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2024-04-26

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通用18篇)

篇1: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前几天看了伊朗电影《小鞋子》觉得非常好,看了几遍还是有一种意由末尽的感觉。所以又在网上搜了部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看了起来。伊朗电影带给人淳朴的气息,《天堂的颜色》也不例外。电影开始的时候我本来是看不下去了的,因为里面出现不少残疾少儿,这让我看了很难受。怕导演拍的只是要人去同情的内容,还好不是......是生活?是未来?还是......总之给我的感觉是——人间是有爱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盲孩而展开。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惊讶于他的名字与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样,似乎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导演的一些情感,或许是祝福,或许是怜悯。他因自身的残疾,只能被送往离家很远的特殊寄宿学校学习,待放假之时,父亲勉为其难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乡下给奶奶与妹妹们照顾,因为自己即将临近的再婚,为了摆脱穆罕默德这一障碍与包袱,父亲不惜无情地将穆罕默德送去学木匠,也因此让无比疼爱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后,再婚的事也随之告吹,父亲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却不料在回来的路上经历了一场灾难,穆罕默德被冲入湍急的河水中。

通过一个盲孩无奈的残疾与苦难的经历,体现出人性中最为自私一面的恶劣与丑陋性,以至于在被无限放大与具体化后,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挽回与弥补的悔意与遗憾。其实,我并不觉得片中的父亲就是完全的坏人,这部电影只是显示了人性的挣扎。小孩在这复杂灰暗的人性面前显露出他的纯净与无助。影片的拍摄显露了导演的才华和技能,在拍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导演丝毫没有疏忽对影片美感的营造,暖色调和冷色调分别反映了小孩的心境变化,其中也不乏自然美景的烘托,真的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并且这份美丽显得贴切而真实,让我觉得伊朗也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度。它告诉我们再贫瘠的土壤只要有心也会生长出美丽的花朵,伊朗这样政教合一的国家或许情况不比曾经的阿富汗强多少,但是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文化、仍有这样有才的电影人在耕耘,我们的国家是不是要学点什么呢?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穆罕默德虽然看不见,但他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认真与刻苦,可以让同龄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让老师大加赞赏。除了身体上这一无法改变的残忍事实,可以说他比同龄的人都要更加的优秀与卓越,但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为致命的缺点。(读后感 )当穆罕默德被父亲送去当学徒后,当着同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按照老师对于上帝的定义,穆罕默德随时随地不断地用触觉与听觉去感知周围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寻着上帝的踪迹与存在。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上帝碰面,并质问上帝对于自己的不公。这除了是一种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实也是对生活的希望与诉求。每个人都是无法选择出身,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学会接受与妥协,但只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依旧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看着出没在身边的弱势群体,很多人都会对他们的不幸充满了怜悯与同情,却无法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在他们生活的过程中时常会涌现出来的那份彻底的绝望与痛楚。但看完这部电影,我相信通过穆罕默德至少会让很多人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也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与真心。

篇2: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主人公穆罕默德是一个盲童,在一家盲人学校里接受教育。学校放暑假了,同学的父母陆陆续续地来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穆罕默德等了好久,依然独自一人。他的父亲其实已经站在十米开外的地方注视着他,面容疲惫,表情阴沉,眼神复杂。这个不幸的中年丧妻的挖煤男人,为了能再娶一个女人,为了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不得不考虑如何安置自己的这个盲儿子。然而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无法答应他的请求,于是他带着穆罕默德来到了奶奶家。在车子上,穆罕默德把手伸出车窗,这时镜头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一片羽毛随风而逝,他的手变幻着各种姿势,“我想抓住风。”他说。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动的绿色森林。在沉闷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车子上,这个镜头无疑有点发人深思,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习以为常的风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乡间的景色的确非常优美怡人,苍翠的群山,碧绿的麦田,色彩缤纷的花海,清澈的溪流……这些,虽然穆罕默德看不见,但我们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触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脸,亲手种下的小树,尖锐的麦芒,植物的叶片,以及清凉的海水,细腻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听到了许多微妙的声响。在这里,穆罕默德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慢镜头,飞跃的母鸡,挥洒的稻谷,飞舞的鹅毛,看似平常的乡间生活此刻却充满了无限诗意。尤其是传递鸡蛋的那一幕,让人感叹拍摄手法细腻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他们传递的不只是鸡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或许,不仅是盲人,大自然,应该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与穆罕默德相反,他的父亲,自始至终一脸愁苦的男人,为了甩掉这个包袱,强行把他送到了一个盲人雕刻家处。穆罕默德的眼泪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没有人爱我,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上帝是不可见的,他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现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穆罕默德的哭诉让我们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这是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内心绝望而无奈的申诉和质问,而对此,我们却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我们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甚至我们也不能避免类似痛苦的发生。我们责问上帝为什么不公,我们甚至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他会允许生活中充满了丑恶与暴行,欺骗与谎言,侵略与战争,饥饿与死亡?然而就如某部电影中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远比电影辛苦得多。”真实的生活中,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穆罕默德的父亲,这个同样背负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贫困潦倒,甚至还要用他的余生来照顾一个盲童,他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他与母亲的争吵终于发生,导致了后者的离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亲也被退了亲,希望破灭,他决定带穆罕默德回家。途经一座木桥,木桥不堪重荷,马匹与人同时落水。就在那一刹那,父亲眼中闪过一丝侥幸,他有那么片刻的犹豫。然而终于他的父性与人性占了上风,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了下游。风平浪静之时,父亲从沙滩上醒过来,连滚带爬地冲向昏迷中的穆罕默德,把他紧紧抱在怀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鸟群飞过,镜头慢慢推到了穆罕默德的手上,这只手发出了金色的光芒,并且开始慢慢转动。故事到此为止,音乐响起,字母浮现。

篇3: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电影《天堂的颜色》通过描述一个盲孩无能为力的苦难, 展现出人性中最为自私一面的恶劣与丑陋。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盲孩而展开。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 我惊讶于他的名字与阿拉伯人的先知一样, 这似乎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导演的一些情感, 或许是祝福, 抑或是怜悯。穆罕默德因为残疾, 所以被送到离家很远的特殊寄宿学校学习。放假了, 父亲勉为其难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乡下。因为自己临近再婚, 为了摆脱穆罕默德这一“障碍”与“包袱”, 父亲无情地将穆罕默德送去学木匠, 却也因此让无比疼爱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而一病不起。奶奶死后, 父亲再婚的事也随之告吹, 他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 却不料在回来的路上经历了一场灾难, 穆罕默德被冲入湍急的河水中……

影片一开始通过一班孩子在纸板上刻写盲文, 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本片主人公为盲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许多手部的特写镜头, 体现了盲人生活的情景, 其中有一个是穆罕默德通过声音与触摸帮助雏鸟重回家园的片段, 他的微笑除了让人感知他的善良与纯真外, 更多地让人感到一种心酸与心痛。

穆罕默德虽然看不见, 但他还是很积极乐观地生活, 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认真与刻苦, 他让同龄的正常人自愧不如, 让老师大加赞赏。除了身体残疾这一无法改变的残酷事实, 可以说他比同龄的孩子要更加优秀。当穆罕默德被父亲送去当学徒后, 在同为盲人的老师面前, 穆罕默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按照老师对于上帝的定义, 穆罕默德随时随地用触觉与听觉去感知周遭的一切, 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外, 他最大的目的就是苦苦探寻上帝的踪迹与存在。

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上帝碰面, 并质问上帝对于自己的不公。这除了是一种宗教信仰之外, 其实也是他对生活的希望与诉求。人无法选择出身, 无论是好是坏, 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能学会接受与妥协;但只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依旧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看着出没在身边的弱势群体, 很多人都会对他们的不幸充满了怜悯与同情, 却无法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在他们生活中时常会涌现出来的那份绝望与痛楚。但看完这部电影, 我相信穆罕默德会让很多人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与了解, 也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与真心。

我更倾向于影片的主角是穆罕默德的父亲。因为自己难以抑制的欲望与对崭新生活的渴望, 他不顾众叛亲离与良心上的谴责, 将自己的亲儿子视作沉重的累赘, 就像一头失去了理智、被欲望所侵蚀的野兽, 一心一意想要摆脱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与义务, 只想自私地过上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日子。很多人在拥有一件事物时不懂得珍惜, 往往都是要等到失去了之后才会幡然悔悟, 片中的父亲也一样, 就在穆罕默德落水的那一刻, 他才感知到了身为父亲的天性与那份无法割舍、无比珍贵的亲缘之爱。但父亲最后的醒悟是及时还是为时已晚, 导演留下了一个悬念, 也可以说是把决定权留给了观众。影片最后导演对穆罕默德手部的特写, 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在他微微颤动的手上, 无论是天堂的光束, 还是生活的希望, 总归都是一种正面而美好的象征。

篇4:天堂的颜色

导演:马吉德·马吉迪

马吉德·马吉迪,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眼熟?说到他的另一部电影《小鞋子》,也许你会更眼 熟,他的电影朴素、简单,除了自然的声音很少有其他音乐,却能打动到你内心深处,

第一次看《天堂的颜色》是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当时只看到结尾,白花花湍急 的水流凶险恐怖,爸爸跳进急流追出去很远,不停地从峡谷间摔下来,看得我心惊肉跳,最 后他被冲到河滩上,醒来第一眼就往前奔跑,抱起躺在前面河滩上的小男孩,抱得紧紧的, 他失声痛哭,一个大男人哭得满脸泪水纵横。

我很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电影,虽然只是结尾的十分钟,也没有一句台词,但是我被它紧紧 地抓住了,直到我拿到这张影碟,全神贯注地看了八十分钟之后,终于再次重温上面那一幕 。现在我强烈地想把它推荐给每一个我认识的人。

这是盲童穆罕默德的故事,他并不英俊,也不高大,还有点苍白,但是他什么都听得见:他 能帮落巢的小鸟送回家,他在正常小学校里念课文比正常孩子还要准确,他听得懂海鸥的说 话,他问奶奶为什么你的手这么白这么柔软,他送给妹妹的卡片上画满了鲜艳夺目的彩色花 朵。

他离开家乡在市立学校寄宿读书,放暑假了,他将有三个月的假期。所有的同学都被爸爸 妈妈接回家,热闹的校门口一下子安静了,穆罕默德的爸爸还没有来,很晚都没来。

穆罕默德孤独地坐在学校门口等,绿草地静悄悄,绿树林也静悄悄,鸟儿一直在叫。穆罕默 德忽然站起来,走到树林中,花猫也好奇地走进树林,穆罕默德“咻!”的一下把它赶跑, 他凝神听鸟叫的声音,画面上是一只纤细的小手在枯黄的落叶中慢慢摸索……在厚厚的落叶 下面摸到一只掉下鸟巢的小鸟,张着小嘴细声细气地“嗷嗷”叫。他把小鸟装进上衣口袋, 循声摸到树前,一点点爬上大树,他很聪明地牢牢抓住树枝,小手像玉一样莹白,在鲜绿的 树叶中轻轻触摸,安静得只有沙沙的树叶声,还有小鸟们细声细气的叫声。

爸爸终于来了,老师也松了一口气,说:“他这几年所经历的,还不如在等你时所受的煎熬 ,他很认真期待着你来。”穆罕默德从树林中走出来,老师把他带到爸爸跟前,他伸出手去 摸爸爸的大手,画面上一个小男孩捧着一双大手,小心翼翼地摸索上面每一寸关节和血管, 哽咽着说:“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实际上穆罕默德那个假期的经历并不比“假如爸爸真的永远不会来”好到哪里去,这个为带 着个盲童儿子发愁的鳏夫正要迎娶新的妻子,穆罕默德成了他最大的麻烦:让他永远留在学 校里?还是把他送给远方的盲人雕刻师做学徒?看着亲生儿子捧着自己的手流眼泪,爸爸的 脸上一片愁云惨雾。

不过至少,穆罕默德在假期的最初几天是快乐的,他跟奶奶在田里抚摸翠绿的麦穗,坐在长 途汽车上听羽毛在手上和风对话,抓住你!风!他在妹妹读书的学校里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 敬,他的功课那么棒!奶奶说:为了你去死也值得。

但是爸爸还是痛下决心把他送走了,奶奶卖鸡蛋回来,站在空荡荡的鸡笼前面,几个小时以 前她还和宝贝孙子在这里玩传鸡蛋游戏,温暖的蛋壳上还有他小手的温度,现在都消失了。 奶奶往海的方向走过去,风无声地吹起她的黑头巾,一切沉默而哀伤。没多久奶奶离家出走 ,爸爸拼命挽留她、求她,他说一辈子照顾一个盲童到老的时候谁来照顾我?奶奶还是走了 ,因为劳累和饥寒病倒在路上,爸爸把她背回来,恳求她:你希望我把他接回来了吗?奶奶 却说:“我担心的是你,不是他。”奶奶智慧的双眼看出真正柔弱的是她的迷惘困惑的儿子 ,而不是她虽然看不见却心灵纯净勇敢的小孙子。她像个天使一样死去,她的微笑像一个预 言,在特别困苦的人生里,冥冥中有自然的神秘指示,老人的智慧是宽容,老人的逝世也是 一个警示。

盲师傅教穆罕默德辨认木头的材质,却发现一滴眼泪落在自己的手背上,他嘲笑新徒弟太早 想家,但随后听到的一段话让他没有插一句话,穆罕默德,这个年幼的盲童,说出了他一辈 子都不解而没能说出的话:

“你知道没有人爱我,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我,若我能看见的话,我 就可以跟别人一样上学,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老师说上帝比较 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看不见 上帝。老师回答说上帝是不可见的,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你用指尖了解。现在我不停地 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说 这番话时他剧烈地喘气,情绪激动,抽泣让他的声音变调,但说完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他那 张稚气而纯净的小脸真叫人心潮澎湃,盲童的智慧和坚强连成熟的大人也不能完全领会。

后来爸爸来接他回家,他的婚事告吹了,新娘相信奶奶的死是个不祥的预兆,他来接奶奶最 疼爱的孙子回家。穆罕默德骑在马上,爸爸牵着马走过崎岖山路,在过木桥的时候,桥从中 间断了!穆罕默德从马上摔出去!他的喊声被淹没在急流中!爸爸在桥上震惊地探出身子, 他还在犹豫,他的眼睛里涌出泪水!

多么庆幸,在影片的结尾出现一场那么惊心动魄的水中追逐,在爸爸身上焕发出真正的勇气 ,到底是爸爸拯救了穆罕默德,还是穆罕默德拯救了爸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爸爸跪在河 滩上痛哭的背影下,穆罕默德软软垂下的小手忽然被阳光照耀,那么亮,那么柔和,他的手 轻轻地动了一下,掌心迎向阳光,用指尖触摸淡金色的奇迹一般的天堂的颜色。

这是电影最后的定格,如果你还记得,那就像穆罕默德曾经大声朗诵的课文:“太阳照亮了 地球,温暖了地球。”

篇5: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对于盲人来说,他们的心里边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而墨曼,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抱怨命运,但这次,他说:“上帝会喜爱我们,会眷恋我们这些盲儿,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老师说。但我时时刻刻都用手来寻找上帝,不过如果上帝会眷恋我们的话,我们就不会成为一个盲人!”是的,这部电影就叫《天堂的颜色》。

电影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墨曼中国孩子是个盲人,现读于正规的盲人学校,这个学期结束了,墨曼坐在椅子上等候自己的父亲。盲人的听力一般都很好,所以墨曼用自己的听力帮助了一只小鸟重回了大树上,他真有爱心。他的父亲很穷,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可是他的父亲想再结婚,想甩掉墨曼这个大油瓶。不够到了最后,他父亲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儿子是一个多么富有爱心.又是多么坚强的一个男孩。

刚看完这部片子时,我的`眼泪已经噙满眼眶,因为在这部电影的最后,墨曼被汹涌的水流冲了下去,父亲去救他。之后,它们飘到了一个小岛上,父亲发现墨曼,并抱起了他,这时,有一束光芒照在了他身上,我想拿就是天堂的颜色,也是上帝闪现出的万丈圣光!墨曼,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回将离巢的小鸟送回大树,有什么号的东西也会分给大家。他很爱他的奶奶,奶奶也很爱她,体现了祖孙间的亲情,每当他哭泣时,他的奶奶也会很心痛。最后,他被水冲了下去,我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的一次洗礼,上岸后身上的圣光,也是上帝眷恋他的结果,我敢肯定,从这以后,墨曼一定能够活下来,而且会看到天堂的颜色。

篇6: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电影讲述了一个失明的孩子在校园的故事,在学校里没人跟他玩,当同学们在一起唱歌玩耍的时候,他只能在一边默默的整理东西,每次放学他都是最晚走,因为他爸爸是最晚来接他的,有一次,他趁爸爸没有来独自走在小路上,突然,他听见《叽叽叽叽,喵喵喵》的声音,他断定这是小鸟和猫的打架的声音,他叫了声先把猫赶走了,然后就摸索着寻找从鸟窝里掉下的小鸟,把它放回树上,后来独自跑到海边去玩,因为一只鞋掉进海里而去找,人不小心掉下去头撞在了石头上死了,然后被海浪推到了沙滩上,后来他老爸找到鞋子也找到他儿子,可是他已经死了。

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很值得思考,我想对那男孩说;虽然你在天堂,不过怒应该不会难过,寂寞,因为天堂会给你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你看见了美丽的宇宙和五彩缤纷的世界,愿你在天堂过的幸福。

篇7: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八岁的墨曼对自己的那个黑暗世界有着特别的感触。虽然眼睛看不到,但是似乎他比看得见的人看到的更多。因为他把世界缩小到自己的手里,用双手去感知世界。丁冬的溪流,细腻的沙石,掠过的微风,只比他高一片叶子的小树,充满知识的特殊课本,奶奶洁白而美丽的手,妹妹微笑的脸庞……他用双手感知着所有的一切。

“上帝是最爱盲人的。因为上帝自己也看不见”,所以上帝才让墨曼和他一样用手去感受世界。虽然墨曼看不见,但他对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渴望、热爱与眷恋。美丽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孤独的,因为他们用爱在为这个世界涂上颜色——天堂的颜色。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想想自己的生活,感到惭愧与不安。我们眼睛能看,耳朵能闻,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究竟发现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呢?可能连墨曼也不如。他用自己敏感的手指去触摸上帝的印记、天堂的颜色。而我们却是如此的忙碌和漠然,以至于忽略了身边世界的绚丽色彩、美妙声音和那无数的感动细节。墨曼的眼睛虽然瞎了,但他的心灵是明亮的。

电影中,有几个画面深深触动了我:

1、盲童学校放暑假了,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长接回家了,除了墨曼。两天后,父亲终于来了,墨曼哭着用自己的小手微微颤抖地抚摸着父亲的手说:“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虽然等来了父亲,可就像老师说的那样,两天的等待让他受的苦比他一年受的苦还多。

2、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所有看得见的人都昏昏欲睡,对眼前的美景熟视无睹。唯独墨曼,喜悦而激动地伸出小手去捕捉微风“我终于抓到你了。”并用期待的心情指着窗外问爸爸:“那是什么?”“树木、森林。”爸爸漫不经心的回答,但却遮不住墨曼的好奇。“再远方呢?”“还是森林。”……

3、回到家,墨曼用自己的小手抚摸着亲人的脸庞,他抚摸到了妹妹的笑容和奶奶的慈爱。

4、父亲将墨曼视为寻找幸福的绊脚石而将他送去了木匠家,无奈而绝望的墨曼向盲人木匠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篇8: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穆罕默德是个盲孩子, 学校放假了, 他等着乡下的父亲来接他回家。父亲终于来了, 但他却想把穆罕默德留在学校里, 因为他实在不愿意再照顾这个不幸的孩子。校方没有接受, 父亲只好带着他回家去。

穆罕默德回到奶奶和两个妹妹身边非常开心, 分别给她们带了小礼物。奶奶认为穆罕默德有生活的能力, 父亲却担忧自己要永远照顾他, 并且担心他的存在会使自己再婚受到阻挠, 于是就偷偷地把穆罕默德送到一个盲人木匠那里去学艺。奶奶得知此事后很生气, 在对孙子的想念和病患中很快去世。父亲再婚的事儿也因此泡了汤。

篇9:天堂的颜色在稻城

红草滩和金色杨树林是稻城秋日的标志。曾有人用“天堂的颜色在稻城”来描述稻城,可见那种色彩的浓烈与美丽。更何况,红草滩的生命,每年只有短短十几天而已,对于我这个匆匆的过客来说,能看到它,应该是一种奢望吧。

车到桑堆镇,激动的旅伴们也坐不住了,纷纷打起精神,和我一起寻找红草滩。红草渐渐开始出现,稀稀疏疏的,丝毫没有连成片的迹象,杨树林过了一片又一片,也没有一个是与水和红草相伴的,连石头都没有。车轮仍然在飞驰,我的心却渐渐沉了下去。正在此时,前排的同伴惊呼起来:“红草滩!”真的,它就在那里!车窗外,路边,红草滩和杨树林都在,即使在这样浓重的暮色里,它仍然铺天盖地地红着,在天地间恣意渲染,旺盛得让你怎么都不可能错过!我在草地边缘兴奋地奔跑,稻城,我来了!

我们要经冲古寺,到达洛绒牛场朝拜3座圣山,所以今天开始就要进入念青贡嘎日松贡布了。车到龙同坝,公路就到了尽头,前往冲古寺只有马道了。好在骑马上山的感觉很是惬意,我特意把音乐定格在《家乡》——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这正是伴随马铃叮当,一路风光最好的写照。

冲古寺坐落在半山谷里的仙乃日雪峰脚下,珍珠海是此地著名的圣湖之一,藏语又叫“卓玛拉错”,意为“仙女、渡母”。站在山坡上远远望去,仿佛一块跌落在仙乃日脚下纯净无瑕的翡翠,漫溢出浓得看不见底的碧绿。坐在湖边,四面绿树环绕,清风拂面。隔了水,仙乃日就在对岸,有雪峰的纯白缓缓泻入湖底。风起处,碧波荡漾,阳光下泛起细碎的光芒,宛如颗颗珍珠滚动,那美丽的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吧。小憩片刻,同行老魏开始展现他的创意,在海拔4100米的湖边捧出了悠闲的下午茶。先是由多吉带来的开水壶里冲出一杯杯热咖啡,让每个人可以在午后的阳光下的湖边小坐,慢慢品味。然后,他居然和多吉一起在湖边树上挂起一张吊床!我欢呼一声就迫不及待地躺了上去。吊床在摇晃,整个世界在摇晃,我就像摇篮里的婴儿,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只是恣意感受这从天而降的喜悦。人生的享受可以很奢侈,但有什么比得上此刻珍珠海旁的这张吊床呢?原来生活竟可以是这样的!

没有风的珍珠海像面镜子,映着仙乃日美丽的倒影,据说,也映着虔诚的人的前世今生。音乐一遍一遍在唱《一个人的地老天荒》,我很想就这么一直坐下去,到地老,到天荒。幸福本身并没有什么定义啊!

返回冲古寺已是傍晚,天色却还早,于是信步来到寺前的草地上,依然是沿途所见的溪流、草地、牦牛和树林,同样的田园牧歌,却因为水潭里的雪山倒影,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平原,美像是一朵野花,温馨而体贴入微的;在这里,更像一瓣莲花,冰清玉洁,动人心魄。四周一片寂静,偌大一片冲古寺,今夜只有我们4个旅者。这山色,这湖光,都是我们的了。老魏索性在河边摊开吊床,于是4人席地而坐,一面聊天,一面看夜色渐浓,月出于东山之上。……

黎明将到,难得今天竟是个好天气!虽然还是有云,看不到夏诺多吉的日出,却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日照金山。初升的朝阳斜照仙乃日,整个峰顶反射出奇异的金色光芒,绚丽夺目。

依旧骑马上山,这回是向洛绒牛场进发。洛绒牛场曾是当年美国地理学家洛克寻找香格里拉时的宿营处,现在已成为前往亚丁的背包客们最著名的营地,在各种攻略里口口相传。这里海拔4150米,被仙乃日、夏诺多吉和央迈勇环抱,是观看3座雪山的最佳地点。正午的阳光透过云层,柔和地笼罩着万物众生。雪峰、森林、草场、溪流尽收眼底,四面山林还是苍翠的颜色,草地已是由浅绿到黄褐色的渐变,毛茸茸的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三三两两的牦牛徜徉其间,一湾溪流从中央流过,清浅润泽,阳光下透出纯净的碧色,像一条千挑万选的丝带,柔柔地绕在洛绒牛场腰间。央迈勇在正前方,看得清深深浅浅的雪线和隐约的山间飞瀑。骤然遭遇美景,我和老魏有些晕头转向,居然错把半山的牛棚当成央迈勇营地了,差一点就迷失在初识圣地的喜悦里。

在营地整好轻便的行装,我们在多吉的带领下,踏上通往五色海的道路。五色海藏语叫“单增错”,意为舍利海,吉祥的海子。其位于仙乃日与央迈勇之间,海拔4800米,是藏区著名的圣湖(佛经中与羊卓雍错齐名),也是我们所能到达的距离3座神山最近的地方。五色海侧下方的山谷里还有另一圣湖牛奶海,藏语叫做“俄绒错”,意为能治愈聋哑怪病的圣湖。

从洛绒牛场上五色海,往返据说要走六七个小时。在4000米以上的海拔翻山越岭,对体力和意志都是绝对的挑战。穿过一片山林,我们开始步入山路。如果忽略跋山涉水的辛苦,沿途风光也算是绮丽多彩了。央邁勇一路相伴,随着角度、光线的不断改变,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美不胜收!我拍了一遍又一遍。近处满是悬崖峭壁,峰林怪石,时有瀑布飞流直下。山路的一侧是岩壁,另一侧是山谷,也有草地溪流,牧场牛群,想来目的地就在溯源而上的尽头。

这最后200米之险之艰难,是无论怎样形容都不过分的。陡坡根本没有路,随便你怎么走,可是实在是太陡了,人只能一寸一寸地向上移。有一阵我感觉自己和一头牦牛也没什么区别,只是在偶尔驻足时,转身望下坡底的刹那有些眩晕。牦牛是不会恐高的,我想。

第一眼看到五色海,心完全空了。有人说,高山上的湖水,是淌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那么,五色海就是这样一面湖水了。湖面晶莹剔透没有一丝杂质,水面闪烁着奇幻的色彩,每走一步都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很难说清是什么颜色。我在湖边和老魏并排而坐,两人默默地看着湖水,很久都没有说话。而这据说能“返演历史,预测未来”的湖水,也只是缓缓泛着涟漪。那一刹那很想把心就葬在这里,在神山下,在圣湖边,算是跟过去的时代彻底告别了。这一生啊,还想怎么样呢?

篇10: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感动之一是盲童穆 罕默德虽然看不到世界的颜色,但却能看到天堂的颜色,体会生命的颜色。

穆罕默 德没有一双能看见世间万物的眼睛,但他却有一颗透亮的心,他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这多彩的世界。他张开双臂,拥抱每一束麦穗、每一棵绿草、每一朵红花。他摊开双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点数每一块光滑的鹅卵石。穆 罕默德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野花遍布、鸟语呢喃的大自然。他似乎能听懂小鸟的歌声,读懂花草的心事。生命中每一个被我们忽略掉的微小瞬间,他都能触摸的到,而且都能沉醉其中,这对身心健康的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

同时他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认真与刻苦,可以让同龄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让老师大加赞赏。

感动之二是生活虽然艰苦,但奶奶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她用离开家的作法来反对父亲送走盲童,因为她坚信穆 罕默德一定能自力更生,学会生活的本领。奶奶是理解和真正爱穆 罕默德的,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孩子,如在见到日思夜想的孙子时她没有跑过去拥抱孩子而是让小男孩靠判断来到自己身旁,还有让妹妹和小男孩共同和自己递鸡蛋,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在无声的教孩子适应生活,她相信通过学习小男孩一定可以独立生活。这就是一个伟大的亲人,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一定会对学生充满爱和信心,而不能因为学生暂时的缺陷、错误或失败就否定学生。

篇11: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主人公眼睛看不见,因此父亲只能把他寄宿在盲人学校,然而,他却是盲人学校学习最用功的。又到了周末,其他同学都父母接回家了,只有他,十分寂寞一个人,只能和树上的小鸟结伴。他父亲把小主人公带回家,他见到了奶奶,和他的两个妹妹,小主人公用饮料瓶串成了项链和一把梳子送给了两个妹妹。父亲把小主人公交给奶奶和妹妹照顾,自己面临再婚的顾虑。

虽然小主人公眼睛看不见,但是他十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就像安静一样,电影里的小主人公凭着自已的听觉来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他在用心来走着别人永远走不到的路——心路,一条黑暗却又光明的路。

篇12: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我看了《天堂的颜色》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盲童。他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可怜的他,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家只有两个姐姐、爸爸、还有一个奶奶。他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幸福,想甩掉他这个负担,他决定再娶。是啊,他爸爸的心灵伤口是太大了,家里还有两个女儿,生了个儿子又是盲童。他实在是非常需要,一个能安慰他心灵创伤的妻子,可妻子又早逝,就算再娶,想为自己的幸福。也是迫不得已的呀。但是,他也不能怪他的爸爸,在他面对危险,爸爸却毫不犹豫地跳下了河,河水那么汹涌,他的爸爸却宁愿把自己的命拿去试一试,能否救回儿子。真是父爱如山,可这个在我们意料之内,又在我们意料之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那美丽而又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我猜测你已经看见了你想看到的他,也看见了那天堂的颜色,是那么美丽、绚烂,我猜它的颜色一定非同寻常,我相信一定很美,很美。

篇13: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关键词:电影符号,天堂口,意象

《天堂口》于2007年上映, 该电影翻拍自吴宇森早年经典作品《喋血街头》, 它讲述的是上海市郊贫困小村落感情很好的三兄弟到大上海闯荡的故事。影片由陈奕利导演。影片上映后来自网络一片评论声, 大部分是对该影片不满意。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对《喋血街头》——这部源自于吴宇森导演之前的作品的认可以及对该翻拍作品的期待。但是事实证明, 翻拍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担更大风险, 主要是观众的期待值和审美去向都在提高, 还有的是一种挑剔的观影心里。笔者就本片的电影意像进行分析, 其他方面不做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具有符号性特点的意象进行分析 :

一、天堂口

电影的片名叫《天堂口》, 在该部影片中, 天堂口是一个既定的地点, 即一个大上海的歌舞厅。这是一个具象, 有舞台, 有歌舞女, 有歌声, 有热闹的人声嘈杂。这里充满了各种利欲诱惑, 杀伤危机, 有名誉, 有钱权。

这个地方是每个人心中都向往的天堂 :歌女露露在这里想成为当红电影明星, 阿峰出入这里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 小虎在这里有他最原始的希望, 看漂亮姑娘, 尽管这些都是从哥哥大刚的描绘中所畅想的。大刚在这里, 想干出一番他所认定的事业, 尽管最后的命运仍以悲剧结束。

而另一个层面上, 在这个“天堂”里, 深处隐藏的是死亡。孙红雷扮演的洪哥是一个标准的黑社会老大形象, 尽管他打着一个投资电影的文化人形象, 但事实上他杀人不眨眼, 手下个个都是他的杀人工具, 其中就有大刚, 他对每个人都是残忍的。最后的命运也是逃脱不了被杀, 被取代, 大刚取代了他, 成为了另一个刽子手。天堂在这里是一个死亡和阴郁的代名词。

在影片的音乐中, 天堂也是有所旨意的。歌女露露一上场唱的歌曲《天堂口》再次将天堂推到观众的观影视线里 :“明明这里就是天堂的缺口”, “天堂在天堂梦里头”……这些似乎在铺垫和意味着, 她最终会走入真正的天堂。那么, 真正的天堂在哪里呢?

也许就在那个有着母亲, 有着家人, 有着祥和安静的家乡里。在影片中中, 就是一个叫做角门的贫困小村落, 他们回到了这里, 在这里享受安静, 享受未曾离开时的日子, 但是故事最后露露被大纲派人枪杀, 她到了另一个天堂。

天堂贯穿整个电影, 于多重形式存在, 使得观众在观影之后, 会记忆深刻于这个意向在每个环节的存在。也许, 这就是电影的特性所在, 它用多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向人们传达价值。

二、怀表

怀表在影片中贯穿始终, 它连接整个故事情感的转折变化。这块怀表在整个影片中串着一条主线 :即兄弟间的情谊。这个道具符号在影片中出现了四次, 每一次都是一个情感的转折点。

第一次是小虎生日, 大刚送给小虎的生日礼物。这是大刚想作为一个“惊喜”送出, 也是在这个时候, 他们兄弟三人决定一起去上海闯荡, “三个人在一起, 谁也不会丢下谁”, 这是最初的诺言。小虎把这块怀表视为珍宝, 与其说它只是一个记录时间的道具, 它更代表的是一种情感——相依为命的兄弟之情 ;

第二次是大刚准备执行洪哥的刺杀任务去杀马克和露露之前, 小虎的一段回忆里出现的。小虎拿出怀表, 以想家和母亲作为线索回忆这么多年以来两兄弟相依为命的经历, 这是对兄弟情感的再次确定, 但是隐约间也意味着这也将是一个情感的转折。确实是这样, 阿峰决定退出他们的行动, 前去营救马克和露露, 这两个人阿峰想保护。但是在大刚眼里, 执行杀人任务是他的宿命, 也是他内心开始变化的映照。在此过程中, 他为了他的目的, 不惜对阿峰开枪, 小虎情急之下为了保护阿峰对哥哥开了一枪, 自此, 大刚情感发生变化 ;

第三次出现是小虎回到天堂找哥哥大刚。而此时的大刚已杀了洪哥, 自己是天堂一把手, 他沿承了洪哥的心狠手辣。一句“我弟弟已经死了”, 小虎在绝望被拖出时候将怀表塞进了大刚的手里, 小虎被大刚处死, 在这里, 情感完全结束。物归了原主, 而内心情感是否还能延续下去呢, 也许这只有在他们的心里了。

第四次出现是大刚在坐等阿峰和马克报仇之前, 他拿出怀表看了看时间, 仿佛这是一个情感的等待, 他等待的也许是对弟弟的愧疚赎回, 也许是一个解脱。影片最后, 阿峰在与大刚的生死对决中, 两个人对彼此都开了枪, 故事转向柔情节奏, 阿峰也是拿着掉落在地上的怀表, 回忆起了小虎, 回忆起了他们开始来上海的初衷。

怀表在影片中不仅串着的表本来所承载的意义——时间。它还代表着时间的变化转移带来的人物命运的变化。他们从一开始在角门的时候, 快乐的年轻三人, 安静生活, 心中有所牵挂和爱 ;到后来三人决定一起离开家乡, 闯荡上海 ;再到后面意见分歧,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标准都不一样 :阿峰不想在杀人的这条路上一走回不了头, 而大刚只想出人头地, 成为下一个“洪哥”, 小虎成了整个情感的牺牲品 ;再到最后反目成仇, 互相厮杀。这一系列的变化过程, 怀表都在见证, 也都在参与。怀表在这里还意味着生命、时间的流逝,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生命的消逝。每一个意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也有其特定环境下的指向。在这个影片中, 笔者理解的怀表是兄弟情感和时光的斗转星移。

三、菜粉粥

菜粉粥是阿峰爱吃的食物, 影片中首次出现是阿峰在家里, 和妹妹、病榻上的妈妈一起吃饭时, 他说他爱吃菜粉粥。这是一种什么具体食物, 没有具体交代。笔者认为, 影片中给了一个这样的意向, 是有着特殊含义的。

这是主人公阿峰念念不忘的食物, 更是一种情感, 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在来到了上海天堂之后, 几个兄弟在一起吃饭, 大刚问阿峰想吃什么的时候, 阿峰脱口而出, 有菜粉粥吗?大刚说, 在上海怎么会有菜粉粥呢?这是一个没有菜粉粥的城市, 那么对于阿峰来说, 这也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地方。菜粉粥在上海没有, 只有在那个有母亲、有家的地方才有。菜粉粥在此象征的是那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其实在每个人心中, 都有那么一些东西是无法割舍的, 无论你的一生将在哪些地方奔波, 一些割舍不了的永远是割舍不了的。菜粉粥之于阿峰, 也是这个意义。

它还代表了阿峰极力坚守本真的性格。无论是在大上海怎么复杂的环境下, 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坚守的是离开家乡之前的那些爱好, 之于食物, 之于追求, 之于做人的原则。

四、其他意象

舞步 :影片开头素珍在跳舞, 阿峰和小虎在一旁欣赏, 小虎说素珍的身材好, 之前干煸, 现在丰满, 而阿峰却说, 那脚呢。“那才是女人最迷人的地方”。脚在这里似乎暗示着爱情的萌生。在后面的跳舞中, 他不小心踩了素珍, 再次在这里深化了情感。更是一种寻根情节, 脚最接地气, 最能代表一个真实的人, 因此在这里隐约象征的, 依然是阿峰那股本真的追求。

摄影棚 :阿峰带露露来到的一个地方, 就是摄影棚。成为当红明星是露露的梦想, 也正是这个梦想, 让她和马克一直苦苦地在纠结中留在洪哥身边。影棚里, 露露笑得灿烂。但是这始终只是一个幻觉, 就像电影本身就是一场全民幻觉的活动一样。所有在电影院观影的观众, 都是在一种集体幻觉的模式下去观影。那么这个摄影棚就是制造幻觉的地方。同样, 在这里, 阿峰给露露的梦想插上了幻想的现实, 但是终究是个幻想, 到最后都没有实现, 摄影棚是一个梦想象征的地方。

结语:

以上所分析的电影符号并不能代表整个影片的符号, 入画即信息, 在一整部电影里, 每一幅画面和每一个意向都承载着一定的意义, 而更多的影像意义是创作者所要追求的, 也是观赏者所需要理解的,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一个沟通的目的。电影本身意义在意通过影片与观众达到某种共鸣, 才能被认可, 好的影片也更应该是用更多的电影符号去诠释电影故事和电影主题。

参考文献

[1]齐隆壬.电影符号学[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13.5

[2]张丛皞.裂变与映现——评影视新作《天堂口》[J].电影文学, 2008-05-20.

篇14:电影《天堂电影院》的叙事研究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

电影最出彩的也最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莫过于它回忆的叙事方式,电影主要以回忆为主,电影有三条感情线,一条是小镇人民对于电影院的情感,一条是托托与阿尔弗雷多的情感,还有一条是托托的爱情线。西方观众看电影都喜欢看故事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整部电影契合了西方观众的观影口味。整部电影的叙述是通过中年托托的回忆来展现的,其中有三个时空交错的部分尤其值得玩味,第一个部分是青年托托与恋人艾莲娜相拥长吻,这时扭头一转,切换到同样身处雨夜的中年托托身上,此刻托托脸上分明透露着一份对往昔美好回忆的无限眷恋与“往者不可追”的叹息,他再没能见到艾莲娜。第二个部分是青年托托在临行前的夜晚坐在影院门前扶额深思,子夜的教堂传来钟声,而这钟声也同样延续到了下一个镜头——中年托托以同样的姿势扶额深思着——这是他人到中年时对青年时那份对理想与爱情的取舍的再次咀嚼。电影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以钟声串联起“过去—现在—过去”,钟声第三次出现时,镜头又切换到火车站上青年托托临行,而随载着托托的火车越驶越远,镜头切换到中年托托乘着飞机降落,一次是青年的“出走”,一次是中年的“回忆”,导演以不着痕迹的自然转换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并且在托托回归的一组镜头中,窗外的景色是实体的,而映照在窗上的托托的脸却是虚化的,仿佛中年的托托重现年轻的容颜,更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电影所运用的回忆式叙事方式通过巧妙的时空交错镜头,不仅缩减了电影几十年的叙事容量,这种片段式的回忆更表现出片中主角托托青年与中年时不同的心境,并突出了中年托托对往昔的无限怀念,顺理成章地将叙事内容推进到“托托回乡”的情节,也使观众们对这一段青年的成长历程充满感触。

二、巧妙的剪辑手法

电影的叙事技巧之所以独特而出色,还依赖于另一大要素——剪辑。导演托纳托雷多次运用主观镜头,用声音作为引线来讲述故事。电影一开始的叙事,托托很晚回到家,睡在床上的女人说:“你母亲刚才打电话过来了,把我当成了其他人,我怕她不开心,所以我也没有揭穿。”这个画面导演运用了固定的机位,将画中人物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自始至终电影并没有切换过,电影主题与爱情和小三没有关系,假如切换到了女人身上或者镜头向前“推”,就会自然而然地让观众也跟着动或者剪辑后面的画面,从而进行镜头的组接,用电影镜头来表达主题。而这时候画面是固定的,也就不会误导观众。电影中多次运用长镜头,电影中导演托纳托雷用长镜头进行电影叙事,他多次用长镜头拍摄主人公讲话,通过“推”镜头的方式从远景变成近景,景别一直在变化。导演也用了“关灯”的方式,通过光线的变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此世界里,演员的谈话内容与表演情绪与之前完全不同,但都是和主题密切相关的,同样也是导演对后面内容的一种铺垫。电影的剪辑使叙事内容详略得当,将这几十年的故事流畅而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在烘托人物情感表现人物性格上起到了不小作用。第一个出色的剪辑是表现在艾莲娜被迫与托托分开后,托托独自思念艾莲娜的过程。露天电影院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但另一边的放映室门口只有托托独自坐着读艾莲娜的信件,伴随着艾莲娜信件内容的独白,镜头依次展现了一条空荡的街道、一幅空寂辽远的远山,以及托托独自坐在辽阔的海边读信的场景,这些场景正是托托那寂寞内心的真实写照,虽未用托托的台词和内心独自,却有力地表现出托托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第二个出色剪辑是表现托托的服兵役生涯、这一段服兵役的经历导演只用了七个镜头来展现,先是托托的军靴,托托报名,再到托托投信、打电话,接信、“查无此人”信件的特写,最后是托托举枪射击,这一段兵役生活在激昂的行进曲中结束。对于全片内容来说,托托服兵役的经历并非重点,因此导演通过简洁的剪辑将其展现,还为托托的成长经历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无奈与苦涩。第三个出色的剪辑是表现托托临行前人们为他送行,几个手部与背部的特写展现了母亲与姐姐与托托的紧紧相拥、对托托的恋恋不舍;而阿尔弗雷多则一把揪过托托“警告”他不要想家,不要写信、不要回来,并把他推向车厢,展现了阿尔弗雷多对托托“铁”一般的爱与激励,也突出了阿尔弗雷多独特的性格魅力;最后出现的神父没赶上为托托送行,这隐喻了托托完全摆脱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三、独特的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也在叙事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在托托与艾莲娜的两处吻戏、托托独自思念恋人时、托托服完兵役回到家乡时,托托离家时,电影的主题音乐反复出现,渲染了一种淡淡伤感的温情氛围,极为契合人物的心境,听之使人动容,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托纳托雷一生拍的电影并不是特别多,他的作品也不是都是以西西里岛为背景,他也拍过现实题材的电影。他在决定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情感,一种爱来跟随这个故事,特别是跟随影片当中所有人物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他自己像是被电影当中的人物来引导的。哪怕这些入物把我引向错误的地方,他也毫不在乎。不论是《天堂电影院》还是《巴里亚》,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个小孩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在叙事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两部影片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从很多方而可以完全把它们看成是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方面。说起两部电影的差别,《天堂电影院》可能更多一些童话般的色彩,而《巴里亚》更贴近于现实,更多一些现实主义的色彩,但是《巴里亚》当中还是有很多童话般的元素。

当年长的托托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小镇时,观众的泪水便开始慢慢涌出,人生、爱情、亲情;得到、失去;缺憾、完美;漂泊、归属……所有这些思考都在这一段里诉说得这样委婉而不可逆转。到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并且惊叹于那位老先生对电影的热爱,惊叹于那个年轻小伙子对爱情的执着,更惊叹于托纳多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每个人都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梦想还有青春……

《天堂电影院》分影院版和导演剪辑版,影院版是被市场逼着剪出来的。《天堂电影院》最初的版本只有导演版,比较长,放映时票房可以说是非常差的。而制片方就希望再剪一个版本,但出来后票房也不好。这部电影最终为大家所热悉,是因为它获得了那么多的奖项。不过现在很多电影都有导演版,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一部电影在被观众认可后,导演就会加上当初剪掉的一些内容。做一个加长版DVD的发行。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篇15:《天堂的颜色》的观后感

第二, 每放暑假,这个肓小孩就会来到他的奶奶家,和奶奶一起下田种菜,采花。开心极了!但是现在家里没钱供他读书。所以,只好把他放在一个地方干苦工。我又联想到生活中,我和小伙伴们每天除学习以外,还花很多的零花钱。

第三, 这天,父亲决定要把小男孩带回到奶奶家,让他开心点。不幸的是,他们正过小桥时,不知道后段的小桥断了,那个小男孩和一匹马掉进了小河,父亲很着急,跳进河里,可是,由于水流太大了,找不到自己的孩子……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岸边,四处寻找后,终于找到儿子,可惜的是,儿子已去世了,父亲伤心欲绝。

我想对主人公的父亲说:你别伤心了,你的儿子 既善良又懂事,他已经上天堂了,我相信你的儿子一定能用他那勤劳的手,描绘出属于他那五彩缤纷的生活蓝图。

篇16:《天堂的颜色》的观后感作文

只听见稚嫩的充满幻想的声音,纯净朴素的伊朗音乐,不那么奢华,不那么抢眼,平静而简单的没有任何装饰的黑色开场似乎给我们传达着什么……也许孩子就是孩子,声音永远都那么天真可爱让人陶醉,而且不夹带任何杂质,幸福无忧仿佛永远是他们的代名词。

暖暖的阳光把教室染成了金黄色,照在了一群漂亮孩子的脸上,可奇怪的是相对于孩子下课后的那份雀跃和疯狂他们却少了些活泼与调皮。孩子们的表情显得有些急切,而更多的是期待、憧憬和快乐,然而孩子们互相依偎的身体,往前摸索的双手和小心探度的脚步,却第一次拍打着观众的心,他们是“盲童”。而导演一开始就把我们带进了“天堂”之前的那个阶梯……

同学们都在收拾回家的行囊,老师送来了告别的饼干,录音机里还是响着那首优美的伊朗音乐,墨曼在自由动听的歌声中构筑美丽的天堂。

爱在接送的人群中发散开来,亲吻、爱抚和幸福的笑声弥漫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很多孩子都在感谢那些漫长等待的日子吧。校园又恢复了沉寂,而这份沉寂却多了一丝忧伤和无奈,吵闹的一幕显然不属于墨曼。离开陪伴了他一个上午的长椅,敏锐的听觉让他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位“敢恩者”。从赶走虎视眈眈的狸猫,拾起掉落的雏鸟,然后爬上“高高”的树木到小心翼翼地安放入巢,整个普通人看起来那么简单甚至不会理睬的过程却成为了小墨曼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艰难、危险而且胜利的喜悦是那么强烈和无法想象。此刻,墨曼的天使般神圣的纯洁心灵第一次把爱、震撼和感动传递给了每一位正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

在整部电影当中我们跟着墨曼不停地期盼着幸福,感受着幸福,同时也在体味着追求幸福的哀与怒。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三次悄然流下了热热的泪水。

爸爸总算过来了,翘首期盼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墨曼的心目中,爸爸就是天堂的使者。通往幸福的阶梯真的就在眼前吗?相信观众都在默默地为这个可爱敏感而聪慧的小家伙祈祷着。然而从爸爸一出现便肃穆忧愁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怀疑,看到了无奈,看到了墨曼的悲哀,爸爸似乎不愿意让墨曼留在自己的身边。

在通往家乡的汽车上,阳光的温暖,鸟儿的吟唱,芬芳的绿的味道,清爽的凉风给墨曼插上了自由的翅膀,要给他一个抓风的理由的话,那就是渴望美好,向往亲情。

延绵的大山、清新的空气、悠远的.川流、微笑的野花,这就是墨曼的家,真真切切的家。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声音仿佛化成一点一滴的色彩,勾勒了墨曼心中那幅不为常人所知的图画。

姐姐妹妹天真轻盈的身影在绿林中穿梭,奶奶在家门前极力张望。孙子的归来又将为这个快乐质朴的家增添无尽的欢笑,奶奶的呼喊乘着清凉的山风,跑到了墨曼的耳朵里,也同时敲打着墨曼装满思念、坚强,装载憧憬的一颗多彩的童心。就像一条线,熟悉而温暖的声音,让墨曼触摸到了那久违的“老手”,原来墨曼也有一双眼睛,看着嫩草和枯木间那依偎在一起的身影,我第二次感觉到了眼睛的湿润。

鸟鸣、马唱,蝴蝶拍打翅膀的声音和啄木鸟每一次与高树的交流,一切天然的频率和节奏,仿佛墨曼心中的一次次默数,那是每一次幸福的瞬间,那是通往天堂的阶梯……父亲一出现便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看到这里,悬念也渐渐掀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为了自己的婚姻和破裂的家庭,他选择了迎娶一位年轻漂亮而且出身华贵的姑娘,可是墨曼却似乎成为了他的一个累赘,充满矛盾,不知何去何从,将儿子送往绝境的念头曾经无数次浮出心头却又懊恼而止。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把儿子送到一个同样也是盲人的木匠那里学习手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便把伤心欲绝的母亲送上了遥远的天堂,也让自己失去了难得的婚姻而从此陷入无法抹弃自责与沉痛的旋涡之中。

那天的水很急,墨曼牵着马从木桥上走过,父亲依旧沉默不语,终于,灾难降临了,天真可爱的生命被无情的激流瞬间吞噬,看着儿子渐渐远去的挣扎的双手,以为被命运捉弄的父亲瞬间失去了理智。就这样让墨曼永远地消失吗?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的扭曲吧。他绝望了,可他偏偏又跳了下去。应该是亲情的缘故吧,他们是一体的,没有了儿子,也就没有了自己。

茫茫大海,海鸥在昏暗的天空中鸣怨,岸边的父亲抱着死去的墨曼失声痛哭,也许天堂总是会派遣善良的天使来到人间去感化和引导那些正在经受人性考验和等待忏悔的人吧,父亲哭了,墨曼也带着自己的颜色飞向了美丽的天堂。

篇17:天堂的颜色观后感800字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穆罕默德在等待他父亲接自己回家过暑假时,寻着鸟儿的呼救声,一步一步摸索前行。终于,他亲手将一只不小心坠地的稚鸟送回了它在书上的小窝。此时,穆罕默德面向天空,任凭温煦和暖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他的脸颊上,他听到那只稚鸟在为他歌唱,于是,他幸福地笑了。

穆罕默德在听到父亲熟悉的脚步声时,耐不住激动与兴奋,踉跄地朝他的父亲跑去。他伸出了自己幼小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父亲宽大的手掌,此时,穆罕默德仿佛见到了每一系掌纹,读懂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他不自禁地哭了。

穆罕默德在回家的大巴车里,将自己的小手伸出窗外,试图抓住流动的微风,抑或是一片飘落的羽毛。在他看来,仿佛世界上一切的食物都永远是他最亲密的玩伴。然而此时,车里别的人们都已经酣沉入睡了。当他面对自己的亲姐姐时,他用自己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脸颊,会心地笑着说:“你长大了。”然后,他将自己对姐姐全部的爱都藏在了美丽的梳子里送给了她。

当他面对最贴心的奶奶时,他依然轻轻地抚摸着奶奶的双手,在他的心里,这双手永远都不会因为岁月的消磨而变得苍老,因为从小奶奶的这双手一直都给他的内心带来无穷的温暖。穆罕默德每每依偎在奶奶的身旁时,他也总能得到奶奶对他的孜孜鼓励,因而,他从未对这个世界都充满着美好的幻想。

盲童穆罕默德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他却又一颗透亮的心。

穆罕默德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他张开双臂,想要拥抱每一束麦穗、每一棵绿草、每一朵红花。

他摊开双手,想要感受小溪的心跳,想要点数每一块光滑的鹅卵石。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语言去解读野花遍布,鸟语呢喃的大自然。

他似乎能感到风的召唤,预知雨的将临;他似乎能听懂小鸟的歌声,读懂花草的心事。

虽然穆罕默德不能亲眼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但他却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到了。

他捕捉到的是更多微小的瞬间,他触摸到的是更多双眼健在的人们所忽略的掉的食物。

夏花绚烂,秋夜静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芽和嫩枝经历着晨霜,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生命是如此得多交,又是如此得生生不息。

是呀,有多少人曾静静地聆听过小鸟的歌声,有多少人曾细细地触摸过每一片花瓣,有多少人曾试图抓住迎面的微风,又有多少人曾轻轻地抚摸过父母的脸颊,长辈的双手。

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静静地聆听清晨的鸟鸣,没有细细观赏新生的嫩芽了。

或许我们已忘了五体味一番微风拂面给自己心灵捎来的一丝惬意,忘了去感受一回夕阳斜照给自己思绪带来的意思追忆。

又或许,我们时常忘了给自己最亲的家长倒上一杯热茶,敬上一碗热汤,在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依着母亲和她说说自己的心事。

篇18:电影《天堂的颜色》观后感

导演在故事的叙述上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天堂电影院》的故事结构是现实——回忆——现实——回忆,在故事的叙述上,主要以回忆为主。影片的感情线主要有三条,一条是小镇上人们对电影院的情感,另一条是多多与艾费多之间多层次的情感,还有一条则是多多的爱情线。而在这三条线中,主要是以前两条为主线。虽然影片的主题不是爱情,但关于爱的话题却贯穿影片的始终:妈妈对儿子的爱;忘年之交朋友间的爱;人们对电影院的爱;人们对那个逝去的时代的爱。

人们对电影院的感情线以及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感情线,这两条线在故事的叙述中相互交错编织,因为大部分故事和镜头是发生在电影院内,电影院作为所有人情感的载体,也作为所有人的回忆就此被建立。为了不让爱情线喧宾夺主,并且起到支持另两条线的作用,剧本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多多如何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以及两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简单交代了两个人分开的原因,同时也省略了多多当兵期间和女孩如何分手。我们发现,美好的让人一见倾心的爱情最后还是逝去了,但电影和电影院在多多中年回家乡后依然还在,深爱着多多的艾菲多虽然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对多多的爱依然还在。所以看到这里,我们明白主人公回到家乡是必须的,剧本在感情上、道德上也都双重限定了多多必须回来。爱情线和其他两条线在主题和主旨表现上是一致的,为了使主题鲜明,所以爱情线需要在该省略的地方省略,同时爱情线是对人物鲜活的性格塑造和增强故事可信度的必备线索,也是故事发展阶段的串联线索,这对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感情线作出了有力支撑。

外国人看故事都喜欢看故事发展的合理的过程,从起源伊始,因此这个故事在内容讲述上也就自然符合了外国人听故事的习惯。例如香港版的《无间道》被好莱坞再次翻拍,导演用前半个小时介绍人物和事情的相关背景。同样,在影片《天堂电影院》中导演为了表现多多和艾费多之间的感情之深,让这条感情线更加动人,因此在剧本故事的写作上也是安排了从多多的儿时开始讲起。故事创作在设计爱情线索时只投入了半个小时时长,而影片总时长则为两小时之多。那么,从时间上来分析,爱情线的时间也并没有其他两条线的时间长,因此爱情线中略写的分手的原因和结果,自然使得爱情故事不够完整,也就使爱情线因本身的残缺,独自抽离后自身不具备吸引观众的能力。

二、视听深化故事细节

影片采用现实——回忆——现实——回忆的顺序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主人公从童年到中年半生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的讲述。运用主人公的主观镜头,以声音作为引子(在进入回忆前,背景音乐和铃铛声的运用过度到回忆里),用主人公的发呆回忆,开始了故事的讲述。片中俩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伴随两个人之前的矛盾形成而逐步上升的,同时表现的细节成分也具有强烈的层次感。例如,影片13分钟到15分钟是第一次,两人因底片由谁保管而表现出多多的烦人与可爱、艾费多的善良与忠厚。24分钟到26分钟时第二次,艾费多把多多花掉的50里拉补上,是两个人关系的转折。27分钟到36分钟又在讲述多多的淘气,艾费多对这个孩子烦中带爱的态度。导演在拍摄这三个重要时段时通过视听语言的合理表达,用镜头叙述故事的跌宕起伏,在不同机位和拍摄角度中,让观众感受到表达故事细节化中视听技术的强大功效。

影片在感情线索的剪辑处理上是有引导方向的。影片在刚开始的画面描述中,多多晚上回到家里,睡在床上的女人说道:“你妈妈来电,把我认成别人,我怕她失望,我没有说破。”此画面导演用固定机位,将画面中的人物定时表达,镜头没有移动也没有切换给床上的女人,结合此故事所表达的主题,与爱情、小三无关,如果切到女人身上或是镜头推上前,就会自然地让观众移动或剪辑下一组重要画面进行内容续接深化组合,依靠镜头的移动来强调画面中的重点表达。但此时画面选择了固定,也就不会给观众进行剧情上的错误引导。

影片中的长镜头叙事运用合理。片中多处运用长镜头拍摄主人公说话,从人物一侧的位置通过推镜头慢慢推进到人物近景景别。主人公问道:“她只说了这些?”这时女人把灯关掉了。因为人物一直在床上无法运动,无法通过走动来建立一个新的戏剧单元,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关灯,通过光线的变化建立一个新的戏剧单元,因为在这个戏剧单元里,演员的谈话内容和表演情绪已经完全跳出了之前的戏剧单元,与之前的是有很大差别的,并且是与主题相关的,也是导演想对后面的故事作铺垫,让观众更明了。同样的手法在迈克尼科尔斯的电影《毕业生》中也用到过,影片46到52分钟处有数次的开灯关灯,导演也是通过开灯和关灯来建立戏剧单元。《天堂电影院》中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点,关掉了灯,演员沉默两秒,然后开始说台词,由于关灯和沉默两秒再说,都对后面的话起到了强调作用,后续的内容就成为了导演想要讲述的重点,而在引导方面也自然算得上细致入微。导演将镜头从女人方向切给多多,后再次运用段落长镜头表现故事内容抒发表达情感。原因有三处:第一,段落长镜头可以更好地表达此处人物的心情和境遇。假设此时是由中景切至近景,则会将人物此处情感变化的过程切断,从而中断情绪表达。第二,段落长镜头削弱戏剧性,能合理表现场景氛围。假设此处为硬切,人物情感表达不连续,显然过渡就会不自然。第三,长镜头会在相对长时间的拍摄中展现一个完整的事件,表达完整的含义。

在中年多多坐飞机回家和坐在汽车里回家的镜头中,我们看到导演用透明度的技巧把多多和城市的景象重叠在一起,这里的表达手法直接单纯,就是将多多此刻回到了家乡的热切直接表现出来,再一次强调多多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其中像这样的调度手法在影片《辛德勒名单》中也同等出现过。影片1小时30分钟时,一个女人来乞求辛德勒救出自己的父母,导演在此处用了镜子的道具,但镜子里只有辛德勒一人,因为此时的辛德勒还只是停留在在乎女人和金钱上,没有认识到他人生命的珍贵。因此导演这时并没有把在落地窗下劳动的工人和辛德勒叠化在一起。而在影片2小时56分钟时画面的调度就出现了变化,辛德勒坐在小汽车里与所有他保护的犹太人离别时,镜子的道具再次出现。这时,所采用到的手法和《天堂电影院》是一致的,因为此时人物已经转变,辛德勒和犹太人站在了一起,我们看到镜子中的辛德勒和犹太工人成为了一家人。

三、影片主题升华表达

之所以为《天堂电影院》竖起拇指,是因为它表现了当今社会所缺少的淳朴和宁静,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冷漠和不欢乐。影片同时也向人们召唤,召唤着每一颗跳动的心,希望人们在今天依然可以安静地去爱一样东西,永远地记住它,并且因为它而感到快乐。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天堂电影院》同样是在召唤我们每一个人的回归,回归到最开始的阶段,拥有最美丽的笑容和最简单的快乐。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和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我们脱离了农耕时代的群居生活。我们可以单独地生活,我们不需要出门便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不出门就赚到钱。我们不需要再一起劳动,单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信息的爆炸般的增长,每个人都接受了阅读了大量的信息,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观念,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每个人都说话的时代,每个人都独立的时代,贫富被场所分化的时代,《天堂电影院》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有一个时间大家都在听电影说话,有一个时间每一个人都不是脱离集体而存在,每一个人都在同一所影院看电影,不管贫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亦或是看到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对我们弥足珍贵,我们想回去但又无力,所以我们看得感动,看得流泪。

摘要:《天堂电影院》是一部艺术片,没有大片绚丽的场面,没有好莱坞的强大明星阵容,也没有豪华的布景和服装,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众多有超重分量的奖项,而好的故事和电影叙事语言的完美结合是《天堂电影院》取得傲人成绩的关键。

上一篇:严禁践踏草坪提示语下一篇:门卫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