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2024-05-15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共8篇)

篇1: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苏科版物理

[课题名称]: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和查阅打捞中山舰的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和学具]: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教学

1、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用心

爱心

专心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4)由公式F浮=ρ水g(V2-V1)计算小瓶所受的浮力,并将数据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相应的位置。

(5)改变小瓶中配重的数量,使小瓶处于下沉状态。用测力计测出其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用测V排算也可)并填入表格。

(6)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当物体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浮沉的条件。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上述结论作出评价后进一步思考1:除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体积使物体浮沉外,另外有什么方法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通过观察的鸡蛋在盐水中上浮的实验得出:还能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思考2: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这种状态叫悬浮。

3.生活物理社会

4.总结。

三、巩固练习课时作业本

四、布置作业 物理学习指导用书

五、板书设计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篇2: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主备人: 张淑 辅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能用浮沉条件解释简单的问题。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工作原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浮沉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人对浮沉条件的应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对浮沉条件的理解。【教学难点】 沉浮条件的应用。【教学准备】

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牙膏皮、密度计、潜水艇模型。【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和分析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 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先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后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漂浮在水面上。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浮沉现象。

师:对于这些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请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盖子的小瓶、盛水的烧杯),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

验证猜想。

请两组同学讲清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证据填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情况中小瓶向什么方向运动?它受哪两个力的作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如何?

学生归纳小结:(多媒体展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迷你小实验:按教材第132页图7-29实验,将蜡块、橡皮、瓶塞、鸡蛋等放入杯中,观察它们分别位于哪一层液面上?你能说出原因吗?能用物质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媒体展示)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师:沉浮条件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31-132页的内容。

1、密度计:

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密度计的了解? 演示实验:用密度计测水、盐水的密度。

师: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还是漂浮状态?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分析:F浮=G计 ρ液= F浮∕ɡV排= F浮∕ɡV浸 浸入液体中越深,排开的液体越多,液体的密度越小。

2、盐水选种:

师: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盐水选种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地挑选种子的方法。如何利用盐水来选种子?请同学们说一说。

师:为什么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3、潜水艇:

演示实验:利用潜水艇模型来演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或用课件展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师: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下潜的?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学生归纳总结:

潜水艇的原理: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的。

4、“孔明灯”和热气球:

利用浮力升空的,在气囊中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你煮过饺子吗?生饺下锅先沉入水底,煮熟后就上浮,凉了后又沉入水底,为什么?

2、一条船从河里进入海水中,受到的浮力变化吗?船舷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3、如何测定血液的密度? 〔新课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的原理

2、盐水选种的原理

3、潜水艇的原理

4、“孔明灯”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三、随堂练评

1、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在水面外,求此木块的密度?

2、烧杯中有一冰块副在水面上,假如冰全部熔化成水,那么水面将()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课外作业]

篇3:《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例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 过程目标:通过探究与分析、交流与合作, 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科学探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材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为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可引导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三、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多媒体、自制浮沉子、自制潜水艇模型、鸡蛋、盐、大烧杯、水槽。学生实验用:苹果、蜡烛、带盖小玻璃瓶 (内有重物) 、螺帽、气球、铁皮、鸡蛋、盐、大烧杯、水槽。

四、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浮沉子”:念“下沉”小瓶听话地下沉, 念“上浮”小瓶听话地上浮。

这一表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学习留下悬念。

2. 学生活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1) 先让学生试一试:将桌上的小物品浸没在水中, 松手后, 看它们将如何运动?然后汇报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议一议, 做一做:能不能使沉下的物体浮上来?或者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以空瓶、带铁夹的气球、铝皮为例, 让学生讨论, 比比谁的方法好, 再做一做。学生做好后, 汇报方法, 并上台演示。对成功的给予表扬,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设计的方法可能有:瓶中加水, 下沉, 改变了重力;气球吹气, 上浮, 改变了浮力;将铁皮做成空心, 浮在水面上, 改变了浮力。

出示沉在杯底的鸡蛋, 提问:谁能将它浮起来呢?学生实验, 加盐, 改变了液体的密度, 从而改变了浮力。由此学生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是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共同决定的。

3. 指导学生演示

由前面鸡蛋浮在盐水上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 并画鸡蛋的受力示意图。我们把这样的平衡位置叫做什么呢?学生肯定会说出漂浮。

教师演示加水后, 鸡蛋由漂浮变为悬浮 (因为此处学生实验难把握, 所以由教师演示) , 当出现悬浮时, 学生感到很惊讶, 此时让学生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 并画受力示意图, 引导其他学生评判、讨论更正。此时要注意与漂浮对比, 鸡蛋仍处于平衡位置, 浮力=重力, 重力不变, 浮力不变。

教师边说边投影: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称为悬浮。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悬浮和漂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受平衡力, 浮力=重力。

不同点:漂浮V排<V物, 悬浮时V排=V物。

接着再让学生猜想:若再加水, 蛋会怎样?教师演示鸡蛋下沉, 学生画受力图。

最后让学生回顾, 刚才加盐是鸡蛋上浮, 鸡蛋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如何?学生画图。

4.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 出示轮船图片

教师举起做成空心的铝皮提问,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回答:轮船是采用空心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 从而漂浮在液面上的。例题巩固。

(2) 出示浮筒打捞沉船图片

刚才的轮船如果真的沉入水底, 那就得打捞沉船。你知道浮筒是如何把沉船打捞上来的吗?播放打捞沉船的视频, 让学生了解打捞沉船的原理。

(3) 出示潜水艇图片

轮船不能浸没在水里, 有没有一种工具可在水里自由航行呢?学生回答:潜水艇。学生看书并动手实验体会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来实现浮沉的?再请学生上台演示下沉、上浮, 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篇4:《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例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过程目标:通过探究与分析、交流与合作,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科学探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材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为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可引导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三、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多媒体、自制浮沉子、自制潜水艇模型、鸡蛋、盐、大烧杯、水槽。学生实验用:苹果、蜡烛、带盖小玻璃瓶(内有重物)、螺帽、气球、铁皮、鸡蛋、盐、大烧杯、水槽。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魔术表演“浮沉子”:念“下沉”小瓶听话地下沉,念“上浮”小瓶听话地上浮。

这一表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留下悬念。

2.学生活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1)先让学生试一试:将桌上的小物品浸没在水中,松手后,看它们将如何运动?然后汇报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议一议,做一做:能不能使沉下的物体浮上来?或者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以空瓶、带铁夹的气球、铝皮为例,让学生讨论,比比谁的方法好,再做一做。学生做好后,汇报方法,并上台演示。对成功的给予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生设计的方法可能有:瓶中加水,下沉,改变了重力;气球吹气,上浮,改变了浮力;将铁皮做成空心,浮在水面上,改变了浮力。

出示沉在杯底的鸡蛋,提问:谁能将它浮起来呢?学生实验,加盐,改变了液体的密度,从而改变了浮力。由此学生归纳得出:物体的浮沉是由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共同决定的。

3.指导学生演示

由前面鸡蛋浮在盐水上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画鸡蛋的受力示意图。我们把这样的平衡位置叫做什么呢?学生肯定会说出漂浮。

教师演示加水后,鸡蛋由漂浮变为悬浮(因为此处学生实验难把握,所以由教师演示),当出现悬浮时,学生感到很惊讶,此时让学生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并画受力示意图,引导其他学生评判、讨论更正。此时要注意与漂浮对比,鸡蛋仍处于平衡位置,浮力=重力,重力不变,浮力不变。

教师边说边投影: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悬浮。接着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悬浮和漂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受平衡力,浮力=重力。

不同点:漂浮V排

接着再让学生猜想:若再加水,蛋会怎样?教师演示鸡蛋下沉,学生画受力图。

最后让学生回顾,刚才加盐是鸡蛋上浮,鸡蛋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如何?学生画图。

4.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出示轮船图片

教师举起做成空心的铝皮提问,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回答:轮船是采用空心法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从而漂浮在液面上的。例题巩固。

(2)出示浮筒打捞沉船图片

刚才的轮船如果真的沉入水底,那就得打捞沉船。你知道浮筒是如何把沉船打捞上来的吗?播放打捞沉船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打捞沉船的原理。

(3)出示潜水艇图片

轮船不能浸没在水里,有没有一种工具可在水里自由航行呢?学生回答:潜水艇。学生看书并动手实验体会潜水艇是靠改变什么来实现浮沉的?再请学生上台演示下沉、上浮,并分析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物理概念的形成及理解,教学中学做结合,突出方法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趣,效果较好。

篇5: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 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三)准备知识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学过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器材准备

1.浮沉子(矿泉水瓶子+口服液瓶子)

浮沉子选用透明的口服液瓶子做,底部(瓶口)绕金属丝,使其在清水中仅露出顶部,放进矿泉水瓶子(材料太单薄的瓶子不行)里,大瓶里水要九成以上满。实验器具保证学生能清晰见到:挤压矿泉水瓶子,水进入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下沉;放手后,水流出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上浮,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2.大烧杯;橡皮泥小船+围棋子 已经干了的橡皮泥很难捏成小船。3.玻璃瓶+铁钉

放的铁钉要让玻璃瓶刚好下沉,不宜过多。盐1包。4.热气球

食品保鲜袋用三个铁架台撑开,底下用酒精灯加热,几秒种就能见到保鲜袋升空。

(五)教学流程 引入

情景: 学生操作并观察“浮沉子”的下沉与上浮,初步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生活动1:大烧杯盛半杯水,用相同质量橡皮泥制作一小船,放水上,往小船里一个一个加围棋子,比谁做的小船放的围棋子最多(观察小船的沉没)。思考一:船为什么会沉下去?

思考二:两只质量相同、大小不一的船,载重一样时,为什么小船沉下去,而大船却没有沉下去?

讨论得出1。物体的下沉条件。F浮 < G物

学生活动2:让下沉的小瓶子浮起来。方法1:打开瓶盖,取出瓶子里的铁钉。方法2:往水里加盐。(有些瓶子能浮起来,有些瓶子则不能)学生实验后,引导学生得出2。物体的上浮条件。F浮 > G物

观看实验录像:随围棋子的增多,小船吃水深度增加,以致最后沉没。进一步分析小瓶和小船漂浮时的受力情况,得到3。物体漂浮条件。F浮 = G物

教师演示:小瓶悬浮的实验。得到4。物体悬浮条件。F浮 = G物

二.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再一次观察“浮沉子”的实验,巩固物体的浮沉现象及对应的浮沉条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1.使物体上浮的方法 减少物体所受的重力;

增加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是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可以是增大液体的密度。2.使物体下沉的方法

与使物体上浮的方法相反。增大物体所受的重力;

减小物体所受的浮力,可以是减小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可以是减小液体的密度。三.应用

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潜水艇的浮沉,汤团的浮沉等。1.潜水艇的浮沉录像(潜水艇上浮时,可见到有海水排出)+动画(改变水箱中水的多少);鱼的沉浮(改变鱼膘的体积)。

2.生的汤团沉到锅底,煮熟后汤团会浮起来。熟汤团盛到碗里,过一会又会沉下去。3.演示热气球上升实验。热空气使气球体积膨胀,使气球内气体的密度减小,浮力大于重力,气球升空。在气体中也存在浮沉现象。四.小结、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1.重视物理教学的三个要点:(1)认识物理现象;(2)寻找对应的物理规律;(3)学习规律的应用(在包括生活生产上应用及解题)。第一点是基础,现象不清楚,谈不上找规律。实验观察是认识物理现象的主要手段。第三点是目的,学习规律是为了应用规律。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有利于更深刻理解规律。应用于解题,也有利于深刻理解规律,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设计了多个简单有效的学生实验,通过动手、观察、结合二力平衡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进行分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学生能清楚的认识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接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重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内心的体验,较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篇6:五、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设计

——物体沉浮条件的实验探究课例

【进入情境 观察思考】

一块铁块与一块木块分别放入水中,学生观察。

教师:观察了上述的实验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为什么铁块下沉,而木块上浮”)

(学生可能回答:铁块比木块重的缘故)说明:

就象《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探究教例中所提到的一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体沉浮条件的判别的标准是根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更要将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的观念与想法纠正过来,故本教例的引入部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这种“生活经验”开头,是有一石二鸟之功效的。【确定矛盾 提出问题】

上述的情境设置虽很简单,但能为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物体的沉浮条件与什么因素有关(或由什么因素决定)。【全面分析 确定假说】

1.上述的这种观察正确吗?你能思考并设计一个问题对上述的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吗?

(学生可能想到有下列设计思想的证伪例子:将一枚大头针与一大木块同时放入盛水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后提问:上面的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

让学生对学生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与方法,它能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反思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元认知能力。

2.很明显,上述的实验方案证明了学生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时学生很可能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明:物体沉浮的条件由物体的密度决定,铁块密度比木块大,则物体能上浮。

3.教师:上述的观点正确吗?同学们能否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或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或证伪呢?

(对于生活中的例子,可能有学生会提出:一块钢板,将它投入水中时,钢板肯定会下沉,但将此钢板造成轮船后投入到水面上,则轮船会漂浮于水面上,为什么呢?)

(对于实验,可能学生会想到:同一块铝板放入水面上,铝板下沉,但将此铝板制成一盒状物,则铝板会漂浮。)说明:

以不但假说、猜想、被证实可证伪,再假说、猜想、被证实、证伪,这种方式对学生错误观点的改正,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重要的探究过程。

4.引导学生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分析:

提出假说:物体的沉浮条件可能是由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来共同决定。说明:

若从理性方面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则学生对物体沉浮条件假说的提出是比较容易的,特别是在学生有了与前面日常生活经验的矛盾思维冲突的结果后。【制定计划 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2. 学生分析可能有几种情况:F浮>G物(F浮代表物体受到的浮力,G物代表物体受到的重力)

F浮= G物 F浮<G物

3. 把物理量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变量:

(1)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可直接操作的量吗?

学生思考回答(物体在液体在受到的浮力是不可直接操作的,所以上述的有关F浮与G物的比较必须经过转化)

(2)要求学生分别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公式推导:

F浮=ρ液gV排,G物=m物 g=ρ

gV物

(3)上述的三种情况可以转化为比较ρ液与ρ物:(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浸没于液体中,物体必须是实心物体)

当ρ液>ρ物

当ρ液=ρ物 当ρ液<ρ物 说明:

上述的推导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理性思维的探究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在本实验探究中的应用。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一个不可直接测的物理量,学生对于某一物体在某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够,(学生对物体受到的重力认识比较充分,知道用弹簧秤去称),所以必须引导学生把对物体受到的浮力认识不够的浮力与重力比较转化为比较物体与液体的密度。4.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实验仪器与材料进行分组实验。

(1)当ρ液>ρ物,选取木块投入水中;(2)当ρ液=ρ物,选取鸡蛋与盐水;(3)当ρ液<ρ物,选取铁块投入水中; 说明:

教师在上课时所提供的各种实验用品与器材,特别是液体与物体的密度必须标上密度值。还需要指出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必须先将物体浸没于液体中,且所选择的物体必须是实心的。【分析现象 解释数据】

1.每一小组所有成员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每一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进行表述:

当ρ液>ρ当ρ液=ρ物,木块上浮,最后漂浮。

物,鸡蛋在盐水在悬浮。,铁块下沉。当ρ液<ρ说明: 物

这一实验的成功率是100℅,学生对这种现象也是耳熟能详的,只不过这一实验所发生的条件还是不很熟悉。2.要求每一位学生用知识解释这种现象。【提出结论 评价预测】

1.提出结论:(前提条件是物体是实心的,且浸没于液体中)

当ρ液>ρ当ρ液=ρ物,(或F浮>G物)木块上浮,最后漂浮。

物,(或F浮= G物)鸡蛋在盐水在悬浮。,(或F浮<G物)铁块下沉。当ρ液<ρ物

2.评价预测:

(1)物价在液体中的上浮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请进行推导,并解释之。

(2)上述的结果可能应用于哪些地方? 【彼此讨论 交流结果】

学生能简单地表述此实验过程,并彼此对这一结果进行交流。

一、特点及用途:

本仪器适用于测定橡塑或类似材料密度,直接读数,省去称重和计算,使用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生产车间工艺性的密度快速测定和试验研究部门使用。

本仪器符合HG/T2782《橡胶密度测定方法直读法》以及GB1033《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要求。

二、技术参数:

试片重量:5-20克

标尺标定范围:密度0.9~2.0 分度0.01g/cm

密度2.0~2.5 分度0.02g/cm

篇7:物体的浮与沉的教案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一、引入新课

1、故事:神秘的“死海”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2、兴趣实验:浮子演示

2、新课学习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可以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设计如下图的实验来验证.

结论: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的_____力和_____力的大小.即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2.当 F浮>G 时,物体上浮

当 F浮

当 F浮=G 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状态

两个过程: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下沉 物体上浮

三个状态:

F浮=G物 F浮= G物 F浮

物体漂浮 物体悬浮 物体下沉到水底

... ... ...

想一想: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块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能否用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是上浮,下沉,悬浮还是漂浮?

上浮: 下沉:

F浮>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液>物 ∴液<物

悬浮: 漂浮:

F浮= G F浮= G

液gV排=物gV物 液gV排=物gV物

∵V排=V物 ∵V排

∴液=物 ∴液>物

浮沉条件

(1) 漂浮 F浮=G V排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液>物

(4) 下沉 F浮

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悬浮与漂浮有何不同?

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漂浮物体部分浸入。

... ... ...

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密度计是一种什么仪器?

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刻度是上

小下大,上稀下密.

2.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

3.密度计浸入液体中越深,

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大还是越小?

越小

(二)盐水选种

是沉底的种子好还是浮出水面的种子好呢? 为什么?

(3)潜水艇

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下潜、上浮、悬浮在水中的呢?

看实验

(四)热气球

热气球的升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热气球体积及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变化有关。当热气球的巨大气袋充满空气(忽略体积变化)时,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热气球内部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其外部气体的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热气球便上升了。

... ... ...

二、课堂练习

1.铁钉在水中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___重力,在完全沉没下沉过程中,铁钉受到的浮力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将其慢慢压入水中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将___,施加的压力将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F浮_____G物 ,那么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会有什么关系呢?液_____物。(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球,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间的关系应为:F甲__F乙__F丙; 它们的密度甲、乙、丙之间的关系是:甲__乙__丙。(均选填“>”“<”或“=”)

5.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

6.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的仪器,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甲__乙。(均选填“>”“<”或“=”)

三、小结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篇8: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冀军平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冀军平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从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这一现象出发,要求学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和浮力两者的关系得出浮沉条件,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浮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能运用所学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3.教学重点 :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4.教学难点 :

灵活利用浮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

大店中学

冀军平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沉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

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演示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得到结论);讨论法;归纳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说学法:

1.观察法:使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推理归纳法:使学生从物体上浮和下沉,推理得到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方法与条件。

四、教具

盛液筒、体积相同的塑料小球、清水、鸡蛋、潜艇、沉浮子、铁钉。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的军舰在海面上破浪前进的图片,启发他们思考“钢铁制造的很重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小小的一颗铁钉或者石子却要沉入水中”,创设情景,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2、探究新知

演示完实验1:将一个质量较轻的小球放入水中,它会上浮;将一个质量较 2

大店中学

冀军平

重的小球放入水中,它会下沉;通过这个实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浮沉,当浮力一定时,与重力的大小有关系。

演示实验2:展示给学生看一个沉在清水里的鸡蛋,然后开始往清水里倒浓盐水。让学生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结果学生很惊奇地发现:沉在水底的鸡蛋居然开始逐渐脱离烧杯的底部,升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悬浮了起来;接下来继续往烧杯里倒浓盐水,结果鸡蛋继续上浮,并缓缓地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漂浮在液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可以感受到:重力一定时,改变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

这两个实验的设计的目的是: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浮沉不是只取决于物体受到重力这一个力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这两个力的大小对比关系,从而使学生摆脱头脑中之前“重物下沉,轻物上浮”的错误观念,树立“重力和浮力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共同决定了物体的浮与沉”的科学认识。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来说,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应用巩固

演示潜水艇工作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 热气球:介绍热气球通过改变浮力实现浮于沉

通过潜艇、轮船由东海驶入黄浦江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浮沉现象及工具的 工作原理分析,让物理走近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物体如何实现浮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巩固教学的成果。

4.归纳总结

大店中学

冀军平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课堂检测(趁热打铁,当堂巩固,处理部分)

5.布置作业

然后布置作业。对于这节课作业的布置,我有几层考虑:(1)要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2)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物理知识点,让他们感觉学有用途,提高学习积极性。(3)能为下节课做一定准备。

6.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3)当F浮=G物时,物体悬浮(4)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浮沉条件的应用:(1)密度计(2)轮船(3)潜艇(4)热气球

六、教学评价

上一篇:免费申请办理信用卡下一篇:质量成本控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