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

2024-05-04

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精选3篇)

篇1: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

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

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新行政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尊重公民的权力和意愿,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提出变革妨碍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和制度结构,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式。

“先做该做的事,再把它做好”不仅仅是战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行政创新必须考虑的基本原则,要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必须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创新要从无限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合理定位政府职能,避免政府错位、越位,增强其纠位、补位功能,不断减少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效果。

政府创新要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向社会本位、民本位体制转变,以公众为导向,不是以部门、职能为导向,更不能以数量、规模为导向,使政府的各项资源投入和服务能真正而有效地符合民众的需求。

政府创新要从行业责任型向国家责任型转变,行业管理的根本不是对行业的发展壮大负责,而是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负责,要摒弃行业保护主义,淡化部门利益,强化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政府创新要从回应性政府向前瞻性政府转变,即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不要忙碌于面向问题的处理和轰轰烈烈的项目运作,而提倡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更加关注前瞻性的研究与决策,实施战略管理。

交通行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是转变职能、准确定位、长效管理、提高效率,不能错位,也不要越位。

“不错位”就是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履行职能,为社会、经济和民众服务,另一方面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管理,摒弃行业保护主义,淡化部门利益,强调整体利益和社会效益,自觉打造综合运输体系。

“不越位”就是重点强调政府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让权、放权于市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市场效益。同时政府管理职能要清晰,责权明确。

交通行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努力建设责任交通、法制交通、能力交通、效率交通与和谐交通。要树立科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建设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从人治和权治向法治的转变,要实现有法可依,更要保障有法必依;要通过创新不断加强宏观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要强化市场意识和成本意识,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交易成本;要努力实现交通与社会的和谐,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管理论文网专业从事行政管理论文代写服务

篇2:论交通行政管理创新的新趋向

近年来, 随着内河水运的快速发展, 水运监管任务日益加重, 特别是费税改革后, 对水上交通执法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及未来执法需要, 实现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 建立一套综合执法信息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水上交通行政执法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 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整体执法水平, 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最终实现对水上交通执法行为全要素、全过程的无缝、规范、实时监督管理。

2 系统特点

将原始的行政执法管理手段全面向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变, 建立MIS软件系统, 实现行政执法数字化管理,是本系统的创新特点。通过建立覆盖行业执法人员管理、现场执法过程管理、执法监督、 案件管理的综合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提升“数字海事”建设水平。

2.1 执法人员全管理

执法人员信息管理是一件繁杂的工作, 特别是证件年审,由于每个执法证件发放的日期不定, 到期的时间不一, 法制部门要处理大量的证件年审和证件变动操作 (如证件注销、挂失等), 同时因此还会涉及到大量的报表需要修改。

本系统解决了目前执法人员管理停留在人工纸质状态时存在的各种信息管理难度大、统计难, 无法对执法人员量化考核等问题, 实现了对执法人员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2.2 执法流程全规范

通过和法制部门对执法流程进行详细探讨, 进一步对执法流程划分模块, 核定流程图, 把执法过程通过软件程序化、把监督过程通过软件嵌入化, 实现执法从现场取证、调查、实施处罚到卷宗归档全程规范操作及管理。同时系统能够实时在线地对执法流程进行监管, 实现执法在过程中及时提醒、在出错时及时纠错、在举报时及时调查、在错案时及时追究。

本系统规范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和自由裁量, 提高了办事效率, 形成了源头监督防范机制。

2.3 执法现场全监督

通过在海事趸船、监督艇等执法现场, 安装远程监控设备及配备单兵现场执法监控记录仪 (又称单兵系统), 实现对执法现场取证、执法行为监督的远程在线实时图像监控、保存、调用等功能。

本系统合理地解决了调查取证、执法行为监督、执法过程保存等问题, 有效地做到了行政执法的实时监督。

3 系统架构

《水上交通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S架构体系 ,通信模式采取有线和无线3G相结合的方法, 搭建了统一的视频服务平台。系统把大量的事务处理、数据存放、系统管理等工作交由管理中心的高性能服务器处理, 用户只要拥有一台可以连接互连网的计算机就能通过Internet以VPN的方式进入此系统, 随时查询所需信息, 处理相关的工作, 如图1所示。

系统的开发平台采用.NET平台, 服务器端采用Windows2003 Server系统, 使用Microsoft SQL作为后台数据库。以分布形式存储视频数据, 并以集中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

4 系统模块

4.1 人员管理

本系统能够对所有执法人员的基本信息、执法证件、教育培训、考核情况、 责任追究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另外还可以实现对执法单位、执法人员、执法证件的报表统计, 如图2所示。

同时执法证件号既是系统登录名, 如果证件被注销或者处于其他异常状态则无法登录本系统进行执法, 从根本上确保执法规范。

4.2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模块包括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简易程序按照规范流程划分, 包括询问笔录和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把两者冗余的数据, 如船名、执法时间、执法地点、案由等信息提取出来, 作为关键信息录入, 避免重复填写造成数据不一致等情况的产生。在询问笔录中, 常用案由是作为下拉菜单备选的, 系统通过函数形式读取的对应法律关系,如“配员不足”, 对应的函数返回值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6条第 (3) 项的规定”。

文书的制作打印, 具体的实现方法是利用C# 与Word的无缝链接, 将程序对关键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书签”的方式输出到Word中, 从而套打到规定格式的文书中。

doc = App.Documents.Add (ref oTemplate, ref missing, ref missing, ref missing) ;

App.NormalTemplate.Saved = true;

doc.Activate () ;

Word.Bookmarks bms = doc.Bookmarks;

cla.replace (bms, " 船名" , textBox2.Text.Trim ()) ; //将Word//中名为船名的书签用textBox2中得文本代替。

智能学习功能, 自动记忆各类录入信息, 如船名、船主姓名、所属公司、联系方式、 货物种类等, 构建数据字典。当录入关键信息时, 系统将通过ListBox控件将匹配数据装入并显示。双击选择下拉框中数据, 即可将此船舶上次录入船主、所属公司等信息调出, 如图3所示。

培训学习功能, 涉及到水上交通的法律法规是十分浩繁的, 本系统将部分常用法规收纳入数据库中, 根据案由列出违反条例、处罚条例及其他相关法规等, 这样更达到了让执法人员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目的。

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格式化的Word文书模版, 执法人员根据执法现场情况进行填写, 完成后点击Word中的保存按钮即存入远程服务器中, 法制部门或授权的用户无论在何处都可即时查询到案件信息, 从而实现对案件文书的实时监督管理。

4.3 图像监控

图像监控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模块, 它贯穿于整个执法流程中, 通过视频、照片等方式为执法行为决策提供支持。

调查取证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 单兵系统的应用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亮点。单兵是一种执法人员可以随身佩戴的移动视频监控设备, 监控终端可以实现视频数据的采集、抓拍、存储、传输、 回放、预览; 还可以利用GPS卫星信号定位当前位置, 并通过语音对讲功能与指挥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如图4所示。

系统同时与前期省海事局统一部署的行政服务大厅及等重要航段的监控点进行衔接, 全方位地把握执法现场动态,杜绝行政执法过程中“三乱”情况的发生, 使执法更高效,行为更规范, 监督更有效。

5 结语

通过本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对行政处罚的过程控制,增加了行政执法的透明度, 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增强了海事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建设。系统投入使用一年多以来,辖区水域无一起因行政处罚引起的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但是由于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是建立在市一级平台上, 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数据, 下一步将集中到省一级平台中, 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平台, 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另外系统的C/S架构仍存在维护量较大、结构不够灵活等弊端, 今后将在B/S架构中实现C/S架构的全部功能, 并在实际应用中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

摘要:介绍水上交通行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功能实现等,并就使用情况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篇3:论交通行政事实行为

关键词 行政事实行为 救济机制 交通

一、交通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的界定

各种学说:

对于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的界定从国内到国外各个国家的專家、学者有不同角度的界定。豍林纪东认为,事实行为是所谓不发生法律效果。或虽发生法律效果,但效果之发生乃是外界之事实状态,并非由行政权心里之状态。豎陈新民认为,法律效果表示法律上权利与义务,故一个行政行为不涉及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即不可为行政处分,应为事实行为。豏应松年教授认为,法律行为意味着相对人不服从该行为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制裁后果,而事实行为则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④平特纳认为,事实行为依其所依的相关联系而属于公法或私法关系,作为事实行为本身,它因缺乏规范性质而不是行政法律行为,却可以通过通知行为。李义深认为,法律行为云者,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发生私法效果之法律之要件,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两种学说。

1、非意思表示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都是从行政行为是否具有意思表示要素与是否发生法律效果来区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非意思表示说,承认行政事实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果,但也不排斥发生法律效果的特例。

2、法律效果说

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分行政法律行为和行政事实行为的标志在于是否产生法律效果。而且这种观点中有两派分流,一些学者认为行政事实行为只产生事实效果,而不可能产生法律效果;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行政事实行为产生事实效果,但基于法律规定或自然因素也能产生法律效果。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对行政事实行为行为概念的界定应该全面,上述两种观点不能全面概括其含义。相对于行政法律行为的概念,行政事实行为理论也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行政事实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一样,都是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中针对特定事项、特定相对人所实施的,都具有单方意志性、依职权性。但二者最根本的不同就是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行为是否涉及当事人在行政管理上的法律地位,是否产生法律效果。

二、完善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机制

我国对行政事实行为法律救济现状:

1、立法上对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模糊

《行政诉讼法》中“具体行政行为”一直被理解为行政法律行为,但对于事实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并没有正面的回答,最高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所作的司法解释也无法涵盖行政事实行为。《国家赔偿法》规定某些行政事实行为造成的损害可列入国家赔偿范围。这是否能理解为国家赔偿法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受害人不仅可以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而且可以就《国家赔偿法》规定某些行政事实行为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由于《国家赔偿法》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不相同,导致人们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冲突。

2行政救济的受案范围有限

目前侵权的行政事实行为无法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途径得以纠正,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行政事实行为侵犯时,不能得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两道关卡的保障。

只有《国家赔偿法》中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了受案范围。《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的受案范围只是对一小部分行政事实行为的列举不能完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实践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行政相对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救济。具体有以下几种:

(1)以殴打等暴力,或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无论何种动机,只要与他执行的职务有关,都构成行政事实行为。

(2)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无论过错或无过错,只要与职务行为有关,违法使用警械,伤及了不应伤及的公民,造成了事实上的不法损害时,就应赔偿。

(3)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

三、完善行政事实行为救济机制的构想

1、完善立法,扩大受案范围

行政事实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都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中针对特定对象所实施的行为,都是职权行为,而且侵权行为都会给相对人造成人身、财产上的损害,都是违背法律和行政职责要求的。所以只有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范畴才能使行政救济机制规范,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完善司法救济程序

笔者认为这样这样比较妥当,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因受到行政事实行为侵犯要求赔偿的,只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人民法院作为行政赔偿案件受理并进行裁判。而且还有一个受害人先行申请行政机关解决的前提条件即协商前置,只有在赔偿义务机关不予赔偿或申请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时,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笔者认为在目前行政诉讼尚未从立法上增设行政事实行为确认之诉的情况下,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程序处理行政实事实行为无法律依据。所以,对于因受到行政事实行为侵犯的受害人只能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的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法院也只能将其作为行政赔偿案件受理,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裁判;对于行政事实行为未经确认程序予以确认违法的,可根据该规定第三十四条法院在判决时对致害行为是否违法予以确认。

注释:

豍吴庚.行政法的理论与实用.三民书局,1995:351.

豎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月旦出版社,1996:218.

豏应松年.行政行为法.人民出版社,1993:571.

④[德]平特纳.德国普通行政法.朱林译,中国政法大学,1999:176.

上一篇:果汁饮料调查问卷下一篇: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