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论文

2024-04-22

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论文(精选3篇)

篇1: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论文

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将从三方面来分析杜宝这个角色:一是杜宝为官的政绩,二是他带兵作战的成果,三是他作为父亲的表现。希望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能为杜宝“正身”,还他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论文关键词:牡丹亭,杜宝,杜丽娘

提起《牡丹亭》,人们自然会想到作品中的女主角杜丽娘,她清新可人的形象,个性十足的性格,历来征服了无数的读者。相比之下,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好似以杜丽娘的附庸品,学者们也不屑将笔触伸向他们。比如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历来研究者甚少,即使有人研究,也大部分认为他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是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绊脚石。笔者认为,杜宝是汤显祖笔下塑造的一位极为成功的正面人物,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理解、同情和赞扬的地方,我们有必要还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为官的政绩

读过《牡丹亭》的人都不能否认杜宝是一个廉洁的官员,是个爱民的父母官,这在第八出他任南安太守时下乡问农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杜宝下乡问农的行动固然有设计他不在家而让杜丽娘有机会游园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展示他爱民的诚意。他吩咐起行之际就告诫部属:“近乡之处,不许多人啰唣。”他宣称自己劝农之行乃是“为乘阳气行春令,不是闲游玩物华。”到了农村,他又重申:“休头踏,省喧哗,怕惊他林外野人家。”这些不是表面的好听话,有父老们的评论为证:“俺等乃是南安府清乐乡中父老。恭喜本府杜太爷,管治三年,慈祥端正,弊绝风清。凡各村乡约保甲,义仓社学,无不举行。极是地方有福。”作者早早为杜宝树立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正可以为后来杜宝的作为与迅速的升迁打下可信的基础。

汤显祖刻画杜宝的清官形象并不止于第八出,第二十三出《冥判》中,刻画得更深刻。阎罗殿中胡判官对花神说:“这女囚慕色而亡,也贬在燕莺队里去罢。”花神说:“禀老判,此女犯乃梦中之罪,如晓风残月。且他父亲为官清正,单生一女,可以耽饶。”判官因此决定:“也罢,杜老先生分上,当奏过天庭,再行议处。”阴间判官的职责就是对人间的善恶行止做最公正的审判,这是中国民间毋庸置疑的共识。因此,胡判官与花神的决定,就是对杜宝的官德做了高度的肯定,让杜宝为官清正的名声甚至庇荫到阴间的女儿。汤显祖为杜宝建立“正派”形象的努力,真真不可等闲看待。

二、带兵作战的成果

杜宝带兵的态度、方法与成果也是受到肯定的。重要的是,他并不只是骁勇善战的英雄,还懂得运用军事韬略。他一进淮安城便开始思索李全放他进城的用意:“看来此贼颇有兵机。放俺入城,其中有计。”(第四十三出)守住淮安之后,他继续观察思考,说:“俺看李全贼数万众,破此何难?进退迟疑,其间有故。”他的【玉桂枝】唱词进一步说出他在思考什么:“俺有一计可救围,恨无人与游说。”(第四十六出)这些话清清楚楚的指出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局面,所以这个仗不能硬打,只能智取。他已经想出了智取的计谋,但是缺个执行的人。陈最良被李全送进来替他使诈的时候,杜宝并不是一开始就认为陈是这个人选。他最先想到的问题是:“这迂儒怎生飞得进来?”这句话很重要。一来显示杜宝并不因为请了陈教女儿就看不到他的迂,二来显示杜宝小心谨慎,立刻起疑。李全本是利用陈来谎报杜夫人死讯,以达成他“杜老心寒,必无守城之意”的计谋,但杜宝闻得夫人死讯,哭倒之际,立刻警惕自己:“不能乱了方寸,灰了军心?身为将,怎顾的私?”(第四十六出)此处杜宝再度发挥他为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沉着冷静,也是叫人佩服的。杜宝心心念念都在想着为淮安城解围的方法,极见他以社稷为重的胸怀。

杜宝成功地让李全自动退兵,解了淮安的围,不用一兵一卒,两边不动干戈,实在值得喝彩。我们应该可以很肯定地说,汤显祖笔下的杜宝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三、为父的表现

杜宝也是真心疼惜女儿的.好父亲,他毫不客气地夸自己女儿“才貌端妍”,并说女工一事,女儿“精巧过人”。戏刚开始他就跟夫人商量,要请教师为女儿授课,因为“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也吩咐女儿,“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可见他不仅把女儿的婚事放在心上,而且希望找个书生,因此考虑到将来小夫妻生活上可以匹配的问题,才会要女儿多看书。为了掌上明珠,思考得这么周到,真可谓深谋远虑了。

除了没有当即为女儿订下一房亲事之外,父亲该做的事杜宝都做了。没有为女儿订亲,是因为“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个什么呢?”(第十六出)。我们不能因为杜夫人抱怨“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就认为没为女儿订亲是杜宝的错。既然杜宝认为女子二十岁结婚是很适当的年龄,那么十六岁的丽娘确实还不急着订亲。况且一旦订了亲,男方催着成亲的话,女方不好推脱。想杜宝夫妻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杜宝说女儿还小这样的话,多少透着不舍的意思。后来,杜宝对还魂的杜丽娘不予相认更是情理之中。对于一个亲眼看到丽娘香销玉殒的人,如何让他接受女儿死后三年复活的神话?如果因此就断定杜宝冷酷无情,我想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综上所述,杜宝实在不应该被划入到反面人物的阵营中去,我们应该把他从冷酷和顽固的十字架上解救下来。他为官清正廉洁,政绩斐然,尽管深深的疼惜着女儿,却有时为大家舍小家,面对国事政事,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的选择,这样的好官,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是应该大力颂扬的。

参考文献

1 王涛.牡丹亭杜宝形象重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杜(社会科学版)第1期

2 徐燕琳.杜宝的形象与意义[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第4期

3 陆力.论杜宝形象的复杂性和杜丽娘的悲剧命运[J].锦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4 任丽惠.一言难尽杜平章——谈汤显祖对杜宝形象的塑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篇2: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

一、政绩

读过《牡丹亭》的人都不能否认杜宝是一个廉洁的官员, 是个爱民的父母官, 这在第八出他任南安太守时下乡问农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杜宝亲自去乡下走访农民显然为杜丽娘游园的机会埋下伏笔,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杜宝对人民的尊重。他吩咐起行之际就告诫部属:“近乡之处, 不许多人啰唣。”他宣称自己劝农之行乃是“为乘阳气行春令, 不是闲游玩物华。”到了农村, 他又重申:“休头踏, 省喧哗, 怕惊他林外野人家。”这些不是表面的好听话, 有父老们的评论为证:“俺等乃是南安府清乐乡中父老。恭喜本府杜太爷, 管治三年, 慈祥端正, 弊绝风清。凡各村乡约保甲, 义仓社学, 无不举行。极是地方有福。”作者早早为杜宝树立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 正可以为后来杜宝的作为与迅速的升迁打下可信的基础。

汤显祖刻画杜宝的清官形象并不止于第八出, 第二十三出《冥判》中, 对人物形象的诠释更为深入人心。阎罗殿中胡判官对花神说:“这女囚慕色而亡, 也贬在燕莺队里去罢。”花神说:“禀老判, 此女犯乃梦中之罪, 如晓风残月。且他父亲为官清正, 单生一女, 可以耽饶。”判官因此决定:“也罢, 杜老先生分上, 当奏过天庭, 再行议处。”阴间判官的职责就是对人间的善恶行止做最公正的审判, 这是中国民间毋庸置疑的共识。因此, 胡判官与花神的审判, 即是高度肯定了杜宝的官德, 而这也使阴间的女儿能够得到神灵的庇护。在第四十二出, 杜宝以淮扬安抚使的官衔镇守扬州三年, 杜夫人苦伤杜家无后, 对丈夫说:“待趁在扬州寻下一房, 与相公传后。尊意如何?”杜宝却急忙推却:“使不得, 部民之女哩。”显示他不但不肯利用权势, 反而刻意避嫌。杜夫人追问:“这等, 过江金陵女儿可好?”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 应该没问题了吧?杜宝却说:“当今王事匆匆, 何心及此。”在国家动乱的情势下, 身居使臣之要却忙于纳妾之事, 实不是该做之举;就算是必须要传宗接代, 也有妻子为其打点, 他也不愿夸大个人私事, 一切以国事为首。能如此做官的人有几个?汤显祖为杜宝建立“正派”形象的努力, 实需慎重待之。

二、作战的成果

杜宝带兵的态度、方法与成果也是受到赞赏的。李全的军队围困淮安城, 圣旨紧急调派杜宝由扬州坐镇淮安城, 以免淮安沦陷。如此紧急形势的逼迫下, 皇帝自然要选派最有才能的将官前往。第四十二出中, 报子接二连三火速传旨的行动证明杜宝深受皇帝的器重与信任。他也果然不负所托。第四十三出他即以戎装出场, 对军队喊话:“众三军, 俺的儿, 你看咫尺淮城, 兵势危急。俺们一边舍死先冲入城, 一面奏请朝廷添兵救助。三军听吾号令, 鼓勇而行。”碰到寇兵截路, 他喊:“冲杀前去!”到得淮安城下, 他又号召:“众军, 冲围杀进城去!”在这几个场合, 淮扬安抚使的声调口气是那么激昂英勇、视死如归, 绝然不同于下乡劝农时慈祥和乐的南安太守。

更重要的是, 他并不只是骁勇善战的英雄, 还懂得运用军事韬略。他一进淮安城便开始思索李全放他进城的用意:“看来此贼颇有兵机。放俺入城, 其中有计。” (第四十三出) 守住淮安之后, 他继续观察思考, 说:“俺看李全贼数万众, 破此何难?进退迟疑, 其间有故。”他的【玉桂枝】唱词进一步说出他在思考什么:“俺有一计可救围, 恨无人与游说。” (第四十六出) 这些话清清楚楚地指出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的局面, 所以这个仗不能硬打, 只能智取。他已经想出了智取的计谋, 但是缺个执行的人。陈最良被李全送进来替他使诈的时候, 杜宝并不是一开始就认为陈是这个人选。他最先想到的问题是:“这迂儒怎生飞得进来?”这句话很重要。一来显示杜宝并不因为请了陈教女儿就看不到他的迂, 二来显示杜宝小心谨慎, 立刻起疑。李全本是利用陈来谎报杜夫人死讯, 以达成他“杜老心寒, 必无守城之意”的计谋, 但杜宝闻得夫人死讯, 哭倒之际, 立刻警惕自己:“不能乱了方寸, 灰了军心?身为将, 怎顾的私?” (第四十六出) 此处杜宝再度发挥他为公而忘私的精神, 他沉着镇定的精神, 也是令人钦佩的。杜宝念念不忘的都是如何为淮安城解围, 极见他以社稷为重的胸怀。

杜宝成功的让李全自动撤兵, 解救了淮安城, 不费一兵一卒, 双方均不动干戈, 确实是令人佩服。我们可以确信, 汤显祖笔下的杜宝是个智勇双全的将领。

三、表现

作为父亲杜宝也是真心疼爱女儿的慈父, 他毫不客气地夸自己女儿“才貌端妍”, 并说女工一事, 女儿“精巧过人”。戏刚开始他就跟夫人商量, 要请教师为女儿授课, 因为“他日嫁一书生, 不枉了谈吐相称。”他也吩咐女儿, “假如刺绣余闲, 有架上图书, 可以寓目。”由此不难看出, 杜宝不仅想要女儿婚事能够尽早定下, 还想要找个书生女婿, 于是, 想到将来女儿的生活需要夫妻间的和谐, 于是就让女儿多多涉猎书籍。为了女儿, 考虑的这么周到详细, 也是深谋远虑了。

除了没有为女儿直接定下一门亲事, 父亲的责任杜宝算是做得尽职尽责了。没有为女儿直接定好亲事, 是因为“古者男子三十而娶, 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 知道个什么呢?” (第十六出) 。我们不能把杜夫人的抱怨“若早有了人家, 敢没这病”, 就把没有为女儿定下婚事全是杜宝的过错。但是杜宝认为女子在二十岁结婚是很合适的, 而十六岁的杜丽娘也并不是那么着急约定亲事。考虑到一旦亲事订下, 男方如果紧催女方的话, 女方也不能随意推掉。杜宝只有丽娘一个掌上明珠, 更何况年龄还很小, 又怎么舍得过早决定女儿的亲事。后来, 杜宝对还魂的杜丽娘不予相认更是情理之中。对于一个亲眼看到丽娘香销玉殒的人, 如何让他接受女儿死后三年复活的神话?如果因此就断定杜宝冷酷无情, 我想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综上所述, 杜宝实在不应该被划入到反面人物的阵营中去, 我们应该把他从冷酷和顽固的十字架上解救下来。他为官清正廉洁, 政绩斐然, 尽管深深的疼惜着女儿, 却有时为大家舍小家, 面对国事政事, 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的选择, 这样的好官, 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是应该大力颂扬的。

参考文献

[1]王涛.牡丹亭杜宝形象重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杜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

[2]徐燕琳.杜宝的形象与意义[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3]陆力.论杜宝形象的复杂性和杜丽娘的悲剧命运[J].锦州师范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

篇3:《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形象之解读

关键词:《牡丹亭》;柳梦梅;情感

汤显祖的《牡丹亭》中与杜丽娘共谱生死恋曲的柳梦梅,常常被研究者忽视,柳梦梅追求功名和干谒权贵,往往受到讥评。徐朔方先生认为柳梦梅这一形象缺乏光彩,“他毕竟是士大夫之类的平庸之辈,这位来自现实世界的热衷功名的书生和富有理想的杜丽娘是不相同的。”[1]

在《牡丹亭》“以情抗理”的双线交绕中,“情”为上。即使柳梦梅身上仍然具有封建凡夫俗子的印记,但也因为有他的爱和情,才能成全“世间只有情难诉”的缠绵悱恻和“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的浓情蜜意。本文不拟赘述柳梦梅在追求功名上所呈现的性格瑕疵和现实特征,仅从“情”的角度,解读柳梦梅这一艺术形象。

一、一梦便成情

“梦”是《牡丹亭》中最关键的情谊表达,各自为梦,却醉于梦,梦境中延伸出的情愫贯穿着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命运。柳梦梅因为梦到梅花树下的美人杜丽娘,遂改名为柳梦梅,可见其钟爱的心境,“偶尔一梦,改名换字,生出无数痴情,柳生已先于梦中着意矣!”[2]而梦之后的情态,却是“还则怕嫦娥妒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言怀》)。梦境未必成真,柳梦梅却迫不及待地要将梦灌入现实,梦中杜丽娘有言“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言怀》),这一约定已然是他的期待和向往。

再者,杜丽娘死前留下画卷,自柳梦梅拾到画卷的那时起,画卷中的女子便令他魂牵梦绕,“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玩真》),爱之痴态跃然纸上。

当杜丽娘的鬼魂主动与之接近,被动情境下的柳梦梅惊喜雀跃,饱尝相思未然和念想不得的苦痛之后,他终究得到解脱。对于自己素昧平生的女子,柳梦梅“贤卿有心恋于小生,小生岂敢忘于贤卿”(《幽媾》)的钟情蠢蠢欲动,他竟直接表露出心中的神往和爱意,“白日寻思夜梦频”(《欢挠》)更是一种对杜丽娘的迷恋。

可见,柳梦梅爱情的深入完全后跟于杜丽娘爱情的“步步为营”,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因梦生情。一开始,他虽没有杜丽娘因情而死而后因情而生那样的情重,也没有《西厢记》中的张生在见到崔莺莺之后“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的情迷,但却也是一步步心甘情愿地在杜丽娘的牵引下交织这份生死绝恋,同样也是“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处于当时政治环境中的男子,情爱于他是需然,功名于他是需然,他没有陷入情中而不可自拔,仍然赴京赶考,但“观其一得画图,便以全力注之,邵阳小姑饶有风情,对之屹然不动”[3],柳梦梅的爱情理想在现实的桎梏中有些拘束,却不骨感,而是日益丰盈,这样的情感反观起来则更真情实切。他对杜丽娘从无知无惑到有意有情的感情过渡,有被动中滋生的爱的成长,也有钟情后的深入浅出,刚开始力度可能不够,但最后往往可以积蓄起爱的力量的爆发。

二、再遇更倾心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的这一词句恰可作为柳梦梅的写照。你可以认为他愚昧,因为他在认定感情后竟然对一个女子唯命是从,但是,他抛弃了男子的所谓铁骨铮铮和傲气凛然,无所谓于封建传统的秉性,在爱情地位中的“卑微”呈现却惹人怜爱。

[冥誓]一出,杜丽娘让他“受了萌香说”,他不假思索,“你要小生发愿,定位正妻,便于姐姐掂香去”,没有质疑,没有盘问,没有犹豫,他的行为举动完全处于杜丽娘的“支配”之下,是爱的蒙蔽,还是爱的恋迷?而杜丽娘道出实情之后,让他掘墓使她重生,柳梦梅惊诧却又深信不疑,“他说的恁般分明,恁般凄切,是无是有,只得依言而行,和姑姑商量去”,他成为杜丽娘的无怨无悔的听从者,相信她的话,选择做她要求他做的,如果没有柳梦梅,杜丽娘何以还生?如果柳梦梅有一点畏惧封建礼教,杜丽娘何以圆梦?“杜丽娘的痴情表现在美丽的幻想,柳梦梅的痴情表现在激荡的情感,杜丽娘有幻想,故而以自己的梦境为真境,柳梦梅有激情,故而對杜丽娘的还原复生深信不疑”[4],正是柳梦梅的情感让杜丽娘的幻想破茧成蝶。

更甚者,[急难]一出,由于战乱,开榜延迟,杜丽娘思念父母,百般思量之后道出请求,“放榜之期尚远,欲烦你淮扬打听爹娘消耗,未审许否?”柳梦梅一句“仅依遵命,奈放小姐不下”,便已心甘情愿地跌进杜丽娘的“圈套”。他也知道淮扬战乱危险,但是更知杜丽娘心中的着急和担心,他选择唯命是从,情不容辞,冒险上路,这难道不是担当、责任与痴情?

对于柳梦梅来说,杜丽娘永远是他的爱情法官,他只有唯一的选择,就是悉听尊便。没有柳梦梅对杜丽娘的情迷爱恋,没有他对爱情的忠贞至诚,杜丽娘的爱情不会得到这般好的延伸和归宿,而《牡丹亭》也绝不会这般感人肺腑和令人动容。

三、终抗遂情缘

或许有人会说,柳梦梅摒弃了男人的尊严,他的被动和听从是对女人的一种屈从,女人的高高在上也就是男人的懦弱可悲。然而,在“男尊女卑”思想和“灭人欲”理念的双重逼近和围观下,柳梦梅却俨然是突破重围者,他勇于反抗,从而赢得了爱情的圆满。

柳梦梅不以自己是男性而唯我独尊,反而对杜丽娘加以疼爱和珍惜;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性评判标准中,柳梦梅再次背道而驰。他在仔细端详杜丽娘的自画像后,发出感慨:“小娘子画似崔徽,诗如苏蕙,行书逼真卫夫人”(《玩真》)。“他能绰斡,会写作,秀入江山人场合”(《玩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才色并茂的女子的钦佩爱慕。可见,对传统的价值观的反抗、对女性的平等态度,是他对于杜丽娘情之深的强大思想力量和精神后盾。

开棺掘坟,面对“大明律开棺见尸,不分首从皆斩”(《秘议》)的劝告,他用“这个不妨,是小姐自家主见”(《秘议》)予以反斥,爱人的愿望高于皇朝律例;丽娘刚还魂,不顾“鬼可须情,人须实扎”(《婚走》),柳梦梅便期待“今宵成配偶”(《婚走》),并且“成了亲,访令尊令堂,有惊天之喜。要媒人,道姑便是”(《婚走》),他无视传统婚姻礼教,忽视封建世俗理念,只重于情真意切。他的任何行动都只在于对丽娘的一心一意,他的反抗让他赢得一种冠冕堂皇的爱情胜利。他的世界有了爱情,繁俗杂礼不是束缚,而是空无一物。

在同自己的丈人杜宝的面对面的对峙中,面对杜宝的强势和咄咄逼人之态,柳梦梅却毫无退缩,公然道出杜宝的三大罪状;“他做五雷般严父的规模,则待要一下里把声名煞抹”(《圆驾》),一语道破杜宝的内心丑陋;对自己和杜丽娘的人鬼情缘作出“这是阴阳配合正理”(《圆驾》)的断定;对于杜宝不认女儿女婿的声明谴责,对于杜宝理念的反抗,从翁婿的不和谐到最后的不相认,这些都是柳梦梅专爱情真的表现,他的一切只为杜丽娘,只忠于杜丽娘。专情男子的可爱在他身上可以一览无余。

仅从情感的角度剖析柳梦梅难免不够深刻,视野也可能显得狭窄,但是柳梦梅有其特殊的可道之处。他的钟情、痴情和专情,相对于杜丽娘“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绝痛,可能少了一点让人为之动容的悲悯,也少了一点足够感人肺腑的灵动,这种爱情中的“缺失”使他的形象一直为杜丽娘的光辉所遮蔽。

然而,对于柳梦梅,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他的爱情已达到最佳饱和度,不够情深但却情真,不足情至尚可情痴,他的情,成全了杜丽娘的爱。“此记奇不在丽娘,反在柳生。天下情痴女子,如丽娘之梦而死者不乏,但不复活耳。若柳生者,卧丽娘纸上,而玩之,叫之,拜之;既与情鬼魂交,以为有精有血而不疑,又谋诸石姑,开棺负尸而不骇;及走淮,扬道上,苦认妇翁,吃尽痛棒而不悔,斯洵奇也!”[5]这段评述堪称对《牡丹亭》精到的总结。柳梦梅在古代戏曲人物画廊中绝无仅有,这一形象或许没法熠熠生辉,但却自有其独特的光芒。

注释:

[1] 徐朔方:《徐朔方说戏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2][3][5] (明)汤显祖:《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清)陈同、谈则、钱宜合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第80页、第131页。

[4] 赵山林:《牡丹亭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上一篇:主持人李佳明主持技巧下一篇:中国电信郴州分公司实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