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讽刺伯父的故事

2024-05-01

海涅讽刺伯父的故事(精选4篇)

篇1:海涅讽刺伯父的故事

【人物介绍】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海涅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代表作有《诗歌集》、《罗曼采罗》等。

篇2:海涅讽刺伯父的故事

这位百万富翁是个银行家,也是个吝啬鬼,他不仅不把海涅当侄儿对待,除了给海涅干仆役的工作外,而且对海涅学写诗极为不满,时常出言侮辱,

小学生作文大全

海涅忍无可忍,决定教训一下这个犹太佬。一天,在许多人聚会的宴会上,当着他伯父的面,对人说道:“胎教是很重要的,我母亲怀孕时阅读高雅的文艺作品,所以我便要成为诗人;而我伯父的母亲怀他时阅读强盗小说,所以我的伯父便成了银行家。”

篇3:海涅讽刺伯父的故事

一、开篇方式:引起好奇, 步步导入

《华威先生》一开头没多久, 便出现了华威先生的口头禅:“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可总是没有时间……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1]华威先生的“忙碌”置于文章开头, 让读者自然地产生好奇之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如此之忙碌?又在忙些什么?就是这样一种在文章开头把作文主人公的一个片段抛出的手法, 将读者一步步引入作者已设的环境。这样的开头, 在张天翼后来的童话《罗文应的故事》中也使用到了:

“六年级的同学们和几位解放军叔叔交朋友, 常常通信。第二小队队员们有一次写去一封信, 信上讲到了罗文应的事情, 是这样写的:

叔叔们:

收到你们的信, 我们高兴极了。

你们说:‘罗文应进步了, 入队了, 真是一个喜讯。这是你们给我们的一份最好的礼物。’我们读到这里, 欢喜得把罗文应抬了起来。罗文应又是笑, 又是眼泪直冒。”[2]

罗文应是何许人?为何他加入少先队成了给解放军叔叔最好的礼物了?带着这样的疑问, 我们也会继续往下阅读, 一探究竟。

再如《不动脑筋的故事》的开篇:

“有一天开故事晚会, 赵家林讲了一个怪没意思的故事, 是这样开头的:‘有那么一个人, 上课不用心听讲。做起功课来, 自己懒得动脑筋, 净想依赖别人……’”[3]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动脑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种引人入胜的写作手法, 在童话中是极为必要的。对于一个儿童读者, 任何作品的写作目标都只能在成功吸引儿童阅读注意力的情况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故事发展:片段构成, 循环反复

再看《华威先生》接下来的部分, 依旧是由一个个零碎片段组成, 但很明显的是都在围绕人物与开篇出现时的形象而展开的片段。华威先生怎么忙呢:“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我提议!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的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好了, 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 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 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好了, 抱歉得很, 我要先走一步。”[4]非常零碎、细琐的片段, 表面上似乎忽略故事情节完整性, 实则通过这些使人物形象完整化、立体化。而且, 接下来的故事大部分是循着前面的情节反复。这样的小说故事没有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 但却在反复中达到效果的高潮———极具讽刺意味, 让人渐渐悟出了其中的反讽味道, 最终达到教育警醒读者的目的。

《不动脑筋的故事》中的赵大化又是怎样的循环故事呢?“赵大化老是怪别人对他帮助不够。他说要帮助, 就是什么事都得替他想好, 做好。他自己可从来不动脑筋。”“赵大化记不得自己的年龄。妈妈说是跟他说过, 说他到了9月1号就满十四岁, ———可是这太复杂了, 他不能伤这个脑筋。他叫妹妹:‘妹妹, 你是个好孩子, 你给我记住吧。’”“……我才不伤这个脑筋呢。”[5]一件件事情体现了赵大化是如何不爱动脑筋的。

《罗文应的故事》中, 罗文应“可是今天———今天已经星期六了。刚要用功, 又马上会遇到假日。不如从下星期一起吧”。[6]罗文应就在一次次的缺少时间观念中看着时光流走而自己却什么都没做, 一次次地下定决心, 一次次地失败收场, 总是禁不起外在的诱惑, 回家路上逛着市场就忘了准时回家做作业, 路边看到打克郎球也看得忘了回家。

当然, 由于小说和童话的读者群不同, 在小说《华威先生》中的情节往复次数较少, 反复部分讲述也较简略, 而在后来的童话作品《罗文应的故事》和《不动脑筋的故事》中, 张天翼的反复情节就写得比较详细, 这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不论情节往复次数的多与少, 都是要达到作者的目的———通过讽刺、否定故事中的人物来警醒、教育读者。

三、故事结局:没有结局, 文学教化

《华威先生》的结尾:华威先生因妇女节组织的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找他而愤怒, 他设法把战时保婴会的一个负责人找来:“……以后万一———如果你们的工作出了毛病, 那你就要负责。”“如果我刚才说的那些你们办不到, 那不是成了非法团体了么?”[7]终究, 华威先生达到了目的———当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 在委员开会的时候匆匆发表一两点意见然后离开。因为日本问题座谈会没有邀请自己而愤慨不已。“……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 怎么不告诉我?”“好啊!你们秘密行动……”[8]这一次对方也动火了, 华威先生的参会目的并没有实现。小说最后, “‘唉, 你看你看!现在的青年怎么办, 现在的青年!’……”华威先生的希望落空, 小说却没有写出鲜明的结局。这样的结尾, 实际上不仅是在讽刺华威先生的官僚, 而且是在教育读者, 不应该像华威先生那样, 追求形式、表面工作、不解决实质问题、官僚。

《不动脑筋的故事》的结尾:

“‘妹妹快开门, 快!妹妹!’

这几路南的人家住着一位老奶奶, 头发全白了。这时候她正跟她一个小孙女儿讲故事呢, 听见大门响, ‘谁呀?’就走去开了门。

赵大化抬头一看, 不觉倒退了一步。

‘哎呀妹妹!怎么……’他吃惊得说不出话来, ‘我出去了才多大一会儿呀, 你就长得这么老了?’

他的家正好在斜对面。他妹妹在院子里洗书包, 仿佛听到赵大化的嚷声, 她赶紧就跑出来, 看是怎么回事。她瞧见赵大化正指手画脚地跟那位老奶奶交涉, 他硬要进那家屋子里去换衣裳。

妹妹忍不住地嚷了起来:

‘瞧你这迷糊劲儿!连自己的家都认不得了!’

赵大化住了嘴, 转过脸来瞧瞧他妹妹, 搔了搔头皮:‘这是哪家的小姑娘?可真奇怪!我跟我妹妹说话, 干你什么事呀?你那么嚷!’”[9]

《不动脑筋的故事》和《华威先生》都是没有明确结局收场的, 使作品的讽刺和教育意义更鲜明。

《罗文应的故事》的结尾:

“‘我没有工夫, 现在不是玩的时候。’罗文应一面走一面打手势, ‘小朋友, 你也早点回家去吧。’”“现在呢, 罗文应已经养成新的好的习惯了。不是玩的时候你要引他玩, 他才不理这个碴呢。他按时学习、劳动、运动、休息, 不再浪费时间。在家里也有工夫帮助妈妈做事, 有工夫照顾妹妹了。”[10]

两则童话的结局也是对读者的教育, 《不动脑筋的故事》通过赵大化没有结局的结尾, 提醒读者小朋友要善于动脑筋思考, 《罗文应的故事》则是以罗文应改掉坏习惯为榜样, 告诉小读者不要浪费时间, 应该充分利用时间, 养成好习惯。

不论是小说还是童话, 三篇作品无不说明张天翼受到左翼作家联盟的影响, 倡导文学的教化作用。这也一直贯彻在张天翼的儿童文学中, 无怪乎有研究者觉得张天翼的童话是带着沉重的幻想翅膀———教化的目的。

摘要:作为左翼作家的张天翼, 以他的讽刺小说和童话故事让人们一直铭记他, 本文通过比较《华威先生》和童话故事《罗文应的故事》、《不动脑筋的故事》, 以开篇方式、故事发展、故事结局三方面总结张天翼在这两方面的写作联系。

关键词:张天翼,讽刺小说,童话故事,写作联系

参考文献

[1]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51.

[2][6][10]张天翼.罗文应的故事[N].人民文学, 1952, (2) .

[3][5][9]张天翼.不动脑筋的故事[N].中国少年报, 1953-11-23.

[4]张福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52.

篇4:海涅讽刺伯父的故事

《一李□小

时杰的

故高事庆》中

张的红象梅征

与讽刺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 (1851~1904年) 39岁时才开始写作, 很快就崭露头角, 获得成功, 在其后短短的十年里, 她驰骋文坛, 发表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长篇小说, 成为一位很有建树的女作家。凯特·肖邦因其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觉醒》 (The Awakening) 而著称于世。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虽然不到2000字, 却集中地、戏剧性地表现了一个女人的自我意识的突然发现, 并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最初发表在1894年的《Vogue》杂志上, 当时作家使用的标题为《一小时的梦想》。其中对现实空间场景中象征性的场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讽刺性的对立, 是作家对人的内在精神困境的意象表现。

《一小时的故事》一文通过马拉德夫人初闻出门在外的丈夫意外去世的消息时的万分悲痛, 到后来突然看到丈夫平安回来时喜极而亡的故事, 反映了19世纪末,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压抑和对自由的渴望。由此讽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悲哀, 由于男女不平等而产生的许许多多的悲剧。这部短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其中象征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既丰满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又渲染了主题内容, 达到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同时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景象, 反映出社会背景下的婚姻、家庭和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从象征角度进行分析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 (象征体) ,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这些象征体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一小时的故事》这部短篇小说中, 凯特·肖邦广泛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当马拉德夫人得知丈夫离世的消息后, 一个人独自在房间里, 有这样一段描述:她看到了屋外广场上, 充满新春气息的树梢是那么的兴奋。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户下面的街道上, 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传来缥缈的歌声, 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对着她窗户的西边天空上, 层层叠叠的云朵之间, 露着蔚蓝蔚蓝的天空。屋外的广场、新春气息的树梢、屋檐下的麻雀和蔚蓝的天空, 这些自然景观对于一个被男权社会所禁锢的女子来讲, 此刻都昭示着一个词———自由。这段景物描写给我们呈现出马拉德夫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求, 烘托出其对未来生活无比盼望的深切愿望。

从讽刺角度进行分析

讽刺常伴随着对比, 诸如现实与预想的对比, 已经经受与即将得到的, 她曾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 她祈祷长寿, 而仅仅一小时后, 她就死于心脏病突发, 喜极而亡。在这对未来自由生活和独立人生的期盼与喜极而亡的强烈对比下, 我们读到了在当时社会对于女性价值的漠视和自由精神的束缚, 剖析了妇女对于自由的追求只能以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现实。

小说的出色之处在于作者采用了不同的叙述层面, 使读者去分享女主人公的内心, 而她周围的人却仿佛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此外, 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超前的, 丈夫离世, 马拉德夫人悲伤不已, 但内心却憧憬着并陶醉在自由独立为自己而活的未来生活里。丈夫平安归来, 在周围人看来她是喜极而亡;而设想到如以前一样压抑禁锢, 她心中有更多的无奈。马拉德先生的死讯和平安归来, 马拉德夫人的憧憬期盼和最终的喜极而亡, 这交替的生生死死, 演绎出男权社会中如主人公马拉德夫人一样的大多数女性,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配角身份。

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分析

这部短篇小说的主题是体现女性较低的社会地位和她们对自由与独立的热切盼望。因为缺乏自我主张和自我存在感, 她们度日生活并非为自己, 而是为丈夫。马拉德先生的死似乎是解放其妻子, 使之自由的唯一途径。可悲的是, 只是在这一小时里, 马拉德夫人才畅想了她美好的自由生活。马拉德夫人的死暗示出她对摆脱男性统治, 追求身心自由的迫切愿望。

在这部小说中, 没有提到过孩子, 一方面暗示出这种自由的彻底性, 一方面似乎告诉读者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十分美满。但是她丈夫对她爱护有加, 他看着太太时“脸上总是充满爱意”, 然而她感受的却不是幸福, 而是枷锁, 当她初听到丈夫去世时, 她表面上痛哭流涕、悲恸欲绝, 然而她却抑制不了内心得到解脱的喜悦。

凯特·肖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 表现了婚姻、家庭、道德及人性的一个角落, 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及两性关系与实际的矛盾。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突然间觉醒, 她们开始渴望自由, 可又迫于当时男权社会的现实, 使她们得不到自由, 最后只能以死的方式来获得另一种自由, 这其中有多少无奈和悲哀。而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给人以更为震撼的结果。在女主人公终于试图开始寻找自己的生活, 体验到可脱离男性追求自由的快乐时, 却必须回归现实。她原本是本能抗拒改造同化自己的外力, 但作为一个女性, 一个本应在社会上独立的个体, 在这强大的男性意识社会体系中, 显然, 没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她, 抗拒是没有多少机会的。故事的结局充分揭示了女主人公渴望独立和自由, 又逃不出被社会吞没或同化的必然悲剧。

参考文献

[1].杜荣芳:《明晰和复杂的高度统一——试析〈一小时的故事〉的空间叙事》, 《重庆文理学院院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林六辰:《编著英美小说要素解析》,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3].刘卓、王楠:《女性意识的顿悟——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探析》,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6) 。

上一篇:WPS文字中怎么给文字添加删除线下一篇:关于利用名言名句写作的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