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流行疾病

2024-05-01

猪场流行疾病(精选九篇)

猪场流行疾病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

以发病母猪的受胎率、胎龄、胎次、流产率、死胎率、弱仔率等为指标对本市部分规模化猪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同时调查猪场的防疫和饲养管理情况。

1.2 病料的样品采集

严格按照动物疫病实验室病料样品采集方法的相关规定, 对本市部分规模化猪场出现繁殖障碍现象的母猪采集全血, 并分离血清600份。

1.3 血清学检测所用试剂及检测方法

1.3.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

采用深圳市绿诗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诊断试剂盒, 对母猪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

1.3.2 猪伪狂犬病病毒检测

采用荷兰TOPICS公司生产的猪伪狂犬病gE鉴别ELISA诊断试剂盒, 对母猪血清进行检测。

1.3.3 猪细小病毒检测

采用乳胶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

1.3.4 猪乙型脑炎病毒检测

采用乳胶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

1.3.5 猪瘟病毒检测

采用深圳市绿诗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ELISA诊断试剂盒, 对待检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

1.3.6 附红细胞体检测

将待检血清进行间接血凝试验 (IHA) 检测。

1.3.7 弓形虫检测

采用乳胶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相应的抗体检测。

1.3.8 布鲁氏杆菌检测

将被检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所需抗原、标准阳性和阴性血清均由上海兽医生物药品厂提供。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流行及发病情况

调查的部分规模化猪场的繁殖母猪, 出现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猪场达100%, 表1、表2显示配种母猪受胎率81.6%, 妊娠母猪的发病率18.5%, 以1胎母猪所占比例最大, 占38.9%;在调查的6560胎次中, 发病率为36.7%, 其中9301头在出生时1周内发病死亡, 占产仔数的14.3%。上述死亡的仔猪或胎儿, 有875头为流产或早产胎儿, 占9.6%;有4783头 (其中木乃伊胎711头) 出生时就已死亡, 占51.1%;有弱仔3324头, 占34.7%;畸形胎儿317头, 占4.6%。

2.1.2 母猪繁殖障碍与品种、体况、季节、饲养管理的关系

母猪繁殖障碍与品种、体况关系不大, 但与季节及饲养管理情况关系大, 每年4~10月气温升高, 苍蝇等昆虫大量出现, 加剧了传染病流行, 导致发病率明显升高, 而其他月份则相对较低;饲养管理不规范的猪场发病率较高, 饲养管理较好的猪场发病率相对较低。

2.1.3 防疫情况

调查的部分规模化猪场都有防疫制度, 但不规范, 尤其是隔离、消毒、免疫程序不规范。种猪一般免疫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口蹄疫疫苗、伪狂犬病灭活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链球菌苗等疫苗品种, 细小病毒疫苗仅在后备母猪免疫1次。肉猪免疫接种猪瘟、口蹄疫、猪肺疫、链球菌等疫苗。大型猪场的防疫程序相对完善, 落实执行的也较好, 并且隔离、消毒有专人负责, 场外人员进场要洗澡消毒, 场内人员外出回场, 至少在生活区隔离3d才可进生产区, 相反, 大部分小场就不具有这些好的措施, 连健全的免疫程序都没有, 当然, 效益也会有明显差别。

(%)

(%)

2.2 血清学检测结果

(%)

由表3可见, 600头母猪血清中, 阳性率依次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39.2%, 猪瘟38.8%, 猪细小病毒病38.5%, 猪伪狂犬病28.8%, 弓形虫病20.7%, 附红细胞体病19.3%;而猪乙型脑炎病毒、布鲁氏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 讨论与小结

浅析规模猪场疾病防控措施 篇2

规模猪场疫病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猪场设计、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卫生消毒、营养,保健、免疫等诸多方面.笔者经调查研究,分析了规模猪场疫病发生原因,并提出养猪户应以“防重于治”为原则,采取必要的猪病防控措施.

作 者:华威  作者单位:浙江省遂昌县农业局,323300 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S8 关键词:规模猪场   疫病   发病原因   防控措施  

猪场疾病的预防保健用药方案 篇3

1.后备种猪

每吨饲料用支原净+金霉素或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拌料,每月应用1周,直至配种或配种前连续集中饲喂1周,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2.种公猪

每吨饲料用支原净+金霉素或阿奇霉素+氟苯尼考拌料,每月应用1周,同时加用氨基多维或鱼肝油粉拌料,以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增强公猪性欲,提高精液品质。

3.经产母猪

(1)母猪产前产后1周用利安欣(利高霉素)拌料,以预防产后感染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

(2)母猪产后1小时内肌注得米先10毫升,以预防产后生殖系统感染。

(3)母猪断奶后用林肯霉素或阿莫西林拌料4~5天,可防治乳房炎、子宫炎,提高受精率。

(4)条件允许的,母猪配种前2分钟肌肉注射20国际单位的催产素,可提高受胎率。

4.仔猪

(1)1日龄口服新霉素或链霉素1次,可抵抗早期感染,防治仔猪下痢。

(2)3日、21日龄各注射牲血素1次补铁,可有效防治仔猪缺铁性贫血。

(3)3日、7日、21日龄每日保健注射得米先,可有效防治猪呼吸综合征和下痢,促进生长,提高断奶整齐度,减少伪狂犬、蓝耳病、圆环病毒和猪瘟等引起的继发感染。

(4)仔猪断奶后用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甲氧苄氨嘧啶(TMP)拌料,饲喂1周,可有效预防猪的水肿病、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病及呼吸道综合征的发生。

(5)第12周龄(育成转育肥期),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拌料饲喂1周,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综合征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5.育肥猪

(1)每月饲喂1周利安欣(利高霉素),可有效防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日增重。

(2)在每年春秋气喘病易发生季节,每月用泰乐菌素拌料1周,可有效防治本病的发生。

(3)在冬季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多发时,用痢菌净粉+病毒灵粉拌料饲喂,能有效防治本病。

规模猪场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篇4

1 规模猪场疫病的流行特征

1.1 温和性和非典型性疫病不断出现

在疫病的流行过程中, 发现疫病出现温和性和非典型性变化。如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像猪瘟, 而实验室诊断的结果是猪瘟阳性。某些旧病已经以新的面貌出现。此外, 有些病原的毒力增强, 即使经过免疫接种的猪群也会发病, 给疫病的诊断、免疫接种和防疫治疗造成了很大困难。

1.2 呼吸系统疾病加重

由于规模化养猪场饲养密度大, 卫生消毒不严, 猪舍通风换气不良, 为猪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条件。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 (MPS) 、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 (PRRS) 、猪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 、猪伪狂犬、猪流感、猪圆环病毒 (PCV2) 等病的感染, 造成猪呼吸系统发病率的增加, 危害加重。发病后难以控制, 发病率一般在40%~50%, 死亡率在5%~30%。

1.3 新病不断出现

近年来, 从国外传入的各种新病不断出现。如猪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 (PRRS) 、猪圆环病毒 (PCV2) 、猪增生性肠病 (PPE)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 、猪蚊形螺旋体痢疾等。这些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给规模化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1.4 疫病的混合感染和各种综合症不断出现

由于规模化养猪场使用年限的增加, 造成猪场环境中残存多种病原体, 一旦猪群猪只抵抗力降低, 环境和气候发生变化, 猪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这时即可出现2种或多种病原体所致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在混合感染中现有2种病毒 (PRRS与PCV2) 或3种病毒 (PRRS、PRV和PCV2) 所致的双重或三重感染, 也有2种细菌或3种细菌所致的双重或三重感染, 还有病毒与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细菌与寄生虫的混合感染。还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综合症, 如猪呼吸系统综合症等。这种病在大部分规模化养猪场都有发生, 有的养猪场发病率高达40%~50%, 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

1.5 猪只的继发感染

猪只患病后的继发感染也是规模化养猪场的常发病, 即猪只被1种病原体感染后, 由于环境中存在多种病原体, 如果采取措施不力或机体抵抗力降低, 即可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1.6 猪的抗药性增强, 抗生素治疗疾病效果不佳

规模化养猪场在疾病的防治上, 应以预防为主, 治疗为辅, 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 在疾病的防治上由过去的单一性, 转变为综合防治。除应用抗生素外, 还应使用球蛋白、干扰素、转移因子等药物。有的养猪场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 使猪体内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当发生疾病后, 再使用抗生素则效果不佳。

1.7 猪群对各种疫病的易感性增强

规模化养猪场, 由于其饲养密度大, 猪舍通风换气不良, 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高;加之各种刺激, 造成猪只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使猪只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

2 防治对策

2.1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规模化养猪场应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猪群在整个生产期都得到有效的免疫保护。如猪瘟要在产后进行超前免疫, 每头仔猪注射2头份, 2 h后吃奶, 35日龄和70日龄各注射1次, 每头肌肉注射4头份。繁殖母猪在配种前15 d或仔猪断奶时, 注射4头份;种公猪每年注射2次, 各为4头份, 同时要搞好猪伪狂犬、猪细小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PRRS) 等影响猪免疫系统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以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

2.2 选择疫苗要讲究

规模化养猪场在选择各种疫苗时, 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特别注意从出厂到使用全过程都要保证冷藏贮运。在购买时要到当地县级以上畜牧兽医部门认购, 不要到个体兽医诊所去认购, 因为同样是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 个体兽医诊所不能保证疫苗在贮运过程中的冷藏。另外在猪瘟的防疫接种上, 要选择猪瘟单苗, 不要选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特别是仔猪的超前免疫, 绝对不能使用三联苗。如本场发生疫情并不能确诊或发生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时, 应及时注射自制的自家组织灭活苗, 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2.3 防疫接种要严格

接种疫苗要用消过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器和针头要煮沸消毒10 min以上, 每注射1头猪换1个针头, 如果是哺乳仔猪可注射1窝猪换1个针头。如果是冻干苗最好用专用的稀释液, 使用前将疫苗和稀释液升至室温。疫苗一经稀释, 应在2~4 h内用完, 过时废弃。

2.4 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确保猪只能获得足够的饲料营养, 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加强猪舍管理, 保持干燥, 冬季注意保暖, 夏季注意降温, 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减少对猪只惊吓、刺激, 及时清理猪舍粪便、尿液和脏物, 以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维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注意猪舍通风, 定期对用具及环境进行消毒, 人员出入猪舍要注意消毒。为切断传染媒介, 夏季要经常开展灭蝇活动, 常年进行投药灭鼠[2]。

2.5 要做到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养猪场要做到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 这样可控制外界传染病的传入[3]。为切断传染源, 对不同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 最低限度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猪全进全出。圈舍空出后, 先清理污物, 然后彻底冲洗, 待干燥后用氢氧化钠或过氧乙酸消毒, 然后封闭门窗用甲醛和PP粉进行熏蒸消毒, 再空圈7~10 d方可进猪[4]。产时每7 d要进行1次带猪消毒, 可选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

2.6 慎重引种, 定期监测

引种时要特别注意, 应引入没有猪瘟、细小病毒、伪狂犬、繁殖和呼吸系统综合征等传染病的种猪。对本场的种猪也应用荧光抗体法监测, 测出的抗原阳性带毒猪, 应及时淘汰。引入的种猪, 应隔离观察30 d, 确认健康后, 注射猪瘟、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等疫苗后, 才可合群饲养。

2.7 做好定期驱虫

不论是种猪还是育肥猪都要定期进行驱虫[4]。养猪场一旦发生寄生虫病, 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 传染病可使养猪场亏本, 寄生虫可吃掉养猪场的利润。

摘要:介绍了规模猪场疫病流行特征, 总结了其防治对策, 以期为规模猪场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猪场,疫病,流行特征,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少祥.规模化养猪疾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畜牧兽医杂志, 2008, 27 (4) :47-48.

[2]刘忠琛, 葛向平, 崔洁.规模猪场疾病控制中应采取的饲管措施[J].中国猪业, 2008, 3 (11) :50-52.

[3]夏道伦.规模化养猪疾病流行动态及防控策略[J].中国牧业通讯, 2010 (8) :38-40.

猪场猪丹毒的疾病防控 篇5

1 致病菌介绍

丹毒丝菌在自然界分布十分广泛, 可寄生于哺乳动物、禽和鱼类。 其中红斑丹毒丝菌对猪感染率最高, 使猪患有猪丹毒。 人可经外伤感染, 发生皮肤病变, 称“ 类丹毒” 。 本病可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 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 食堂的残羹, 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 如鱼粉、肉粉等) 喂猪常常引起发病。 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最盛。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 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 败血型) 最急性者常无症状而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 数小时至1d内死亡, 体温升高到42~43℃, 皮肤潮红、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病初粪便干燥, 后期下痢, 部分病猪耳后、颈、胸、腹股沟等部位皮肤出现红斑, 逐渐变为暗紫色, 呼吸困难, 很快死亡, 个别猪死前从鼻腔流出白色泡沫或带血泡沫。

2.2 亚急性型 ( 疹块型) 病初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 体温增高到41℃以上, 眼睑潮红并有突出倾向, 初期便秘, 后期腹泻, 在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疹块, 凸出于皮肤, 呈红色或紫红色, 中间苍白, 用手指压后退色的“ 打火印”。仔猪群暴发急性丹毒时, 死亡率能够升高到20%~40%。

2.3 慢性型 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 主要表现为慢性关节炎和疣性心内膜炎, 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 关节肿胀, 有多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 粘稠或带红色, 后期滑膜绒毛增生肥厚。

3 致病原因

( 1) 圈舍肮脏潮湿。 ( 2) 饲料湿喂, 尤其是使用了奶类副产品, 会促进病原的繁殖 ( 3) 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 4) 摄入粪便。 ( 5) 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 ( 6) 温度突变、夏季高温。 ( 7) 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 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 8) 突然更换日粮。 ( 9) 连续生产, 不空舍消毒。 ( 10) 病毒感染-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征和流感。

4 治疗措施

4.1 血清疗法 在发病初期可皮下或耳静脉猪丹毒血清, 效果良好, 剂量为仔猪5~10m L, 3~10 月龄猪30~50m L, 成年猪50~70m L, 皮下静脉注射, 经24h后再注射1 次。 如果青霉素与抗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 应用青霉素和抗血清疗法的同时, 对病情较重的病例可用5%葡萄糖加VC或右旋糖酐以及增加氢化可地松和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

4.2 青霉素疗法 该病的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其次是土霉素、四环素和泰乐霉素, 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基本无效。 磺胺类药亦无效, 急性型2 万IU/ ( kg·bw) 青霉素, 静脉注射, 同时肌注常规剂量的青霉素, 肌注2 次/d。

4.3 中药疗法 地龙散:地龙30g、石膏30g、大黄30g、玄参15g、知母15g、连翘15g, 清水煎煮。 大猪每剂2~3 次灌服, 服2 剂。 中西医结合疗法, 有更好的效果。

4.4 控制传染源 不喂食泔水, 不使用地表水。 加强消毒, 带猪消毒。 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通风。 对病猪进行隔离和封锁。 对病死猪做到无害化处理。

5 预防措施

“ 预防为主”是防制传染病的基本策略。 传染病的预防是养猪业发展与成功的基本保证。

按国家规定注射猪丹毒丝菌苗, 目前常见的猪丹毒疫苗有:猪三联苗 ( 猪瘟、猪肺疫、猪丹毒) 、猪丹毒弱毒活疫苗 ( G4T10) 、猪丹毒灭活苗等, 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切断传播途径, 做好猪场生物安全措施, 避免外界病原传入猪场, 在疫病流行期加强消毒,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消毒在传染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给猪群提供卫生指标合格、营养全面的日粮, 切实加强霉菌毒素监控, 提高猪只健康水平。

6 具体措施

( 1) 在高发区域及高发季节时, 仔猪断奶后接种猪丹毒弱毒冻干苗, 间隔一个月再接种一次。

( 2) 加强消毒和管理。 防止病从口入, 特别是使用河水或井水的养殖户要注意水源的消毒, 并对全场进行环境消毒; 养殖户应做到对猪场内的所有圈舍、过道、用具进行消毒, 1 次/d, 直到最后一头发病猪恢复健康后一周才能停止。

( 3) 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并且需要适当减少养殖密度。

( 4) 加强猪舍的巡栏工作, 及时发现发病猪并进行相应处理。

7 结语

充分了解传染病的症状, 并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基层养殖人员防控传染病的能力。 在猪丹毒发病时一定要做到早、准、狠, 加上严格消毒, 很快能使疫情扑灭。“ 早”:早发现、早治疗。“ 准”:及早确诊、准确治疗与消毒。“ 狠”:治疗药量要足、症状消失后延长用药一天。

参考文献

[1]童光志, 等.动物传染病学[M].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1999.

[2]蔡宝样, 等.动物传染病诊断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蓝耳病在猪场流行现状、危害与防控 篇6

1蓝耳病在猪场流行现状与危害

据调查, 保育期6~10周龄是我国猪群感染蓝耳病最频繁的阶段, 而蓝耳病免疫猪群保育期仍会感染蓝耳病病毒。

目前蓝耳病免疫猪场, 临床多因饲养管理、环境变化、断奶应激等因素造成仔猪断奶后常在条件性致病菌感染而出现乍毛、毛长、关节肿大、消瘦、 发育受阻等现象。

保育中后期蓝耳病病毒活跃或不稳定的猪场仔猪常出现关节肿大、气喘、乍毛现象, 发病率多在5%~15%、死亡率3%~12%之间。 保育转群后的育肥前期多出现呼吸道病, 发病率10%以上, 育肥期死亡率6%左右。

蓝耳病感染或隐性感染的猪群抵抗力非常低, 在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病, 外界环境稍有变化猪群就出现临床不适症状。

从近几年发生过蓝耳病的猪场可以看出, 只要发病, 该场的猪瘟和伪狂犬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肯定低, 另外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 近几年温和型猪瘟也不断发生, 母猪伪狂犬野毒的感染率逐年上升, 很多猪场因伪狂犬导致母猪出现流产现象, 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蓝耳病病原特性与诊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PRRS) 又称猪 “蓝耳病”, 以妊娠母猪死胎、流产、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发热, 呼吸道症状、 免疫抑制、高传染率为特征。 该病于1987年首发于美国, 1991年由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的Wensvoot等人分离出病毒, 1995年传入我国大陆地区并迅速蔓延。 在我国蓝耳病的自然感染率达到90%~ 100%。

2.1病原特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 根据病毒的抗原性, 基因组及致病性的差异, PRRS可分为2个型, 即欧洲型和美洲型, 两种毒株间氨基酸的同源性约为60%。

通常情况下, 猪蓝耳病病毒 (PRRSV) 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表现是:在干燥的环境中PRRSV容易失活; 当p H低于6或高于7.5时, PRRSV很快丧失其感染性;用脂溶剂 (如氯仿和乙醚) 、去污剂处理后, PRRSV病毒囊膜可被破坏, 进而失去感染性。 根据PRRSV的病原特性, 猪场常规而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采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消毒剂进行有效清洁和消毒, 并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 从而有效控制蓝耳病感染发生。

2.2传播方式

PRRSV仅感染猪, 不感染任何其他动物。 通过空气和带毒猪的转移 (引入) 是该病毒的主要流行方式。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引种, 引种后发生蓝耳病的猪场发病率达到99%, 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引种检疫和引种后的隔离、驯化工作。 健康猪与带毒猪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等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PRRS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经典蓝耳病在冬季和春季偏多, 高致病蓝耳病多发生于温暖季节。 PRRS是世界性流行的猪病, 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 但其易感性有所差异。 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染, 其症状较为严重, 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 育肥猪则较温和, 老龄猪感染后一般可康复。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感染性差异相对不大。 在饲养密度大的猪场中, 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 一个猪群一旦感染, 在群内可出现持续性感染, 而且猪群密度越大, 病毒传播速度越快。 发病后期多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和病毒病。

2.3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母猪晚期流产 (105~107天) 、产死胎、木乃伊胎 (50%~70%) 、产弱仔, 影响母猪发情; 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及断奶前后腹泻、 急性死亡等症状, 断奶前后仔猪死亡率可达80%, 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 日增重可下降50%~75%。

慢性或亚临床持续性感染: 母猪生产性能下降, 生长缓慢;猪群免疫功能下降, 对疫苗免疫应答迟钝;猪群中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呼吸系统疾病原菌感染上升; 猪瘟控制的难度加大。

目前蓝耳病发生的特征及临床症状与早前典型蓝耳病有很大不同。 母猪妊娠早期开始出现流产, 然后到中期和晚期流产, 流产会反复, 几乎整个妊娠期都存在高的流产率, 发病时母猪的死亡率可能超过5%。

2.4病理变化

猪感染蓝耳病后, 皮肤出现发绀, 发白, 黄染, 有少数口鼻出血和带血色泡沫, 在耳部、颈腹部和尾部出现发绀或整个躯体黄染或苍白, 发生急性败血症, 血液凝固不良, 皮下出现胶冻渗出物。 解剖发现心包积液, 心肌软化, 少数可见心脏脂肪胶冻状, 有的心内外膜出血, 胃肠道充血、出血, 胃底部出血严重, 盲肠充血、出血严重。 脾脏肿大, 变软, 有红色坏死区, 易碎;肾脏肿胀 (部分肾有出血点, 也有完全没有出血的情况) ;脑部充血、瘀血; 肺充血, 瘀血肿胀, 尖叶坏死或整个肺呈点状坏死。 同时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见纤维素性或化脓性心包炎、胸膜炎和腹膜炎等。

2.5实验室诊断

目前已经建立不少血清学方法用于检测猪血清中的PRRSV抗原及其抗体:如免疫氧化物酶细胞单层测定 (IPMA)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 、中和试验 (NT) 、免疫酶技术 (ELISA、Dot-ELISA) 等。 但由于PRRS抗原型的差异, 一种方法只能两种抗原亚型才能检验出欧洲型和美洲型毒株的抗原和抗体, 这就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 目前血清学方法只能用于评价猪群PRRSV感染状况, 若要确诊还需要病毒分离鉴定。

荧光RT-PCR技术可在宽广动态范围内准确定量检测PRRSV, 是目前实验室较为先进可靠的诊断技术。

3综合防控措施

在蓝耳病的控制上, 应充分认识该病的复杂性和免疫机制的不确定性。 真正做好综合性防控措施是控制和减少蓝耳病发病的有效途径。

3.1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

尽管目前仍未能完全揭开蓝耳病的 “神秘面纱”, 但确认无疑它属于病毒性传染病。 传染病三大特征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仍然适用于蓝耳病。 切断传播途径自然就成了控制蓝耳病的有效手段。

建立和完善以“卫生消毒”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猪场管理的各个环节, 通过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 一方面降低猪群PRRSV的感染率, 另一方面可将猪场环境和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以减轻或杜绝猪群继发感染的机会, 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生产现场, 除了建立完善的消毒计划方案外, 对消毒效果的评价几乎是空白, 因此就有了猪场消毒没有量化的结果, 检验消毒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猪群的健康状况, 消毒剂很多时候成了猪场的“安慰剂”。

普莱柯生物获国家专利的国家三类新兽药 “全胜—100” (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 配套简单方便易操作的消毒效果检验方法, 实现了消毒效果看得见的创新, 为猪场有效控制蓝耳病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3.2加强引种控制和检疫

最近几年引种后发生蓝耳病的猪场发病率高达到99%, 因此引进及购买仔猪时要严格实行检疫、隔离饲养制度, 禁止引进阳性 (包括抗体阳性、 病毒阳性) 猪种, 杜绝从疫区带入病毒;隔离新引进的种猪, 时间为21~28天 (使猪能从运输应激中恢复, 确保新猪是健康的) , 引进种猪和原猪群混群需60天。

3.3最大限度的控制PRRSV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

PRRSV感染猪群后导致免疫抑制, 易继发细菌病和病毒病, 加重疫病危害程度。 因此, 适当使用药物实施必要的猪群保健计划, 如引猪、仔猪断奶、仔猪转群时给猪群注射易莱康 (国家新兽药、 普莱柯产长效头孢噻呋注射液) 、口服替米考星或延胡索酸泰妙菌素等以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降低PRRS的危害。 在妊娠母猪产前和产后阶段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预防用抗菌药物, 以防止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3.4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彻底实现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精细化养猪。 降低饲养密度, 加强通风, 减少应激因素。 坚持定期检测淘汰制度, 把弱猪、生长不良迟缓猪、病猪和濒临死猪及时淘汰, 无害化处理。 对猪场进行净化, 特别是种猪场。

3.5免疫接种

影响蓝耳病免疫的因素很多, 一旦免疫猪场发病不能简单认为是疫苗不好或免疫程序错误。 当然, 除了疫苗本身质量外,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有疫苗类型、疫苗毒株、免疫剂量、免疫时机、 猪体健康状况等, 更有蓝耳病并不是抗体高就不发病, 从血清学检测来说, OD值 (酶标仪在450纳米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介于0.4和2.0之间, 猪群之间就不存在排毒和感染的过程, 它们就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而不会发病。

3.5.1正确选用疫苗

目前国内蓝耳病疫苗主要有灭活苗、 弱毒苗两种, 而弱毒活疫苗又分为人工致弱活疫苗和自然弱毒活疫苗两种。 蓝耳病阴性猪场应不免或选用灭活疫苗; 蓝耳病阳性或周边猪场呈蓝耳病阳性的猪场应选择蓝耳病自然弱毒活疫苗。

3.5.2免疫程序

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通常情况下, 仔猪:1次免疫, 10~14日龄;后备种猪:配种前2次免疫;种猪:3次/年免疫。

3.5.3蓝耳病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弱毒疫苗免疫时, 要与猪瘟、伪狂犬等弱毒疫苗间隔7天以上, 避免发生干扰。

使用油乳剂灭活疫苗时, 使用前应恢复到室温并充分摇动。

接种深度要接种于肌肉内, 避免接种于脂肪层或穿过肌肉。

规模猪场猪瘟的流行特点与防制对策 篇7

1 猪瘟的流行特点

1.1 临床表现非典型化

流行状况由大流行变为地区散发,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病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温和型猪瘟);病理变化由典型的广泛性出血变为非典型(仅表现为肠道溃疡)。

1.2 所有日龄品种的猪皆可感染本病

1.2.1 成年猪发病率不高,疫情较为缓和

但带毒公猪、母猪可分别通过精神和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主要表现为: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先天性免疫耐受、部分仔猪还表现为出生一段时间表现健康,但在应激条件下(如断奶)随即出现消化道症状,体温升高到41℃以上,常出现较高死亡率,即使自愈亦成僵猪。

1.2.2 青年猪常表现为非典型症状

体温39.5~41℃,病情反复,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常形成僵猪。

1.3 与多种病原感染

常与多种病原如兰耳病毒、圆环病毒、消门氏菌、巴氏杆菌、副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感染。其中与蓝耳病毒混合感染多发生于体重在30~40 kg以下的仔猪,常导致灭顶之灾。

2 防制对策

2.1 采用合理有效的安全措施

2.1.1 科学选址

距离是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规模猪场必须远离大型化工、厂矿、其他动物养殖场和交通要道,并建在上风区。

2.1.2 合理布局

在设计布局方案时必须制定发生重大疫病时的应急处理预案,并遵循单一年龄组置于“可隔离的单元中”、生产区与管理区生活区分开、脏净道不交叉等原则。

2.1.3 规模适度

有资料报道,规模每扩大1倍,防疫难度增大3~4倍,故猪场规模不宜太大,超大型猪场更不可取,必须根据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养殖规模。

2.1.4 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必须引种时, 要从无疫区引进经过官方兽医检疫合格的猪只, 并置于检疫隔离舍饲养15~30 d, 确定健康无疫后方可混入大群。

2.1.5落实微生物日常监测工作, 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加强对饲料、饮水、空气、猪舍内外环境等项目的日常监测工作, 并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消毒的时机和对象, 在定期消毒与针对性的重点消毒有机结合的同时强化带猪消毒与空舍消毒, 努力使猪只生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保持在较低水平。

2.1.6 有效处置发病猪只

及时隔离处置发病猪只,确诊为猪瘟的必须立即采取严格的隔离、扑杀、消毒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2.2 建立良好的饲养管理制度

全进全出,批量生产,最起码做到同日龄、同猪舍的猪只全进全出;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良好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气流速度并竭力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饲喂全价、安全的饲料,全面满足猪只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需求。

2.3 加强猪瘟的免疫监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开展猪瘟的免疫监测,随时掌握猪群群体免疫状态,制定适合本厂的免疫程序,并随时淘汰免疫耐受猪,保持猪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在85%以上。对无条件进行免疫监测的猪场,可参考如下程序免疫:

2.3.1 后备母猪

配种前45 d,猪瘟、猪丹、猪肺疫三联苗4倍量注射;间隔15 d猪瘟单苗3倍量注射。

2.3.2 经产母猪

产后20 d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和猪瘟单苗4倍量分别注射。

2.3.3 种公猪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4倍量注射,春秋各1次;间隔15 d猪瘟单苗4倍量注射。

2.3.4 仔猪

0日龄猪瘟单苗2倍量超前免疫;18日龄猪瘟单苗3倍量注射;60日龄猪瘟单苗3倍量注射。

2.3.5 外购仔猪

购进当天猪瘟单苗3倍量注射;15 d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3倍量注射。

猪场流行疾病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清样品

选取及采集哈尔滨市18个区 (县、市) 的72个规模化猪场, 其中规模化 (存栏1 000头以上) 猪场18家, 中等规模 (存栏100~1 000头) 猪场36家, 小规模 (存栏50~100头) 猪场18家的不同批次送检的1 924份血样, 分离血清后于-20℃保存备用, 进行猪瘟免疫后的血清抗体监测。1.1.2病料无菌采取疑似发病猪场病猪的扁桃体、脾脏、肾脏、淋巴结等组织, 置于冰柜中保存备用。144份被检样品来源于哈尔滨地区9个区 (县、市) 的45个发病猪场, 用于做猪瘟病毒的阳性检查。

1.1.3 免疫抗体监测的抗原

猪瘟免疫抗体监测的抗原购自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研所。按照国家规定:免疫21 d后抗体效价≥25为免疫合格。

1.1.4 病毒检测试剂盒

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市绿诗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判定标准为OD630值小于0.38为阴性, OD630值在0.38~0.42之间为可疑, OD630值大于0.42为阳性;猪瘟抗原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世纪元亨公司, PP≥15%判为阳性。

1.2 试验方法

1.2.1 猪瘟抗体检测方法

采用正向ELISA试验方法。按照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1.2.2 免疫抗体监测方法

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按照2009年农业部的动物疫病监测计划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1.2.3 流行病学跟踪调查

选择发生疑似猪瘟的猪场为调查对象, 经病理剖检、病原学诊断、动物接种实验确诊为猪瘟时, 对病猪场及周边猪场进行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既往病史、存栏总数、本次发病数、死亡数、引种、接种、饲养管理等。通过对45个猪场随机采集发病猪病料144份, 做猪瘟病毒的ELISA试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2.1.1 哈尔滨地区不同类型猪场猪瘟免疫后抗体的监测情况

72个猪场送检的1 924份血清中有1 683份免疫抗体效价合格, 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7.47%, 其中以规模猪场 (1 000头以上) 的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最高, 为93.14%;中型猪场 (100~1 000头) 的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8.43%, 而小型猪场 (50~100头) 的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09%。

2.1.2 发病猪病料的病毒检测情况

对45个发病猪场采集的144份病料采用猪瘟病毒抗体ELISA检测后发现, 所检病料中仅有2个猪场的送检病料的病原学检测呈阳性。

2.1.3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对所检猪场及周边猪场进行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哈尔滨地区猪瘟流行特点如下:总体发生频率平稳, 非典型病例较多, 常与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水肿病等疾病混合感染, 但局部疫区面积小, 呈散发式流行, 各地猪场猪瘟发病情况有差异。仔猪发病率相对最高, 断奶仔猪发病率较低;成年猪较少发病, 症状不明显, 典型的高致死性猪瘟目前几乎看不到。

2.2 结果分析

(1) 经过几年来国家的猪瘟脾淋疫苗的强制免疫, 哈尔滨地区的猪瘟整体免疫状况良好, 但仍不断发生, 尤其是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和初生仔猪发病呈上升趋势, 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猪传染病之一。监测结果表明, 哈尔滨市规模猪场的猪瘟免疫后抗体的阳性合格情况良好, 高于国家规定的70%。而且规模猪场的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要远高于小规模猪场, 说明小规模猪场的猪瘟免疫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调查中发现, 发生过猪瘟的猪场, 猪瘟的发生呈周期性的波浪式反复的现象, 周期一般为1~2年左右。种猪群存在带毒猪, 造成仔猪胎盘垂直感染。另外, 从发病率上显示, 大型猪场发病率小于中小型猪场, 而小型猪场的发病率最高, 损失严重, 这与大型猪场管理较好、技术强有关, 进行定期免疫预防且免疫密度高的猪场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

(3) 对临床症状调查显示, 猪瘟的临床症状分为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两种情况, 其中非典型猪瘟占绝大多数。典型猪瘟常表现为急性经过, 高热稽留热、死亡率高, 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广泛性出血、梗死。皮肤黏膜发绀, 先期便秘后期下痢, 而非典型猪瘟则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极少见到皮肤密布出血点、脓性结膜炎等症状, 多表现为轻热或中热、腹部轻微瘀血、四肢末梢发绀, 仔猪整窝或多数顽固性拉稀、死亡。

(4) 病理剖检变化显示, 部分病例见脾脏边缘出血梗死和肾脏、膀胱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边缘出血或点状出血较多见。相对而言, 特征性病变集中表现为肾脏呈土黄色, 表面隆突不平, 出现钩状结构, 肾乳头点状或索状出血。扁桃体水肿、坏死、溃疡, 大肠回盲瓣溃疡, 胆囊肿大, 黏膜坏死, 胃浆膜出血。

种猪场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9

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注意易发病季节能量饲料的供应, 实行饲料的精确饲喂, 减少残余饲料清理次数;注意猪舍保温、通风、保持地面干燥, 加强光照, 提高猪只的抵抗力;提供充足饮水, 减少应激, 避免密集饲养;每天及时清除剩余的饲料。不要吃食旧料;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 一旦发生本病及时隔离。严格控制畜舍的温度, 保持在25℃, 应派专人负责每天检查猪舍内温度, 昼夜温差需控制在3℃以内;控制产房湿度使其在60%~70%之间。

2 严格消毒, 严控隔离

疫情发生期间严格控制猪场内外的猪和人员流动, 进出车辆都要进行严格消毒;除对猪舍进行常规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外, 还需每天对分娩舍外围环境严格进行消毒。先用2%的烧碱溶液喷洒, 再用1︰200卫可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毒。粪便定期清除, 病死猪需经深埋、泼洒烧碱等无害化处理。

为防止病毒传入分娩舍, 对分娩舍实行隔离化生产。首先, 固定分娩舍工作人员, 严禁其他猪舍人员 (尤其是已经发生感染的猪舍人员) 进入未感染分娩舍, 疫病发生期间尽量减少分娩舍员工间的生活工作交流;母猪产仔过程中尽量减少人为干预;产房物品管理做到产房用品单独使用, 不得出现产房、配种舍、公猪舍、后备舍交叉使用物品的现象;其次, 限定转入分娩舍的母猪至少为产前10天内母猪;为降低仔猪感染死亡风险, 同时结合生产实际情况, 建议将16日龄以上仔猪进行提前断奶转出饲养, 断奶母猪下产床到配种舍饲养。

3 加强防疫

虽然当前的疫苗效果不是很理想, 但进行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免疫还是有必要的;定期进行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的免疫接种,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对未发病的后备猪及怀孕母猪进行紧急免疫, 必要时采取全群普免的方式, 以提高整个猪群的免疫力。

当前疫病一旦发生, 合理的返饲仍是目前控制PED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作为一种原始的免疫方法, 返饲类似于口服弱毒苗, 其原理是将感染仔猪的病毒通过口服的方法感染怀孕母猪, 使其产生免疫抗体, 从而使新生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高滴度的母源抗体, 以抵抗病毒的感染, 从而达到保护仔猪的目的。返饲对象为配种临产母猪和后备配种母猪没有发病的猪。具体操作如下:收集新发腹泻母猪的粪便或病死仔猪小肠, 按一定比例制备成生理盐水混合物, 其中按每100克加3毫升庆大霉素、1克新霉素、2克硫酸黏菌素。返饲同时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阿莫西林防止细菌感染。返饲效果以70%~80%的母猪出现拉稀时的用量最为合适。返饲后的妊娠母猪10天后转到分娩舍, 转猪前需要进行体表冲洗消毒。

4 严格控制

上一篇:韩国企业下一篇:专业文化汽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