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和楚辞的异同

2024-05-06

诗经和楚辞的异同(精选5篇)

篇1:诗经和楚辞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异同

本文通过从歌曲结构、演出场面、乐器使用等方面分析《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差异,阐明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其鲜明的时代性,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距今二千多年的东周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它可确切的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和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在这五百年的动荡变革中,一方面,战争此起彼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地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春秋晚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最早的一部歌诗总集《诗经》与风靡长江流域的《楚辞》分别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典型标志。

《诗经》原称《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三百零五篇,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前1066至前541年左右)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具有可诵、可奏、可歌、可舞的音乐性质。《诗经》音乐在汉初仍得以保留,三国时杜夔只保留了四篇,到魏明帝太和年间,只传《鹿鸣》一篇,到了晋朝所有曲调一概失传,从而成为纯粹的诗歌形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在音乐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诗经》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重大的历史事件等都有所描述,对于人民的思想感情,西周后期至春秋的政治混乱情况,统治者的罪恶也有所反映。《诗经》把音乐分为民间歌曲、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即“风”“雅”“颂”三部分。它所包含的歌曲,在周期极为流行。据《诗经》朱熹《集注》:“风”(国风)是“民俗歌之诗”,“小雅”是“燕飨之乐”,“大雅”是“会朝之乐,受 、陈戒之辞”,“颂”是“宗庙之乐歌”,为《周礼》《仪礼》《礼记》所记各种典礼仪式的音乐(即雅乐)。

“风”“雅”“颂”除了在表演形式上的侧重点不同外,还有着根本的区别:“风”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共有诗一百六十篇,大致为春秋初期至中期的民间创作,它是文化中心与非文化中心都有的音乐。而作为文化中心之一的周王室除了具有自己的民间音乐“王风”之外,还收集了周南、召南、邶、、卫、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地的民间歌谣。其中,除周南、召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这时民间音乐在宫中用于低于大飨一级的燕饮活动,在宫外卿大夫用于宴享士庶。“风”是采风而来,作品题材丰富,感情多样,朴素自然,经过乐官与文人的润饰修改,形式与音韵都很统一。周王子奉养年老无子的人,委派他们到民间求诗,每五年又命采诗官到各地视察并收集民间诗歌,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正所谓“观风俗,知得失”。“雅”属于宫殿廷音乐的范畴。它产生于王室,因而“雅”主要是西周王畿贵族(公卿、大夫、士)创作的乐章。它共一百零五篇,分“小雅”“大雅”。所含内容丰富,大部分作品是贵族创作的讽谕歌曲,有的是批评国政,揭露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的是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小雅”七十四篇,属于西周末期至东周初年的作品,风格与“风”相近,内容丰富,刻画细腻,不少作品具有民间歌曲的基础。“大雅”三十一篇,属西周时期的作品,主题多集中在歌颂周王朝与文王的政绩功德,或是描绘宗朝祭祀活动中的礼节,与人民生活有较远的距离。西周时,由于受“礼乐制度”的制约,它仅仅限于在周王室演奏,而后随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也开始演奏宫廷音乐。“颂”作为传统的祭祀乐舞,共四十篇,是文化中心所特有的产物。因为传统祭祀乐舞规模宏大且词语晦涩难明,只有在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根基比较深厚的文化中心才能保存,演出这种大型祭祀乐舞。“颂”包括周颂(西周)、鲁颂(鲁国)和商颂(宋国)三个文化中心地区的作品。西周雅乐的内容包括传统的祭祀乐舞,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颂”也就作为宫廷音乐中的雅乐来表演了。“雅”与“颂”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产生于周王室,是贵族创作的音乐作品,后者是保存下来的一种古老的音乐文化――祭祀乐歌。

由此时的三个文化中心(周王室、宋、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楚国代替东周王朝,与宋、鲁同为文化中心。那么在《诗经》中为何没有“楚颂”呢?作为文化中心,应有其文化产物。如鲁国的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墨家学派。《楚辞》的形成与曾侯乙墓乐器群所反映的曾国(楚国的国中之国)的宫廷音乐都可看作楚国成为文化中心的标志。而《楚辞》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九歌》编辑于战国,且曾候乙下葬的年代也应在前433年或稍晚些,属于战国初期,也就是说,从公元前5“王子朝奔楚”后经过了至少几十年的时间,楚国才发展成为文化中心,而孔子整理《诗经》的时间为公元前484年,此时楚国尚未发展为文化中心,故《诗经》中无“楚颂”。

世称“风骚”,是指《诗经》的《国风》与新兴的文体:“骚体”。它们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流,各自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风”朴实敦厚,“骚”瑰丽沉寂,两者分别是古代黄河和长江文明精髓的体现。“骚体”作品,被后世统一整理为《楚辞》一书。宋代黄伯思对《楚辞》的特点解释得比较精辟:“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楚辞》不但想像丰富,文采华丽,当中引用了大量楚国的神话故事,涉及不少宗教礼祭,加上感情热烈奔放,使作品充满一种神秘、浪漫的色彩。它实际上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楚国民间音乐的内容,以祭神歌舞为主,它在“巫”与“史”两大文化源流中属于“巫”的系统。《吕氏春秋・侈乐》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将楚国的衰亡归咎于它的文化形态。据文献记载,当时主要流行三类不同的乐歌模式,歌舞乐三为一体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另一种类型为徒歌,即没有配上乐器的歌唱方式。有时歌者也会遥相互应和唱,展示出楚地流行和唱的传统。此外,史籍中也有楚人配上器乐的歌唱形式,称为弦歌。《楚辞》各篇章均为韵文,多方面具备各种音乐特征,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经屈原修辞、加工而成的《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它是由歌词、音乐、舞蹈组合而成的一套祭祀神鬼的歌曲,清丽悲壮,兼而有之,委婉曲折,感发人心。共有十一首歌曲,依次祭祀不同的神鬼,采用不同的标题。从这十一首歌曲中不难发现,楚国一带(南方)把神赋于了人性化,认为鬼十分可爱,尤其在《山鬼》中把鬼描写得十分美。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南方“鬼”指亲昵的爱称,并且还有“喊魂”的民俗,这一切都是“巫文化”的遗存。楚人“崇火尊凤”,多次征伐和民族融合,为楚文化带来新元素,“王子朝奔楚”,带去了大量的华夏经典。楚文化的兼收并蓄精神使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兼各家所长,最后它的哲学成为经典,它的诗歌被人传颂。 我们已知,楚国在战国初期,已发展成为文化中心,《诗经》中“颂”是文化中心特有的产物,那么楚国是不是应有“颂”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说《楚辞》是楚国文化中心的产物,而非“颂”呢?

首先,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始变法革新,封建经济萌芽产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音乐形态也随之逐渐开始转形,由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向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歌舞伎乐阶段过渡。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以传统祭祀音乐为主的雅乐早已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审美需求,被一种热烈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音乐――“郑卫之音”所取代。由于此时的祭祀乐舞大多为群众性的民间祭歌,其内容与形式“颂”有较大的差异。

其次,楚文化属于“巫文化”体系。此体系的祭祀乐舞既娱人又娱神,它不同于西周“史文化”体系下的祭祀乐舞,主要用来娱神。因而,楚国的祭祀乐舞要比“周颂”通俗易懂,娱乐性强,在民间广泛流传。从《九歌》歌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楚辞》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充满了奇特的浪漫主义气息,热烈奔放的感情,因此,《楚辞》成楚国文化中心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诗经》与《楚辞》的音乐特征差异:一是从歌曲结构来看,《诗经》的作品可分为三类唱和形式:对唱(交替歌唱)、帮腔(一领众和)、重唱(反复歌唱)。除多见的启、承、转、合的四句乐段和多段词外,杨荫浏先生将其归纳成十种不同的曲式,如一个曲调重复时使用“换头”手法,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为一曲等。台湾学者朱孟庭参考了杨先生的分类法,将其分为三大类(一个曲调的重复、一个曲调重复外另有综合性的引子或尾声、多个曲调的组合)和十小类。而《楚辞》并非所有篇章都可以入乐,它的乐句参差错落,托体兮猗,歌曲结构术语有“乱”“倡”“少歌”等,大约是插入歌曲中间部分的小段或单句。这些术语不但反映乐曲的明显分段,也意味着分段间在速度、节奏、曲调或歌者与乐器编配等方面具有对比性的音乐编排。“兮”字以其抑扬、具有弹性的性质,显示《楚辞》篇章在时间律动的自由及不规则的特点。除“兮”字的连用方式之外,句式结构与句子字数的变化也反映节奏、乐句乃至其他音乐层面的方向起伏。押韵现象与歌节编排有莫大关系,即决定歌节分段,故能反映乐曲整体的结构与脉络。二是从演出场面和乐器使用来看,《诗经》与礼乐制度紧密相连,音乐的使用除了有场合之分,还有等级之别。根据用途,大致可以把音乐分为郊社、尝 、食飨、乡射、王师大献、行军田役六大类。音乐的演奏都遵循一定的次序:声乐、器乐、声乐与器乐交替进行、声乐与器乐同时进行。礼乐乐队的表演形式,是歌唱者在堂上,而乐队置于堂下,以此体现“人声为贵”。乐队的排列: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在三百零五篇诗中,共出现二十九种乐器,其中打击乐器二十一种,吹奏乐器六种,弹弦乐器两种,没有拉弦乐器。《楚辞》的演出场面有浓烈的戏剧性质,巫觋率领的“巫舞”,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奏时,手持丝竹乐器的乐工和巫觋舞者位于中央,演奏钟磬及鼓的乐工排于四周。《楚辞》中一般使用的乐器,在八音里包括金(编钟)、石(编磬)、革(鼓)、丝(瑟)、匏(笙)、竹(参差、篪)六种,没有土类和木类乐器。楚乐在不少地方有与周代传统相似之处,当中的选择取舍与演进反映楚文化性格和审美差异。如在钟的编制上扩大了音域,增强了低音,并且转向音色方面的考量:令低音甬钟余音绵长,但当衬托较高音区的工作,而高音组则余音较短,当演奏较快旋律不会模糊不清。“一钟双音”的巧妙编排,其他线条性乐器丰富,音色不同,使乐曲色彩变化强烈。三是从调性关系来看,《楚辞》音乐在旋律方面有相当丰富的音高变化。楚钟音列的演变,不仅透露出楚乐使用六、七声音阶的可能性,同时也揭示出接近关系旋宫转调的频繁使用的出现。在艺术性较高的篇章,不同曲调和段落转换,特别是“乱”的部分,涉及更大的变化。

从二者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文艺作品的产生都受到特定时期历史条件的限制,超越历史条件的作品是不存在的。《诗经》中尚存“周王室”的踪影,曾被列为上层社会教育的主要科目,所谓诗、书、礼、乐并称“四术”。在贵族的社会交际或各国的外交活动中,也常引用其中的篇句作为辩论的根据或必要的辞令。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至《楚辞》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这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文化上的体现。

篇2:诗经和楚辞的异同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文中作者思绪驰骋:“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粮。为余驾飞龙兮,亲瑶象以为車。”让飞龙为自己驾车,以象牙美玉作车,想象是何等的开阔与大胆!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说:“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用以概括楚辞的艺术特点,是极其恰当的。作一个比较,《诗经》无论记事、写物、抒情,都是确确实实、言之有物的。楚辞看似言而无物,但无形为有形,其意蕴深远,极尽腾挪之能事。《诗经•卫风•硕人》写美人用了这样一段话:“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蝍,齿如槬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谓美极,写实的手法也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具体物象手、肤、颈、齿、眉、目等的描写,勾勒出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我们再看看楚辞中对湘夫人的描写:“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完全凸现了一个“虚”,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只是一个例子,但《诗经》与《楚辞》在艺术风格上得差异便可见一斑。

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得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综观以上各点,诗经与楚辞在艺术手法上是迥异的,但这种差别又不是互相游离的。楚辞之于诗经,可以说是一次开拓、一次诗歌革命,它在诗经的基础上创新,诗经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唯一源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当中,有两颗巨星彪炳千古,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诗经》与《楚辞》。

有关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在此不想赘述,在此只想就其区别谈一点管窥之见。

首先,从创作作者而言,《诗经》是由集体创作的,记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楚辞》则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

其次,从社会功能看,《诗经》以其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特点,故而后代多用于教育与政治,特别在汉代,更被尊为“五经”之一;而《楚辞》则纯粹属于个人抒怀,没有被官方用于宴飨讽颂言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再次,从写作风格看,《诗经》趋于写实,体式以四言为主,反复咏叹,有民歌的纯朴风貌,有一种和谐、朴厚的美;而《楚辞》则趋于浪漫,则多用五、七言句,在句中或奇句末尾用“兮”字,带用浓厚的楚风,瑰奇变幻,天上地下,无所不在,其丰富的想象,体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

诗经》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首用赋、比、兴的手法;《楚辞》则发展比、兴为完整的象征体系。

《诗经》是我国诗坛第一次大兴盛时期。三百年后,《楚辞》出现,中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到来。

《诗经》作品内容多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楚辞》作品则通过诗人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来间接地反映现实、歌唱理想。楚辞文辞瑰丽,用字美观,诗经则比较直白通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诗经里面的诗以抒情为主流,而且非常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所以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并且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篇3:《诗经》到《楚辞》乐风的嬗变

关键词:诗经 楚辞 乐风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证明在人类文化早期,诗与歌舞紧密相联:“音乐在文化的最低阶段上显见得跟舞蹈、诗歌结连得极密切……舞蹈、诗歌和音乐就这样形成为一个自然的整体,只有人为的方法能够将它们分析开来。”先秦时期的中国也是诗乐舞合一,《毛诗序》指出诗乐舞皆产生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最初形态为三位一体。郑樵《通志》也道出了早期诗乐的关系:“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凡律其词则谓之声,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诗经》之可歌已成共识,《墨子·公孟》、《史记·孔子世家》、孔颖达《毛诗正义》皆有言及。楚辞亦可歌,完整的楚辞作品由曲和词两部分构成,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曰“《离骚》有乱辞,实本之诗乐。”明李陈玉《楚辞笺注》曰:“楚辞有‘乱,故知其原入乐谱,非仅词而已。”当代学者也认为“楚辞作品,可分‘歌篇、‘诵篇两大类。长期流行的楚辞不能歌只能‘诵的说法是应当抛弃的传统陈说。”《诗经》与《楚辞》虽皆可歌,但由于产生背景的不同,二者在乐器形制、音阶曲式与情感基调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 乐器的发展与金石乐器功能的转换

《诗经》与《楚辞》产生时间、地域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其演奏乐器种类、形制的不同。《诗经》产生时间为西周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周代礼乐文化要求一切器物皆符合“礼”的标准,乐器要形制适中,《吕氏春秋· 适音》曰:“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 据杨荫浏先生统计《诗经》中乐器共29种:“击乐器有鼓、鼛、贲鼓、应、田、县鼓、鼍鼓、鞉、钟、镛、南、钲、磬、缶、雅、柷、圉、和、鸾、铃、簧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籥、埙、篪、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两种。”其中琴瑟为演奏旋律的主要乐器,《礼记·乡饮酒义》有“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戏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其中鼓、鼛 、贲鼓、镛为形制较大的乐器,但其作用不是奏出旋律,而是用来“节乐”,“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是西周礼乐制度下乐器功能的分工原则。

《楚辞》代表作家屈原的生卒年据方铭先生考证为公元前331年至前288年左右。这一时期楚乐器规模、演奏顺序与周礼皆不相符,《吕氏春秋·侈乐》曰:“夏桀、殷纣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尝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夏商时多“侈乐”,楚乐多袭之而兼杂巫音,所谓“侈乐”是指乐器数量繁多、体型庞大、规模超常,演奏时会让听者产生惊骇之情、心旌摇荡。正所谓“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目前出土的楚系乐器中以钟为代表的金乐器数量最多,早于屈原一百年左右的曾侯乙编钟是楚系大型乐器的代表,为青铜铸造,分3层悬挂:上层为19枚钮钟,主要用来定调;中层甬钟33枚,为主要演奏部分;下层有甬钟12枚,用来和声与烘托氛围。经音乐家黄翔鹏、王湘测定,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从铸造过程中的音响设计来说,它已从殷周以来主要作为节奏乐器转而具备了演奏曲调的条件。”曾侯乙编钟巧妙结合了节奏、旋律两种功能,对“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周代音乐是重大突破。到了楚乐成熟的楚辞时代,“钟磬乐器具备规整的音阶音列结构,成为具有旋宫转调能力的重要的旋律乐器。”金石乐器的旋律功能日渐加强后,鼓类乐器的“节奏”功能更加突出,这一乐器体系在中国音乐史上影响深远。

二、曲式从回环往复到变化多端

《诗经》曲式多为同一曲调的简单重复,即便有变化也以回环往复为主,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风》、《雅》皆分章,且后章句法多叠前章,其所以相叠者,亦以相同之音,间时而作,足以娱人耳也。”宋赵彦肃所传的《风雅十二诗谱》的歌曲皆采用“起调毕曲”之法,即以十二律中的某一律为主音,将其分别用于一首乐曲的开始处和结束处,不仅头句与尾句的旋律完全相同,而且皆为一字一音。这是《诗经》时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理想的必然产物。“一字一音”是《诗》乐的重要特征,《钦定诗经乐谱·提要》曰:“我皇上启六义不传之秘,示千秋大乐之原,特命皇子暨乐部诸臣,据文义以定宫调。援古证今,亲加指示,而於永言之微旨,御定为一字一音,合於大音希声之义。并遵御制《律吕正义》体例,分列《八音谱》、《旋宫表》,字色各异,而声律则同,可谓尽美尽善,足以识性情之正,而建中和之极矣。”而对繁音曼声则持批评态度:“只于一句之数字内,分抑扬高下,不得于一字一音之内参以曼声。后世古法渐湮,取悦听者之耳,多有一字而曼引至数声,此乃时俗伶优所为,正古人所讥烦手之音。”可见清代的《诗》乐仍遵循周代雅乐传统。

与《诗》乐的平板简单相比《楚辞》乐章更为丰富复杂,首先是“乱”的大量使用,《国语·鲁语下》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白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据高亨先生考证《诗经》中的五篇《商颂》都是春秋以前作品,可见“乱”的音乐概念至晚在西周时已存在。“乱”即音乐尾声,全曲结尾时在节奏、旋律、速度、音色、唱奏手法等方面都有突出变化。《论语·泰伯》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关雎》之“乱”即最后两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唱奏到此处,琴瑟大作,钟鼓齐鸣,抒情气氛浓郁,因此才得孔子盛赞。晋孙该《琵琶赋》对“乱”作了形象描绘:“每至曲终歌阙,乱以众契,上下奔骛,鹿奋猛厉,波腾雨注,飘飞电逝。”《楚辞》作品中标有“乱曰”的地方共六篇,《离骚》、《招魂》,以及《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抽思》和《怀沙》。王逸《离骚注》云:“乱,理也,所以发理词旨,总撮其要也。”这是从诗歌主旨上来理解,在音乐上要求高潮形式与之配合,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论》曰:“余意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毕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赴,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孔子曰:洋洋盈耳,大旨可见。”

《楚辞》乐除末尾用“乱”外,“少歌”与“倡”也是乐章的组成部分,“少歌”即过渡性质的短歌,洪兴祖《楚辞补注》曰:“‘少,一作‘小。……《荀子》曰其‘小歌也。”“倡”是用新调起头,即王逸所言的“起造发声造新曲也。”杨荫浏先生认为“在一个需要用到两个结束段落的较大型的曲式中,少歌是前一小结性的小高峰之所在,乱是最后总结性的大高峰所在。倡是对前半曲作了小结,需要向下半曲过渡之时,中间插入的一个小小的过渡段落;其作用在更好地引起下半曲。”杨先生还总结了楚辞的四种曲式:一是民歌形式,一个简单曲调的多次重复,如《九歌》;二是在一个或两个曲调的若干次重复之后,在末尾加用乱,如《离骚》、《哀郢》、《怀沙》;三有兼用“少歌”、“倡”、“乱”的,中间重起,两次结束,前后两截相联的曲式,如《抽思》;四是前有总起,中间有显著的曲调变化,后有总结的曲式,如《招魂》。曲式的多样丰富了《楚辞》乐章的表现方式与情感内涵。

三、情感从中和肃穆到凄楚激越

《诗》乐在审美风格上遵循儒家的“中和”观念,即“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曰:“凡声之高下,列为五等,以宫、商、角、徵、羽名之。为之主者曰宫,次二曰商,次三曰角,次四曰徵,次五曰羽,此谓之序;名可易,序不可易。”五音之数宫最大,宫并不居五音之中,此处以宫为主并非从五音之数立论,而是强调要以宫声为本,也就是以浊重、浑厚为本。按周代传统观念的划分,宫为浊音,商、角、徵、羽为清音,周人认为清音近哀,《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曰:“太清则志微。”《诗经》音调以宫为主,音调和缓、感情凝重,如《清庙》,《孔疏》云:“《礼记》每云升歌《清庙》,然则祭宗庙之盛,歌文王之德,莫重于《清庙》,故为《周颂》之首。”印证了“宗庙之乐,宫为之先。”《乐记》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郑玄注:“朱弦,棘朱弦,棘则声浊。越,底孔也,疏之使声迟也。”祭祀音乐不仅声音浑厚,且平和舒缓,季札赞《颂》也体现了这一审美理想:“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时至今日,我们仍用宏亮、凝重、下垂感较强的音乐来表现肃穆盛大的场面。

不同于《诗》乐的中和肃穆,《楚辞》音调凄楚激越,在表现方式上首先是音阶的增加,《楚辞·大招》有“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讴和《扬阿》,赵萧倡只。魂乎归来!定空桑只。二八接舞,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明唐顺之《荆川稗编》曰:“大吕为官,其谱下四,仲吕为角,其谱上字,四上竞气,谓宫角相应也。”毛奇龄《竟山乐录》卷一曰:“‘四上竞气,极声变只,言宫声由商而争,上至极而变,则四清声生焉,盖五音之上加四声为九声,即变声也。”二家看法不同,今人认为所谓“极声变(只)”就是“极变声(只)”,即在五个“正声”(宫、商、角、徵、羽)以外加进“变宫”、“变徵”两个音阶。“变徵”在角、徵音之间,音调凄怆悲凉,《史记·荆轲传》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李塨《学乐录》有“七调变徵与羽最高,歌者鲜及,是时壮士长征,气薄霄汉,故用此最高之调耳。”“变宫”在宫、羽音之间,造成不同宫调系统的调式色彩对比。

据黄翔鹏先生考证,“楚调”的特点有二:一是音列的两端,高音为宫而基础的低音为商。二是以商为主,其次则重在徵、宫二音。商—徵—宫是其主要骨干。清陈澧《切韵考》认为在音韵学上“宫”、“角”属平声,“商”、“徵”、“羽”为去声,邹汉勋《五韵论》认为“去声分明哀远道”。《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有“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曹丕《燕歌行》有“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曹植《正会诗》有“悲歌厉响,咀嚼清商。”皆说明了商调的凄楚激越,这正是楚音的典型特征。晋陆机《太山吟》有“慷慨激楚声”,北朝庾信《拟咏怀》有“楚歌饶恨曲”,都印证了楚乐的这一特征,直至清代所修《明史》仍有“书楚声以自哀”之记载。

《楚辞》乐风之凄楚激越还体现在节奏的急促上,《史记·留侯世家》有“楚声剽急”,李炳海从《楚辞》中语气词的位置来解释这一现象,《诗经·国风》常在句末有语气词,在演唱时必然拖长声调的机会多,节奏也就相对缓慢,《楚辞》的语气词放在每个单句中间,因为一句话尚未表达完整,所以语气词只能起短暂的停顿作用而不会拖得过长。因《楚辞》音调急切,因此楚地歌舞有的称为激楚,《楚辞·招魂》有“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朱熹注曰“激楚即大合乐,而为高张急节之奏也。”

四、《楚辞》乐风的形成与影响

《楚辞》之所以形成与《诗经》不同的乐风,首先是文化背景不同所致,“楚音乐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在‘巫与‘史两大文化源流中属于‘巫的系统。”楚地巫乐舞之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乐舞从原始乐舞自然发展而来,多受原始宗教的支配,楚地受殷商文化影响极深,《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 这一文化特征可通过出土文物得到明显体现,曾侯乙墓出土的鼓舞图“画面中部绘一建鼓,建鼓立于兽形鼓座之上,一柄长柱贯穿于圆鼓腔,具有剖面的意味。建鼓右面,直立一兽,着高冠,上肢执双褪击建鼓。建鼓左面,一位高大佩剑武士,头着高冠,臂着长袖,正随鼓声应节而舞,姿态舒展。”“鹿角立鹤悬鼓”与“虎座鸟架鼓”也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鹤、鹿、虎、凤、皆为楚地祥瑞之物,带有祭祀、升仙的涵义。《楚辞》的创作深受巫文化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天问》与《招魂》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与祭祀场面。《九歌》即屈原据楚国南部的民间祭祀乐舞而创作,王逸《楚辞章句》曰:“《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讬之以风谏。”

其次是《楚辞》创作深受楚地民歌的影响,《大招》有“伏戏《驾辩》,楚《劳商》只。”王逸注曰:“伏戏,古王者也。始作瑟。《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言伏戏氏作瑟,造《驾辩》之曲。楚人因之作《劳商》之歌,皆要妙之音,可乐听也。或曰:《伏戏》、《驾辩》,皆要妙歌曲也。劳,绞也,以楚声绞商音,为之清激也。”南方乐歌最早的传世之作为夏禹时代的《候人歌》:“候人兮漪”,“兮—漪”两个音韵助词的运用增加了前两字的情感内涵。载于《说苑·善说》的《越人歌》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载于《孔子家语·辨乐》的《南风歌》四言与七言交错,“兮”字置于句末,声调轻曼悠扬,与中原音乐显著不同。《诗经》到《楚辞》乐风的转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从西周到战国音乐经历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楚国,儒家对于当时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广为流行的新乐进行了严厉批判:“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事实情况是大多数人“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项艺术高度发达,追求美感享受逐渐成为音乐的主要作用。

汉初乐风承袭楚乐,祭祀场合多用更倾向于娱人的俗乐,《汉书·礼乐志》载汉兴初期乐人仿古制作宗庙乐,但已是与古乐不同的新乐:“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房中乐》虽为歌功颂德的四言诗体,但其音调为楚声。其后汉代音乐出现雅俗融合的趋势,《文选》李善注《七略》曰:“汉兴,鲁人虞公善雅歌,发声尽动梁上尘。”《隋书·音乐志》有“武帝裁音律之响,定郊祀之祭,颇杂讴谣,非全雅什。”结合《诗经》与《楚辞》特色的汉代音乐情韵感人、雅俗共赏,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注释:

【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84.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郭纪金.楚辞可歌刍论[J].文学评论,2000(6).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方铭.战国文学史论[M].商务印书馆,2008.

黄翔鹏.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J].文物,1979(7).

李幼平.论楚乐的分期与演进[J].江汉考古,1991(2).

乾隆敕.《诗经乐谱·序》,转引自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李炳海.楚辞语词与楚地歌舞的关系[J].文艺研究,2001(5).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篇4:试论《诗经》和《楚辞》区别

试论《诗经》和《楚辞》区别

冯月

摘要: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分风格,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之一的源,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诗经》和《楚辞》在修辞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较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呈现出简洁精炼,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修辞特点。《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取材奇花异草,感情热烈却不乱章法,呈现出铺张渲染,恢宏奇丽,激奋沉郁的修辞特点。此外,《诗经》和《楚辞》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们的产生和形成,创作作者,内容,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社会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修辞 形式 风格 功能 诗经 楚辞

一、引言:

从古到今,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两部巨著《诗经》和《楚辞》,已经被许多学者所潜心钻研,成果之多,著作之丰可谓惊人,然而这些汗牛充栋的著作多是专就《诗经》和《楚辞》进行研究的。然而他们却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它们,将《诗经》和《楚辞》作比较的学术作品很少,而且他们往往把集中点放在证明“风”与“骚”的纵向传承上,其中虽然也有进行横向比较的地方,但却零碎二不成系统。本文从作者、修辞、内容、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诗经》《楚辞》进行比较。

二、《诗经》和《楚辞》 的作者:

1、《诗经》的作者纷繁复杂。《诗经》是由大家集体创作的,它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风土人情,社会百态等,而创作者有达官贵族,也有平民百姓,正如洪湛侯指出“诗的作者有农奴,有役夫,有兵士,有官吏,有平民,有男人,有妇女,还有众多无名诗人的作品”【1】。因而说《诗经》的写作脱离不了这些人的遭遇,这也决定了《诗经》“里巷歌谣”【2】的特性了。

2、《楚辞》是由屈原为代表的士人所作,“国风”保存了不少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们在最后写定时,虽然可能有所润色,有的甚至还被窜改,但依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3】,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虽经宫廷乐师的润色,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平实自然的特色。

三、《诗经》和《楚辞》的修辞特点:

1、《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篇幅较小,用词凝练且多用单音字词,兴的手法运用等使其呈现出简洁精练的修辞特点;《楚辞》句式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运用虚字等使其呈现出铺引渲染的修辞特点。

2、《诗经》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等凑足音节,使节奏平稳凝重,呈现出和谐中正的修辞特点;《楚辞》运用楚地方言,取材奇花异草,气势恢宏的长句和短句交错,平稳中求变化的节奏使其呈现出恢宏奇丽的修辞特点。

3、《诗经》取材生活化,语言朴素平实以及为文的不事雕琢,使其呈现出平实自然的修辞特点;《楚辞》感情真挚热烈却不乱章法,以“兮”字作语气的缓冲且恪守语法规则,使其呈现出激愤沉郁的修辞特点。

四、《诗经》和《楚辞》的内容:

1、《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还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除此之外,还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小雅节南山》、《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涉及了各个方面。总的来说,《诗经》所要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尤其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然而《楚辞》与此不同,《楚辞》是由文人士大夫所作,因而它所表达的多是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其中较多的是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除此之外,《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调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尽管《诗经》和《楚辞》在内容上不同,但也有其相似的部分,就是《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2、《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既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而它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和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就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而《楚辞》作为文人之作,它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因而理所当然就牵扯到了文学。《楚辞》中,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辨》,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此外,它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言它,如《离骚》的开篇,谈屈原的身世显赫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与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子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显现了整体的大气之风!因而,总的概括而言,《诗经》无论记事、写物还是抒情,都是确确实实的,言之有物的,而《楚辞》看似言而无物,但无形为有形,其意蕴深远,极尽腾挪之能事。

五、《诗经》和《楚辞》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法:

1、《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篇小品,以凝练精辟见长,恢宏广大不足,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树立了一种朴素而优美的风格,不事雕琢,而是选择准确、生动的语言刻画各种事物,尤其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寄托复杂的感情的比兴手法,向来被后代诗人所称道、继承和发扬,在我国诗歌创作中形成勒一个传统;《楚辞》则渐多鸿篇巨制,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呈现出崭新的气象,《楚辞》继承勒《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的意象。董楚平说:“《离骚》的艺术手法已超出对个别事物的比喻,而是在整体上采取象征手法,把生活本相几乎全都隐去。因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系列斑斓陆离,而又完整和谐的象征性的艺术群像。”【4】而这种“征性的艺术群像”是屈原激奋情感的喷发。

2、《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在句式上《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3、《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发挥应用达到极致。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夏物,灵修美人,宓妃佚女,虬龙鸾凤,飘凤云霓······,这些都已不再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味和理想的象征,而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之,《诗经》和《楚辞》在手法上是迥异的,但这种差别又不是游离的。《楚辞》之于,《诗经》可以说是一次开拓,一次诗歌革命,它在《诗经》的基础上创新,《诗经》是中国传统诗歌的唯一源流。

六、《诗经》和《楚辞》的社会功能:

《诗经》以其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的特点,故而后代多用于教育与政治方面,特别在汉代,更被尊为“五经”之一;而《楚辞》则纯粹于个人抒怀,没有被官方用于宴飨讽颂言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

七、结尾:

《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两部开山之作,呈现了其不同之处。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北方风土人情给予了《诗经》众多平民作者淳朴的思想意识,他们用最简洁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创作出最和谐最自然的诗歌;纵横风潮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国风俗地貌给予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对国与君的诸多情感写下了《楚辞》。

《诗经》和《楚辞》两部经典之作屹立于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园林之中。

参考文献

篇5:诗经和楚辞的异同

中国自古就有取名寻出处的传统,一个气质优雅,出自经典、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好名字,会让人平添几分敬意。如果你想为宝宝取个文雅的好名字,又不想自己钻到故纸堆里费尽心机地查找,就看看这篇好名字大全,男孩和女孩取名大全为你筛选了160个男孩和女孩的好名字,全部出自经典名篇,在这里你一定能够为宝宝找到一个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好名字!如果细心一点,你还能从中发现好多“大名鼎鼎”的名人的名字呢。

B

1.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博裕 广阔富饶。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4.博闻 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5.博容 度量大。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6.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7.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8.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C

9.承德 蒙受德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詔抚成师,武臣承德”。

10.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11.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12.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D

13.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14.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15.德辉 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F

16.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17.飞轩 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扶风歌>》:“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18.芳华 亦作“芳花”。香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19.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陆机 《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20.芳苓 香草名。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枚乘<七发>》:“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21.芳蔼 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22.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G

23.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H

24.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5.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26.涵涵 水波晃动。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

27.浩初 太初。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28.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司空图 《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29.浩然 正大刚直。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0.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31.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2.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吕坤《<吾庐放言>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33.慧艳 聪明美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34.慧语 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J

35.嘉言 美好的语言。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36.嘉懿 善、美。出自成语:嘉言懿行。意思是美善的言行。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37.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38.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39.景铄 盛美,盛明。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班固的《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鑠,扬世庙,正雅乐。”

40.静淞 淞:水汽凝结的冰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曾巩《雾淞》“园林初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

41.隽秀 优异出众。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上:“百药年未二十,仪神隽秀。”

42.俊材 特别优异的人才。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说文》“俊材千人也”。

43.俊慧 秀美聪明。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韩文靖公事辑》:“爱妓王屋山,俊慧非常。”

44.俊杰 才智出众的人。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

45.俊丽 秀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荐宗室令畤状》:“吏事通敏,文采俊丽,志节端亮,议论英发。”

46.俊爽 英俊清朗。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裴楷传》:“楷风神高迈,容仪俊爽。”

47.俊伟 卓异壮美。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

48.俊雄 豪迈出众的人,英雄。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熛至风起。”

49.俊誉 才智出众的名声。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谢采伯《密斋笔记》卷四:“时蜀人陈尧叟亦有俊誉。”

50.峻雅 高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宋濂《王君子与文集序》:“韩柳之古健,欧苏之峻雅,何莫不得乎此也。”

K

51.凯歌 唱胜利之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崔豹《古今注?音乐》:“短箫铙歌,军乐也„„《周礼》所谓王大捷则令凯乐,军大献则令凯歌者也。”

52.凯凯 欢乐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无心子 《金雀记?作赋》“凤未识鸾兮,见情之戚戚,鸾欲得凤兮,乃心之凯凯。”

53.凯泽 和乐,欢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昆虫凯泽,回首面内”。

54.孔阳 十分鲜明耀眼。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55.可佳 可嘉,可喜。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上官逊《松柏有心赋》:“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千尺而恒冒雪凌云„„故其劲节可佳。”

L

56.澜清 清澄如水。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梁书?刘遵传》:“其孝友淳深,立身贞固,内含玉润,外表澜清。”

57.澜飜 亦作“澜翻”,水势翻腾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宣和画谱?董羽》:“画水于玉堂北壁,其汹涌澜飜,望之若临烟江絶岛间。”

58.乐心 欢乐之心;心里快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59.乐仪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周礼?春官?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

60.乐容 指舞蹈。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艺文类聚》卷四三引汉朝蔡邕的《月令章句》:“乐容曰舞,有俯仰张翕,行缀长短之制。”

61.乐欣 安乐欢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张协的 《洛褉赋》:“美节庆之动物,悦群生之乐欣。”

62.乐康 安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63.乐成 成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商君书?更法》:“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64.霖霖 霖霖,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金元好问《甲辰夏五月积雨十馀日不止遣闷》“甲子霖霖雨,巡檐闷不禁”。形容雨下得连绵不绝。

65.灵犀 形容心灵相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6.落霞 霞光从天而下。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诗句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M

67.曼丽 美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曼丽之容不悦于目,郑卫之声不过于耳。”

68.曼衍 连绵不绝。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书?晁错传》:“土山丘陵,曼衍相属。”

69.曼吟 长吟。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应修人《温静的绿情》诗:“鸟儿树里曼吟,鸭儿水塘边徘徊。”

70.曼语 曼辞。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朝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此例数篇,非雕饰曼语。”

71.琦玮 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鬼谷子?飞箝》:“财货琦玮,珠玉白璧。”

Q

72.清芬 比喻高洁的德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73.清妍 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韩愈《月池》诗:“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若不妬清妍,却成相映烛。”

74.清扬 形容女子美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75.清越 形容声音清脆激越;清脆悠扬。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76.清芷 清美的香草,比喻高洁美好的人。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南朝江淹《灯夜和殷长史》:“此心冀可缓,清芷在沅湘。”

77.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周邦彦《渡江云》词:“晴岚低楚甸,暖回鴈翼,阵势起平沙。”

78.琪华 同“琪花”。指仙境中玉树的花。出自唐代曹唐《小游仙诗》之二:“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

79.晴飔 晴日的凉风。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文征明《人日王氏东园小集》诗:“晴飔泛丛条,浮阳散修莽。”

R

80.如山 如山峰般屹立不倒。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81.若飞 若飞,形容快捷迅速,像飞一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木兰辞》:“关山杜若飞”。

82.若光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南朝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诗:“属我嵫景半,赏尔若光初。”

83.若华 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84.胜蓝 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S

85.斯年 形容长远的年代,旧时多用于祝国运绵长。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T

86.腾起 升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方术传下?蓟子训》:“初去之日,唯见白云腾起,从暮至旦,如是数十处。”

87.腾文 呈现文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南朝江淹《别赋》:“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唐 李白 《明堂赋》:“冠百王而垂勋,烛万象而腾文。”

88.腾扬 翻腾上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曹丕《济川赋》:“濞腾扬以相薄,激长风而亟逝。”

89.腾逸 指才气奔放超逸。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顾璘《国宝新编?陕西按察副使何景明》:“若乃天才腾逸,咳唾成珠,实亦人伦之隽乎!”

90.恬简 恬淡简易。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陈书?萧干传》:“滂弟干,字思惕,容止雅正,性恬简,善隶书,得叔父子云之法。”

91.恬如 安然,泰然。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王述传》“性沉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

92.恬适 安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与康公操都官书》:“贤者处之,想恬适也。”

93.恬雅 沉静文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吏部郎江智渊素恬雅,渐不会旨。”

W 94.婉慧 柔美聪慧。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书?列女传?慕容垂妻段氏》:“少而婉慧,有志操。”

95.婉静 温顺娴静。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三女﹞皆孝顺小心,婉静有礼。”

96.婉妙 美好;美妙。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新妇小名阿美,颇婉妙。”

97.婉然 美好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司马相如《美人赋》:“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

98.婉柔 温顺柔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宣鼎《夜雨秋灯录?龙梭三娘》:“主见其婉柔,不忍诛。”

99.婉仪 美好的仪态。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张居正《来雁说》:“矧其耿特之禽,婉仪敛翮。”

100.婉悦 恭顺和悦。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宋濂《怡养堂记》:“爱而肃恭之礼存焉,敬而婉悦之意备焉,斯可以为善养矣。”

101.万里 形容高远。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02.望舒 含有“迎取光明”的寓意。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指的是神话传说中为月神驾车的人。

103.文彬 形容既文雅又朴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雍也》“文质彬彬”。

104.文翰 文章;文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着《酒德颂》一篇。”

105.文澜 文章的波澜。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

106.文丽 华丽。适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亡征》:“喜淫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107.文心 为文之用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

108.文轩 用彩画雕饰栏杆和门窗的走廊。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李善注:“文,画饰也;轩,殿槛也。”

109.文雅 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取自《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

110.文懿 华美的文章。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白居易《除裴度中书舍人制》“茂学懿文”。

X

111.娴雅 文雅大方。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 马援传》“辞言娴雅”。

112.昕昕 明亮。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吚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

113.欣怡 喜悦。适用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王禹偁《回孙何谢秘书丞直史馆京西转运副使启》:“方切欣怡,忽承缄翰,备认谦冲之旨,弥增感荷之诚。”

114.馨逸 香气喷溢。适用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兰熏麝越,自成馨逸。”

115.信芳 情志高洁。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苟余情其信芳”。

116.星驰 形容速度很快。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117.星阑 指夜将尽。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南宋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118.星轩 指轩辕星官。古代以其中一颗大星为女主的象征。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坤则顺成,星轩润饰。”

119.修远 修,有长和高的意思,和远并列,对应下句的“求索”,表达不屈的探索精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0.煦涵 意为滋润养育。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菌蠢滋育,氤氲涵煦。

Y

121.雅醇 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范。”

122.雅歌 风雅的歌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123.雅厚 纯正宽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

124.雅亮 正直诚信。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言辞雅亮,学艺优深。”

125.雅胜 美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126.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127.弈鸣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128.熠然 光闪烁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光熠然”。

129.懿美 懿,美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尔雅》“懿,美也”。

130.潆泓 水回旋深广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王闿运《珍珠泉铭》序:“兹泉潆泓,冲瀜清澜,百步傍流,带垣通舟。”

131.颖逸 秀丽超逸。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陆云《南衡》诗:“景秀蒙泛,颖逸扶桑。”

132.余馨 留存的香味。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苏轼《芙蓉城》诗:“俗缘千劫磨不尽,翠被冷落凄余馨。”

133.羽丰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羽翼丰满”。

134.语心 谈心。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剪灯新话?秋香亭记》:“有二桂树,垂荫婆娑,花方盛开,月色团圆,香气秾馥,生、女私于其下语心焉。”

135.悠然 闲适。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陶潜《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36.悠永 久远。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钵逻耶伽国》:“受天福乐,悠永无穷。”

137.悠柔 悠扬柔和。适用于女孩取名字。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何逊诗,语语实际,了无滞色。其探景每入幽微,语气悠柔,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

138.煜月 煜,“照耀”的意思。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元告》“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

139.韫玉 包含美玉。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140.悦心 愉悦心情;心里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嗜欲好恶者,所以悦心也。”

141.悦欣 欢乐。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晋代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嘉禾重颖,蓂荚载芬,率土咸序,人胥悦欣。”

142.悦畅 和畅,欢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池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适闷,悦畅心神。”

143.悦爱 喜爱,喜欢。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

Z

144.震烨 烨:火盛,明亮,引伸为“光辉灿烂”。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小雅?十日之交》“烨烨震电”。

145.志鹏 形容志向远大。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46.致远 高瞻远瞩。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7.钟灵 凝聚天地间的灵气。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148.钟毓 孕育天地间的灵秀。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钟灵毓秀”。

149.周翰 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源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150.周晟 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

151.朱轩 朱红色屋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唐代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152.子衿 比喻贤才。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曹操《短歌行》“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53.自清 保持自身的廉正清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154.自珍 自爱。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汉书?贾谊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渊潜以自珍”。

155.自修 修养自己的德性。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大学》:“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156.智敏 才智敏捷。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临桂阙令,檄先生佩两符,十六在省,十四在邑,神闲智敏,分身应之,沛若有余也。”

157.朝辉 朝辉,晨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三国志?魏志》,朝旦为辉,日中为光。

158.志尚 志向,理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隋书?艺术传?庾质》“庾质字行修,少而明敏,早有志尚”。

159.志行 志向和操行。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易?屯》“《象》曰:虽盘桓,志行正也”。

160.志致 志向,志趣。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齐武王演传论》“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

笔者不才,对于开头提到的四本书也略有涉猎,通读下来,诗经和楚辞适合取名的更多一些——古人多是单名,现在人口多,单名易重复,最好取双名——特整理于此。本文写诗经,以女名为主,因为过于古典,现在看来可能土里土气的><。楚辞部分,待有空另开一篇。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鄘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

26、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

27、琼华。《齐风·著》:“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一篇,在我大爱的电影——徐克的《梁祝》中也有出现,我对她爱不释手。

39、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蜉蝣是一种短命的小虫,故而此篇的基调是消沉的。40、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1、荟蔚。《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小===雅===的===分===界===线===================

1、翕(xī)。单名一个“翕”字,取自《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以读音xī为名的人很多,但该字却不常见。《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2、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3、霏霏。《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然而该词多用以形容雨雪天气,阴森气氛=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没完没了的下雨必然就令人抓狂了啊!所以凡事讲个度,名中若用“霏”字,一个足矣!

4、燕绥。《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后文还有“燕笑”、“燕喜”等。

5、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取这个名字的知名人士有:包拯他爹包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孔令仪等。

6、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总让我想起三国时的凤雏···)。譬如Party早期的Leader张闻天同志。

7、金玉。《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8、攸宁。《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

9、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10、翰飞。《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

11、巧颜。该名字绝对是个大花瓶,看看《节南山之什·巧言》怎么说的:“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才叫骂人不带脏字。在《诗经》的语境下,无论“巧言”还是“巧颜”都是很不好的名字,不要被字面给骗了。

12、溱溱(音真)。《鸿雁之什·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和国风篇第一个词条“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五行缺水的话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读秦。

13、嘉卉。《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范儿。

14、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15、苾芬。《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16、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这里,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17、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在其它语境中,也可指杰出、有才、美好等。===================大===雅===的===分===界===线===================

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4、玉瓒。《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

5、思齐。《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里“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衍生出成语“见贤思齐”,这里就读“qí”了。例如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

6、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7、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8、清馨。《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9、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荡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10、柔惠。《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11、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觉这个词儿一般都用作什么皇太后的封号···

12、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

13、哲成。《荡之什·瞻卬》:“哲夫成城”。

===================三===颂===的===分===界===线===================

1、秉文。《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2、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3、骏惠。《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之意。

4、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5、和铃。《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6、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7、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8、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男 现将楚辞取名理出,以供切磋。

因取名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故普遍认为楚辞适合取男名。其实在古代,名字的性别色彩较淡,譬如陈琳、糜芳皆为男子名,伏寿、曹节却是女子名。通观《楚辞》,行文相当之瑰丽,《诗经》是现实主义之源,而《楚辞》是浪漫主义之宗,这其中诸多的美词,不乏适合女孩取的名字。此次着手整理的,则是偏男性和中性化的名字(特别好的女孩名也会列出)。同样的,那就是因为过于古典而不可避免的“老土”了。P.S.笔者只是个单纯的国学爱好者,并非取名专家,还请网友莫问我具体的取名事宜。===================纠===结===的===分===界===线=================== 开了这篇帖子我便悔之不及,这几乎等于把整本楚辞串讲一遍,我自问绝没有这种能耐;再加上期间出门旅行和工作变动,以致久未更新。

终究不忍烂尾。现找来《楚辞》(中华书局2010年版,林家骊译注)恶补,且学且写罢。大学时上过林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课,他是楚辞学研究的专家。本文中涉及译注的,多参考此书。2012.04.28 ===================正===文===的===分===界===线===================

1、正则、灵均。《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2、骐、骥。《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3、信芳。《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4、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5、陆离。《离骚》:“斑陆离其上下”。陆离:光辉灿烂的样子。我们对于该词的认知多来自于成语“光怪陆离”,意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

6、望舒。《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7、珵美。《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8、云旗。《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九===歌===的===分===界===线===================

1、辰良。《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2、玉锵、璆鸣。《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3、安歌。《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4、浩倡。《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浩倡”又作“浩唱”,和上句“安歌”相对应。取名时可改为“浩昌”。下文《九歌·少司命》中还有“浩歌”。

5、乐康。《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6、齐光。《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7、宜修。《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8、扬灵。《九歌·湘君》:“横大江兮扬灵”。扬灵:一说即扬舲,扬帆前进。

9、飞龙。《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飞龙:此处指龙船。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那就霸气外露了。

10、扬波。《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

11、既明。《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从这里演变出“明哲保身”的成语。

12、翾飞。《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13、诚勇。《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勇必有难慑之色”。

===================九===章===的===分===界===线===================

1、宝璐。《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璐”。宝璐:美玉。

2、承宇。《九章·涉江》:“云霏霏而承宇”。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

3、怀信。《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心。

4、怀瑾。《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如国学大师南怀瑾。

5、广志。《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6、嘉树。《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嘉树:美好的树木。又据《吕氏春秋·本味》载“ „„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所以又是个菜名儿„„

7、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8、淑离。《九章·橘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淑离:鲜明美好的样子。

9、翼遥。《九章·悲回风》:“翼遥遥其左右”。翼:飞动;遥遥:摇摆。

===================其===他===的===分===界===线===================

1、琬琰。《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如东方朔《七谏·自悲》:“怀琬琰以为心”。

2、2、绎心(怿心)。《九辩》:“有美一人兮心不绎”。绎:通“怿”,喜悦。

3、高翔。《九辩》:“将去君而高翔”。三国蜀的一员武将和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都叫高翔。

4、怀德。《九辩》:“鸟兽犹知怀德兮”。怀德:怀恩报德。《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5、显荣。《九辩》:“处浊世而显荣兮”。显荣:显赫荣耀。

6、晏晏。《九辩》:“被荷禂之晏晏兮”。晏晏:漂亮轻柔的样子。

7、幼清。《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

8、静闲。《招魂》:“静闲安些”。不过,联系上下文,该词是形容遗像“宁谧安详”的= =

上一篇:中队学期队工作总结下一篇:拼搏奋进共铸巴山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