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22-09-11

1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 借助它, 能反映现实对象的本质特征, 揭示对象与相关现象之间的各种内在联系。科学思维品质的特点反映在思维过程中, 往往表示出某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途径, 统称为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来说, 是否领悟到科学思维的真谛, 对其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长素的发现, 酶和光合作用的发现, 沃森 (Watson) 和克里克 (Crick) 如何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等等, 归纳科学工作者一般的思维方式, 即观察、设问、假设、预测、验证、进一步假设、进一步地预测、进一步地验证。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学生懂得了书本上的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要发展本学科的知识, 应该怎样进行工作, 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思维方式和方法仔细地观察周围世界。这样, 他们的学习就会超越书本知识的范围, 开始创造性的学习。

2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

在教学中, 当学生理解了生物学基本概念, 切实掌握了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后, 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一个从学习知识到灵活运用知识的深化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迁移过程, 更是一个知识能动飞跃的重要表现。

例如, 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 采用发现法教学, 具体如下:

教师将学生分成6组, 每两个组进行一项活动:

A组B组观察教师采来的两种小草所生活的环境;

C组D组观察校园中指定的两种树木所生活的环境;

E组F组在校园中选择一个森林生态系统;

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和作法要求如下:

(1) 阅读一些有关资料, 如光、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对动植物分布的影响。 (2) 分组到指定场所去按照各自的选题进行观察、议论、记录。 (3) 每组学生讨论可能影响动物或植物分布、行为和生长因素, 总结。 (4) 学生从动、植物的分布、行为和生长情况中, 选出一个问题. (5) 学生提出一个可解释上述疑问的假设或解答。 (6) 设计一个实验去验证上述假设。 (7) 用实验进行证明, 得出正确的结论。 (8) 教师进行评论, 指出优缺点。

很明显, 在教学中, 学生经常产生猜测、惊讶、困惑的心理, 从而紧张地、积极地思考和探寻解决的途径。这样, 学生的学习便从外部的作用转变为内部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内部动机作用,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产生的, 最初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和发现的自信。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从学科本身出发, 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 容易使学生具有独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不仅不把学习看成负担, 而且看成一种精神需要。

3 过程式教学, 培养学生能不断地去探求新知识的求索精神

传统的中学教材都是按生物科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而编写的, 过分强调了教材的系统性、理论性, 忽视了教材的实践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虽说新教材已弥补了这一缺陷, 但教师却习惯于从概念、结论出发, 按课本的知识体系循环教学。这是一种结论式教学, 不利于培养学生能不断地去探求新知识的求索精神。而采用"过程探索式"教学是指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程序探索设计, 采取适当的手段, 不断的营造研究的氛围情景, 使学生成为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 其目的是使学生自行研究科学事实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产生方法及评估及可信度。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 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过程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结构上可表示为:

(1) “联系实际情景设疑”是“过程式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造一个平等、友好的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2) “引入问题设置探索”是“过程式教学”的关键。能否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需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是“过程式教学”的核心。教师循循善诱, 启发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及科学研究的逻辑性、验证性。 (4) “科学求证得出结论”是“过程式教学”的重要手段。 (5) “迁徙运用反馈校正”是“过程式教学”的升华和提高。教师可在实际生活中选出一些例子, 供学生练习。因为只有通过“迁徙运用反馈校正”, 理论才为我所用, 为生产实际所用, 才能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学生在这种过程式的学习过程中, 既学到了有关生物知识, 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 训练了观察、实验及思维能力, 又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能不断地去探求新知识的求索精神。

4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基本上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在生物教学中, 应该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 从生物客观实体出发, 让学生在课堂上、课外和假期中, 对生物体、生物标本、生物模型和切片, 进行系统地有序地观察和实验, 从而实事求是地得出科学结论。

在生物学教学中, 通过科学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 努力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去, 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广大生物学教师长期努力并不断探讨的重大课题。

摘要:科学文化素质简称科学素养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对自然、对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基本了解, 中学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 其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原则、科学态度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科学素养,思维方法,求索精神,实事求是

上一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下一篇: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