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报告有感

2024-05-04

听名师报告有感(共10篇)

篇1:听名师报告有感

听名师报告有感——听丁榕老师的报告有感

宝二实小李岩

2010年3月9我校全体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听全国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的光盘《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拓展途径,做一名幸福快乐有成就的班主任》。丁老师已经年过六十。从她充满人性和智慧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也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幸福。

丁老师睿智的话语、激情的演讲、丰富的情感、精彩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案例,使我渐渐进入聆听状态,学到了许多班主任工作的技能技巧,感受到了丁老师那崇高的人格魅力。多为学生着想:

作为全国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的丁榕老师可谓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新年之夜,当丁老师一个一个把学生送走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才得知自己唯一的年仅7岁的儿子惨遭意外永远离她而去,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作为母亲她的心里会有多苦,当时的她好后悔、好后悔,后悔没有陪儿子画画、看书。家庭的意外没有打倒她,反而她很荣幸自己拥有很多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心态吧!听到这,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她是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真正的在为学生着想。丁老师提出的“更新观念、科学管理、艺术育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心系学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一心为学生服务。所以也就有了变“要他做”为“他要做”,变“不许什么”为“许什么”,变“劣势”为“优势”,还记得丁榕老师讲过一个例子:一生上课睡觉,做教师的怎么办?批评吗?学生不容易接受,自己往往还跟着生气,不妨说个玩笑:看真用功呀!连睡觉都还拿着书呢!一句话就说服了一个孩子,教育效果也就达到了。

听丁榕老师的讲座,真可谓是茅塞顿开,为什么很多老师都说自己让学生气得不得了,现在想来,还是没有转变观念,光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出发,光注重批评学生了,却没想到这种批评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接受,所谓的说教非但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引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恶化。没有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淡薄了师生情感,还谈什么教育工作呢!

教育确实是一门学问,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

“孩子需要什么?”

丁老师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老师认为有意义的事,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她做了一项调查,了解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发现,老师需要的,并不都是学生们所需要的。

她坐在桌前画起了表格,把学生的需要进行了深层次剖析。从需要内容分类到教育过程分析,使她和学生看到了希望。在之后的工作中,她结合学生的需要,把许多以往老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转化为令学生感兴趣的事,把“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这是一个内化的转变过程,为此,丁榕花了许多的心思,也画了无数的表格;她设计新颖的班会,疏导学生的心结;她用书信与学生交流,变“说教”为“聆听”„„

从教40载,丁老师的学生们遍布世界各地。每每有学生打电话:“丁老师,我们想过去看看您„„”每每有学生飞越千山万水,给她带来世界各地的纪念品„„每每有学生带着子女教育问题来向她讨教„„她都幸福着,她说,没有比当老师更幸福的事情了,老师是精神的富翁,不管走到哪里,永远也不会感觉到孤独。

原来,幸福是那么简单。那么持久。又那么难得。

“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又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丁老师说,那个年代最不好听的“帽子”就是“流氓”和“小偷”。校长告戒她决不能培养出国家的罪犯。那是丁老师刚刚工作时,班级里有孩子的钢笔丢了。怎么办?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孩子们坐端正,眼睛看着丁老师。然后特别温柔地一个一个地问孩子:我看你是没有拿。孩子说是的,不是我。丁老师又非常严厉地大声地说,如果你拿了,公安局会把你抓起来。„„就这样,孩子在一惊一乍中经受着煎熬。看来看去,发现一个都不是,又个个都是。

怎么办?

她工作的信条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这个信条的驱使下。又想出了搜身的主意。但是她知道这是犯法的。丁老师的智慧就在这里。想办法先让孩子们搜老师的身。她先把自己的包,袋子里的东西“哗啦”一下全倒出来。说,你们看,我没有拿。你们来搜老师。孩子们都不敢搜老师,说不会是丁老师拿的。那你们也敢像老师这样把书包里的东西倒出来给老师看吗?结果,她终于找到了那支钢笔。悄悄地把它藏在毛衣袖里。等搜完全班后说,你们看,是不是这支钢笔啊?同学们惊呆了,是的是的,就是这支。那你们以后丢了东西要好好找仔细找。课后还送了一支钢笔给那个那钢笔的学生。并对他说你是个好孩子,相信以后一定会成才。多年后,这个当年的“小偷”带着自己的孩子向丁老师下跪谢恩。

„„

丁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列举出丰富生动的实例,向我们渗透了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新观念。她认为对学生的教育要严,但重要的是严中有情,情中有爱,不严就没有压力;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心理,学会引导学生的情绪;丁老师把学生的需要分为合理的、过分的、错误的3种,对于学生表现出的种种倾向,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过分的需要要给予引导,错误的需要给予禁止和纠正;每次与学生沟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教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尊重自己,有上进心、自尊心和羞耻感。

三个小时的报告一晃而过,但丁老师的天使形象会像一盏明灯一样永远照亮我的班主任之路。教育需要智慧,也更需要努力。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化育人。教师在课堂上传播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心科学地做教育,使受教育者知书达礼,成有对社会有用之人。同时,我更加认同:时代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教育要培养有个性的孩子。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学的研究者、思考者、实践者。

让我们都来为孩子的“一生一世”努力。

篇2:听名师报告有感

任华钊

10月21日晚上很有幸听了刘主任的名师工作经历讲座,刘主任的演讲平实而质朴,像在与一位老友畅谈生活中的琐事,却让我在感动中思考和领悟“教育与人生”的奥秘。他讲述的都是作为一位平凡的班主任、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生活中最平凡的经历,可是他将这些最平凡的事一直坚持做着,做了三十多年,便是最伟大的坚持。

首先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在人生前面他用了“执着”这个词来修饰,这是一种何等豁达乐观的心态。快乐和幸福是每个人毕生所追求的,我们却往往在生活中迷失,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刘主任用他最朴实的经历告诉我,快乐是一种心情,它就寓于生活中的琐事,快乐与否,取决于你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我们早已明白的哲理,我也一直向我的学生强调“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常常抱怨他们学习态度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不够勤快、不够上进,这样一来就总觉得学不好都是学生的错。其实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呢?抱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老师没有方法。于是我想,当我批评学生抄袭作文,自己作文水平不高还不认真对待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也许他真的是无话可写,是我没有引导好;当我批评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时,可能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太无趣,讲课太枯燥„„这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有一位挑剔的老太太总是抱怨对面住的那位妇人太邋遢,从窗户望过去晾晒在外的床单总是洗得不够干净,殊不知是自己家的窗户玻璃脏了。曾经嘲笑这位老太太,殊不知自己也是这样。

我们的眼睛总是关注外界的太多,关注内心的太少。常常抱怨学

生不听话,不理想;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无从求得;抱怨工作繁多辛苦,只会让效率更低„„这种抱怨正是自己制造的绳索,捆绑着自己,人生的步履才这般艰辛。如果自己变得豁达,从改变自己入手,那么世界也将跟着改变。

第二点让我很感动的是刘主任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热爱,他勤于思考,他与他的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在用爱心浇灌爱心,用真情回报真情。虽然我深深地明白:热爱学生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但是要做到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对每位学生都全面地了解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我觉得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刘主任用点点滴滴的小事告诉我:这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思想状况,并且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将学生的大大小小的事记在心里,对于十几年前的学生都如数家珍。我知道并不是因为他记忆力特别好,而是他将学生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中,关注学生甚于关注自己。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重点在“育”。教师唯有怀揣一颗爱心,在幼小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才会收获一份金灿灿的果实!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好一名教师就更难。在学生心目中,好的教师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是他们的良师益友,跟他们分享快乐和分担忧愁。刘主任用他的经历告诉我,成为一名好老师也很简单——奥秘就在于对学生要有足够的爱、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如果你足够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他们着想,才能促使你去不断思考、变换教育教学方法,才会想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听了刘主任的讲座,让我更加明确了做一名优秀教师所应

具备的条件。只有不断的反思、摆正自己是服务于学生这样一个思想、不断地去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育是一件大事,需要我们在一件件的小事上用心,做好了这些平凡的小事,便是一番伟大的事业!

教书育人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是我人生的目标,做一名卓越的教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2011-11-1

篇3:听名师报告有感

片段教学一:自悟写法滴水不漏

师:第三段讲了一件也是发生在鲁迅先生家里的事。这件事完全是对话。对话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不过,这段对话是很难读的,要体会说话人的语气, 尤其是这句话更难读(指着“四周围黑洞洞……”)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我想,虽然它很难,但只要你读了,你想了,这个句子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好,大家再练习一遍,好好体会。

生:(再练读)

师:谁来把这个故事读一读?

生:(读到:“……一动不动的。”)

师:读了第二小节,如果你是作文老师,这是周晔交给你的一篇作文,你打算在第二小节加上什么旁批。再读一读,拿起笔来加,写一句话也成。

生:(默读,写旁批 。 )

师:请你说。

生:这一小节动作描写很生动,很形象。

生:写得真好,把伯父说话的动作写出来了。

生:她顾及人物的动作表情。

生:观察很认真仔细。

生:提示语写得好。

生:外貌描写很细致。

师:好的,表现得很好。这一小节读好了,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好, 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哪一点不像……一动一动地。”)

师:鲁迅先生留着胡子,笑起来一动一动地,描写得多细致呀!请你接着往下读。

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文章写作方法,总是运用纯知识的语言教学。如“这段话作者采取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进行刻画”,把诸如此类的语言知识或概念硬塞给学生。学生除了知道、记住一些写法名称外,往往不解其中“真味”,更不要说在习作时得心应手地运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则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功能教学”。即教师没有一板一眼、越俎代庖地讲解写作特点,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因为在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主题的单元中,学生已学习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于老师以此为起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的角色转换为作文教师,对学生周晔写的这一段对话描写进行旁批。学生通过研读,学着老师的口吻进行写法的点评,终于领悟到对话中加上人物说话时的外貌、神态、动作的提示语能把小周晔与鲁迅的对话场景真实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人物的形象会显得更为灵动、丰满。从提示语中也可以读出鲁迅的幽默、小周晔的天真幼稚,描写的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最后于老师顺其自然地点出:“我想,今后你们准会写提示语了”,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写法的真谛,在读中体会写法的好处,如春风化雨般无痕地渗透。

片段教学二:抓关键词水过无痕

出示爸爸和伯父救助车夫的语段, 让学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请坐。请你们看这一小节。这一小节啊,我想在黑板上板书,但是我拿不准,请你们读一读,画一画,哪些词应该板书?

(两位同学上去板书:跑、扶、蹲;半跪、夹、拿、说、敷、扎)

师: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 是什么原因?

生:这些词是写爸爸和伯父给拉黄包车的人以帮助,是一些描写动作的词。

师: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

生:有一种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精神。

师:你补充。

生:有一种帮助别人的爱心。

师:有一颗爱心、同情心。请坐下。是的,通过这一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富有同情心。好,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再去体会。

师: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

生:(读 :“ 爸爸跑到 …… 扎好绷带。”)

小学生写人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叙事过程中,不能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细致刻画,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凸显人物的品质。于老师这一片段教学架设在抓关键词体会写法的好处,真可谓找准了着力点。这一片段作者运用一连串动词具体地写出爸爸和伯父为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的过程,写得传神细腻,入木三分。于老师先让学生画出哪些词应该板书,当学生上去板书描写动作的词后,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要把这些词语板书?是什么原因?通过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可以看出爸爸和伯父怎么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抓住关键词的描写可以体现出人物的美好品质。最后他轻轻一点:读了这一小节,我们就知道,什么叫具体,从而达到向学生渗透“习作时,为了把一件事写具体,应该这样描写人物的动作”的写法。

片段教学三:从读到写水到渠成

师:今天,通过读书,我们把课文读懂了,而且学会了描写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对话时的提示语的方法。(突然发现似的说)还有一个词没弄懂:“饱经风霜” 没弄懂。不过,书读到这个份上,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饱经风霜”应该懂了吧?懂的举手。(许多同学举手)

师:我相信不要讲也会懂。但是,我还是不完全相信,究竟懂到什么程度?我要考查一下,我想了一个办法,叫你们写一段话怎么样?如果这段话写得好,就证明你们对“饱经风霜”真的懂了。三轮车夫的脸是“饱经风霜”的,那么请你想象一下,在旧社会里,一个拉黄包车的人,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从头发到眼睛,到皮肤,到嘴唇,甚至包括他身上穿的衣服,甚至包括头发。我给大家开个头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请用这句话开头,展开想象,你认为他那“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来写一写。但是这段话里面不准有“饱经风霜” 这个词。通过你的具体的描写,告诉大家,这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生写完,上讲台念。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 脸上也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生:这个车夫才三十多岁,他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双脚光着,手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头上戴着一顶帽子,乱蓬蓬的头发从帽子下钻出来。额头上有三条抬头纹,眼角也有三条皱纹,帽沿上也有许多灰尘。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他的鼻子上还是挂着许多汗珠,嘴唇上也有许多皱纹,耳朵冻得通红。我想,他拉车的时间一定很长了。

师:好的,这就叫“饱经风霜”。好,课上到这,把这段话抄在你的小作文本上。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读的实践中获得习作方法,要迁移运用到有针对性的习作实践中去, 才能转化为作文能力。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看似“突然想到”,实则精心安排。在学生学完全文,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想象,用自己稚嫩的笔写下贫苦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饱受磨难而留下“饱经风霜”的令人同情的形象,从而再一次感受到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也让学生对“饱经风霜” 这个词语的形象、情味和意蕴有了一个整体的感悟。通过小练笔的训练,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内化的体验外化为笔下充满灵气的文字,使理解和运用彼此交融,和谐运用,真是一箭双雕。

篇4:听名师讲课

一、 领悟名师成功课堂后的前瞻理念

通常听名师的课我们会陶醉于课堂中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天衣无缝的教学衔接,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之中。如果说这些是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的“热闹”,那其间折射出的前瞻的教学理念才是其中的“门道”。课堂教学是用教学事实阐述教学理念的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往往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而作为一个听课者,我们除了要关注课堂的热闹,更重要的还应该去寻求、开掘、领悟支撑这种成功教学的理念。

如我在闻言黄爱华老师要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深感蹊跷: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课题进行教学呢?在我看来这部分的内容既枯燥,又没有什么探索的必要和价值,教师的一段告知完全就可以使学生很快接受。然而听课时才发现黄老师把“万以内数大小比较”这一知识,完美地融合在学生间所进行的一场“长江队”与“黄河队”的“抽数组数比大小”的比赛之中。听课中,我不仅感染于热烈的课堂氛围、黄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更折服于他深厚、前瞻的新课程理念。这种“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从而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教学理念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领悟的“门道”。真正领悟了这些才能够使我们的课堂拥有足够的底蕴,才不至于使我们的教学迷失航向。

二、 感悟名师成功课堂中的精彩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观名师的课堂,很多都具有这样一种共性:教学过程设计得粗放而大气,而教学细节却处理得细腻而到位。名师课堂中的细节,决非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非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更不是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深谙“小细节包含大智慧”之理。作为一名听课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对细节首先要有一种敏锐的捕捉意识,在及时的记录后去细细地推敲、感悟其中折射出的名师们灵动驾御课堂的教学机智,有效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策略以及对教材、学生等教学因素的深刻理解和独到把握等等。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材中安排的这样一个习题:用一张涂满色的纸条表示整数1,要求学生填出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如图1),而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对图1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如图2),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估計。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性的变化,却激发出了课堂中学生的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估计的结果,更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估计的方法。而张老师更是借助这张小纸条做大文章,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和对应的分数谈自己的发现。而此时学生的认识也已经完全超越了题目设计的本意:有认识到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有意识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小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异常地活跃。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才让如此朴素的一道练习题承载了这般丰厚的数学内涵,估算意识的培养,数学思维的训练,极限思想的渗透,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深刻而自然。我想也真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细节才使得课堂充满了如此的灵性。因此作为听课者而言,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名师课堂中的精彩瞬间,会让我们更深切的感受到他们教学的技巧、机智和智慧。

三、 品悟名师成功课堂上的生花妙语

听名师的课,常有让我们一唱三叹,拍案叫绝之感,究其原委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课堂教学的语言。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充满了智慧对话的过程,而“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名师们巧妙的教学策略和灵动的教程推进正是通过他们生花妙语的轻巧“点击”、从容调遣,才使得了他们在课堂中“随心”演绎、挥洒自如,从而让课堂“弹出”了精彩一片。

在听名师课的过程中,我有个偏好那就是喜欢记录下名师嘴中那些能够真正打动我,给我以震撼的教学语言。翻开我的听课记录也许你并不能详尽的看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但你总能看到那些记录工整的名师的“妙语”:“相信有数学眼光的人一定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在我看来这些或朴实无华,或机智灵动,或幽默风趣,或充满哲理的话语也许并不是一些优美词汇的堆积,更重要的是这些语言能够给学生以激励、呵护,给课堂以情趣、美感。

当然,作为一名学习者,我们还应该正视自我,以一种更为虔诚的姿态对名师的这些语言去进行分类、整理,如课前谈话类、课堂引入类、课堂引导类、课尾总结类等等。在品悟的同时更好地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化、锤炼,这样方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

图/宋莉莉

篇5:听名师讲座有感

2013年5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参加赵希斌博士在青岛市福州路小学做的有关“高效与有趣的教学”的讲座,他着重讲了教学内容的把握和教学形式的把握两大部分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我简单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学科要着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

(一)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作为知识的教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人终生受益。”数学活动课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对学生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致。

(二)数学体验,渗透极限思想:给学生一段15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平面图形,围成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分别围成:三角形、长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最终概括出圆的面积最大,讲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二、语文离开字词句篇的更高层次

1、文化传承、2、人生感悟、3、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好文章不能让我们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也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读到一本好书,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共鸣的体现。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共鸣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厚重、细致。美的熏陶,美的文字、音乐,给人带来极大的享受,对学生终身受益的,高度可迁移的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对教师对学科深刻的理解,体现其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简单。一、二、三、四一目了然,目标明确。

篇6:听名师讲座有感

刘艳龙

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这次活动是我从教十七年来参加过的最高规格的活动,专家队伍强大,魏书生,吴正宪,赵谦翔,柳夕浪等东联教育的签约专家不顾辛劳,向我们作了一场高屋建瓴的教育报告,我们领略了教育家的风采,剖析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的内涵,这是一次精神盛宴。听完讲座,静心思考,梳理几位教育专家的讲课内容,自己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一、做有情怀的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当年近七旬的魏书生老师往讲台上一站,我似乎感受到了他老人家带来的强大的气场。虽然他讲座的内容我在网络中已经基本看过,但是面对面聆听所带来的震撼是无法通过网络体会到的。听他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如沐春风,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他对教育那份执着的爱。魏老师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把平凡的事做得有声有色,不去抱怨环境,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工作中想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勉强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他的四字生活原则“松、静、匀、乐”,告诉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条件好了再干,不是等待地位高了再干,不是等待学生爱学习了再干,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从改变自己出发。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吴正宪老师的讲座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要向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要向理解儿童一样理解学生。”是呀,教师应该是孩子们一生经历中一位重要的朋友,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那需要成长为一个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老师。“教书必然育人——这是不可逃避的历史事实,教书必须育人——这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世界上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吴老师说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没有什么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这些金玉良言将成为我的座右铭,提醒我,鞭策我。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避免盲目工作。

专家柳夕浪向我们解读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由此我联想到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我总结起来只有两条: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这两个观点基本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把握了这两点,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明确可行的抓手。

如果一个教师有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就会在工作中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工作,不盲从,不浮躁,如魏书生老师所说,不瞎折腾,守住教育的根。就教师而言,就是要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概括起来就是教师要以人为本,我们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对于教学,我们应当向魏老师提出的目标努力,即:学以致用、学而实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教师只有勤于学习才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实践学习,在研究中总结,在实践中思考。在这次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魏老师提出的在教案上必须写上一句话:本节课成功快乐在何处。教会老师找优点,扬长避短。其实我们对待学生更应该这样去做,教会学生找自己的优点,让学生每天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应该是教师具备的基本教育理念。

有时候,我们面对枯燥的教材,毫无意义的杂事,会感到筋疲力尽,其实,教师一定要保持定力,面对纷繁事务,保持头脑清醒,干什么不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去做,工作就会变得有章可循。

三、做有恒心的教师,把小事做精细。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这件小事做细是十分困难的。魏书生老师提出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把每件事情都实行“承包责任制”,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责任田,都能为班级出一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这在学生的心理发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在我校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实行了班级小担当模式,但还不成熟,许多细致的工作需要去研究,改进,完善。

科任教师把上好每一节课这件小事做细是很困难的。在这次的讲座中,辽宁的郑重教授讲到教师最主要的要做好一件事:上课。细细想来,每一学期能有几节课是我们满意的呢?所以,我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努力上好每节课。

每一位教师把转化后进生这件小事做细是困难的。后进生身上固有的顽症劣习根深蒂固,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千差万别,这给老师带来了空前挑战。魏老师对待后进生是从他们身上找优点而不是缺点。我敬佩魏老师的教育方法,他总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学生,也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去了解他们,接近他们。我们真的应该像魏老师那样,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时,善待他们,力争站在学生心里,发现他们的长处,找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我这里找到自信。魏老师在报告中说,做老师的不要轻易发火,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一点我做得实在欠缺呀!

篇7:听名师讲课有感

尊道小学

施清双 2015年秋季

本学期很荣幸聆听三位名师的三节数学课,他们是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基地首席专家、泉州师院尊道附小校长苏明强老师执教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厦门华昌小学教导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李培芳老师执教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晋江第二实验小学许贻亮老师执教六年级《圆的认识》。听了他们的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让我领略到名师的风采,上课是如此的朴实、真实,没有华丽的课件,也没有什么花样,有的却是老师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讲解。课堂上幽默风趣,用富有童趣的语言紧紧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深深地打动着孩子的心,善于抓住课堂上有效的生成,灵活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他们那幽默大气的风格让每一位孩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使干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听名师讲课简直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听了许贻亮老师《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一节“素材少亮点多”的精彩课。简洁到只用墨子中的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来加以展开,由“一中”到“同长”环环相扣并及时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对圆的认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将学生一步步推向数学思维的高度。他仅仅有一根粉笔,平常生活随时可得的一个光盘、一个茶叶罐、一张纸片,一把尺子,将《圆的认识》演绎得生动、灵动而精彩,让我深深感动:数学也如此美丽。

篇8:听名师报告有感

1. 学名师孜孜不倦, 刻苦钻研的精神, 铸就一身硬功夫

名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知识渊博, 教学功底深厚, 这都来源于他们爱学习、爱钻研的精神。他们爱岗敬业, 每天都能挤出一两个小时学习, 他们学习的内容范围较广, 既钻研专业知识, 也研读文学作品及科技文化等知识。我认为学名师, 首先要学习他们那种好学精神, 学习那种与时俱进, 活到老, 学到老的精神。我们既要多听名师们的课, 还要长期订阅教育教学杂志, 学习他们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们既要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 还要研读文学作品、科普文化等知识, 不断拓宽拓深自己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语文学科的知识钻研得比较深, 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课程要学, 尤其是各种文学作品更要去研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既要会评论文学作品, 还要会写些文学作品, 例如小小说、诗歌、散文、童话等。现在的小学生学习条件好, 他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很多, 他们不但知识面广, 还很会写东西, 他们中间有的会写诗歌, 有的会写散文, 有的会编故事 (包括写童话)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自己都不会鉴赏文学作品, 不会写文学作品, 又怎么能满足有文学天赋的学生需求呢?因此要当好小学语文教师, 就要不断地学习。语文教师不但知识面要广, 语文学科这方面的知识和写作技能还要很强。

2. 学名师重视朗读训练, 让课堂充满激情

名师们上课有个共同的特点, 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 步步深入, 激情荡漾, 高潮迭起, 层出不穷。王菘舟老师上的课尤为突出, 例如:王菘舟老师上的《二泉映月》先请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后, 接着请学生读出课文中描写风景优美的词语, 然后屏幕上出现了四组课文新词。经过排列, 像一首诗。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壁。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这四组新词, 王老师先范读一遍, 接着学生齐读, 再指名读一组词, 然后问:“你读这一组词带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学生一组一组地读, 一组一组地体会词中的意境, 接着一个学生读, 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听、想。读后, 王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完之后, 王老师说:“我们一起把看到的情况读进去, 一组一组地读, 读了再读, 闭上眼睛再读。” (这时学生已经会背诵这四组词了) 然后王老师问:“这一组一组地读着, 它不再是一首诗, 而是什么?”甲生答:“是一首优美的曲子。”乙生答:“是一幅画面”。这四组词一遍又一遍地读, 读到能背诵, 读到能理解词的意识, 体会出诗的意境, 每读一遍都能出新, 学生们不但不会厌烦, 而且越读越有激情。

我们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方面不够重视, 认为在朗读上花太多时间没有什么用, 考试又没有考到朗读, 因此朗读在教学中占用的时间不多, 而且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枯燥, 学生读错的地方教师予以纠正, 要想让学生读熟一点, 就叫他们多读几遍, 学生们读完两遍课文后, 就不爱读了 (没兴趣) 。要叫他们读四五遍, 我们就感觉很困难了。学生不爱朗读, 现在看来, 主要原因是在我们老师身上, 老师激发学生朗读方式单一、陈旧、没有激情, 有些老师朗读指导水平不够高。如果语文老师自己朗读水平差, 甚至连范读都不敢, 就无法让你的学生喜欢朗读, 就无法带出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既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还要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朗读水平。

3. 学名师授课先从模仿开始

名师们上课既有许多共同之处, 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哪个地方课上得与众不同, 那就是他的特色, 那就是一道让人叫绝的“特色菜”。名师众多向哪个学呢?那就相当于你拿着菜单点菜一样, 你爱吃哪道菜, 就点哪道菜。你爱学哪个名师上课, 就选哪个名师上过的课试上一下, 先从模仿上课开始。学东西, 很多是从模仿开始的。例如王菘舟老师上过的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 我在下乡支教的时候, 就模仿过他的课堂实录上过一节课, 不过我没有像他那样上得那么细, 把他上过的第二、第三课时两节课的内容我压缩成一节课的内容来上 (也就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这节课里有许多问话、上课步骤等都是王老师设计的, 可以说是按他的上课模式去上的, 结果这节观摩课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4. 学名师深入地解读文本, 建构出不同反响的教学设计

模仿名师上课, 只能算是学到一些粗浅的、基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是初学者的起步, 还不算是学到了真功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换一篇课文, 名师们没有上过的课文, 没有案例, 你就不会上, 或者上不好, 上不出名师们那样的风采。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到名师的真功夫呢?我认为除了要多听他们授课、讲座和研读他们的教学实录及论著外, 还要学习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对教学设计的超凡的建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上完《晏子使楚》后, 给我们做了《教学设计说明》的报告, 窦老师在报告中指出课堂教学要体现主题教学, 要体现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文学层面;要体现三个维度:温度、广度、深度。“广度”加大了孩子的积累, “广度”是为“深度”服务的, “深度”是引着学生们往深里走, 长成一棵大树。由于每个人的文化水平不同, 思想认识水平不同, 因此, 同样一篇课文, 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 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也各不相同。例如《晏子使楚》这篇课文, 我们的一般教师上这课只要求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理解词句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道晏子能言善辩, 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 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与楚王舌战, 最后晏子赢得了个人尊严, 也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可是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这些, 还要让学生知道晏子的尊严、素质、气节等人品, 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其他相关的道理。

窦老师上的这一课, 真正做到了“三个体现”:体现主题教学、体现三个层面, 体现三个维度。窦老师对文本的解读, 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因此她的教学设计, 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得出来的, 这就是一个教学能力高超的体现。我们现在所要学的就是这种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这才是真功夫, 硬本领。

篇9:听名师讲座有感

——-听名师讲座有感

2010年11月4日,我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到呼兰八中听了49中的杜唱老师和风华中学冮大林老师的讲座,听后让我受到了很大震撼。

值得我感动的是冮大林老师,通过他的讲座我感受到他的最大特点就是

知识广博,言辞优美,机智幽默。他是一个来自基层的老师,是靠自身努力,成长为全校的教务主任,在自我提升方面,他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当校长和名师的语文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其实有时真是这样,我们的确应该敢想,而后也许我们也会做到。

在冮老师的讲座中,他告诉我们就是要不断的学习,我想教师的自我学习不但关系到自身的素质,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接受教育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真的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其中冮大林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语文教师的五法宝,一张铁嘴,一笔好字,一腔热情,一片爱心,一项绝活,对于这五项法宝,我也扪心自问,我想我还欠缺的太多太多了。

冮老师还有一句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语文教师自我修炼有5 条,分别是

1、网上自学(名师网,教学实录,反思,视频以及文字);

2、书籍购买(名师教学实录)

3、请进来

4、走出去

5、反思与实践不怕超越,就怕不想。逼你成功!!

他向我们指出教师成就自我的长效功能,那就是韧性和耐力。我国著名教师余应潮曾说过:“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只有足够的韧性和耐力才能达到成就自我的目标。爱自己真的就要好好地栽培自己。

同时冮老师的阅读教学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他在讲座中是这样说的一、广泛阅读是前提;

二、钻研方法是关键;

三、形成思路是重点;

四、转化教学是提升。语文阅读,文本阅读重中之重;(看标题,抓主体,明结语)方法指点不可或缺。(抓文旨,明题意,巧润答)冮老师的阅读教学既有总目标,又有每学期、每月、每周的小目标;授之以渔,由扶到放;对课外阅读,他的指导方法,环环相扣,细致入微,可操作性强,他一上午教给我的阅读教学法,比我十几年积累的还多,他真不愧为名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定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必然充满生机活力。

对于杜唱老师的讲座,我想我最应该学习的就是她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我们的确应切实把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上来,杜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很受启发,她说技巧是你在阅读大量文章之后的事,的确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真的应该让他们广泛的阅读,正所谓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杜老师用朴实真挚的语言把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探索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捧出,道出了语文作文教学的真谛。杜老师的成功可以说那不是偶然的,我真切的感受到,她是一个爱思索的人。她所做的一切探索,都源于对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高投入,低收效?她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她敢于打破传统作文课的教学模式。而是抓住了记叙文的几个训练点,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克服多大的困难呀。想一下,她为学生筛选书籍、指导阅读、批改习作,该花费多少时间呢?成功的背后,是奋斗的汗水呀!

杜老师的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只要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当课题,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研究过程,带着思考的大脑,关注自身的教育实践,再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反思,就会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篇10:听名师课有感

____有感于名师张齐华的教学艺术

4月7日、8日,我们学校几位数学老师参加了“安康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张齐华等六位老师的魅力课堂,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结合自己的教

学工作有以下的感悟:

一、即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讲课的新教师也像老教师一样对自己的学生非常地爱护,哪怕是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也会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深度对话别嫌浪费时间

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用了一个小时,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语言生动幽默,表情丰富自然,师生之间进行了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个沟通漏斗:一个人想说的是100%,实际说出来的已经剩80%了,听的人只能听到60%,而听懂了的只有40%,说明我们在和学生交流对话时一定要有深度,否则就没有多少实效。只要你和学生的沟通是有价值的,不要太过在意你浪费了课堂时间,我们一定要首先做到真正有效,方才能谈及高效。

三、注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语言风趣幽默

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张齐华老师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人,他在课堂上善于根据情境运用各种俗语、谚语,调节气氛,而且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当学生说出“用4来代表3、2、7的水平时”他说“你是怎么无中生有生出这个4来的?”学生说老师和自己的学生比赛篮球是以大欺小,他就几次说“我再也不以大欺小了”,这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品,课堂因他们而更加的生动、鲜活。

齐华老师自诩为一个“演员”,没错,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他一会儿顽劣,一会儿冷静,有时是潜艇,有时是公交车司机,又是哭,又是笑,变化莫测,就连作报告都是神采飞扬,一会上一会下,动作到位,配音形象,这些肢体语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或许演的并不像,或许配音效果挺差,但是谁又会在意这些?学生是很宽容的,只要你能让他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他就会喜欢你。

上一篇:《金属的化学性质――钠》说课稿下一篇:教育教学副校长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