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中学校本课程方案

2024-04-20

安国中学校本课程方案(通用6篇)

篇1:安国中学校本课程方案

安国中学校本教研制度

加强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是促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为了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解决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基本目标:

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必须立足学校,一是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选择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研究;二是在学校中――学校自身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校自己来解决,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来分析探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校逐步适应新课程,改变只“等”(等专家指导)、“靠”(靠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现象;三是基于学校――从本校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盘活学校内部的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提高教学研究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制度职责: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校教研工 1

作在校长和教务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起以校长为核心的教研指挥系统,形成“校长-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班主任”多级管理的教研网络。各级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现代教育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各级工作制度如下:

一、校长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校长、教务处主任、必须深入课堂检查了解教学情况,平均每周听课1课时以上。做好听课之前的准备工作和听课之后的评课、议课工作,以促进教学。

2.校长、教务处主任要经常深入参加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教研活动,掌握分管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学校班子成员必须下学科组参加教研活动,并督促做好点名、记录工作。(校长负责语文组、教务主任负责数理组、政教主任负责外语组、总务主任负责政史组)

3.做好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校教研工作情况。

4.加强业务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身作则,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全校师生形成实事求是、崇尚学术、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校本教研风气。

5.鼓励、选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努力做好自培工作,包括学校自己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6.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7.发动全校师生员工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组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开展老中青结对子活动,并负责督促检查。

二、教务处教研室校本教研制度:

1.教务处、具体负责各学科教研组的教研工作,必须深入学科的教研活动中,认真记录活动时间、内容等活动情况,掌握教师参加教研情况。

2.每学期结束时,应统计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和教师参加活动情况并上报学校。

3.学校每学期对教研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对搞得好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差的提出整改意见。

4.每两年举行一次校内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评选优秀青年教师活动。

三、教研组教研工作制度:

1.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学计划。组织领导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科研计划和教研组学习活动计划,并严格执行。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3.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内容有组织组内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组织进行教学反思等。学习教学经验,教改经验、总结工作、讨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状况,提出解决问

题的措施和办法。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4.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改,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5.每学期组内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组织一次教师论坛活动.通过以上形式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提升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6.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每学期听课达20节以上。

7.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学期结束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真正创建严肃活泼,刻苦钻研,文明和谐的教研组。

8.每个备课组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组织组内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探索教法和学法,共同研究:(1)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2)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3)作业或练习;(4)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5)统一进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9.每个备课组必须有专题的课题研究。

10.各备课组应制定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观察、思维、实验、表达、创造等)的目标要求及培优扶差的工作计划、实施过程及总结。

四、教师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主动、认真

地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1.认真参加学校各级教研组织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态度端正。认真完成学校、教研组交给自己的任务。

2.每位教师认真完成教研组交给自己的集体备课任务,在教研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3.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以及教师个人论坛活动。每学期听课15课时以上。

4.在教学实践的同时,要坚持做到: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制作1个多媒体课件,完成一份典型教案,撰写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5.要熟悉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必要的教参资料,认真制定好一学期的授课计划。

6.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大纲,又备学生实际,即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即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即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篇2:安国中学校本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作为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修习校本课程至少需要获得6个学分。

二、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文件精神。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发展学生个性,体现学校特色,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验。

三、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XX

职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对学校课改委员会负责,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出现一切问题的领导和管理。

四、校本课程的目标

以新课改为契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五、校本课程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由于校本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内容的宽泛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还要针对学校和地方的特色。

3、自愿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充分体现资源性原则,教师要资源开发,学生要资源选择,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发展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开发与申报

1、实验中学的每位教师都有开发校本课程的义务。计划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要提前一个学期,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特长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编写课程纲要和教案,有能力的老师还可以编写校本教材。

2、计划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的要求,按时申报自己拟开设的校本课程,上报申报材料,包括课程提纲、教案、教学计划等等。

(二)审核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要对教师申报的校本课程进行审核,审核采取看材料,听汇报,以及试听等方式,通过审核的校本课程纳入到下学期的《实验中学校本课程选课目录》,供学生在下学期进行选修。不合格的校本课程,教师修改完善后,可在下学期继续申报。

(三)选课

1、校本课程的选课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在每学期初进行。

2、学生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本学期的《实验中学校本课程选课目录》进行初选,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一门,最多选两门,且不能重复。

3、教务处根据学生的初选情况进行调整,每门课程最多不能超过60人,最少不能少于30人。超出规定人数的课程采取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名单,未中签的学生重新选课;少于30人的课程不开设,学生重新选课。最终由教务处登记汇总,形成校本课程选课结果一览表。

(四)实施

教师按照教务处最终的选课结果一览表,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授课。由教务处组织统一检查。

(五)考核

1、学校不组织校本课程的统一考试,由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最后一周,随堂进行考核。

2、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占40%,学期末考核占60%。

3、由任课教师根据《大庆实验中学新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

(六)总结反思

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反思自己开设的校本课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总结材料和修改后的课程纲要上报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七、校本课程的管理

1、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面临的首要问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2、学校要组织有意愿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来确定自己拟开设的校本课程的主题。

3、学校要组织培训教师,特别要重视教研组和教师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4、经常进行资源调查,整合蕴藏在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区中的课程资源。

5、学校要通过学生选择和评价等方式实现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体地位。

6、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评价,了解和掌握校本课程的开设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7、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要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

8、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均可获得相应的报酬。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校本课程的评价要在学校质量评价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

2、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学校要根据评价结果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九、保障措施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由学校常务副校长担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组长,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2、按时足量的配备和安排开设校本课程所需的场所、仪器以及各种研究资料等,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篇3:安国中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材料准备阶段

1. 石材的收集

(1) 集体收集。山区石材丰富, 形状、大小、色质不同。为了便于课上教学使用, 需要对石材进行收集与整理。在收集石材的过程中, 可以安排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男生负责拎袋子抬石头、女生负责捡石头, 同学之间可互换拎石头。捡石头过程中, 男女生分工与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善的品格, 使学生关系更加和谐。假如在收集石头时, 安排每个学生自己捡自己的, 将会减少同学之间的交流, 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帮助的习惯。

(2) 个人收集。学生可以在假期活动中收集石头, 教师鼓励学生把石头拿到班级中与其他同学分享。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换或者赠送, 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2. 画材的整理

(1) 石材的清洗。被捡回来的石头一般都会沾满泥土, 如果画在泥土上面, 即不牢固又不卫生。必须清洗石材, 清洗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共9人的活动小组可以分为3组, 每组准备一盆水。同一块石头被三组同学分别清洗一遍。在清洗的过程中洗第一遍的水最容易脏, 被换掉之后, 换新水的这组同学便更换为洗第三遍的一组, 之前洗第二遍和第三遍的同学分别改为洗第一遍和第二遍。新水用来洗第三遍, 石头被洗到第三遍的时候就基本干净了, 晾干便可使用。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节约时间, 提高效率。如果每个人只洗自己需要的石头无疑会浪费更多的水, 不利于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2) 颜料的准备。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水粉颜料, 水粉颜料分为精装和散装。为了节省开支给学生提供散装的浓缩型水粉颜料。除去三原色以外其他颜色可以进行调配, 初学者有18色即可。浓缩颜料一盒装的比较多, 所以一学期的校本课程一般每色有1~2盒即可。为了做到不同颜色可以同时供更多的同学使用, 需要把颜色分开。组织学生合作分颜色, 每位同学负责把一定量的一种颜色放在每个调色盒里的固定位置上。这样学生在装颜色的时候, 就不用装一格颜色洗一洗刮刀了, 节省了时间、颜料、水。假如, 一个学生一个调色盒, 自己分自己的颜色,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颜料和水 (为了保持颜色的干净, 往调色盒里填不同的颜色时, 每换一种颜色都需要把上一种沾在刮刀上的颜色清洗干净) 。

二技法探究阶段

1. 技法练习

(1) 基础调色练习。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色彩基础, 可以识别颜色, 能够发现色彩的冷暖感觉。学生根据对色彩的认识, 试着把不同的颜色进行调和, 观察调和之后的颜色变化;可以试着把不同冷暖的颜色调和, 观察并感受调和后的效果;还可以试着在调和的过程中变换不同色彩的比例观察效果的变化。组织学生把新的发现进行分享, 学生的直接经验加上间接经验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会呈现出和谐的学习景象, 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色彩中的奥秘,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行为习惯与提高对绘画学习的积极性。

(2) 基础造型练习。学生在练习调色过程中初步掌握涂色技法之后, 需进行造型的练习。这阶段最主要的是在纸上练习平面造型, 把颜色涂得均匀、平整是关键任务与技术手段。绘画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学生被这种艺术的魅力吸引着, 安静地坐在教室里, 专心地练习, 描绘出生动的图案或者形象。学生能够踏实认真地进行练习, 即使有同学感觉自己不在绘画的状态中, 也会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

2. 绘画创作

(1) 主观表现。学生通过纸上的基础技法练习之后, 便可以在石头上面进行创作了。他们像在纸上画一样地画在石头上, 随意表现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形象。因为开这门课之前很少有美术老师在石头上绘画, 当学生遇到一些问题时, 师生可以共同想办法来克服作画中的困难。比如, 当学生发现在石头上面涂色很难涂均匀时, 教师可以鼓励能够把颜色涂均匀的同学来介绍在石头上涂色的方法。教师在带领学生研究其他可以把颜色涂匀的方法过程中,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友善与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助。教师感染学生变得更加友善, 身教胜过言传。

(2) 巧借石材。学生能够顺利在石头上画像在纸上画的一样之后, 需要发挥石头特有元素的价值了。因为石头本身的形状、纹理、色泽、质感等都蕴含着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 都有可能诱发出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想象力, 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孕育构思的雏形。石头本身的特征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创作的窗口, 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创意更加新颖和自由,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对于同样是卵形的石头, 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人的脸之后就开始表现了, 这时教师要问一问学生能不能比别人多想一步, 或者多想两步呢?多想一点之后再表现出来的形象可能就会更有价值。

三评价交流阶段

1. 学生的表述

(1) 对自我的分析。一般当学生完成一件作品时, 最希望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这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教会学生真诚地表述所绘作品表现的是什么主题和内容, 借助什么样的线条、形状、颜色和石头自身的特征等形式来表现的, 为什么要借助何种形式表现何种内容, 对自己完成的作品是否满意, 并且希望别人能够为自己的作品提出宝贵的建议。同时, 学生还要对自己在收集石材、分装颜料和创作过程等不同活动环节中的感受形成语言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真实看法。

(2) 对他人的分析。对他人作品分析评价时, 首先做到“分析作品不看人”, 不管是谁画的作品, 学生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已有知识与经验, 进行客观的评价。面对需要评价的作品要积极思考, 应该能够从多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并提出作品中有哪些价值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然后做到“评价作品只看人”, 对作品的创作人要进行客观严肃评价, 评价该同学各个活动环节中的表现以及态度如何。对别人进行评析时要心存善意, 以督促他人进步, 帮助他人提高为目的。不可对他人进行嘲笑或者挖苦, 以免导致他人不愿意分享学习成果的现象。

2. 教师的评价

(1) 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帮助, 能够对学生在学业或者生活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 搪塞学生草草了事, 也不能采用过于严格的评价, 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情, 采用不同的语言帮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善与诚信, 从而使得评价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 对课堂的评价。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 还需要对整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一方面是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知识点, 另一方面是教会学生如何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与不足, 做到态度认真, 言传身教地告诉学生做事要敬业。

学生参与石头绘画课程可以由兴趣变成特长, 准备材料与绘画过程中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快乐。让学生在自由中抒发创造的理想, 让石头绘画艺术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让学生沿着自由快乐与大胆创想的方向茁壮成长。

教师在石头绘画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 不仅体现在主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 而且体现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指导。所以,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该多为学生的发展想一想, 探究让学生在“做事”上有能力, 在“做人”方面更有能力的策略。

摘要:本文针对石头绘画校本课程开设的三个方面, 探究如何有效地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第一方面, 围绕准备学习材料过程中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操作方案进行论述;第二方面, 围绕探究石头绘画技法的过程展开论述;第三方面, 针对如何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都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为基础, 对石头绘画的校本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论述, 并以举例子的方法进行论证说理, 阐述在山区初中开设石头绘画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组织方法。

关键词:山区中学,石头绘画,教学,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陈艳.农村中学石头画教学研究[J].教学心得, 2015 (6)

[2]周蕾.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幼儿学习品质[J].甘肃教育, 2014 (8)

[3]叶敏.尝试和碰撞——关于设计基础的材料教学[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010 (3)

篇4:探索中学地理课程校本化

一、什么是“山谷化”

“山谷化”即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校本化、本地化的过程。在这个思路指引下,大峪中学创建了山谷书院,启动了对各学科“山谷化”的实践,将国家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和案例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突出本校的山谷特色,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为宗旨,力求为每个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总体来说,山谷化课程有以下两个特点。

1.全方位

“山谷书院”系列课程既有地理、历史这样的文史科目,也有生物、化学这样的实践性理科,甚至还有艺术体育类课程。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予以充分选择,量身定做的课程 “总有一科适合你”。

2.多层次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差异化的原则,“山谷”系列课程设置了5个层级,即预备体验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国家基础课程、山谷志趣课程、生涯体验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层级和方向,从而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保护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灵性,实现“发展每个人的天赋才华”的目标。

具体到地理课程,“山谷化”就是利用大峪中学紧邻永定河峡谷独有的地理优势,将地理课堂搬到山谷中、河岸旁,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让学生把课本上看似高深的知识拉下来、抓到手、记在心。通过对永定河峡谷的实地考察,点燃学生深藏在心底的徐霞客之梦。

二、为什么要“山谷化”

1.课程性质的需求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实践科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记录、测量、勘探、绘图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第二,鲜明的地域性。

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导致地理学研究有很强的区域性,一种地理要素在一个地区呈现出的变化规律在另一个地区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学习地理贵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本地特点相结合。

针对地理学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大峪中学所在的区域可利用开发的资源十分丰富,且地理教学突出的理念是“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因此,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本区域,充分发挥本区域的特色,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更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2.课程理念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教师、学校、本区域等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更能体现地理课程“全面培养地理素养,满足差异化地理研究和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在这种前提下开发、设计的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通过开展本地的地理观测、考察、实验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家乡建设,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利用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而全方位达到了中学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3.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师素养的需求

教师时常会困惑:讲了这么多遍的知识,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在开发“山谷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发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存在典型的问题,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许多教学活动是“纸上谈兵”,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学到的、落实的知识。如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壳物质循环》一课,会讲到岩石种类及相互之间的转化,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落实的是抽象的“纯文字概念”,如图2所展示的岩石是沉积岩,学生脑海当中是“沉积岩”三个字和抽象的符号(如图1所示),而不是活生生的石头,岩石之间的转化被抽象为不同文字之间的转化。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唯一能调动的就是大脑对抽象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功能,根据心理学和生物学的常识,人类大脑对形象的现实物体的理解能力和记忆程度远胜于抽象的文字。如果能带学生实地考察,自己采集岩石标本,通过在野外亲手操作和现场讲解,形成对大脑、手、眼、耳等诸多器官的刺激,使学生容易把握知识,不仅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能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这种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的知识收获模式,效果远胜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就教师自身发展而言,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长期专注于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仅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需要更新,甚至由于长期缺乏实践而不断遗忘。如果学生拿着一块石头来问,鲜有教师能轻松识别,更鲜有教师能指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资源,引发学生自我探求的兴趣。实际上,判断岩石是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自身实践经验缺失的教师很难教育出高素养的学生,也很难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因此,无论是出于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是出于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的要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本地化、“山谷化”是非常必要的。

三、“山谷化”的转换与实践

“山谷化”首先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把国家课程标准逐一解读和分析,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本地化转换,结合门头沟区山川秀美、山谷诸多的特点进行“山谷化”。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本地风土人情、山川地貌有所了解,还要进一步拓展到历史、文化、军事、政治等诸多领域,从而充分运用广泛资源完成课程的转换。

下面就以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 为例,具体解读“山谷化”的必要性和具体过程。

1.课程标准的分析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的三个关键词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么对应的流域治理案例就应该以本地的地理环境作为切入点,首先从本地的山川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特点、动植物资源这些没有人类活动参与的“原生态”讲起,逐步过渡到人类开始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改变了该流域的自然形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通过人类科技进步和对大自然的不断认识,人类逐步意识到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获取人类短期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兼顾整体生态的平衡,在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后,逐步恢复了生态和人类利益的再平衡。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 颖)

实际上,如果认真阅读本节所提供的田纳西河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内容其实就是整个案例的故事主线。在“山谷化”以后,变化的应是本地化的案例故事,而主线依旧未变。

2.“山谷化”的课程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对教材案例的逆向分解,按照上一节所述的故事主线分解田纳西河案例的知识点。如上一节所述,《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这一节的故事主线是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那“山谷化”的案例选择也应该符合这一标准,按照这个主线予以展开。

按照教材的要求,通过对贯彻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和解读,按照从低到高、从具体技能到抽象思想的初步递进关系,学生应该分别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有所收获。在案例转换完成以后,教师需要重新站在这三个层次的角度,特别是后两点对教案进行总结和升华,补充新的内容。

3.“山谷化”的实际考察

在“山谷化”的课程设计完成后,为了增加感性认识,学校特意选拔部分师生采用多学校、多学科综合开发、联合考察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永定河峡谷沿岸的琉璃渠、下苇店、落坡岭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特级教师张毅给师生们讲解水质分析的方法;地理特级教师李宗录讲解永定河的地质构造特点。在琉璃渠,学生们了解到了门头沟做为“皇家特供琉璃,京城燃煤基地”的悠久历史;在下苇店,学生们学习下苇店、灵水举人村、爨底下等京西古道上著名古村落的变迁;在落坡岭,学生为平西抗日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具体到地理考察,学生在整个活动中亲自操作仪器,对不同地点的水质进行采样,采集植物、矿物标本,并对不同地点的水质标本进行对比和初步分析,为返校以后进一步查询资料、分析做了铺垫。

四、“山谷化”的产出和效果

在实地考察之后,参加考察的学生将带回的水质、岩石标本进行了分析,通过自主查询互联网、图书馆的资料,综合了化学、物理分析方法,对永定河水质、植被、环境等编写了相关的论文,汇总成册,命名为《永定河畔山谷风》。参加考察的学生在关于水资源的授课研讨过程中,个个都成为本小组的发言人,用饱满的热情和实际经验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考察结果,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其他同学积极报名参加下次考察的热潮。

“山谷化”的地理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以学生身边的案例入手,让学生充分参与,不仅落实了学习目标,而且更突出了课标对知识技能落实中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培养。通过使用仪器、搜集和整理互联网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过程与方法课标的落实中,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在编写考察报告和论文过程以及之后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明显感觉到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习的积极性、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每一次说起门头沟的山山水水,从学生的表达中能体会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已“润物细无声”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对教师来说,通过“山谷化”的课程转换和实际考察,在专家的引领下提高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发现自己的短板,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点燃了火种。

总之,通过因地制宜的“山谷化”课程转换和多种多样的师生参与,大峪中学在实践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校本化,不断寻找国家地理课程和门头沟地理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地理课程和历史、政治、生物、物理、化学课程之间的联系,不断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断看到教师自身的问题和差距,“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从而使师生的发展都进入良性循环,达到师生共赢,发展每个人才华的目的。

篇5: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课程改革,构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课程选择,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制定《北辰中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结合学校课程规划整体方案,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是:具备新的课程观;学会选择;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精神。能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选科指导,自行设计促进自己个性特长得到最佳发展的选课学习计划。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其专业成长无论对学生、对学校、对课程开发本身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承担1-2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的地理位置、文化氛围、心理环境、物理设施等都会给师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师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也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特色的形成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学校特色是学生和教师发展的自然结果。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1、统一共识明确职责

全体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明确学校教育共同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各届同仁等)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决策共同体。深刻认识校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与策略,确立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作用,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能力。

2、有的放矢逐步规范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的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校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因此,学校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摸清家底,加大力度弄清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与局限:例如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与能力、教辅人员的特点状况;学生的知识水平,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资金的实际状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特色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及社区人士的认识水平和可能反应等。

3、注重实效,多元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调整课程的内容,使各种有价值的知识都进入课程,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比例。打破学科本位课程结构,加强人文课程、综合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崭新的教学方式,拓展视野,多元化开发校本课程。

(三)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目标整体性原则。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各素质的教育中,虽有侧重不同、层次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不可能把某一类型、某一科目课程的教育,归划在某一单一素质的教育内。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方面,探究型课程起着事实上的前沿阵地的作用,但基础型、拓展型课程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占课程总课时量相当大部分的基础型课程,理应是素质教育核心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从课程目标来说,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统一目标下,在不同层次要求、侧重上功能互补递进、合力形成一个整体;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来说,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作为课程来说,都是21世纪学生自身发展必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它们在课程体系中,有机地组成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整体性原则考虑,针对学校学生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2、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

学生素质教育的多元性,决定课程结构的多元性。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结构多元性原则。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为学生基础学力奠基的基础型、侧重于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素质与更好地发展个性特长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有的单科性质的;有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性质的;有的是大综合科性质的;各类科目的设置呈现多元性。围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类型也呈多元性,课程设置中,有的科目指定为学生必学、有的科目组合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形成各个领域、各个模块,领域内的科目,学生必须学,但学什么,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科目规定学生必学,但在一定时段内,什么时间学,学生可自主选择;有的课程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或不学。环绕着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模式也呈多元性,有的科目注重全体学生共同教学要求的基础学力;有的科目注重知识能力的拓展,为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奠定基础;有的科目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供展现的舞台。有的科目教学以课堂教学型为主;有的科目是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注重学生体验、考察、实施开放型教学为主;有的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有的是非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地点、对象、成果形式都由学生自主选择。环绕素质教育目标课程教育周期也呈多元性;有长周期覆盖整个中学阶段的,有短周期以一学年、一学期为周期的,有不满一学期的微型课程,有专题讲座型、不定期型(研究型课程)等。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结构多元性的原则考虑,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模式、周期的课程不同的功能,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3、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

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出发.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益的发展条件。课程设置要注重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并允许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在基础型课程中,也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在拓展型、探究型或研究型课程中,更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课程的进程与要求的选择权利。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从课程教学差异性原则考虑,认真落实为学生的选择学习创设良好的条件。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与配置课程科目。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学校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三种途经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课程改造。课程改造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修改,或者根据对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的不同理解而进行的调整。一是对原来开设的活动课和选修课进行整理和改造,淘汰已过时的课程,保留并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二是对国外引进课程的本土化改造,如《剑桥英语》等。进行课程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即目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教师应该对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指令性课程、引进课程等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是课程选择即“拿来”。就是把在社会上极具市场吸引力、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校外课程有所选择的“拿来”,为我所用。如《新概念英语》、《游戏编程》、《古文诵读》等等。当然,这种“拿来”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的理性决策。三是自主研发。即把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优势,以我为主,研发新的校本课程。如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临城名人故事》、《临城风景名胜》、《临城地质》、《临城物种》等等。

三、校本课程体系框架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将要研发的校本课程归纳为五个大的系列:

一是学科知识拓展系列:如对联赏析、新闻写作与欣赏、生活中的化学等;

二是学科知识深化系列:生物、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课、创新大赛辅导课等;

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如社会调查与研究、数学问题研究、物理问题研究、化学问题研究、远足、访问、参观考察、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夏令营等。

四是德育系列:如国旗下讲话、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团课、党课、理想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五是音体美武术等特色教育系列:如练声课、钢琴课、篮球课、排球课、素描课、工艺课等。

学校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达到100-120门,建成学校校本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

四、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型

我们将“三板块”课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整合为基础性课程和校本课程两类课程。

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将以深化拓展型课程、实践探究型课程、学生个性化课程为体系构建。

1、深化拓展型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例行性学力培养。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相对的差异性,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2、实践探究型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要求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课程的领域可不同,层次也可不同,符合不同学段学生和学生群体内差异性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可以分类分层自主选学的课程。探究型课程内容,一般有相对明确的结论,重在研究过程。本类课程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案例调查、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项目。

3、学生个性化课程

学生个性化课程,即以学生个体为本位的课程,是指依据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由学生在教师参与下为自己设计的课程。个体课程表现为个人学习计划、自我发展设计等有关自我学习目标达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计划、安排系统与活动过程。

学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取向和成长路径,他应该拥有自己的不同于“他者”的课程——学习者自己的课程。个体课程侧重于关注学习个体的学习需要与发展特质,推动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途径。

五、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

1、编写模式

“在编写中学会编写”,采用“动态的开发模式”。也就是说,“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相互多次循环,不断修正,直到满意为止。具体操作上,可以先确定目标,再编写内容、制定方法和评价,也可以从内容到目标、方法和评价。整个过程要考虑到“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内容,甚至要考虑课怎么上、课型是什么、适应的对象是谁、开展的学生活动是什么等。做到“在编中学,学中编,动态开发,逐步完善”。

2、教材定位

主要为了激发兴趣、拓宽视野,体现乡土气息,趣味性、科学性、知识性、思考性、创造性相结合。编写时,可以以一科为主,吸收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开展跨学科研究。

3、资料搜集

大量收集和占有资料,是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基础和关键。资料搜集可以进图书馆,查阅地方志,也可以上网查阅,或请教于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

4、编写原则

编的过程就是“抄添裁”的过程,当然要“添”,要提炼加工,深入浅出。行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具体地说,还要牵涉字体、字号、颜色配比、图文排版等比较专业的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下几点作为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校本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拉近学生与社会的心理距离。二是图文并茂,语言亲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三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思考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四是留给学生思考、质问和探究的空间。五是去除过于成人化的表述,拓宽知识的宽度,强调了编者对读者需求的回应。六是编排要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思考题,并且指出解决问题大致方向,强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5、课程标准:

成书后,要有配套的课程说明或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内容范围、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实验要求或拟开展的活动、参考资料或资料索引等)。

6、设计要求:

每本教材一般要求设计成8-10个专题,每个专题一般要求设计成1个课时,每个专题一般要求编写成2000-3000字,每个专题一般应包括正文、问题与思考、活动与探讨、积累与应用、推荐与建议等项目设计。每本教材总字数控制在16000-30000万字左右。

7、教材编审:

学校成立校本课程教材审定委员会,对教材进行审定。

8、编排印刷:

由教务处组织,学校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者签订印刷协议,由学校选定印刷厂,由印刷厂根据学校需求总数排版印刷。

六、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加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养,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要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我校校本课程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扎实的成效。

1、建立组织,分工负责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委员会和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和领导工作,制定管理条例和办法,教务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管理工作。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第一决策者、第一责任人,将按照国家的教育政策,为全校学生的最好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做出课程规划及其他决定。

教师将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或其他课程文件,在自己的专业活动范围内,从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出相关课程设计及其他决定,适时拿出《课程纲要》。

学生也将确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正确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课程甚至老师,学会规划自己个人的学习方案。

学校将创造条件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事务,如了解课程、评价课程以及为修正课程提出建议;同时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实施,如提供信息、协调资源等。

2、科学安排,规范实施

年级组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课程需求汇总发给教师,供教师参考。教师在学期结束前,申报下学期校本课程科目,填写课程申报表,撰写课程简介然后上交年级组,由年级组报教务处将审批后的课程申报表汇总成《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并下发给各年级组,年级组下发学生,供学生选择;学生据此填写参加课程的《申请表》交年级组并上报教务处,年级组、教务处根据学生的选择人数(一般一个班不少于20人,方能开课)制定《课程安排表》;年级组根据《课程安排表》组织教学。

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校本课程每门课(或专题)一学期一般安排8—10个学时,个别系统性强的专题,可以申请两个学段连接。

校本课程授课的时间和地点:校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下午第七、八节课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校本课程一般在校内进行;有些校本课程在有安全预案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在校外进行。

校本课程的选课和授课: 课程的开设打乱班级,学生自由选课;有些课程是同年级跨班选修,有些课程是跨年级选修。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开课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8—10个。

3、建立培训、奖励机制,保障师资 校本课程门类较多,我校学生人数多,有许多课程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师培训学习是课改工作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利用省内外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学习;其次要把专家、课改先进学校请进校门进行大面积教师培训提高;再次要组织校内教师间相互探索、相互学习、交流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要增强课改意识,转变课程观念,树立创新精神,有能力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要写出期末和学年结束教学情况总结,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学校要定期召开校本课程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撰写论文,以推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化。

学校要建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业务档案,教师要认真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设计教学计划,提供教案、研究成果等资料,记入业务档案;要通过资料检查、讲课比赛、评教评学、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授课运行情况;要对担任校本课程教学的工作量计算上采用等于或大于必修课的方法,体现在奖金或学期兑现中;要实行校本课程教学成果申报奖励制度,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建立评价机制

新课程已赋予校本课程以全新的涵义。因此,学校必须突破传统课程观念,充分估计校本课程实施中场地、设施、师资等的实际要求,课程表设定的困难,统筹兼顾,加大投入以确保校本课程健康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主持下从师、生两个方面进行:

(1)对教师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①学生选择该课程的人数; ②学生实际课程授受的效果; ③学生家长的反映;

④学校领导、教师有关专家人士的评价; ⑤各种类型、多种途径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③学生小组评议和任课教师评价; ④学生家长的反映; ⑤学习的成果(将采用随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连续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采用书面测验、判定等级或书写评语等多种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档案袋综合展示。

5、加强管理,调控运行,落实奖励。

校本课程要保证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要像必修课一样有明确的要求和授课计划,并严格管理,做到操作过程的规范,上课过程的调控,最后结果的考核,成绩成果的奖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校领导、教务处、学科组、年级组随堂听课,抽查教案与作业,组织公开课,召开师生、家长座谈会,填报学情调查表等了解教学运行的动态。期末和学年结束时,要求教师认真总结写出论文,学校择优交流,装订成册。

篇6:丰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需要:

为充分发挥课程计划的法规性和权威性,构建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部分组成的综合课程体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

国家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特定年龄学生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学校教育必须尽可能满足这种差异性,这个责任要由校本课程来承担。校本课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3、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国家课程的制订主要考虑的是共性,追求的是共同、统一,难以照顾到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的差异性,差异性就是办学特色,因而要真正落实我校的办学特色,必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体现。

4、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精神和技能,需要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写”教材,即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面临一种挑战与机遇,激发教师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使教师有机会全面了解课程的编制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及横向结构,以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办学宗旨,这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江苏省教委颁布的1999-2000学年《普通高中的课程计划》是我校开设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试验)》规定:

普通高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的基础上,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或接受就业预备教育所必须进一步学习的课程,设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劳动技术等学科。

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可能提供的任意选修学科科目中自主选择修习。

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校会班会、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课程,科技、艺术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可集中安排,其它活动宜分散安排。

同时,还规定:

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

际出发,对必修学科和限选学校做出具体安排,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因此,校本课程主

要集中在国家课程中的任选课和活动课上;当然,学生的需求及学校办学宗旨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探索性

校本课程侧重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如课程研究、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自我项目设计等。

2、综合化

校本课程特别重视学科知识或跨学科的综合,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3、校本化

考虑到我校地域位置的特点及学生现状,我校 校本课程的开发优先考虑人文要素教育,英语交际、计算机及农村科技等方面。

四、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1、课程计划(见下表)

2、任选课详细科目设置如下:

3、说明:

⑴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活动量38课时,每课时40分钟。

⑵每位高中毕业生所学校本课程的最低学分为30分,其中限选课10学分,任选课为20学分。

五、校本课程 《课程方案》的编写

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按照规范形式,编写所开课程《课程教案》。

其内容包括:

㈠一般项目: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

课程类型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授课地点

㈡具体内容 1.目标陈述 2.内容及活动安排

3.课程实施(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学生等)。

4.课程评价(主要指对学生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㈢现有条件分析

包括课程成品形式、需自编讲义及学校提供的设施等。

江苏省丰县中学

2002.1.17

2005.9.2修订

2008.9.1再次修订

2011.9.4再次修订

高一校本课程上课安排表 2013.2.24 注:

1、年级按班级数将选报学生分班(最好按现在班级)。

2、各学科组长按以上编排,定本科上课教师名单及顺序。

3、化1指化学实验室1,其余同。

高二校本课程上课安排表 2013.2.24

[附]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细则:

1.授课时间:任选课集中安排在下午2-4节课,周二、周四高一;周三、周五高二。必选课其余时间安排。

2.教学材料:教师用材料自己组织,每位任课教师可报销50元的教材费。学生用材料可组织讲义下发,年级统一结算。

3.授课地点:阶梯教室及实验室。

4.授课待遇:正常课每节30元;大课每节60元;报告会(年级以上)每次30元。

上一篇:《劳山道士》八年级语文说课稿下一篇:守库值班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