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农村金融政策

2024-04-20

现有的农村金融政策(精选3篇)

篇1: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 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 也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并由此催生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育, 拉动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这无疑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广阔的空间。但是, 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提高农村金融的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 更好地支持新农村的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及问题

自1996年以来, 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功能、商业性功能和合作性功能相区别的三类金融机构, 即分别设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形式上和一定程度的实际功能上看,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这种合作金融为基础, 农业银行这种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这种政策金融各司其职, 三者间彼此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我国农村金融通过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1 农村金融改革的失位。

在金融体制改革中, 对农村金融发展重视不够, 忽视了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 没有充分估计到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商业银行过分强调自身效益和眼前利益, 而忽视对农村经济的服务功能, 使农村经济成了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受害者。有些农村金融改革没有完全贴近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比较分散, 规模小, 比较收益水平低, 易受自然灾害侵袭。大多数农村工商业市场小、季节性强、收益比较高。这些特点要求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低、额度小、能够承担比较高的风险。然而, 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在机构建设和产品服务上还没有充分考虑这些主要特点, 比较普遍地出现了类似城市金融服务中的倾向于大客户的现象, 即使提供小额贷款也是成本较高, 让农民难以承受。

2.2 信用体系的缺陷。

农村地区征信工作起步较晚, 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农”贷款的取得。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征信工作开展的较晚, 对贷款客户资料的收集存在不少困难, 目前农村的各类企业法人和农民的信用档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而中介机构服务又及不规范, 信息经常失真,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面临很大风险。再加上当前农村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法律“白条”增多, 金融胜诉案件执行不到位, 兑现的资金甚至不足维权的成本开销, 使得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的发放上更加谨小慎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三农”贷款的增长。

2.3 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分工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但从审慎性风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 还存在如下的缺陷:风险主体缺位, 监管难以全面有效;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 使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监管理念落后, 监管内容陈旧, 监管效率很低;监管法规标准、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适应市场监管要求。近几年来,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如民间金融迅速发展起来, 促进了农村资金的运转和调节, 但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如民间金融则未采取法制化、规范化地引导, 只是依照传统的社会公德来约束。

3 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政策建议

3.1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不是搞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等几家金融机构改革的集合, 而是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关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一系列改革问题的总和。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应该明确银行、保险、期货等在农村发展的方向, 鼓励和引导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等多种组织方式共同发展, 协调好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应突出市场化取向, 各种机构的职能定位要通过市场竞争来确立, 要处理好政策性支持和市场发育的关系, 不能越俎代庖。

3.2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 难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 且收入不稳定, 缺乏显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标准。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缺位阻碍信贷资金流向“三农”。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 应通过制度安排, 财力扶持, 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 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 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要探索建立良好信用环境的方法, 确定农户的信用等级, 建立完整的农户资信档案, 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发放贷款证, 使农户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信用的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 规范农村信用秩序。

3.3 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

一是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金融监管核心, 各金融机构强化内部稽核为基础, 社会审计部门共同监督为补充的金融风险监管的社会网络系统, 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央行牵头, 协调运作, 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二是创新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尽早实现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监管和行业管理的分设, 积极推动成立行业管理协会, 加强金融机构的自律管理。三是严把市场准入关, 清理 整顿不合格的金融机构,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坚决取缔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非法设立的各类融资机构。四是改进监管手段和方法。要从过去主要靠行政管理监督为主转向依靠科学监管为主, 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 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水平和效果;加强对金融监管的分析评价, 适时发布预警信号,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适时调整经营策略, 把经营风险扼制在萌芽之前。同时, 严格内控制度, 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农村金融队伍素质。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必须标本兼治。

摘要:本论文对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剖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焦瑾璞.农村金融向何处去.http://www.zgjrw.com/News/2006213/M ain/729631168201.html.

[2]吴晓灵.完善农完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金融, 2006 (11) .

[3]唐双宁.深化改革善体系形成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合力.中国金融, 2006 (11) .

[4]刘方, 刘霞.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党政干部论坛, 2008 (11) .

[5]张云.系统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金融, 2009 (09) .

篇2:农村金融政策与农村资金流向

资金宽裕条件下的政策调整

1996年以来的资金宽裕,使得中国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断堆积。进入2000年后,流动性过剩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资金空转,引发了许多争议。虽然中国还没像日本那样,步入了凯恩斯所言的流动性陷阱,但政府、央行以及监管部门多次调控的乏力,凸现了中国正罹患着流动性综合症。就资金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而言,我们不妨把它叫做流动性悖论:在国民经济体系内,金融部门流动性过剩与企业部门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企业部门内部,大企业流动资金供给充裕与中小企业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在金融部门内部,大银行流动性过剩与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甚至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就农村和城市部门而言,城市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严重不足同时并存;就区域而言,东部发达地区流动性过剩与中西部地区流动性不足同时并存。

笔者曾经分析过,流动性过剩与农村流动性危机并存的基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不等价交换带来城乡经济失衡的结果,是片面扶持正规金融体系压抑民间金融的结果。更深层的原因,则与资本雇佣劳动的产业体系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在中国更加走向极端化有关。

但无论怎样,资金过剩和流动性悖论的出现,都为解决农村融资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宽松金融环境。于是,中国政府的各种意图解决流动性悖论的政策,在不断地出台。

我国历次改革政策有三大特点:一是以正式金融机构为主,极少为非正式金融出台相应政策,即使出台,也是打压的,如《民法通则》对于民间借贷,尤其是高利贷的规定,以及《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的出台。二是以农信社为主,尤其是1996年行社分家之后。三是自上而下安排,由关注动员农村资金,到关注农村资金回流,但最终还是落得“一农难支三农”的结果。

进入21世纪起,诸多政策,都是朝向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方向的。比如,2004~2009年,已经连续6个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村融资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改革农村金融体系的决心。

2005年4月份中国国务院《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明确要求,需要抓紧制定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该文件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2006年的“中央1号文”,则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发展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如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响应这样的政策要求,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设立村镇银行、农村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批准了原来隶属于中国邮政总局,专司邮政储蓄存款业务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

但是,2007年之后,尽管支持农村发展的措施在不断出台,农村的融资状况却并没有同步改善。所以,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仍然以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为主题,但在农村金融的措施上,并没有很大突破。而且,伴随2007年政策鼓励的一些微小金融机构的成立,他们本身的生存,都成为难题。在2009年2月份的中央1号文件中,专门提及:“加快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可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农村资金短缺依旧

金融系统内部的存差十年来不断累积,以致于如何处理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世纪难题的时候,农村融资难题,却似乎愈趋严重。由“三农问题”成为共识,再到将其提到“重中之重”的高度,最终推出“新农村建设”的这十年间,政府、央行及金融监管部门,已经针对农村融资难题,出台了一批又一批的政策,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以“支农”名义成立的金融组织,也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各项优惠政策,但农村资金短缺却依然照旧。普通农户想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也近乎无路。这体现在:

农户贷款覆盖面小。依据多个调查报告,农户贷款占农户有效需求的覆盖面,基本上不超过一半。若计入全部农户,得到贷款的比率,可能仅仅三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对我国农户贷款的覆盖面所作的调查, 全国2.2亿农户在2005年3季度末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还有大量的农户,连存款和汇兑等对金融部门而言毫无风险的金融服务,都不能得到。

农村短缺总量巨大。农村金融缺口庞大,也是一个基本事实。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20万亿元,以2006年用于新农村建设的3397亿元,2007年的4317亿元衡量,资金缺口之巨大,可以用杯水车薪形容。必须要金融部门弥补这一巨大缺口。可是,直至2009年1月,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余额仅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5.69%,如何才能填补这一巨大缺口?

金融和经济,本来是“毛”与“皮”的关系,正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年所言,要“认识到“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是共生、共存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将“三农”比喻为人的机体,农村金融则是机体中的重要器官,取之于机体又服务于机体,而不是一个体外的支持器械,可以只管用,不管养。”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既然是共生、共存关系,而“三农”又是需要服务和支持的机体,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金融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机体本身并不能带来足够的产业利润,以支持金融利润,金融支持要么就是赴汤蹈火,要么就是空喊口号。

实际上,金融机构更愿意空喊口号,而不愿意赴汤蹈火。数据表明,1998年以来,所有的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一直在10%上下,这和11%~12%的农业产值占比基本匹配,却和60%以上的农村人口和50%的农业劳动力比重极不匹配。这一配比显示,贷款资源的配置,基本上是按照效率,而非公平的维度配置的。从金融角度看,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金融业就是配置资源的,如果农村经济不景气,农业产业没有利润,那么,就没有足够的产业利润去支撑金融投资,只有农村经济有活力了,才有可能容纳更多的金融资本。所以,在中央三令五申,一个个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多元化竞争性市场的旗号下成立的情况下,对农村的贷款规模却相对稳定(如表1所示,1999年以来,短期贷款中的农业贷款占比,一直在5%~6%之间徘徊,2007~2009年还在减少),而非增加。这也表明,现行制度安排下,市场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力量,基本上用尽了。指望一个多元化竞争性金融体系在农村的建立,去解决农村融资难题,实在是开错了药方。这不仅对农村融资的解决有害,也带来了对农村金融机构有害的水平竞争格局,是一个“双输”机制。

十多年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和农村流动性不足,以及农信社流动性危机同时并存的现实,已经清楚表明了,市场金融不能单独解决农村金融问题。一个庞大的、内生于农村社区的合作性金融体系,以及界定清楚的政策金融体系,必须建立起来,并与市场金融体系相伴随,去适应农村资金的多样化需要。在没有弄清楚农村经济基本性质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将其定位为市场经济,并推出市场金融与其相适应,是政策误判的关键因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篇3:浅谈如何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有上万家的企业发生了破产, 在这些破产的企业中, 国有企业占比例60%, 民营公司和股份公司以及合资公司占比例40%。从时间上来看,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 虽然从保证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也制定了《破产法》,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破产制度, 企业在破产的时候自身利益和债权方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破产法覆盖范围狭窄, 不能实现国内所有企业的完全适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政策的影响, 国内的企业形式逐渐增多, 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国内的企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国有企业; (2) 集体企业; (3) 外商独资企业; (4) 民营企业; (5) 中外合资企业。对于种类如此繁多的企业形式, 依靠现有的破产法是很难做到全面覆盖的。并且现在实行的破产法属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破产法, 在制定的时候, 我国的企业形式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 种类也没有这么多, 当时主要是以国有企业为主, 所以现行的破产法在对国有企业的破产程序是全覆盖的。

按照正常的经济发展速度, 企业形式增加了, 破产法应该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企业和债权方的利益。但是在这一方面, 我国的破产法没有做到随着企业形式的变化而做完善和修订, 而是依然沿用原来的老标准, 所以在处理企业破产的时候, 除了国有企业之外的集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都感到了无所适从, 没有法律依据可以执行。因此, 破产法覆盖范围狭窄的问题急需解决。

(二) 破产法的具体条款不能解决破产中实际出现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在制定之初, 是针对国有企业制定的, 所以破产法的相应条款在解决国有企业破产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在解决非国有企业的问题时, 明显感觉到了困难。最具体的例子也是在破产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即:在破产中, 许多企业都涉及职工安置问题, 在现行的《破产法》中, 对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是这样规定的, 《破产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 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生活需要。这种规定从理论上讲体现了国家对于破产企业职工的关心和爱护, 以及对职工生存权益的保障。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 却给破产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首先, 企业申请破产就已经失去了保护职工权益的实力, 即使政策硬性规定了具体条款, 但是在实际中也很难实现。

(三) 破产法在企业法人的职权划定中存在缺陷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受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很深, 在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刻, 在有些方面还保留有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对于企业的管理架构逐渐清晰起来, 所有的企业都实行了企业法人的管理模式。企业法人的概念来源于《公司法》中, 这也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在企业管理架构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在我国实体企业中, 企业法人并不都是独立的, 而是组合式法人结构, 这就导致了企业法人的职权划定存在不明确的可能。同样道理, 在企业申请破产的时候, 如果是独立法人的, 破产申请由独立法人提出, 如果是非独立法人的, 企业本身不能提出破产申请, 必须要由上级部门同意之后才行。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破产申请的进程。虽然随着我国制定并实行了《公司法》, 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破产运行中, 破产法在企业法人的职权划定中存在的缺陷却没有得到及时消除和改变,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困扰企业破产的一大难题。

二、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需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了解了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及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迫切程度。所以, 我们必须根据企业运行情况以及破产法的相应问题, 制定具体措施, 尽快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我们在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时候, 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 完善和修改破产法的时候, 要正确面对国有企业占有数量多的问题

目前来讲, 虽然我国的企业形式丰富种类众多, 但是占有比例最大的, 数量最多的还要算是国有企业, 所以在完善和修改《破产法》的时候, 一定要正确面对国有企业占有数量多的问题, 在《破产法》的具体条款修改时, 既要满足国有企业的利益也要满足其他企业的利益。

(二) 完善和修改破产法的时候, 要注意对破产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企业破产的时候, 受影响最大的除了国有资产, 就要算是破产企业职工了。企业破产之后, 企业职工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收入来源, 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失, 如不及时给予保障, 很容易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 在完善和修改破产法的时候, 要注意对破产职工的合法权益予以最大程度的保护。

(三) 完善和修改破产法的时候, 要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成熟的现状

完善和修改破产法, 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企业的资产结构, 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 改善企业职工的生存状态, 为企业职工找到新的就业出路。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成熟, 对于破产企业职工缺乏有效的保障, 所以, 完善和修改破产法的时候, 需要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成熟的现状。

三、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提高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质量, 以及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 我们继续对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进行完善。企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和有序经营, 破产法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制度保证。所以, 对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进行完善刻不容缓, 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 拓宽破产法的覆盖面, 使破产法涵盖目前所有的企业类型

目前我国现行的破产法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实现了全覆盖, 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诸如集体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涉及的却很少, 对于这一局面, 我们必须要设法改变。具体措施是, 对现行的公司破产法进行修订, 增加破产法涵盖的对象, 使破产法真正成为一部涵盖所有企业类型的法律, 提高破产法的利用率, 使破产法成为企业破产程序中的重要依靠, 使破产法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所以, 我们必须根据现有的企业类型, 拓宽破产法的覆盖面, 使破产法涵盖目前所有的企业类型, 真正实现破产法的作用, 使破产法为企业服务。

(二) 修改破产法的具体条款, 使破产法能够很好解决破产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 破产法中的具体条款在处理破产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时候甚至出现与实际情况相冲突的状况。因为现行的破产法在制定的时候, 主要依据当时的国家政策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 以及政策情况的变化, 以前制定的保护职工权益的条款, 在今天已经没有实施的条件和土壤, 因此, 对于这种由于形势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具体条款, 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 保证破产法能够因时而立、与时俱进。

(三) 完善企业的法人职权划定制度, 明确企业法人在企业破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企业的法人制度已经建立完毕, 但是在法人职权的划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法人职权不但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属性问题, 更关系到一旦企业破产将采取怎样的破产程序来对企业实现最大程度的权益保护。所以, 在针对企业法人的职权划定中, 我们要完善企业法人的职权划定, 明确企业法人享受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企业法人在企业破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破产法中增加对企业法人职权划定的相关规定, 保证企业在进入破产程序之后, 不至于因为企业法人职权划定的原因影响企业的正常破产程序。所以, 我们必须要完善企业的法人职权划定制度, 进一步明确企业法人在企业破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在破产法中修订并增加对破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条款, 保障职工利益

在企业破产中, 核心问题包括两个, 一个是企业的资产和债权债务问题, 一个就是企业的职工问题。目前我国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 那么在企业的破产中, 就应该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合理安置职工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而要想做到这两点, 就要在破产法中修订并增加对破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条款, 保障职工的利益。因此, 我们必须对破产职工的合法权益做最大程度的保护, 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在破产法修订中增加对破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条款, 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五) 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同时, 要做好与其他政策的衔接

我国现有的破产制度, 并不是作为破产法而独立存在的, 在制定的过程中也是经过其他政策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制定而成的。破产制度的建立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 而是所有与企业破产相关联的制度和政策的一个整体调整。所以, 对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进行完善的同时, 一定要做好与其他政策的衔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破产制度具有实施的可能性, 才能保证破产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做好与其他政策的衔接是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有效办法。

四、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对我国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我国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存在着突出的问题, 已经对现有的公司企业形成较大的制约, 因此, 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刻不容缓。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意义在于, 我国企业的种类不断增多, 企业的破产重组成为了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业务, 因此, 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必须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和法律支持, 有效维护企业利益, 保证企业在破产的过程中利益不受损失。从这个角度来讲, 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 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是极其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公司企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服好务, 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成为了政府的重要责任。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 对推动企业兼并充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 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 是极其必要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 公司作为主要的经济形式, 在制度建设上已经逐步得到完善。由于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破产, 就需要有完善的破产制度作为执行的依据。但是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 现有公司破产制度还不够完善, 还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 基于目前的形势, 应尽快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 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文章主要分析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存在的问题, 探讨完善现有的公司破产制度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司,破产制度

参考文献

[1]刘丽英.简述我国公司破产程序探讨[J].当代法学.2010, (09) .

[2]韩文海, 李静.论建立和完善公司破产制度的必要性[J].法学论坛.2011, (03) .

上一篇:定边县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下一篇:临电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