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2024-05-10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共6篇)

篇1: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质就是改变旧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即转变教师由传统的关注“教”彻底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转变学生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从9月初进行了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们首先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学、导交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为主,“导”为主线。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学,积极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导读单、导学方案、问题训练单,提供必备的参考资料,学习辅助工具,如词典、字典等。教师要有一套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关键是备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教师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应该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都要了如指掌。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怎样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备课的重要细节内容。

“二次备课”是这一教学模式下备课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认真进行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而后修改上课时用的导学方案。这种修改一定要淡化以往惯例形式的课,即:突破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慑服于教师权威而被动、压抑的惯例;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消化,留待课后承受负担的惯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把学生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把本应属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了作用。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不仅能帮助学困生进步,而且还促进了优绩生的提高。因为优绩生要想帮助学困生,自己就要先学好,对知识充分进行理解和内化,并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对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听,一节课45分钟,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集中精力听课。特别是有的同学好动,影响老师的讲课,老师批评或用其他的办法惩罚学生,很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实行新的教学方式后,大大减少了老师的讲授时间,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老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提供了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2: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

(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教法学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法和学法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

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荷花》、《黄山奇石》、《圆明园的毁灭》、《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操作要领:首先,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引领学生探究的能反映课文“深层意蕴”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已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所以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读者的联想,适时插播有关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等,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④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教学要求: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全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即席发言,表扬小白兔爱劳动、肯吃苦,批评小灰兔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并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能吃苦的人。又如,学了《水乡歌》后学生模仿着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五月榴花红似火,装点家乡新生活„„”

操作要领:一是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为了能保证全员参与,可采取“个人准备,分组交流”的方式,并且每次只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一项,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一般说来,一年级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年级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可采取汉字加拼音的写话形式);三年级的口头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段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书面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4至6年级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习的要求应当逐年提高,操练的形式应更加多样。三是要指导学生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时,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抓背诵(或背诵全文,或背诵几段,应酌情而定)。

上述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结构、环节、步骤)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不是刻板机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具体实施时,教学步骤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学习内容浅显的课文,可将“深层体悟”与“深入感悟”合二为一;又如,学生深入感悟《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2、略读课

(1)特征及任务: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

(2)模式或步骤

①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方法: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或全班议论。

②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方法:先就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3)操作要领:一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问题开路。二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读为基础。三是要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常用的方法:①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很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精彩的马戏》中的“精彩”、《珍贵的教科书》的“珍贵”等。这些词语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或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找准并紧扣这些关键词组织教学,就可教活整篇课文。②抓住一句,串联整篇,很多文章中作者都精心安排了关键词,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如《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落花生》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等。③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如《再见了,亲人》,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教师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④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有很多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仍不可逐段串讲串问,而应该“突破一点,举一反三”。选择突破的“点”要因课而异。如《养花》一课的“趣”、《荷花》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情”、《飞夺沪定桥》一课的“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狱中联欢》一课的“对联寓意”、《第一场雪》一课的“景物特点”、《晏子使楚》一课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了这“一点”,就可突破全篇。

3、学习指导课

(1)特征与任务:这是一种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例如,很多学生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和探索性阅读,有的不会朗读、默读,尤其不善于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准备地开设学习指导课。由此可见,学习指导课是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指导课不定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的学习理念的实践和新的学习方法的操练;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来确定具体内容。

(2)模式或步骤

①提出操练的任务,师生分头准备。这一步一般在上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作练。这是学习指导课的主要步骤,教师要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

③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

(3)操作要领:一是主题要鲜明,一次确定一个训练专题;二是操练要充分,一次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三是指导要精当,一次让学生学会一种学文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在学习指导课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①破题阅读法:就是通过分析课文题目的含义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他们就会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人物和主要事件,还自然会萌发出“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怎样去炸”、“炸得怎样”等疑问。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胳无疑是有帮助的。②根据课文特点阅读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可先帮他们掌握写法,再引领他们根据特点去学习。如学习《姐姐》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类课文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并共同探索出学习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方法(细心揣摩文章中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描写,从中了解人物的特点)。若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去学习《金色的鱼钩》等类似的课文就会觉得有路可循了。③利用课后问题阅读法:有很多课文的课后问题中,已直接告诉我们本文写了哪些事物或所写事物的顺序等,这就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这些提文去了解课文,初步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观潮》课后第二个问题: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看这一问题,对其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无疑是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可教给学生抓重点事件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抓中心句阅读法、抓过渡句段学文法,根据关键词阅读法、利用推理阅读法等。

4、课外阅读指导课(1)特征与任务: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一般每两周安排一节。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推动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300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不少于145万字。

(2)分类及步骤: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个亚类:①阅读兴趣培养课。这一类指导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其教学步骤:一是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听赏法,读赏法,读演法等)来引导学生对课外的阅读兴趣;二是情中探理,即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以上深思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②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各年级均需开设,但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具有高低层次之别。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四种能力,:一是制订和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包括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阶段性自我检查的进行等内容;二是感悟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基本要求,学会朗读和默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思考读物内容,琢磨重要词句,体验人物情感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是阅读技能的运用,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使用工具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等;四是初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打开电子书刊、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就是师生共同选几本读物或儿篇文章,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篇);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自主地读书和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包括质疑问难)。第二步:交流心得,可先分小组交流,按读物分组;然后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举行读书报告会)。第三步:总结评价,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评价,以教师点评为主。

(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可谓精品佳作、丰富多彩。尽管课文体裁各异、表现手法纷呈,可仍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能探索总结出不同类型(体裁)课文的教学规律(模式、环节、步骤),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情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部分记叙文、诗、歌、抒情散文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氛围的作用下,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可先用深沉的语调,怀念的感情,简介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后一边放哀乐,教师一边如泣如诉地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很容易通过文字来理解“向总理永别”的感人场面,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模式:《雨点》是一首诗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溏、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词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的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要设计以下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层层递进,引导初读→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凭借扳书,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运用语言。”古诗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情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的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到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我们可用以下模式: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指导诵读,体悟情感→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2,哲理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寓言、童话、成语故事,一部分文言文属此类课文。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伸延、扩展,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意义和指导作用。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要让学生理解“那个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喝不到酒”这个关键问题,从而明白“做对了,又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升华理解,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事情做好了,决不做多余的事。

教学模式:①《滥竽充数》教学模式:谈话引入,理解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感悟,揭文寓意,→畅所欲言,各抒已见。②文言短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教学模式:听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味节奏→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研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诵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形象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小说一般属于这种类型课文。

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是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雨来被敌人抓住前后的语言、行动以及雨来家乡的景物描写,(生活环境)等来丰满雨来这个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小英雄形象,理解文意深刻的主题。

教学模式:《小年闰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小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比如,让学生重点理解闰土“知识丰富”特点的教学模式: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的“详细”)→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4,观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部分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多种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多种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并能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协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要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了定点、反复、全面等观察方法,按日出的顺序观察的,从而理解”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一主题,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以轻松、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和小艇作用的广泛,描绘了异国他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文意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能使人涌动起前去浏览一番的欲望。其教学模式可设为:展示风貌,引以发读书兴趣,→对比品读,了解小艇特点→自读自悟,感受技术高超→读中填表,感受用处很多→回归全文,整体感知威尼斯。

5、事件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般的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都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一类课文,关键要使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从而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品质及文章主题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时除了弄清三要素,三环节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炸暗堡”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董存瑞的高尚品质的,弄清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板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模式:激情深入,引发阅读期待→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精读课文,体悟人物精神→总结全文,生以崇敬之情。

6,线索类课文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部分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这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苹果”这一线索,理解“传苹果”“吃苹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传的原因:大家都舍不得吃,每人吃了一小口,吃的结果;还剩下大半个苹果。这样,战友之间的阶级友爱就好理解了。

教学模式:《金色的草地》教学模式可设计为猜谜深入,营造学趣→初读感知,捕捉画趣→想象体验,享受乐趣→问答解说,凸显理趣→扩说诵读,抒发情趣→链接童真,放飞童趣。

篇3: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就是一个以人为本, 特别是课堂上关注学生表现和发展的课题。相信学生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合作, 学习质疑和探究, 是教师的共识。而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追求这一目标的策略和大智慧。他可以引领教者积极探索, 也可以提供充分创造和变通空间, 适应不同学生的情况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 让每一个教师都参与教学模式的构建, 去展示他们教学艺术的变革与创新。通过“3+1”进而引领他们发展, 让课堂的每一个行为有自身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让学生有流畅的话语权。

我校长期探索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路是:“3+l”课堂教学模式。“3”指教、学、练, “l”指评。基本理念是以教为导, 以学为主, 以练为标, 以评为辅。

教:重在引导, 教给学生方法、良好习惯;

学:学是课堂的主要内容, 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练: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是课堂的重要内容;评:是教师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 也是反馈给学生信息、激励指导的有效渠道。

“3+1”课堂教学模式是个筐, 内涵让师生一起装, 教师通过积极探究, 可以赋予它丰富内涵, 例如:不同课型、不同学科如何把握“3+1”, 其实各具特点。教师教学中应该有怎样的目标要求、时间要求、形式要求 (导学案) , 都需要广泛的探究。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怎样体现?学习方式和方法怎样向合作探究引导?练习应控制多大的量才算合理?怎样紧扣课文?怎样延伸到课外去探究和训练等,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 可以有丰富多彩的课题。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教师曾提出一节课的几个操作要点: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 教后评价反思。这些都彰显出少讲、精讲, 注重方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追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证明, “3+1”模式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洋思经验等教研成果有机衔接。同时, 它可以不断延伸和发展, 据此, 演变出学校自身符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例如:“练”既然是课堂教育的目标, 就赋予它时间要求, 对满堂灌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杜绝, 要求部分学科训练时间应达l/3, 并有难易、层次要求。“评”既然是反馈、激励的手段和渠道, 那么就提出了每节课基本有反馈和激励的评改这一硬性要求。不完成全批改, 就是没有达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显然离不开学生, 需要多种方式加以辅助。

“3+1”模式只是体现我们的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提出:允许教师多种教学模式和风格并存, 特别是对一批老教师, 我们鼓励他们创新但不刻意要求他们实施“3+1”模式。正因为我们工作中的包容性和人文关怀, 也使得这种探索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 并正逐渐展示其生命力。

篇4:英语教学课堂新模式探索

关键词:语言教学交际课堂模式形式主义创新

前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一切语言教学的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帮助语言学习者养成该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而研究语言则是语言学家和研究学者们所做的事情。对于绝大多数的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学以致用。

语言教学者应该以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的综合技能为目的,通过采用恰当的方式和途径来实现。但现实的语言教学活动存在诸多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的实现。笔者就旨在探索一条新的途径,试图解决现存的问题,更好地帮助语言教学者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一、目前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语言教学绝大多数的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完成上级教育部门所规定的教材内容的教学工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各级教师疲于奔命;而同时为了响应一些先进教育理论的号召,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辛勤的园丁们又绞尽脑汁地构想出了许多课堂模式,如听力课怎么上,口语课又该如何,阅读课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这些想法而相应的将不同内容的课制定了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奋斗于一线的教师们确实很辛苦,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总是不如人意。这其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经过认真思索与探讨,发现这些问题最为严重的体现在下列方面:

1.注重形式主义。凡是注重形式的东西都会缺乏变化,而一成不变的东西总会因缺乏吸引力而让人厌烦。当一个事物对人没有吸引力时,此人对该事物也就没有兴趣。

2.内容较为固定。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事实上我们的教学宗旨或意图也并不在这些教学内容上,只是利用这些内容来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但绝大多数的教师只会围绕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采用下列相关的课堂模式来展开他们的教学计划。

不良后果

1.形式呆板,缺乏趣味性。枯燥无谓的教学内容加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岂能不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纵有万丈热情也会被磨灭掉!而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是消极被动的。

2.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当教学内容被固定后,教学活动必定围绕完成该内容来展开,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其它一切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都只是形式。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与需要,调动他们的热情与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与追求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需求。如果偏离了这一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都只是纸上谈兵,在现实教学中都没有意义。

3.扼制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一旦语言教师受制于固定的教学内容与单调的课堂模式,他们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老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学得好;另一方面,学生厌倦了那种固定模式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对学习毫无兴趣更没激情,在课堂上变得消极被动。这样师生双方的期望与现实都存在巨大的差距,久而久之,师生关系逐渐僵化,这既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形式教育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意,不利于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也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既然目前的教学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我们就该进行改革。要避免上述问题就要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们脱离俗套,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组建自由开放式的课堂,做到课无定型,教学内容以学生的表达需要为中心,激发他们的情感,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并努力创新。

三、实施途径

自由开放式的课堂并不是打乱仗。这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要求较之固定模式的课堂要高得多:教师一是主导,二要自行设计科学实际的教学内容;既要学生主动学,还要保证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1.构想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每一节课要做些什么事情、要收到哪些效益,教师必须提前有个预案。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巧妙设计基本流程。如基本词汇与基础句型,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基本内容展开联想,然后将所想付诸文字,用于交流,在交流当中相互学习。

2.主导、监控与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与指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监控全局,在活动中适时调整或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有意引进学习内容,如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与句法,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与巩固。

3.总结与评估。谁都无法准确地预测在这种自由开放式的课堂中学生会随兴提出哪些问题。而且,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过程中也有来不及记录的时候。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及时的总结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总结既让学生对该课堂所学清楚明了,同时也可充当一次及时的复习与巩固。而作为教师,这并不意味着该课堂的结束。教师必须在课后及时写下书面总结,并对该课堂进行反思,对后期的课进行必要的调整。另外还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定期的检测与评估。

四、结语

篇5: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教师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有三:

一、课时紧任务重,特别是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只有四、五课时,而教材每单元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却有很多;

二、教材变动频繁,教师必须尽快适应和熟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要求相应较高。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不,应当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引入,再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投向了这一新的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来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指导思想与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获得知识从表面看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实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学习媒体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谓“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还强调“协作”、“会话”,即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任务,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在这一点上,高中语文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这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不谋而合。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的研究,无疑将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更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从而对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根据这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课题组成员在高中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导读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一高二

教学内容: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它也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目标:

第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通过筛选与整理已掌握的相关信息或已知相关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内容,并逐步形成建构链条;

第二,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以导读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一个档案管理员。实验初期阶段,教师对班级学习者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建立分析档案。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时的作业反馈、知识能力测试、学习者的周记、作文、课堂学习反映出来的学习动态等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内容,而这种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肯定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必须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前期对学生的分析与观察、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为第二步骤的实施提供了分析基础。(2)教师是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导读模式的探索,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所以以导读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建构过程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高一年级下学期,由教师提出建议,成立导读小组。导读小组最初是自由组合,而后由教师根据第一学期“学习能力档案分析”提出调配建议,重新确立小组成员,人数为4——5人。学期初,导读小组在对语文教材浏览后,确定导读对象,即每一个导读小组认领一篇课文为导读篇目。由科代表汇总上报教师,再由教师列出学期导读计划。导读小组在导读之前与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导读实施方案,这样,教师就与导读小组共形成了一个备课小组。在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学生也对学习目标、重难点有了明确地认识。

(3)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肯定有新知识的介入,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判断,使得学生的意义建构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教学,教学目标都是教师确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出现,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教师在单元教学前明确单元学习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指导各导读小组注重篇目之间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链接。由各导读小组依据协作分工,讨论确定篇目学习目标及步骤,教师对目标及步骤的科学性予以判断指导。实验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很切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阅读步骤操作性也较强。在导读小组指导下完成的阅读更能反映学生阅读习惯,更能突出学生对学法的探究。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情境的差异、所选篇目的差异等客观影响,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基础差异,意义建构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所以,单纯以传统课程考试去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

(2)对意义建构形成的差异调整措施有限。导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意义建构的空间相对狭小,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导读机会,导读还只限于篇章学习,没有摸索出全方位的导读方法。这样,意义建构表现出的差异调整的空间就很小,而且共性的问题较少,所以表现出的是教师指导有余,而调整修正不足。意义建构中,某些学习者的差异会越拉越大。

二、支架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理论依据: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完成自己的建构,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教学步骤: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复习以往习得的知识,为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自主构建准备条件,搭建攀登的支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从研究诗歌意象意境入手,引领学生情感介入。

(3)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达到使学生在概念框架中自主攀登。在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将要研究的诗歌类别,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资料搜索,自主研习。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对各类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在交流成果的基础上,归纳诗歌鉴赏中的共通的研究步骤及方法并由参与研究的同学自评、互评,总结此次学习的经验。

教学评价:

(1)由于诗歌鉴赏的开放性,也由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本质及建构结果差异性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的只是鉴赏诗作的一般步骤、方法。而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作品所产生的联想、想象会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于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会见仁见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客观的综合分析能力。(2)本次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诗歌以其凝炼性、形象性、多义性而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其多义性使得以往诗歌教学往往陷入一种纷争状态,难以获得令众人一致信服的结论,因而也就使得诗歌鉴赏成为一种经验性的就诗(具体诗作)论诗(具体诗作),而缺乏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而建构主义这一新型学习理论的引入最终改变了这一由教师一语定乾坤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最终建构起极具操作性、可行性的鉴赏方法。

三、情境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写作教学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即看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进入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如在材料作文时播放《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中的有关内容,形象地再现他们学习生活和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明确要求,即,使学生理清思路,消除模糊认识,如探究材料作文寻求切入点的几种方法、材料作文应注意的问题等;

(3)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整理文字并录入,教师在此过程中则通过网络“学习视察”功能,逐一浏览,发现问题;

(4)指导学习,即教师通过网络的“人机对话”与发现问题的学生做个别引导,也可中止练习,对典型问题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做案例讲析;

(5)协作学习,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交流、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堂写作训练的意义建构;

(6)效果评价,即对学习得与失的思考和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学生学习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教学评价:

(1)情境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的参与意识,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变成了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

(2)情境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鼓励他们与同伴们讨论、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和最佳途径,让学生认识到交流的好处、合作的可贵。

(3)情境式教学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由于情境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与自己,并做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了自我调控的能力。

综合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则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篇6: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问题提出

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得到进一步快速发展,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来支撑。然而,我国在人才结构上严重失衡,从事生产一线的合格专业技术的“蓝领”、“灰领

”工人奇缺。同时,由于我们中职学校依靠传统的“重知轻情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所培养出的知识型人才,难以适应新型工业化道路背景下的社会要求,致使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相对比较落后。因此,构建我国中职学校新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为此,我们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①为目标,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归纳出了“三步二议”课堂教学模式。又针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未能受到普遍重视,导致教学的种种失衡,使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影响现代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现状,我们又结合情感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三步二议” 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情感教学,通过实践形成了“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它为情感教学的实施找到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模式,从而为各学科教学在情感纬度上的探索提供了范例,系统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及其理论依据

1、模式界定

“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关键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遵循“呈现个案——知识探究(一议)——应用迁移(二议)”的教学程序,运用多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进行情感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策略体系。其中,“呈现个案”环节要求教师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所设计的个案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知识探究”环节要求教师在个案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归纳,从而得出新知,在该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合作、协调、体验等情感体验,充分地发挥“一议”的作用;“应用迁移”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得新知进行应用,并设计问题进行再讨论,使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产生正迁移,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以情优教原则,使“二议”在“一议”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2、理论依据

⑴行为导向教学法相关理论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界归纳出来的先进教学经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其学习方法应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教学目标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应由传统的主导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主持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任务与传统意义上教师任务不同,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主持人主持学习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据此,它为“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强调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呈现个案——知识探究——应用迁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该教学模式只是把“传授知识”作为学习的载体,而更重要的是在于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究,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产生不再神秘,使知识的应用、迁移不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

⑵情感教学心理学相关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使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体验呢?以往我们缺乏对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系统研究而导致对这个结论缺乏理论依据,但经过心理学家的努力,情感心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情感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对认知具有一系列的影响,如情感能影响认知的选择性、积极性,情感能导致认知优化,情感可促进认知深化,情感有利于认知内化,情感能增进认知传递,另外,情感对于学生的道德认知、身体素质发展和情感素质本身的发展等方面也具有促进作用。情感教学心理学认为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它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注重情感教学的本身,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另外,情感教学不仅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这正是“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依据。在“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兴奋点”和平等的对话环境,通过以情施教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3、教学目标

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化带来社会体系、经济体系、教育体系在未来社会中的变化越来越快,作为人的能力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要求学生具备新的能力,即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

性能力和方法能力,而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与方法能力意味着学生有能力适应社会的变化。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教师就应该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独立地收集信息,教会学生独立处理问题,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等,这正是“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

4、操作程序

⑴呈现个案,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就本堂课内容设计一个有趣味性的、有实用性的个案,为教学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在个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如在课前进行收集、调查相关信息等。在个案材料中,应包含本课题要学习的知识,个案的内容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阅读材料等。

⑵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得出新知

在个案学习后,教师提出问题(议题一)让学生分团队进行讨论、探究。之后,由各组学生展示本组探究成果,成果可以是手工作品,也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言等。最后,经教师引导、补充,师生一起从个案中归纳出知识。

⑶知识应用,师生互动,实践迁移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或任务,由学生单独或分团队进行思考、调查、讨论、动手,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变式练习或实践操作。之后,教师再次提出深一层的问题(议题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促使知识的迁移,从而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并从中掌握其应用的范围、途径、方法等规律。

根据以上程序,得出如下“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三、“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

1、适用范围

从“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学模式适宜于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教学,而不宜于陈述知识。该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比较广,中职学科中的专业性学科和基础性学科均可应用,相对而言,像数学之类的课程操作较难,因为在个案的提出上难度比其它学科要难,但如果用好了,效果会很好。在文科方面和专业课方面,“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使用比较适宜。当然,并非每堂专业课和基础课都适用,教师应善于把握。

2、“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使用的前提条件

⑴合适的内容

在使用“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时,其教学内容应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能创设情境的个案;二是该个案具有可归纳性,能从中归纳出“知识”;三是从个案中归纳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拓宽度,即该知识可再次提升或可拓宽到其它教育教学领域。

⑵和谐的环境

课堂教学的环境首先在教室,教室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碰撞的场所,我们在教室的布置上应充分展现和谐、活泼的气氛,如课桌的摆放,我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马蹄式、长桌式、分块式等等,打破以往单一的突出讲台、突出教师权威的摆放方式。

好的物质环境有了,关键还在于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对于课堂而言,它是一个微型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所以,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努力把自己定位为学生认知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观念,同时,在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方面也应有意识地渗透合作意识等人文精神,以创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四、“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举例

课题一:读后感和观后感(语文)

㈠呈现个案

[教师]许多诗人经常对身边的事、物有感而发,写出许多优美的诗词。下面这篇诗便是其中之一。

[投影]王国维的诗——《读史二十首》之一

[提问]读了这首诗,同学们会产生什么感受呢?

[学生分团队讨论,代表发言]

[投影]例文:虞丹的《读诗有感》。

[提问]这篇读后感写得如何?

[师生]学生分团队讨论,再由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1、思路清晰:引(引出问题)——析(阐释、分析问题)——联(问题的联想)——结(小结,深化主题)。

2、论点鲜明:“照我看,开放政策将与地球同寿。”

3、论据充分:引述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材料,联系实际。

4、表达正确:以议论为主,叙述为辅,有感而发。

㈡讨论探究,得出新知

[提出议题一]

1、什么是读后感?

2、写读后感应该有哪些步骤?(提示:构思——写作)

[学生分团队讨论、探索](教师巡视,给予引导)

[教师]什么是读后感?(在各团队代表发言后,进行归纳)

[投影知识]读后感的概念。

[教师]第二个问题呢?(由各团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投影知识]读后感写作的步骤:

□构思:1、感悟内涵(引、析);2、联系实际(联);3、现实意义(结)。

□写作:1、写作提纲;2、正式写作。

[教师]简单讲述读后感的几种写作形式。

㈢应用新知,寻求意义

[教师]读后感是人们读书之后由感而发,那么看了一幅画、一部电影、一场展览……

之后而由感而发的,那就是观后感。

[练习]投影《新龟兔赛跑》中的前三幅画,要求学生分团队完成观后感的写作提纲,并绘制第四幅画面来表达其观点。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展示第四幅画和写作提纲,并作简要讲演。

[温馨提示]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的“蓝领”、“灰领”阶层即实用性技术人才,而非作家,因此要强调“想”而非“作”。

[提出议题二]读后感、观后感对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到底有何现实意义(上课有感)?

[学生]大脑风暴,并在小彩色纸上写关键词,表达其观点。

[教师小结议题]分类粘贴小彩色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形成:读了一篇文章、看了一个动作、听了一句话……等身边发生的事和物,都可从中感悟内涵、联系实际,从而引导自己或集体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从意识上引导学生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创新力的发展。

[布置作业]一则笑话《早知如此,又何必爬起来》,要求写读后感。

课题二:统计图(统计技术)

㈠呈现个案,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展示]苹果、桃子、梨、杨梅

[提问]同学们对水果各有所好,假如你是一位水果店老板,你在进货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它们的销量究竟会怎样。该如何去了解市场需求呢?

[学生]作市场调查。

[教师]很好,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小型的市场调查吧。现老师发给每一位同学一张小纸条(完全相同),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纸条上写上四种水果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名称。写好后交给老师。

[设问]这么多纸条,我们该怎样整理呢?

[学生]先分类或一张一张计数……

[教师]我们就来先分类试试,请两位同学上来帮老师整理一下,把这此纸条分成四堆。(两学生分类)

[教师]感谢两位同学的帮助。现老师在展示板上画一条水平线,再请二位同学将同类纸条在线上一张一张叠放,在纸条的下方写上水果名称。(两位同学张贴,结果见图1)

[教师]如果我们把水平线作为横坐标,在图上添上纵坐标,并以一张纸的高度为一个单位标以刻度,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统计图——柱形图(见图2)。该图使我们班同学喜欢这四种水果的人数一目了然。(板书课题)

图1 分类记数

图2 建立统计柱形图

㈡讨论探究,得出新知

[提出议题一]什么是统计图?绘制统计图应该有哪些步骤?

[学生分团队讨论、探索](教师巡视,给予指点)

[教师]经过各团队讨论,我们看看各团队有什么成果?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各团队代表发言后,给予归纳)

[板书知识]统计图概念。

[教师]第二个问题呢?(由各团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板书知识]绘制统计图的步骤:1、收集信息;2、分类;3、计数;4、画图。

[教师]刚才所画统计图叫做柱形图,除了柱形图之外,还有饼形图、折线图等等。下面向大家展示各种统计图。

[展示]饼形图、折线图(中国移动通信话费结构饼形统计图、温州市2000~2003年GDP折线图)。

㈢应用新知,得出规律

[练习]利用引例中的有关数据绘制饼形图、折线图。

[学生作品展示、赏析]

[提出议题二]饼形图、折线图和柱形图的绘制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时候用饼形图好?什么时候用折线图好?什么时候用柱形图好?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议题]归纳总结出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种类及应用场合。

[布置作业]某一冰箱制造厂,根据市场调查得知:用户对某一品种的冰箱的“冷冻箱”和“冷存箱”的体积比例不满意。如果你是该厂的设计人员,你将如何设计“市场调查策划书”?根据“策划书”去实际调查,并写一份“调查报告”。

*说明:本次作业中的佳作,将作为下堂课——《如何收集正确信息?》的个案使用。

课题三:零件测绘(机械制图)

㈠呈现个案,激发兴趣

[展示] 一根已断裂的机用台虎钳螺杆。

[提问]一机用台虎钳螺杆发生断裂,而市场上一时难以购买到,在这种情况下根据

你的专业知识,讲讲解决方法。

[师生]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出解决方法:

1、零件测绘;

2、零件加工。

[教师]点出课题“零件测绘”,并加以过渡说明,引出绘制螺杆草图。

[提示]螺杆属于轴类零件, 要表达清楚轴类零件,一般用一个视图和几个断面图、局部放大图、局部剖视图即可。

[学生]分析螺杆,互相讨论,并由1-2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草图。

[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㈡讨论探究,得出知识

[提出议题一] 绘制零件草图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学生分团队讨论、探索,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投影知识]绘制零件草图的方法和步骤:

1、在图纸上画出主视图的对称中心线和作图基线;

2、以目测比例画出零件的内、外结构形状;

3、选定尺寸基准,画尺寸界线、尺寸线和箭头;

4、逐个测量,注写尺寸,并注写技术要求和标题栏。

㈢应用新知,得出规律

[教师]布置测绘任务,宣布比赛程序。

[学生]各队派代表抽签,决定各队选择零件的先后次序,并根据自我愿望按序选择难

易程度不同的零件。

[提示]测绘尺寸是零件测绘过程中必要的步骤,零件上全部尺寸的测量应集中进行,以便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遗漏。切忌边画尺寸线,边测量,边标注尺寸。

[学生分组测绘](教师巡视,给予指点)

[教师] 测绘完毕后,宣布展示须知。

[学生展示]学生代表借助教师利用造型软件制作的三维立体图进行展示,展示后他组

可以评价,教师加以补充。

[评优] 集体亮分,评出优胜队。

[提出议题二]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学生分团队讨论、探索,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得出。

[投影知识]零件测绘的方法和步骤:

1、了解与分析测绘对象;

2、拟定零件的表达方案;

3、绘制零件草图;

4、绘制零件工作图。

[提示] 发“实际零件测绘的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将草图绘制成工作图,并阅读理解“实际零件测绘的注意事项”。

五、实施“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1、灵活与其它教学模式结合。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内容,教师要按需选择最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最优化,千万不可生搬硬套。

2、教师培训要更进。“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并要求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因为教师要有尽可能多的课堂教学的预想。

3、教材改革要跟进。实施“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时,个案的提出要求能切合实际,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如果将教材编写成相类似的形式,并在教材中渗透情感因素,教师操作起来相对就较为容易。

4、灵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单靠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我们要充分、合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技术来提高其教学效率。

5、“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虽适宜于大班教学,但更适宜于小班教学,在小班教学过程中更能展现他独特的魅力。

六、结束语

“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行为导向教学法和情感教学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我们于2003学年第一学期末就“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随机抽样的100名学生中,有81名学生表示喜欢这样的上课形式,有11名学生认为无所谓,有8名学生表示反对;在随机抽样的40名教师中,有31位教师表示欢迎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有9位教师表示不欢迎这样的教学形式,因为这样太消耗人的精力、太消耗时间,班级人数过多,也达不到教学目标。通过调查,绝大数教师及学生对“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是持肯定态度,拿调查表中一位学生的话来讲“以前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较难激起我们的学习兴趣,听着听着就睡着了,而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发言,提高了同学们的说话能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超乎想象,如上述的实例(课题)一中,学生对龟兔赛跑的想象,超乎老师原来的设想。多组学生代表虽都以“竞合”为主题阐述龟兔赛跑的故事,但设置的情境各有各的创意,特别是其中一组,感悟点与其他组不同,而是以竞争的公正性为主题阐述整个故事。这些结果都说明“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推广价值的,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实施“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是当前中职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三步二议”情感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出能为此作出应有的贡献。

①关键能力(Schlusse LgualifiKation)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师德演讲稿:爱与责任与师德演讲稿: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下一篇:自动化专业英语学习心得(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