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诗词写作

2024-05-12

如何学习诗词写作(精选8篇)

篇1:如何学习诗词写作

如何写作古诗词及诗词韵律

(一)律诗

律诗,五律和七律,每两句话构成一组,一共是八句四组,这四组分别是:起、承、转、合、也就是说:前两句是开头,接下来的两句要承接上文,再接下来的两句要转折,最后两句作总结。比如:

今天下雨了,我不由得想起了老朋友容若。(起,开头)

容若是我相处三年的老朋友了,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承,承接上文)

但容若最近不大爱理我了,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转,转折)

不管为什么,我还是把他当朋友的,我这就去找他。(合,总结)

了解了这个律诗的章法,再读《锦瑟》就不再困难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头:锦瑟有五十弦,每根弦都让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接上文:逝去的华年如梦似幻,而且春心泣血,有几多感情的悲欢。——这两句只要知道是“承接上文”的,意思便很好理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转折,以意象来写情绪:我很难过,我很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总结:等以后回忆这些感情,“只是当时已惘然”——这话可以有两解,这里就不细论了。)

律诗分为四段,即 首 颔 颈 尾,律诗四段八句,绝句二段四句.在律诗中偶句必须押韵(即每一联的下句)。二联和三联必须对杖,所谓对杖就是讲,词句的对偶。关于律诗的平仄,上下句平仄相间,即是2。4。6工整,1。3。5不论。

什么是古诗词的平仄?

在上古诗词时,略讲到诗歌的平仄,今天的学生对这个很陌生,其实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 1 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自用)

一、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

平就相当于普通话的1,2声,上相当于3声,去相当于4声

但是你要注意,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普通话里的“入”声字已经被分到了平、上、去3声里面了

二、写诗:

格律诗中,5绝、7绝,5律、7律分别都有4种不同的平仄,王力的《诗词格律》上有,把他全都记下来,然后按格律写诗。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填词:

填词就看词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4 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最基本的词谱: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于古诗词中的平仄韵律,分清平、上、去、入四声的字,平就是平声字,上、去、入是仄声字平就相当于普通话的1,2声,上相当于3声,去相当于4声

但是你要注意,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普通话里的“入”声字已经被分到了平、上、去3声里面了。具体要做的是:找一部平水韵或 晚翠轩词韵(网上有,BAIDU搜1下即可)帮你搜了1个平水韵看里面的入声韵部的入声字,读这些字,如果您是南方人,您会觉得入声字的发音方法和平、上、去3声不同,那您就可以多读多熟悉,做到能分清楚普通话里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即可;

如果您是北方人,那么恭喜您,您不可能通过读分出入声字,您就需要把归到平声里面的入声背下来。写诗:

格律诗中,5绝、7绝,5律、7律分别都有4种不同的平仄,王力的《诗词格律》上有,把他全都记下来,然后按格律写诗。

填词:

填词就看词谱,词谱网上能找到,书店也有,新手推荐《百香词谱》这个谱相对要宽松1些。谱子里面要求仄声的字您就填个仄声字,谱子里面要求平声的字您就填个平声字,可平可仄的就可以随便填。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实这写诗和文章一样,一定要注意抑和扬。就象人的钢和柔,钢柔并济。

(一)1: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字可平可仄,这里读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2:阳平声,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二声。同一个韵脚里,平仄不能通押。3:入声字,入声字读成四声但要尽可能读得短促一些。

开篇“一霎灯前醉不醒”,先来说说韵脚:这个“醒”字古音有平有仄,按现在的说法,它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阳平声,也就是现代汉语的二声。诗词押韵有一个死规定:同一个韵脚里,平仄不能通押。我看过不少诗词爱好者写诗填词不知道这个规矩,觉得只要韵母一样就算押韵,其实真要那么押韵,读起来就太别扭了。大家以后如果看到古典诗词里同一个韵脚里有平有仄,要知道那不是古人写错了,而是因为存在古今读音的差异,就像“醒”字的这个情况一样。

“只看愁损翠罗裙”,“看”字可平可仄,这里读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

“麝篝衾冷惜余熏”,“惜”是入声字,读诗词遇到入声字有一个很不规范但很方便的替代方法,那就是把入声字读成四声,比如“惜”可以读成“戏”,但要尽可能读得短促一些。

“可耐暮寒长倚竹”,“竹”是入声,方法同上。

“便教春好不开门”,“教”字可平可仄,这里是平声,现代汉语的一声。

下面,把这些影响声音流畅的字换成括号里的字,大家再读一下,感觉就不一样了。常常这样练习一下就逐渐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律之美了: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刊)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戏)余熏。

可耐暮寒长倚竹(住),便教(交)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古诗词的平仄与入门(一)(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臵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臵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古人押 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来讨论平仄的问题。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下文将详细讨论。古诗词的平仄与入门(二)

一、平水韵(旧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韵书押韵的。韵书有诗韵和词韵之分,词韵比诗韵宽松。诗韵共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词韵则将诗韵合并成19部。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则可用仄声韵。诗韵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願(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十七洽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他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似的韵)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需要知道:最初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但是在古体诗和词里,可以把近似的韵(称为邻韵)合并使用。例如词韵: 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篠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平声:五歌[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箇通用

第十部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平声:十一尤[独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平声:十二侵[独用],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枼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二、普通话韵表(新韵)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关于普通话押韵表,各家大同小异,下面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新韵部

韵母及韵母组合对应的古词韵

———————————————————————————————————————

一、佳麻

a ia 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声

二、开来

ai uai

三、先寒

an ian uan üan

四、江阳

ang iang uang

五、逍遥

ao iao

六、国歌

e o uo

七、灰微

ei ui

八、森林

en in un ün

九、冬青

eng ing ong iong

十、希奇(儿)i(er并入)

十一、诗词

i(整体认读)

十二、别叠

ie(y)e

十三、忧愁

ou iu

十四、读书

u

十五、须臾

ü

第五部 佳半、灰半

第七部 寒、删、先、元半,十四部 覃、盐、咸

第二部 江阳 第八部 萧肴豪

第九部 歌,部分入声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第一部 东冬,十一部 庚青蒸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

十二部 尤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篇2:如何学习诗词写作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厚重的文化积淀,一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是: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一、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简况及时代背景。

由于古诗距我们年代远久,对于学生来说,诗句的意思比较难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他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只有让学生了解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才能体会到唐王朝军队收复河南河北后,诗人欣喜若狂、泪满衣襟的喜悦心情。

二、指导学生理解古今异义的字。

理解字词意思是理解诗意的基础。教师不必逐字逐句讲析,而是抓住个别难词讲解。古诗中生字难词较多,它们的含义往往不同于现代一般的词语,教师不能让学生随便用现代的意思去理解它。如“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不是现在夫人的意思,而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再如“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中的“食”不是现在的粮食,而是吃饭的意思。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讲清古今异义的字,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现在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古诗,也积累了不少学习经验,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强,具有巨大潜能。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要彻底地放开,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但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既要鼓励求异发散思维,又要注重聚合思维的点拨。

四、让学生多读古诗,在读中体会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教学不能忽视读。所以,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初读古诗,使其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使其领悟诗情,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情感。学生经过反复品赏、吟诵,完全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深深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教《游子吟》,我要求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诵读,边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学生读诗的同时,就可以感受到母子情深,游子要报答慈母之恩的真挚感情。

五、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把背诵与理解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篇3: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

一、开宗明义 名句引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一些学生虽然对经典古诗词不感兴趣, 可是他们对其中一些久为人们传诵的名句却非常喜欢。于是, 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 用名句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每节课的课前都安排了一个常规性的项目——为学生提供经典古诗词中的名句, 并由此来牵引他们学习经典古诗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出示名句。

出示后, 询问学生它的出处、作者及含义。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就一起复习一遍;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答不上来, 自然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时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2.出示整首诗或词。

教师串讲诗词, 讲解名句的原意, 再联系实际, 讲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3.引导背诵。

在竞争氛围中, 鼓励学生背诵。比如, 我给学生提供“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后, 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沧海”这个成语。但当我问及它的出处及作者时, 学生都连连摇头。这时, 我给他们出示了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在我串讲了这首诗之后, 学生惊叹不已, 对诗人元稹的高尚情操都非常敬佩, 于是纷纷吟咏上了这首诗。这时, 就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二、归类迁移 拓展激趣

在用名句牵引名诗, 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可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 即以名诗词为依托, 拓展到对写同类事物的其他诗词的学习上。例如, 我曾经给学生出示宋代诗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 让学生说出它的出处, 并联系实际, 说出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当我把整首诗出示给学生后, 他们连声称赞。接着, 在第二节课, 我又把卢诗《雪梅》 (其二) 出示给他们, 经比较欣赏, 他们不仅认识到了梅的高雅品格和顶霜傲雪的顽强精神, 而且还认识到了诗人的高雅气质和高尚人格。在此后的几节课, 我陆续给学生出示了宋代诗人工淇的《梅》、王安石的《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词。

在让学生接触了上述有关咏梅的诗词后, 我让他们对这些诗词加以比较、整理、总结, 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进行概括整合, 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迁移拓展可以达到以下目标:首先, 它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将所学的诗词进行概括化、系统化,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其次, 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写同类事物的诗词的比较鉴赏, 提高对经典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如若己出 涵咏成趣

“涵咏成趣”是指让学生沉浸其中, 细细体味, 反复吟咏, 自然成趣。古人有吟咏的习惯,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古诗词同样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涵咏, 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 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 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 反复吟咏, 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从而参透作品, 获得审美享受;积累, 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 加深记忆, 储存记忆。

我国经典古诗词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 读来都是朗朗上口, 这有利于我们体味其中的意境, 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陶冶性情。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长期坚持吟咏经典古诗词, 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其节奏韵律, 还可以掌握其句式特点、词语的运用。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会形成对经典古诗词的感知能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自得尔。”我们在教授经典诗词过程中, 可完全借鉴了这种方法, 即让学生的反复吟咏, 必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句话, 言和意都“如若己出”。

四、仿写古诗 创作显趣

学生在唱吟古诗词中领会诗意韵律, 逐渐会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 会尝试着去模仿古诗词和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有一留守学生仿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以诗来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 但比较新鲜, 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其更主动地掌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规律, 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更能让学生在模拟创作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4:诗词教学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可以从一次考试试卷的诗歌评讲上看出差异来。试题如下:前人评价本诗即杜甫的《画鹰》“曲尽其妙”,请结合尾联谈谈诗人所表达的情志。

按照通常的教学方法,按照常规的思路,我们会先介绍下杜甫这个诗人,然后按照翻译,理解诗歌的内容,而后让学生按照以上的内容,去做题目,甚至的生搬硬套。

学生一味的接受,记录答案,似懂非懂,记忆力好的学生勉强记下了答案,但是也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把这次做题的经验迁移到同类题目中,那下次做起类似的题目,是不是就会了呢?其实不然。

这样的课堂教学其实是低效的。那我们何不换种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去做这样的题目呢?

所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为做题搭建了以下的问题桥梁:

1.杜甫在你的记忆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2.从这首诗歌的哪句话,你可以看出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3.何谓题画诗?

第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的反应就明显暴露了积累不足的缺点,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一种教学方法中没有办法发现的。杜甫大家耳熟能详,很多学生却只能说到“杜甫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诵读过他的诗歌《登高》,忧国忧民是他现实主义思想情感的主体。但这此时的杜甫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富有进取之心。了解这一背景,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可以毛血洒,凡鸟击。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作者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除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助画鹰来表现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

第二个问题,强调杜甫诗歌是中国诗史上瑰宝,他的诗歌可以分成人生的几个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读书漫游时期,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此时的诗词创作字里行间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代表作《望岳》。困居长安时期、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所以这个时期诗人的诗风是悲。为官时期,正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历了战争失败和贬官的痛苦,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记录下了“三吏”“三别”。西南漂泊时期,诗人虽然过上比较安逸的日子,但是好友严武离世,杜甫又过上漂泊的日子,在这个时期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但是我们不能只着眼于他的“史诗”,其他时期的诗歌一样需要学会品评。不同的历史时期,诗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所寄寓的情感,表现的手法都会改变。

第三个问题,在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文豪画家,有时凸显画意,托物寄情,常在其完成作品之时,在旁题诗,达到文情画意的结合。诗中之画,画中之诗,相得益彰。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過,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最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投影,根据上述的分析,让学生自己来评述自己原本的答案出现了哪些错误,应该如何修改。共同的问题可以强化讲练,个别的问题可以借鉴,以加深印象,而不是一味的低头记答案,举头两空空。看似小小的一个环节,其实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答案,改正并记忆深刻。

在评讲完考卷之后,我们可以加以创新训练,让学生自己回去寻找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并加以点评,同组同桌之间交流。

强调本来不知的,细化之前粗放的,教学中重难点的突出,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完每首鉴赏之后都要有自己的收获。

篇5:如何巧妙用古诗词来提高学习兴趣

描写春天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教学方法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描写夏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秋天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描写冬天的: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韩愈《李花二首》)

描写春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描写梅雨的: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梅尧臣《梅雨》)

描写锋面雨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描写夏季阵雨的: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天上,却是山前晚照明(崔道融《溪上遇雨》)

描写秋雨的: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把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茅苫一月陇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苏轼《吴中田妇叹》)

描写冬雪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描写露的:荆溪百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描写气候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描写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描写垂直地带性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描写赤道地区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

描写满月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描写天气特征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描写水循环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描写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作用的:明月林间照,青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描写生物循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描写过去河套平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描写地形是丘陵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描写四川盆地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描写山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篇6:如何学习诗词写作

付慧平

摘要:老师们都很重视古诗词教学,可是目前古诗词的教学仍存在投入大,收获小的现象。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自身具备较好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其次是教师应该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从导入新课、驾驭课堂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化长廊中最璀璨的明珠。对古诗词的学习,是每名学生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古典诗词对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写作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等方面,均具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每位老师都应义不容辞地去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与学是一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下面,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有讲究。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共四十分钟,有经验的老师会把它分成八个五分钟,第一个五分钟相当重要,这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好的导入有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以下几点做法使这第一个五分钟产生神奇的效果。

合理用好多媒体。利用课件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所陶醉时,再加上一段课前精心设计的旁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把握了诗的基调,还让他们准确领悟诗意。

讲个有趣的故事。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把孩子们带入一个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之际,教师嘎然收声,设臵悬念。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讲讲这个故事并不要费太多的功夫,然而对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却大有帮助。

3、配上抒情的音乐。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古诗的魅力还是挺大的。真正有些文学功底的老师,当他看到一首好诗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无时不在涌动着浓浓的诗意,有一位老师教《舟夜书所见》,也许是因为它的语言优美形象,那“幽静、清新、素淡”的意境,给了老师以激情,在优美的古典音乐声中,只听见一个深情的男中音娓娓道来:“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周围一片漆黑,有位诗人乘着小船来到江中,他看见有只小船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微弱的渔火倒映在水中。”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学生早已被带进了寂静、漆黑的情境中,他们的情感逐步与诗人的情怀产生了共鸣,陶醉在实实在在的迷人夜景之中,接下来的学习,孩子们当然很投入了。

潇洒露出一手。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再现诗的画面。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扬扬洒洒地几笔就将一幅小儿钓鱼的画面色勒出来,一瞬间,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一下子惊呆了,啊,老师多有才。还有一位老师在教②《虞美人》时,课堂一开始老师就唱起了邓丽君的那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地望着这位“歌星”,从他们的眼眸里,有对老师说不尽的崇拜,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从老师的歌声里若隐若现……在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中,老师不失时机地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学这首诗,用不着五 分钟的导入,就能紧紧地抓住孩子的心,不得不令人佩服这位老师的导入本领之高。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

古诗是各版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但因历史、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学生学习起来确实有些困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能学懂,而且还能真真正正地被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古诗所吸引,所陶醉,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老师的理念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

怎样结合教师本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当前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怎样把最简单的招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怎样把意蕴丰富的诗词深入浅出地作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让学生在美妙的想象中陶醉,让学生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久久地回味,让学生的朗读成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个音符,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最美好的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在平常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面面俱到。

从理论上讲,大家都懂得,“古诗教学要重视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要通过启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画面美,要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多想象……”于是备课时,许多老师死搬硬套这些理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都备得很详细,甚至面面俱到。上课时,就一五一十地按这些步骤走。事实证明,这样做会弄巧成拙。如有一位老师教《忆江南》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课文插图很美,只要老师引导孩子们细细地观察和感悟,不难想象出那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加上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我认为老师没有必要花大多心思帮助学生理解。可是这位老师可舍得花功夫了,从反复读到逐句理解,再讨论,再到臵疑,表面上孩子们很积极,他们甚至很大声地朗读课文,然而没有一个孩子能发自内心地享受古诗词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学生所做的,都是在配合老师;老师所做的,是为了完成备课本上的每一个步骤。这样的课堂,就失去了活力,效果不大。

我们来看看另一位老师在教《忆江南》的情形。她的幻灯片是以江南美丽的风景图作背景,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播放,导入新课后,当孩子们被江南迷人的风景陶醉的时候,她落落大方地走到讲台中间,深情地说:“江南多美啊!江边的花开得那么热闹,开得那么旺盛,开得那么火红,让人回想起来多么亲切,多么温暖!江中的水是那么清澈见底,春天来了,江底绿油油的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多么富有生机啊!让人回忆起来,是那么浪漫,是那么温馨!诗人离开了江南却在心里多少次地回忆那里的迷人风景,让人留连往返,让诗人记忆犹新……”她的举手投足,俨然一位资深的演员,富有磁性的嗓音,具有感染力的眼神,把全班同学领进了一个意境。孩子们的情感就像与诗人的情感融在一起。就在这时候,老师深情地朗读这首词。多么恰如其分的范读,就像一首动听的歌,让孩子们久久陶醉其中,又像一股甘甜的清泉,汩汩地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同学们,你们也来读读吧!”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学生的思绪被老师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丽的江南,可以想象得到,孩子们是怎样入情入境地朗读这首词的,从他们的眼睛里,从他们的幸福的笑容里,从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里,还从他们有创意的动作里,我们听出了他们对江南美景的由衷的赞美,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诗人离开江南后,凭着清晰的记忆再次自我陶醉的那颗美妙的心……没有烦琐的讲解,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孩子们却如痴如醉地学习,甚至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地步。

2、不要挖得太深。

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用学到的知识去丰富。小学生要求背诵70首古诗。诗的内容不外乎思恋家乡亲人,赞美热爱大自然、春天,歌颂友情等,同一类诗表达情感所表达的角度不尽相同,然其题旨却是相近,情感则是相通的。如教朱熹的《春日》、《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教师教学这些古诗时,只要适当地引导,主要是要勾起他们与诗的内容相关的一些生活画面,或是相关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景,带着他们那种或是激动、兴奋、愉快,或是愤怒、伤感、痛苦的心情,入情入境地去朗读,读多了自然能对诗的理解会更透彻,读多了自然能背诵,在这样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学生有兴趣,有收获。

3、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拨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也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改一改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当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硬去思维,这样学生会丧失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4、授之以渔。

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适时教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能提高孩子们学习古诗的能力,学习能力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学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树立起来。偶尔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孩子互相交流,老师也给些建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方法。平常我见到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有:知诗人,解诗意,看插图、悟诗情,画诗境,深情朗读再次想象入诗境……另外,在悟诗情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抓重点字”。古诗言简意骇,内涵却很丰富,往往一个字就能概括丰富的内容,体现诗旨。如《赠汪伦》中,一个“深”字就能体现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友谊这一中心,突出了这一点,学生就不难体会出作者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用意。学会抓住重点词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教这些方法,只需老师引导一下就行,不用反复提问。在实践中,我发现这些方法学生掌握很快,因为和平常学阅读课文有相通的地方。

5、内炼真功。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就是文学素养。没有一点诗情和诗意的人,很难算得上是一个高素质的人。老师们在诗的教学中,如果只要求学生读懂古诗,记一些名句及作者的出处,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几乎成空白,这样的现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如果一名老师,心中没有激情,生活中一定缺少诗意,他在教孩 子们学诗的时候,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回忆起刚刚走上讲台的那段日子,每次课堂的教学效果都是出奇的好,学生之所以能在古诗的学习中都能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我本人非常爱诗。遇到学生过生日,还会即兴写首小诗当成礼物赠送呢!在孩子的心目中,我就是诗,每当学习古诗词,孩子们最积极。就这样,一个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就凭着她对诗的真爱,对诗的执着,对诗的独到的领悟,紧紧地把握住了孩子花的季节,尽情地播撒诗的种子……如果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人,能够爱诗,那他的孩子一定会迷上诗的。诗的意象负载了诗人的情感,传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而走入课堂的老师,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同样负载着每一句诗的 “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篇7:如何学习英语写作

首先最基本条件就是要记单词,把所要背的单词分组,比如每组100个,共50组。第一天,背第一组的100个;第二天不要急着前行,先用比前一天快一倍的速度把第一组的单词过一遍,然后再看第二组的单词;几天以后再复习第一天的单词,以此类推。这样做虽然可能影响背单词的进度,但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的内容,以“滚雪球”的方式加深记忆。

二、不断抄写单词

抄写是记单词的轻松方式,以前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老师会罚我们抄写多篇,就是为了增强你的记忆,依靠重复某种生理活动来强迫大脑认知的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有效的。当然每个人的习惯各有不同,有的喜好大声朗读所背单词,有的钟爱在白纸上边背边写所需记忆的单词,更有甚者把单词录成卡带,每日听之方可入眠。真可谓“单词人人会背,各有巧妙不同”。

三、学习短句子

相信一大串的语句会很难跟得上,那么我们就先一句一句话来凑成一段,一方面能保证句子顺畅,另一方面我们容易上手,写好一篇作文。

四、字数

篇8: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诗境的发掘

诗忌直露, 讲究含蓄。它常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所以诗词教学首先需立足自身, 从内容出发。让学生读懂, 注重诗境的发掘。

1. 从形象入手, 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从形象入手, 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 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 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 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 较概括, 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远与近的相生, 概括与具体结合, 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 协调的画面组合, 适宜的动静描绘, 渲染出浓浓的春意, 观之令人心旷神怡。教师在教学中, 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 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 由直觉到联想, 扩充诗的境界。

现行的诗歌教学, 有时会忽视意象的描述功能。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沉浸到诗人所创设的意象中去品味诗歌意境, 而是站在艺术世界以外的实用世界去看世界、读诗歌。或致力于语音、语法、修辞等理性知识的分析, 或做繁琐的、过细的考证, 其结果是抹灭了诗的美感, 失去了审美知觉。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应立足意象, 引发联想和想象, 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如杜甫诗《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一系列的意象, 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通过想象和联想, 我们可以看到, 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宫室留下的残破, 有草木丛生, 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 有睹物伤情, 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 有凄凉婉转, 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 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 情景凄凉, 沉郁顿挫, 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二、诗情的感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 然二字亦分主客, 情为主, 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 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 字字关情者。”可见, 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 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 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 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 一般都含蓄隽永, 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因此, 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 去感悟作者的情意。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 集中在一个“梦”字上, 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 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 “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 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 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因此, “铁马冰河”的梦境, 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 得到丰富的意趣。学生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2. 背景简介———感悟诗歌情感。

上一篇:电视剧《仙剑奇侠传三》观后感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