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2024-04-20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共10篇)

篇1: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不能轻易耽误最后的农作侍弄工作,更不能忘了灭虫害、准备收割,最后及时收割等具体环节,否则将会歉收甚至颗粒无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维系。

最后,人们以到田间地头耍火把、舞火把,以及最后一天的送火把仪式,象征在田间积极烧灭害虫的具体实践,通过送走、埋掉火神(旱魃)的劳作行为,以保证农作物获得丰收。祭祀仪式及祭祀辞寓意着烧掉了害虫害蛾,就可以烧掉贫穷和饥寒,就会获得农业丰收。火把节祭火、唱《掌火歌》、耍火把、跳火把舞、送火等民俗活动,对于烧虫逐疫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具有农耕时序、预祝丰收等象征意义。

二.施行礼德教育

彝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德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彝族社会是由传统的“礼”规范和管理的。在某种程度上,彝族民间社会的构成与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礼而行。

民间节日的教育活动,是通过节日宗教活动进行的,其教育功能往往和民族审美意识联系在一起。许多节日宗教活动,都贯穿着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发扬传统美德,维护民族安定团结这一主题。民间节日,大都有一个流传于民间的节日传说,这些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节日期间,长辈向小辈讲述节日传说,寓教于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遵循传统礼德。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彝族传统礼德教育内涵,自然地嵌入在火把节的节俗文化中。表面上,火把节的传说多种多样,各种异文的文本或优美或平时,但深层次地,都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即为群体的利益敢于与恶势力斗争,敢于赴汤蹈火。年复一年的火把节,一次又一次地叙说着这些故事,培养着人们高尚的道德和精神气质,增强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火把节上许多外显的民俗活动都有一个良好的导向:即要敢于付出,勇于斗争,才能获得成功和胜利。

火把节的民俗特质之一,是搭棚敬天祭祖。火把节与彝族年,作为彝族最重要的年节,是彝族祭祀天地、祖先最为集中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崇拜与祖灵崇拜的外显表征。天地崇拜源于彝族原始的宇宙哲学理念,是彝族关于创世和人祖来源的简单思考和朴素解释。火把节的搭棚敬天,“是对神秘自然力崇拜的象征。这源于火把节口头传说中天神怒而派降天虫、蝗虫于人间毁坏庄稼,人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摔死、打死了天神的爱将,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冲突和不和谐,于是人要获得农作丰收,安居乐业,必须敬祀天神,向大自然表示敬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它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以固定节期的节奏和惯例,周而复始地向人自身强调,人要与天地和谐相处,不应过多奢求自然,不应过度索求自然,才达到一种天人合一、融洽和美的关系。”火把节祭祀祖先,则源自彝族“远古逐水草而居”迁徙游牧生活方式。因为这是一种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作为一个注重追根溯源讲究历史、族源的民族来说,每逢大型年节和祭祀必祀祖,意味着对迁徙历史记忆的唤醒,并在此基础上重视族源历史与民族根骨。传统彝族社会,是一个敬老爱老、老人权威型社会。敬老爱老,也成为彝族传统礼俗及其礼德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传承民间文艺

传统节日,是各民族生产、生活节奏的调节伐和调整节点,是他们全年生产、生活中颇富规律的时空结合体。各地各民族在传统年节期间,历来有民间文艺的参与,其源头在于敬天、祭祖仪式上的敬灵娱神,后来逐渐演变为娱人、娱民的文体艺术活动。在彝族传统火把节上,历来少不了耍火把、摔跤、跳月、弹琴、赛歌、斗牛羊、选美等各种各样民间文艺的呈现。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传统歌舞艺术的传承载体,更是彝族民间文艺代代相传的吸引力和激活机制所在。

在传统火把节期间,青年人是最生气、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普遍地希望通过这些集会,能够结交朋友,找到知心的伴侣。青年男女尽情地用火来表达感情,用火来寻找爱情,他们唱歌跳舞,尽情狂欢之后,泉边、树下、岩旁、花丛中,到处是双双对对的恋人,他们悠扬地弹着月琴或吹着口弦,直到翌日清晨,人们还能听到那不绝如缕的歌声。火把节不仅以其自古神圣的祭祀歌舞,义务性地将彝族民间文艺传承下来,这源自先祖的歌舞。同时,它以倚歌择偶的形式和游艺的方式,吸引着代代青年男女加入到传承群体中来,形成一条生生不息的传承链,熔铸着彝族知命乐天、能歌善舞的民族个性。

四.促进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个体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强制性合力,以此调整种种社会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可控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整体的统一局面。民间节日是各民族内部以及各民族之间互相往来的载体,是各民族精神气质、审美价值以及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民间节日是民众聚集心理所产生的结果,它客观上显示了民族的整体精神与群体力量,人们自觉地把自已纳入社会整体之中,本着主动维护社会整体团结的良好愿望参与,因此,民间节日本身营造的也是一个和睦相处,安定团结的氛围。彝族人将火把节为“过小年”,这同彝族人的历法相关。彝族人生活中已发展出一整套“火把节”礼仪,这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个体家庭间和姻亲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火把节仍然是个礼仪的节日。

事实上,彝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社会等级的民族,在一些具体的庆祝环节上,火把节具有明确划分和标明不同社会等级的作用。火把节整合彝族社会强大功能的获得,建立于火把节同时具有分裂社会倾向的破坏力上。没有划分、消解和分裂社群的破坏力,就不可能存在整合社会的强大张力和凝聚力,二者相对而立。火把节群体性耍火把、跳锅庄、唱调子、男女相会等全民狂欢活动,将社会高低不同的等级差别一抹而平,即时获得有一种反结构的颠覆、消解和消除力,使社会趋于一种短时的平等和无差别状态,以此高度整合、团结彝族社群。

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火把节从彝族节日成为多民族共享的地域性节日,不论彝、汉还是其它民族,不论贫穷富有,不论高贵低贱,都加入到了火把节各项节庆活动中,共同尽情享受火把节带来的欢乐和幸福。火把节不仅是民族的,更是地区的。火把节不仅是彝族文化认同的符号,更成为地域认同的符号。长期以来,作为维护彝族文化边界的传统符号,它通过自身开放而激昂的节日展现方式和强有力的吸纳力,在当代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语境下,消弭着狭隘的单一民族认同。火把节,悄然地将不同民族容纳进来,有利于和谐地域文化的养成,最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2: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众所周知的狂欢夜,是大多西方国家在每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大家一起狂欢庆祝甚是喜悦。在中国同样有这样的节日,每年,巨大的游行队伍身着各类少数民族服装,舞蹈、欢唱、一片欢声笑语围绕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这就是四川省盐边县当地被称为“东方的狂欢夜”充满彝族风俗与本土风情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篇3: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了解情况;态度

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火把节为代表的彝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的核心要素,其深层次的内涵关系着民族的认同和内聚。同时,彝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在世界文化的星空上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昌市盐源县彝族和非彝族居民共760人,男性338人,占总人数的45.2%,女性410人,占总人数的54.8%;其中,非彝族居民有555人,占总人数的74.2%,彝族居民193人,占25.8%,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760份,回收760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合计748份,有效率98.4%,调查收集的数据在EXCEL上完成录入,通过SPSS20.0完成调查分析。

内容与数据分析

1.当地居民对火把节的了解情况

彝族火把节世代相传,然而,此次调查显示:760名调查对象中,有506名,约67.6%的居民表示了解火把节,而其余242名,占总数32.4%的居民不了解火把节,其中有102人,约13.6%的人不知道火把节的举办日期;大部分人(共计477位居民,约63.8%的人不知道火把节的由来),此次调查的彝族居民中,有8.2%的人表示不了解火把节,8.8%的人不知道火把节的举办日期,45.6%的人不知道火把节的由来,由此看来,火把节的传承和发扬并不如想象中乐观,许多本民族的人对火把节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且许多火把节传统项目并不为人所熟知,关于当地居民对火把节相关习俗的了解情况,见下表一:

彝族人民在农历二十四日,通过庆祝火把节祈求丰收、驱除邪恶、祭神祭天、表达对火的崇拜等,但人们对火把节象征意义的知之甚少,如下表二所示:

总的来说,彝族居民对火把节的了解程度普遍高于非彝族居民,且对火把节持肯定态度的彝族居民的比例高于非彝族居民的比例。但不论是彝民还是非彝民,对火把节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仍有待加强学习。

2.彝族居民对火把节的态度

火把节于彝族人民的重要性胜于彝族年,但调查发现,如果在外地打工或读书,有21.2%的彝族居民不会选择回家过节,虽然绝大部分彝族居民(约89.6%)对火把节仍满怀期待,7.3%的彝民表示对火把节已经司空见惯,失去了新鲜感,有2.1%的彝民更喜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还有1.0%的彝民另有看法。对于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引起警惕,采取措施,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就彝族人民个人而言,在促进火把节的发展,弘扬彝族文化上所能做的事情,其调查情况如下表三所示:(21题)

由此看来,大多数人对本民族的宝贵文化还是存在爱惜保护之心的,但积极宣传、促进彝族文化传播这一问题上还缺乏认识与积极性。

讨论与建议

1.讨论: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在旅游背景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特点,其现实功能和发展空间也日趋凸现。但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火把节的传统有慢慢被追求时髦、新颖的年轻一代淡忘的危险。不论是彝族居民还是非彝族居民,对许多火把节的风俗习惯都不甚了解,且有部分彝民对火把节的热情减退,有少数彝民已不再欢庆火把节。长此以往,火把节的长期生存必然会受到威胁,彝族文化的发展必将受阻。

2.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火把节等相关彝族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彝族和非彝族居民充分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彝族居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彝族居民和非彝族居民参与和保护火把节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彝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机制,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2)为火把节添加新元素: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才会源远流长,传统节日也是一样,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具有现实和现代化意义的节日内涵更容易被新一代所接受。如:重阳节,现在也被定义为老人节,增加了尊老敬老的涵义。

(3)成立相关文化机构:完善火把节网络宣传系统,印发书籍报刊,组办相关电视节目、组织火把节文化交流活动等,以巩固文化基础,有利于火把节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篇4: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彝三天。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节期要举行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华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篇5:彝族的火把节

我喜欢傣族的泼水节,我还喜欢汉族的春节,但我更喜欢彝族的火把节。

这个日子的起因源于:很久很久以前,天神子劳阿普在云河边游玩,忽然听到民间有丝竹歌舞之声。人间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恼怒,于是便差一名天将到人间,要把大地烧成火海。这位天将变做一个老人到了人间,遇到一个背着大男孩、牵着小男孩的纳西男人。他不解地询问,才知道大男孩是别家的孤儿,小男孩才是这个男人的孩子。于是深受感动,心起怜意,不忍将大地毁灭。他就叫人们家家准备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齐点燃。这天,子劳阿普到云河边查看,果然见满山遍野都是火光,以为大地真的被烧毁了,方才罢休。纳西人因此躲过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灾。从此,就有了每年农历6月25日至6月27日纳西族传统的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有三天,跟我们过春节一样热闹。其中第一天就是为过火把节做准备。为了更快更好的点燃木头,所以纳西族人要把木头捆起来。他们捆木头很讲究,必须用铁丝、布以及一些彩色的手绢把木头捆起来,为火把节增加一丝生机。准备好了火把,还要在这天杀猪宰羊,为火把节准备一些好吃的。吃的准备齐全后,还要穿上新衣服,使火把节显示出万象更新。第二天白天,人们都会到街坊邻居家问候,互相观赏对方的火把,互相访亲问友,祝贺节日,到熟人的家里吃为火把节准备的饭菜,吃到了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晚上,家家户户都高举着点燃了的火把,涌向农田中,照亮庄稼,盼望新的一年能五谷丰登。

最热闹的就数最后一天了。家家户户都把房前屋后的火把放在个自己家门口,堆成以摞,再把那些火把点燃,成了火团,有的有两三米那么高,有的有两三层楼那么高,如果从高处往下看,家家户户的门前,广场上,巷子里,火团连起来就像一条闪光的腰带。所有的纳西族人,都围着火把,牵着手,在悠扬的笛声下,人们跳起了火把节的舞蹈,形成了纳西族最美的风景线。跳完舞蹈后,人们开始表演节目。节目没有舞台,不分场地,就在人群中表演了起来。你看,你看,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越过齐腰搞的火团,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姑娘们身着靓丽的衣服,跳起了“阿哩哩”;杂技演员拿着火把,开始在天空中旋转。整个纳西族都沉浸在热闹中……人们在这优美的舞蹈中,结束了快乐的火把节。

篇6:彝族的火把节作文

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篇7:彝族火把节在幼儿美术中的运用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 幼儿美术 运用

【分类号】G613.6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Zhaojue County nursery 616150

[Abstract] Yi Yi Torch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 use of the Torch Festival activities, tap it i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art activities, art activities apply it,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fine arts, but also so that children love this nation.

[Key words] Yi Torch Festival children art use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有生命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利用传统节日教育,增强幼儿民族自豪感。

彝族在每年的农历二十四都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活动,它的主要活动有:点火把、选美、跳达体舞、斗羊、摔跤等活动,它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节日。它的各种活动始终贯穿着同一个主题,为群体的利益敢于与恶势力斗争,敢于赴汤蹈火。即要敢于付出,勇于斗争,才能获得成功和胜利。

火把节在美术活动中的教育意义:火把节的起源、传说、节日活动;彝族服饰色彩、特点等挖掘火把節中的教育价值,通过火把节的活动场景、活动内容、活动背景等创造出美术题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火把节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通过火把节中的各种活动,制定出幼儿发展的目标,选定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运用不同的材料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欣赏民族服饰,配饰等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造作的能力。引导幼儿欣赏火把节中人们踏歌的情景、彝族服饰、造型等让幼儿对彝族火把节有深刻的认识。通过了解民族艺术文化特色,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及审美能力。

1、在欣赏活动中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教师运用多媒体,引导幼儿欣赏火把节中的美。了解火把节的内容及意义,说出自己对节日的感受,喜欢过火把节。教会幼儿感知美,认识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点火把活动感知火的变幻一会儿“S”形,一会儿是“Z”形等,感受它的动态美;人们围着火把唱歌、跳舞,感受到“火”文化的神奇,感受到节日的快乐;通过“选美”活动,感受到彝族服饰的色彩,图案与众不同,具有民族特色美;通过“摔跤”、“斗鸡、斗羊”等活动,展现人的体魄、气质、胆量与智慧,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感受到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讲解活动的背景,了解活动的意义,了解民族文化艺术文化的特色,培养民族精神。

2、在绘画活动中

运用火把节中的事物,让幼儿仔细观察,找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幼儿对贴近生活的物品更感兴趣。点火把就是幼儿最喜欢的,让幼儿创作出不同的形状,不同图案的火把。选美活动中的彝族服饰了解它的颜色(红、黄、黑)了解它的图案,主要是日、月、星、云、天河、羊角等。把这些运用到装饰活动中,让它们具有民族特色(如彝族黄伞)。通过格斗活动,观察动物的特征,画出它的动态,通过围火跳达体舞,让幼儿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节日场面,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体验绘画的乐趣,让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作能力得到发展。如:“彝家火把”“生活中的裙子”“彝家新寨”等,更好的了解到彝族服饰的颜色和花纹特点。

3、在手工活动中

布置活动场景用的三角旗,彝族饰品(哈帕、项链、耳环、荷包)还有火把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我们运用各种材料(卡纸、胶片、亮光纸等)通过各种形式(折、剪、粘)等,让幼儿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动手创作出与别人的漂亮饰品,“美丽的火把”“我的项链”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动手造作的能力及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更让幼儿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独特。我曾根据彝族的荷包制定幼儿手工活动“三角荷包”获得全州赛课二等奖。

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幼儿美发展为目的,促进幼儿在美术方面能力发展,使我们民族文化得到良好传承,我们将不断探索民族文化教育,密切联系幼儿园其它学科,让幼儿更好的体验民族艺术美,传承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纲要(试行)

2 中国民俗论文之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3民族元素在幼儿艺术课程中的作用 中国学术发表网

4彝族火把节在艺术活动中的运用 王晓燕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作者简介:

钟发敏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9 .12.20 籍贯: 四川会东

学历:本科 民族:汉 单位:四川省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幼儿园 教师 幼教一级

reference:

1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rial)

Soci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Yi Torch Festival of Folk Paper

Role 3 national element in preschool art curriculum published in Chinese academic network

4 Yi Torch Festival in artistic activities in the use of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Xiaoyan

About the Author:

Zhong Famin Gender: Female Date of birth: 1979 .12.20 Birthplace: Sichuan Huidong

Education: Bachelor Nationality: Chinese Unit: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 kindergarten teacher Zhaojue County

篇8:彝族火把节的资料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小凉山,关于火把节由来的传说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但是,统治天地万物的天神恩体古孜看到人间如此繁荣富足,心怀不满,于是年年派他的儿子大力神斯热阿比率天兵到人间征收苛捐杂税。后来支格阿龙的故乡出了个彝族英雄叫黑体拉巴,他力大无穷,智慧超人。一天,黑体拉巴上山打猎,高亢的歌喉引来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扬婉转的歌声。

早就对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热阿比听说了两人的恋情,心里交织着愤恨和嫉妒。没过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热阿比便下凡挑战,想与黑体拉巴摔跤决斗。结果在摔跤决斗中,被彝族民间英雄黑体拉巴摔死,天神为此大怒,便放出铺天盖地的天虫(蝗虫)到人间毁灭成熟的庄稼。

妮璋阿芝翻山越岭,找到了天边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毕摩(祭司),毕摩翻看了天书,告诉妮璋阿芝:消灭蝗虫,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体拉巴带领民众上山扎蒿杆火把,扎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烧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天虫,保住了庄稼。看到这情景,体古孜使用法力将劳累过度的黑体拉巴变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着这一切,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在大毕摩的祈祷声中舍身化作满山遍野美丽的索玛花盛开在黑体拉巴变成的那座高山上。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

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便要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是云南民族村除泼水节以外的品牌大型节庆活动。每年火把节期间,景区都会推出一些别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在保留“祭火、巡游、斗牛、火把打跳以及激情火把狂欢”等原有活动的基础上,今年火把节还特别邀请了彝族哑巴表演队、白族唢呐乐队、斗羊队等,进一步丰富和营造“精彩火把节、经典火把节、欢乐火把节”三个时间段。同时还新推出了“火把节选美、纳西族东巴祭火、火把跳赛”等项目。

除了阵容强大的少数民族拦门敬酒迎宾和彝族花腰歌舞、三道红、大三弦等乐器伴奏外,还有刺激好看的牛王争霸,斗羊比赛,激情热闹的彝族祭火仪式,将民间民俗的味道彻底还原,让游客感受多个少数民族的激情四射,体验独具特色的狂欢盛事。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彝族火把节的重要节目之一是选俊男靓女。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评委由民间的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评选结果绝对公正。俊美的条件不仅要看外形还要看言行品德。如美女的条件是:头发浓黑、眉毛浓、眼睛大、鼻梁高、脖子长、皮肤细腻红润,身材匀称(不能太瘦)、言谈举止得体、人品好、勤劳等多种条件。俊男的条件又不同:勇猛善战,仪表堂堂,体魄雄健。言行要有风度,头梳英雄结,佩带英雄带和宝剑,身披黑色羊毛斗篷,手牵骏马。如今,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每年火把节都要进行的比赛。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篇9:彝族的火把节的作文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篇10:寻甸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远古时候,居住在寻甸山区的彝族先民,为了繁衍后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勇敢地和洪水猛兽搏斗,建立了家园。他们披星戴月耕作,秋天收获荞、麻满足衣食所需,秋后进入冬闲就结伴进入深山狩猎,获取兽皮兽肉丰富生活。多少年来一直过着十分舒适的日子。可是,他们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却使天宫的恩体古兹十分嫉妒,他不许彝民们过这样舒心的日子,一定要使他们的庄稼毁灭,粮食无收。于是,恩体古兹就派遣天神十大力来到彝山,要把所有的庄稼全部踏平。

灾难降临的时候,人们焦虑、愤怒,但是想不出任何计谋,来对付恶魔十大力的摧残,保护庄稼不受损坏。为此,村村寨寨,人们处于极度慌乱之中。此时十大力已踏平了几座小山头。当他正向车湖边几个村寨的大片荞地、麻地踏来的时候,人们像三伏天热石板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人们不断地哀声叹气,妇女们只是悲痛哭泣,娃娃们却吓得钻在娘的衣裙下嚎叫。处此危急时刻,寨子中一个叫包聪的精壮小伙子,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他安慰父老乡亲们不要焦愁、伤心。他要大胆地去与恶魔十大力拼斗,誓死要把这个坑害百姓的瘟神打败、赶走,保住庄稼。人们听了包聪的豪言壮语,十分佩服他的胆量和勇敢。但是,善良的乡亲父老却劝他说:“好心的包聪呀!你一个小青年要去与威力无穷的十大力天神搏斗,不行呀!那简直是如像一头小牛犊要想去顶倒一座山啊,你哪能斗得过那个邪恶的十大力啊!孩子,你还是忍住吧,千万不要去冒险„„”然而,包聪却不听劝阻,谢绝了乡亲们的好意,毅然地脱下身上穿着的羊皮褂,裸露出钢筋铁骨一样结实的身体,大步迎向十大力走来的山岗方向。这时,十大力已踏平了无数块荞、麻地,快来到包聪跟前。包聪一看十大力身高数丈,腿粗似柱,体壮如牛,两眼好像鸡蛋一样地突出,发出闪闪蓝光。十大力一见这个彝家青年,不仅不回避、逃跑,反而大步迎着他走来,顿时大吼一声,声如炸雷,震荡群山。包聪看到面前十大力这副凶恶、庞大的样子,也感到有些害怕。但是,仗想,自己已在众乡亲父老面前表示了决心,岂能畏缩后退。就是我制服不了他,也要以死相拼,才不愧是一个彝家青年。他这么一想就勇气十足,下了最坚定的决心,勇敢地冲了上去,伸出钢铁般的双手、有力地卡住十大力的脖子。十大力万万没 有料到,这个彝家青年敢于向他挑战,所以毫无防范。他被这小伙子紧紧卡住咽喉要害,胸口上也被包聪狠狠地踢了两脚。顿时心痛眼花呼吸困难,失去了原先骄横的神威。但毕竟是天宫恩体古兹座下的一尊天神,是有一定神力的。虽被包聪全力扭着卡住不放,但很快就使出他所有的神力来和包聪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双方的手纠缠在一起,如像四条钢筋扭结在一起;两个头颅顶在一起,如像两座山包撞在一起,碰得发出轰轰的响声,双方的膝头在地上抵挪,就把大地抵成了一个凹坑。他们互不相让,谁也不甘示弱,拼斗得太激烈了。摔打、翻滚、扑跌,连续恶斗了三天三夜,引来了周围各山寨的彝民乡亲围观。开始人们都为包聪提心吊胆地捏着一把汗,后来十大力渐渐力不从心,步步后退,全身大汗淋漓,已无还手之力了。而包聪却劲头十足。于是,无数围观的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大声喊:“加劲!包聪加劲!十大力被打败了,快加一把劲打倒他!”父老们的声援,使包聪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他瞧准对方一时还不上手,抓住时机,使出全力,飞起一脚,正中十大力胯裆下,同时抽出右手狠狠地朝十大力当心就是沉重的一拳。十大力摔了个仰面朝天,倒于地下,发出一声巨响。包聪立即一脚踏在他的腹部,弯下腰紧紧卡住十大力的脖子。这时,十大力的力气耗干了,只能发出粗重的喘息,一点抗争的能力都施展不出来,终于瘫倒在地上气绝身亡。不一会,他的尸体竟变成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后来,这座小山就被人们开垦成耕地,世世代代在这山地上耕种荞、麻等庄稼。

包聪勇敢、无畏地制服了十大力,为父老乡亲消除了祸害,保住了庄稼。全村的人高兴得欢呼雀跃,一齐向包聪涌来,拥抱他,托起他。第二天,这个村的小伙子们邀约着,带上弓弩、叉杆走进深山密林,打来野猪、麂子、兔子等野兽;妇女们忙着做丰盛的饭菜,整个村寨的乡亲们都在忙着要给包聪庆功。庆功宴席上,老人们给英雄包聪敬上美酒;姑娘们穿戴一新,在小伙子们吹响的芦笙伴奏下,高声歌唱,翩翩起舞。所有的彝家人民全都沉浸在欢乐、幸福之中。

包聪的胜利,大风也为之高兴地呼啸歌唱,随之把这个喜人的消息,传到高空,传向四面八方;山溪、江河也为他高歌、吟唱,也尽情把这个消息传得很远很远。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天王恩体古兹的耳里,大大地损伤了他的尊严。他一时恼羞成怒,决定亲动圣驾,动手毁坏彝家所有的庄稼,使其颗粒无收。于是,他就装了一大葫芦香灰面,腾云驾雾来到彝山上空,将香灰倒出来,恶狠狠地撒向 2 山篝、大地和沟沟凹凹。这些飞灰细末一散开,马上变成了黑压压的蚱蜢、蝗虫。像乌云一样,天被遮得阴暗无光,它们随风移动,降落到所有的庄稼地里,山林草丛中,沟沟凹凹里,很快就把所有的庄稼禾苗吃光了,也把山岗篝谷的树叶啃光了。

村村寨寨的庄稼、牧草以及其它绿色植物,差不多都被害虫吃光了,乡亲们焦急得一筹莫展。有一天,一大片密集的蝗虫,扑进一户彝家。一个小伙子正点燃一束干麻秸准备烧火做饭,突然,黑压压的蝗虫扑进家来,他就举起麻秸火迎向飞来的虫群,旋转舞动。由于蝗虫、蚱蜢等虫翼翅薄如竹瓤,双翅遇火就被燎光,霎时,大批蝗虫、蚱蜢被烧死,就是未烧死的也被燎光双翼跌落于地,只能半死地蠕动着。这无意之间的防御,竟致蝗虫死于地,一举烧毁无数害虫。小伙子看到铺满一地的死虫,连饭也不忙做了,跑遍整个村寨,将这发现告诉乡亲们。于是,全村男女老幼一齐动手,很快找来很多麻秸、干竹子、干松枝等,点起无数火把,白天黑夜地分头扑灭害虫。并且很快一村传一村,不几天成千上万的人都举起火把,很快就把天王恩体古兹降下的虫害消灭了。人们及时追肥薅锄,秋天仍获得丰收,又过上了安乐幸福的日子。

从此以后,每年到六七月间,若田地间发现了蝗虫、蚱蜢等飞虫噬食禾苗,就根据历年实践积累的经验:夜黑时,一有火光,飞蛾、蝗虫就成群向火光扑来的特性,燃烧着火把从村中房前屋后直至田间地头,以火光引诱害虫进行扑灭。后来各种害虫很少出现了,但是每年六七月禾苗成长旺盛时节,人们都习惯地在无月亮的黑夜间点燃火把,到田野、寨子中游巡一周,以视对天王恩体古兹的示威和预祝丰收的到来。这样又过了很多年,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摸索改进了火把燃料,事先砍来碗口粗的青松树,刮去外皮,将根部六七尺长的一段用斧子砍成条裂,从裂缝中打进木楔子,使其松散,晒干成火把。这就比原先的麻秸、松枝、竹子易燃耐烧了,同时又从松树林中把松树分泌出来的松香(松树脂)撮来舂成细末,再配上其他易燃物质作引火之物,并把举行火把活动的日期固定于每年稻谷含苞,包谷、荞子、大麻开花的六月二十四日,天黑以后举行。因为是在下弦无月亮的晚间,飞虫见火光成群地飞扑而来。二十四日晚,各村寨的青年伙子们就以两人为一组,一人平举着燃烧的松树火把,另一个提着一篮松香尾随,当飞虫成团向火把拥来时,就抓起一把松香抛入火中,火焰向四面喷射,周围的 3 飞虫就被烧光了。又经过一些年,田地间虫害少了,就演变成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晚上,在村寨中及游览场所举行耍火把晚会。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人们认为只在六月二十四耍耍火把未免太单调了,有人又捉来蟋蟀、牛屎壳郎、鹌鹑饲养,训练它们斗架取乐。可是这种活动面太小,只能供三五人围观取乐,多数人又看不到斗殴情形;又有人牵来两头绵公羊抵角斗架,这就扩大了场面。可是有时牵来两只公羊再次逗引,总是斗不起来;有时又出现两只羊恶斗不休,拉扯不开,直斗到角断羊死的地步,又太残忍了。人们又改用两头大黄公牛,选择一山脚宽敞的平展草场,激怒两头公牛斗架。这样搏斗激烈壮观,场面很大,能使成百上千的人群都能看到激烈精采的场面。后来斗牛活动固定于每年“立秋节”这天举行。这样“火把节”与“立秋节”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节日活动。到了“立秋节”这天,双方将各人所养的斗架牛牵到“秋场”展开竞赛,以祝贺即将到来的秋收,并推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作为裁判人。比赛结束,还要就地喝一席酒,吃一顿丰盛的羊肉汤锅;各个村寨涌来看斗牛的小伙子们,在日落天晚时,就吹响了牛角号、葫芦笙、树叶口哨,吸引姑娘们来对歌。伙子姑娘对唱到高潮时,如果产生了爱慕之情,就你追我赶,钻进暮色笼罩的密林中去谈情说爱,通过倾心交谈定下终身。多少年来,年年举行盛会,一直延续到今天。

流传地区:寻甸县 收集地点:寻甸县仁德镇 收集时间:1993年 讲 述:佚名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相关文章:

火把节的来历04-17

火把节的课件范文05-27

火把节的由来故事07-02

家乡的火把节阅读答案05-26

在火把节上的致辞07-26

火把节论文题目05-08

火把节课件范文05-19

火把节教案范文05-19

4 火把节练习04-13

4火把节教案04-16

上一篇:摊位租赁简单版的协议书下一篇:×公司领导“七、一”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