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

2024-04-10

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精选3篇)

篇1: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

课题:14《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 第四单元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课程标准描述】

1.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3.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4.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学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会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2.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锻炼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尝一尝”的环节,通过实践活动“看着一样,实际上味道不同的水”这一活动以评价目标1.2.创设“我的家乡水”的环节,通过了解家乡水这一实践活动,评价目标2.3.创设“做一杯饮料”的环节,通过加适当的材料做一杯好喝的饮料这一活动。,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活动“想一想”-----看动画片“小马过河”!(评价目标1)(1)故事中蕴含着,食盐能溶解在水里的道理。

(2)“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可以说出来食盐溶解在了水里这种现象。但是用词不一定准确。这里也不要特意强调“溶解”这个词。

2、活动“尝一尝”。

(1)出示四杯液体(食盐溶液、雪碧饮料、白糖溶液、白醋溶液)。(2)先看一看,猜一猜,再尝一尝。

(3)说一说,只靠眼睛看是不够的,在认识物体的过程中要各种感官一起用。(4)安全教育:但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尝一尝,一定要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的话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都是很危险的。

二、新授:知道水里面是有杂质的(评价目标2)

1、活动“看一看”(评价目标2)

(1)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图片展示了各地的水流美景,这些大自然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人们争相前往去到那里。人们的游览带来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这些景色拍下了许多美丽的会议。

(2)再来看一组照片,图片中展示了人们游览过后,大自然的水流收到了严重的污染,颜色、气味、美景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大自然是伤心的。

(3)再来看一组照片,水里的杂质经过鉴定,对人体是有害的,可能导致各种疾病,这一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因为水源污染而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一些上海。

(4)请你来说一说,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你将来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说一说自己的向他和理想,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2、活动“说一说”---“家乡的水”

(1)展示五龙潭的水、无影潭的水、小清河的水、工商河的水、大明湖的水等。(2)通过展示各种家乡的水,感受家乡水的水质也是颇迫在眉睫的,也是需要积极治理的。

(3)其实看似干净的水,也有着许多我们人的眼睛看不到的细菌在里面,必须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引用。

3、活动“做一做”---“做一杯饮料”(评价目标3)(1)准备各种可食用的添加材料,让饮料变得更好喝。(2)通过观察发现,有些材料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则不可以。(3)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三、课堂小结

在同学们初步了解溶解的现象之后,为学生们揭示什么是溶解,溶解的现象及定义,简单向同学们介绍,建立感官认识的同时建立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把它们放到水里

【学习目标检测】

1、沙子放在水中会溶解吗?

2、食盐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 均匀的分布在每一滴水里,这种现象叫。

3、请你说出能溶解在水里的物体。

篇2: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

一、预期学习结果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现象由其轻重决定的。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运用多种感官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其实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把固体放到水里,进一步来研究它的其他性质。

二、沉浮现象:

1、课前老师给每个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固体,哪个组的同学来介绍一下都有哪些固体?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如果把这些固体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S:学生猜测

T:对于不能预测沉浮现象的固体,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办呢?让我们通过小组讨论,把这些固体填写到表格当中。看哪个小组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T:请同学把你们组猜测填写到活动记录里。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动作最快。

2、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 S:一个一个地放,轻轻的放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注意桌面卫生 2固体轻拿轻放

3记录要详细,字迹工整。

T:把固体放到水里,究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吧!

4、谁来说说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S:学生汇报(适时表扬会倾听的同学)T:这件事告诉我们,预测和实测有一定的出入,科学研究允许大胆猜测,但科学更注意事实,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5、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固体放在水里会出现沉浮现象,那同一种固体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老师手里有一个蜡烛和半截蜡烛,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到水里在,会出现哪些现象呢? T:为什么会浮起来呢? S:学生汇报

T:其实,蜡烛上浮,以及小石块下沉还一艘巨大的轮船会浮在水面,这跟浮力的大小,物体的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关于密度、体积、浮力这方面的知识,以后我们到初中会继续研究学习。

6、请同学们把这些固体从水里取出来,都取出来了吗?有没有变化呢? S:方糖融化。T:方糖哪去了? S:方糖化了

T:像方糖均匀分散在水中成为溶液的现象叫做溶解。反之,像沙子这样沉下去,没有变化,叫做不溶解。

看来固体放到水里除了沉浮现象以外,还有其他性质,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进一步研究吧!

三、溶解现象

1、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同学们看看你们都认识吗?如果把这两种固体放到水里会出现哪些现象?

S:现在发小组为单位,我们同学来猜一猜?

T:怎样做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实验。S:学生汇报

T:老师提出几点要求:

1分别把沙子和高锰酸钾倒入水中,边倒边观察现象,然后再用搅拌棒搅拌,一边搅拌一边观察现象。

2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3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卫生。T:谁来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 S:汇报

2、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把固体放到水里,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还有的会下沉,有的会上浮,利用固体在水中的这些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而且丰富我们的生活。

T: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应用呢? S:学生汇报

T:看来同学们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一些的生活经验。

四、分离

T: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讨论一下他们都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板书:分离)

T:那么怎样才能把溶解或不溶解在水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呢? S:让沙子沉下去,把水倒掉,这样的现象在科学上称为沉淀。用太阳把水晒干,这样叫做蒸发 用细小的沙布把水漏下去,这叫过滤。

T:小结:谁能说说把固体从液体分离出来有哪些方法?(板书)

五、拓展

T:老师看同学们上课积极踊跃的发言,表现这么好,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礼物,想不想知道这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成的呢?

篇3:把它们放进水里教案

资丘镇凉水寺希望小学 田振义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能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合作交流)——运用创新”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溶解现象,认识固体的一般性质。

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还只是一些表面的认知状态,没能形成固体在水中的性质认识。而且学生对于科学研究步骤没有全面认识与掌握,这是本课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设计理念:

本课的研究活动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创设条件让他们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在大量的研究活动中,能够多方面认识固体的性质,了解固体的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能充分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科学知识: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了解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明确研究步骤,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2.难点:根据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做出合理判断和设想。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会沉、浮的固体(泡沫、橡皮、铅笔等),水槽(每组1个),糖、比较洁净的沙子(每组各1份),稻谷和盐,酒精灯和玻璃片,活动记录表,教学课件。

2.学生小组准备:各种固体,一个苹果、一片苹果、铅笔、一支蜡烛、药片、木块、石块、蜡烛头、乒乓球、玻璃球、瓶盖、泡沫、沙子、糖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引导同学们做固体的沉浮实验

师:同学们,我来自资丘镇凉水寺希望小学,名叫田振义。今天,我有礼物要送给大家,请各小组的组长前来领礼物(苹果、铁钉、小石头、橡皮擦、土豆、螺丝、蜡烛、木棒),请同学们打开看一下,里面都是些什么东西?同学们看礼物约2分钟。

然后教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并把你预测的结果填到这张表中,教师给各小组发表。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师请各小组的代表汇报预测结果。教师总结:我们刚才预测的时候有些不能确定的东西,能确定的究竟对不对,有什么方法来验证他们呢?(做实验)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做实验。注意:在把固体放到水中时,一是要小心轻放,不然有的物体下沉太快,会损坏水槽;二是要把物体放入水底,听明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在表上。教师巡回观察。

再请各小组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并谈一谈做实验后的感受。要得出做实验很重要的结论。板书:上浮 下沉

二、引导同学们做溶解实验

首先教师出示老师事先用纸包包好的白糖(贴有标签)问学生:你能让这包白糖从眼前消失吗?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把白糖放入水中,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老师告诉学生: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食盐、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教师给每小组发三个塑料杯和用小纸包包好的食盐、土壤、沙子),并把实验结果填在表上,教师给每小组发表。学生做实验,然后请各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再问:老师现在有个问题要问大家,如果要把食盐从这杯水中分离出来,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演示实验,用酒精灯把食盐水烧着的同时再问学生:怎样把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过滤)请几个同学上前来帮忙做演示实验。得出过滤分离法。再问怎样把土壤从水中分离出来?讨论后得出沉淀分离法。再回头看食盐加热分离的结果。总结出蒸发分离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三种常用方法:过滤 沉淀 蒸发

三、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课后去探究:一个小小的铁钉会下沉,但用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同学们准备用些什么方法去探究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下课铃响,教师请各小组组长帮忙收拾实验用品清理桌面。板书设计:

把固体放到水里

下 沉 上 浮 溶 解

凉水寺希望小学田振义

上一篇: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下一篇:国际合作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