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

2024-05-04

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通用8篇)

篇1: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乡是一个干旱缺水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差,降水量稀少,生态环境脆弱。xx乡各村的水利配套工程,大都兴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且缺乏必要的资金维护,导致工程设施失修,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灌溉时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等问题非常突出,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直接影响了各村的灌溉效率和经济效益。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西南旱区视察时表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等均是当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水利设施的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采用国家与地方投资、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形式,国家提供的资金到位及时而地方的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基层组织和群众积极性不高,跨村、跨乡的工程操作起来更困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乡镇财政没有列入预算,也没有固定资金投入渠道,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是保护管理意识淡漠。水利工程都是公益性的,目前几乎全部处于无序管理状态,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划分不严格,管理制度不健全,群众保护和爱护水利设施的意识淡薄,人为破坏水利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随意毁坏、耕占沟渠也屡见不鲜。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办水利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放开,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劳动力不足,种粮成本过高,农民种粮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下降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明显下降。

四是水利基础设施老化。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不能满足灌溉需要,这一点全国所有农村的情况都差不多。

建设现代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一事一议”筹劳筹资,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产权改革。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对一些效益明显受益范围明确的新建工程,要大胆支持和鼓励个体、联户法人单位去投资兴建。做到自办自有、自建自管自受益,真正达到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永续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以水权水价改革和水费计收机制,为工程良性运行和节约用水创造条件。在政策、信贷、税收、土地征用等各个环节给予更多的支持,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有利于减轻集体经济压力、减少水事矛盾和水事纠纷。

三是推进水利站改革。推进乡镇水利站改革,理顺水利站的隶属关系,尽可能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这样既有理于调动乡镇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切实解决水利站的经费问题。水利部门提供的主要是公益性的服务,其人员和工作经费的主要部分要纳入财政预算,合理定岗确保水利专业人才留在水利站,为基层水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加强工程监管。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和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工程建设透明,质量过硬。严把准入关,要求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的施工单位才能进行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同时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杜绝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篇2: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

摘要:我国农业一直存在缺水与浪费的情况,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存在的排灌设备不完善、水利设施老化、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提出加大节能高效排灌设备研发、增加水利灌溉工程投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农业;灌溉;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48-02

农业离不开水,农业发展因水而兴,而水资源极其宝贵。我国水资源数量近年来趋于减少趋势,特别是北方地区中小水源径流量大幅减少,对北方地区现有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供水保证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一直存在的缺水与浪费并存的现状,有必要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保障农业用水和农业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地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农业和水利部门共同解决。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田水利排灌设施不完善

排灌机械已广泛应用于灌溉、排涝、防洪、供水等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中,但从排灌机械应用情况看,我国排灌机械低端产品比较多、高端产品少,产品能耗高、适应性差、智能化程度较低。全国91%的灌区采用地面灌水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53,这说明灌区一半左右的水资源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浪费掉。小型机电灌站运行期过长,机泵普遍老化,防渗渠道破烂严重,有的沟渠甚至被堵塞弃用。

1.2 农田水利工程普遍老化

许多地方对发展水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田水利的基础地位认识不深,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节水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许多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排灌建设标准低,排灌设施老化,存在灌溉涵管漏水问题,使很多水利设施成为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其补旱排涝作用。

1.3 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不足

有的地区偏重于大中型骨干水利项目,而对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补助资金少,争取项目难。地方财力普遍不足,影响当地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有的地区长期没有水患发生,对水利工程建设不够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分散,没有形成设施投入合力,导致有限的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1.4 劳动力及修护成本上升

土地承包到户后,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机制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公社集体所有制模式,动员广大农民投身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行不通,也很少有人主动参与。只有那些与己相关的农田水利工程,他们才会舍得出工出力。同时,农村种粮效益较低,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宁愿选择进城务工也不愿束缚在收入微薄的土地上,导致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让这些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参与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为此,绝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依靠项目资金支持,雇用施工队来完成,导致修建、维护等成本上升。

1.5 井灌区管理水平滞后

土地承包经营制的实施,给原本集体所有的小电灌站的后期管理带来困难,许多地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后没有专门人员管理,导致设备丢失、房屋损坏现象屡屡发生。近年来一些地区遭遇连续干旱,导致农田灌溉用水严重不足,一些机井水位严重下降,部分区域水井越打越深,吊泵现象时有发生,使农田灌溉工程设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好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工作的措施

2.1 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投入

水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各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环境。健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以国家、地方、社会和个人参与的社会化多元化投资模式,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减少国家投入资金不足压力,促进各地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完善与发展。利用金融融资渠道支持小型水利建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开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2.2 加快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备更新进程

替换老旧设备,开展排灌泵站节能技术改造,发挥排灌设备节水潜力,解决现存水利设备老化、损坏问题。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技术研发,借鉴国外先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技术及经验,开发研制出一套符合我国各地区不同特点的水利工程设施与技术,为我国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良性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2.3 加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技术普及力度

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节水意识与环保意识,使人们自觉参与到节水灌溉、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之中。轻小型喷灌机组因其机动灵活的特点,成为适于我国农村发展需要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灌溉设备,也是国家优先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设备,值得大力推广。实施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工程,有效减少灌溉劳力使用。通过节水灌溉,使农作物得到及时灌溉,提高灌溉保证率,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强业务培训,使农民能够利用先进设施与技术为农业生产服务。

2.4 加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监管水平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灌溉设备的运行管理机制,使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项目发挥更大效益。建立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限制用水量较多、水资源污染和破坏严重的产业发展。建立层级负责制,加强监管力度,及时维护与管理设施设备。建立水资源节约机制,促进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完善农田灌溉管理措施和制度,建立村级水务员管理体系,专职负责辖区内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管护。建立小型农田水利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控制用水,提高节水效益。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增强依法治水、以法管水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水和水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做到立法与执法并重,执法与监督并举。

2.5 加强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将传统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互配合,形成覆盖农作物生产全过程的节水技术体系,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利用率。根据不同节水农业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采取免耕播种施肥、地膜覆盖、秸秆还田覆盖等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选用耐旱作物品种,充分利用灌溉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和低耗的目标。加强农业与水利两个行业系统的配合和联系,从农业和水利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行业之间的界限,形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统一体,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开展节水农业技术联合攻关,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逐步建立起以乡镇水利(水保)站为主体,多种服务并存的基层水利社会化服务网络,保证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O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3: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

1 农田林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林带结构、配置、网格等级需要调整。由于林种树种单一, 林带组成简单;加之靠近承包田, 造林密度偏疏, 网格偏大, 超过其有效防护范围, 防护功能衰退。二是管理养护及病虫防治难度较大。全镇大中小型河堤、道路营造的林带、主林带、副林带大多落实了管理养护责任制, 签订了各种各样的承包合同。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 合同签订疏于形式, 监管时常不到位, 副林带随承包田到户而常常遭到破坏, 林种树种单一, 树木高大, 病虫防治难度较大。三是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由于副林带随承包田到户, 种植时没有组织专业队种植, 而由承包农户自已种植, 因而产生植树质量不高, 树塘过浅, 踩实不严;加上栽后管理水平跟不上, 造成成活率低。靠林带的农田由于受树木根系吸肥吸水、树冠遮荫等影响而减产, 无法经营的树贩乘机而入, 收买了靠农田的部分树木, 甚至收买了尚未成熟的幼小树木, 造成保存率低。四是林业生产与电力、通讯等存在矛盾, 在调整解决这些问题时, 林业往往处于被动局面。一些村组干部对农田林网建设积极性不高, 砍树出售情绪高涨, 伐后造林相当困难。

2 建设农田林网防护体系的必要性

2.1 生态效益

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沙, 减免旱、洪、雹等自然灾害, 改良土壤, 增加肥力。

2.2 社会效益

农田林网建设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木材,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林副产品, 而且还美化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2.3 经济效益

农田林网防护体系有效地发挥着对台风的阻挡和分散作用, 提高了农作物抗风倒伏的能力, 减少了农作物因风灾而导致的损失。

3 林网建设规划和实施

3.1 规划原则

分村分组全面规划, 分步实施, 因地制宜, 合理设置林网, 实行林随水 (路、堤) 走, 尽可能不占用耕地, 减轻胁地, 实行多林种、多树种结合营造混交林, 制定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管理养护承包责任制和分配制度, 提高广大干群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3.2 规划模式

农田林网体系由基干林带、主林带、副林带、辅助林及村庄绿化和小片林果组成。基干林带主要设置在王港河堤两侧、一卯酉河两侧;大丰干河两侧;南中心河两侧;中子午河两侧;小洋河东侧, 树种有意杨、水杉、柳杉。主林带设置在中沟公路两侧, 机耕道两侧, 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 主要树种有意杨、水杉。副林带配置在与主林带垂直的沟、渠两侧, 因地制宜地配置1~2行乔木。辅助林带是在主副林带之间、田间、小沟边、路边设置1~2行乔木, 因地制宜地配置。利用农田周围营造小片果园, 提高系统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村庄绿化要选择适合本地环境、地理位置、生存空间的树种, 挖掘潜力, 增加收益。

3.3 实施规化的具体措施

一是统一认识, 落实规化。各村组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农田林网系统对生产、生活、抗风等方面的重要性, 搞好宣传,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二是强化服务, 技术到位。林业站应搞好林业体系规化, 落实到具体沟、路、圩等, 从规化落实、苗木供应到挖塘栽植等方面, 必须按照造林技术规划办事, 开展技术培训, 造就一支懂技术的专业队伍。还要引进新品种, 推广新技术, 提高科技含量。

摘要:从林业生产的角度, 分析了南阳镇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及建设林网体系的必要性, 同时提出了规划原则和实施措施, 以全面实施林网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 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问题,必要性,规划,实施措施,江苏大丰

参考文献

[1]李秀江, 杨春花, 秦淑英, 等.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效益及评价方法[J].河北林果研究, 2000 (1) :89-94.

[2]于洪林, 何国俊, 蔡顺章, 等.宝应县果树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江苏林业科学, 2001 (3) :50-52.

[3]赵联远, 徐增美, 苏杰, 等.论兴化市林业建设的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J].江苏林业科技, 2001 (3) :55-57.

[4]彭国桢.巢湖流域生态林建设重点与措施[J].林业科技开发, 2001 (S1) :16-18.

[5]刘菊仙.衢县盆地农田防护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 2001 (5) :72-73.

篇4: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其次还兼有草牧场防护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综合构成以护田护牧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1.1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防护对象是霜冻、旱涝、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木品并美化环境。因此,对农田防护林的树种有以下要求:

(1)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在次生盐渍化地区还要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2)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3)深根性树种,侧根伸展幅度小,树冠结束不过分开张,对防护林区内的农作物不利影响较小;(4)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5)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6)生长稳定,寿命长。

1.2树种的配置

树种配置通常是采取树种与树种混交进行,常见的类型有乔木、和乔木混交、乔木和灌木混交、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配置3种类型,其中以乔木和灌木配置混交最好,可以形成复层林冠,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此外,由于农田防护林所处的立地条件一般较好,在考虑混交配置时,除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外,同时还应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林副产品和干鲜果品。

2.农田防护林的设置

2.1林带结构的选择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综合情况。不同的林带密度、宽度、树种组成构成保护效能不同的林带结构。根据组成因子的不同,林带结构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3中基本类型。

(1)紧密结构林带。是由乔木、灌木混交组成的复层林冠,整个林墙上下枝叶密被,无透光空隙,气流很难通过。研究表明,气流遇到林带后,很大部分被迫抬升,在背风面1倍林高处附近上空形成一个高速区,再立林带背风面近地层形成一个大的低速涡流区,垂直范围可达0.6倍林高,水平延伸可达8-10倍林高,在林前林后,气流呈不连续分布。在高速区和涡流区之间形成一个很强的速度梯度,能量向下传递非常强烈,使背风面风速很快得到恢复,从而缩小了防护距离。透风系数在0.1以下的林带弱风区出现在林带背风面1倍林高处,有效防护距离约为林高的15倍,平均降低风速48.9%,防风作用较小。

(2)稀疏结构林带。是由大乔木和亚乔木或边行配置灌木形成两层林冠的林带,整个林墙上下,枝叶分布均匀稀疏,具有透光孔隙,能穿过一定数量气流。其特点是:当气流遇到林带的阻碍被分为两股,一股被迫抬升,在林带背风面1.9倍林高处上空形成一个较小的高速区;另一股气流经林墙空隙中透过,在贴近地表层形成一个低速涡流区,其零值闭合线在4-13倍林高处之间,厚度达0.2倍林高。林带上空的急流区和近地层涡流区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弱的速度梯度,其变幅随林带疏透度的减小而增大,它直接影响到林带的防护距离。透风系数好为0.3的林带,弱风区在一般风速下出现在背风面的3-5倍林高处,为对照风速的25%-40%,有效防护距离为25-31倍林高,防护范围大,效果好。

(3)通风结构林带。是由单一的乔木组成一层或二层林冠的林带,林墙上部枝叶稀疏,具有均匀而大的透光孔隙,能通过中量气流,下部为缺少枝叶的树干,具有均匀的透光空隙。其特点是:气流遇到林带阻碍,被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气流被迫抬升,在林带背面上空2倍林高处出现第一个范围较小的急流区,其强度随林冠部位疏透度的减小和枝下高的降低而增强;第二部分气流从树干空隙中通过,在背风面林缘附近又形成第二个强度较弱的急流区,由于地面的阻力,这一急流区逐渐减弱为低速区直至消失,从而增大了它的防风距离;第三部分气流直接从林冠部位通过,在林冠背风面形成一个低速涡流区,并向下倾斜到近地层形成一个低速区,这个低速区和高速区之间的能量传递使贴地层的弱风区得以逐渐恢复到旷野风速。通风结构林带又分为高度透风和低度透风两种结构:前者林冠疏开互不衔接,成林后枝下高与林带高之比1/3以上,整个林墙高度透风,透风系数在0.7以上,弱风区出现在林后10倍林高处,降低风速达50%,有效防护距离为17倍林高,平均降低风速20.9%。后者林冠互相衔接,成林后枝下高与林带高之比在1/5以下,透风系数为0.5左右,弱风区出现在林后7倍林高处,降低风速50%-60%,有效防护距离范围达24-28倍林高,平均降低风速34%-41%。

上述三种林带结构,各有利弊,在应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紧密结构林带在风沙严重地区,容易在林带内和背风边缘低速区引起积沙,林带间距过大,条田中间引起风蚀,降雪较多的地区,还会引起堆雪,所以用作农田防护林带应是有条件的。

2.2林带高度、宽度和横断面

林带的防风作用、防护范围与林高有关,随着林高增加,林带的防护距离也增大。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林高与防护作用呈正比关系。因此,用高大乔木营造农田防护林带,是有重要意义的。

林带宽度指林带两侧,树冠垂直投影的距离,林带宽度与防护作用并不存在正相关,但也是一个英雄林带防风作用的重要因子。林带太窄,林墙薄,会形成高度透风结构,通风量大,效果当然很差;林带太宽,林墙厚,也易形成緊密结构,同样影响防护效果,同时还多占耕地。因此确定林带宽度,应以最大限度发挥防护林效能,最小限度占用耕地为原则。

2.3林带走向

农田防护林由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成。主副林带相互垂直交叉,构成农田防护林网。防止主要害风的林带称主林带,一般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防止主害风以外风力的林带称副林带。林带走向就是指主、副林带配置的方向。林带走向以林带方位角,即林带与子午线的夹角表示。林带与主害风的夹角称为交角。90°减去交角称为林带的偏角。

林带走向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以1年或几年的中风速≥8m/s的大风出现的日数及风向为依据,按8个方位角绘制害风风向频率图来确定主害风,再依此确定林带走向。最适疏透度和最适透风系数都是以主林带与主害风交角的减小,其防护效能也相应降低。

2.4林带间距的确定

林带间距指两条相邻的主林带或两条相邻的副林带之间的距离,包括主林带间距和副林带间距。主林带间距的大小,是由林带的防护距离和树高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害风越过林带后造不成危害的距离为主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副林带的间距大小,可根据防护效率的要求来确定,当防护效率要求为100%时,副林带的间距与主林带相等;当防护效率要求小于100%时,副林带的间距应大于主林带的间距。■

【参考文献】

[1]刘文平,宇振荣,郧文聚,肖禾,张茜.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18).

篇5: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

王传雄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新形势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社会的稳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少、农业效益低、人口压力大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增加,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二是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而原有的技术和条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可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二、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二是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三是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四是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老工程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机制,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过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五是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工程规划不合理,以及工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是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要建立完善的水法规体系,用法律手段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使水利建设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和打击水事违法案件,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划分事权,明确责任,进行分类指导。要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注意加强质量管理,制定激励政策,开展评优创先活动,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政策,调动各级大干水利的积极性。继续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二是加强农田水利科研工作。目前,国外已有较成熟的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科研成果,如覆膜法、喷灌法、滴灌法、循环水培法及抗蒸发剂的应用等。我国也有大量适应不同水文环境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如:黄土高原的水窖集水法、新疆的坎儿井引水法以及新近报道的水袋缓渗法等。在加强国外先进经验的引进和优良传统经验的发扬的同时,加强新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这要求国家对农田水利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和倾斜,要求各级政府制定吸引和稳定农田水利科研人员队伍的良好政策。

三是改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取消“两工”以后,除国家投资的大型水利工程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措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瓶颈,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应该开拓思路,以经济手段建立长效节水、办水利的机制。除用好国家安排的各项支农资金向农田基本建设倾斜外,应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国家已经立法对水资源收费、对环境污染收费,则水资源使用和环境改善的收益方自然可以视为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因此,水利及环境保护项目均具有企业的特质,可以招标由企业、集体、个人投资兴办。

篇6:农田防护林存在问题

(瓮安县玉山水库管理所 贵州 瓮安 550400)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功不可没,但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日益重视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1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们国家是一个相对干旱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总量不足以及时空分布不均衡,区域和季节性的缺水较为严重,这是我国水资源的自然现状。人口增长过快也加重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力度,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仅占到了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南北方降水量相差很大,所以要建设一定的水利工程来调节水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农田水利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还很欠缺,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再加上世界上农业大国对我国的冲击,所以要加大农业投入,重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来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并逐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

2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投入不足,建设缓慢

我国水利资金投入仍存较大缺口,除地方投入意愿不强投入不足,社会资金投入缺乏动力也是主要原因。农田水利设施仍然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水利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全面建立起来。部分地方投入责任落实不到位,有些项目形成“半拉子”工程,影响了工程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亟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制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当前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水利资金多头管理的现象严重,涉及的资金渠道及管理部门多,资金交叉重复和分散使用并存,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水利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重建轻管”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水利项目,建后管理维护不到位,有的设施存在淤积损毁、功能减退等现象。

2.2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代较长功能退化

农田水利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防旱、排涝以及储水,通过这些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加大了这方面建设的投入,但因为我国一些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都是建于20世纪的60、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远不能满足已有的耕地用水需求。而新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标准相对比较低,利用率也不高,这就给排水以及储水造成了一些影响,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是很不利,表面来看是设施年久失修而致,但实际却是由于投资力度不够而引起的。

2.3农田水利设施在施工前的勘探设计中存在着不合理

农田水利建设施工之前要有一个完整的项目计划书以及可行性分析报告,这样才能对整个工程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但由于施工企业经费的紧张以及管理的不到位,有的只能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而不能真实地对当地农业水平以及生产及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因此不能做出全方位的考察,也达不到标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

2.4 设备不足,技术落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于水资源需求旺盛,但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欠缺,技术落后,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虽然也有提灌站和输水渠道,但是都是上世纪 60-80 年代修建的,标准低、配套差、年久失修;水塘无法蓄水,输水渠道垮塌、渗透严重,不能满足村民需求。水利设施陈旧失修,不仅不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需求,而且也无法抵御自然灾害。

2.5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监理工作做得不规范

监理工作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一些工作人员对工程的监理工作缺乏认识,认为这是一项没必要的工程,即使设置了这样的岗位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有些施工单位则简单地把监理人员当成了质检员,这些做法已经完全模糊了监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施工商是工程中监理人员的主要监理对象,这其中也存在着为省成本而减少投入,甚至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与监理人员好好配合等,这都使得监理工作举步维艰,从而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3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水利资金投入,根据地区特点全面发展农田水利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瓶颈”问题一直令人担忧。由于投入不足的原因,水利一直面对建设滞后、保障水平偏低的尴尬,概括而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大江大河防洪体系需要完善,城市防洪标准需要提高,病险水库需要加固,新增加工程需要建设,贫困地区缺水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国家要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专户管理,专项用于水利兴修重点工程和水毁工程补助,整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小农水、水保等涉农资金,发挥资金规模效益。

3.2 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为了高标准建设好投资的水利工程项目,各项目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在已有的各项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程管理人员、项目监理人员的职责;严格按程序施工。施工中,各项目管理、监理人员要对每道施工工序质量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对施工企业不按施工程序操作、质量不合格、不听从管理人员和监理指挥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要采用量化指标,精确控制每道工序,将一切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严格考核施工队伍,落实奖惩办法。施工中,各项目经理、现场五大员要确保到岗到位,各施工企业必须认真按照《施工需知》组织施工。项目法人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要始终把握工程建设质量关,从严要求参建各单位,精心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程进度。项目法人要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按照施工计划上足施工机械和施工队伍,抓紧施工。做到定期结账、定期评比,将各项指标纳入考核内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3.3 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的看护和保养工作 坚持探索创新,突破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租赁、承包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调动承包大户的积极性,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看护和保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按照“谁承包、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将责任落实到当地的群众身上,由他们专职负责看管和维修,采取专人排查与群众举报相结合的模式,指派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定期检查指导水利工程管护情况,督促各负责人员把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措施落实到位,进行科学管养。同时,还要公布农田水利设施保护监督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及时举报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

3.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专业的农田水利工程人才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以及科学管理都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所以要做好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工作。鼓励员工进行学习并定期进行考试,以督促他们更好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农田水利的人力资源提供扎实的保障。

4结语

篇7:农田防护林的营造

农田防护林的营造

0 引言 营造农田防护林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风沙、干旱,调节气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根本措施之一.新源县自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搞基本农田建设以来,农田防护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新源县农田防护林所起的`作用及营造技术总结如下.

作 者:丁雪梅 张红艳  作者单位: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林业站,新疆伊犁,835800 刊 名:新疆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S7 关键词: 

篇8:阜新地区农田防护林胁地问题探析

同时, 由于农田防护林的根系与就近的农作物存在抢夺养分和水分的情况, 加之防护林的荫蔽作用影响了附近农作物的光照吸收, 形成了林网的胁地效应, 造成农作物减产。胁地作用在阜新地区的影响定性研究已经确定, 定量研究开展不多。根据阜新地区的特点, 选取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较好的章古台镇和较差的阿尔乡自然屯作为样本, 试图研究胁地作用在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定量效应。

1 不同胁地类型对占地的影响

1.1 林带边沟占地影响

按农田防护林网的规划, 林带边行到保护沟的距离 (林带边) 和林带侧沟 (指边行外1 m保护沟) 宽均为1 m。目前阜新地区防护林有正方田和长方田2 种, 规格分别为500 m×500 m和500 m×1 000 m , 正方田规格林带边和沟所占面积约0.4 hm2, 占方田面积的1.6% ;长方田边沟占地面积约0.6 hm2, 占耕地面积的1.2%。这2 种类型占地均不可避免, 在设计方田时需统筹规划[1,2]。

1.2 生产用地占地影响

阜新地区的正方田或长方田垂直于林带两侧均有磨牛地或机耕路, 一般宽为3~5 m。这种用地占地在农业生产上属于必需, 一般结构为防护林与道路结合型, 数值稳定。其占地面积按阜新地区生产实际的方田推算, 正方田和长方田的计算方式不一致, 500 m×500 m正方田磨牛地面积0.3~0.5 hm2, 占方田面积1.5%~1.7%, 500 m×1 000 m长方田根据地势不同有东西向和南北向, 一般情况下, 东西向占地面积0.3~0.5 hm2, 占方田面积0.07%~0.09% 。 南北向占方田面积1.5%~1.7%, 对2 种走向进行加权平均, 在阜新地区磨牛地占地率为1.1%~1.3%。

1.3 无林带对边缘作物弱苗的影响

通过对阿尔乡5 个地块的2 块玉米地和3 块大豆地进行调查, 表明边缘作物均占一定土地面积。据调查的面积8.73 hm2, 其中南北向两侧弱苗面积为0.13 hm2, 东西向两侧弱苗面积0.204 hm2, 边缘作物 “四至”面积共计0.334 hm2, 占调查面积的3.8%。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 正方田和长方田如无农田护林网, 边缘作物弱苗所占比例:方田弱苗率为1.48%;长方田弱苗率, 东西垄为0.98%, 南北垄为1.24%;2 种垄边缘弱苗率平均为1.11%。

据实测调查, 阜新地区农田东西两侧均有边垄的, 农作物生长发育不理想, 在南北地头2.4~2.6 m以内均会受到负面影响。而缺少农田护林网的田块, 边缘作物生长发育迟滞, 植株不高大, 长势不强壮。

1.4 方田胁地比例

据实测调查, 林带沟边占地率、方田磨牛地占地率和无林带农田边缘作物弱苗率和为2 种方田合理的胁地比例, 即3 类胁地的临界距离为500 m×500 m正方田和500 m×1 000 m长方田临界胁地距离均为6 m, 由此可知, 在阜新地区农田林网6 m以外的胁地是由林带存在导致[3,4]。

根据上述调查推测结果, 选取章古台镇和阿尔乡两地共10 块地作为调查样本, 调查发现, 70%的农地净胁地率小于2%, 30%农地超过2%, 在净胁地率超过2%的地块, 主要原因是其中2 块地林网缺少林地保护沟, 或有保护沟均浅, 甚至被填平。

2 保护沟对林带胁地影响

通过实地测查, 保护沟对林带的胁地距离具有明显正向影响。无保护沟的林带胁地距离等于甚至大于林网垂地距离, 胁地距离为林网垂地距离的105.4%。具有保护沟的林带, 在林带沟较浅的极端情况下, 胁地距离为林网垂地距离的66.7%, 胁地距离为林网垂地距离的65.8%, 无保护沟的林带胁地距离与有保护沟的林带胁地距离在同等比例上相差39.6%。由此可知, 在阜新地区农田林带挖侧沟对减少胁地距离具有明显作用。

3 林带方向对胁地程度的影响

通过实地测查发现, 由于林带胁地的方向对于光照时间、强度等不同的影响, 导致对胁地距离影响显著。在阜新地区, 林带的西、南侧胁地距离为林网垂地距离的63.3%, 林带的东、北侧胁地距离为林网垂地距离的85.5%, 西、南侧与东、北侧胁地距离相比小22%, 差距显著。

不同林带胁地的方向对于胁地距离比的影响显著, 为指导挖沟防胁的顺序和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 也为设计农田的道路或乡村公路的方向以及合理配比树种提供依据。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阜新地区农田防护林正常的净胁地率为2%, 挖侧沟净胁地率为1.42%, 无侧沟净胁地率在大旱之年为4.73%。林带方向对于胁地的程度具有显著影响, 林带为西、南侧的胁地距离比较东、北侧的胁地距离比下降17%。林网垂地距离在6 m以下情况, 林带胁地问题影响不显著。阜新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带出现规划设计不合理, 路、林、渠结合不到位;重建轻管, 沟渠出现未建、轻建、疏于管理等问题;林网根系沿土层延伸, 侵入就近农田, 与农作物争水肥,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为了减少林带胁地的危害, 坚持建设标准, 开挖侧沟, 种植抗旱作物等措施。坚持树林、沟渠、道路相结合的农田基本建设规范, 减少胁地影响。林带近农地一侧挖侧沟隔断树根, 挖侧沟注重深度, 一般沟深以80 cm为标准, 可提高而不可降低[5,6]。在阜新地区护林带的两侧需种植谷子等抗旱作物, 对地头植株要加强中耕、施肥等田间管理, 减轻胁地危害的程度, 从而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增产稳产的效应。

摘要:通过阜新地区农田防护林胁地影响调查, 分析不同胁地类型对占地的影响、保护沟对林带胁地影响、林带方向对胁地程度的差异等问题, 提出阜新地区林带净胁地率在2%;林带方向对于胁地程度影响显著, 林带为西、南侧的胁地距离比较东、北侧的胁地距离比下降17%;林带两侧需挖侧沟断根, 沟深要超过80 cm。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胁地类型,边缘作物,保护沟,辽宁阜新

参考文献

[1]刘康, 朱玉伟.新疆杨农田防护林胁地影响的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 1996 (4) :36-43.

[2]赵英铭, 章尧想, 郝玉光, 等.从胁地角度浅谈农村集体林权管理对策[J].防护林科技, 2013 (1) :36-39.

[3]张鸿斌.农田林网胁地及其防止措施[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2) :106.

[4]朱玉伟, 王永红, 陈启民.新疆150团农田防护林胁地效应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0 (4) :9-11.

[5]王洪锋, 刘德凯.浅谈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与胁地现象的克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6) :154.

上一篇:小学教学水平展示月活动方案下一篇:关于学生作文心态调查及以读促写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