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24-05-1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 2确定分度值?? ○ 3读数,写上单位 ○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a=ub=u总

ua+ub=u总(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u1+u2 u>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u1=u2=u3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导体?? 绝缘体??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13页图6.3-1示 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

进行新课: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61kω=1000ω 1mω=10ω

例:

(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材料 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

学生阅读:13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

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

3、变阻器: 电位器、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符号

(1)、结构:实物观察

(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作用:

(4)、使用:

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篇二:最新整理新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篇三:最新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第七章 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力(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重力(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分析实例:

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

教师介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

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

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例如:

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 的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

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

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

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

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

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

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

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

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2)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

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引导学生分析。

2、想想做做: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

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

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1、2、3、4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

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种作用力,引出—

—弹力。

二、新课教学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

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

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

(三)、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

分作课外练习。

五、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篇2: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篇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本次“日积月累”的内容是积累四条外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时很容易停留在理解和背诵上。其实, 看似“高高在上”的名人名言, 它与生活紧密相关, 应让学生感受其“亲近生活”的一面, 感受名人以及名言“灵动的语言运用”的一面, 在运用中积累, 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2.本次“趣味语文”是品读三个既有言外之意、又饶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容易停留在只是欣赏的层面。在欣赏文本的同时, 教师要拓展相关的材料, 并创造性地将其设计成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 让学生在训练中感受语言的妙趣横生, 感受语言蕴涵的魅力, 并为学生课后深化趣味语文的学习开辟出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和自由追求的领地。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一) 介绍名人, 引入名言

1.师:在第八组课文中, 我们欣赏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下面我们来认识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都是世界文学巨匠, 而且都是诗人。

2.师:认真地读一读他们的名言。

(二) 理解意思, 学会积累

1. 师:读袁隆平的事迹, 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袁隆平, 率领科研团队行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道路上。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 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 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但他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 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 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

袁隆平获得了“拯救饥饿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 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袁隆平可谓大功至伟。但这些奖励, 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 没有高下之分”, 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 稻穗比扫帚还长, 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 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生:袁隆平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谓大功至伟, 但他却是那么谦逊, 让我懂得了: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 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生:袁隆平率领科研团队努力地实现着“禾下乘凉梦”, 在这条路上同样会遇到重重挫折和失败, 但我相信这个梦一定会实现: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 西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2. 师:说一说, 你想把书中的哪句名言送给谁?为什么?

生:我想把“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这句名言送给老师, 因为老师呕心沥血地教育学生, 把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老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

生:我想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心焦, 也不要烦恼, 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 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这句名言送给我自己,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我不快乐的时候, 我要鼓励自己乐观地面对。

……

3. 师:读名言, 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 就像在和名人对话, 请大家背诵四条名言。

4. 师:本次“日积月累”中的四条名人名言只是一个引子, 你准备以后怎样摘录和积累名人名言呢?

(三) 名言创新, 名人创意

1. 师 (播放广告视频《洋河蓝色经典》) :你觉得广告词写得好吗?为什么?

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 (俄国) 普希金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 (法国) 雨果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 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洋河蓝色经典广告词

2. 师:《日积月累》中的四位外国名人, 他们也是语言运用的大师。 (师出示下面一则小故事)

有一次,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 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批评家开口道:“我是从来不给笨蛋让路的。”

“_______________。”歌德说完, 笑着退到路旁。

师:歌德说的是什么呢? (“我恰恰相反。”) 回答得多么巧妙而有趣呀,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二、“趣味语文”的教学

(一) 学习交流“趣味语文”中的三则材料

(1) 理解“言外之意”

师:《手表广告》《交通告示》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你觉得在语言表达上趣在何处, 妙在哪儿?

(2) 感受无限想象

师:《最短的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读着这句话, 你会产生哪些想象呢?

地球上怎么会只剩下一个人?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 星球碰撞, 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是去了别的星球, 还是都死了?既然地球上仅剩一个人, 那么敲门的又是谁呢?是外星人, 机器人?还是其他高智能的动物?这最后一个人是否去开门?开门后将看到什么?如果是外星人, 他们能够通过语言来沟通彼此的情感吗?……最后故事又将会怎样发展?……总之, 有一百个读者, 就会有一百个关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

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 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可以让人想象出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句的故事来。读这一句话, 我们不得不为文章的构思和创意所折服。

(二) 请你结合语境, 说说“言外之意”

(1) 肯尼亚天然动物园的“游人须知”规定:“凡向鳄鱼池内掷物者须自己负责拾回。”

“游人须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 有一回, 马克·吐温向邻居借阅一本书, 邻居说:“可以, 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 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 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 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

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娜匆匆走进教室, 习惯地用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 随手将纸团扔在地上。同学张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啊!”金娜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谢谢提醒。”随即将纸团拾起, 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桶里。

张敏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

(三) 你能将下列广告巧妙地补充完整吗

(1) 鸡饲料广告:如果“佩利纳”还没有使你的鸡下蛋, 那你的鸡___________。

(2) 印刷公司广告:除了_________, 承印一切。

(3) 黏合剂广告:它能黏合一切, 除了_______________。

(4) 加油站广告牌:假如阁下烟瘾发作, 可以在此吸烟。不过请留下地址, 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链接

篇4: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篇5: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德阳中学(405400)姓名:李 勇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电能

二、设计思想

本节是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即用两幅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为尽可能体现出“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做如下处理: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教师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器并提出思考“电能在现代社会中有那些广泛来源与应用?” 以身边的实例丰满、深化学生对电能的认识,突出科学、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通过探究发现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电能转化的现象,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并把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及时引进课堂。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如何测量家用电器的电能(课后完成),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小资料培养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本校新课程研究始于2004年9月,目标是构建具有“自主、协作、创新”等特色的课堂教学。本届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近一学期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但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学生还不是很清楚。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自主、协作、创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协作交流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从而领悟物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并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及方法上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㈡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从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各种应用来学习电能。

五、教学难点:电能表的使用

六、教学准备:

㈠教师准备:拍摄开县红花电站“水力发电”、开县白鹤电厂“火力发电”的场景,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㈡学生准备:课前利用各种条件收集整理有关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资料,记录家中电表铭牌上的信息。网上下载电能表图片,一张电费收据单。

七、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手边的一切资料,教材、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收集下面资料:①电能有哪些来源?②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哪些应用?③收集下载电能表图片。④抄下家里电能表铭牌上的信息。⑤用电缴费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校内校外相结合。) 情景引入

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如我县红花电站“水力发电”、开县白鹤电厂“火力发电”,以及风能发电、火车运煤高压输电、管道输油、等场面。师问:刚才播放的片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答:都是能源知识。(从身边的电能拓展,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知识。)

师: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导学释疑

㈠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来源与应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电能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整理好,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组的成果。

 协作交流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培养合作精神,准备在全班展示和发言。师在小组间巡看,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电能的来源和应用并板书。)来源:水力、火力、风力、太阳能、发电机、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应用:电灯—热能和光能,电风扇—动能,电视机—光能、声能,电炉—热能等。㈡电能的单位与电能的测量──电能表

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⑴电能的单位是什么?⑵电能表铭牌上的各种标注是什么含义?⑶电能表怎么读数?(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生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最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W·h=3.6×10J。

 协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能表的作用和怎样读数。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从网上下载的电能表图片拿出来,相互交流,选出一张交到讲台。(用实物投影仪放出学生电能表图片:IC卡电能表、三相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单相电子式电能表、单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智能电能表等等。)

生甲:电能表用来测量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生乙:电能表读数时的单位是度,也就是千瓦时,读数时要注意,上面所显示出来的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

生丙:电能表并不能直接显示消耗的电能,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是这一段时间前后两次电能表的读数的差。比如一周消耗的电能,应该用这个周末电能表的读数减去这个周初的读数。

师:说得很好,电能表的读数方法:一段时间内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内用去的电能。

下面我们再讨论电能表铭牌上各数据的含义。(强调指出“600r/kW·h”的含义)例:一家庭用的电能表的盘面上标有“3000r/kW·h”的字样,当只接通一盏电灯后,6min转盘转过30r,那么该电灯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投影题目并为课后探究作业做铺垫)

解析 电灯6min消耗的电能是:

6㈢1 kW·h电的作用: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组图片和数据。思考生活中浪费电的事例,如何节约用电?(打出多媒体投影,列出一组图片和数据,说明1度的电能和1J的能量各能做什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觉养成节约用电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小结拓展

1、提问式: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回家欣赏夜景,体会电能多我们的重要性。

3、科技小论文:由1度电的作用想到的„„

4、探究:回家利用电能表,钟表测量一样家用电器在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并思考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1、自主学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2、交流合作,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让学生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3、探索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自主、协作、创新” 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协作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学手段,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屏上显示为主、黑板上书写为辅的展示方法,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和动态文字,显示重要的物理知识,对学生产生感观上的刺激,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篇6: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人教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2.知道动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工具

斜面、质量不同的钢球、木块、弹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二、新课教学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

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

(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

(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那么,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演示课本图1-1所示的实验。先说明钢球把平面上的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就越多,这是因为阻碍木块运动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远说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钢球推木块前具有的动能越大。然后做同一个钢球从不同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钢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的结论;最后做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速度是相同的,从而得出: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总结:运动物体的动能,与物体质量和运动速度两个因素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提问:行驶的出租车和卡车,如出租车速度大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如出租车速度小于卡车速度,哪个动能大些?(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前一情况无法判断,后一情况是卡车的动能大)教师总结:动能由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决定,且是随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较物体的动能大小时:①当一个量相等,另一个较大时,则动能较大。②当两个量都较大时,动能亦较大。③当一个量较大,另一个量较小,则无法判断动能的大小。

最后说明: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是一个定性的粗略的比较,并不是数学上的按比例的变化。

(4)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举高的物体落下来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重锤落下来打桩,拦河坝把水位升高,水流下来可以冲动水轮机等)教师强调:如果不把重锤举高,重锤就不能把木桩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没有重力作用,铁锤就不会落下来。因此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5)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由重锤打桩得出: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高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6)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演示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并简单说明什么是弹性形变后,即引出弹性势能概念)

教师简单介绍“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教师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明了,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7)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教师讲明两点:

①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具有势能,也可以说具有机械能;物体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加在一起就是物体具有的机械能。

②物体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来衡量的。因此,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

课后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习题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滚摆下降时,它的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动能越来越_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能.滚摆上升时,它动能越来越______,重力势能越来越_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7.在只有_____能和______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是守恒的.

8.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在远地点的动能最______,势能最_____.当它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篇7: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浮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用称重法计算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同学们,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物体所受重力,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让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

生:可以用手向上托物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减小了。

对,那么这时我的手给物体的托力大小怎么计算?托力的方向呢?

生:用物重减去手施加托力后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竖直向上。

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之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把物体浸没于水中,这样示数也会减小。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水也同样给了物体一个向上的托力,那么这个托力的大小你会计算吗?方向呢?

这个力在物理学中我们就把它称作浮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浮力的概念。

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节日放飞的氢气球会浮在空中;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鸭子、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可以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等事例,你们思考过它们为什么能这样呢?

生:因为它们受到了浮力.师

物体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浮力呢?请大家自己举例子说说.学生踊跃发言: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师

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浮力的产生和方向

1.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

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教师提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

学生结论: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上的类似于人右手对乒乓球的支持力.板书: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师

下面我们以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物块为例进行探究,分析比较浸在水中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板书: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因此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知识点2

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用称重法测浮力

大家想想如何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浮力呢?

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实验方案: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F1,再将物体浸入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2,则浮力=F1-F2.教师鼓励学生,并演示实验.教师总结:这种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叫称重法。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我们知道水中的鱼儿可以自由地上浮与下沉,说明它们自身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一定有某种因素可以影响浮力的大小,请大家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图片展示和举例分析来引导学生们猜测: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死海—液体的密度;煮熟的汤圆个头大—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木块的上浮和铁块的下沉—物体的密度。

学生猜想: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深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同种液体中.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实验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乙、丙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物体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实验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变量:液体的密度相同,同一物体.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分析:根据F浮=G-F拉,两种情况所受浮力不同,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控制变量:物体的体积相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图示:

现象:两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差相同.分析: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木块浮在水面上,铁块沉入水底,所以木块受到浮力,铁块没有受到浮力

B.只有浸入水中的物体才受到浮力,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

C.空中飞行的篮球最终落回地面,因此篮球飞行时不受浮力

D.游泳时,感觉身体轻飘飘的,那是受到浮力作用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方向,掌握了用称量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浮力的实质即浮力产生的原因,还通过演示实验共同探究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我们将在今后的几节课中继续学习浮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篇8: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6年7月24日40分钟

指导专家:何闽娥 (厦门市思明区英语教研员)

陈榆 (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英语教研组长)

本堂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6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词汇课, 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 (新初三) 学生。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堂课着重关注混合式教学在课堂面授层面的操作, 旨在探索如何借助信息化成就一堂高效的英语课。首先, 以我国经典的传统故事导入, 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并设置情景、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下, 使用英语完成任务。其次, 在听力练习中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技能, 听力练习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上完成, 以便快速、直观地反馈数据;学生根据听力内容讲故事, 并在图片和关键词的辅助下记忆故事。最后, 通过记忆抢答游戏增强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另外, 讲授第二段听力材料 (第二段听力材料讲述了故事的剩余部分) 。首先, 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对四幅图片进行排序, 以此检测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这个环节可以借助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完成, 实现对学生回答情况的个性化反馈。其次, 学生根据录音填空, 完成对四幅图片的描述, 就其中的人物特点展开思考, 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 创设真实的情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用英语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高效实现课堂生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讲故事的能力是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本堂课中, 笔者设立了三个基本教学目标: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目标一:complete part of the story by filling in the key words in the blanks in the i Pad while listening;

目标二:comprehend the story listened by putting the pictures in the right order in the i Pad;

目标三: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some key words.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 用英文讲故事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 但用英文讲故事却有一定难度, 需要教师提供一些“支架”。本课堂有两个重难点需要突破: (1) to comprehend the story by filling in the key words and ordering the pictures; (2) to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四、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2 min)

1. Ss talk abou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tories they know.

(1a) Ss match the story titles with the pictures (a—d) .

Step 2:Task-introduction (2 min)

1.Ss tell the story of“Yu Gong Moves the Mountains”based on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

2. T introduces her friend in America.She wants to know the story of Yu Gong.T assigns the final task of telling the story to her friend.

Step 3:Listening (5 min)

1.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en does the story happen?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Yu Gong.)

(2) Where does it happen? (There were two mountains near Yu Gong’s house.)

(3) Besides Yu Gong, who else do you know in the story?

2.S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and find out Yu Gong’s plan to move the mountains.

Step 4:Practice—Tell the story (7 min)

Ss tell this part of the story based on the pictures and key words.

(1) Picture 1:Background of the story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 old man, Yu Gong.

(2) Picture 2:The reason for moving the mountains

He want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because it took a long time to walk to the other side.

(3) Picture 3:How to move the mountains

Yu Gong and his family decided to put the earth and stone into the sea.

Bridge:What’s the rest of the story?

Step 5:Listening (5 min)

1.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put the pictures (A—D) in the right order. (2a)

2.Ss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omplete the stories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Keys:move the earth and stone;old and weak, continue to move;kept on digging;sent two gods, take the mountains away

Step 6:Practice (6 min)

1.学生跟读, 然后自由练习和记忆。

2.游戏: (Chain Game) 学生根据图片和关键词, 一人一图接龙完成故事, 最快完成的小组获胜。

Step 7:Discussion (3 min)

What do you think of Yu Gong? (brave, wise)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Ss:I think Yu Gong is_____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

In my opinion, ___________________

Step 8:Final Task (13 min)

Group Work:Retell the story of Yu Gong.

S1:Tell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picture

S2:Tell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tory:2 pictures

S3:Tell the last part of the story:2 pictures

S4:What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What you think of Yu Gong?

五、感悟与思考

首先, 在备课过程中, 笔者曾经设计了一个使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做课前预习的环节, 但因为内容相关性不高, 就将其删掉了。针对课前预习, 笔者认为, 倘若能够使用数字化在线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 就能够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 结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 教师既可以在单元前将学习的进度和安排通过学习平台发布,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又可以将相关话题的课前讨论题、词汇等内容提前发布, 并在课前收集本班学生的学习数据,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另外, 教师可利用翼课网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进度、正确率等情况的快速知悉。笔者从中受到启发, 认为互联网时代教师需要提升分析数据的能力。例如, 如何在课堂实践中有效地应对和解决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 而不是笼统地由教师单方面进行分析;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如何将小组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尽可能地实现个性化学习……这些问题都将促使笔者不断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其次, 笔者认为,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 是教学的关键。无论是对于学习暂时领先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 笔者都期待一个让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效的课堂。在本堂课中, 每一个听力问题的呈现都有一个快捷的界面, 学生的答题、提交进度等情况一目了然。借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笔者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这在以往的课堂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次混合式教学的尝试也引发了笔者的反思。正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英语教研员张鲲老师所说, “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是使用了就可以的, 而是要真正融合进教学, 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本堂课中, 笔者并没有真正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分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还只停留在使用技术的层面。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要多反思、多实践, 真正让学生受益。

再次, 正如刘兆义老师所说, “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 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一个新的中介, 从而使学生、课程、教师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发生了变革”。在本次研修班中, 刘兆义老师在指导授课教师时常说, “我们是pioneer, 要勇于探索和尝试”。教育信息化一定是未来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我们无法抗拒。因此, 保持一种勇于学习和反思的态度尤为重要。在探索的过程中, 每一堂课不应只是教师个体的单打独斗, 而应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本次研讨课的呈现就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下的成果。从专家的面对面指导, 到区教研员、学校教研组教师共同的出谋划策, 以及整个技术团队的沟通协调, 再到现场展示, 这其中凝聚了太多人的思考和努力。笔者认为, 未来的英语教学将是逐步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 是高效的教学。

专家点评

混合式教学 (blending learning) 包括三个部分, 即自主学习、网络化学习以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课堂面授。周思思老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面授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借鉴。她的这堂听说课有两大亮点:一是她的个人专业素养非常好, 清晰、流畅的课堂语言, 端庄的教态以及积极热情的课堂活动组织都值得肯定;二是她对课型的把握非常到位。

听前既有情景的设置, 又有对学生生活、知识经验的激活, 还有丰富多样的听说活动,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每一个听力问题在呈现的时候都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方便快捷的界面的浏览, 这样的界面有播报, 有问题的解析, 还有对学生答题情况、提交进度等情况的反馈, 一目了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翼课网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教学平台, 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 要想把先进的技术手段真正融合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还需要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思考与探索。

上一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纵览:医学免疫学第二章下一篇:浅谈乡镇林业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