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见闻记作文

2024-05-14

车上见闻记作文(精选12篇)

篇1:车上见闻记作文

星期天,我到诸暨去玩。

一早,我在傅村上车,车上的人可真多,一个座位都没有,我只好站着。车到广山,上来一位大约70多岁的老爷爷,他长得非常魁梧,人高马大,看上去精神不错。这位老爷爷见没有座位了,就对年轻的女售票员说:“我在生病,要到诸暨去看病,你的位子给我坐。”那售票员不知有没有听到,只是动了动,却没站起来让座。那老爷爷见售票员不让座,就高声说:“我有病,叫你让座,为什么不让?”那售票员斜了老爷爷一眼,淡淡地说:“我也有病。”这下可好了,老人什么难听的话都来了,“你有什么病?我倒没见过你这样的售票员……”这时,年轻售票员只是用双眼盯着他,一声也不响。车上仅是老人的漫骂声……

车开出一段路后,那老人大概是看售票员不会让座了,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在司机后面的地方找了一处坐下。不一会儿,车到江藻了。车停后,这时又上来个老人,一脸病态,双手拄着拐杖,旁边还有个老奶奶扶着,艰难地挨上车来。还没站稳,售票员阿姨就连忙站起来,边扶老人边说:“您老请坐这……”一看这,原先那位老爷爷傻眼了。这时,我前面一位大约30岁左右的叔叔不知是调笑先前那位老爷爷还是咋的,说了这样一句话,“您老没拄拐杖,要是您拄了拐杖,这座位早就是您的了。”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那老人便不再骂人了,只是望着窗外。车子继续前进。那位售票员站在我前面,低声说了一句话,“这老头,这把年纪也不讲礼貌。如果不是这态度,我早就把座位让给他坐了。”

我看看那位老爷爷,又看看站在我前面的这位售票员,心想:如果那位老爷爷礼貌一点,随和一点,这个位子肯定是他坐的。而那位阿姨也应该让座,尊老爱幼嘛,不管老人有病没病都理应让座。看来,以后不论到哪里,我们的言行都应该体现出有礼貌、有分寸才好。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社会才能和谐。

篇2:车上见闻记作文

“嘟嘟!”一阵熟悉的声音传过我耳边――公交车来了。我上了车,付了钱,见里面挤满了人,身子想转动一下都困难。鼻子碰鼻子,脸对脸,也得忍着,这简直像个大牢笼。我被一群人挤到了一个小角落,身体左右两侧紧贴车壁,几乎只能单脚站在这片弹丸之地上。

终于熬到了下一站,一部分人下车了,可又涌进来好多人,“什么?还有人?”“这车里这么挤,你等下一趟吧!”“人太多了!”埋怨声不住地响起,车里更加拥挤了,我竭力踮起脚尖,朝上车门口望去。

只见来人身穿桔色色工作服,脚上穿着解放鞋,领子一边高一边低,其中一个领口上的纽扣都掉了。他脸膛黝黑,布满皱纹,头发有些蓬乱,额头沁出好些汗珠。显而易见,他是一名清洁工。

遇到这么一个脏兮兮的家伙上来,人们都不高兴了,尽管十分拥挤,仍竭尽所能地往后退,竟在清洁工周围留下了一圈空地。清洁工有些尴尬,咳了几声就低下头,不做声了,脸颊红了些许。整个车里,空气似乎凝固了,令人窒息。

到站了,随着后车门的打开,一群人拥拥挤挤地下车了。突然,一个小孩被撞倒在门边,有一只脚垂在了外面,这时车门就要关上了,眼见着门即将夹住小孩的脚,“啊!”我们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位清洁工一个箭步冲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左手抵住门,右手抱起小孩,我们这才松了口气。再看清洁工,我们的眼神变得不同了,少了几分轻蔑,多了几分敬佩。小孩妈妈惊魂未定地的道谢,清洁工则腼腆一笑,没有说什么,好像这是他分内之事似的,只是脸上泛起了红晕。

篇3:英国游学见闻记

壮观的英国巨石阵

游学达人:王语菲

去英国游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英国的巨石阵。

早就听说过英国的巨石阵,一直很向往。那天,经过一段很长的车程,终于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巨石阵。当巨石阵映入眼帘时,我不禁暗暗惊叹了一声:真宏伟呀!那里的石头比我想象的更高、更大,有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和威严。大部分的石头都是不规则的椭圆体,大小不一,颜色浅灰,看上去有些凄凉。有的石头相互重叠,形成各种形状,像字母“T”或“M”等,有的石头孤零零地站立在一边,还有的石头形状怪异,像高跟鞋、像榔头、像骨头……

站在巨石阵前,我不禁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是谁把这些石头运到这儿的?为什么要运呢?怎么运的呢?又是怎样搭成现在的形状的?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探索巨石阵由来的行动。

原来巨石阵是由蓝砂石建造的,建造过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不过当时并没有巨石,只是建造过了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圆形土堤,在土堤内挖出了许多圆形坑。

第二个阶段是在公元前2000年,人们对巨石阵的进口进行了改造,当时铺设了壕沟和两道可以让人行走的道路,在巨石阵内侧竖立了四座石柱,后来这项工程突然停止,石柱被搬走坑被填平。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巨石阵进入了建筑的第三个阶段,人们运来了100多块巨大的砂粒岩,并且建成了有30多个石柱的外圈,在外圈里侧布置了马蹄形。在第三阶段中期,在这5座石碑坊的里侧布置了许多蓝砂岩石柱,其中蓝砂岩的石柱残存到了今天。

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巨石阵的真正用途,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四种推测,分别是古代祭祀场所、显赫家族的墓地、康复治疗中心和天文观测台,但至今仍没有定论,这让巨石阵更增加了神秘的氛围。

游览了巨石阵,我不禁赞叹古代英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也感慨世界的丰富与多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期待着下次旅行带给我新的惊喜。

参观英国苏赛克斯郡市政厅

游学达人:晋浩桐

一早,我们迎着明媚的阳光,在老师的带领下,乘车来到了苏赛克斯郡市政厅。

苏塞克斯郡市政厅在城中心,大门口挂着英国国旗,整个市政厅像小的古城堡,和周边建筑差不多。一进大门走过一段楼梯就到了市长的会议厅,我们看到一位笑容可掬的慈祥老人在迎接我们,接待员介绍这就是市长先生。只见他穿着一件有着两只宽大袖子的红色斗篷,满头银发,颈系白色围巾,满脸堆笑十分可亲,我仿佛见到了梦中的圣诞老人。我想英国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市长穿的应该就是本地民族礼服吧。随行的三位老师快步走上前去与市长握手问好,我们也礼貌地向市长先生挥手致意,市长先生满面笑容地看着我们,居然高声地用带着浓重英国口音的中文喊道:“你们好!”,话音刚落,我们先前紧张的心情一下就没了,局促的脚步渐渐放慢。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急不可耐地环视着大厅,我发现厅中整齐地摆放着会议桌和十几把椅子,周围墙上挂着几幅穿着传统服装的英国绅士油画像。在接待员的介绍下我才知道这些是几任市长的画像,他们为这座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墙壁上还悬挂着具有英国特色的壁灯,透过高大的窗户我们可以看到整齐的街道和稀疏的行人。在市长建议下,我们在会议桌前合影留念,后来这张照片还在英国本地的报纸上作了刊登报道呢!

接着市长先生又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很大的展厅,展厅里面摆放着各种不同时期的市长用过的物品,这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英国是个注重历史的国家。在展厅中,市长拿出一个绿色封面的精致小本子,里面有曾经参观过市政厅尊贵客人的签名,市长让我们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中英文名。哈哈,我们成了英国尊贵的小客人了。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一个特别高大的大厅,在这里,市长亲自为我们讲述了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我们作为中国文化小使者,真是有说不出的自豪!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分别时刻,带着市长发出的热情邀请,带着中英两国的友好情谊,我们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市政厅。我们也向市长发出了诚挚的邀请:欢迎苏赛克斯郡市长,欢迎英国人民来中国、来北京、来我们芳草地小学参观。苏赛克斯郡市长和市政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的美好的回忆。

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游玩达人:宋佳荣

这次去英国,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个拥有着许多全世界血多著名人物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那天,伦敦的天气好极了。天空湛蓝湛蓝的,朵朵洁白的云彩漂浮在半空中,荡来荡去,就像我那颗兴奋不已的心。

一进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大门,我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些我经常在梦里才能见到的世界著名人物现在全部“齐刷刷”地站在我的面前,这边是英国女皇、美国总统、莎士比亚……,那边是姚明、刘翔、成龙……,似乎全世界的名人都来到了这里,我的手摸摸这,摸摸那,真想和它们每个人都握握手呀!这里的每个蜡像都做得那么栩栩如生,那外貌、神态、动作、皮肤都做得十分细致,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天衣无缝。我真佩服这里的工匠,能把每个蜡像做得如此地精致,连有的明星身上的纹身都没有漏掉。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说:这些蜡像的每一根头发都是用真人毛发细心地植入“头皮”中的,就连每一个主题人物的身高和各部位的大小都是经过非常认真地测量过的。我站在这些著名人物的身边,和它们合影留念。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和它们一样,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在这些世界著名的人物蜡像中,我最喜欢的是世界流行乐坛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他的蜡像被万盏五彩缤纷的灯照耀着,蜡像馆里记载了杰克逊从一个刚出道的黑人歌手,变成了一个整容失败的白人,以及临终前的迈克尔,杰克逊,但是不管他的外貌如何变化,他拥有的无以伦比的一身绝技和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享受,都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从生到死的一幕一幕,犹如放电影在我的眼前闪现。其中一个摆出了一个经典的舞台姿势的:迈克尔,杰克逊带着一个黑色的礼帽,穿着V字领T恤衫、闪闪发光的黑色皮夹克、黑色长裤、白袜子、黑色平跟鞋,带着白色的手套,噢,太棒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迈克尔·杰克逊!他就站在这个舞台上闪闪发光。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时间飞快过去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蜡像馆里待了一天了,当老师要带我们走的时候,我是多么舍不得。我多希望还能多看看我的这些“偶像”,听它们给我讲的人生、讲传奇故事,它们好像都在望着我和蔼地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有一天也向他们一样,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美丽的蜡像馆,这美丽的一天!

感言:

游学的经历不但让我们看到了风景,更在风景中找寻到了属于我们一生的珍贵记忆,我们无法忘怀的不仅仅是记忆中的风景,还有深藏在记忆中的故事。

篇4:车上见闻作文

(第一幕)

我兴奋的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心里正盘算着写一篇写景文,车内忽然嚷嚷了起来,我好奇的扭过了头,只见售票员阿姨生气的说:“你到目的地了就有理了啊!”另一个男子非常恼火的.说:“你什么意思?明明没有到地方,你怎么说我到了?”售票员阿姨更生气了,说:“你把话说清楚,这明明就是简市,怎么不是?”那个男子大声的吼着:“这哪是简市啊!我警告你啊!别给我乱说话!”听了这句话,我才明白,原来这个男子要搭车去简市,到了一个地方(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后,售票员阿姨让他下车,可那个男子说还没有到,于是就吵了起来。两人就快要打起来的时候,司机也要那个男子下车,也许是寡不抵众吧,那个男子最后还是骂骂咧咧的下了车,走的时候还不忘加上一句:“你给我小心点!”,等车子重新启动时我听见了坐在我后面的两个人的对话:“这还是售票员弄错了,这明明不是简市啊,隔简市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啊!”“是啊!这个售票员怎么连这都给弄错了。”我认为售票员阿姨有错,她应该弄清楚每个地方的位置的,这是她的职责啊!就算不知道也不能和乘客吵架啊!那个男子也有错,虽然是售票员有错在先,但他可以和售票员解释嘛!何必弄成这样呢?

(第二幕)

又走了约半个多小时的路吧。车又一次停了,原来有人要上车,可这时车内已经超载了,我听见售票员阿姨在算人数和钱数:“坐着的有18人,站着的有10人,在加上刚才上的一人,有29人,应收XX元,恩,是对的”我听后好气愤,你只顾着你的钱,有没有想过安全方面的问题?要知道超载是很危险的啊!你怎能为了这一点小利而拿这么多人的性命做筹码呢?

篇5:公交车上的见闻作文

我决定去找朋友,爸爸妈妈叮嘱我一番后,我便来到公交站,坐上了公交车走了。上车时,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没位置坐,而她旁边坐着一位戴着耳机的年轻人。那位年轻人的右边有一位小女孩。

突然,那位小女孩“哇”的一声吐了,而且还是吐在了那位年轻人身上。这下年轻人怒气值直接飙升,他破口大骂道:“你是没长眼睛吗?为什么要吐在我的身上?”,这句话吓得小女孩直接哭了。这时,小女孩的妈妈说:“我家女儿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她。”,不说这句话还好,一说这句话,年轻人差点要和小女孩的妈妈打起来了。

这时,老奶奶递给那位年轻人一张面巾纸,想让年轻人擦一擦衣服,但年轻人直接把纸丢了。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啊!”

“铭选中学到了,请要下车的乘客下车!”,一声广播响起,年轻人站了起来,老奶奶也跟着年轻人一起下车。“妈,你别跟着我了,烦不烦啊!”,我听到了这句话后,才知道老奶奶是年轻人的妈妈……

篇6:公交车上的见闻 作文400字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人帮助过我,有陌生的叔叔、阿姨,也有相识的`邻居,但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一天……

那一天,我一个人在书店看完书,自己坐公交车回家。上了公交车,我看见一个位子没人坐心里暗喜:哈哈,今天运气真好,这个位子没人坐,我要赶快把那个位子占领。我心想着,脚下像踩着风,向那空位子跑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旁边一位大姐姐竟然抢先一步坐了上去。我的情绪愤怒到了极点,心里暗想:真是的,这个大姐姐怎么可以这样,难道她不懂”尊老爱幼“吗?我只好抓住公交车上的抓手,等待空位子的出现。

过了一站,我看到了一个座位,幸运之神果然没有抛弃我,我一个箭步冲上去,不料旁边有个怀孕的阿姨,正吃力地向座位走去,我踌躇了,内心充满了矛盾:到底是让给那个阿姨,还是自己坐呢?让吧,不让,让吧,不让……这时,那位阿姨看见了我,微笑地说:”孩子,你坐吧。“我感动极了,对阿姨说了声谢谢坐了下来。车继续前进,我看见那位阿姨拉住抓手,摇摇晃晃地站着。我坐在位子上,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好像全车的人都在看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像是打翻了五味瓶,我刚想站起来让给那位阿姨,公交车到站了。

篇7:路上随笔:公交车上见闻录

我们的单位在乡下,进城还需半个多小时车程,乘公交车出大门就有,每一站都要停,到湖州城区家中要经过近10个站点,时间要延长了许多。

上午9点我出单位2号门,约摸二三分钟我并乘上了去城区的6路公共汽车,因是起始第二站,车厢内不到三分之一的乘客,有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坐在车厢中部低着头把玩着手机,我则坐在驾驶员后侧位子。

车开出三五站后,车厢内陆续坐满了人,我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坐,老奶奶客气地说声“谢谢!”尽管我身上没有标签,但会下意识地给老人让坐。

过了下一站,又一位老爷爷上车,一位学生模样的小姑娘也主动让了坐。也许受了我的影响吧,我暗地里为小姑娘点赞。

又过了一站,上来三位老奶奶,两位奶奶在空位上坐下,一位奶奶左右找寻着,又一位学生模样的小男孩起身让坐。老奶奶连声说“谢谢!”

有一位老奶奶是从后门上的,刷老年公交卡需到车前,老人示意乘客传递帮忙,我看在眼里,并主动接过卡走到车前帮刷了。老奶奶道声“谢谢”的同时,连声说:“现在多好啊!我们享共产党福呀!”

我同老人攀谈了起来。老奶奶说她享受免费乘车已经8年了。湖州免乘公交车年龄是70岁,老人今年该有78岁了,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脸上带着笑容,可见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

我留意了一下整个车厢,一大半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他们时间充足,但十分节俭,不会轻易花钱打的。老人乘车上下车有时不方便,我会主动地扶上一把,因为我们也有老的一天,社会文明需要你我共同接力和营造。

一趟公交车乘下来,让我感受到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给湖州市民带来的变化。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更是每一个市民对外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和形象。

乘公交车我也是免费的,相对简单,上车出示证件即可,但乘飞机、动车或自家吃饭买单,有些观念明显落伍了。

现在,尤其一些所谓的领导头头们,过去出门有公车,出行有秘书,吃饭有人买单,如今不管是领导头头还是普通百姓,退休后都是普通人,有些生活常识必须学会。比如,会开车、会用微信支付宝、会在网上购机票动车票、会刷公享单车、会网上打的。等等。

如今的我明显感到落伍了,许多生活技能都不如家属孩子,就连微信开通和使用还是2年前妻子教会的。是年纪大了,还是观念落伍了,我不得而知,如果连开车、网购等基本生活技能都不会。悲哀啊!

篇8:车上见闻记作文

今年暑假,我们一起去广东游玩。这天,爸爸带我们去“长隆水上乐园”玩。高架上,我高兴地哼起了歌。“哎哟!”突然,爸爸一个紧急刹车,我差点飞了出去。原来,在十字路口,斑马线上,一辆三菱越野车和一辆奔驰车,发生了“摩擦”,导致一位过路的行人受伤。我看到了惨不忍睹的现场,问爸爸:“爸爸,你觉得怎么样?”爸爸叹了口气,说:“这辆越野车为了赶时间,一不小心,撞到了那辆奔驰,奔驰又撞到了行人。”爸爸换了条路,很快地开着。路上,我再也开心不起来了,心里总在想:假如越野车礼让斑马线的话,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三年级的一件事,它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那一次,妈妈骑着电瓶车送我回家,因为那时正是红灯,妈妈把电瓶车停了下来。当快要绿灯时,一辆三轮车飞驰而来,把我们撞倒在地。那辆三轮车见闯了祸,赶紧下车来。妈妈没有倒没有什么太大的伤害,主要是我的腿被电瓶车给压住了。我失声痛哭起来。妈妈抱着我,也哭了起来。那人把我送到尚湖医院。“得拍片。”医生说,“但是,这里技术太差,没法拍片,只能去磐安人民医院拍。”我们到了磐安,那人马上去排队、挂号……医生说:“有点严重,得立刻去拍片。”过了好长时间,医生给我配了药膏,我涂了药膏就好多了。几个月前,寒冬腊月,我和妈妈到离家不远的`菜市场买菜,当返回至住所斜对面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时,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摩托车在几条车道呼啸而过。我们顶着“刺骨的寒风”站在斑马线上等了好几分钟,如潮的车流才稍稍缓和下来。

上帝给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条生命,不会多给任何一个人一次,而在当今这个十分繁忙的社会,交通也随之越来越发达,这也使交通事故越来越平凡,去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为50万人,而中国高居第一,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法规。但光我们遵守交通法规还不够,有些驾驶员酒后驾驶、疲劳驾驶、驾驶麻痹、无照驾驶、无视交规。

篇9:记校门口见闻小学生作文

离放学还差十来分钟,校门口那片黑压压的脑袋早已密密麻麻。那群“马蜂”疯狂地占领着校门口,并发出一阵阵不绝于耳的喃喃声、埋怨声以及唠叨声。

一位年轻秀气的女家长在最前面打头。她神情焦急,在传达室旁来回踱步。她一边迈着小碎步,一边想方设法往校园内翘首瞻望,还时不时打开手机,看看时间,距离放学还有“多少年的岁月”。她的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什么时候才放学,什么时候才放学,人家等会儿还有急事要办啊,什么时候……”

紧随其后的是一位老爷爷。只见他虽然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看似年过花甲,但却显得年轻力壮,还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在一旁正与门卫用不太标准的方言谈笑风生,还时不时向校园内眺望一下,并加上一句:“怎么还不放学?”

在人群中,一位青年男子显得格外显眼。只见他身材魁梧,比别的家长高出将近半个脑袋。他尽管身材高大,却始终踮着脚,观察着校园内的动静。旁边的家长因为身高太矮,因此经常问他校园里怎么样了。这个“大个子”也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似乎他们的孩子都在同一个班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熬过了这漫长的“十几年”,“马蜂发乱”的时刻来临了。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一个个飞也似的直奔校门口。顿时,“马蜂窝”一片混乱。他们推的推,挤的挤,撞的撞,纷纷奔向自己的孩子,个个如同喝醉了的大汉子似的跌跌撞撞。他们有的搂着自己的心肝宝贝,询问他们在学校里的趣事;有的大声呼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寻找着他们;还有的等了好久都找不到自己的孩子,索性跑去教室寻找……刹那间,校门口成了一个“马蜂窝”。

篇10:记校门口见闻小学生作文

我们刚站好,一辆自行车便停在门口,从车上跳下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径直朝校门走去,我忙拦住她问:这位同学,你的红领巾呢?她一听我这话,忙转身就向还守在车旁的一位中年妇女跑去,边跑边喊:妈,我没带红领巾,你快回去拿。那中年妇女听了,忙说:乖乖,怕什么,进去,妈给你撑腰。可小女孩仍嚷嚷着:不行,老师要批评我的。她妈妈只好说:好,好,妈去给你拿,你在这等着啊。

几分钟后,气喘吁吁地,那位妈妈又回来了,她仔细地替女儿系上红领巾,接着又嘱咐了半天,还放心不下地盯着孩子走进校门,当小女孩已走进大厅,她才离开。

快打上课铃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匆匆走来,他背后跟着一个提着书包,拎着水壶的叔叔,那叔叔想必就是小男孩的爸爸吧,他们一边走那小男孩的爸爸一边说:慢慢走,小心摔着,你的铅笔我已经削好了,书,我也按课程表帮你准备了,美术课要用的画笔,这些东西都放在书包前面的这个兜里。小男孩停了下来,他爸爸忙给他背上书包,挂上水壶,整了整衣领,又吩咐了几句,才放心他走进校门。

篇11:记校门口见闻小学生作文

这天,我们放学很早。我把作业写完后,就在校门口跳皮筋。门口那宽阔的马路上,车辆顺利地通行着,自行车好似水流一样从门前流过。车铃声、喇叭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支催人奋进的乐曲。

到了五点多钟,校门口变得不安静起来。笛、笛、笛一阵刺耳的声音响过,一辆轿车停下来,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人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到门口,眯起眼看了看校园,嘴里不知说了些什么,就坐在树荫下,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远处又驶来几辆自行车,从车上跳下几位中年男女。一位阿姨一边用太阳帽扇着,一边望着大门,不停地按着车铃,好像在向自己的孩子发出信号。

接着,又来了摩托车、汽车、自行车一把门日堵得水泄不通。就连我的天地也被人占领了。

铃放学铃响了,小学生们蹦蹦跳跳地跑出来。老人抱起小孙孙,拿出糖豆,送进孙孙那急不可待的小嘴里。小孩吃着,在老人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老人乐得胡子翘了起来。阿姨见了女儿,忙把她那沉甸甸的书包挎在自己肩上,把太阳帽戴在女儿头上。女孩儿拉着妈妈的衣角,撒娇地说:我要喝汽水。还是喝白水解渴。阿姨笑着说。女孩儿生气地跺了两脚,摘下帽子狠狠地甩了出去。嘴喊得能挂个小油瓶。阿姨无耐,只好买了瓶汽水,塞到女儿手里。女孩儿津津有味地喝着。阿姨捡起帽子,在一旁为女儿扇着,而她的额上却渗出了颗颗汗珠。女孩儿喝完了,坐上车子,和妈妈走了。

篇12:青岛见闻记的杂文随笔

没有纸和笔就活不下去吗?

是的,尤其在异地。活到这般年纪,还因为这点点小事就想暴走,也是够可以的。想起几个月前去土国买的笔。那是一只黑色碳素笔,和国内一块一支的碳素笔一样,一点都不高级,却要人民币四块钱。伙伴说你用手机备忘录记录不是也一样。我说,当然不一样,纸笔给人感觉更放松。长途旅行中面临很多陌生和未知,有的人通过和别人沟通获得乐趣,有的人通过语言倾诉找来快乐。

青岛之行,四天有点多。我二人几乎走遍附近每一个的景点,甚至连孔子纪念馆,德国监狱这些景点都想去猫一猫,然后高墙大院阻挡了我们。青岛景点并不有趣,排行榜名列前十的著名景点大多徒有虚名,让人无法产生游完全程的兴趣,于是只能以每日暴走两万步作为慰藉。就像登山运动,山顶风景好不好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身体得到锻炼。在屈指可数的几个景点里,最喜欢栈桥,第一天游玩的中午时分,天气渐暖,海边没有刺骨冰冷的海风,长长的栈桥延伸出海面,尽头是规规矩矩坐落在那里的回澜阁,路上来往的行人有着亲切喜悦的笑脸,天上轻松滑翔的海鸥,真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然而,青岛的天气也不是一直如和煦的阳春,每当下午,海风势力袭来,走在大街上人会时不时冷的哆嗦,因为单薄的衣服,即便有肥肉的阻挡,肚子里依旧感觉凉凉的,再加上海鲜总是凉性食物,于是总想在腹部捂上暖暖的衣服,抑或贴一个暖宝宝。这次来青岛行程宽松,于是尝试各种海鲜鱿鱼,鲅鱼水饺,甚至网上攻略中的无名小吃。滋味并不如说的那样好,于是不由的怀疑,是否真的要如攻略上那般打卡美食,美景,网红酒店呢?

因人而异,毕竟别人觉得好吃的好玩的,你不一定觉得同样的好。旅游还是要更加注重个人感受,更加随意些。不然不轻松不自由那和上班有什么区别?

上一篇:申请成立业主委员会报告下一篇:网络文明建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