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2024-04-24

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精选5篇)

篇1: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时间:距今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 发现时间:1921年和1929年 主要发现者:裴文中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已经懂得使用磨制石器。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第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④生活用具:彩陶; 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2、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 ③制作乐器,学会天文和历法知识。

3、黄帝发明①建宫室(房屋),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长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算盘,伶伦制作音律。

4、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主要事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黄河。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亡国之君 夏 禹 公元前2070年 阳城 桀 商 汤 公元前1600年 亳 纣 西周 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周幽王

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5、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6、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4)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 齐家 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商朝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 等级 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

2、甲骨文记事.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 王懿荣 首次发现甲骨文。

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 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已知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 汉字 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 业: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促进了生产力变革性的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 业、冶铁业、纺织 业、煮盐 业以及 漆器 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 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 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2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 诸侯国 的经济支持。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影 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 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商鞅变法

时 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 国君 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 世袭 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 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代表思想家: 思想家 地位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人民互 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孟子

儒家的代表

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儒家的代表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道家的代表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 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 独立的人格

韩非 法家的集大成者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 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 大国之一。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 广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西汉初期实行的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3 “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的实施与来源: 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影响: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9 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1)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2、概况: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创立 太平道 教的 张角,势力壮大起来。

2、过程: 183 年,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腐朽的东汉政权迅速 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但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

3、评价: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 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过程: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 长安,历时13 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1、背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路线:从长安穿过 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3、影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1、时间:公元前60年

2、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

4、东汉明帝派 班超 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二、张仲景和华佗

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 1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史记》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既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典范。

四、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

作用: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作用: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丕是三国时期第一个称皇帝的。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在229年于建业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229年。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于(263)被魏国灭亡。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八王之乱期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內迁,历史上成为“五胡”。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到5世纪,历史上先后形成了15个政权,加上南方的成汉,为十六国时期。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的时间、317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

2.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 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3.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 “荆扬晏安,户 口殷实”。

二、南朝的政治(从420年——589年)

1.东晋灭亡后170年里,先后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历史上统称南朝时期)。

2.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 主要表现: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所以,南朝与北朝的实力对比中明显居于弱势地位,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⑤ 江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典型)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公元493年后,北魏统一了十六国,建立起自西晋灭亡(317年)统一的国家。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齐民要术》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 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主要记载了我国北方的 农业种植科学技术,也反应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农为本”的务实精神。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北朝的时期的郦道元,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

2、《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1、东汉后期,书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而东晋的王羲之则是书法的集大成者。

2、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辉煌的石窟艺术

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篇2: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

发现时间:1921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地位: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作用——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

(4)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 齐家 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商朝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

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

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第2 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约6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区域:黄河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 ④生活用具:彩陶;

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

区域:长江流域

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

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

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原始农业耕种方式: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翻土。

4、原始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发展。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1、四五千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交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后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习惯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

2、炎帝发明:①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制盐;

③制作乐器,学会天文和历法知识。

3、黄帝发明①建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长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隶首发明

算盘,伶伦制作音律。

4、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5、禹的高贵品质:无私奉献、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

朝代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亡国君

公元前2070年

阳城

公元前1600年

西周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周幽王

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4、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5、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周军占领都城,商朝灭亡。

6、西周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 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 等级 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 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鼎。

2、甲骨文记事.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 王懿荣 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 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 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 汉字 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业:春秋时期,出现了 铁制 农具和 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 业、冶铁业、纺织 业、煮盐 业以及 漆器 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 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 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天子甚至要依赖 诸侯国 的经济支持。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 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 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商鞅变法

时 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方面:建立县制,由 国君 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 世袭 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

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 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代表思想家:

思想家

地位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人民互 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孟子

儒家的代表

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儒家的代表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庄子

道家的代表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 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 独立的人格

韩非

法家的集大成者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 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与来源:

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盐铁专卖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9课 秦统一中国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2、概况: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创立 太平道 教的 张角,势力壮大起来。

2、过程:

年,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腐朽的东汉政权迅速 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但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

3、评价: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秦的暴政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 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赋税;(3)残酷的刑法;(4)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大地区称作西域。

为奸

2、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陈胜、吴广起义

3、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 长安,历时13 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 广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

二、丝绸之路

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1、背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

2、路线:从长安穿过 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

3、影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 楚汉之争

4、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

三、对西域的管理

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

1、时间:公元前60年

2、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 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最高长官。

3、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

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

4、东汉明帝派 班超 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2 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一、造纸术的发明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文景之治”

二、张仲景和华佗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四、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208年,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赤壁之战为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在229年于建业称帝,国号吴。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和统一: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0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二、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317年,司马睿,建康。

2.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

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3.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二、南朝的政治

1.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怎样频繁更替的?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2.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

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⑤ 江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 淝水之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齐民要术》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

2、《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5、辉煌的石窟艺术 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篇3: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 页, 安排的是“1.2.4 绝对值”, 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1) 如果a>0, 那么|a|=a;

(2) 如果a=0, 那么|a|=0;

(3) 如果a<0, 那么|a|=-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 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 意思就是‘a是正数’;a< 0, 就是 ‘a是负数 ’了呢? ”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 页, 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 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再翻过一页, 到第12、13 页, 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 (1) 正数大于0, 0 大于负数, 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 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 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 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 已经行驶了12 小时, 离乙地还有380 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 然而小学4 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 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 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 有什么说什么, 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 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 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 ”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很明显, 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 页第6 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 倍还快20 km / h, 半小时后两车相遇, 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 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 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 解出x = 192时, 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 肯定是我做错了, 不是方程列错了, 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 有的暗自得意, 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 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 ”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 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 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 哪有跑那么快的? 慢车车速就达到192 千米/时了, 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 千米/ 时.这时, 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 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 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 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 上) 第79 页里, 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 4x = 24;

(2) 1700 + 150x = 2450;

(3) 0.52x - (1 - 0.52) 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而老教材七年级 (上) 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下) 第88 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和) ,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 4x + 3 = 5x - (x - 2) .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 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 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 这个等式 (方程) 实际上就是:

(2) 4x + 3 = 4x + 2.

很明显, 无论取何值, 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 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 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 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 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 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 “方程成立”和 “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 尽管仔细辨析, 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 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 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 也就是说, 按照新教材的说法, 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 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 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 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对吧?所以, 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是个恒等式, 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 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 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 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 (a, b是常数, 且a ≠ 0) 的方程, 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 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 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 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 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 按建构学问之构想, 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 到现在为止, 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或者不含分母, 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 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 (a、b是常数, 且a ≠ 0) .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系数不等于0. 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 (2012 年版)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第3版.

篇4: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已知绿色植物大约有50多万种

种类

特 点

功能

藻类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多数生活在海水中,

衣藻(单细胞)、水绵、海带、紫菜等。全球放氧最多的植物

苔藓植物

有茎和叶的分化,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叶只有一层单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很容易侵入细胞

墙藓、葫芦藓、地钱,把它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

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卷柏、贯众、满江红等。遗体逐渐变成煤

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松的种子是裸露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产生种子

被子植物(种子被包在果实之中),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植物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的,他们是由一种叫孢子的单细胞生殖细胞繁殖后代,所以称谓孢子植物。

3、种子的表面有层种皮,里面有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

4、单子叶植物:有胚乳,一片子叶,如水稻、玉米:双子叶植物:无胚乳,两片子叶。

5、苏铁、银杏、水杉有活化石之称;红豆杉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2、种子的萌发既需要环境条件,又需要自身条件。缺少任何一种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和成活的,种子是饱满的且度过休眠期。

4、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我们吃的豆芽主要吃的是胚轴。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可以增加吸水的面积,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根  冠:保护作用。

5、地膜覆盖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好处?可以提高土壤温度,防止水散失,促进种子萌发。

6、 根尖的结构与功能(自上而下)

7、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移载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因为避免损伤根毛;为什么载花或种庄稼,都需要经常松土?为根提供充足的氧气。如果人们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土壤缺氧,影响了根的呼吸。植物体的根受到损伤,它的生活会受到影响,是因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都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又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8、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芽轴发育茎,幼叶发育成叶,芽原基发育成芽。

9、植物的生长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的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向上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氮、磷、钾)。

10、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花药-花粉和花丝)和雄蕊(柱头、花柱、子房)等组成的。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一朵花最主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

传粉:花药成熟后自然裂开,散放出花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的类型:昆虫传粉、风传粉。

传粉的方式有两种:昆虫传播、风传粉。玉米的果穗常有缺粒的,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主要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所以要采取人工授粉。

靠昆虫传粉的花称为虫媒花,靠风传粉的花为风媒花;

虫媒花的特点:颜色鲜艳气味芳香,而且在子房的基部还生有蜜腺,能够产生甜甜的花蜜。如:桃花、李花、苹果花、油菜花。

风媒花的特点:花粉多而且轻盈、容易被风吹散、他们的柱头上常有分叉和粘液。如:玉米、杨、柳等

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有卵细胞,它与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11、果实与种子的形成

植物完成受精作用之后,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柱头、花柱等结构随之凋谢,而雌蕊的子房却继续发育。

子房:发育成果实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胚珠:发育成种子 受精卵:发育成胚

12、有的花只开花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不结果的花叫“谎花”,因为雄花不结果。

果实:苹果、葡萄、西瓜、葵花、豆角、玉米、小麦

种子:蚕豆、绿豆、芝麻、花生豆、西瓜子、杏仁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蒸腾作用:水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蒸腾作用发生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完成的。。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和水蒸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带动植物体对水、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②可以降低叶片温度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蒸腾作用的应用: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对移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篇5: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

2、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睾丸

阴茎:排精、排尿

3)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4)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发育: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

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功能特点 心脏 结构、功能完善化 ;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 子宫内膜坏死、脱落。

出血 :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5、计划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

上一篇:事业单位放弃面试申请下一篇:致袁隆平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