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2024-04-24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共14篇)

篇1: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王革妮

课程标准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光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角度说,学好语文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读书,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意旨。但是从教几年来,我发现所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不重视课外阅读。学生们成天就知埋头于教材,不断的做各种习题,导致视野狭窄,知识面单一。在语文这一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阅读,写作能力老是上不去,特别是每次写作文都成了他们的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爱上读书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关键就是提不起兴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是身心的愉悦和洗礼。在引导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细节,注重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首先自己对要表现出对阅读要很有兴趣,很快乐。比如对班上要求大家订阅的报刊,一定要读在学生的前面,挑选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进行介绍,激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再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交流点评精彩的文段;然后教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和整理。教师应经常跟学生这样说:“最近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我读到了一篇好文章”„„如此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 就会有兴趣地自行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也就形成了。

2、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了,但多数学生读书还是比较盲目,他们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这时教师就要把优秀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比如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语文报》、《意林》、《小小说选刊》 等可读性较强的刊物。书读得多后,学生的思维视野也就更加开阔了。或者也可以在班上举办好书推荐活动,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课或早读课上为同学们推荐所阅书中的佳作,并且附上推荐者的见解和评点。这样做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提高了同学们对阅读的积极性,而且会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以共同分享阅读的心得为乐,自觉地阅读,进而学生的阅读意识也就逐步提高了。

3、创设最优的阅读环境

要想卓有成效的开展读书活动,就必须具备必要的硬件准备。我们可以在班上设立一个专门的书柜,成立一个小小图书角。里面存有 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书籍,也有老师从家里带来的。教师可以发动学生随时将自己的好书借给班上图书馆,与同学们交流传看,这样小小图书角的藏书量、种类就会越来越多。每当课余时间同学们就对这些课外读物爱不释手。当然除了阅读班上图书馆的藏书,学校图书馆也为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学生还可到学校图书馆去搜寻阅读他们想读的各种类型的书籍。另外教师还应和学生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为孩子的阅读提供条件,支持孩子们阅读。

4、授以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向胜利的桥梁。因此,教师应在方法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阅读。具体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读。指导学生如何科学正确地阅读。一个人精力有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其余的可以选读或速读,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2)写。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以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做到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3)听与说。在读、写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利用阅读课,早读课等时间,请学生朗读精彩片段,进行全班性的阅读欣赏。学生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说,教师应鼓励每位同学都上台说,从说文章内容到谈文章的看法感受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使读书活动不断深化。(4)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中应不时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开展“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比比谁的读书笔记好”等竞技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

5、欣赏学生的阅读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作出的个性反应,肯定他们自己对重要问题作出的富有想象力的理解,重视他们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提出的看法和疑问,欣赏他们说出的阅读心得和体验„„他们的阅读欲望一定会在老师赞许的目光,鼓励的语言中一次次提升。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想只要有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时阅读带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能力和分数,而是丰富的体验,丰富的素养,高雅的气质,热爱生活的心灵。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篇2: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实施“开放阅读”一学期来,我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写,慢慢地爱上读书。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本学期,我个人从网上购书十多本,并把自己买的书展示给学生看,利用晨读、午诵、空堂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我总觉得,要想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要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就必须让他感觉到你的思想在不断丰富,确信你今天没有重复你昨天说过的话。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应成为学生进入书籍世界的引路人。

2、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引导学生看什么书上,我没有过度要求,只要不是鼓吹暴力、淫秽、反动的,学生读什么都可以。因为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读书主要在于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如果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对于一些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

二、创设最优的阅读环境

首先是成立班级图书角。书柜里面有老师从自己家带来的书籍,也有同学们自发从家里带来的。并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同学们可以自由借书看。每当中午阅读课零声响起时,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看起书来,课余时间,也总有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有些同学已经把其中的一些书籍看过几遍了。

另外就是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每个学生只需买一本书,通过班里漂流,年级漂流,就可以看很多本。这学期,我们班的孩子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已经看了:《一百条裙子》、《绿山墙的安妮》、《水浒转》、《夏洛的网》、《小狗钱钱》、《彼得潘》、《西游记》、《爸爸爱喜禾》等8本书,字数将近六、七十万。

还有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提前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就可以看课外书;代课老师请假时空出的课,我也基本都是让学生看书了;中午一到校就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一学期下来,学生基本都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有时

候连下课都手不离书了。学期末我统计了一下,全班同学的阅读量基本都上了一百多万,有个别学生甚至上了二百多万。这在以前,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三、教给恰当的阅读方法

1、读。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科学地阅读。一个人精力有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于规定的必读书以及一些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书要“精读”;有的书可以“速读”,知道大概意思即可;有的书可以挑选部分章节、内容进行“选读”;总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2、写。毛主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好阅读卡。如:用简短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对于重要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可做上不同的记号,在自备本上摘录好词好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面前一本书,手中一支笔,旁边一本摘记本,随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内容包括:好词、好句、我的感想。

3、听与说。在读、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地听,大胆地说。利用阅读课,晨会课等时间,请学生朗读精彩片段,进行全班性的阅读欣赏。不仅要学会听,更要学会说,通过各种丰富多样的形式鼓励每位同学上台说,以朗读为基础,从不脱稿地说逐渐过渡到脱稿,从片断到全文,从说内容故事到对文章的看法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使读书活动不断深化。

4、定期举行各类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活动中,不断采用阶段小结和回顾总结的形式,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举办读书交流活动,如:适时开展“比比谁的读书笔记好”、“朗读比赛”、“读书故事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推介会”等竞技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3: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大餐, 让你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 誓不休的求知欲望, 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有衣袋, 你们的衣袋里平时都装了什么呢?可是有个孩子他的衣袋里每天都装满的昆虫, 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知道他装的昆虫有什么用吗?”学生就会带着好奇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 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 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 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我在讲课文时, 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堂教学活动中, 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课文为主要手段, 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渎,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我在上每篇课文前, 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 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 既是一种欣赏, 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陶冶了情操。

五.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 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因此, 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 让他们开拓视野, 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 汲取丰富的养料。

首先, 我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话、散文、小说及科普读物, 利用晨读或阅读课时间向学生讲讲书中人物的先进事迹, 精彩片断, 当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后, 就适可而止, 让他们去找原书来看。其次, 背诵、摘抄优秀诗文, 读练结合。从三年级起, 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 让他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 熟读成诵, 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篇4: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是这位老师在夜晚到李振村家,把自己好不容易珍藏下来的书送给他看,并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境遇,多读点书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没有让他看完后写读后感,而是说你先给自己取个笔名。笔名——这对一个乡村少年来说,是一件多么新奇而又令人神往的事啊。也许起个笔名比写一篇读后感简单得多,才让少年李振村不畏惧、没压力,从而爱上读书。正是这种无功利的阅读在李振村的心田里播下了阅读的种子,如今长成了参天大树!

看看我们今天周围的孩子,能够如痴如醉地进行阅读、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的实在不多。读书成为任务,而不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一种快乐。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也许大的环境我们没法改变,但实践证明,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让自己成为一名喜欢读书的人,进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班级的孩子,多多鼓励他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还是可以做到的。

想起了季羡林大师曾在多篇文章中回忆自己的老师。他在山东大学附设高中读书时,教国文的老师是王崑玉先生。王先生是一位桐城派的古文作家,有自己的文集。就是王先生的赞扬让季羡林爱上了以前并不怎么感兴趣的古文。高中入学后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读〈徐文长传〉后》,出乎季羡林意料的是,这篇作文受到王先生的高度赞扬,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季羡林在吃惊之余,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以及欧阳修、三苏等的文集认真阅读……

由于广泛的阅读及老师的鼓励,季老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在初中时只是中上等生,而到高中第一次考试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名,那时叫甲等第一名。前清状元、时任山东省教育厅长兼山东大学校长的王寿彭先生亲自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季羡林。这更加出乎了季老的意料。从此更加努力学习,结果高中三年六次考试,六个甲等第一名。季老说:“要追究动机,那并不堂皇,无非是想保住自己的面子,决不能从第一名落到第二名,如此而已。”

由此可见,鼓励是多么的重要!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粒阅读的种子,要想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并且蓬勃生长,就要少些功利,多些鼓励。鼓励是和风,轻轻带去呼唤;鼓励是细雨,悄悄滋润心田。在这样和风细雨之中,学生怎么不会爱上阅读呢!

篇5: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很多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性活泼又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主动性不高的事实。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爱阅读课外书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本身有着大量的阅读,视野较为开阔,比较容易由课内引向课外,以课外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将视野伸向课外。学生爱听讲故事,当他们不满足时,就会自己找书去读。

如果这本书是科普类的,老师也可以放一些相关视频给学生,动画面往往比纸质文字更吸引人,如果学生感兴趣了的话,就会继续阅读相关书籍。

二、不要逼迫学生去阅读

小孩子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他们自己不想做的一件事,如果被逼着去做的话,就会很讨厌这件事。所以,老师最好要有个度,不要强迫学生去阅读,相反地,你可以跟学生说阅读课外书的好处,“利诱”他们去阅读。比如说,告诉他们多阅读课外书,可以让作文写得好,整个人都很有文化底蕴等等。

当然,好处也不能太遥远,太遥远的话,学生就会有一种不可能实现了,看了等于白看的心理作用。

三、老师自己阅读

想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老师自己首先也要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人。这对学生有着无形的影响,因为老师对阅读的这种“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热爱读书影响。

比如,语文老师常常手里拿着书,自习课时,学生学习,老师拿出书来阅读,读书的状态是极具吸引力的。

四、共读一本书

篇6: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说起亲子读书,或者家庭读书氛围,我先说个真实的小事,这是我女儿的语文老师跟我说的,她的语文老师和我住一个小区,是挺好的朋友,她有一次很疑惑地跟我说:我调查我们班上同学,问哪些同学的的家庭读书氛围浓?宋宇宁没有举手,我听了淡淡地笑笑,女儿一直很诚实、很客观的人。

读书氛围,我并不那么刻意地像很多用心的妈妈一样,和孩子一起读书。因为白天在家备课时,看各种《演讲与口才》的书、看中国古代文学的繁多的各种名著,如100多万字的《金瓶梅》呀,已经让我应接不暇了,所以在她放学回家看到的时候,我常常是不读书的,有句话说“对于忙碌的人来说,读书是休息;对于清闲的人来说,读书是工作。”读书于我而言,更多的时候是工作,是任务,她常常要写作业要跟我说:为什么我干正事你不干正事呢?我说爸爸妈妈也需要劳逸结合撒。所以在她眼中妈妈爸爸并不是那么喜欢读书。

虽然我家读书氛围不浓,但家庭环境的读书资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有的。我家虽然算不上书香门第,现在也还算知识分子之家,我们都在高校教书,他爸爸是学计算机的博士,我是中文专业的硕士,这个状况导致我家书很多、也很杂——我们家的书还是文理皆有,数量也不少。我家书房有一个一面墙的大书柜,还有在我们的卧室有分属我、她爸爸、我女儿的三个简易书架。去年我把她原来的儿童床给处理了,让她暂时睡在书房里,结果每天睡觉前她都喜欢找本书看,她跟我说,她把我的《宠物情浓》《电话行销》《湘菜烹饪》都看了。

说到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我觉得除了环境影响之外,培养她阅读的兴趣很重要,而培养兴趣,要注意方法,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现在,我发现女儿越来越喜欢读书了,会主动买书、借书、看书,但是她小时候,她曾经不怎么喜欢读书。那时我总是会唠叨,希望她像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学习,哥哥在学校里外号是博士,戴个厚厚的眼镜,走到哪儿都要到书报亭买本书,坐在那儿都喜欢看书,不好的是没注意用眼,6岁就带上了眼镜,所以建议大家:爱看书也要注意用眼的方法。我家丫头呢,我精挑细选,给她买了什么《孟子》少儿版、《昆虫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结果有些书她从没打开过。他爸爸还给买印刷精美图文详细的《百科知识全书》等等,在她的专属书架上放了几年跟新的一样,她看了电视推荐,要求我买的外国著名漫画版《小丁丁历险记》一套几十本,她都没看完,我常常恨恨地想送给哥哥得了,她又不同意,我们也就算了,也没逼她读。

我家小丫头呢,我们要她读的她有可能不读,但老师要她读的她不敢不读,去年暑假。她的语文老师要求她们读的《四大名著青少版》,寒假要求背诵《唐诗宋词八十篇》她都还是在开学前完成了任务,虽然没有精度,也还有收获。所以我们娘俩现在有时候可以讨论一下,这个《红楼梦》中你喜欢谁呀,《水浒传》中的花和尚为什么叫花和尚呀?

她二三年级时喜欢看杨红樱系列据《淘气包马小跳》,《阿衰》等等,但根据我观察,让她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是老师推荐她们买的《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8本,名字不好听,故事还很生动,她反复看了好多遍,也老缠着跟我讲书里的故事。慢慢地就喜欢上买书、看书,我一般都让她自己选书,她买了韩国作家写的《妈妈不在的日子》,就跟着里面人物学,要办一个写自己名字的存折,攒钱做自己喜欢的事,她买了《女孩子你必须知道的一些事》等等,然后很多事都按照那本书上的去做,她的理由:书上说的!我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今年暑假,她自己在网上买了《娇娇公主靠边站》等三四本书,我也看了看,还不错,我问常常打趣她,这个娇娇公主是不是在说你呀,她说我才不是呢,她的那个娇气也有所改变。我心里暗喜,由于我以前受到《女孩子要富养》的理念的影响,有些过度纵容她的小资情调,她还是有些缺乏独立思考、决策能力。但是书在改变她,我很开心。

古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些书买回来,直接就束之高阁,或者看过一两次就放在一边了,不是会反复阅读揣摩体会,再者书买得多,花钱多,我就建议她去我们学校图书馆借书,她一口气借了20多本,居然还有《史记》和很多外国名著,有空了会自己看看。现在出门散步时,她会经常到书报亭看看《儿童文学》到了没。我感觉读书带给她快乐、时尚和智慧。

篇7: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始终坚信,书香弥漫,真的可以使俗人变得高雅。我真的希望读书能使我的孩子们终身受益!但是如何让孩子们喜爱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是我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通常是从以下五方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帮助的。

一、资源共享,营造阅读环境

毛泽东主席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在班级开辟了一个小小图书角。孩子们每人共享一本书,我还经常从学校的图书室借阅一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鼓励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借阅并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及时记录下自己读书的感受。

二、推荐好书,阅读有益书籍

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我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如教学了《蟋蟀的住宅》后,我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极大地机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主动要求阅读。之后,孩子们纷纷谈论《昆虫记》的内容,孩子们似乎受到法布尔的影响,也对一些小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进行指导,教给阅读方法

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读记结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中接受的信息是繁多的,是丰富多彩的。在孩子们的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引导他们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并储存进自己的采蜜集”中,以丰富自己的阅读积累。

3、读用结合。

没有思考的阅读称不上真正的阅读。在平时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加强阅读思考,读用结合,将阅读过程中的随感、阅读过程中心灵上的感触随时写下来,把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迁移到练笔中来,从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使读在写中不断迁移升华。

四、榜样示范,与生相伴读书

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我首先给学生做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感染学生。于是,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看课外书时,我也捧着自己喜欢的书静静地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是个爱读书的人,真正做到师生共读。我还会把我读到的好文章读给学生听,学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儿,课后禁不住就会围着我要我的书看。我知道,只有学生有了“读”的欲望他才愿意去借、去品,我心中暗喜。后来,读书就成了班上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w w w . f w s i r . c o m)这种“同时阅读,相互影响”的做法,使班内的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渐渐地高涨起来。如今,我和孩子们每天都在享受着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五、搭建平台,展示阅读收获

我积极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每天,我利用晨读的时间,让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这样“相互借鉴”的做法,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对书本不再排斥,不再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了,而是从心里面感到喜欢读了,爱恋上读了。我还建立了班级博客,鼓励孩子们把阅读体会和自己的小故事,发到班级博客圈中,我定期打开网站和学生一起欣赏。为了使学生的读书不流于形式,也为了使班级的书香气息更加的浓烈,我还不定期的进行“读书演讲比赛、读书之星评比及手抄报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篇8: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读书方法引导。不管做什么事情, 方法很重要。掌握了良好的方法, 做起事情来就能事半功倍, 读书也一样。

1. 有选择的读书。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各种各样的图书浩如烟海,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比如经典的文学作品, 如《朝花夕拾》、《西游记》、《三国演义》、《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帮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 培养坚强的意志,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读一些励志的书籍, 比如一些成功人士成长历程的书籍, 让学生从书中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走向成功。还可以读一些增加生存技能的书籍, 例如《关键时刻拯救生命的生存技能》、《生活兵法》等, 帮助学生懂得如何面对突发危险。还要读一些科学普及方面的书籍, 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们能够拓宽视野, 增长对于大自然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于自然, 对于宇宙探索的兴趣。还可以有选择的布置一些研究性的作业, 让学生去翻阅大量的书籍, 进行主题阅读。

2. 强化背诵。

教材中一些优美的语段, 对于学生起教化作用的片段或者课文, 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同样, 对于一些优美的诗文, 经典的文章,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大声朗读, 甚至背诵, 大声朗读可以让读者和作者的思想跨越时空, 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我们倡导读经典的书, 做有根的人。用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来滋养我们的心灵, 可以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求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要熟读古诗文五十篇, 我将五十首文章按照难易、长短进行组合, 然后以每日一首的形式抄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日有所诵, 日有所清, 一周一小检查, 一月举行一次诗歌朗诵比赛, 一学期由学校组织一次朗诵表演和诗歌默写, 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进行背诵, 所起效果很好。

3. 引导学生品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选择的引导学生进行品读, 借助品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渗透读书的知识, 以读代讲,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领悟。课伊始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尔后选取经典, 反复品读;最后熟读背诵, 积累语言。例如我在教学《治水必躬亲》这篇课文的时候, 既重视引导学生诵读, 品味古文的特点, 又紧扣海瑞躬亲治水, 为民谋利, 不畏艰苦的形象,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蕴, 进而从中感悟做事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偏信人言, 而要重视调查实践;为官要关心民众疾苦, 不可盘剥百姓。语文活动课或者课外阅读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在书上做记号, 感觉作者写得好的地方, 可以用波浪形标出, 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问号, 以便询问, 还可以写出质疑的理由。让读和写紧密结合, 让学生的思想在读写中变得丰盈起来。

二、拓展读书渠道

1. 利用早读课、活动课诵读。

早读的时候, 要给学生确定阅读的目标, 所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如果对于阅读的任务不加以约束, 少数学生因为自觉性差, 导致阅读的效率比较低, 甚至负效。如果确立了明确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就会让学生有紧迫感, 争分夺秒完成任务。每个语文早读课, 我都坚持和学生们一起度过, 在完成预定的诵读任务之后, 教师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给学生听,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爱的片段给同学听, 学生们享受到了朗读的乐趣, 从而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2. 利用好语文实践活动课。

利用实践课进行读书推介, 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同学, 资源共享;读书交流, 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阅读感悟, 所思所想表述出来, 让学生想到什么说什么, 不必有顾虑, 让学生自由地思考, 自由地表达, 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中放飞, 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更浓。

3. 引导用好课外时间。

篇9: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221-01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的两个孩子都非常有成就,人家问他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他说一定要教会孩子做两件事,就是阅读和思考。可见阅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多么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阅读教学气氛轻松,留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虽然也在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认识到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但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要求过高,对学生的限制过多,学生往往在多次达不到老师的要求的情况下而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学生不是担心,不是害怕,而是积极主动的,带着兴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低年级上册第15课《猫》这一课时,我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充分地阅读,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通过读书、提问、讨论,进入理解、消化、吸收的状态。在学习中,大部分学生从阅读中就理解了猫的生活习性,并能掌握写动物的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描写。课的最后我让同学们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必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再议,总结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超越书本,超越教师,找到其他描写猫的文章来阅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二、丰富阅读内容,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都是就课文讲课文,学生只需要阅读课文中的内容,老师也只是讲课文,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才会有深入的探索、思考,从而也就有了更多发展自己主体性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四组课文时,这一组课文描写的都是我国的名胜古迹,有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我在课前就布置了预习,搜集描写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然后在教学这一组课文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古迹的,与课文中描写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收获?这样学生畅所欲言,用在课文中学习到的描写方法来阅读补充的文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加强积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发挥想象,自己选一处景物来描写,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和阅读学生写的栩栩如生,生动活泼。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有收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收获才会有喜悦,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内心是十分喜悦的,这样学生就会很想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教师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充分做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1、课本剧表演

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学到很多生动形象的课文,课文里有很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学生也喜欢模仿和扮演其中的角色,所以给学生提供课本剧表演的机会是学生感兴趣的。比如:《将相和 》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历史题材的课文,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英雄气概赞叹不已,表演起来也惟妙惟肖,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体会的非常深刻,这样不但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的机会,减轻了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

2、注重亲身体验

针对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适当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课文《找春天》一课,在教学时,可以把这一课留到春天来到的时候讲,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到大自然当中找春天,看你能发现春天的哪些特征,这样学生不仅只限于书本中的发现,还会有自己的体会,这样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丰富阅读形式

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不仅仅是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可以读,早自习,课间,中午都可以读,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自由读、轮读、指名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表现阅读内容和交流阅读感受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可以进行阅读比赛,可以写读书体会,也可以做成手抄报的形式表现等等,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同时也展示了学生的能力。

4、将阅读延伸至课外

不要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课内完成和提高,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将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家长交流,并写出交流体会,或搜集相关的阅读资料,比如教学《北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搜集到有关北京的资料,一起阅读,拓宽阅读的范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

5、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我们平时教学用的是点式阅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快速阅读是在学生能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几倍、十几倍,乃至上百倍地提高阅读速度,因此在训练中要强行让眼睛跟着一定的节奏,或应用有强制节奏的专业快速阅读软件进行阅读,通过这种强制性的节奏,由初级的每秒闪现几个字,到中级每秒的一行,再到高级的每秒数行,循序渐进。训练次数增多之后,这种强制感就会渐渐消失,并形成习惯,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篇10:吴琳:《让学生爱上阅读》

吴琳,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爱国立功竞赛标兵,《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小学教学·语文版》等杂志的封面人物,“2007年中国小语十大人物”,2009年全国优秀教研员。著有《梅林看课堂》、《静下心来学语文》、《吴琳讲语文》等多部著作。

《让学生爱上阅读》讲座提纲

在我看来,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都在向我深情地述说着语文教学的概念。今天,让我们一起分享几个教学故事,从中找一找故事中蕴含着怎样的教育哲学,怎样的语文教学之道,找一找让学生爱上阅读的那把金钥匙。

第一个故事:由“漂呀漂”到“飘呀飘”

希腊神话中有个神叫贺尔默斯,他是专门负责在人与上帝之间传递信息的。上帝听不懂人类的语言,他要了解人类的需要,全凭贺尔默斯的解释。语文教师就是在课文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贺尔默斯,要让学生读得懂,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最好的解释。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第二个故事:鸟儿到哪里去了

语文教师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读文本,才能在语文课上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引领学生不断走向阅读的高处。其实,细读文本,也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一道,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教师对文本深入地、多角度地解读,是学生爱上阅读的又一个理由。第三个故事:令人羡慕的丹顶鹤

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像语文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把思想教育(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做得声声入耳,字字入心,自然而然,无迹可踪。语文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更要时刻引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因为人生理想的教育永远都不过时,它是照亮人的一生的灯塔,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崇高起来。第四个故事:用很酷的方法去做对的事 时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实效,不是时尚,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学生喜欢的时尚的学习方式去完成语文学习的那些对的事呢?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给实效的语文课穿上时尚的外衣。

教育的智慧纵有千千万万,都抵不上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用我们的阅读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以下用作家梅子涵先生说过的两段话,与大家共勉:

“如果我当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很努力地读很多书,绝不仅仅读那些只有小学老师需要的书,那些书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我要让我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

“如果我当小学语文老师,我要努力地去写,可能达不到作家那样的深度,但会让我的学生因为我的作品而崇拜我。我决不仅仅满足于只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几句评语,那样的话,学生可能从中得到鼓励,却看不到远方。”

语文教师就是在课文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赫尔墨斯,要让学生读得懂,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最好的解释。

细读文本,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品味,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不仅仅是为了攀登,一路上还要积累词句,积淀语感,学习表达,感受语言美的意境。

在阅读中,语文教师还在带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处。人生理想的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它是照亮人的一生的灯塔,对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有着真实而深远的意义。

在感受作家思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躲在那些激昂的文字后面的东西,我们要把那些文字之所以激昂,之所以打动人心,之所以令人铭记不忘的秘密挖出来,并领着学生悟出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最先进的理念最现代化的手段,去完成语文的那些事。这是绝对最时尚最有意义的事。

语文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榜样!

如果我当小学语文教师,我会努力地读很多书。我要让我的学识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

篇11: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论文

摘要:语文被誉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但就是这样一门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学科,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文学经典的阅读恰恰能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阅读者一系列的语文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经典阅读与当代高中生阅读相去甚远,学生阅读现状堪忧。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到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爱名著,爱阅读,爱写作,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感受语文的潜在魅力,从而受益终身。

关键词:语文 经典 名著 读书 青少年 文学

庄文中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是负载文化的,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工具的本质特点。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独自思考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文化载体,饱含民族文化。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

语文,以其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深广的、艺术化的反映,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引领学生热爱生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趣;语文,以其或短小精悍,或详尽繁富的作品对社会的评价,对人性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然与社会中蕴含的哲理,并使这种分析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感悟。所以,一直以来,语文被誉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但就是这样一门洋溢着美感,蕴含着无限韵味和深意,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学科,却难以让学生喜欢并投入地学习,是因为它太玄妙、太博奥,令人难以理解;是因为高考一切向分看,左右了学生的喜好;还是因为语文课堂太乏味、太没个性„„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素质教育强调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改变,即由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从“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在新的课改导向下,怎样使语文走向生活,让学生爱上语文,变小语文为大语文,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教学符合时代的要求,我想到了文学经典名著。一方面,文学名著之所以穿越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不仅因为它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艺术,更因为它是伟人的哲思与精神的凝聚。专家指出,“经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才是生命的活水。”优秀的

文艺作品具有激励人心、感召社会的强大力量。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文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给青少年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多元化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现代社会高效态势要求人们具有快速而又准确的听说读写能力。现代社会频繁的文化交流又要求人们具有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民族文化。文学经典的阅读恰恰能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阅读者一系列的语文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是怎样的?我们又怎样改变这种阅读现状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经典阅读与当代高中生阅读相去甚远,学生阅读现状堪忧。

观瞻高中生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经典名著与他们距离遥远。探究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备战高考,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家长的严格督促,使他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而经典名著有很多是大部头,是一些磨脑子的书,对它的精读需要细心、耐心与恒心。紧张的课业之余,孩子们即使想读,可以拿来阅读的报刊杂志琳琅满目、纷繁复杂,虽然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但真正有价值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并不多。很多学生更喜欢用娱乐期刊为自己减压,所以大部分高中生不仅阅读取向盲目,而且读完书收效不大。

2.随着时代的发展,荧屏(包括电脑、电视、掌上阅读机、手机等)的普及及功能的广泛化,使得人们对一些严肃的、有深度的文学经典越来越淡漠,越来越远离。特别是时下青少年有的宁可把时间花在QQ聊天上,也不愿打开书走进经典文学的殿堂。有的同学喜欢网络文学,但阅读文章很难深入阅读,网页的大量广告,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影响了阅读质量。

3.许多热爱阅读的同学只关注青春派作家的新生代文学作品。青年文学作品,凭借着他们靓丽轻快的文风,飘逸潇洒的笔调,以及包含着对文学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热爱,宛若黑夜中的最闪亮的星星般,独放莹光,在文学品类中一枝独秀;这些文学作品活力四射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他们击破了旧体模式的束缚,不拘一格的抒写他们对生活、生命点滴的感动与领悟;新生代作家眼中的世界就是青年眼中的世界:这些都是新生代作品倍受高中生推崇的原因,也是经典阅读远离高中生的助推器。

二、改变高中生阅读现状,让经典阅读点亮青春的日子。

复旦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认为,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下,中学生更要怀着敬畏之心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品味经典,领略书籍中的爱和美,学着“站在经典的高度上体悟平常生活”。“读书是一切之根本,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语文水平的差距不是考试分数上的差距,而是生命质量、人生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需要引领当代高中生步入经典为文学的殿堂,让他们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1.改变青少年的阅读现状,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是前提。

阅读是什么?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许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有文人自清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读书”对古人而言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今天,我们对阅读当然应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时间有限,我们的足迹也许不能遍布世界各地,好书是我们灵魂的触须,万水千山走遍;生命有限,我们的时间也许不能尝尽百态人生,好书是我们心灵的双眼,悲欢宠辱看遍。阅

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阅读让人生永不听任命运的摆布,把握自己,执着地向前。我们也许不能体会伟大的成功,但我们必须拥有勇于追求的快乐。不论出身高贵与卑贱,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坐标和轨迹,奏响人生的乐章。

2.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培养阅读兴趣是关键。

“强扭的瓜不甜”,因人制宜,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充分激发调动起青少年阅读兴趣,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让经典成为精神的食粮,才能为提高阅读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尊重青少年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自由选择书籍的权利,尊重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口味,再加以因势利导才会取得成效,从爱读书发展为爱读好书。

3.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孩子的阅读范围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城里孩子的阅读范围被“太多太杂”的书籍所占领。青少年阅读的小环境离不开国民阅读的大环境,要认真实施“文化环境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全社会读书氛围,让青少年耳濡目染。学校要设立“读书日”,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4.改变青少年阅读现状,要加强读书方法指导,提高经典阅读的时效性。

(1)鼓励学生对于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书或文章一定要多读、精读,作为枕边书去对待,随时翻看,养成习惯,坚持经常,其义自见。

(2)指导学生不管什么作品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在读某个作品之前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这样就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内涵和精神;但对于一些没有读过的书或文章,在读之前一定不要的读关于它的一些评论,那样会破坏自己首先形成的认识,自己获得的一些见解就会掺杂其他一些成分变得不纯了。

(3)读完之后一定要思考,要有所收获,多思多想是人最快乐的一件事,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从摘录做起,进而把独到的领悟加以整理,用笔记下来,就会把阅读转化为创作,受益非浅。

(4)开展经典阅读聊书活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一方面互相推介好书;另一方面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升华阅读的效力,让阅读不仅带动语文的学习,而且引领学生的人生。

总之,经典阅读阅读带给学生细腻的情感,睿智的思辨,独特的视角,精巧的表达。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学名著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习到正确高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爱名著,爱阅读,爱写作,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感受语文的潜在魅力,受益终身。

篇12:让学生爱上阅读心得体会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们的建议》一书的一些体会,主要是关于阅读的章节以及名言,希望能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一、阅读与后进生转化

我想许多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为后进生着急吧,我们经常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反复看教材,做教材上的习题,背教材中的课文,我以为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明确指出:“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赞叹的东西”。“在儿童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我从来没有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二、教会学生思考

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犯过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只让学生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这种方法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有一些效果,会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从长远看来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可取的,必须教会学生思考。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因为,说实在的,思考习惯的形成,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我把这两句话告诉我的学生,并把这两句话作为检验我教学效果的重要的杠杆,我发现学生比以前更加积极思考了,因为他们都想变得越来越聪明。

第三、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

第四、阅读是对“学困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五、必须教会少年阅读

我们认为,少年学生的思维应当做好从事创造性智力活动的准备,——这里说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就是要求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活动。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的时候,他脑子里的—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有一些东西是学生不应当事到临头才去回想的,而应当能够在智力活动中半自动化地随手运用它。像一个有经验的钳工能随手拿起他的工具而用不着端详一样(因为他对自己的工具的每一个小点都很熟悉),一个对智力活动训练有素的学生也能无需紧张地集中思考,就从自己的意识仓库里把基本原理信手拈来。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密切注意,使学生迅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让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现象:有些少年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我,直到我看到了这句话才豁然开朗,我把这个方法运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开始阅读后,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第六、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既然阅读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呢?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不随意识记是特别积极的。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年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儿。如果学校不善于培养年轻人的理智和情感,不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学,那么任何跟酗酒、流氓行为作斗争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年轻人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青年当中有许多这样有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阅读这本书如同在沙漠中见到了一泓清泉,如同在漆漆暗夜看到了一盏明灯,如同一叶小舟驶进了宁静的港湾,如同一个迷路的孩子看到了北斗星。见到了这本书就爱不释手,阅读它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太大的帮助。这本书可以解决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涯中我还会继续阅读这本书的。这本书将会陪伴我很长时间。

篇13:让学生爱上阅读

关键词:引路,榜样,方法,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爱好读书,学会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一、做好引路,让学生向往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喜欢阅读的老师才能带出喜欢阅读的孩子,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捧着一本书,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

为了让学生们爱上读书,我自己课余时间经常阅读,既是为了给学生引路,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质;每天晨读时,我都与学生一起读课文,一起诵读经典;阅读课时我跟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我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讲给学生听。这些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逐渐爱上阅读。

二、树立榜样,让学生走近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里有几个孩子比较喜欢读书,他们的知识面广,他们的阅读能力强,当他们在课堂上说出一些精妙的回答时,当他们在作文中写出一些精彩的语段时,我就给予表扬,还让他们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我努力在学生中树立几个这样的典型,这样,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许多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阅读。我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向他们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实现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相结合,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成效。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每次寒暑假,我都会给学生下发一份课外阅读书目,其中的大部分课外阅读书都与下一学期的课文有关系,有了假期的提前阅读,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在学习课文时理解起来就很轻松,而且常常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都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所以课堂上学生能够结合整本书来交流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还能说出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学生结合《三国演义》中其他的故事来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卡罗纳》虽然是一片略读课文,但是学生仍然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都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他们结合其他故事交流了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父母之爱。他们对作品有了整体的认识,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情感。

2.摘抄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如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不会开头和结尾,在作文中经常出现“这就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这就是我最敬佩的一个人”这样的句子,虽然每次写作文前都会进行详细的指导,但这种情况仍然时有发生,或者是全班借用老师给提示的开头结尾。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选读写人记事类的作文,让他们从若干篇习作的开头语结尾进行仿效和借鉴,他们很轻松的就写出了优秀的作文,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有时间就背诵好的开头结尾,再利用上课时间让他们统一默写,看看谁写得最多,谁记得最牢。从此,他们在作文时,再也不会为开头而发愁了。

3.交流法,即学生在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几个部分之后交流自己的感想。我们学校每周有一节课外阅读课,每次的阅读课学生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每次的阅读课我都会剩下十分钟,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阅读的内容,然后进行交流。读同一本书的同学,我让他们会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学会倾听,从对方的发言中有所收获;读不同书的同学,我让他们给其他同学讲讲自己读到的故事,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这样来培养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这样,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从而走进名家,走进名著,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

四、开展活动,让学生乐于阅读

读书活动能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1.课前演讲。每天的语文课前,安排一位学生进行演讲,内容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收获,可以是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对一句名言警句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言胆量,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书刊。

2.读书交流。每学期期初,我会组织学生结合假期的课外阅读进行读书交流,可以结合一本书来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可以结合自己假期的课外阅读体验来交流自己读书的收获。

3.阅读竞赛。每个学生有一本课外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阅读后记下书名及阅读时间,同时摘录优美句段,写出心得体会。每个期末开展一次评比活动,并展出优秀的读书记录,切实培养学生自评及互评能力。

篇14: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1.动员家长多买孩子喜欢的书给他们看,同时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有些家长买书只考虑这本书对学习成绩有没有帮助,如一课一练、作文集等。事实证明,这种书买得越多,孩子越厌学。

2.每天给孩子定量的阅读任务,完成了给他们奖励。内容引导:以内容为主,孩子看得多了,就有了成就感或者对某方面非常感兴趣,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且慢慢拓展,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不断给孩子买书,营造书香家庭的环境。有了读书的氛围,在不干扰孩子阅读选择的同时,也不对孩子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做具体限制,那么,随着家中藏书的不断积累,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

4.做一个聆听者,分享孩子阅读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所学知识讲给你听时,不管他表达得是否具体和正确,你都要专注地聆听。当讲到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你要从语言和表情上体现出你的惊喜和对孩子由衷的欣赏,承认我们的无知,孩子就会从我们的“无知”中找到自信和成功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给方法,训练学生学会读书

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例如“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我告诉学生《小学生背诵的80首古诗词》及名人名言之类书籍要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让学生把一篇刚拿到手的文章读三遍:仔细地读一遍全文,圈一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第二遍可以快速地浏览全文。第三遍可以让学生先把要完成的题目读一读,带着问题读。这样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有了好的方法不代表就能形成能力,还需要持之以恒。我经常挤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

三、鼓励学生读书

为了鼓励学生爱上阅读,鼓励学生读更多的书,我每周都从图书室借来几十本书,“奖励”给爱读书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任何人都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而且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喜欢的书的类型也不一样。只有“投其所好”,给孩子喜欢的书,他们才会坐下来,认真地阅读。但让学生爱上阅读并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逐渐成为自觉行为。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

上一篇:“其”用法总结下一篇:看1942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