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

2024-05-06

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通用11篇)

篇1: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

Xx市中医院肾综合症出血热知识

培训工作总结

为了加强应对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我院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技术骨干参加了Xx市卫生局出血热培训会议,又根据上级的要求于2012-1-4日和2012-1-5日对我院全院工作人员分两批进行了专题培训。

医院分管院长Xx到会并重申相关规章制度,就目前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要切实提高对肾综合症出血热的认识;二要认真落实相关的防控措施措施;三要切实做好与疫情相关的各项工作;四要加强对各类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我院内科主任Xx

详细讲解了卫生部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方案”及国家疾控中心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诊疗要点》。Xx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及院感经验,强调了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诊断、救治要点,让院内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流行概况、流行病学、病原学,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知识,诊断治疗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结束后当场进行考试,成绩记入考核。

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认识,强化了防控措施,为我院防治流行性出血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Xx市中医医院医务科

2012-1-5

篇2: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

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

2性。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 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 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

三、诊断依据:

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

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

四、入院后治疗:

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 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 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 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

五、知识回顾: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传播。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临床表现:

1.发热期

(1)发热

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续3~7日。

(2)全身中毒症状

1)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2)多数病人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3)重症病人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1)充血特征

三红(颜面、颈、胸部潮红),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

2)出血

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淤点;黏膜出血可见眼结膜和软腭黏膜,尤以软腭出血更具有特征;少数病人内脏可出血变现为呕血、咯血、黑便等。

3)渗出与水肿

主要表现为球结膜水肿,斜视时在内眦部出现“涟漪波”。2.低血压休克期

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多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6天,一般持续1~3天,血压下降初期病人颜面仍潮红,四肢温暖;随休克加剧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重症病人出现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少尿期 多发生在起病后的第5~8天,一般持续2~5天。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

4.多尿期 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一般持续7~14天。多尿期分为三个阶段:1)多尿早期(移行期),尿量每天500~2000ml。2)多尿期,尿量超过2000ml/d,多3000~5000ml/d,症状逐日减轻,氮质血症逐渐好转,此期易引起水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钠、低钾等。3)多尿后期,尿量由高峰回复至正常,主要表现基本消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五、护理问题及措施(1)护理问题: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主要与病毒血症有关

护理措施:

1、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

2、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皮肤出血。少用解热镇痛药,以免大量出汗引起低血压,定期测量血压。

3、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4、液体疗法是主要治疗措施。

评估:体温下降

(2)护理问题:皮下血肿 相关因素:静脉穿刺有关

护理措施:着24h内 禁止热敷,用冷敷,冷敷后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皮下血肿的面积有无扩大,有无加重。

评估:患者血肿无增大,逐渐好转。(3)护理问题:组织灌注量改变

相关因素:与广泛小血管损伤、DIC、出血有关 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体液不足,必要时应用升压药,观察药物使用反应及效。果。

评估: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组织灌注量不足好转(4)护理问题:压疮的风险

相关因素:与患者皮肤潮红,水肿,出血,镇静,长期卧床有关

预防措施: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翻身q2h,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做好交接班,严格记录24h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减轻水肿。评估:患者未出现压疮。

六、小结体会

篇3:冷静看待流行性出血热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因发生地不同而各异, 农村为黑线姬鼠, 城镇主要为褐家鼠, 而在山地林区多为大林姬鼠。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复杂。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可经口和胃肠黏膜感染。人被病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了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都可以被感染。另外, 出血热也可能通过母婴和虫媒传播。

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青壮年农民、工人接触汉坦病毒的机会多于其他人, 感染机会也更高, 男性比女性更易感染。姬鼠型疫区在11月至翌年2月为流行高峰期, 家鼠型疫区的流行高峰在3~6月份。

对肾脏损伤最严重

汉坦病毒主要致病机制为病毒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造成广泛性的小血管损害, 进而导致各脏器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皮肤、黏膜各系统和组织器官有广泛充血、出血和水肿, 严重者伴坏死灶形成。其中以肾髓质、右心房内膜、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最为明显。由于多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 又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使该病的病理过程更加复杂化。若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死亡率可以高达20%, 死因多是肾脏遭到病毒破坏而衰竭。然而近10年来,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1%。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等5期。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出现5期过程, 如果出现多期重叠情况, 病情会更严重。

“三痛三红”要注意

发热期的识别最重要,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患者大多突然畏寒发热, 一般持续3~7日。头痛、腰痛、眼眶痛, 称为“三痛”。颜面、颈、胸充血潮红, 称为“三红”。胃肠道症状也较为突出。低血压期主要表现为失血浆性低血常重容量叠或休克。少接踵而来尿期与, 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也有的跳过低血压休克期, 二, 由发者经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进入多尿期表明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 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以致尿量显著增多。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 尿量减至3 000毫升以下时, 即进入恢复期。出血热的病情轻重差异较大, 根据发热、血压、出血及肾脏损害情况, 可将病情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

治疗上常在发热期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目前多认为利巴韦林可缩短退热时间, 加速尿蛋白转阴, 提高越期率。但循证医学证据不是很充分。以合理的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更为重要, 卧床休息, 适当补液和退热, 纠正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

篇4: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67-01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1.2方法:(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量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 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 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1000 ml即为少尿倾向,<400ml为少尿期。<100 ml为无尿期,注意观察尿量变化和尿的颜色、性质。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以量出为人为原则。此时严格控制进液量,给予足够热量,以口服为主。输液时要注意保护血管。穿刺点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循序渐进.避免针头穿破血管或液体漏出m管.以免因凝血机制障碍而加重皮肤下出血淤血;导泻的病人.必须记录大、小便的次数、量和性质,并保持床单干燥清洁;加强口腔护理.做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仔细检查口腔黏膜有无溃疡、义齿、龋齿等。(4)多尿期护理:认真记录出入量,注意水及电解质平衡。本病多尿期的尿量一般每日>3000 ml为依据.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尿量每日>3000 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对尿量每日>5000 ml者.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注意病室内空氣消毒.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5)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6)并发症的护理: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半卧位。注意保暖。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注意观察疗效。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共治愈患者46例。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因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且各期也有交叉重叠.并发症严重等而成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难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病情.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5:流行性出血热应急处理预案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

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老鼠(黑线姬鼠)

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

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蔓延,特制定应急处理预案。

1、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在发生流行性出

血热暴发流行时,我校应根据疫情趋势和控制暴发流行的需要,成立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卫生及爱卫会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疫情处理所必须的人员

防治经费和各种预防、治疗及消

杀灭药物,开展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工作。

领导小

组:

长:

xxx

副组长:xxx

:xxx

xxx

xxx2、加强疫情报告

当发现有可能出

现流行性出

血热暴发流行或重大疫情时,我们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报告。

接到疫情报告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经过调查核实后,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

络直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和市卫生局报告;

市卫生局接到疫情报告后,应立即

报告当

地人民政府;

任何个人、单位均不得瞒报、漏报、缓报。必要时可实施“

报告”、“

零报告”

制度。

3、流行性出

血热暴发疫情综合措施

(1)

灭鼠

灭螨。

类是主要的传染源,灭鼠

是遏制本病暴发流行的关键,因

此要在规定的时间内

进行突击性灭鼠。

坚持灭鼠

防鼠

结合,在搞好环境整治

防鼠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杀灭(毒饵法)

主,辅以器械法的灭鼠措施。

药物灭鼠可根据鼠种不同选择不同的灭鼠药物。

根据不同的流行类型(家鼠型、姬鼠型、混合型)

确定灭鼠重点。

同时,在灭鼠的前提下,做好灭螨防螨工作。

要保持室内

清洁、通风、干燥、经常

有机磷杀虫剂等喷洒灭螨。

清除室内

外草堆,以防止螨虫生长。

(2)

保护易

感人群。

除存在疫苗注射禁忌症外,均应根据疫区类型类型选用

相应类型的疫苗。

(3)

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动员

全体师生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流行性出

血热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

防止鼠

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食具。

注意个人防护,不直接用

手接触鼠

类或其排泄物;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螨虫叮咬。

(4)

做好消

毒工作。

对发热

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

毒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篇6: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根据上级对今年灾情和历年来的出血热疫监测资料预测分析,我县今年将出现一次出血热疫情流行高峰,为防患于未然,我站根据县站的文件精神要求,积极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为主防治措施:

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重点人群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消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出血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又一有效措施,县卫生部门非常重视,决定由县防疫站采购出血热疫苗对25个乡镇的重点村重点人群进行免费预防接种。本次接种工作由各乡防保站负责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在村卫生室实施接种。按照防保站所掌握的乡村的适龄人口数,分配疫苗使用计划,设专人负责疫苗的领发、登记、管理,严禁挪做他用。接种对象为25—40岁的男性农民,每人每次1支,采用0、15程序,分2次在15天内完成接种工作。本次接种工作11月10日开始,覆盖乡9个行政村的25—45周岁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发放宣传材料300余人份,为保证疫苗安全接种,在接种工作开展前期,对接种人员进行了接种培训,在我站的共同努力下,在2012年4月25日全部接种工作顺利完成。

二、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

我站充分利用自身有限条件,以村广播、板报、宣传单等各

种媒介主要向广大群众宣传流行出血热的危害、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疫情形势及其防治的基本卫生知识,使群众充分了解灭鼠与疫苗的接种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方法,为疫苗接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宣传工作贯穿整个预防工作的始末,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张,利用各村广播宣传达50余次,刷写宣传标语20条,时刻提醒广大群众出血热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的重要性。

总之,我站在接种流行性出血热期间,付出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接种出血热任务。

浩特芒哈乡防保站

篇7: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

接种月活动技术指导方案

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进一步控制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加强我乡疫苗预防接种工作,有效保护易感人群,全县在2012年3月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集中接种月活动。我乡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集中接种月活动的,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特制订本技术实施方案。

一、目的、工作目标

(一)目的

通过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在全乡范围内、短时间消除目标人群的出血热疫苗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病毒传播、保护易感人群,达到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二)工作目标

以实施接种的村为单位,降低出血热发病率。完成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接种的任务。

二、实施范围

今年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乡镇属重点范围。

三、接种目标人群

出血热疫苗接种目标人群为当地居住的16-60周岁人群,其中有接种禁忌症、既往患出血热和已全程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人员除外。

四、免疫程序

使用省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的双价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和要求执行疫苗使用说明书。

五、实施时间

(一)2月25日,制定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开展宣传发动,统计目标接种人群资料、调拨疫苗,做好接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2月27日,集中开展接种活动。

(三)每月实行周报表,接种完成后进行资料汇总、统计、接种效果评估。

六、组织实施

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由我站统一组织,相关部门配合。要充分认识实施本次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的重要性,在实施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前要成立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技术指导小组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及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的正确实施。

技术指导小组主要由各地卫生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我站做好人员培训、宣传动员、出血热疫苗和注射器等物资的分发、储运、登记、报告等工作,做好现场技术指导、评价及资料汇总、工作总结等具体工作。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应种人群摸底调查登记、宣传、接种和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七、前期准备

(一)开展人员培训

我站在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前,制定详细的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实施计划,开展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的目的、意义;接种对象、时间、工作指标;组织实施;宣传动员方法;目标人群摸底登记方法、要求和效果评价;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各种表格的填写和上报;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等。

(二)社会动员和宣传

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口号、宣传画、宣传册、宣传栏、等多种渠道,采用当地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大力宣传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相关科普知识,以及开展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接种禁忌证等,使目标人群及时获取科学准确的信息,提高公众对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宣传内容上,除常规的出血热疫苗预防与接种知识外,要突出免费接种服务的内容。为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的开展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与登记

1、对确定的重点乡镇(社区)16-60周岁人群进行调查摸底登记。

摸底工作人员组成:农村由乡村干部、乡村医生组成;城市由街道、居委会干部、社区或单位医院防保科医生组成;初、高中学校由班主任教师承担。

①散居目标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相关人员的协助下,由村(居)委会指定经过培训的人员、村医承担摸底登记及《出血热疫苗接种通知单》的发放工作。

②学校目标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相关人员的协助下,由班主任教师承担摸底登记及《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通知单》的发放工作。

2、摸底登记时间:摸底登记尽量在实施接种前一周内完成。

3、摸底登记方法:

①入户摸底:农村和社区散居目标人群应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的拉网式摸底调查,将目标人群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分年龄组登记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人口摸底及接种登记簿》,填写编号、姓名、年龄、职业、工作单位或住址(联系电话)、免疫史等信息,同时发放《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通知单》告知目标人群接种时间和地点。

②学校摸底:在校生由班主任教师分年级、班级单独造册,登记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人口摸底及接种登记簿》填写编号、姓名、年龄、职业、工作单位或住址(联系电话)、免疫史等信息,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交所属村(或街、乡)负责接种的医生,同时发放《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通知单》告知目标人群接种时间和地点。

4、厂矿、企业等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实施出血热疫苗接种。

5、并根据摸底目标人群数、制定出详细接种实施时间表,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后勤保障

1、疫苗及注射器材、急救药品的准备与分发

根据省卫生厅下发文件确定的分配计划,疫苗和注射器由省疾控中心统一配发各地。(1)计划制定

制定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月活动疫苗分发计划要遵循“保证需要、适当储备、避免浪费”的基本原则。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月活动疫苗需求量=目标人群×每人接种剂次×损耗系数,疫苗的损耗系数宜在1.05,同时还应适当计划一定数量的机动疫苗。

(2)疫苗的储存和运输

疫苗的运输、贮存要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为保证疫苗冷藏运输、储存质量,开展接种活动前,各类冷链设备应保持机械和制冷系统的良好状态。出血热疫苗在2~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不得冻结。

各级疾控中心在接种活动开展前及时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逐级下发至乡级,乡、村级应在开展接种前2~3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做好领取发放登记。

2、其他相关物资和保障

(1)冷藏包、消毒器材、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以及急救药品、器材、,安全盒等用品由各基层接种单位在实施接种前2至3天准备齐全。(2)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各县应准备至少一辆救护车,在出血热疫苗接种实施期间随时待命。

(3)在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之前应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

八、现场实施

(一)接种方式及要求

为保证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月活动接种质量和较高的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在常规免疫工作的基础上,适当延长接种门诊和接种点的服务时间。

对于在规定接种时间内未到接种点接种的目标人群,要积极进行再通知、再动员,确保所有目标人群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对于边远山区等特殊地区,无法到定点接种的散在目标人群可采取入户接种等方式开展接种。

(二)接种点的设置

当地已经取得资质的预防接种单位承担主要接种任务。在固定接种点进行接种。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应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接种点的要求,兼顾方便群众。

接种点应有醒目标识,合理设置登记、接种、留观30分钟等功能分区,并有明显标识,张贴标语、接种禁忌、接种后注意事项等。接种室要求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要定期消毒,始终保持清洁。接种时要维持好现场秩序,注意保持无菌操作,工作台应铺有消毒过的工作台布。

(三)接种现场人员安排及分工

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工作人员即组织员、记录员、接种员。入户实施接种应保证2人。并根据目标人群的多少适当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1、现场组织员

一般由村(居)委会主任或成员、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目标人群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等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目标人群进行有关强化免疫内容的宣传、动员。

2、预检登记员

预检登记员由乡村医生或防保站医生担任,负责核实接种对象,询问健康状况、有无禁忌证,告知受种者所接种出血热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对可疑发热人员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人员,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对应种人员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人员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员

承担现场接种的人员必须是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并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许可的医护人员担任,持证上岗,负责对应种人员进行接种。

(四)现场接种

现场接种工作原则上应在一周内完成,特殊地区可延长至10天。

1、准备药品、器械

(1)接种器械:75%乙醇、镊子、消毒棉球或棉签、体温表、治疗盘、氧气、输液器、听诊器、血压计、注射器、压舌板等。

(2)急救药品:1:1000肾上腺素针剂、地塞米松、5%葡萄糖液体、抗过敏药物、常规急救药品和其他过敏性休克药品等。

2、核实接种对象

预检登记人员在接种前对受种者核实、登记,对不属于本次出血热疫苗接种对象的人员,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对可疑发热人员测量体温。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应对其提出医学建议,告知预防出血热的相关知识,并做好记录。对于应缓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交代补种的地点和时间。

如发现未摸底登记的目标人群,应作为应种对象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3、接种前告知和询问健康状况

对核对无误的目标人群,告知受种者出血热疫苗的作用、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同时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4、接种登记

受种目标人群完成预检、告知、登记后,由接种人员为其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完成后,及时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人口摸底及接种登记簿》登记。

(五)接种技术要求

1、接种方法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使用说明书执行,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接种使用后的注射器要分解后安全处理,所有废弃物要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发热等可疑疾病征兆者暂缓接种,对于既往出血热病人和接种过出血热疫苗的人员不予接种。

下列情况为出血热疫苗接种禁忌证:

(1)过敏性疾病,或对该疫苗中任何成分(包括辅料成分、牛血清及硫酸庆大酶素等)有过敏史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接种注意事项:

(1)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1个月以上,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2)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或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

(3)疫苗要保存在冷藏包内,注射前应充分摇匀,瓶体裂纹、标签不清、疫苗浑浊、变色冻结、有异物、容量不足、超过效期者,均不得使用。

(4)疫苗瓶开启后应立即使用。(5)应置2~8℃保存,严禁冻结。

(6)严禁将出血热疫苗与其它疫苗在一个注射器内混合后接种,尽量避免出血热疫苗与其它疫苗或药物同时接种或注射。

(7)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供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签字后离开。

(六)现场接种后的工作

1、清理接种器材

清洁冰箱、冷藏包等冷藏容器,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注射器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2、处理剩余疫苗

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废弃已开启疫苗瓶的疫苗,并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原则统一作销毁处理。(2)冷藏容器内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3)接种单位在完成强化免疫后剩余疫苗的,应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3、接种资料登记与上报

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接种记录确定未接种的人数和名单,再次入户通知。各乡(镇)卫生院、接种点要保存本次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强的各种原始记录。

(七)档案管理

1、各相关单位应建立出血热疫苗及注射器的领发登记,接种单位除疫苗领发登记外,应建立接种登记薄。

2、出血热疫苗领发、使用、管理、接种登记等资料,要建专档。

九、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开展对出血热疫苗AEFI的临床救治工作,指定县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对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救治工作,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出血热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十、资料收集、总结和上报

在出血热疫苗接种月准备、实施全过程中,应根据实施进度及时逐级收集、汇总上报相关数据和信息;撰写辖区出血热疫苗接种月工作总结;信息资料数据与出血热疫苗接种月工作总结相应附表应一致。

附件:松原市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领导小组

浩特芒哈乡防保站

2012年2月25日

附件: 浩特芒哈乡防保站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月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李华锋

成 员:

篇8:流行性出血热5例误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例1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男 , 35岁, 农民, 家住昌北区, 因头痛、畏寒、发热、咽痛伴全身酸痛3d, 于2000年3月9日入院。入院查体:T 38.2℃, 面色潮红, 球结膜水肿, 咽红, 胸前散在少许出血点, 心肺正常, 肝脾未及肿大, 血白细胞6.8×109/L。中性粒细胞0.64, 淋巴细胞0.26, 尿常规正常。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院, 入院后予抗病毒, 对症等治疗, 病情无好转。第3天, 复查血、尿常规, 见异型淋巴细胞 , 尿蛋白 (+) , 尿红细胞 (+) , 方考虑到EHF, 查EHF-IgM (+) 。

1.2 例2

误诊为急性阑尾炎 男, 30岁, 农民, 家住昌北区, 因发热, 腹痛伴恶心, 呕吐36h, 于1997年10月5日入院。查体:T37.6℃, BP 95/70mmHg (1mmHg=0.13332kPa) , 全身皮肤粘膜无明显出血点, 心肺正常, 右下腹轻度紧张, 麦氏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5.2×109/L, 中性粒细胞0.78, 淋巴细胞0.22, 尿常规正常。入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作术前准备时, 再次测得血压为80/60mmHg, 急停止手术, 予抗休克治疗。第2天查房, 患者呈嗜睡状, 诉头痛、眼眶胀痛、腰背部胀痛。查体:球结膜无充血, 胸前及双侧腋下无出血点, 再次查血常规发现异常淋巴细胞, 血小板正常, 尿常规尿蛋白 (++) , 考虑到EHF低血压休克期, 测EHF-IgM (+) 。

1.3 例3

误诊为伤寒 女, 56岁, 农民, 家住昌北区, 高热, 头痛, 腹痛, 腹胀2d, 于2001年4月3日入院。入院查体:T 38.9℃, BP 100/70mmHg, 患者表情淡漠, 心肺正常, 肝脾轻度肿大, 腹平软, 有轻微压痛, 无反跳痛, 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 中性粒细胞稍升高, 血小板正常, 大小便正常, 入院诊断为伤寒。2d后患者头痛症状加重, 并伴有眼眶痛及腰痛, 球结膜水肿, 充血, 肝肾叩击痛, 复查血常规, 见异型淋巴细胞, 尿蛋白 (++) , BUN14.3mmol/L, Cr161μmol/L, ALT80U/L, 查EHF-IgM (+) , 确诊为EHF。

1.4 例4

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男, 25岁, 农民, 家住昌北区, 因发热, 恶心, 呕吐, 腹泻2d, 于1998年11月15日入院, 入院查体:T37.6℃, BP 100/75mmHg, 皮肤、粘膜无明显出血点, 心肺正常, 上腹轻度压痛, 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肠鸣音活跃。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8.9×109/L, 血小板150×109/L, 尿常规正常, 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入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给予抗感染, 补液等对症治疗, 2d后病情无好转, 仍高热, 双腋下及胸前出现散在性出血点, 尿少, 复查血常规WBC17.6×109/L, 血小板45×109/L, 尿蛋白 (+) , EHF-IgM (+) , 诊断为EHF。

1.5 例5

误诊为急性肾炎 女, 24岁, 农民, 家住昌北区, 因发热, 腹痛, 尿蛋白阳性于1998年11月15日入院, 查体T 38.5℃, BP 90/65 mmHg, 全身皮肤及粘膜无出血点, 心肺正常, 双肾区叩击痛, 尿蛋白 (++) , 入院诊断为急性肾炎, 予对症治疗, 无好转, 入院2d后患者出现头痛, 醉酒貌, 才考虑到EHF, 即查EHF-IgM (+) , 确诊为EHF。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资料、常规化验及特异血清学检查。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 不典型的病例尤其是病情早期或Ⅱ期、Ⅲ期重叠以及无明显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均易误诊。因发热、头痛、咽痛, 全身酸痛易误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本例1;腹痛为主的患者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如本例2;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伴腹泻易误诊伤寒, 如本例3;发热、腹痛、恶心、呕吐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如本例4;发热、蛋白尿, 少尿易误诊为急性肾炎, 本例5;发热、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易误诊为细菌性痢疾;尿频、尿急、尿痛伴尿中出现白细胞而误诊为泌尿系感染;腹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易误诊为急性胰腺炎;纳差、恶心、厌油并肝功能明显受损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因发热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易误诊为脑膜炎。本组5例临床表现各异, 但患者均为农民, 有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均有尿蛋白阳性, EHF-IgM均为阳性, 如能及早考虑到EHF, 早查EHF-IgM, 可避免误诊, 避免延误患者治疗时间。

2.2 误诊预防

(1) 发热、头痛而无明显“三痛”, “三红”, 应严密观查病情变化, 当体温下降时, 出现血压降低, 少尿症状, 应考虑到此病。 (2) EHF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 但卡他症状缺乏, 而常伴有软腭部充血、出血, 上胸部尤其腋前背部点状或条索状出血, 注射部位瘀斑有重要意义;上呼吸道感染热退病情减轻, 而EHF热退病情加重[2]。 (3) 伤寒一般在体温下降后病情减轻, 而EHF热退病情则加重。 (4) 发热伴有消化道症状, 出现球结膜水肿, 头痛, 腰痛症状加重时, 应考虑到EHF。 (5) 因EHF肾损害迟早出现, 对尿常规、肾功能化验结果要进行动态观察。 (6) 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血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有助诊断, EHF-IgM (+) 能明确诊断, 避免误诊误治。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误诊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M) .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0-387.

篇9: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出血热;护理;体会;并发症先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5-01

流行性出血热病主要是老鼠传播的一种病毒引起的自然疫原性传染病。好发季节为秋冬季节,农村、山区好发,死亡率较高。临床上将病程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我院自从2010至2013年收治了9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除1例死亡外,均治疗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病人均成年人,除1例69岁外,均30到50岁之间的中壮年,其中1例病人出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后死亡。3例出现了低血压休克来院,经抢救成功康复出院。2例发生出血倾向,3例轻型来院治疗及时而很快治愈。

2 护 理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减少低血压期致休克发生的机率。从而减少肾功能衰竭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时发现和能正确估计病情变化。

2.1 高热期护理 在发热期,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热程的长短,这是估计病情轻重的标准之一。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劳累。给予营养丰富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一般不用强退热药。注意出汗情况,防止大汗、虚脱而诱发休克,此时要监测血压、脉搏,以便及早发现低血压。注意胃肠道中毒症状与出血倾向,补充充足体液和电解质,预防低血压。

2.2 低血压休克期护理 此期病人表现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脉搏细数,全身症状加重,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内脏严重受损,并有出血的倾向。尤其肾脏损伤严重。若发现病人异常惊觉、烦躁不安,脉细弱,提示病人进入休克,要按休克病人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搬动,给予保暖,保证输液通畅,注意心肺功能。详细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如进食、水果严格按照含水量计算,及早发现少尿倾向,严重病人有少尿、無尿时给予留置尿管,以便更准确观察和记录尿量。如果病人每小时尿量大于3毫升,提示组织灌注量良好,休克改善。

2.3 少尿期护理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同时认真观察尿的形状颜色,随时检查膀胱充盈情况。观察出血倾向,出血是本病的特征,虽然出血各期都可以出现,但以少尿期多见。由于尿量的减少,体内代谢产物堆积,水钠潴留,循环血量增加,可使血压升高。若病人出现抽搐、昏迷、提示脑出血的可能。出血倾向伴有凝血机制障碍,可引起消化道胃肠大出血的可能。所以此时要做好抢救的思想准备和物品准备。在我们收治的一位32岁男性患者入院时血压60/50毫米汞柱,尿少,血尿素氮升高,随着尿量逐渐减少至无尿,病人进入少尿期,血尿素氮异常升高,血钾升高,全身水肿,心功能不全,有消化道溃疡病史,所以重点观察大便颜色,粪便化验室镜检,发现有红细胞2加号,无呕吐,给予止血处理,按消化道出血给予治疗,出现消化道出血,便血和大量呕血,虽然进行了竭力抢救,病人最终死亡。对并发症出现先兆具有预知能力,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改变,密切观察神志的变化,严格记录尿量、细心观察尿的形状颜色的变化。严格遵照医嘱控制入量,饮食上指导其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低钾的饮食。此期的重点是病情变化的观察和各种并发症的观察。

2.4 多尿期 虽然经历了严重的少尿期后,进入多尿期,记录液体出入量还不能忽视,液体的补充以口服为佳,可给予多糖多汁富含钾的水果、食物。

2.5 恢复期的护理 出血热病程长,大约3周左右,病情重,过多的体力消耗。营养消耗,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染或发生其他疾病。所以特别是在恢复期,可给予保护性隔离,注意休息,补充营养,逐步恢复体力活动。

篇10: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防治

夏秋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高发季节,特别是秋季开学后,学校、幼儿园极易发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流行,广大市民应了解相关防治知识,避免感染;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的单位应提高警惕,及时做好各项预防措施,防止疫情的发生。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主要症状有:明显的眼刺激症状,刺痛、砂砾样异物感、烧灼感、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分泌物增加、畏光、流泪等。本病为自限性,自然病程1-2周,一般无后遗症,预后较好。

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等接触传播,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极易引起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容易在学校、幼儿园、工厂等人员密集的单位引起暴发流行。

三、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1、确诊患者应在家或定点隔离治疗至所有症状完全消失(约7-10天);患病期间不要到公共游泳池游泳;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日常用品进行煮沸消毒。

2、保持良好的个人用眼卫生习惯,避免未洗手触摸眼睛,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眼药水和眼部化妆品等用品;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在疾病流行期间避免进入公共浴室、泳池等场所。

篇11:流行性出血热培训资料

孟军

分析2004-2009年广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09年广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5、2006、2008、2009年广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水平相对平稳,2007年出现明显高峰,发病数较其它年份上升3~4倍;报告病例数较高的地区为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和崇左市;8~10月为流行期,9月为发病高峰;各年龄均有发病,发病人群以0-

4、10-

14、15-19和30-34岁为主;人群分布以成人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暴发均发生在学校。结论 加强监测,做好农村、学校和工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知识、良好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是控制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和流行的重要环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或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两种病毒引起,具有潜伏期短、起病急、眼刺激症状重、结膜高度充血、传染性极强、传播较快等特点,人群普遍易感,是近4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传染性眼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其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1]。为了解近年广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及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因此对广西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来源于广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各级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个案信息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当年广西统计年鉴。

1.2方法将相关数据导出,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软件对广西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1 流行概况2004-2009年共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病例数1828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12/10万,其中2004-2009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2037例、1868例、3063例、7548例、1763例和2002例(分别占当年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90%、3.83%、5.34%、14.24%、2.40%、1.97%),发病率分别为4.17/10万、3.79/10万、6.17/10万、15.09/10万、3.49/10万和4.0/10万,2007年报告病例数是其他年份的3~4倍(图1)。

2.1.1时间分布全年各月份均有发病,各年度时间分布显示,8~10月份为多发月份,其余月份无明显差别;其中,2006、2007年8~10月份发病数较其余年份同期明显增多,分别为2135例、6289例(占全年构成比为69.7%、83.3%),是其余年份同期的2.9~11.3倍(图2)。

图2广西2004-2009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按月发病情况

2.1.2 地区分布广西14个地级市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04-2009年报告发病率超过全省报告发病率的地市数分别有:6个(42.9%)、6个(42.9%)、6个(42.9%)、6个(42.9%)、7个(50.0%)和8个(57.1%)。2004-2009年报告病例数从高至低排序为南宁市、桂林市、梧州市、崇左市、贺州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北海市、来宾市、防城港市、贵港市、玉林市和钦州市(表1)。大部分地级市的报告发病率表现为2007年增高,其余年份波动范围不大;崇左市的报告发病率表现为2006年、2007年增高,其余年份波动范围不大;防城港市的报告发病率表现为2006年增高,其余年份波动范围不大(图2)。

2.1.3 性别及年龄分布2004-2009年共报告男性病例10923例、女性病例7358例,男女性别比为1.48:1.00。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按构成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0-4岁、10-14岁、15-19岁、30-34岁、5-9岁、35-39岁、25-29岁、40-44岁、20-24岁、50-54岁、45-49岁、60-64岁、55-59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和85-岁(表2)。

2.1.4 人群及职业分布该病人群及职业分布较为广泛,人群构成中成人>学生>学龄前儿童(表3);不同职业的成人病例中,又以农民构成居首位(高于其他职业)(表4)。

2.2 疫情暴发情况2004-2009年广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2起,均发生在乡镇中学,共发病197人,其中桂林市2005年报告1起发病51人,梧州市2007年报告1起发病146人。

2.3 病例分类共报告临床诊断病例1820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80例,实验室诊断病例占病例报告总数的0.44%。讨论

1971年我国首次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病例发生,1988年全国的一次流行中估计病例达到200万人以上[2],该病地域分布特征明显,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浙江、海南、云南等南部地区,广西的发病数、发病率一直位居全国前五位[3]。通过分析显示,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每年8~10月份为高发月份,推测为由于气温高,雨水丰富,湿度大,适合肠道病毒生长繁殖,而且到公共游泳池游泳人数增多导致接触机会增加,提示预防控制该病关键期应在发病高峰期前,建议每年的5~7月为该病防控重要时期。贺州市、崇左市、南宁市、桂林市和梧州市报告发病率较高,提示这些地区应对该病加以关注,必须加强疾病监测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以0~4、10~14、15~19和30~34岁人群为主。该病人群分布以成人为主,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为主,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农村学校,提示农村、学校和工厂今后应作为我们预防控制的重点。目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仍以临床诊断为主,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且部分临床医生因日常医疗性事务繁忙、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繁琐及面临传染病报告奖罚管理等压力,各地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报、误诊、漏报、漏诊等情况,与广东省相关报道一致

[4]。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音乐优秀教案《罐子的声音》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行业代理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