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2024-05-03

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通用8篇)

篇1: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时间:2010-04-29 21:03来源: 作者:giser 点击: 430

利用ArcCatalog 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库,在ArcMap中编辑属性数据 第1步 启动 ArcCatalog 打开一个地理数据库

当 ArcCatalog打开后,点击, 按钮

(连接到文件夹).建立到包含练习数据的连接(比如“E:ARCGISEXEC2”),在ArcCatalog窗口左边的目录树, 点击上面创建的文件夹的连接图标旁的(+)号,双击个人空间数据库- National.mdb。打开它。.在National.mdb包含有2个要素数据集、1个关系类和1个属性表 第2步 预览地理数据库的要素类:

在ArcCatalog 窗口右边的数据显示区内,点击“预览”选项页切换到“预览”视图界面。在目录树,双击数据集要素集-“WorldContainer”,点击要素类-“Countries94”激活它。

在此窗口的下方,“预览”下拉列表,选择“表格”。现在,你可以看到Countries94 的属性表。查看它的属性字段信息。

花几分钟,以同样的方法查看一下National.mdb 地理数据库的其它数据。

第3步 创建缩图,并查看元数据

在目录树,选择地理数据库National的要素类-Countries94,切换到“预览视图”,点击工具栏到一定区域,然后再点

上的放大按钮,将图层放大,生成并更新缩略图。这时,切换到“内容”视图界面下,并在目录树选择要素集-“WorldContainer”,数据查看方式更改为“缩略图方式”。.注意,此时,要素类“Countries94”的缩图图是不是发生了改变

点击“元数据”选项页,查看当前要素类的元数据,了解当前要素类是采用什么坐标系,都有哪些属性字段,字段的类型等信息。在元数据工具栏,从样式表选择不同的样式,可以看到,元数据显示的格式发生了变化。

点击元数据导出按钮,可以将元数据导出为多种格式,这里我们选择为“HTML”格式,确定后,元数据将被保存在指定路径下的.htm文件,从资源管理器,打开这个.htm文件,查看导出后的元数据信息。

第4步 创建个人地理数据库(Personal Geodatabase)并导入数据;在数据库创建属性表然后录入数据。在创建的地理数据库之间要完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每一个图层对应一个数据表,在ArcCatalog“要素类”(Feature Class)的概念与之对应。可以将多个要素类组织成为一个“要素集”(Feature DataSet),在同一个要素集的要素类都具有相同的地理参考(坐标系相同)。

在ArcCatalog的目录树,定位到E:盘,右键点击这E:盘,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新建>-<文件夹>,文件夹名称改为 myGeoDB。右键选这个文件夹,在出现的菜单,点击<新建>-<个人Geodatabase>,这时会创建一个名称为 “新建个人Geodatabase.mdb”的数据库文件,将之改名为:“Yunnan”。

右键点击数据库文件 “Yunan.mdb”,在出现的菜单,选择<导入>-<要素类multiple>,在出现的对话框,打开要导入要素:云南县界prj.shp/云南县城prj.shp/云南道路prj.shp(这些文件在Exece2文件夹下,按住Shift键并点击鼠标可同时选择多个Shape文件)

确定后可以看到这三个图层已经被导入到数据库Yunan.mdb

右键点击数据库文件 “Yunan.mdb”,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新建>-<要素集>

在出现的对话框输入要素集的名称、点击按钮“编辑”为其指定一个坐标系

在这里,我们设定坐标系为:GCS_WGS_1984(即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World->WGS 1984.prj),这是一种被GPS采用的地理坐标系。

右键点击新建的要素集-Kunming,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新建>-<要素类>,在出现的对话框输入要素类的名称-公交站点,点击<下一步>,再次点击<下一步>按钮。在出现的对框选择“Shape”字段,修改字段的几何类型为“点”(表示此要素类将要存储的要素类型是点要素,我们准备用来存储公交站点)

注意到,要素类的空间参考也被默认地设置为GCS_WGS_1984,与要素集指定的坐标系相同

在出当前的对话框,我们新加两个字段“站点名称”、“公交站点编号”,数据类型都设置为“Text”.点击“完成”按钮。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要素类的定义。可以将这个要素类(图层)加入的ArcMap,进行数字化的工作,从背景地图提取公交站点的位置。

新建数据表:右键点击地理数据库-Yunnan.mdb,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新建>-<表>,输入表名称:公交线路,点<下一步>,再次点<下一步>,在对话框,新添加两个字段 “公交站点编号”、“公交线路”(数据类型都设为Text)

点击“完成”,结束属性表的定义。

创建公交站点到公交线路一对多的关系(1:M):右键选择地理数据库-Yunnan.mdb,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新建>-<关系类>,对以下内容进行设定,其它设置接受默认选项即可。

指定源表和目标表

选择关系类型为一对多关系,这样可以建立公交站点到公交线路一对多的关系,因为经过一个公交站点的公交线路有多条,这样,在我们从公交站点分布图是查询某个公交站点时就可以查询经过这个站点的所有公交线

设定主键和外键

点击下一步,直到完成关系类的定义。

以上步骤完成后,ArcCatalog就可以看到,在地理数据库Yunana.mdb,有一个要素集(Kunming),其包含一个要素类(公交站点)、一个数据表(公交线路)、一个关系类(公交站及公交线1:M)

第5步 拖放数据到ArcMap 启动ArcMap,新建一个空的地图文档,通过拖放的方式添加上面所创建的数据到ArcMap:

在 ArcCatalog,点击“内容”选项页,在目录树,点击地理数据库-Yunnan.mdb,将要素类-“公交站点”及属性数据表“公交线路”拖放到ArcMap。关闭ArcCatalog,激活ArcMap窗口。第6步 编辑属性数据及进行1:M的空间查询 为了让大家了解属性编辑的过程,我们需要在要素类公交站点添加3个公交站点。(这只作演示使用,实际的数字化过程还需要加载经过配准后的扫描地图作为背景)。

首先,在工具栏显示区的空白处点击右键,在出现的菜单在选“编辑器”,从而打开编辑器工具栏。

在编辑器工具栏,点击“编辑器”下拉菜单,选择“开始编辑”命令。按下按钮,在地图显区内随意地添加3个公交站点。

在图层列表控制面板(TOC),右键选择图层-“公交站点”,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命令,将显示公交站点的属性编辑窗口,在其输入站点名称和公交站点编号。字段OBJECTID是关键字段,是自动生成的不需要输入。

在图层列表控件面板(TOC),点击“数据源”选项页,切换到数据源视图下,右键选择属性表-“公交线路”,在出现的菜单,选择“打开”命令,将会显示“公交线路”的属性编辑窗口。按下图所示输入几条公交线路(公交站点编号、公交线路)

点击“编辑器”工具栏的“编辑器”下拉菜单,选择“停止编辑”命令,将以上所作的编辑结果保存。点击属性查询按钮,查询地图显示区任意公交着站点的属性,可以看到经过公交站-“云南大学”的公交线路有3条,可进一步查询每条公交线路的详细数据。

第7步 导入GPS数据,生成图层

各类手持GPS接收机采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相关软件(比如MapSource等)导入到ArcMap。

GPS 数据文件

启动ArcMap,切换到数据源视图。点击按钮添加GPS数据,选择对应的GPS数据文件(可以是.txt 格式、dBase 等格式),这里GPS数据文件为:澜沧江GPS.txt

选要添加的GPS数据文件 根据GPS 数据生成图层:

执行菜单命令:<工具>-><添加XY数据>,在“添加XY数据”窗口,选择已添加的XY 数据表,指定X坐标字段(东经)和Y坐标字段(北纬),按“编辑”按钮,选择坐标系统。一般GPS系统采用的坐标系统为WGS_1984。

确定后,在地图显示区域,就会根据GPS数据文件采集的坐标信息创建点状的事件图层。

在图层控制面板(TOC),右键选根据GPS数据文件生成的事件图层。在出现的菜单,执行“数据”->“导出数据”命令:

在导出数据对话框,指定要导出的文件名称及存储位置。这样就完成了由GPS数据文件生成图层的过程。

篇2: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数据是农情决策空间信息系统的血液,也是整个系统的基石。而对于数据方面,由于涉及到多个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数据来源十分复杂,使用的平台,数据的种类,格式,都有较大差异。而且由于各单位基于自身情况,对数据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造成数据的格式、表达内容、精度、空间坐标系统等都存在较大差别。要想使整个农情决策空间信息系统正常高效运行,如何对这些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集成化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主要集成的地理空间数据类型

系统所要集成的数据可大致分为五类大类: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产品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系统管理数据。

1.1集成所需的主要核心技术

在充分了解了数据集成功能需求后,需设计一种数据集成框架,能够将影像数据、矢量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等进行统一管理,为农情决策空间信息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访问功能,实现数据层与业务逻辑层的交互,并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减少数据重复采集带来的成本。

1.1.1组件式数据集成技术

受组件式GIS将GIS功能分而治之思路的启发,本文将农情决策空间信息系统所涉及到的数据集成功能分解开来,形成单独的数据处理中间组件,这些组件相互独立,但为了将这些组件集成起来统一管理,考虑设计一种数据处理组件管理引擎和数据解析引擎,用来规范不同的数据访问接口,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客户端的不同数据访问请求在经过数据集成技术解析后,访问相应的数据源。客户端不需要知道数据的具体来源具体结构,只需要知道怎么使用。

1.1.2数据解析组件

在整个数据集成技术中,各个数据集成组件是基础功能单位,用来完成不同格式不同来源的数据的解析工作,从而暴露出数据的访问接口,供业务层访问。以矢量数据的解析为例,在农情决策信息系统中,矢量数据的来源大体上包括信息中心提供的SHP数据,市农业局提供的Super Map生产的SDB行政区划数据,中科院遥感所提供的部分Map Info的.MIF格式数据等,不同的软件厂商都提供了相应的二次开发接口,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对空间数据的解析。

1.1.3地理空间数据与物联网数据的集成

空间数据与物联网数据的集成也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建立中间关联表的方式,赋予物联网数据空间位置信息。这里以温度检测站点实时采集的温度数据为例。温度检测仪采集的数据通常包括摄氏温度、时间、仪器属性、经纬度坐标等信息,通过建立一个中间关联表,该表主要用于关联检测站点与空间数据如行政区划图,通过经纬度坐标进行关联。这样每个站点就具有了空间位置属性,并可展示到地图上。

1.1.4无人机数据预处理技术

目前无人机数据处理软件众多,如PIX4D mapper、APS、DPGrid等。本文利用DPGrid提供的基于C++的无人机数据处理组件,通过调用其影像数据访问接口、傅里叶滤波畸变换方法、影像拼接方法以及畸变处理方法等完成无人机数据的简单预处理,为数据集成做好准备。最后采用嵌入式开发技术,将C++编写的无人机预处理程序编译成OCX组件,然后将OCX集成到用C#开发的组件式数据集成模块中,来处理客户端对无人机数据预处理的请求。

2数据集成技术实现与应用:农作物空间数据服务中心分系统

2.1系统设计

2.1.1系统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7 Professional

■开发语言:ASP.NET

■开发组件:AE for.net framework 4.5等

■数据库:Arc SDE10.0

2.1.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根据农情决策空间信息系统对数据集成的要求,设计了如下几个功能: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产品数据、监测数据、地图服务、系统管理几大功能模块。

1)影像数据

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和无人机数据,用户登陆系统后,可以查看数据库中存储的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产品,如LANDSAT系列数据、MODIS系列数据等。通过预选影像数据后进行下载至本地或发送到邮箱,还可查看数据的属性信息。

2)基础地理数据

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指矢量数据,包括行政区划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和遥感影像一样,用户可以查看数据库中存储的行政区划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及其属性信息。通过预选数据列表进行下载至本地或发送到邮箱。

3)产品数据

产品数据主要包括预处理影像、植被指数、地表参数、专题图、监测报告等。这些数据大多是通过专业的应用程序软件处理后生成,如Arc GIS、Excel等,用户可以对数据中心存储的这些数据进行增删查改等操作,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数据到服务器端,还可以下载感兴趣的数据。

4)物联网数据

物联网数据主要包括作物监测数据、土壤监测数据、气象监测数据、原始气象数据等,通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获得。大多以视频、图片、文本或其他特有数据格式存储。

2.1.3系统框架设计

本系统采用B/S架构,系统前端采用AJAX的GET/POST方法向服务端发送数据服务请求,对于文件的传输采用FTP文件传输协议,利用arcgisapi进行地图的渲染和展示。后端数据集成部分,采用组件式开发技术,设计一套通用数据集成组件,用于实现对数据的集成和对数据库的访问。数据库部分,为提高数据的稳定性,采用了一些比较成熟稳定的空间数据库引擎。

2.1.4集成数据库设计

系统数据库按数据库类型分可分为地理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按数据种类分可分为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产品数据、地面监测数据和系统管理数据五大类。根据这些数据具有来源不一,结构不一,数据量大等特点可设计一种空间数据库与非空间数据库混合组成的数据库结构。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本文重点在于数据集成,且提出了利用组件式数据集成中间件来调用相应的数据访问接口。通过第四章对农作物空间数据服务中心系统的分析与应用,可以发现,这种数据集成方式至少满足了如下几点要求:数据信息完整、屏蔽数据的差异性、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

3.2展望

OGC标准将会成为空间数据互操作规范的趋势,即使现今这种标准还没有在个GIS软件厂商内普及开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GIS领域内逐步普及,这对于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来说意义重大,这也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

摘要:地理空间数据是农业决策系统的数据基础,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种植区域的农作物时空动态变化信息,而这些变化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构成海量的数据集,且这些数据具有多源、多时空、多尺度以及结构多样等特点。针对地理空间数据具有海量、实时、多源的特点,提出利用组件式中间件的方法,开展数据集成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农情决策,地理空间数据,多源异构数据集成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刘佳,杨玲波,等.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农情遥感监测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8):136-145.

[2]朱冰.多源空间数据集成技术及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6):138-139.

[3]周顺平,魏利萍,万波,等.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8(5):25-27.

篇3: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不同类型的数据,只有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组织,并将其映射到计算机存储器中去,才能进行存储、检索、处理和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地理空间数据常用的数据结构有两种: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目前高考试题中应用的是栅格数据结构,在题中称为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图。

栅格数据结构所在位置常用于表示地质、气候、土地利用或地形等面状要素。任何面状要素的对象,如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地势起伏、环境污染等,都可以用栅格数据来表示。

栅格数据的获取需尽可能保持原图或原始数据的精度。在决定代码时尽可能保持地表的真实性,保证最大的信息容量。在图中网格覆盖后,常常会在同一方格下对应几种不同的属性值,而每一个单元只能取一个值,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同的取值方法。以下做详细说明。

中心点法:用处于栅格中心处的地物类型或现象特性决定栅格代码。为了寻找中心的方便,覆盖使用的网格常常使交点与网格单元的中心对准,这时读数据只考虑网格交点所对应地图上的值,因此中心点法也可以叫做网格交点归属法。此法常用于具有连续分布特性的地理要素,如降雨量分布、人口密度图等。

面积占优法:以占栅格最大的地物类型或现象特征决定栅格单元的代码。此法最适合分类较细、地物类别斑块较小的情况。

长度占优法:当覆盖的网格过中心部位时,将横线占据该格中的大部分长度的属性值定为该栅格单元的代码。

重要性法:根据栅格内不同地物的重要性,选取最重要的地物类型决定相应的栅格单元代码。此法对于特别重要的地理实体,尽管其所在区域面积很小或不在中心,也采取保留的原则,如稀有金属矿产区域等。此法常用于具有特殊意义而面积较小的地理要素,特别是具有点、线状分布的地理要素,如城镇、交通枢纽、河流水系等。

为了接近原图或原始数据精度,除了采用上述几种取值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缩小单个栅格单元的面积,即增加栅格单元总数的方法,这样行列数也相应增加,每个栅格单元可代表更为精细的地面矩形单元,混合单元减少,可以大大提高量算的精度,更接近真实形态,表现更小的地物类型。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的判读,关键是要弄清图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事物,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分布与变化规律,再进行后果判断、评估和原因分析。下面以高考试题为例进行说明。

例1:(2011·安徽文综)右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解题时首先应弄清图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事物: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辽宁西北部某地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数字分布与变化规律:一部分土地由湖泊变为耕地,小部分由耕地变为居民地;再进行后果判断、评估和原因分析:一部分土地由湖泊变为耕地,原因在于围湖造田严重,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明显减少,干旱、洪涝频率增加。由于图示为辽宁西北部某地,水资源相对较少,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应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参考答案:1.A 2.C

例2:(2011·浙江文综)某市寻找合适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地形平坦;②距河流1km范围内。右图中“空间资料”是该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km2(该区面积共16km2);“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3~4题。

3.下图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B.② C.③ D.④

4.根據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右图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 ()

A.甲、乙B.乙、丙

C.乙、丁D.甲、丙

解析:根据图中的河流,可以判断出河流流经的方格都为1,而河流经过某些方格的交点处以1km为半径画圆,可以得知某些方格虽然没有河流经过,但是大部分面积距离河流1km范围内,根据文字材料这些方格也算1。第4题模仿第3题把地形资料的评估值图画出并与河流评估值图进行叠加,满足两者需求即可。

篇4: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1 在制图过程中连接属性数据库

在地图数据库中, 空间数据按点、线、面分别进行管理 (存储) , 一般包含四类信息, 即定位坐标、属性信息、拓扑信息和地名信息。如果要实现空间数据的生产或更新则必须在地图编辑完成以后, 得到这四类信息以形成空间数据。我们知道地图内容的符号化是实现地图编辑与出版的基础, 它必须由属性信息确定所使用的符号, 由定位坐标确定其空间位置, 利用拓扑信息可以完成区域提取和面状符号配置, 地名信息完成注一记配置等。目前, 商品化制图软件都能实现地图的符号化生产, 直接与印前系统相连, 但是一旦地图符号化以后, 地图要素所固有的地理信息都转变成了图形内容, 要素属性不能根据地图符号完整的读取, 不能把属性信息从图形中分离出来。例如公路, 当把路面性质和里程注记布置到图面上后, 这些属性说明注记就“脱离”了公路符号, 它们之间不存在实际的联系, 这种图形形式就再也不能恢复到符号化以前的空间数据形式。这样的地图数据 (图形文件) 不是地理信息数据, 也就不能作为空间数据生产或更新的基石。因此必须在地图制图过程中, 设法存储空间数据的属性信息。

如果要存储属性信息, 就必须在地图制图的过程中连接属性数据库, 用它存放地图要素各种地理属性信息, 地图符号通过地址指针与之相应记录相连。只有这样, 经地图编辑修改后, 地图要素的属性信息不会丢失, 有希望进行空间数据的生产或更新。其中地图要素的空间坐标可从作图平面上获取平面坐标, 再经投影变换后得到;属性信息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拓扑信息可根据地图要素的属性信息和定位坐标重新建立而获得。地名信息从图上提取地名坐标和地名属性库中提取地名属性合并而成。因此从空间数据生产的意义上说, 存储地图要素的属性信息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原始的空间数据经过地图符号化 (包括要素符号化和属性信息符号化) , 符号化的同时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存储了该要素的全部属性信息, 通过指针连接起地图符号与属性记录的联系。空间数据的提取是从地图符号中提取坐标, 通过指针提取属性信息, 最终得到更新后的空间数据, 这就是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

2 地图编辑从基于图形、符号到基于地理属性

在地图制图的过程中使用属性数据库管理要素属性, 可以实现地图编辑从基于图形、符号到基于地理属性的飞跃。在目前的大部分地图制图软件系统中, 都是以地图出版为目的不考虑空间数据获取, 因此地图编辑是基于图形和符号的, 直接编辑地图符号的图形属性, 如颜色、线型、符号、线宽、层, 注记则是直接修改它的字体、字大、颜色、字型等等。这种编辑不考虑所编辑要素的地理属性, 割断了地理属性与地图符号的联系。例如一条普通公路符号现在改为省级道路符号, 在作业时要修改这条普通公路的线型、颜色、层。用户直接面对是一系列的图形控制, 这种修改不是从地理属性角度出发, 操作起来就比较麻烦。

实际上, 在确定了制图要求和目的之后, 地理属性与地图符号之间就建立了“固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就定义在地图符号化控制表中。如果地图编辑环境连接了属性数据库, 则属性数据库就能存储地图符号的各种属性信息。如果要修改一个地图要素, 首先修改属性库中它的属性信息, 然后由要素编码和属性参数确定改变的符号, 完成修改操作。比如道路的等级发生变化, 则修改道路的等级信息后, 就可实现道路符号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自动完成的。

这样, 地图符号都有地理属性信息, 地图编辑的对象是地图符号的要素编码和属性参数。通过这种方式对地图要素进行编辑修改简单、直观, 可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 基于地理属性的地图编辑

由于地图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使图形符号与属性记录关系呈多样性, 这些关系在地图编辑时分别起不同的作用。地图文件中不是所有的要素都有地理属性, 例如地图整饰的内容, 属性说明注记, 填充后的面状符号等等。这些内容没有必要与属性库连接, 因此含有属性的内容是整个地图要素中的一个子集, 针对地图要素与属性库连接与否, 编辑修改工具也相应不同。地图制图的特殊性决定了地图要素与属性库相连是单项的, 而这种单项性又决定了地图制图必然是以图形符号为主, 属性库为辅的原则, 即地图图形效果必须满足地图出版要求, 属性库的内容不需要与地图符号一一对应。

3.1 地图编辑的三个层次

地图编辑从操作的方法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基于图形符号的编辑、基于地理属性的编辑和基于制图综合的编辑。其中图形符号编辑最为常用, 在商品化图形编辑软件中使用。

基于地理属性的编辑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它根据要素属性, 实现地图的符号化。基于制图综合的编辑, 由于在解决制图综合问题时必须提供相应的“人机协同”的地图编辑环境, 这种编辑形式与前两种明显不同, 并以前两个层次作为它的基础, 形成“金字塔”地图编辑结构 (基于制图综合的编辑这里不作研究) 。

在不考虑地图综合的情况下, 前两个层次的地图编辑需要三大类功能工具。

(1) 视口工具, 包括视口的放大、缩小、开窗、漫游, 分层控制显示, 参考网格等。

(2) 图形创建工具 (创建各种图形元素, 如线、图元、线串、曲线、形、复合线) , 图形修改工具 (删除、移动、复制、去点、加点、移点等) , 图形属性工具 (修改颜色、层、宽度、线型, 填充类型) , 其它辅助工具 (围栅、拆散、量算等) 。这类工具是符号制作的基本工具, 也是编辑修改与属性无关要素的工具。

(3) 基于地理属性的各种属性编辑工具, 这是针对地理属性进行编辑修改的工具。视口工具和图形工具两大类功能是各种己有商品化制图软件的基本功能, 只是使用方法有差异, 功能有强弱。如果只为完成地图符号化和出版任务, 这些已足够了。但如果使地图制图与空间数据生产一体化, 就必须有基于地理属性的编辑管理工具。GIS类软件可以完成空间数据获取和更新的任务, 但它们的图形表现还不能满足地图出版的要求。因此一体化生产的关键问题就是能对地图要素的属性进行编辑修改, 在实现属性修改的同时, 依靠全符号化技术, 使图面上的符号也相应发生改变。

3.2 一对一关系的应用

一对一关系就是一个图形符号对应一个属性库记录, 是属性连接的基本关系, 属性记录中保存了相应要素的地理信息。如果要素的位置、形状发生变化, 则直接使用图形编辑修改工具进行修改, 如果要素的属性信息发生变化, 则使用属性编辑修改工具。如果采集新要素, 则先确定属性, 再确定位置, 通过符号化控制表布置符号。由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派生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三种关系。

3.3 一对多关系的应用

一对多关系就是一个图形元素与多个数据库属性记录相连。例如, 圈形居民地符号有两个指针:指向图形要素属性表中的属性记录和指向地名属性表中相应的地名记录。其目的是保持图形要素与地名之间的联系, 通过地名指针最终实现地图符号与地名建立联系。一对多关系反映了地图要素属性的多样化, 这种关系也是GIS中最为常用的关系, 某一要素可以通过连接的不同属性表记录反映出这一要素的多样的属性信息。

3.4 多对一关系的应用

多对一关系是多个图形符号指向一个数据属性记录, 这种情况适用图形符号的地理属性完全相同的情况, 以下几种情况用到了多对一的关系。

(1) 图形符号的地理属性完全一致。例如, 一条河流分成几段, 每一段都有地理属性, 如果它们属性完全相同, 则可以共用一条属性记录。 (2) 逐字布置的地名注记。例如, 河流名称在地图中是逐字布置, 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图形元素, 但是为了最终提前数据时形成一个地名数据, 因此每一个字要连接同一个地名属性。 (3) 有地名属性的居民地。地名本身与地名属性表中一条记录对应, 同时与之对应的居民地符号也与这条记录连接, 这样在数据提取时可以保持居民地的地名指针。

3.5 多对多关系的应用

多对多的关系是由多对一关系和一对多关系演变而来, 即多个图形元素指向多个数据库记录。例如, 国家行政区面域点一个国家如果由几个面组成, 每个面都有属性完全相同的面域点, 即多个面域点指向同一属性记录, 同时, 每个面域点也指向同一地名属性记录, 这种情况就可以看作是多对多关系。再如多个街区组成的居民地, 每个街区都有一个面域点, 所有面域点同时指向一个属性表记录, 同时也指向一个地名记录。

当制图人员掌握了地图上各种要素与属性表记录关系后, 就可充分利用这些关系进行地图编辑, 能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例如国家行政区面域点和街区面域点, 每个都要连接两个属性记录, 如果一一的进行, 效率很低, 可以先安全配置好一个面域点后, 通过复制的方式完成其它区域面域点的布置。

摘要:属性管理是GIS中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 所有相关的GIS应用都是建立在此之上的。本文以GIS属性数据库在地图编辑中的应用技术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制图过程中连接GIS属性数据库的必要性, 内涵, 重点探讨了基于地理属性的地图编辑方法。

关键词:属性数据库,地图制图,编辑,地理属性

参考文献

[1]肖计划, 刘海砚, 张吉才.设计模式在地图制图软件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8 (5) .

[2]许德合, 史瑞芝, 朱长青.数字地图制图与出版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 2008 (2) .

[3]王立新, 朱伟.基于ArcGIS的1∶5万DLG数据库生成地形图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 2008 (5) .

[4]王石岩, 禄丰年.基于AML的CAD数据到GIS数据的转换[J].科技创新导报, 2006 (2) .

[5]李欣.开放式空间数据挖掘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 2008 (4) .

[6]谢忠, 韩祺娟, 吴亮.GIS空间数据库的“一库两用”策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 .

[7]李玉群, 周荣, 张军.多源数据在国防交通图编制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 (S2) .

[8]张宏, 周建平.多源数据在地图制图生产中的综合利用[J].国土资源导刊, 2008 (3) .

篇5: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1990年3月1日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12451-90)发布,文件要求自1991年3月1日起,图书实施CIP管理;1993年5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决定从1994年起,首先在北京地区各出版社实施CIP管理图书。1999年3月,新闻出版署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各出版社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1999年4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施行图书在版编目,并对CIP数据内容和CIP数据标准实施范围等提出具体要求。通知还明确指出:“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GB12451-90)系强制性标准,全国出版社均应认真贯彻实施,定期自查,勿得缺漏。国家各级出版管理部门,应将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标准工作纳入图书出版行业标准化、规范性管理范畴。对未实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标准的出版单位,要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实施CIP国家标准,是图书现代化标志之一,它有利于国家对图书出版的宏观调空,有利于出版发行行业和图书资料部门的现代建设,对于扩大中文图书的影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文图书的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随着CIP工作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CIP数据独有的“权威性”、“预测性”等优势直接导致CIP数据在社会上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更好地发挥CIP数据的作用,今年以来,信息中心开始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查验非法出版物、部分大型书店销售图书、图书馆采购图书、职称评定机构验证著作真伪、出版单位进行选题参考以及享受“先征后返”退税政策等等多个领域或工作环节提供CIP数据服务,目前这些部门和单位都在参考使用或直接使用CIP数据。这一方面表明了社会各界对CIP工作的肯定与认同,另一方面也对CIP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IP数据自实施以来,受到了编辑出版界、图书发行界和和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CIP编制水平和排印质量进行完善,使CIP数据能真实地反应图书的面貌。在国家图书馆,对图书的CIP数据进行了研究,从编辑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CIP数据存在以下不规范:

1. 四大段落之间未按要求空行;同一大段落内出现空行,连续著录移行时未向左突出一字。

2. 国际标准要求CIP数据第一大段有黑体五号字,其余三段要求用宋体五号字,而常规的错误在于第一段不用黑五,而其余三段用黑五,该用黑体的用宋体、仿宋体,该用宋体的却用黑体、仿宋,要么字号用错,用四号、小四等等。

3. 符号上错误比比皆是:“.-”分开、移行;“,”与“.”混用;“:”与“;”混用;内容识别符“()”加在了附注项;有的“一”字符和半字符使用混乱。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在检查CIP数据之前一定要细心。因为CIP的所有内容都有它的固定格式,每种书只有一个CIP核字号码。

教会大家识别CIP的真伪,是我们出版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当今社会,由于盗版书、盗版光盘的成本极低,价格优势自不必说,但过度追求利润,图书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如果我们教会人们识别真伪,大家都可以去监督,去维护出版社和作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也能促进对CIP编写的规范性。有许多编辑对CIP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不清CIP中各个项目的名称,更不明白CIP工作的规范标准和CIP数据的标准。编辑在填写CIP工作单时,对出版的时间只是一个估计,或未按要求填写清楚年月,只是估计了出版的年份,未填月份,CIP数据中心返回正式数据后,未将时间补齐,使CIP数据的年份与版本记录中的时间不一致,这与编辑只关心图书的正文及与正文关系密切的其他文字重视度较高有关。出版社负责CIP工作的人员在总编室,如果他们对CIP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对CIP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的了解,对CIP数据和国家标准及有关专业知识缺乏,都会直接影响CIP的质量。

总之,编辑要特别重视CIP工作的重要意义,才能使CIP在图书市场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对图书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篇6:地理模拟系统的空间数据获取

数据可分为第一手的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的数据,也可以分为数字化的数据和非数字化的数据(表1)。数据是GIS的基础和核心,通常情况下,一个GIS项目的资金分配为硬件、软件、数据各占10%、20%、70%。

一般需要采集的GIS空间数据有以下几种:

a.各类统计调查数据;

b.野外调查测量数据,包括调查记录文本、GPS、全站仪等仪器所测得的数字化数据资料;

c.已有地图(专题图)数字化;

d.遥感数字图像;

e.修改或转换已有数据库资料。

GIS数据采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像片、遥感图片数据、文本资料等转换成GIS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形式;数据添加到数据库之前进行验证、修改、编辑等处理,保证数据在内容和逻辑上的一致性;不同的数据来源需要进行数据转换和处理,便于GIS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的进行,数据转换需要使用到不同的软件、设备和方法,数据处理包括生成拓扑关系、几何纠正、图像镶嵌和裁剪等。

图像数据是GIS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数据的收集实际上就是数字化的过程。一般有扫描数字化和手扶跟踪数字化两种数字化方法。扫描数字化是使用扫描仪直接把图形(地形图、专题图等)和图像(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等)扫描输入到计算机中,以像元信息进行存储表示,然后采用矢量化软件从栅格图像上自动或半自动生成矢量数据;手扶跟踪数字化是使用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将已有图件作为底图,对某些需要的信息进行跟踪数字化。一般来讲,扫描数字化因其输入速度快、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操作简单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且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计算机运算速度、存储容量的提高,使得扫描输入已成为图形数据输入的主要方法。

属性数据是记录和描述空间实体对象特征的数据。属性数据一般包括名称、等级、数量、代码等多种形式。属性数据有时单独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形成专门的属性数据文件,有时则直接记录在空间数据文件中。往往需对属性数据进行编码处理,将各种属性数据变为计算机能有效存储和处理的形式。属性数据的编码一般需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则:编码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编码方式必须满足科学的分类方法,以体现该类属性本身的自然性,容易识别和区分;编码的一致性,编码必须前后一致,所定义的专业属于必须是唯一的;编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为便于信息交流和共享,所建立的编码系统必须尽可能的遵循标准方式。

2 利用各种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取进一步数据

GIS数据库存储基础的空间数据,在具体的应用中往需要利用各种GIS空间分析功能来获取进一步的空间数据。GIS空间分析的一般方法下面介绍。

2.1 空间查询和检索

用来查询、检索和定位空间对象,包括图形数据的查询和属性数据的查询以及空间关系的查询几种方式,空间查询和检索是GIS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进行其他空间分析的基础操作。

2.2 空间量算

空间量算主要是用一些简单的量测值来初步描述复杂的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这些量测值包括点、线、面等空间实体对象的重心、长度、面积、体积、距离和形状等指标。

2.3 空间插值

空间插值用于将离散的测量数据值,按照某种数学关系转换为连续变化的数学曲面,以便与空间实体的实际分布模式进行比较,并可以推求出未知点和未知区域的数据值。

2.4 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GIS空间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GIS中使用分层方式来管理数据文件,叠置分析是将同一研究区的多个数据层集合为一个整体,对多个数据层进行交、并、差等逻辑运算,得到不同层空间数据的空间关系。叠置分析又包括矢量数据的叠置分析和栅格数据的叠置分析两种。

2.5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GIS空间分析中使用较多的分析方法之一。缓冲区分析就是对一个、一组或一类空间对象按照某一个缓冲距离建立其缓冲区多边形的过程,然后将原始图层与缓冲区图层相叠加,进而分析两个图层上空间对象的关系。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缓冲区就是空间对象的邻域,邻域的大小由邻域半径(即前面所说的缓冲距离)来确定。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不同,前者包括了缓冲区图层的建立和叠加分析,而后者只是对现有的多个数据层进行叠加分析,并不自己生成新的图层参与分析。

3 利用GIS获取城市模拟的输入数据

城市模拟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一般是通过执行GIS空间分析功能来获取的。通常用已有的GIS图层直接作为城市模拟的输入,但有时候在进行城市模拟时为了提取模型所需的特定信息,就需要执行地图操作。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因此,城市模拟通常要涉及许多空间变量。空间分析对于量化这些空间变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最简单和传统的GIS空间分析是叠置分析。叠置分析的概念出自于传统的地图比较。在过去,因为每一幅地图包含的信息都不同,地理学家需要在不同的图层上进行地图比较。在GIS数据库中,空间变量是作为层存储的。

基于数字化地图的叠置分析比基于纸质地图的人工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极大的优势。GIS叠置分析能方便找到在多个图层上满足一定条件的位置,在设施选址的有许多十分成功的例子。例如,可利用GIS叠置分析查找放置放射性物质的适合位置。用于分析的地理要素包括人口、通达性和保护区等图层。GIS叠置分析在层与层之间的操作非常方便。GIS层通常包含点、线、面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执行相交和合并操作,可以建立新的要素和新的空间关系。

缓冲区分析是另一种提取空间信息的普遍技术,这些空间信息与距离和邻近度(Proximity)有关。邻近度(Proximity)是重要的空间决策因子。例如,在环境敏感源(饮用水)附近区域不适合建造污染工业。可利用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在环境敏感源处建立一个缓冲区,代表这是问题区域。在大多数情况下,离源点越远,影响会逐渐变小。例如,当位置远离城市中心的时候,城市的吸引力逐渐变小。可用一个负的指数函数用于表达这种影响,例如以下的方程:

在栅格的数据结构环境下,GIS包提供了多种基本的算法运算功能,从而使得计算这种随距离而衰减的影响度变得十分容易。地图操作允许通过整合不同数据源的地图得到新的信息。大多数GIS包有下列功能:

a.算术运算;

b.几何量算(例如计算点、线和面的距离);

c.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

d.统计分析(例如执行包括各种空间变量的回归分析在内的一系列统计操作)。

篇7: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摘要】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满足遥感技术采集的地理信息、真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下的数据要求,帮助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可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对地理信息系统中大数据的具体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具体应用

1、前言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对各类创新型技术的需求,其中水利、石油、交通以及海运等不同行业对空间信息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已很难满足上述行业发展要求,因此,融合大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及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个核心课题,鉴于大数据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大数据在具体应用中的诸多优势性能,加快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融合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其对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数据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大数据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均先后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对于测绘信息部门来说大数据时代下将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测绘信息部门将遭受更多的挑战,这是因为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在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创建中有效应用大数据,则对推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局予以大数据高度重视,并且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各地方开展了地理国情监测,大数据在地理信息产业具体应用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只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测绘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革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社会各领域在发展中对地理信息产业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要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及相关领域要不断加大地理信息系统对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地理信息相关行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变革机遇,很多地理信息相关行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不仅仅为其带来巨大的商机,企业应结合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各行业对其工作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以便于帮助地理信息相关企业实现新一轮的业务转型,通过实现技术和运营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来获取更大发展空间,这样才能在确保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可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前提基础上,让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市场经济格局的完善。

3、大数据时代下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大数据储存

现阶段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地理空间数据量正处于爆发式的持续增长态势中,而地理空间数据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也开始呈现出非结构化特征,所以现代地理信息产业的地理空间数据集具有十分明显的大数据特点,所以地理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要加大大数据量的空间数据储存技术相关领域研究,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各行业对地理信息产业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地理信息系统中大数据的共享、管理、保护等问题,同时如何对大量重复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也是其研究的重点,只有加大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才能确保上述问题不会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3.2数据处理

现代地理信息产业所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基于多种不同途经来对超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但是对于超大量数据信息的组织、处理、加工以及储存等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导致据大量的数据无法通过有效组织、处理以及加工后形成有效数据产品,这会对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现阶段社会各行业中的地理信息用户要求地理信息产业要进一步提高数据实时更新率,这也意味着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地理信息系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而加强大数据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实践应用已成为解决数据处理问题的主要途径,这也是确保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满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保障。

4、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4.1高效储存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使计算机硬件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尤其是计算机存储设备成本的不断下降,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大数据量的数据储存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当前个人计算机标配硬盘容量基本可以达到1TB左右的情况下,地理信息系统单个普通的磁盘阵列服务器的容量大约可以达到30TB左右。鉴于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应急保障、实时导航以及分析决策等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大数据时代下地理信息产业要进一步提高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储存效率,否则会对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及使用性能产生过大的影响,因此,大数据时代下地理信息系统首先必须具备相对高效的储存能力。

4.2数据类型多样化

现阶段地理信息产业所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数据来源的多元化,所以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对于个别领域所使用的少量数据可以通过数据转换、人工整理等多种途经来满足其对数据需求,这也是实现整个地理信息系统少量数据规范化及数据结构统一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确保多样化的数据类型可以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储存达到相互统一的标准。但是对于大数据量的地理信息系统来说必须要实现众多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储存,或者对于来源多元化的结构不统一的数据进行储存来满足各层次用户的需求,所以大数据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多种类型、非结构化数据的储存要求。

4.3数据库具备可伸缩性、可扩展性

大数据时代中地理信息系统在运行中的数据量正处于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所以地理信息产业为了满足地理信息系统运行要求,则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必要的升级和扩展,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建设中一般都会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所以在硬件升级的基础上可以对该类数据库进行分割和非规范化扩展处理,以便于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要求。一般情况下数据库硬件升级的成本相对较高,而整个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与容量也难以满足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再加上数据库分割需要通过修改程序才能适应非结构化数据的储存及使用要求,所以大数据技術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可伸缩性与可扩展性。

4.4大数据快速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储存技术对数据的处理效率有着相对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其需要提供数据的传输、查询、高并发访问以及空间分析等多项基本服务功能,所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将数据库中的数据储存为BSON格式,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整个系统运行中数据传输中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这对进一步提高用户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查询与访问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大数据技术下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建设中必须具备大数据快速处理功能。

5、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很长一个阶段中的核心发展趋势,而加快大数据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应用已成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必然选择,其对进一步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在使用中的整体性能与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庆秋.基于云计算的GIS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1)

篇8:在ArcMap中编辑地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

1 研究意义

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编辑对建设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然而, 入库后的数据一般都要进行繁琐的空间数据编辑后方能被用户所使用。目前GIS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基础测绘数据, 其不但精度高, 而且数据内容十分丰富。但是, 由于各种操作等产生的误差或者数据本身的错误使得这些数据不能被GIS软件直接使用。故编辑入库后的基础测绘数据工作必不可少。虽然各种GIS软件包含编辑功能, 但用户的需求万变。在继承了传统的GIS基础中的编辑功能的基础上, 开发适应用户需求的空间数据编辑系统成为了需要。

2 系统主要功能

本文在C#.NET环境下, 基于ArcGIS Engine组件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空间数据编辑系统, 并实现了对入库后的空间数据进行编辑的工作, 可扩充性强, 并可以独立运行, 也可以嵌入到ArcGIS桌面中运行。系统主要包括编辑管理模块;对象选择模块;对象绘制模块;对象修改模块;对象捕捉模块;基本编辑模块等六大模块。

3 系统设计和实现

3.1 系统总体设计

该系统的总体目标包括两个:首先, 系统本身具备的基本功能要求比较完善, 并能较好达到目标。其所提供的图形编辑功能, 让用户通过简单的交互实现对数据库要素的增加和删除以及修改要素的图形特征和属性。这是第一位的。其次, 在系统设计的时候需充分考虑软件的技术更新, 为将来提供可扩充接口[3]。

3.2 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功能设计结构图如图1。

3.3 开发平台的选择

ArcGIS Engine是一套用于构建应用的嵌入式GIS程序的组件库, 使用它开发的程序不需要安装桌面版程序, 它运行只需要购买单独的RunTime就可以了。这套产品在灵活性和费用上都比较有优势。C#是.NET平台的母语, 虽然.NET也支持Java以外的各种主要语言, 但要开发.NET平台应用程序, C#显然是第一选择[4]。

3.4 系统实现及主界面

基于上述设计方案, 作者在Windows xp平台上利用C#.NET和ArcGIS Engine开发包2005开发实现了一个空间编辑系统。图2显示了系统的主界面, 用户可以通过点选适当的功能即可实现对地理要素的选择及其图形、属性的编辑。

4 结语

在技术上选择了成熟的ArcGIS Engine和C#.NET作为开发工具, 实现了各种空间数据编辑等基本功能, 且避免了运行程序须安装ArcGIS桌面的复杂而苛刻的要求。不过, 该系统仍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有待于改进。例如, 该系统处理的数据格式受限;系统的维护工作没有完善;系统的菜单功能过于简单, 没有做到多种方式实现同一操作等。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西安:电子科技出版社, 2001.

[2]王志兵.基于RDBMS的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A].2001年中国GIS年会论文集成都:中国GIS协会, 2001.

[3]杨平, 骆俊.基于ArcGlS Engine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土资源信息部信息中心.

上一篇:7名同志优秀事迹下一篇:2024年秋季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结业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