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2024-05-04

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通用8篇)

篇1: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途径

旺苍县实验小学熊英

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人生奠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体现在每个教育行为中,落实到每堂课堂教学中,那么在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以此实现人的发展呢?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途径。

一、课前预习,实现自主阅读

预习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让学生学会预习,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们的预习做到有的放矢,经过反复探寻,我帮学生总结出了“扫”“读”“思”“品”“疑”“查”的六字预习法。其具体步骤与方法是:(1)初读课文,利用工具扫清文字障碍,并记录那些不能独立解决的字词;(2)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再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叙述中知道些什么;(4)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认真品读看能从中体会到什么;(5)再读课文看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并结合课后思考题提出问题;

(6)利用图书或网络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比如作者简介、内容介绍、原著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领悟情感。

预习做好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胸有成竹地与同伴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独道的见解。实践证明抓好了课前预习环节,能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并在反复的运用中培养学习能力。

二、课中引领,渗透学法指导

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自主阅读,为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机智合理地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了不少的便利。课堂上结合学生预习提出德问题,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很好地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痛是渗透学法指导,结合具体的阅读材料的学习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学习《冬阳 · 童年· 骆驼队》在进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这一教学过程时,我先带领学生师生合作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③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出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接下来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掌握了“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这样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几堂课就能解决的,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树立“重点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思想,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相应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

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由读会到会读。

三、课后拓展,培养阅读习惯

仅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文化修养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阅读,还要将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

1、依赖教材精心选择读物

根据课文内容寻找其他作家的相关内容的作品,根据教材节选,要求学生阅读其原著这样几种方式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比如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向学生推荐他的《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童真童趣为主题的一组教材时可鼓励学生阅读或是背诵一些描写童年生活的古今诗文。除了依傍教材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外,还要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向相应的年级的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指导地段学生读些童话、儿歌、寓言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些古诗词、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等;要求高段学生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等。还可鼓励学生订阅少儿书刊,成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各自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向学生推荐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源就比较广泛了。

2、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墨好习惯。阅读自己的书时,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勾”、“画”、“圈”、“点”,旁批注引写体会等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不仅如此还要求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一般

地读书笔记包括摘抄和赏析两个部分。抄写那些自己喜欢的词句,用的精当描写精彩的词句段落,成语、格言警句更要注意收集。赏析就是:解析作品结构、行文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出自己的阅读收获(获得的启示或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或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可以记载下来。

3、交流成果,促进兴趣的持久

没有兴趣的阅读是枯燥乏味的,对于学生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就成了他们的负担了,可是小学生心里兴趣容易产生却缺乏持久性。为了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能长久地保持下去,组织学生做定期或不定期的阅读成果交流活动是一个好办法。比如举行专题课外读物诗文朗诵会——歌颂母爱诗文朗读比赛;童话剧表演赛;故事会——看谁的故事讲得精彩;词语接龙——看谁接得有快友妙;美词妙语展示栏——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好词句或是对那些好词句的续写、扩写、防写记载在纸条上,并把它贴在教室里的展示栏中;推荐一本好书。除了这些活动还可以给时间让孩子们交换读书笔记互相学习观摩。在这些比试互动活动中,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会久盛不衰,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通过今天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逐步树立终身阅读的理念,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精神生活,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

篇2: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庐江县魏岗学校王泽维

人文素养是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理性、感情、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阅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愤慨、憎恶、喜爱、崇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的人、事、景、物,都必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最后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得积极调动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会被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历程。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世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夯实人文素质基础。

传统阅读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广闻博览。许多学生读书不多不精,积累不丰不厚,还有些学生因知识面狭窄,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难实现。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个性化阅读无疑是一良方,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求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弥补生活资源的不足,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学生阅读后,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肤浅,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课前五分钟读后感演讲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培养高尚品格。

五、注重人文阅读手段更新

借助媒体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想象其画面,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学生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阅读教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染,使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有时还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借助美读的手段。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画面有时会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来的,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语文教材中充满词汇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通过美读,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向善向美内驱力的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逐步得以提升。

借助移情的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怎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移情,进入审美活动。

篇3: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方面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一切问题的思考,一切创造性的灵感,尽产生于自主阅读之中。同样一本《红楼梦》,经济学家看到的是清朝末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史学家看到的是浩荡的大清国由盛而衰的发展史;社会学家看到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网络及人际关系;文学家看到的则是宝黛之间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众多的体验和感受,均源于学生的自主阅读。

鉴于以上理念,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阅读素养显著提高,收效颇大。提到自主阅读,师生首先应达成共识:阅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指背几首古诗,看几本名著等对文科书的阅读,还包括阅读理科书——如阅读数学规律、化学反应过程、物理定律等;其次,读自己爱看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必在每篇阅读后回答问题,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另找一本。阅读实践中,由于选择“我需要的”“我感兴趣”的文章来读,久而久之,学生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地,随着阅读领域的拓宽,阅读量的积累增加,学生的阅读素养也自然得到提高。

当然,采取“自主阅读”并非不要必要的指导,阅读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同时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阅读空间,指导阅读与自主阅读同步进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

一、突破书本知识框架,提倡扩展阅读

这是指导学生由课内阅读扩展到课外阅读的必经之路。书本知识仅仅是一个范例,是学习同类文章的一个典型,它不是最终的目的。借助课本知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视野很自然地扩展出去。例如,在执教《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事先做安排,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云与天气的谚语,这一作业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他们也有高涨的收集热情,一个周末学生就收集了二十余条谚语。到正式讲授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深刻、透彻,无形中又增长了新的知识,开阔了阅读视野。

二、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积极性

语文是个万花筒,数学、地理、历史等各类知识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教师可首先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为教给学生写景作文的写法,带他们到本市现河公园游览一番,学生笔下的文章便写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在讲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实践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们到街头寻找门头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学生收获颇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笔者还启发学生多留心周围的生活,不光关注身边的人、事,还有植物、动物,即使是一株草、一棵树也有生命,每一类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在每节课的开始笔者还设置了“三分钟演讲”栏目,让学生自由畅谈读书的看法,自由评价某种社会现象,如此这般,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倡讨论阅读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没有固定答案可以找寻,同一件事情学生可存在多种理解,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讨论。例如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时,从主人公“我”的身上可以体会到,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把它分解开来,把大困难转化为小困难,并且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最终会战胜最大的困难;从杰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真挚的友谊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父亲的身上我们则会认识到如何正确的教育子女……这是语文的独特性,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讨论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学生在讨论中更能得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当然,新课改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讨论,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讨论是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是需要讨论的时候才去讨论,而并非为了课堂表面的喧哗热闹。

篇4:利用网络阅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网络阅读;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这是不争的共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收集、获取、整理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摆脱,体验动手的乐趣、实践的快乐;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过程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文本走向社会生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网络阅读相结合,与信息社会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参与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语文教学中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信息能力的研究》。该项目于2006年9月经河南省教育厅审批确定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一般项目。在课题研究实验中,课题组确定了实验班,为探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做了一些尝试研究。我担任了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探究。

一、利用网络阅读,补充课文内涵,提高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高效输入大量的信息,拓展课文内容,补充课文内涵,扩充有关知识,帮助理解课文,解决课文重、难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如在《邓稼先》一文中,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爱国奉献精神——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体会他在困难面前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的高尚品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课前,我让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查阅我国早期核试验基地的气温、环境等。学生通过上网,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信息,为学生理解“邓稼先的爱国奉献精神”奠定了重要的信息基础,激发爱国情怀,产生了感情共鸣。设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就无法更快、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学过《邓稼先》之后,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搜索邓稼先的其他事迹,搜索其他为我国核事业做出很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有关事迹。让网络阅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阅读,解决课堂争议,提高学生运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课文理解中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阅读,各抒己见,引用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项链》一课中,“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辛,是命运的偶然造成的,还是虚荣的必然造成的?”学生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各持己见,但都没有有力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让学生利用网络阅读查找资料,分析评论、解决问题。同学们上网阅读积极性很高,最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理解的深度,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预期目标。学生通过网络阅读,从自主获取知识信息到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评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阅读,拓展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通过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主动研究设计的能力

通过有目的的网络阅读,把语文课文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知识,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自主研究设计的能力。

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课堂上学完后,布置课外任务:分小组利用网络阅读对《红楼梦》进行主题研究。就《红楼梦》的某一方面学生自己设计研究主题,小组内利用网络资源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搜集资料、阅读分析资料、讨论研究主题、形成结论、写成小论文等任务。在指定时间内班里交流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依托网络阅读,在研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加工整理,自主研究设计。在合作交流中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有效地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主体发展愿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学会学习。

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信息获取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能采用合适的方法途径获取信息:(1)通过网络搜索采集信息;(2)通过与他人交流采集信息;(3)通过亲自探究事物本身获取信息等等。

3.学会整理信息并掌握保存信息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整理运用的良好素养。

实践证明,网络阅读有效促进了语文教学,它与语文课的适当结合提高了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简介:赵艳华,女,汉,河南鹤壁浚县人,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篇5: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十四载有余,可是自从改教苏教版新教材后,学生的状况却一直让我觉得困惑不解。新教材是根据新的教学大纲、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新编排整合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计算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也降低了,整体的难度有所下降,按理说学生应该学得比以前更轻松,成绩也应该更好。可是,我从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学生的成绩从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中年级后更加明显,很多孩子不像以前的学生那么喜爱数学,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习成绩也总是不太理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果不考虑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影响,我认为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孩子的理解力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很多家长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从上小学才开始的,学前很少会去教孩子识字,去教孩子如何读书,加上受现在的电视娱乐节目影响,许多孩子对读书并不感兴趣,少读书就对很少会接触书面语言,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相对也就较弱。可是,再来看看现在采用的苏教版教材,它的内容比以往更丰富,练习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比如说,旧的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数学书中,多半都在教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以及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图文应用题,整册书涉及的内容比较单一,题型也就相对简单,很多题目都是反复出现,学生不需认识很多字也基本可以完成练习,因此,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接近。而现今使用的新教材,第一册就包含了这些“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数(一)、认识物体、分与合、加法和减法、统计、认数(二)、认识钟表、加法”共计十二个单元,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面要比以前广得多,而且有些单元只有一两课时一带而过,练习题的形式也灵活多样,其文字表述自然也多了许多。

那么,当孩子来到学校,从他们面对的第一次数学作业开始,就有大量的题目需要阅读和理解,很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很多家长也反映孩子写作业时需要家长读题,完成作业非常得慢,这也就造成有些学生在考试时因为不识字或不理解题目含意而无法正确完成试卷。也有很多家长虽然知道阅读理解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常常认为给孩子买了书或订了报纸,孩子学会了拼音就可以独立阅读了,很少会去指导孩子读书。

其实,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词汇积累,对学生来说用文字表述的东西,远比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得难理解的多,因此,很多学生觉得书面语言很难理解,会对阅读没有兴趣,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长期得不到提高,这也就对他在各科的学习上制造了障碍。总而言之,现在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面对学生现在的这种情况,要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也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的实验摸索中,我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课堂上,我经常带领学生精读比较易错的题目,同时让他们圈出重点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句子,重点解释数学专有名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正确理解题义。学生对数学练习中出现的“大约”经常分辨不清,容易出错,我就经常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课本中有这么两道题,“空调器每台3976元,VCD机每台1008元,爸爸想买1台空调器和1台VCD机,大约需要带几千元?”“如果每根小棒长5厘米,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一看到“大约”首先就会想到估算,但是“大约”还包含着不确定、不是准确得数种种情况,求周长这题便是如此,一口就能报出答案,为什么要求“大约”是多少呢?学生经过对比思考就会发现,奥秘就在给出的图中。经过这种对比强调练习,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更清晰了。

二、在课堂中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书籍。

三、向学生推荐数学课外读物,例如《数学课外补充读本》,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学生读书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挤出课堂时间,带领学生读书。以往,在课堂的空余时间里,我总是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多做点数学题,在数学课上只能做和数学有关系的事,现在,我却经常让他们多读书,只要是有益的课外书籍也可以,配合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五、家校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处不在,且更广阔的空间是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每次和家长的谈话中,我总是积极向家长提出加强孩子阅读习惯培养这一建议,和他们分析孩子落后的原因,畅谈阅读带来的好处,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学生尽早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基础。

篇6: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中学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既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言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态度。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包括:沟通、表达和分享;欣赏、表现、审美及创新;运用科技及资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规划、组织与执行;终身学习,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鉴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拟以本校一至六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如何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2.北京十一学校语文教师闫存林老师在“中国新学校发现”论坛上所作报告《行走在变与不变之中》指出: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读书期,因为时间在这个年龄、在这个阶段是紧张的,同时是有序的。而且,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同时学生可以独自思考,可以和同学和老师讨论,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在这个时间是关键的。

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二)研究价值:

一是突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二是探索阅读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三是立足《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研究重点,着力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蜕变,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审美、批判思维、创造意识等语文综合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对“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2.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3.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促进学校教师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文献理论研究——掌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前人研究成果。

①研究语文教学理论:阅读王荣生、李海林著的《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王云峰著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胡一平著的《浅论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等教育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借鉴、迁移、整合于课堂教学。

②研究语言学、阅读学文献资料:阅读(美)肯·古德曼著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谈阅读》,李宇明著的《儿童语言的发展》等书籍文献,深入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的资料,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实践行动。

①“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基本特征研究。

厘清 “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有哪些外显与内隐的基本特征,把握其特征,为进一步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探索其课堂建构做足准备。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 低、中、高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具体策略的研究。

如何立足课标、学段和生情,甄别和选择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典型的教学内容?探索各学段共性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③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重点:

1.“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2.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理论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充分学习、研读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而非截然分为两个阶段。

2.日常研究+典型内容重点研究。日常的每一篇课文,实验教师都必须紧扣“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同时借助专家的专业引领、微课的研究和同伴的互助予以突破典型内容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1月)

1.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教学,明确研究方向,论证、制定研究方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完成课题申报方案,形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题研究方向,进行组员分工,建章立制。

3.订购相应的教育理论书籍,着手进行系统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为研究开展做足准备。

4.利用微信群及时分享、传阅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2月-2019年3月)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扎实理论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和分学段磨课。2.进行各阶段小结,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

3.完成各阶段预期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6月)

1.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2.总结富有本校阅读教学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课堂实践模式。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的相关展示活动及后续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理论文献资料,进一步提升理论认识,形成相关“研究综述”。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情景中,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堂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录、教学展示以及集中研讨等活动,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深化,并注意前后分析比较,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等综合运用。选择低、中、高段不同文体的典型课文,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提炼,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阅读教学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理解、体验并习得文本的语言;只有走出文本,才能让学生内化、迁移别人的语言,甚至创生自己独特的语言智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的总体策略是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与体验,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创新之处: 1.认识创新: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中学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立足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发展。2.实践创新:集中于“语言文字”这一核心目标,以是否“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中学阅读教学”作为文本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使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具有语文教学核心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教师理论文献研究心得集

文本;平时收集,分整理,2019年3月结集成册;负责人:闫晓红

(二)课堂教学成果集,精品实录、案例论文、课例光盘、网上晒课;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3月结集成册;负责人:陆占礼

闫晓红。

(三)学生作品成果集

学生作品;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3月结集成册,负责人:张美丽

谢素芝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于课题研究在研究经费、专家引领、活动开展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拟成立“专家组—负责人—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定期不定时地邀请省、市各级专家为课题作专业的引领与具体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深入性。

2.学校师资团队雄厚,有教育部的专家工作站1个,镇级名师工作室1个,初、中级教师6名,多年来学校坚持做实各个学科各个级别的课题研究,并荣获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篇7: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摘 要:中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是学生自身学习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素养。而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教学素养的高低。这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语文的学习规律,理解优秀文学作品,养成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阅读是学生与教师、教科书以及编著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建立热爱祖国、为人类事业发展献身的精神品格。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位置,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思维发散,获取有益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讨论,谈一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和感悟。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词语的解释、分析段落、归纳大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和分析写作的特点等几个方面,教育方式过于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渐渐开始接受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似乎已经成了个教育模板。然而这种教育模式注重讲课分析,得出结论,却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机械的进行模式化教学训练,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趣可言。在学生阅读方面缺乏指导,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阅读评价也处于放弃状态。

在新课改的教育环境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变当前的教育形式,尤其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掉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注重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建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种在文字中培养学生素质的过程,从当今的阅读研究理论方面来讲,阅读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快速的积累知识,能为语文以及其他学科储备基础能力。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注意以人为本,将学生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更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或许会走上社会,或许是进入高校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说,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依旧任重道远。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阅读文本的深层分析,这里面包括词句、主题、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解读。在日常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完成全部的问题,争取答案无限接近正确答案,却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思维的转变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练习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思维的转变。任何一篇阅读文本都是一个语境单元,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表达。这正是我们整体上抓住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超越具体问题层面,在语境中先弄明白语境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看是怎么表达的,最后清楚表达的特色是什么,这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完成这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脱离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阅读的广度

高中语文阅读文本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古至今,没有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限制,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体系中,语文教师也不能把所有的阅读文本进行详尽的归类,这样的局面就需要示范性的阅读,增强阅读视域的宽度。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要有对阅读文本的驾驭能力,带领学生能够把握自己不熟悉文本的分析思路,把生活的广度和体验的宽度结合起来,真正做好阅读文本分析的准备工作。

(三)时代文化的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互联网信息已经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于网络信息更加依赖,有的同学甚至有网瘾,这样的时代就更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如果一味禁止学生上网是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信息对于学习的巨大辅助作用。对学生做这样的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老师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演示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启发有积极的提示作用。

(四)地域文化的讲解

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文本中,有很多是地域性内容的文本,特别是本土文化的内容,体现高中生生源地的阅读内容,老师要示范性的讲解,爱家乡是核心素养最为显著的要求。一个学生只有爱家乡,才能爱社会,爱国家。高中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绝大多数都在家乡的高中就读,对“家”的概念不强,他们不能深刻理解家乡的变化过程,我们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的时候,往往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了解家的变化,了解地域文化的变化,才会生发出“爱”,才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才会爱我们的国家。

(五)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O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校园文化是学生目之所及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对于学生的培养将会起到示范作用。如在校园有读书展示墙、阅读之星、校园报刊等,这些展示对学生会有强大的影响,因为学生的虚荣心和上进心是同步的,他们希望被认可、被崇拜,于是,他们一定会找到自己认为对的方式表现自己。这时候,语文老师把阅读教学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给予学生规范化的指导,一定会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52-54.[2]万永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16):23-25.作者简介:

篇8:基于阅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基于文本, 感悟意境美

我们在读一首古诗时, 往往眼前会出现一个画面, 这就是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例如, 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 会想到这样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 庐山的香炉峰烟雾弥漫, 远远望去, 一道瀑布挂在那里。那奔腾不息的瀑布又高又长, 银光闪闪, 简直像天上落下的银河。诗中的“日照”“香炉”“瀑布”“飞流”等是作者看到的真实事物;“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等是作者观察庐山瀑布时的感受。想象到诗的意境, 学生就会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感受, 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赞美之情。

二、基于文本, 揭示思想美

像《搭石》一文中:“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短短的几十个字, 就把人们过搭石的情形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过搭石的踏踏声, 喻成了轻快而美妙的音乐;那荡漾的清水, 那有着美好心灵的人们, 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让师生在如画的意境中, 感受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倒影之美。紧接的是“秋凉来临摆搭石, 未摆搭石遭人谴, 搭石不稳人人管, 搭石跟前互谦让, 扶老携幼过搭石”。一幅幅平实的画卷, 让学生看后体会、领悟、交流。并结合文中老人摆搭石的动作, “无论……只要……, 直到……才……”想象这些词语所传递的生活画面及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 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互相尊敬及心中只有他人的心灵之美。

三、、基于文本, 领悟人性美

在教学《搭石》一文时, 让我感到最闪光的部分是在这节课的尾声。学生在读完这一自然段后提问:“美好的情感”指的是什么?我问学生, 一块块搭石任人走, 任人踏, 无怨无悔地艰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它有什么寓意呀?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 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学生个个迅速进行默读, 不一会儿, 就有学生急忙站起来叫道:“老师, 我知道了。”然后就大声回答:“用它来体现摆搭石的人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加衬托出了平凡的乡亲们那种真与善的纯朴之美。”

“好!”

这尾声之所以使我感到是最闪光的部分, 是因为它起着画龙点睛、指明中心的作用, 更能说明平凡之中见伟大。几颗不起眼的石头, 带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上一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题下一篇:以ious为后缀的单词为后缀的单词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