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习俗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彝族的习俗范文

彝族礼仪习俗[定稿]

彝族礼仪习俗

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除赵家店、昙华两乡的个别地方外,大多数地区彝族的婚俗与邻县相同。赵家店乡境的部分俚濮彝族,实行一种自由婚姻。男女青年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场合中,自找相好,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后,经父母同意即可组成家庭,不举行任何仪式,直到第一个孩子满月方才请客送礼。如果组成的家庭不睦,双方感情不合,离异也较为简单,只要在村中请一老人作证,拿一木棒剖成两半即可。昙华山等地的一些罗罗濮彝族,有一种先订情后订亲的习俗。婚姻由父母包办,

三、五岁订情,订情后将幼女接回娘家扶养,待弟妹长大,能帮助家中劳动和操持家务后,男方才请舅父到女方说亲,把原先的订情改为订亲。订亲后,男方到女方家住宿,待女方怀孕才举行婚礼,把新娘从女方家背回男方新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宣传和贯彻执行《婚姻法》,原婚俗有所改变。

彝族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男子长大成年娶妻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自立门户,其父母由幼子赡养。如果父母去世,财产归幼子继承,不与幼子分遗产。

彝族古代盛行火葬。19世纪中叶才改火葬为棺木土葬,但凶死者仍行火葬。葬仪简单,临终喂含口钱、五谷,给死者洗澡、理发、穿衣、入棺,请毕摩祭祀,死者兄弟、子侄穿麻布孝衣,为死者带孝。棺木不深埋,高出地表寸许,垒土成坟。年、节到坟前烧纸钱。彝族盛行祖先崇拜,祖灵用青松木、樱桃木、马樱花木制作,或绘制祖先像,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举行祭祀。 彝族崇奉土地神,多数彝族村建有土主庙,庙内右方土地神,左方山神,居中土主神。有的彝村不建土主庙,而选三棵大树象征土地、山神、上主,谓日“神树”,常在树下设坛祭祀。彝族图腾崇拜较为普遍,以虎图腾最为明显。他们自称虎族,视虎为祖。

彝族传统认为,日月星辰,雷电风雨,草木山川,巨石悬崖,飞禽走兽,皆有其神灵,人若惹之,会得灾祸。

彝族有尊老爱幼的美德。年正月,均给老人敬送酒饭、猪肝、腊肉。遇老人病灾,携鸡、酒及老人喜食的食品看望。平时吃饭,让长辈坐上方,盛情斟酒、搛菜。彝族关心儿童,不教唆儿童做坏事,不在儿童面前说脏话,若遇儿童跌跤、迷路、遇险等,即便是仇家孩子,也要救助,不记前仇。

彝族有好客的美德。客人进屋,起身让座,置酒款待,客人告别,举家起身,送至家门外。

彝族对座次、进餐等有定规。火塘上方是男性长辈座位,下方为妇女座席,其余人多在侧面就座。每天进餐,全家的饭均由家庭主妇盛给,食肉则由当家男子搛菜,自行去碗中嫌肉食者视为失礼。

彝族节日主要有:正月十五以前过年节;正月十五碧么开街节;二月初八插花节(马樱花节);三月二十八服装节;六月廿四火把节;八月十五尝新节;冬月冬街节。

第二篇:从彝族格言感知彝族的性格和智慧

吉布呷呷

吉布阿且

唐波

关键字:彝族格言

性格

智慧

人们常说“谚语是智慧的结晶”。谚语并非出自某个人,也并不是在某个时候突然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词句。同时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表现形式之一的谚语,更是与该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在我们彝族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存在着丰富的谚语。从谚语可以看到彝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从谚语中可以看到彝族人民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出彝族崇尚沉默的民族性和注重实物的客观性。了解彝族格言,对探索彝族的精神气质、文化背景以及他们与环境、地理的关系,都有积极的意义。

民间谚语就是用一句结构完整的话来概括的真理和哲理,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特点的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还有深刻的科学性、哲理性和教训意味。谚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都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彝族谚语可分为农业谚语、生活谚语、气象谚语等。在彝族人的生活中,谚语是我们彝族民间智慧的结晶,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活泼风趣,也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彝语称为“尔比尔吉,有谚语格言”的含意。它与宏篇巨著史诗相反,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最精致、小巧的形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谚语,为世代彝族劳动人民所创造,是他们在生活、生产和阶级斗争中得出来的知识和经

1 验的判断性的简短结论。它以极其浓缩的、凝炼的艺术语句,概括了彝族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体验和认识。它包含着足以教导、规诫人们的精辟深湛的哲理,向彝族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它指导彝族人们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并在鼓舞坚强的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继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是彝族人民斗争的武器,特殊的课本,行动的指南。彝族谚语内容纷繁,题旨广泛,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谚语,是彝族劳动人民阶级斗争经验的血泪结晶,渗透着人民的自豪感与对剥削阶级的仇恨,反映了阶级斗争的情景,显示了彝族劳动群众对世态人情深刻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谚语是人们从社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精髓,也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的提炼。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也离不开教育活动,任何时候,教育与生产劳动都是相伴而行的。谚语,千百年来一直在彝族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它是彝族人传授生产生活常识、教育劝诫子孙、启迪思想、增长智慧的知识;它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整齐,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富有诗韵,通俗易懂,易记易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它多采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包括了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经济等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它想象丰富,词语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句式整齐,吟咏上口,易于理解,又易于记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彝族地区,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会说出许多自已所熟悉的谚语。朋友聚会、婚丧嫁娶,调解纠纷时,当事人也常运用他们最熟悉、最生动、最具体的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彝族谚语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总结起来,彝族谚语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一、彝族谚语直接为它的创造者——彝族人民群众服务。它是彝族人民行动

2 的指南,生活的力量。它与彝族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对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作用、风俗习俗等影响极深,特别是对彝族人民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彝族谚语给彝族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同时彝族教育给彝族谚语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我们从以下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彝族的为人和教育方式,如:“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耳要多闻,目要多睹,心要多想,知识各方面比其他人懂的多”;“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不懂事老也不懂事,力量小再年轻也力量小”;“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虎贵在于皮,人贵在于面”;“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天臊别人面,一生没有面”;“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天弃朋友,十天无朋友”;“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人缺德,大伙失德。”;“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是一生,钱是一天。”;“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心有余而力不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年底要过年,月底要过火把节”;“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勤就行,桶不漏就行,牲畜有盐就行”;“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话要思考再说,饭要量力而吃”;“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文明礼貌哪里都找得到朋友,勤俭能干哪里都找得到钱”。

二、它是人们处理问题的依据,辨别是非的准绳,扶持正义,谴责邪恶,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有力武器。

彝族谚语蕴含的哲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哲理类谚语主要通过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哲理性强,寓义深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劝诫人们要善观察、找规律、勤思考、强实践、重学习,而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愚蠢行事。如:“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都要死,猪都要烧。”;“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人有三种,马有三层鞍”;“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恨铁不成钢”;“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暖和的是太阳,太阳挂的高”;“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爱的

3 是父母,父母爱永存”;“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开开心心水可以当做酒喝,快快乐乐圆根可以当做肉吃。”;“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树开不要信斯衣阿格,草开不要信衣子阿扎。”

三、彝族谚语集中了干百年来彝族人民的集体智慧,包含着无数劳动和斗争的宝贵精神。彝族谚语使人知理,有助于彝族人民的德育发展。品德类谚语主要通过悉心观察农时、农事和日常生活,告诫人们要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以德为先,“知”“行”结合,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处事做人。“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天不做,十天没吃的。”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山顶有雾雨要来,路边狗叫客要来,空中有云风要来。”;“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好柴在山上,没有一根不被烧,好水在山沟,都经过石头的磨练,好草在平坝,没有不被羊吃的。”

彝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彝族人民以自己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生动的谚语。这是彝族语言中的精华,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万树有果树受累,万物有舌会多语”;“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会缝就好穿,会说就好听,会牵就耕得直”;“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家团结哪儿去都凝聚力强”;“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一家要富有三把锄头,一家要穷有三个烟斗”;“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ꅳ。”即“不要轻视小的,小的要长大;不要重视大的,大的要变老。”

谚语作为一个民族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富于韵律和简洁的语言形式中,浓缩和凝结着富含思想性的人生哲学,也可以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指针和方向。因此,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其民族性格的侧面也被反应出来。作为彝语的教学研究者,语言本身的学习虽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也语言相关的彝族文化、彝族性格、历史等的考察都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环节。

4 彝族谚语不但具有完整的形式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在美。富有教育意义的彝族谚语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理念,蕴含着深邃的教育哲理,闪耀着理性的教育光辉。它是彝族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是新颖独特的教育认知形式。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这样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意识也在变化,单位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也随之变化。作为一种语言智慧的谚语也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彝族的谚语也不另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然,由于谚语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不免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科学,在学习与运用时,需要我们进行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此外,由于语言具有相通性,一些谚语和俗语、惯用语、成语相互渗透,难分彼此,融为一体,但是,这并不影响谚语本身的使用,相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些谚语的表现力已经大大扩张,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同时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彝族谚语的变迁。

第三篇:传承彝族风俗:盐边县彝族火把节的由来

众所周知的狂欢夜,是大多西方国家在每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大家一起狂欢庆祝甚是喜悦。在中国同样有这样的节日,每年,巨大的游行队伍身着各类少数民族服装,舞蹈、欢唱、一片欢声笑语围绕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这就是四川省盐边县当地被称为“东方的狂欢夜”充满彝族风俗与本土风情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一、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二、书伦撰修《西昌县志》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志.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三、远古的时候,天上的一个大力士和地上的一个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战胜,狼狈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开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红皂白,迁怒于人间,遣派大量的害虫到地上糟踏庄稼,危害人民,人们点燃火把到田间驱除虫害,战胜了天神,这天正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风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传承,盐边县拥有30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在盐边县这个地方相互交融影响,充分体现了盐边县这座城市的包容。未来,希望将这些文化和习俗,更快更远的传播至全国甚至海外,让所有人都知道盐边县这里的独特文化风情。

第四篇: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风民su,我是彝族,我们老家每年都在过“火把节”。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彝族的火把节吧! 古时候有个魔鬼canku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就起来反抗。但魔王堡lei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bang上火把,qu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在那天庆祝,由此形成了火把节。 火把节那天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彝族人民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来人们以此祭火qu家中和田地里的鬼xie,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寨子里的村民们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朋友准备晚上丰盛的晚餐,早早就起床忙开了——杀猪宰羊。晚上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祈求来年丰收;晚上举行盛大的gou火晚会,彝族人民唱歌、跳舞,彻夜狂欢。

我的爸爸的老家是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今年暑假,爸爸又带着我和妈妈回老家参加盛大的节日。我们一回到老家,爸爸妈妈忙着去参加火把节晚会节目的主持工作去准备了,而我和哥哥忙着去帮忙。到了下午五点来宾们都来到了寨子里了!村民们忙着摆开桌椅放在街道上,排成一行,像是过长街yan,那场面可热闹了。到了五点半村民们就提着饭菜分发,村里的小孩们在大人们的照看下十个一桌坐好了,吃起香甜的饭菜。到了七点,人们纷纷赶到操场准备观看火把节的晚会。我们小孩都在拼命地去抢位置,等待节目开始。随着动听的民族音乐,“pen”的一声,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村长宣布火把节晚会正式开始。这时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点燃起火把,那雄雄的火焰,照亮整个寨子,那真美啊!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随着音乐唱啊!跳啊!„„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qie朋友交往欢ju的节日。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彝族火把节。

第五篇:彝族人的婚俗

白彝人的婚俗

白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广泛分布于师宗罗平和泸西,其婚俗充满着欢声笑语。

白彝婚姻旧社会是包办婚姻,结婚年龄比较小,十

六、七岁结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女孩的联姻对象首选舅舅家,因母亲是舅家人,意为还亲。若不嫁舅舅家则需征得舅舅的同意方可以另嫁他人。舅家以外的人中又以沾亲带故的作为优先考虑对象。若有自由恋爱而想结合的,只能选择私奔,断不能得到亲友的接受和承认。在白彝人家,若有合适的配对对象,孩子一出生就得答应许配给舅舅家,就算女方比男方大。舅舅家不要方能另嫁他人,要不,用彝家人的话说,就是一棵树桩头都得守着。所以,在旧时的彝家,表兄妹夫妻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的终身,可能在

五、六岁,甚至两、三岁时就已经定下了。

订婚需请媒人,带上一斤酒,半斤红糖,到女方家,过个仪式就算订婚了。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再请媒人出马,这时的聘礼稍重些,不过也就两、三斤酒,一斤左右的红糖而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旧社会,这已经是“重礼”了。媒人这时是为商定结婚的日子而来。需指出的是,媒人在这其中一直起着双方信使的作用,是个比较麻烦的角。

正式结婚之前头一天,男方须牵一头牛到女方家,喂养到婚礼结束后再选个日子牵回去,如果牵来的是母牛,生了小牛后,则把小牛留给女方家。这不知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有时牵到女方家的牛又瘦又小,可以看得出,纯粹出于应付差事的目的,不免引起女方的抱怨。男方送到女方家的聘礼也很简单,最多十公斤酒,一公斤左右的红糖,稍好一点的人家除此之外还能送一些面粉。有的也送玉米饭做成的白酒(这种白酒不是液体白酒,而是玉米饭加入酒药发热而成,比玉米饭稀,甜味,吃时,加入开水调匀饮用),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聘礼也渐渐加重,由送酒,到送火腿,再到现在的送现金。

双方的婚礼一直持续三天。因婚礼中女方的种种刁难,新郎要找八个腰圆膀大的伙伴协助讨媳妇。女方来客人的第二天天黑后(天黑后才能进新娘家),新郎在媒人的陪伴下到女方家来了(倒插门的则看生辰,有的头天晚上来,有的第二天早上才来),所找的八个伙伴则第二天一大早赶来。这天新郎所起的作用只是在晚餐时给客人倒酒(可见晚餐也应该吃得很晚的)。这天晚上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男方和女方分别找能唱的人对歌,有些婚礼能通宵达旦。在彝族的婚礼中,唱歌对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喝酒边唱歌,从来客人的第一天就唱,直到新娘出门时还唱。只是不同时间,唱的内容不同,第一天唱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第二天新娘出门时则唱各种各样的神,门神、路神、灶神、财神等等留下来,不要随新娘一起走。新娘已经出门很远了,唱的还在唱。

第二天一早,婚礼中的各种风俗算是全面展开了。

一大早,新郎所找的伙伴也来了。首先进行的内容是新郎由新娘的哥哥带着在供桌香位前磕头认亲,所说的认亲是指和新娘正式成为一家人,新娘该叫爹的跟着叫爹,该叫妈的跟着叫妈,该叫舅舅的跟着叫舅舅,该叫叔叔的跟着叫叔叔。新娘的舅舅给新郎挂红。只是,这头不是好磕的,这亲不是好认的。-认完父母后,在认其他亲戚时,新娘的伙伴便用早早准备好的荆条往新郎脖子上便套,阻止新郎跪下磕头,新郎的伙伴便把新娘的伙伴拉开,保护新郎磕下头去。有的地方在新郎磕头时,不是用荆条套,而是用事先准备好的锅烟灰就往新郎的脸上抹,新郎伙伴也用准备好的锅烟灰展开反击,双方乱作一团,从屋里撵到屋外,不一会儿功夫,个个成了大花脸,严重的整个脸都成了黑色,就两只眼珠的白色眼仁一会儿翻左一会儿翻右,甚是滑稽。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管事的便吩咐:“不要玩了,赶快去挑水,挑完水回来吃饭。” 于是,新郎和伴郎便各自拿起水桶去村外水井挑水。当然,这挑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娘的伙伴会乘人不备,抓起沙子泥土往桶里扔,一旦被扔进泥沙,新郎只好重新回去挑。这样,新郎的伙伴就得高度戒备,看到有抓泥沙的过来,得赶快保护好水桶。但是,防不胜防,新郎要挑回一桶干净的清水,往往得往返几趟十几趟,有时眼看就快挑到家了,距成功仅仅一步之遥,一把泥沙或懊糟让挑水的功亏一篑。偏偏什么时候挑回水,客人什么时候才能吃饭,并且需要挑三挑干净的水。所以,这一礼俗对新郎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其间的欢声笑语,常常引得附近的汉族同胞也来看热闹。 挑完水,可以吃饭了。饭前,新娘及伙伴们把新郎送来的白酒调匀好给每桌送去。吃饭时,唱祝福歌的亲友长者便再次为新娘唱歌。吃完饭,得娶亲上路了,这时新郎须弄点饭菜及酒到供桌上供起来,大门上则只放一碗酒。做完这些事后,就到大门外等候新娘。这些年有嫁妆的,嫁妆已早早被新郎的伙伴装好车,在门外等候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新娘家不会全部留下,而是留下大部分,少部分仍的带回去,这叫留有余地。

出门时,新娘由哥哥带着围着场院转三圈,送亲的伙伴们跟在新娘的后面。新娘在出门时已是泣不成声了,边哭边跟着哥哥围着场子转圈。转完三圈后,一行人便出发了,走到村外时,男方女方要拖着悠长的调门各吼三声,意为让阴间知道,阳间有人结婚嫁人了。 新郎送来的东西,大都用瓶子、罐子或是袋子等器物装盛,女方把这些东西放在背孩子的背単里,由一个女伴背着,用围腰布盖在上边,伪装得像是真的背着孩子一样。一路上,男方便向女方讨要这些东西,女方不给,男方便来搜,女方说:“小心别弄了我的孩子。”送亲的人中有时真有背孩子的,于是男方便不敢怎么造次,只好拿一瓶酒来赎。一路上充满着欢声笑语。

到新郎家时,一行人并不急着进村,就在村外玩,挨时间,看看天色将晚,新郎便先回家通报准备,天将黑时再和媒人一起到村外叫新娘一行进村回家。须说明的是,天不黑,新娘是不会进村的,新郎媒人须再三地来请,最后,新郎的伙伴们便拖拽的拖拽,推搡的推搡,把新娘请进村去。到村子边时,新娘的伙伴们取出袈裟,一个人把袈裟穿起来,后面四个人各拉一角,新娘和伴娘躲在袈裟下,其余的伙伴们把她们团团围住,不让新郎见到新娘。稍富裕些的人家,新娘伴娘着一样的装束,更是让人分不清谁是新娘谁是伴娘。到门边时不急于进去,由新郎的妹妹舀来一瓢水,新娘伸出手来攒点水左边弹弹,右边弹弹,再往屋里弹弹,嘴里说:“你的祖宗在什么地方?”之后才跟新郎的妹妹一起进屋。进屋之后再进新房,这时才能取去袈裟。这时,新郎伙伴和新娘伙伴便对歌,是戏谑的内容。一直到很晚。

第二天一早,各种礼俗一一展开,首先进行的是“生火”,新娘到厨房里去生火,灶膛里的火本是着得很旺的,新娘要做的是把火拢的更旺,但实际情况是新娘在添柴的过程中,故意乱捅一气,把火捅熄是最吉祥的。这样的礼俗其象征意味大约也是生活艰辛的,充满挫折的。其次是“抢裤子”,裤子是女方缝制的麻布料裤子,异常结实,新娘及其伙伴保护裤子的决心异常坚决,导致男方不能得手,于是只好打一瓶酒来赎,那酒须女方众人分而饮之。

然后是“抢笸箩”,在一只大笸箩里装上饭,男方来抢。 不管是“抢裤子”还是“抢笸箩”都是娱乐性很强的礼俗,当时,兴这样的礼俗不知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看来,很容易让人想到吃饭穿衣这样人生最基本的需要。

这天早上,女方来送亲的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唱歌,唱的内容是为新娘子说话,比如,我家来的姑娘什么都不会,望婆家多多体谅,多多教导。唱歌的为新娘子的长辈。

这些内容进行完了,新娘及送亲的一干人就去串山,熟悉环境。饭熟了,新郎叫上自己的伙伴上山去叫。新娘出门和进门都须躲在袈裟下。

中午饭上,男方杀一只公鸡,女方杀一只母鸡,煮熟后,媒人给每一桌的客人分鸡肉,鸡头、鸡脚、鸡翅则自己留下。新郎和伴郎一桌一桌的给客人们倒酒。倒到新娘一桌时,则对新娘说:“孩子他妈,来接酒。”引起了客人们的起哄。

中午饭过后,新娘和伙伴们去更远的地方串山,新郎和他的伙伴们须去找。女孩子们半真半假地躲起来,说是半真半假,一方面,她们须保持女孩的矜持,另一方面,她们又渴望和男孩子们嬉戏。所以在山上,姑娘们很快就被小伙子们找到,找到后,就在山上对歌,打闹。新娘倒是躲得很紧,不易被找到的,看看天色晚了,才会自己走出来。

晚饭后,由新郎伴郎给新娘伴娘倒酒,新娘伴娘躲在袈裟里手中各拿一个碗,在新郎伴郎倒酒来时,故意把手一缩,那酒便倒空了,于是新郎伴郎便来抢碗,抢不到就唱歌,对歌。酒须倒三次,倒的酒双方分饮。

双方一个晚上又是唱歌对歌。

又是一天到来时,该回门了,新郎由媒人陪着和新娘及新娘的伙伴们回到新娘的娘家去。结婚礼俗告一段落。

春节过后,新娘新郎相伴到娘家拜年,由新娘给缝一件长衫,衣服是精制的,什么时候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并且是穿着这件新娘缝制的衣服回去,婚礼正式结束。

讲述:彭云珍(女,1936年出生)

记录整理:彭勇林

后记:

彝族的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迁,上述婚俗盛行于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之前,跟我记忆中的婚俗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主要是简化了很多礼节,特别是近些年来,包个餐厅,一顿饭解决,已简到不能再简的程度。

我大姐结婚的时候,正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彝族婚事早在五十年代由父母包办改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大姐和大姐夫也是自己相中的,有没有恋爱过不得而知,但绝对没有父母包办。我那时不到十岁,记得大姐夫首先来我家干了一段时间的活,后来大姐就跟他走了,再来的时候,他们挑来了火腿、沙糕、饼子等。到结婚的日子,头天晚上,来了很多客人,那时,客人送的礼不是现金,而是脸盆、茶壶、热水瓶、铝锅等日常用品。因为客人多,这些东西也就接得多,作为嫁妆给姐姐拿去一些,自己留下一些,用不完的就请村里的小卖部代为销售。晚上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同座一桌,给新娘子——我的姐姐唱祝福歌。第二天早上的礼俗有荆条套头,挑水,到了吃饭的时候,几位年长者又开始唱祝福歌。吃过饭,娶亲的队伍即将出发,嫁妆早由姐夫的伙伴装到了牛车上先一步走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嫁妆中除了客人送来的脸盆、水壶等物品外,还有父亲特别买的一台缝纫机,这在当时算是稀有物。我也跟去送亲了,但姐夫家那边并没有请客,该行的礼俗也就没有行了。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她们这一班人结婚时男方家似乎都没有请客。

那时,物质生活虽不如现在丰富,但大多数人家已是吃穿不愁,所以,吃饭时,会有加饭甚至喂饭的习俗。现在分析,这应该是彝民好客的性格反映。所谓加饭,就是不断地给客人盛饭,客人已表示已吃饱,但因担心客人怕羞不好意思再吃,于是,乘客人不备,主人便眼疾手快在客人碗里又加上一勺。渐渐地演变成只要般配的人都可以相互加饭。所以,在彝家的喜事上要特别担心被加饭。再后来,因大家都对加饭提高了警惕,不容易加了,有些人便干脆在饭锅了抓起一把饭直接往别人嘴里喂进去,这样喂进去的饭当然是不会有人吃的,所以,喂饭就纯粹地变成了一种娱乐。这样的娱乐尤其在新娘出嫁的当天午餐时为甚,安放餐桌的院子里,到处都是饭粒,这可乐坏了村里的鸡狗,尤其是狗们,它们在餐桌下钻来钻去,大快朵颐,有时会为一块肉争得头破血流,免不了遭到人们的脚踢棒打。

近些年,彝族青年结婚,男方女方都要操办,客人送礼一律是现金。不少人家选择到城里或是镇上包餐馆。就算在村子里办的,礼俗也简化了许多,新娘家来客人的那天晚上,吃饭时,仍有长者用彝语给新娘唱歌,但是,随着彝族语言的丢失,很多地方已不再唱了。然后,由舅舅给新娘装箱子。第二天也仅是磕头、打花脸,打的花脸也不再是染黑,而是染红。

另外,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新郎的聘礼也变成了现金,并且还要给新娘的父母兄妹等家里人每人各买一套衣服。新娘的嫁妆也越来越丰富,衣柜、电视、摩托、冰箱、洗衣机、微耕机等等都可作为嫁妆的内容。

可以看出,彝族的婚俗是越来越简化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彝族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果再不加以抢救,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民族就将变成名义上的彝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彝族的习俗范文】相关文章:

彝族习俗范文05-18

彝族传统习俗范文06-04

凉山彝族的传统丧葬习俗介绍05-05

彝族丧葬习俗05-28

彝族民族习俗打印版05-23

彝族民族习俗打印版09-06

彝族女范文05-15

彝族婚俗范文05-18

彝族名单范文05-18

彝族特点范文05-18

上一篇:岳阳楼记而范文下一篇:应用文考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