立和完善我们公共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和创新。会计委派不仅为国库集中支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控制、监督和信息平台, 而且也为国库集中支付提供了运作机制的条件。国库集中支付制是由财政部门负责成立国库支付中心, 它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资金拨付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 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拨付、结算的一种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它实现了从预算分配、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者账户的全过程监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具有以下优点:

便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实行部门预算。在国库集中支付下, 各部门、各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支付活动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 财政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增加, 有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减少了资金的周转时间,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国库集中支付撤销了各部门、各单位的银行账户, 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集中到了国库单一账户, 从而加大了对财政资金的调度力度, 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 解决了实行国库分散支付造成的财政资金在各部门、各单位形成较大沉淀和闲置, 而财政部门资金紧张、调度困难的弊端, 提高了财政调控能力。

在实际发生支出时, 财政部门对每项资金支出都实施全过程实时监控, 财政监管“关口”前移。这就从制度和机制上有效地防范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保证了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和支出的合法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财务管理从偏重于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转向经费使用的效益性。

篇4: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重点要健全和完善四个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市场巡查制。要以工商所巡查为重点,对辖区实行全方位、流动式、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现场接受投诉,现场处理纠纷,现场查处违法,推进监管职能到位。二是完善违法警示制。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发动全社会的力机制。要搞好系统内办案协作,全系统联动,形成执法全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有关部门及时互通案件信息,主动请求办案配合,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完善“12315”维权工作机制。首先要找准、抓住消费者利益纠纷的主要矛盾,积极利用现代科技,重点监控、提前介入、及早防范。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屡查难禁的问题,要重点抓商品来源,突出抓经营者,集中抓投诉解决,切实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其次,要积极引导群众众多掌握消费知识,多了解投诉方法,多学习相关法律;引导经营者改进经营方式,改善通讯、交通等设施条件,提高受理人员素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集投诉举报、执法调度、工作监督为一体,对省、市、县、所投诉工作实施信息化指挥。

大力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营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评价机制,强化对企业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的全程监管。二是要加强企业的信用教育,推行信用承诺制,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百城万店无假货”、“消费者满意放心街区”等活动。三是抓好企业的信用状况调查,摸清企业商标注册和使用、广告经营及策略实施、企业信用等基本情况,适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使其诚信经营,健康发展。四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工商企业网络咨询平台,实现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形成完整的社会服务和监管机制。

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关注品牌,为企业走品牌之路扩大产品市场创造优质服务环境。建立品牌培育机制,主动联系,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培育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帮助企业推出头产品,拓展市场,扩大企业的影响,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信用度。通过企业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关注“三农”,为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城乡有效期距是最大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工商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提供个体和企业注册优先服务。发挥各项职能作用,大力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净化农资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保驾护航。三是要关注弱势群体,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优惠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工作中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职能到位。

篇5: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一、推行农资连锁经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

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如何促进我县的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群众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营造农资生产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工作,深入全县各乡镇走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出现的结症,寻求解决办法。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在农资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市场过乱、价格过高、质量无法保证、出现了农资纠纷无法投诉等问题。为更好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好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一是我们积极与县供销社、农资部门联系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农资连锁经营;二是加强对农资销售的宣传,使农民群众购买到合格、有质量保证、正当渠道的农资产品;三是建立销售网络,我们与农资企业和农业主管部门一道,按照合理、方便的原则,在每个乡、镇、村有经营能力的个体工商户或群众中建立经销点,实行产前产后一条龙的服务,由农资经营企业与愿意从事农资经营的群众或个体工商户签订经营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连锁经营农资的模试。既保证了农资销售的质量,方便了农民群众,又使农民群众发现购买的农资有问题有了索赔的具体对象,从而对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二、抓好对农资经营的入口关,规范经营行为

为了搞好农资销售经营,确保农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我们从一开始就对农资经营的入口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将其排除在关口之外。由我们牵头组织技监、农业部门在县上的重点集镇集中召开农资连锁经营暨农资市场管理工作现场会,大力宣传农资连锁经营、农资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进行连锁经营的流程、方法、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求从事农资经营的个人或企业,按照农资经营的要求,提供《农资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和代销协议,到所辖区工商所办理经营《营业执照》方可从事农资经营活动。我们这样做,既可使从事农资经营的经营户大胆地进行经营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服务,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使一些不法分子无利可图,失去发展的空间,防止了假冒伪劣农资的滋生和蔓延,有利于净化我县农资市场的经营环境。

三、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

一手抓农资市场的网络建设,一手抓农资市场的治理整顿,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保证我县农资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的发展。在此我们利用春耕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并结合我县农资市场的实际,对我县农资市场进行治理整顿。特别将种子、农药、化肥等春耕农资重点商品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管理和监测的力度。深入乡、村、销售点、重点市场和经营企业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我们的方法是:一查是否符合农资规定的资格要求;二查是否有《农资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三查进货渠道、进货数量、经营品种和出厂合格证、是否建立了销售台帐等。在进行集中检查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了平时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强平时巡查和监测,充分发挥了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销售和生产假农资、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截止目前,全县共查处违法经营户12家;受理消费者投诉65起;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5万余元。

四、充分发挥“12315”投诉举报的作用,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实事

五、我们在抓农资监管工作中的几个特点

一是局领导一班人十分重视农资监管工作,把农资监管工作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和关心农资监管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好对农资监管工作的领导,并从人员调配、车辆使用、工作协调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推动了农资监管工作开展。二是着强调了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思想,一切为了群众,并把它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三是注意了对农资经营工作的网络建设,在全县的重点乡镇和村进行布点、建点,保证了销售渠道的畅通和销售农资的质量。四是积极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加强了对农资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和日常巡查工作,严厉打击坑农民害农的不法行为。五是发挥“12315”举报投诉中心的积极作用,积极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切实保护好群众利益。

篇6: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曾泛滥猖獗的制假、售假在城镇已渐失市场,但一些铤而走险者则把触角伸向了边远的乡村,坑农、害农事件频频发生。这成就为工商机关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一、影响和制约农村食品安全的原因

通过近年来食品监管,以及涉及食品安全所查处案件的综合调查分析,影响和制约农村食品安全的原因:一是农村、特别是地处边远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绝大部分农民收入低、购买力弱、消费水平不高,而假冒伪劣食品恰好以其便宜的价格迎合了购买力极为低下的广大农民群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的泛滥。二是农村地域广阔,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检测设备、专业人员匮乏,信息闭塞,食品违法案件处理率低,从而给违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许多违法经营者心存侥幸,将假冒伪劣食品生产、加工、贮藏场所设在风险较低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大肆制假贩假牟取暴利。三是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影响和制约农村食品安全形势的根本改观。只有当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得以切实改变,他们才有信心和勇气在自己遭受侵害时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也才有助于在整个农民群体中形成“人人拒假防劣,共保食品安全”的合力。四是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消费观念落后,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寻求自身保护能力弱,以至于常常成为食品 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消费意识低下,维权意识淡薄,很多时候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加以保护,而是怨天尤人,自认倒霉。五是农民法律常识低,缺乏自我主动保护能力。由于文化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农村消费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成了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二、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篇7:发挥市场监管职能

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推进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建立.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监管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行为.我们在发挥自身职能,在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方面,应在以下三方面有所作为:

作 者:陈信保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刊 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TUDY ON CHINA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 COMMERCE 年,卷(期): “”(1) 分类号:F2 关键词: 

篇8:地方金融办监管职能探讨

自2002年12月北京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挂牌成立至今以来, 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 (不包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 都已经成立了省级政府金融办公室。地方金融办的设立, 一定程度上规范和促进了地方金融业的发展, 间接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 由于地方金融办职能划分不尽明晰、功能不尽完善, 导致监管的冲突和权责不对等问题也相当严重。地方金融办设立的初衷可能是为了解决2002年以前由于人民银行监管体制的调整导致的对地方金融监管的缺失。随着时间的推移, 到2002年以后, 各地地方性和新型金融行业的兴起, 使更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设立专门的处理金融事务的机构的必要性。另一个层面上来看, “一行三会”的垂直监管, 极易忽视各地金融发展的非对称和不同的需求, 这就导致各地有自立门户制定区域金融规划及管理措施, 配置金融资源, 考量区域金融的社会需求, 促进地方金融市场发展的冲动。

二、各地金融办职能概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 到2009年底,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成立了金融办, 全国283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中有222个成立了金融办, 还有许多县市级别城市也成立了金融办。下表中我们统计了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办的职能范围, 我们看到:

1.几乎所有省市的金融办的职能都涵盖了在本地制定和实施金融法规、规划, 统筹本地企业融资上市, 协助“一行三会”进行金融监管的职责 (见下表) 。

2.有半数的地方金融办明确了对地方性小额担保和信贷公司的监管职责, 这一职权是在2008年5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下放给地方政府金融办的, 《指导意见》中同时要求, 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责任。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 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这样的职能安排实际上是将小额贷款公司的行政管理权下放给了地方政府, 中国人民银行保留对小额信贷公司的业务监管权限。

3.上海和辽宁等省市将本应由国资委进行监管的地方金融国资的监管权限托管给了金融办。根据上海方面的托管协议:上海市国资委仍然是上海市政府直接委托的上海市地方金融国资的出资人和监管人, 上海市金融办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的委托监管单位, 对辖区内的金融国资实行全面的监管, 并且承担相应的国资的保值增值责任。

4.少部分地区的金融办还承担金融人才引进的职责。

三、金融办职能的冲突和问题

1.维护地方的金融权益从初始就是各地金融办成立的目的之一, 各地金融办都拥有本地金融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权利, 如果职能划分不清晰, 那么不可避免的, 地方为了逃避中央的监管或是与中央争利导致地方金融法规与中央相抵触。后果是中央的金融政策在各地得不到有效落实, 且各地盲目发展本地的金融业, 导致盲目建设和金融风险的集聚。

2.在地方上, 金融办实际上既承担了裁判员的角色, 又承担了教练员的角色。这体现在: (1) 金融办一方面作为地方金融法规政策的制定者, 一方面又有监管区域内金融国资并且统筹企业融资的职责, 更有甚者上海还要求金融办“承担相应的国资的保值增值责任”; (2) 一些地方的金融办还被要求负责本地金融人才的引进。这些都反映出地方金融办在地方金融促进和监管职能上的混淆。

四、金融办职能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发现, 金融办职能定位上主要有两个不清晰。第一个不清晰是中央和地方职能划分的不清晰, 第二个不清晰是地方金融办本身的定位不清晰。我认为, 解决地方金融办职能不清晰有以下两个途径:

(1) 清晰划分地方金融办与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一行三会”主要关心的是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虽然也为地方金融发展做了不少工作, 但在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防范之间难以兼顾和平衡, 尤其是当地方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出现明显的矛盾时, 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向金融监管方面倾斜, 无意间忽略了地方金融发展。金融办的产生从根本上说还是各地为了维护自身的金融权益, 发展本地金融。那么就没有理由给予地方金融办金融监管的权利。或者说金融办也应在现有的法规框架下服务促进本地金融的发展, 而不是通过制定新的规则或是通过歧视性的监管来促进本地金融发展。中央金融监管机构负责金融监管, 各地金融办在现有的法规和监管体制下负责本地金融服务, 这样就清晰界定了地方金融办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

(2) 在地方层面同时撤销金融办的监管权利, 将金融办打造成专门为本地金融机构和金融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 让金融办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金融行业的“教练员”。地方金融办代表本地金融行业的利益, 一方面服务本地金融行业, 一方面协调地方金融行业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将金融办定位成地方金融行业的“服务员”, 地方金融行业和中央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博弈中端”, 使金融办更好地为地方金融发展服务。

摘要:从2002年北京市金融办成立以来, 9年间全国各地金融办遍地开花。但是金融办的职能定位却一直不甚清晰。本文首先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办职能作了鸟瞰, 而后分析各地金融办职能划分上共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对金融办职能划分提出了政策建议。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 能够为各地金融办职能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办,职能,定位

参考文献

[1]贺强.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宋文昌.金融市场秩序、伦理规制与有效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3]王方艳.地方金融办扩权潮起.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 7月31日.

[4]刘兆琼.实体化与主导权上海金融办扩编.经济观察报, 2009, 6月22日.

上一篇:中国平安基本面分析下一篇:八年级英语单元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