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流浪诗歌

2024-04-23

想流浪诗歌(共16篇)

篇1:想流浪诗歌

有时,我也想流浪作文700字

纸上的笔尖唰唰划动着,紧皱的眉头更显凝重。“啪”,手中的笔终是落下了。我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那片湛蓝的天空,突然好想打破这作业的枷锁,挥动堂吉诃德的剑,自由地流浪着……

谁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君不见,考前几日,无论往日如何谈笑风生,看淡一切,此时都在埋头苦读。考试的排名紧紧系着每个人的命运,甚至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份酸楚是无以言表的。我想去流浪,不必担心失败和成功,让不愉快的往事随风散去,做回真实的自己。

我想去撒哈拉。让漫漫的黄沙隔绝城市的喧嚣,看看那远离都市的古老文明。登上那神秘的金字塔,守护这片神圣的空旷,听听那清脆悠扬的驼铃,讲述那段辉煌的过去,让心潮再次澎湃。

我想去莱茵河畔。一望无际的`葡萄园,森林深处的农舍和古堡,林立的咖啡馆,都拥护着这条静静流淌的莱茵河。我想顺着河流漫步,轻轻哼唱着民谣,即使偶尔下点小雨,也能洗尽身上的铅尘,湿润美好的梦想,甚至走进那份贝多芬的悲伤。

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世界的最高点,俯瞰大地。呼吸8848米高空的空气,亲吻千年不化的积雪,拥抱那蓝得耀眼的天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孤独的豪迈便在心中油然而生。

在流浪人的字典里,没有束缚,没有羁绊,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可以躺在海滩上看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可以在漆黑的旷野里狂奔。不必压抑自己的感情,酣畅淋漓地向世间万物抒发着自己内心最炽热的爱意。自然——永远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梦想是美好的,但也许,它的美就在于它永远只存于梦中。此刻,我必须重新拾起我手中的笔,去书写那份才刚起程的人生。我要带着那颗流浪的心,感受世间的每一份美好,直面生命中的每一次挫折!

篇2:想流浪诗歌

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彩云,飞翔在古典文学的长空里。

汨罗江畔

汨罗江畔,我无意识地停留,便望见屈原在江边痛哭,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轰隆隆”,一个巨雷震得天地都在摇动。苍老的江风拂起如旌的鬓发,他步履维艰行于孤苦的江边,于是“我”撑着《离骚》歌韵的船只,摇动《九歌》和《九章》的双桨,升起《天问》不满的`征帆,汨罗江水边,又有谁明白在他心中交织着生与义的苦痛呢?他,驻立在江边,风轻轻拂过,在生与义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义。在激荡的风浪中,我愿意陪他一起感受那种震烁古今的爱国激情。

乌江水边

我哀叹着,惋惜着,被风轻轻地推动着,我飞到了乌江水边。风掠过项羽的脸庞,他神色凝重,轻抚着乌骓马的鬃毛,望着汉军重重包围,手下随从一个个倒下,回想起少时叔父曾对他说过:“为一个人牺牲千千万万个人,同为千千万万个人牺牲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你要选择呀!”他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有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可他却没有曹操那样石破天惊的壮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许有人在骂你,在怨你,可我一直在为您歌唱,在为您的豪爽与壮气高歌。是啊,要不怎么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诗句呢?

南山之下

飞过历史的星空,我看到了南山的云峰与秋菊。我知道,那是陶渊明翩然归隐的地方。他虽然“种豆南山下”,只换来“草盛豆苗稀”,却“悦亲戚之情话,悦琴书以消忧”。是啊,做人就应该学会坚守自我,像他一样“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不也是一种诗意的人生么,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美丽。

篇3:想流浪诗歌

炊烟属于蓝天/属于麻雀和云/阳光新鲜/永远属于成长的麦田/多年以前家乡简朴的姿态/成就了一位少年的前程/和一生一世的牵挂

细雨霏蒙的家乡/俗世很远/大雪纷扬的家乡/人情逼真/家乡站在和煦的春里和饱满的秋里/收获大地/荣耀无边

青春常在的家乡/母亲永远年轻/高处的家乡/长路漫漫/本真的稼禾/旷世绵延/坎坷的游子/正在回家

这首《关于家乡》的诗,以虚写为主,读来却是无比的真实感人。诗人已经走过了一段艰辛、坎坷的人生之路,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与亲人自然是他心中深深的牵念了。这时,在诗人的回忆与想象中,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明媚简朴,那么超凡脱尘,那么人情逼真,那么荣耀无边……凡此种种情景,无不令人油然而生向往之情。思之愈深,念之愈切,诗人想起青春常在的家乡,想起永远年轻的母亲,不禁觉得:“高处的家乡/长路漫漫/本真的稼禾/旷世绵延”。如此,最后两句“坎坷的游子/正在回家”,不多的几个字,却已是蓄满了晶莹的游子清泪!

谁能拒绝麦地的宽广与热烈?在七月的王国/首先是内心的歌词熟了然后才是镰刀熟了/金属的光芒照彻天空:坚韧、理性而又狂放/金子般的麦地/远远超越了朝圣的火把

一切不属于幻想/一切像大地一样坚实/秋香/怀孕的秋香从齐乳的麦浪里抬起头/发现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麦粒更饱满更美丽/没有什么比麦子更水蓝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劳动更芳香/更透明纯净/更丽质绝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影子更辉煌

一切已不属于幻想/一切像大地一般坚实/劳动从歌声和忍耐中擦亮双眼/理想从骄傲和自信中放飞逼人的光芒/一切像麦子一样饱满无敌

《像麦子一样饱满无敌》这首诗,单从诗题中就不难看出诗人自信、喜悦、坚定、乐观的情怀。诗人一开篇就纵情赞美麦地的宽广与热烈,成熟的麦子、成熟的歌词、成熟的镰刀,给予诗人的是坚韧、理性而又狂放的信念与情怀。此时此刻,在诗人的眼里,“金子般的麦地”,“远远超越了朝圣的火把”。紧承第一节,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将满腔的赞美之情给予麦地,其实也就是对劳动与生活的倾情讴歌。诗人行走于大地,凭劳动创造生活,用真情讴歌生活,因而诗中的感情读来真实、朴素而又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劳动,让诗人目光明亮;劳动,让诗人放飞理想。诗人对未来满怀信心:“一切像麦子一样饱满无敌”!读着田世荣的诗句,我们仿佛一扫心中的阴霾,他的劳动,他的真情,他的理想,也带领我们,跟他一道向前去。

如果/远方的雪不能带来真确的纯洁/如果凛冽的大地只有一双孤单的脚印/那么/十二月的风/你会吹拂什么

十二月真确需要挽留/一丝蓄谋已久的温暖/它又将经历一场怎样的血腥和拼搏/才能穿越千山万水/才能走过寸断柔肠/才能带来一片雪花短暂的洁白/才能/告诉这个充满忧伤的季节如何学会平静和眺望

十二月/风仍在黄河码头停滞不前/港湾寂静/天庭昏暗/时空狭长/黄河一样汹涌的眼泪/凝成桅杆的目光是多么坚强有力

如果/雪仍然不能预期而至/那么/长风将化作冰冷的白帆

随着年岁的渐长,生活的打磨,田世荣的诗作中曾经的那种青春、明朗、自信、热情慢慢地被孤独、寂寞、忧伤以及内心的惶惑不定所代替。《十二月,我的泪我的雪》(其一)就是见证之一。读这首诗,仿佛觉得诗人的形象立于我们面前。诗人内心充满了寂寞、忧伤,却无与诉说,他孤单地行走在大地上,要么与风对话,要么暗自独白。诗人满心期待“一丝蓄谋已久的温暖”,而这一丝温暖显然与“纯洁”所代表的人事有关。然而这一丝温暖的到来,却是千难万难。诗人不禁设想:它又将经历一场怎样的血腥和拼搏/才能穿越千山万水才能走过寸断柔肠/才能带来一片雪花短暂的洁白才能/告诉这个充满忧伤的季节如何学会平静和眺望。一种洁白,一丝温暖,对于诗人是多么的重要。然而,诗人久久地伫立,久久地等待,依然略无消息。“十二月/风仍在黄河码头停滞不前/港湾寂静天庭昏暗/时空狭长/黄河一样汹涌的眼泪/凝成桅杆的目光是多么坚强有力”。诗人不禁再次设想:“如果雪仍然不能预期而至/那么/长风将化作冰冷的白帆”。诗人的情感,已达到绝望的边缘。诗人将要借长风化成的白帆,航行到哪里去呢?

我们不难感到,诗人的自身形象是很饱满的,有平静而坚强的眺望,有执著的期盼与等待,又有无助的迷茫与绝望。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如果我们能够领略到诗人内心的那份真诚、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种不懈的追求,就足够了。

风/依然是风/我们无法掌握的刀锋/它来了总要带走一些/流动的语言灵的画皮/美的丧失空气的痛/阳光的一块暗疮

风/依然是风/谁能解开它的玉石纽扣/让我们看清/人世艰涩不堪的内心

《谁能解开风的玉石纽扣》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意味无穷。风,我们无法掌握,它有着刀锋的骇人锋利,“它来了/总要带走一些”。这意味着我们的心里必然要损失一些什么。接下来第二节,诗人用灵动的语言,给“风”画像,据此我们对“风”应该有所了解。通过“痛”“暗疮”这两个词语,我们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把握。最后一节,诗人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揭示诗旨,原来,如此让人惶惑不定、让人措手不及、让人心有所失的,正是“人世艰涩不堪的内心”啊!生活,让诗人对复杂诡秘的世态人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然而能够用如此灵动的语言和才思,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和认识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尽管有迷茫,有困惑,有艰涩不堪的世态人心,有突如其来的困难挫折,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丝毫不减,他前行的步伐始终是坚定有力的。由于诗人对生活的一贯用心,对诗歌的执著追求,使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从1998年开始,田世荣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在《甘肃日报》《北方文学》《飞天》《星星》《诗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优秀的诗作。

今夜/西域月色融融/从屋脊上婀娜起舞/我在烛光下独品一杯雪水/苦难破门而入/站在我身后的影子里

我重新放下杯子/此刻杯中的雪水仅剩一半/我始终注视墙壁那边摇曳不定的风景/右手拿起开锁的钥匙/左手举杯/递给影子里那张干渴的唇

我知道风逝雪融/旭日东升这只杯子一定在我手上空着/打开盖然后拧紧/这只沉重的杯子/足够让我在西域的箭镞下/愉快地疼痛一生

《怀中的雪水》一诗发表在1998年第10期《飞天》上,预示着田世荣已迈上了诗歌创作的大道。从此,他不断有诗歌见诸于《飞天》《星星》《诗刊》,引起了诗歌界广泛的关注。

“今夜/西域月色溶溶”,诗一开篇就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辽阔、遥远、幽静、寂寞的氛围。此时此刻,诗人在烛光下独品一杯“雪水”。我想,这里的一杯雪水,绝非一杯清水,它是西域的“雪水”,有特定的含义在。后面,作者由烛光下独品“雪水”的诗人自身形象分划出另一个“苦难”和自己的影子合二为一的形象。“苦难破门而入”,足见其来势汹汹。然而,诗人既未慌不择路,也未措手不及。他始终注视着“墙壁那边摇曳不定的风景”,“右手拿起开锁的钥匙”,“左手举杯/递给影子里那张干渴的唇”。此处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身处苦难而镇定从容的形象。手法新颖高明,感情深沉真挚。诗人身处西域,形单影只,但是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并非只有苦难,只有孤单、寂寞,他以西域的“雪水”,灌溉“影子里那张干渴的唇”,“这只沉重的杯子/足够让我在西域的箭镞下/愉快地疼痛一生”。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痛并快乐着”来概括此诗,但诗人热爱西域、在这片土地上勇敢面对苦难并愉快生活下去的感情和志向,我们不难看出。

巴丹吉林的边缘地带沙声如水水声如诗/爱情的神鞭如期抽打心中的山脉/疼痛酽如月色烈于夜中的琴声

手握祁连雪烧成的杯盏/于沉默中饮下记忆/马背上形色各异的虹/年关一样比我一生的祝辞还要丰富

永远裸露根须居住于一块石头/怀揣绿洲深处的酒拥有一条坚硬深刻的路/这是我要告诉朋友的一切/至于戈壁/我终生感到苍凉/却无法如青草一样轻易舍弃

这首《拥抱戈壁》,抒写的是诗人热爱戈壁的情怀。“巴丹吉林的边缘地带/沙声如水/水声如诗”,读这样的句子,我对戈壁竟然有些神往了。八个字,两个比喻,将戈壁写得如此优美。若是一个对戈壁畏之如虎的人,心中岂能有这般诗情画意?戈壁也有富于痛感的爱情,“马背上形色各异的虹”自有其瑰丽之处。正因如此,诗人要告诉朋友的一切,便是:“永远裸露根须居住于一块石头/怀揣绿洲深处的酒/拥有一条坚硬深刻的路”。田世荣在生活或者诗歌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他心中是有路的。要不,他怎么能在诗歌创作上最终取得成功呢?

永远像一个人/站在褐色的风里/见面时总是跟我冷冷地握握手/然后点燃各自的香烟/灰烬/弹于石缝/烟雾/还给漠风/烟蒂/捏在各自指尖

永远像一个人/站在褐色的风里/分手时总要等我先开口/老兄/冷啊

《嘉峪关》发表于《诗刊》2001年第9期,诗中采用拟人的写法,而且将嘉峪关拟成了一个诗人。“永远像一个人/站在褐色的风里”,嘉峪关,不但像一个诗人,而且有了几分哲学家的风度。现在,两个诗人见了面,好,握手,抽香烟,飘于漠风;弹烟灰,落于石缝;捏烟蒂,各在指尖。如此将嘉峪关写得独一无二,独具人格魅力,非有大手笔不可也。“分手时/总要等我先开口”,既幽默,又冷峻。“冷啊”,看来这个工业城市,除了烟雾,还冷得紧。此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气质,也写尽了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若无细致入微的体验之功和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是断难写出如此奇妙之作的。

灵魂的孤灯/不需要谁来守候

仅仅作为一种暗示让天空更广/让所有的目光困倦/让一个貌似强大的收获/都变得渺小单薄

盘旋真像一粒粮食的一生/落下比精神的精神/还要令人刻骨

《鹰》发表于《飞天》2005年第9期。此诗不长,但象征和暗示的意味极其丰富。“灵魂的孤灯/不需要谁来守候”,无比崇高,无比孤绝!“仅仅作为一种暗示/让天空更广”,鹰之胸怀,鹰之精神,如此足矣!“盘旋/真像一粒粮食的一生”,这是非常奇妙的句子。还有更奇的:“落下/比精神的精神/还要令人刻骨”。鹰之盘旋,鹰之落下,其完美,其丰富,其高贵,傲然凛然,令人刻骨!《鹰》寄托了诗人的精神追求,也蕴含着人类精神追索的丰富含义在里面。

篇4:想流浪诗歌

一、重拾最基本的武器——朗读

在看重高考分数的今天,有很多高三老师和学生认为课堂上花时间朗读诗歌那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将朗读这一语文学习最为“低级”的武器弃之一旁,殊不知如此做法无异于舍弃大门不走而翻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功效,“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通过“读”可以丰富和固化我们的“语感”,对于诗歌复习尤为如此,因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就隐藏于诗歌语言之中,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剥去诗歌的语言外壳,感受作品内在的思想情感。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是英雄壮志,是收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激情,要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唯有用朴实粗犷的语言,高亢悲壮的音调才可。笔者在复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范读,让学生感受那种激昂的氛围,激发其朗读的欲望。接着,让学生自己初读,读懂读顺,了解诗意。再进一步精读,读时在头脑中再现情境,融入感情,可想象诗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的慷慨形象,感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郁闷和“白了少年头”的悲切,体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那份豪情壮志。老师在课堂上不必作过多的讲解,需要在朗读技巧、情感上加以指点,让学生在慷慨激昂的朗读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力求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诗人立志报仇雪耻的爱国激情和必胜信念。可以推测,有了如此的体验,学生在做岳飞的《满江红·遥望中原》相关试题时必然游刃有余。

二、尝试着与诗人沟通——联想

“诗是无形画”,但传统对诗的解释大多停留在诗歌的文字表面,其结果是有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意境一知半解。笔者认为,要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真实情感,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通过联想尝试与诗人沟通,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感情倾向等。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分析和突破。学生在读诗时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应的画面,这时,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和诗人心灵相通,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此时诗人的形象在想象中丰润起来,同时挖掘出诗歌的弦外之音。

例如,笔者和学生复习林景熙的《溪亭》时,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抓住“日暮”、“月初白”这两个表示时间的意象,发挥想象,设想诗人当时的情状: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去。但见初月挂高树,微风冷吹,似觉酣酒已半醒。林中高树萧疏,落叶飘零,诗人独行,心绪不宁,唯有百无聊赖细数空中流萤,忽闻渔歌唱晚,放眼遥望,孤灯隐现。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诗中孤独苦闷和漂泊无依的心境。

三、深度地推敲诗眼——感悟

叶圣陶说:“一篇好的作品,只读一遍未必就理解得透,要理解深透,必须多揣摩。”朱熹提出“虚心涵咏”,即多用心揣摩感悟,揣摩字词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尤其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也多次出现有关“炼字”、“诗眼”的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去揣摩感悟诗中的重要字词。

例如,笔者复习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时,要求学生对这首诗的诗眼进行分析,那么学生既要找出诗眼是“怨”,同时又要体会为什么是“怨”,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首联紧扣“怨”字展开,学生可从首联写湘水的流不尽,体会屈原不尽的哀怨;从颔联“怨何深”感受“怨”之深重,颈联尾联景中含情,从“日暮”、“秋风”、“萧萧”这些典型的秋景中联想到屈原笔下的秋天枫叶,更让人品味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对诗眼、重要字词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全诗意蕴的理解。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考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的能力,关注诗歌复习的每一个细节,重视学生在诗歌复习中能力的逐步培养,必然能够使学生学得实,悟得多。高三的诗歌复习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想、去悟,把对诗歌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心理倾向中,这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框框架架的解题方略所能替代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和解题能力。

篇5: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云作文初三

我飘到了干旱的地方,看到许多人正望着自己的田地唉声叹气:这都快一个月不下雨了,再这样下去,庄家都枯死了,我那大半年的努力都白费了,那攒了一年的钱也白废了。唉,这下亏大了,女儿,孙女半年都吃不饱了,完了完了。想着,便垂头丧气地往回走。我心里难受极了,就努力用身体遮挡太阳,拉来乌云姐姐,请她下场大雨。哗哗的大雨声惊醒了农民,大家看见下雨了,一个个欢呼雀跃,开心得不得了,立马给亲戚报喜讯。看到这一副欢天喜地的景象,我心里舒坦多了。

我慢慢地往回飘,看着一幅繁荣景象,十分自豪。忽然,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瑟瑟发抖。只有8摄氏度,他却只穿着短袖短裤。他是贫穷人家,每天怕费钱,睡在大老远的店里,可他是位老人啊!我用尽全身力气,拉走乌云,露出太阳。顿时,阳光照满大地,暖和极了。人们纷纷脱下外套,老人立即暖和了,回家的步伐也渐渐变慢了。

干完了这些,我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了,我丢掉压力,无忧无虑地漂浮,忽高忽低,忽隐忽现,开心极了!呀,我又看见需要帮助的人了……

篇6:想流浪诗歌

星期天,我埋头在一堆作业中,抬起昏昏欲睡的脑袋,甩了甩写酸了的手,眨了眨疲倦中带些无奈的眼睛。啊,太累了,我真想放松一下。仰望蓝天,我忽然看见在天空飘着的朵朵白云,不禁浮想联翩……

我化作了一片流浪的彩云,飞翔在古典文学的长空里。汩罗江畔,我无意识地停留,便望见屈原在江边痛苦,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轰隆隆”一个巨雷震得天地都在摇动。苍老的江风拂起他的鬓发,他步履维艰行于孤苦的江边,于是我撑着《离骚》歌韵的船只,摇动《九歌》和《九章》的双桨,升起《天问》的征帆,汩罗江水边,又有谁明白在他心中交织着生与义的苦痛呢?他,驻立在江边,风轻轻拂过,在生与义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义。在激荡的风浪中,我愿陪他一起感受那种震烁古今的`爱国激情。

乌江水边我哀叹着,惋惜着,被风轻轻地推动着,我飞到了乌江水边。风掠过项羽的脸庞,他神色凝重,轻抚着马的鬃毛,望着汉军重重包围,手下随从一个个倒下,回想起少时叔父曾对他说过:“为一个人牺牲千千万万个人,同为千千万万个人牺牲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你要选择呀!”他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有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可他却没有曹操那样石破天惊的壮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许有人在骂你,在怨你,可我一直在为您歌唱,在为您的豪爽与壮气高歌。是啊,要不怎么会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诗句呢?

南山之下飞过历史的星空,我看到了南山的云峰与秋菊。我知道,那是陶渊明翩然归隐的地方。他虽然“种豆南山下”,,只换来“草盛豆苗稀”,却“悦亲戚之情话,悦琴书以消忧”。是啊,做人就应该学会坚守自我,像他一样“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不也是一种诗意的人生么。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美丽。

篇7:流浪流浪现代诗歌

奔腾,咆哮

在荆棘中隐忍

于大道处狂欢

风中有爱

雨中纯情

你,我,他总是那么平凡

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表情……

心灵与行动

总是那么轻描淡写

此刻的我

痴狂于前方的风景

不是你,不是他

左右得了的野马

微风带着燥热

流过屋檐窗纱

一个个光着膀子

汗雨中高呼

追求梦想的脚步

无止无息

虔诚的信仰

怎可?

心有不甘!

酣畅淋漓热血沸腾

只因一颗冠军的心!

忍不住

流露亲昵

霞光下的红晕

总是归鸟把情歌唱

一首首爱的诗意

洒遍甜美的笑颜

执子之手

漫步亭宇

不停夕的`渴望

用承诺筑起信仰的天坛

不曾回望

错过的点点滴滴

在夕阳中散淡

沉浸的梦想

篇8:给诗歌插上联想的翅膀

一从创作诗歌的过程上看。

诗歌是浓缩人生感悟的写照, 是作者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融入情感的一体化过程。写诗以物为基础, 通过诗人的联想开拓诗的意境, 表现诗歌的主题。而鉴赏诗歌则是以文字为表象, 去感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感受所依藉的是真实的人生体验, 加之合理的丰富的联想。赏诗必须具备丰富的联想能力, 才能真正把握诗人的情感属向, 体味出意境美感, 达到欣赏诗歌的终极目标。

二从诗歌体现的特点来看。

短短数十字, 却要表现丰富的内涵。这就决定了诗歌语言必须具有跳跃性。以形象片段来携带感情激流。诗人往往通过几幅生活画面来传情达意, 自然是暂时中断事态发展过程, 截取画面一角, 选择最具典型意义最具启发性的生活片段, 将其连接起来。鉴赏诗歌必须学会跳跃思维, 找寻出内在联系, 把握住诗人的情感意脉。要达到此标准, 没有联想, 又怎能见得“庐山真面目”呢?

三从测评赏诗成果的标准上看。

近几年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绝不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就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的。若不跳过字词的表层含义, 挖掘出深层内涵, 就很难做出符合标准的答案。运用联想去探寻诗歌背后反映的诗人情感;去归总不同诗人的共同命运;去把握诗歌的独特韵味。这样才能百发百中, 上升到高层次, 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联想赏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多取经、多探究、多实践, 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联想体系。教学中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第一步培养学生的定向联想能力。

古人喜好用一些具有现成意义的词汇, 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形成了一定的诗文流程。只要在特殊词汇方面多积累, 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展开合理的定向联想, 就很容易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

在《使至塞上》 (王维) 一诗中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诗句。“大漠”、“孤烟”, 向来是塞外风光的特有景色。“大漠”是塞外的象征。广袤无垠的沙海定与戍边情景相联系。一望无际、苍莽壮阔的画面, 一定能联想到诗人豪迈雄逸之情。“孤烟”与凄凉紧密联结在一起。一缕清烟、悲凉壮美之景, 定能引起诗人愁绪纷繁之意。当讲到此句时, 就要引导学生想到塞外戍边情景, 抒发诗人豪爽之情。根据这些现成的思路定向联想, 就能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诗中所表现的独特意境。

又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诗句中“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疲惫不堪、面容憔悴的旅客。“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也与思念家乡欲归之心极为吻合。学生通过联想, 在头脑中构筑一幅异彩的图画, 定能激发他们对旅人漂泊异乡的同情之感, 进而把握住诗人的情感走向。

第二步培养学生的相关联想能力。

古人愿把自己比作一些动植物。因为他们已成为特殊人格的象征。“梅”“兰”“竹”“菊”“鸿鹄”“归雁”早已耳熟能详。有些诗歌将自然景物与人生追求融为一体。对于这类作品, 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联想, 以扩展诗歌的内涵, 把握意境美。

众所周知, 陶渊明独爱菊。其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名句流传。赏析时不仅引导学生按照传统方法分析“见”字的意蕴, 而且还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思想品格, 生活经历进行相关联想。从菊花的特点入手。“淡雅”、“孤芳”的品味与诗人清高的品格融为一体, 相得益彰。诗人以菊自喻, 孤芳自赏, 赞喻清高。要及时引导学生联想到诗人的生活经历,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与社会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所期望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乐得其所。正如诗中所说:“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第三步培养学生的相似联想能力。

古典诗词中, 有很多相似诗句。借用的事物相似, 表达的情感相近。要引导学生对这类诗文多联想, 进而比较异同。深挖主旨。

当学习“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时, 就要引导学生联想出相似的诗句来。如“只缘身在此山中”。再比较两句诗各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比参照以免讹用。在学习“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句时, 就要让学生联想到“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 这句诗。比较得出, 前是隐喻之词想要出仕而无门路, 后是借用典故以励自身。又如学习“肠断白苹洲” (《梦江南》) 词句时,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教师及时引导得出同是反映愁思之苦却根源不同。学生就会联想各自诗歌中的情感基调。总结出前者是盼归而愁, 后者是思归而愁。长此积累练习, 就会对诗歌的特色把握的更清晰, 对诗人的情感的揣摩更细密。诗歌的意境美, 也会随之突兀起来。

在实践教学中, 鉴赏一首诗歌往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去联想, 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坚持。抓住联想这个关键, 就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摘要:鉴赏诗歌要运用联想手段, 这好似给诗歌插上了翅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定向联想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相关联想能力,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相似联想能力。

篇9:我要去流浪诗歌

这会不会成为夙愿

也许,我仅仅能

篇10:流浪经典诗歌

在阳光下

结伴去流浪

秋游的蚂蚁

在途中

捡到一床被子

“我们几个把它拿回家

就不怕冬天啦”

欢喜

傻傻地小草

头上多了把黄色小伞

“咦,秋天了呀

为什么我头发又绿了呢”

疑惑

无所事事地小鸟群

放下手中的游戏

混进流浪的队伍

瞎搅合地说

“嘿,我们是一家的”

窃喜

玩耍的小孩

兴高采烈地抓住其中一片

“看,叶子掉了耶

好漂亮啊”

惊喜

热恋的情侣

深情伸出手

珍宝般捧着一片叶子

“嘿,宝贝,我想许个愿

每年都和你一起看落叶”

甜蜜

散步的老人

一手拄着拐杖

一手相互扶持

在青石板的`路上

渐渐走远

“老头子,我们慢慢走

篇11:流浪的诗歌

站立、躺下

鞋子的无关痛痒

偷食的猫

从房檐的安静里带来嘈杂的寻找

心情调入了几个苦涩的词语

墙壁因为深思而蜡黄

过往被烛火照亮

远行人的皮囊空荡荡的时候

是一扇门

漏雨漏风

白花花的哈气

沉降进泥土的觊觎里

如梦境开了一朵透明的云

流浪于人来人往

胸牌上排满了淡绿色的苔

把姓名挡住

风声扫不走安静的尘埃

眷恋是刹那间发生的迹象

我在沿途乞讨

亦步亦趋的昨天

荒涩,凄美

在爱人的袖子上装载

表针慵懒地徒步

在星星路过时凝望了一次床头

写诗人的笔尖

大街上不再预存影子

猫在窗前声嘶力竭

一切的灰暗掠过房梁

眼泪,汗水

篇12:想流浪诗歌

卞在音步数和韵式上既要求“亦步亦趋”,又容许“相应伸缩”,即宽严并济。卞在追求原作的格律和韵式的基础上又会适当发挥自由度,这使得他的许多译作都传神达意,活灵活现。这一点在他翻译的《老虎》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之争

刘重德在《翻译论稿》中指出:“关于译诗问题,古今中外,一向有争论,有主张‘诗可译’者,有主张‘诗不可译’者。在可译情况下,怎么译才好,用格律体译,还是用自由诗体译……我个人多年的亲身体验是:诗可译,但难译”。“我说诗可译,因为第一,人互相之间存在着大同。第二,大量的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可译性,中外发表,出版的译诗,数量之多,人人皆知,已毋庸举例,而且其中不少上乘译品。”[6]

中国新诗的最早确立就是一首翻译诗。卞之琳认为,中国新诗的两种主要诗体都是在翻译诗的影响下形成的。卞在他的《翻译对于中国现代诗的功过》中提到“胡适自称所写的‘实在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后来还都脱不了词曲的气味和声调”[1]。但胡适作为提倡白话文的先锋,确实打开了白话新诗的门路。

三、卞之琳译诗思想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

(一)卞译之“亦步亦趋”

本文主要就卞之琳、徐志摩、郭沫若三人对《The Tyger》的译本进行比对分析,下面是诗歌原文:

Tyger!/tyger!/burning/bright

In the/forests/of the/night,

What im/mortal/hand or/eye

Could/frame thy/fearful/symmetry?

In what/distant/deeps or/skies

Burnt the/fire/of thine/eyes?

On what/wings dare/he as/pire?

What the/hand dare/seize the/fire?

And what/shoulder/and what/art

Could/twist the/sinews/of thy/heart?

And,when/thy heart/began to/beat,

What dread/hand and/what dread/feet?

What the/hammer?/what the/chain?

In what/furnace/was thy/brain?

What the/anvil?/what/dread grasp

Dare its/deadly/terrors/clasp?

When the/stars threw/down their/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their tears,

Did he/smile his/work to/see?

Did he/who made/the lamb/make thee?

Tyger!/tiger!/burning/bright

In the/forests/of the/night,

What im/mortal/hand or/eye,

Dare/frame thy/fearful/symmetry?

该诗共六节,每节四行,每行四音步,抑扬格和扬抑格兼具,韵式是AABB。出于篇幅考虑,本文只对前三小节的译文进行分析比对。

首先我们来分析徐志摩的译文[3]:

猛虎,|猛虎,|火焰似的|烧红

在|深夜的|莽丛

何等|神明的|巨眼|或是手

能擘画|你的|骇人的|雄厚?

在何等|遥远的|海底|还是天顶

烧着|你眼火的|纯晶?

跨|什么翅膀|他胆敢|飞腾?

凭|什么手|敢擒住|那威棱?

是何等|肩腕,|是何等|神通,

能雕镂|你的|藏府的|系统?

等到|你的心|开始了|活跳,

何等|震惊的︱手,|何等|震惊的︱脚?

……

在徐志摩的译文中,韵式基本能够对照,基本保持AABB式。唯有第四小节不太押韵。但我们明显能看出该译本的音步杂乱,未能与四音步对应,因而未能很好地再现原诗音韵的规整有序。

然后来看郭沫若的译文[7]: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是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

郭译完全脱离了原作的韵律,进行了自由发挥,脚韵被完全丢弃。同时也未遵循原作的音步和节奏。从这两方面看,该译本与原作的音律美相差甚远。

最后是卞之琳的译文[2]:

老虎!|老虎!|火一样|辉煌,

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

什么样|非凡的|手|和眼睛

能塑造|你一身|惊人的|匀称?

什么样|遥远的|海底|天边

烧出了|做|你眼睛的|火焰?

跨什么|翅膀|胆敢去|凌空?

凭什么|铁掌|抓一把|火种?

什么样|工夫,|什么样|胳膊,

拗得成|你五脏|六腑的|筋络?

等到|你的心|一开始|蹦跳,

什么样︱惊心︱动魄的︱手脚?

……

不难发现,卞译首先较好地保留了原作的韵律,同时也通过二字顿,三字顿的音步较为精准地再现了原文的四音步韵式。韵律韵式的恰当保留显示出卞之琳先生精湛的译诗功底和技巧。这也是他所提出的“亦步亦趋”思想的具体体现。

为实现格律的近似对照,卞又提出了“以顿代步”的翻译策略。例如首句Tyger!/Tyger!/burning/bright属于四音步,译文“老虎!︱老虎!︱火一样|辉煌”就用四次顿来对应原文,做到最自然的停顿。这里的一顿就相当于一个音步。这种“以顿代步”的策略也正是在“亦步亦趋”原则下引申而来。事实上,这种方式所追求的近似对照也是具有一定自由度的。为尽力去与原作的音步对应,有些时候就要对译文的语言进行灵活调整。

(二)卞译之“自由度”

卞之琳先生在提倡“亦步亦趋”的同时,也提倡相对伸缩,即发挥一定的自由度。这一点在该诗译文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从前三小节中各选取了一处范例。

首先,在第一小节中,卞对“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的翻译是“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而徐译是“在︱深夜的︱莽丛”,郭译是“黑夜的︱森林中”。原作的“in the/forests/of the/night”划分为四个音步,为求对应,卞的译文“烧穿了︱黑夜的︱森林︱和草莽”恰好可以划分为四个音顿。徐的“在︱深夜的︱莽丛”就要分为三个音顿,郭的“黑夜的︱森林中”则分为两顿。此外,就本节前两句“Tyger!tyger!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而言,卞又进一步对译文进行调整,把前句burning的燃烧之义移到下一句,译法更为灵活。且译文中“烧穿”的“穿”字更能烘托出老虎光焰之炽烈。因此,相比之下,卞译在力求格律对应的同时更具自由度,效果更佳。

第二小节中的“Burnt the/fire/of thine/eyes?”一句,卞译是“烧出了︱做︱你眼睛的︱火焰”,徐译是“烧着你︱眼火的︱纯晶”,郭译是“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同样,卞的四音顿与原文四音步更为一致。而在措辞上,卞译将老虎的眼睛说成是火做成的,夸张大胆更甚于另外二位译者,自由度更高。

再看第三小节中的尾句“What dread/hand and/what dread/feet?”卞译为“什么样︱惊心︱动魄的︱手脚?”徐译为“何等︱震惊的︱手,何等︱震惊的︱脚?”,郭译为“是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跟前面所举的例子一样,只有卞译做到了顿步的对应。绝妙处在于卞先生在这里将两句整合来译,并为“惊心动魄的手脚”,避免了拖沓重复,郭沫若先生也将两处整合在一起,但卞的译文用语更为简练,读起来也更顺口。多数情况下,语言生硬、牵强会制约诗歌的自由度。因此,卞译的自由度更为淋漓尽致。

四、结语

在外研社出版的《高级文学翻译》一书中,将诗歌翻译的原则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保持诗歌形式和韵律美感,二是诗歌翻译的自由度和意境美。[4]而对于这两个方面,卞之琳都有精准的把握。在诗歌翻译中的宽严相济正是我们应当追随和学习的。严则“亦步亦趋”,宽则发挥一定的“自由度”,这正是卞之琳先生的译诗思想,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五四”以来翻译对于中国新诗的功过[J].译林,1989(4).

[2]卞之琳.英国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3-105.

[3]顾永棣.徐志摩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234-235.

[4]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91-295.

[5]江枫.浅谈卞之琳的译诗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1991:(2):126-136.

[6]刘重德.翻译论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76.

篇13:流浪的诗歌

先是住在桥底下,成天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女。

后来,清理桥底,锅碗被服等破烂被扔了出来,

睡觉的地方被工人用钢筋水泥做成了很多尖锥。

于是,搬家去了广场、公园。

后来,女儿不见了,

疯子一样的跑来跑去。不再拾检废品,

成天在垃圾箱里翻捡食物,哭泣,或者发呆。

姨姐每次看到,都说:

不干不净,吃了不得病,你看她连感冒都没有。

去年冬,仆倒在街道办侧面的垃圾箱前。

112救护车来了,停下,又开走了。

110警察用标识围了一个圈,不让人靠近。

傍晚时分,被一辆面包车运走了。

流浪的帅哥

二十五六岁,一米八左右,皮肤黝黑,身材匀称。

头发根根直立,眼神很冷,不说话,不搭理任何人。

很多女人路过,都会瞄上一眼,怅怅地叹息一声。

那天,我从银行回来,一个少妇牵着小孩正好经过。

他的目光突然变得柔和,用脏兮兮的右手擦了一下眼角,

从口袋里掏出了半截香烟,叼上,再掏出火机,点燃,

狠狠地吸了一口,低头走开。

后来,就再也没见到他了。

听说是有大人物过来视察,被城&管强制拉上车运走了。

在街道办前面行乞的少年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双腿呈三百六十度扭曲,

盘踞在一块装有四个滑轮的实木板上。

瘦弱的双手各握着一只破烂的胶鞋,不停地借力滑行。

上午九点上班,下午六点离开。

不说话,木板上盆子里的钱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很多人说他的双腿是被人故意扭断后才变型的,

乞讨来的钱每天都要上缴,少了就要挨饿挨揍。

路过的行人有人给五毛,也有人给五块、十块。

我每次固定给一块钱。

街道办大楼巍峨壮丽,门卫森严,他不能进去。

篇14:我爱上这流浪诗歌

放弃对一种生活的探索也是—种执着。

不必挥手,当你告别城市仍然纷扰,

你可以选择流浪,

那也是你生活告别式的苍茫。

不必挥手,当你告别的人依然警醒,

你可以选择逃避,

那也是你流浪生命里美丽的端祥。

誓言那样脆弱,

像—个流浪的行囊,

不坚强。

假如只看到生命里夜色的苍茫,

便自顾自的背负,祈望,

一个人,

怎能孤独的去守望?

像奚落的爱情,

缱绻忧伤;

两个人,

怎么温存于善良?

即使爱情经过,

也会执着于默契的怀抱,

而不忧伤。

爱情不是流浪,

只末世悲凉。

爱情不畏善良,

只世世忐忑于渴望。

有情人就像加了伴侣的.浓香,

把千纸鹤留在时间里遗忘,

顾不得去守望。

分开的心像两张天使的翅膀,

篇15:请让我去流浪诗歌

归来只剩空空的行囊,

我也不会哀伤,

篇16:故乡的流浪者诗歌

出生在一个叫徐家的小村庄

长着长着

就盼着有一天能翻过那一座座山

越过那一条条河

到远方去看看传说

一九九三年吧

我坐上北去的火车

到了那个很冷的沾河

踏着层层的白雪

听着百货大楼里放着

《你在他乡还好吗》

《花好月圆》

《情锁》

小学初中高中

同学换了一波又一波

心中藏了哪个帅哥

二零零三年么

考上了那个一听名字以为是外国的大学

学着我最爱的中文

特别的快乐

四年的时光

是那样漫长

那图书馆的角落

是谁和我重复的故事在校园里最寻常不过

还没等把心意磨合转眼就毕业

二零零七年

夏天

绥芬河交通广播

工作

局外人的自得其乐

秋季漂泊

到沈阳读硕

纠结于谁的诺言欺骗太多

谁的未来难以把握

时光蹉跎

二零零九年

果决

回到家乡的某个大学

被尊重和需要

是幸福的以至我忘乎所以辜负了家乡给我的一切

却忘了这幸福是唾手可得

却舍近求远甘做故乡的匆匆过客

辗转在家乡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一个十字被书写

一个流浪者

祈祷上帝保佑

我这虔诚的女子

在异地他乡

上一篇:陈亮《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鉴赏下一篇:站也辉煌 坐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