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行业前景分析

2024-04-19

棉纺行业前景分析(通用6篇)

篇1:棉纺行业前景分析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绩,工业总产值与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产业转移成效明显、拉动内需取得一定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十二五”开局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尽管面对原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攀升、用电价格上调、人民币加速升值,国际竞争激烈化的复杂环境,但企业积极调整结构,通过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了行业竞争力。

棉纺织行业的成绩及问题

(一)“十二五”开局良好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1、工业总产值及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劳动生产率(按工业总产值计算)61万元/人。

尽管在下半年面临产销不畅的严峻形势,但企业积极进行自身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或维持企业效益。

2、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分别为960亿元、580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56%和53%;占全国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49%、42%和9%,其中东部占比较上一年减少5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分别增加4和1个百分点。

3、拉动内需取得一定成效

在国际需求乏力的情况下,外贸型企业转战内销市场,“扩内需”效果进一步显现。2011年棉纺织行业内销产值1.3万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92.9%,较上一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部分内销型企业从长远战略上立足于国内市场,利用销售渠道的优势逐步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二)多重困难较突出

1、原料价格波动

原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2011年1~8月棉花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无论是棉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还是下游企业的订单,都因此变得谨慎,原本有的需求不能及时转化为订单,订单呈现小批量,交期紧的特点,尤其是订

单价格贴近成本线,大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直至收储政策出台后原料价格才有所趋稳,但价格非市场供需所调节的格局使得生产企业仍难摆脱困境。

2、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2011年我国棉制纺织品出口遇阻,虽然金额保持增长,但绝大部分原因是价格高增长的拉动,出口数量负增长的现象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其原因包括国际需求不振、国际政局欠稳、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幅度较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屡现、国际竞争加剧。面对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摆脱此困境需要积极开发新兴市场,根本上改变过于依赖传统市场的格局。

3、资金压力大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55.4%,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与2010年基本持平。为有效治理通胀,2011年内我国央行共出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的调控政策,对原本因产销不畅而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形成了极大的资金压力,其中不乏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得不停产或倒闭。此外,纺织企业贷款难的现象继续延续,仍未有所改善。

4、用工成本增加明显,企业招工压力增大

2011年棉纺织行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其中人工成本延续上年走势,各种福利待遇都在不断提高,但“招工难”问题同时存在。纺织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轮班制不受80后和90后的青睐,技术工人的缺少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用工成本和招工压力成为棉纺织行业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突破的瓶颈。

纱布产量增速低于上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3988户规模以上纺纱企业累计纱产量2894万吨,同比增长12.43%,较上年增速下滑了1.3个百分点;3627户规模以上织造企业累计完成布产量620亿米,同比增长11.61%,较上年增速下滑了7.8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量上看,纱、布产量从3月起均呈稳中有升的走势;全年纱产量高出上年,布产量低于上年,由于本年起规模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调整,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上调为2000万元以上,说明纺纱企业的集中度要高于织造企业。

从同比增速上看,纱产量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在5月份达到全年最低值后稳中有升,布产量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四季度以来,纱产量增速小幅上扬,布产量稳中有降;全年布产量增速不及纱产量,进一步显示出下游市场需求的疲软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原料及纱布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一)国内外棉花市场

阶段一:延续上年年末上涨势头

2011年伊始,国内棉价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上涨势头,328级价格于3月8日达到近年来最高值31241元/吨,国内外棉价处于倒挂格局。此阶段纺织行业尽管不像2010年年末产销两旺,但需求订单尚可,仍属产销顺畅。

阶段二:出现松动后迅速下跌

3月8日以后,棉价开始掉头向下,经历两波下跌行情,至8月底期间,国际需求大幅减弱,纺织下游需求和购棉热情出现减缓。

阶段三:企稳回升围绕收储价持稳

8月初,国家公布临时收储政策起到托市作用。国际棉价一路下滑,中心深度下移,结束国内外棉价倒挂的格局,且差价逐渐加大。

郑州棉花期货方面,近交割月结算价格与国内现货总体比较贴近,自2月下旬整体重心下移,国庆节后逐步高于现货价格。

自2011年3月以来,国际棉花市场看空气氛浓厚,原因多方面,包括全球棉花产量增加,消费减小,全球经济不断出现负面消息,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等等。

(二)化纤短纤发挥一定替代作用

总体看,粘胶短纤跟随棉花价格波动而变化,国庆节后棉价维稳,粘胶短纤再次出现下跌行情,二者之间差价逐步扩大至年底约4000元/吨。涤纶短纤价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价格变动区间在10000~15000元/吨之间。

(三)国内纱线价格呈下跌态势,纺纱企业利润受挤压

3月份开始纱线价格跟随着棉花价格下跌,跟跌较为迅速,尤其是9月收储启动后,棉花价格相对稳定,纱线价格仍持续下跌,导致纺纱企业在原料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从329级棉花到厂价格与32支纯棉普梳纱线和40支纯棉精梳纱线的价差来看,前者相对波动稍小,后者减小趋势明显。截至12月底,价差最小时分别只有6260和11150元/吨,其中包括人工、能源、经营等成本,企业利润几乎所剩无几,纺织企业特别是生产纯棉大路品种的纺纱企业在以往国际竞争中的绝对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四季度以来,国内外纱线价差持续加大,印度、巴基斯坦纱线价格甚至已经低于我国国内329级棉花价格;单从价格因素上看,我国中低档常规产品纱线在国际竞争中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四)国内棉织物价格重心下行

以纯棉32支坯布为例,与棉花及纱线价格变化总体趋势一致,但相比之下,坯布的变化幅度稍小,其随纱线价格变化的速度也略滞后于纱价跟随棉价的变化速度。值得关注的是,从9月份棉价受政策止跌趋稳之后,纱线与坯布价格并没有随之止跌,而是依然伴随市场供需失衡的基本面而延续下跌趋势,逐渐向生产经营的成本底线靠近,由于成本支撑下跌幅度有所放缓,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棉制纺织品及服装贸易形势严峻

(一)棉制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87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38%,其中棉制纺织品、棉制服装分别累计出口金额为263.0亿美元和612.6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和12.5%,均较上年放缓约10个百分点。在进口方面,2011年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进口72.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其中棉制纺织品、棉制服装分别累计进口金额为59.1亿美元和13.6亿美元,同比增长5.5%和46.7%。

(二)东盟成为棉制纺织品贸易的最大市场

2011年棉制纺织品出口市场中,东盟和我国香港地区占出口全球的比重达两位数,东盟同比增速达26%,我国香港地区同比负增长;美国同比减少9%。进口市场中,东盟和日本分部占比为12%和8%,同比增速分别为22%和11%;我国香港地区同比负增长。

(三)各类棉制纺织品进出口

1、原棉进口量大幅增加

2011年我国原棉贸易依然表现为净进口。全年累计进口336.3万吨,同比增长18.6%;累计进口金额94.7亿美元,同比增长67.4%,进口均价2.8美元/公斤,同比增长41.7%。月度进口数量呈“V”字形变化,其中12月份进口79万吨,创下历史单月最高纪录。进口价格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走势,其中5月达年内最高价3.2美元/公斤,到厂价折人民币约24000元/吨。

2、棉纱线进口量下半年增长明显

2011年我国棉纱线累计进口90.5万吨,同比下降18.7%;累计进口金额31.2亿美元,同比增长6.28%,进口均价3.7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30.8%。

长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是棉纱线的净进口大国。2011年3月以来国内外纺织行业形势较2010年明显下滑。尤其是下半年开始,我国棉纱线的进口和出口数量开始相反方向变化,即进口加大与出口减少的现象同时存在,再次说明我国本土纺纱企业受生产成本的压力远远大于需求下滑带来的影响。

3、棉织物

2011年我国棉织物贸易表现为净出口。全年累计出口数量76.4亿米,同比减少3.03%;出口金额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出口单价1.72美元/米,同比增长25.6%。全年累计进口数量7.7亿米,同比减少10.63%;进口金额17.9亿美元,同比增长5.43%,进口单价2.33美元/米,同比增长17.7%。

从棉织物出口产品结构方面看,坯布、色织布及牛仔布的出口累计数量分别21.6亿米、10.7亿米和6.1亿米。纯棉坯布的出口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变化趋势基本上决定了棉织物的出口变化。从产品结构的占比上看,纯棉坯布的减少和棉混纺坯布的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运行质效及投资

(一)产销值增速持续放缓,产成品库存增速加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棉及化纤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以下称棉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累计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较2009年(当时规模以上企业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提高了20个百分点,与2010年基本持平。

2011年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产成品库存自3月份起呈现上升趋势,全年累计同比增长27.5%。

(二)亏损面占比1/10,亏损金额同比增加近一倍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亏损面基本在10%左右,较2010年和2009年同期分别下降2和4个百分点,由于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变化,凸显了中小型企业较大企业亏损严重的态势。亏损额累计同比增速高达125%。

全年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为5.56%,高于2009年1.5个百分点,高于2010年0.5个百分点,增速出现放缓。

(三)三费成本及税负压力加大

2011年三费成本及税负压力加大,财务费用增加明显,其中利息支出累计同比增速较高,平均在35%~45%之间。紧缩的货币政策给棉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实际投资额较高增长,新开工项目数持平

2011年棉及化纤纺织加工业(以下简称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累计1503亿元,同比增长37%;逐月累计投资额同比增速上半年增长至46%,下半年呈现下滑趋势,累计下滑近10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数累计3096个,同比增长1.01%,基本与上年同期持平。

后市展望

2012年是我国棉纺织行业转型期中关键的又一年。在国际形势不确定的状况下,棉纺织行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调整之外则还需国内政策的支持,依靠政策增加企业流动性资金,增强市场信心,拉动国内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是企业亟待解决的瓶颈。

而面对出口环境暂时难以改善的现状,企业应积极利用国内有利政策进行自身的调整,减少对欧美等传统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积极开发占领新兴国家的市场份额,增加中高档次产品的比例,回避与国际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加速转型升级。内销企业应积极开发国内市场,驾驭好“内销”的马车拉动棉纺织行业的持续发展。

篇2:棉纺行业前景分析

2011年8月12日

一、基本知识

目前,棉花的主要品种包括细绒棉(又称陆地棉)、长绒棉(又称海岛棉)。根据加工用机械的不同,棉花分为锯齿棉和皮辊棉。锯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锯齿棉;皮辊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叫皮辊棉。皮辊棉生产效率低,加工出的棉花杂质含量高,但对棉纤维无损伤,纤维相对较长;锯齿轧花机加工出来的皮棉杂质含量低,工作效率高,但对棉花纤维有一定的损伤。目前细绒棉基本上都是锯齿棉,长绒棉一般为皮辊棉。

全球棉花主要产地为: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埃及等。我国主要商品棉产区为: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国家标准皮棉包装有三种包型:85公斤/包(±5公斤);200公斤/包(±10公斤);227公斤/包(±10公斤)。常见的棉花包装为85公斤/包。

我国棉花的标准等级328B,328B即为棉花质量标识,具体为:棉花品级分级+长度分级+马克隆值。棉花品级分级根据棉花的成熟度、强度、色泽特征、扎工质量,分为七个品级。正常年景,我国棉花绝大部分在3级以上,一般规定5级以下为等外品。长度分级用手址尺量法进行,手址纤维得到棉花的主体长度(一束纤维中含量最多的一组纤维的长度)。依此标准将棉花长度分为25、26、27、28、29、30、31mm共7个长度级别。马克隆值反映棉花成熟程度和细度的综合指标,国家标准规定分为A、B、C三个级,标准级是B级。各级的范围是: A级:3.7-4.2; B级:3.5-3.6,4.3-4.9; C级:3.4及以下,5.0及以上。“328B”即指长度为28.1-29.0mm的3级棉花。

棉花的衣分率是一定量的籽棉经过加工后皮棉与籽棉的重量比,分毛衣分和准重衣分。正常情况下,棉花的衣分率为33%-40%,既生产33-40公斤的皮棉需要100公斤的籽棉。

二、近期棉花价格走势及预测

自2010年9月份,棉价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棉价从9月初的18300元/吨快速上涨到11月初的32000元/吨,随后急剧下滑到12月初的26000元/吨;春节前后又开始上扬,3月初出现拐点,从31000元/吨一直下跌到目前的19800元/吨左右。

进入8月份,棉花价格跌幅收窄,但仍然没有出现企稳迹象。2011/8/8中国棉花价格指(CCIndex328)19692元/吨,已经跌破标准级皮棉19800元/吨的国家收储价格。

6月初,中国棉花协会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达到8100万亩,比上年增长5.2%,预计产量为665万吨,而棉花需求量则为1100万吨,缺口为400万吨。缺口较往年变化不大。截至6月底,全国商品棉周转库存总量90余万吨,库存量与往年持平,但进价处于高位。对棉纺企业来说,高价棉在短期内难以消化,主要由于:1)上半年国家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比例以及存贷款利率,银根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即使觉得棉价已经处于低位,也没有太多资金进行采购。2)由于棉价持续下跌,市场观望气氛较浓,生产企业尽量压缩库存,接单谨慎,需求不足。同时,今年全国棉花生产恢复性增长,棉花长势较好,出现丰收年景可能性大;全球棉花丰收在望,预计2011/2012全球棉花产量2686万吨,同比增加191万吨,全球消费2502万吨,预计期末库存1086万吨。印度商业和工业部已解除2010至2011棉花财政(截至今年9月底)的棉花出口限制。业内预计,年内棉花出现大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考虑到企业库存的逐步消化,以及国家棉花收储的开展,四季度棉花价格将逐步企稳,并随着补库存阶段的来临,棉价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扬。(从往年收储情况来看,在收储前期并不能有效阻止价格下跌,收储托市能力只有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有所见效。)

中期来看,棉花产业经济走向不容乐观。中棉所预测棉花产业经济走向为“消费高位持平或下降,面积温和扩大,进口持平或下降,价格高位下行”。整个棉花产业情景比金融危机时还要严峻和复杂。预测今年将是结束纺织业“黄金期”的转折年景,一批棉纺企业不得

不停产或倒闭,棉纺产量2738万t可能是一个历史顶点或离顶点不远,棉纺业的投资和转移需谨慎。

三、棉纺企业目前现状

篇3:煤炭行业市场营销前景分析

1.1 煤炭销售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

当前的煤炭市场, 主要消费群体依然是以企业为主, 个人的消费量较少, 而且消费规模等也较小。同时, 煤炭企业大多集中于偏远地区, 不论是煤炭消耗企业还是个人煤炭消耗, 通常都是通过铁路运输。由于部分地区铁路网络并不发达, 加之受到铁路客运压力的影响, 使得煤炭市场营销过程中的铁路运输能力受限。

1.2 煤炭市场需求刚性较大

消费市场对煤炭的需求缺乏必要的弹性, 其整体需求量不是随着煤炭价格的整体波动而持续变化, 而是对市场的整体供求关系变化较为敏感, 这造成了市场煤炭价格随着供求关系变化而持续波动的问题。而煤炭价格又直接影响到煤炭的供给, 从而反过来对市场营销造成影响。

1.3 煤炭市场波动影响严重

由于煤炭需求属于典型的派生需求, 所以煤炭市场会随着市场中细小的变化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 甚至可能造成整个煤炭市场经济的暂时性衰退现象, 对煤炭市场营销造成毁灭性影响。

2 影响煤炭市场营销的相关因素

2.1 经济形势及政策因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任何事物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政策以及法律的影响。而煤炭作为直接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物资资料, 其市场营销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近些年能源结构改革以及煤炭经济发展格局的改善, 我国为了能够帮扶煤炭企业, 陆续出台了相关有利于煤炭市场整体发展的相关法律。从国家经济政策方面来讲,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 从而直接拉动经济的发展。而在经济的刺激作用下, 电力、化工等行业也随之而出现了发展, 这些企业的发展将直接拉动煤炭的市场需求量, 为煤炭市场营销工作带来诸多益处。

2.2 社会及科学技术因素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煤炭经济的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煤炭生产以及洗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煤灰、使用过程中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质不但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危害, 而且对整个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之煤炭是可替代性能源,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技术的应用, 让煤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使得煤炭的市场需求量明显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 煤炭的市场营销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加之生产设备节能技术以及能源结构多样化, 煤炭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减少。

3 新形势下市场营销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市场营销观念较为落后

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时期, 因为商品过剩而使得煤炭市场从之前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 使得煤炭市场营销工作受到影响。部分企业面对市场的变化显得束手无策, 采用了一些随大流盲目压价销售的方式。最终结果是造成煤炭的大量挤压, 企业的应收账款迅速增加, 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使得大量煤炭企业进入半停产、停产的状态。

3.2 企业高层营销管理失位

大多数的煤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卖方市场的迅速转变, 导致企业来不及做好相关的市场营销应对策略。例如, 存在着营销管理工作不全面、不系统以及不到位的问题, 造成了企业传统的销售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企业销售工作的稳定开展。而究其根本, 主要是因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管理失位造成的。

3.3 营销系统缺乏系统性

企业在发展相关项目, 开展对应的业务过程中, 因为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 导致所形成的营销策略不够准确, 从而造成了项目决策初期目标期望值过高的问题。在市场营销过程中, 企业没有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方式形成完善的营销策略, 没有给市场营销人员提供良好的营销基础与条件。最终造成了营销人员营销方向不明确, 营销业绩不佳的问题。

3.4 新兴市场的开发能力较弱

以我国广大农村市场为例,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农村对能源的需求逐步加大。而在市场开发过程中, (下转第22页) 采取的依然是企业为主角的传统销售方式, 企业的市场行为完全受到市场机制的指导和调节, 让大部分企业都只是盯着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 而没有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的投资需求。企业在开发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如何去赚农民的钱, 还要考虑怎样通过帮助农民致富而获得自己的市场, 最终获得长远投资回报。作为企业全体自上而下的重要环节, 市场开发工作容易受到误读, 从而限制企业合理开发其自身的新兴市场。

3.5 不重视网络营销功能

现代商品市场的本质是“网络+品牌”的市场。在销售过程中利用销售网络作为渠道, 集合品牌力量的影响进行商品的销售。网络是人体的血管, 通过强有力的销售手段才能促进资金在网络中循环, 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 都可能造成企业结构的损伤, 最终危机企业的生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不但需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而且还要通过市场营销的方式将产品推广出去, 从而形成有计划、有目标的产品销售, 在获得良好营销业绩的同时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4 煤炭市场预测

从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 煤炭价格总体上依然保持着适度上涨的趋势。从客观上看, 该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必然, 同时也是合理的。这主要是随着我国煤炭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煤炭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进行价格协定。之前价格长期偏低的优质电煤价格必然会按照供求关系以及稀缺程度而逐步向市场价格趋同。加之在煤炭产业政策的作用下, 煤炭资金的增加因素相对较多, 使得煤炭的生产成本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这也是促推煤炭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 随着我国依然面临着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转化效率不高的问题, 这是将来煤炭市场营销工作必须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

5 煤炭市场营销前景分析

2013年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整体经济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 尤其是城市化建设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经济的发展及优化离不开能源的有力支持, 而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战略性能源,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仍将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在钢铁、电力、汽车、化工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刺激下, 煤炭的市场需求量前景较佳。同时, 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为煤炭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坚强后盾。当前, 我国煤炭气化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 在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的刺激下, 将使得煤炭这个传统物资能够用于更加广泛的生产领域当中, 为煤炭进入清洁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 为煤炭行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摘要:本文综合煤炭行业市场营销工作的整体发展状况, 在探讨煤炭行业市场营销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当前煤炭行业市场销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 对我国煤炭市场以及煤炭市场营销前景进行了分析, 并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关键词:煤炭,市场营销,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田实.浅谈现代国内企业市场营销趋势[J].北方经贸, 2011 (5) .

篇4:2012棉纺织行业八大现象

在困境中寻求出路

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

2012年,在全球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棉花内外价差不断扩大以及市场需求下降等因素的制约下,中国棉纺织行业举步维艰。

企业经营困难,行业利润下滑,企业亏损面扩大,出口市场“不给力”等各种问题交织,极大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积极挖潜,努力克服困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维护社会稳定和职工收入增长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棉纺织协会会长朱北娜自豪地表示。

棉价倒挂的一年

除了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棉价的问题成为行业2012年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棉花价格走势看,自2011年9月份以来,我国棉花市场价格在收储政策的支撑下,基本维稳在收储价格之下。受需求下降的影响,国际棉花价格快速进入下行通道,自2011年9月份起一直下滑,拉开了国内外棉价差,尤其是2012年3月底收储结束后,价差继续拉大,直至12月,国际棉花价格低于国内接近6000元/吨。

国内外持续拉大的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棉制纺织品的竞争力。“今年协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研,累计走访了近1000户企业,先后召开了30多场座谈会,调研了解到,长期的高棉价差,大幅增加了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严重削弱了我国棉制纺织品的竞争力。”朱北娜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目前行业生产的棉制产品没有竞争力,经营纯棉纱基本全面亏损。

朱北娜介绍,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企业订单相应减少不少,再加上市场需求的不足,导致产品库存增加,企业无利经营而选择减产甚至关停,企业账期加长,流动资金趋紧,经营风险剧增,企业纷纷采取措施规避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巨大的内外棉价差,也导致企业对进口棉花的热切渴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430.16万吨,同比增长95.8%。“由于进口棉花受配额的限制,市场上配额售价已占棉花价格的20%~25%左右,为缩小棉价差部分企业正在或计划通过缴纳40%的高关税购买国际棉花。”朱北娜介绍说。

棉纱、棉织物的进口量也突破往年。据海关总署数据显

进出口:2012年1~11月,我国棉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808.65亿美元,同比增长1.6%,较去年同期减少12.95个百分点。示,2012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121.4万吨,同比增长69.7%,累计进口7.0亿米棉织物,同比增长10.7%,

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国内纺纱企业更是雪上加霜。“通过对占全国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进行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纱产量较去年同比减少,效益下滑明显。”朱北娜进一步谈到,纺纱企业的亏损已经传导到织布环节,织布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此情况下,织布企业成群结队前往印巴、越南购买纱线,导致纺纱企业减少用棉,拉动了印巴等国纱线生产质量和价格的大幅提高。

破茧成蝶的一年

虽然国内外棉价价差使行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是行业依然努力向前发展。在朱北娜看来,设备自动化程度提升、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以及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行业这一年来最为突出的特点。

设备自动化程度提升。“行业困难形势往往是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时期。”朱北娜表示,通过走访企业发现,企业设备自动化程度提升,清梳联、自动络筒普及率在提升,技术改造均以细纱机以长车为主,在如今劳动力短缺、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的背景下,棉纺织装备的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和信息化能直接减少用工,这是现代纺纱技术的发展标志之一。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朱北娜介绍,据协会统计,国内紧密纺已超过1000万锭、喷气涡流纺超过10万头,再加上转杯纺的普及和应用,这些纺纱新技术生产的纱产量已占30%,企业通过加大非棉纤维的应用,增加化纤短纤、天然纤维素纤维等新型纤维的应用,不断创新产品的种类,同时采用紧密纺、赛络纺、涡流纺等技术让纱线风格更加多样化,开拓新的市场使下游产品也更加丰富。

产业区域协调发展。“随着国内各项成本费用的攀升,在统筹行业区域发展中,企业也在衡量有效降低成本的问题,产能正有序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朱北娜指出,出于原料和成本因素考虑,近期陆续还有企业组团赴孟加拉、越南等地考察,有意愿将产能向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2012年已经过去了,对于中国棉纺织行业来说,2013年或许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或许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就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2013年国际金融环境将处在恢复性增长中,市场需求也将很难回暖,中国棉纺织行业的利好环境在短期内也难以来临。”朱北娜表示,相信行业内企业仍然会努力增强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维持生产经营的效益。

棉纺织品出口负增

2012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棉纺织品出口出现负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棉纱线、棉制床上用品、棉制服装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出口到美、欧、日的数量降幅更为明显。

点评:2012年以来,国际宏观经济持续恶化,这对我国纺织品尤其是棉制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当前国际的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预计棉纺织制品的出口形势或许有所改善。

抛储收储同时进行

9月3日,国家按照国内市场价格18500元/吨(标准级)为底价,以竞价方式进行拍储,当月10日,中储棉公司启动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收储价定为20400元/吨,比上年度提高600元/吨。

点评:自从国家操作介入棉花市场之后,棉花市场沦为政策市。抛储、收储同时进行,政策让国内棉价基本保持稳定,而国际棉价持续下行,棉纺企业不得不继续承受着高棉价所带来的“痛苦”。

棉花新标更加明确

9月1日,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核心内容是废除品级,已在棉花标准中应用了40年的品级检验项目将退出历史舞台。

点评:此次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其核心内容是对棉花品级指标进行改革。新修订的棉花国家标准对于棉纺企业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更贴近用棉企业的实际需要。

转型加快升级提速

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棉纺行业来说,转型升级成为了2012年行业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3月份,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第四届第三次理事扩大会就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为企业指出了方向。

点评: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棉纺企业要寻求突破,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篇5:建筑行业前景 建筑行业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仅在县以上建筑企业从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就达3200万人以上,高峰期则超过4000万人。但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有效维护。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工作,建筑、市政、交通行业由于使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各级产业工会更是加大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工作力度以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并取得了一些有效经验。这两年建筑行业可谓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期。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提出,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都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而加入WTO以后国外建筑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给我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生存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建筑行业,将是一个活力四射的行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小康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城市化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鞠洪芬主任向记者介绍,据统计,今后20年,我国城市化应保持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水平,预计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将新建城市230个左右,新增建制镇5000个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住房、工作环境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完善等等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而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也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大力发展。据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值将从2000年的9.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将从2000年的3.5万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6.2万亿元。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7500亿美元。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也将给我国的基本建设带来新的一轮国际投资热潮,成为21世纪初中国建筑业发展的两大“超级引擎”。中国建筑业协会行业发展部高级经济师李燕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建筑业的发展和繁荣与全社会投资规模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基本遵循着一个固定资产投资规律,一个五年计划内的投资总量是上一个五年计划到建国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筑行业惊人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因。根据投资专家预测2004年投资形势,将有五大利好惠及建筑业,投资体制改革致力于改变国家调控投资的局面,解放大型国有企业投资自主权,恢复其经营方面的自主决策;审批制度的改革将大大缩短项目的审批核准时间;规范政府投资,理顺总投资机制,保护企业的投资积极性;规范资本市场,产生良性互动。奥运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将为建筑业提供百年不遇的巨大商机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21世纪前10年,是建筑业产业成长和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建设事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建筑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管理层与操作层分离--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决定人才结构

建筑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决定了行业内的人才结构。鞠洪芬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开始进行产业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将逐步由目前的以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以独立施工企业为骨干,以专业分包和劳务企业为依托的产业组织结构向以综合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众多专业化分包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合作基础的协力生产体系发展。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的产业组织结构,都要求总承包企业和综合承包企业为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管理型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企业为技艺密集型或技能密集型企业。因此在整个建筑行业的人力结构上,势必呈现出两层分离的结构--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实际上,目前大量的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虽然自己带有施工队伍,但是在企业人力结构上已经实现了两层分离。大量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分成若干个项目经理部,从事属于“管理层”的项目管理工作,现存的自有工人队伍已基本上是机械、电气、安装等技术工种和从事劳务分包管理的“工头”。

其中,以知识密集型为特点,以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为主体的管理层结构需要的人才有:具有现代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建筑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行政管理人员;具有现代建筑及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经营决策、营造管理、技术管理、经营核算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也需要具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知识的第三产业人员和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科研和教育水平的科研、设计、教学人员。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结构则需要具有精湛技术知识和高超专业技能的技师队伍;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较高技能的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良好专业技能的中级技术工人队伍;具有一般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初级技术工人队伍;以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和一般建筑常识的熟练劳动者。

“博士好找,技工难觅”--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建设行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多,尤其是建筑业,目前“门坎”相对较低,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有3893万,其中农民工2797万,占71%,工程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各约占10%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年登记注册的建筑企业从业人员为2245.19万人,其中内资企业2233.26万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41万人,外商投资企业4.52万人;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为6.83万人,主要是经营管理人员。可以说,我国目前具有一支浩大的建设大军,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建设战线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设行业,劳动者的素质、职业能力,对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鞠洪芬指出,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看,目前我国建筑队伍的资源开发潜力还很大。比如,这支队伍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尤其是在当前出于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高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偏少,文化程度、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的人员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施工现场劳务作业人员。据劳动社会保障部今年初对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用工意向调查表明,85%以上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其中25%要求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以上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水平,近60%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而据中国科协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占到22.25%,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这个现实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从业人员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的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而且大多数人员没有经过上岗培训。

从年龄结构看,建筑行业的高科技人才中,中青年所占比重较小,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从配置结构看,高科技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科研单位较多,在基层在生产一线较少;从人力资源使用看,一些单位不够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传统的用人方式比较普遍,只重索取不重投入的现象还存在;从人才观念看,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风尚;从人才资源管理看,还存在封闭管理的现象,一些单位仍继续延用“人才单位所有”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办法,存在着人才流动难,人力资源浪费等现象。人事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人力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

鞠洪芬主任认为,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要继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二要转变传统观念。行业内尤其是人事管理部门的领导观念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发展战略、环境和激励机制,是造成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流失的重要因素。三要在全行业形成共识,上下齐努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全国建设行业的人力资源潜力才会涌现出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建筑行业薪资水平及未来趋势

由于行业特点决定,建筑行业的薪资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工程类别、专业差异和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计酬办法的不同,新资差别很大,难以准确统计。仅以北京为例,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和北京建筑人力资源协会、北京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公司发布的信息(北京统计年鉴),北京地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薪资状况如下:

(一)建筑业年平均工资:1999年为11644元;2000年12899元,年增长10.8%;2001年13840元,年增长7.3%。

不同经济类型建筑企业年薪资水平的对比:(单位:元)

建筑业高层年薪(万)价位:

总经理-副总(含总师):高位40-15万;中位20-10万;低位12-6万。

建筑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

项目经理35-8万;技术总监18-7万;各类工程师7-3万;技术员(不等)6(预算员)至3万-3至1.5万(电工较低)。

(二)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1999年18012元;2000年18836元,增长率为4.6%;2001年21194元,增长率12.6%。

1、房地产业高层次年薪

总经理-副总(含总师):高位45-20万;中位25-16万;低位18-10万。

2、装饰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

项目经理10-6万;专业工程师7-3万;设计师10-5万;预算员7-2.5万。

3、勘察设计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建筑师12-6万;结构、设备、电气设计师9-6万。

4、工程监理业热门职位年薪价位:项目总监10-6万;专业监理工程师7-4万;监理员4-2.5万。

今后一段时期内,建筑业的薪资应是逐年增长的趋势。北京地区建筑业未来3到5年薪资增长速度可望保持在6%-8%;房地产业未来3到5年薪资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10%左右;奥运会以后,由于建筑总量下降,行业薪资水平将会呈下降趋势,建筑业预计回落20%左右。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企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不一样,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供需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薪资额度起伏升降,都是很自然的。

随着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现代企业的逐步建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工资分配制度将形成多样化特点,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将成为工资分配制度的依据,工资分配将同业绩考核挂钩,向关键岗位倾斜,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将越来越大。经营者年薪制,项目承包制,岗位薪金制,谈判工资制将成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企业的通用薪资制。

“人为先,策为后”--建筑行业人才需求

具体来说,目前建筑行业的紧缺人才有:

1、复合人才:国内部分总的来看比较紧缺的有懂技术会经营的人员;熟悉建筑管理又熟悉技术、经济、法律、的人才;懂建筑技术又懂建筑材料的人才;懂建筑技术又懂定额概预算的人才;从事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咨询服务的人才;科研开发型人才;项目管理;房地

产经营人才等短缺。国际部分则缺少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建筑市场开发经验,能熟练地进行对外工作交流的从事国际化经营人才;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能熟练准确计算国际投标报价的人才;了解WTO规则,能熟练运用国际上或工程所在国的各种法律法规,维护企业自身权益的人才;懂得国际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国际工程咨询专业服务人才等奇缺。

2、专业技师与管理人才:设计师、建筑师、电气工程师、暖通与空调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工程预算人员、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部管理、专业工长,以及吊车、钢筋、电焊、脚手架熟练操作工。

篇6:租房行业前景分析

一、政策分析

国家层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国办发〔〕39号)

《意见》明确采取培育市场供应主体、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住房租赁监管等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住房租赁消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意见》中明确住房租赁市场现存市场秩序不规范、法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要求加强住房租赁监管,明确出租人和承租人权利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201月1日生效)

新个税法中明确计算个税时可以进行专项扣除。其中,承租人方面,专项扣除可以税前抵扣住房租赁的租金;出租人方面,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新个税法鼓励租房租赁消费和通过出租房屋获得收入。

《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应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同时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

地方层面(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035年)》

总规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北京新供各类住房中租赁将占30%,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引导居民形式先租后买的梯次消费模式。北京市一方面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时发力,在深入分析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供地计划,不断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进一步发挥租赁市场解决市民居住问题的重要作用。

《关于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住房租赁行为规范、保障承租人权益的规定,并要求房东在租赁期间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强制方式驱逐租户,未经租户同意不得擅自进入出租住房。

个人观点: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都在不同层面上、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大力推动住房租赁市场,是对住房租赁市场的重大利好,可以预期住房租赁市场前景广阔,对保险产品的潜在需求也将是巨大的。另一重点是各政策均强调保障承租人的权利,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行为,充分保障承租人的权利。

二、规模、增速、行业周期、格局分析

规模

我国目前住房租赁人口目前为1.68亿,住房租赁市场规模为1.2万亿元。目前北京租赁人口为863万人,北京总租金规模为1376.3亿元,租赁人口占比39.70%,而租赁房源量仅为350万间,租赁缺口达400万间以上。

增速

20一线城市新开公寓门店增长率超35%;根据北京-市计划,未来五年供应租赁住房供地1300公顷,预测北京20租赁人口将达到979万,租赁住房总数将达到544万间。全国主要城市的租金水平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北京近租金涨幅达90.32%,近9年增长均值为8%,近5年增长均值为5%。预计全国将实现3万亿元的住房租赁市场规模。

行业周期

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认为,目前租赁行业具有行业利润率低、市场增长率高、需求增长快、进入壁垒低、竞争者数量多、行业监管不完善等特点,故租赁行业生命周期尚处于幼稚期。贝克研究院认为长周期看,住房租赁市场供不应求,三万亿蓝海可期。

格局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年行业机构集中度也在增加,一线城市头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60%。在分散式长租公寓中,自如掌握的房间数量达到了60万,排在第二的相寓是50万,蛋壳公寓、青客公寓以及爱上租则以8万、7万、6万的房间数分列第三到五位。至2018年8月15日,每月有10万人成为自如租客,租客平均租住时长达452天。

三、运作模式

运营模式

住房租赁市场供给主要为个人房源供给和行业机构供给。最近新型的机构端运营模式是长租公寓。长租公寓长租公寓模式分为重资产、轻资产两类运营模式。重资产运营模式即运营商通过自建、收购等方式获取并持有房源、对外出租,主要通过收取租金获取利益的模式。而轻资产运营机构并不持有物业,而是采用包租或托管的模式运营房源。

融资模式

主要有风险资本股权融资,传统债券融资,产业基金、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REITS六类模式。风险资本股权融资主要是指初创住房租赁企业从投资方获得资金支持并出让该公司部分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主流外部融资模式,单次融资规模大。传统债券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和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门槛相对较高。产业基金是主要为专业私募基金设立的投资于被低估项目的基金,优势在于借助市场专业力量,优化产业布局,分散项目风险,把握产业机会。互联网金融融资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新型融资模式,融资额度小、稳定性差且成本高。资产证券化是依托住房租赁企业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而非信用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融资效率。REITS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降低了融资门槛。

租赁住房行业的发展现状

“租赁住房”,又称之为“租赁住宅”,是指地产开发商将自持地产通过新建或者对自有存量房源资产盘活改建而成,并向市场推出的租赁用途住房。租赁住房作为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兴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我国已有约1.9亿租赁人口,主要由流动人口及高校毕业生构成,而租赁市场规模已超万亿元。预计至2030年,我国租赁人口将达2.7亿元,整体市场规模超过4.2万亿元。

截至到20底,中国当前房屋租赁市场规模以个人或C2C业务形态类别租赁市场为主,占比近97%,企业运营的品牌公寓还不到3%。而在美国,由企业为主导运营即采用B2C方式的公寓数量规模占比已达60%。因此由国内企业运营的租赁住房(长租公寓)市场空间巨大。

目前国内住房租赁行业参与企业,主要集聚着三类主体,包括国家队、房企及运营商。时至目前,租赁行业还未出现头部标杆企业。场外的各家企业摩拳擦掌,积极规划,开始蓄力谋划市场。而已进入的玩家则开始竞速赛跑,扩大管理规模,争相抢占市场份额。租赁行业的三类玩家,还没有拥有绝对优势领先的一方,但各自仍有着自身的优劣势。

国家队

国家队,主要是指国有房企以及国有关联企业。相比来说,国家队有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在租赁行业中处于先行的地位,在拿房和成本上较其他主体有显著的优势,另外其自有存量房可以直接盘活,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拿地或包租,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原保障房和人才公寓的积累的行业经验优势,与市场企业客户做好对接。

国家队未来推出的住房租赁产品,会在政策响应、规划设计、产品质量、服务标准、价格水平、运营模式等方面对市场起到示范性和引导作用。国家队推出的“租赁住房”产品在住房租赁市场地位具备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队的进场,最大的作用,并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稳定住房租赁市场,加速行业规范化。

房企

房企,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白银时代,房企纷纷将目光投向存量市场,加上政策的推动和租赁市场的发展,目前租赁市场风头正盛,越来越多的规模房企开始着力布局,甚至将其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

房企有着资金和规模扩张优势,有条件以重资产模式切入,并通过持有资产和自有供应体系把控产品质量。而对于全国布局的规模房企来说,切入各地市场更容易,供应链具备集采优势,但其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对租赁住房成本的把控仍待提升。对于房企来说,长租公寓可以对闲置资产进行改造升级,盘活自身存量;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竞自持土地及租赁用地,同时可以借助房企整体的信用进行低成本融资。

公寓运营商,目前有三种业态类型

品牌系运营商由于进入公寓市场较早,积累了大量运营经验,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同时主要深耕某一区域,有针对性的特定客户,产品有设计感和个性化,服务追求极致的客户体验,但其拿房成本高,难度大,资金能力相对薄弱,扩张难度较大。

而中介系运营商在公寓房源获得上具有先天优势,在客户资源上也有自身的渠道优势,有利于其快速规模扩张,实现全国住房租赁市场布局,而因其中介的市场属性,决定了中介系公寓运营商更适合做二房东模式的分散式公寓。

另外酒店系运营商以酒店行业经营经验为优势,从经济型酒店的短租模式延伸占据长租市场,在经营和城市布局、运营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也具有规模扩张的优势。而酒店系中另一分支的服务式公寓运营商则针对的是住房租赁中的高端细分市场,产品溢价能力强,在其细分市场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其产品线布局覆盖有限。

品牌系、中介系、酒店系公寓运营商在房源、产品、品牌等方面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随着国家队与房企的不断发力,运营商之间的这种状况也将愈演愈烈。

未来租房趋势

未来一线城市的租房市场一定会大面积开放。

尽管房子是相当重要的产业。对于上游,盖房子需要购买钢材,这不仅能带动钢铁产出,促进钢铁行业产业升级,还能带动一大块就业。修房子的时候,搬砖的劳动力拉动城市化,水泥背后的水泥厂,规划房子背后的设计院。对于下游,修好房子后,附近的地铁,公交,医院,学校基础设施的规划与修建,购房者对房子进行装修,除甲醛,添置新家具(衣柜,床,冰箱,洗衣机等)。上下游共计带动49个行业。

显然无论哪一个都是政府不能拒绝的,那为啥政府还会推动租房市场,不去推动购房市场?

因为前文限定了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我觉得租房市场的开放会很晚很晚,不过热门二线一定会来尝鲜的。一线城市有什么特征:

1.房价高企,年轻人想买,但买不起。需求被价格压抑住了。

2.拆迁昂贵,且有高昂的外部成本(堵塞交通)。企业没有开发新楼盘的动机,政府也难以从翻新地皮中获益。供应不足。

显然需求和供应对不上眼,年轻人又削尖脑袋要进去,想留下来,就只能选择租房。

我认为未来的租房市场会出现全新的商业模式。

先说房源:租房房源在未来,会缓慢从在二手房转变为新房。当然考虑市场接受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逐渐提高百分占比。

对于未来商业模式的概括:

租房市场化,租房标准化,租房寡头化

是不是很眼熟这个套路?

:传统的出租车演变到滴滴打车,便是零散的打车软件司机先搅动行业,打破出租车的牌照制度(市场化)。众多打车软件一拥而上,争夺市场,同时一系列的打车共识慢慢达成(标准化)。这些软件一路搏杀,资本注资当燃料,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杀出几个巨头,只要国家力量不出现,两个或者三个寡头把持一个行业,Uber因为是外资所以离场,滴滴快滴也不是因为商业原因合并的(寡头化)。

20:外卖行业方兴未艾,大学校园普天盖地的外卖传单,各种极速,各种超人,上百款外卖app,羊毛都薅不完(市场化),活下来的几个,凭借这两年的经验,完成了外卖员培训基本流程,店家签约基本流程,卫生监管基本流程(标准化)。腾讯(美团),阿里(饿了么),百度(百度外卖)各自注资,添砖加瓦,剩余还没死的在这一步统统化为炮灰,目前的饿了么和美团把持95%以上的流量(寡头化)

2016年:共享单车以星星之火,燎遍全国省会城市。这种在全国多个校园试点了半年到1年的全新出行模式,催生了上百个APP。就连大部分人都不会骑车的重庆,也诞生了悟空单车(市场化),一路疯长,在2017年消停了下来,如同花败果现,剩下的单车公司,无论在单车投放,运营维护,政府协调,外部公关,都有了成熟的体系(标准化)。同样巨头的注资,没有得到注资的,在这一步一定会死,小蓝单车撑了很久,但还是熬不过去。目前摩拜单车(腾讯),OFO(朱啸虎),青桔单车(阿里)占据99%的流量(寡头化)。

这类互联网下诞生的模式,由于运作快,程序不冗余,寡头一旦形成,利用标准化期间,几百家企业用命换来的经验教训,行业标准,很难被新进入者打败。同时资本也要求回收前期的成本。很难说再出现,50000用户的微信,慢慢起家,打死了坐拥5亿用户的飞信。傻子毕竟没有那么多。

辅以美国目前租房市场的佐证,我预测,如果未来开放租房市场,租房市场会出现以下走势。

租房市场化。也就是目前的自由租房阶段。这个阶段会带来两个问题,市场问题和导向问题:

市场问题:人人都可以租房,换句话说,人人都是市场竞争者,这个阶段,市场最为混杂,同时价格差异明显,有人厚道,有人奸诈,这是市场不规范,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出现二房东,房源不透明,合约欺骗等一系列问题。市场亟需一个标准来规范,但是人太多,管不过来,监管难以达成。

导向问题:人人租房的背后,其实是暗示并鼓励人们买房,这些年轻人买不起,我买的起啊,买了就能租,不仅可以享受房价的涨幅,以此帮我扛通胀,还能让别人帮我还贷款,一举两得岂不美哉。一旦市场导向将房子从消耗品变成了投资品,一定会带来房价的恶性疯长。

租房标准化。市场的乱象一定会受到整治,首先这是政府职能,其次,其中偷税漏税的巨额收入流失也是税务部无法接受的。

标准化思路:首先市场上有太多的散户,去掉散户一定是第一步,如何去掉散户?就和股市一样,只要提高手续费,比如将佣金最低5元提高到最低500元(当然证监会不可能这么做),市场散户绝对少掉99%。

同理,提高基础门槛从来都是清理散户的最好方法,房子出租如果需要各种办证,检验合格之类的,一般散户绝对没有心思自己来的。随着甲醛案的出现,二手房暂且不说,新房的出租标准肯定会一提再提,要求甲醛合格,要求乙醛合格,消防合格,通风合格,照明合格,用电合格,零零散散出来20几个标准轻轻松松,只是为了赚取房价涨幅,以及租金的普通投资者绝对不堪其扰。一定会大规模的选择将手中房屋外包给中介公司,由中介公司进行统一检测,中介公司专业的,有时间,同时享受规模效应。中介公司吃差价,出租者收租金,税务局收税,其乐融融。目前链家就是这种模式,但是总体思路感觉还是老一代的运营。永远只是中间商。

另外一种就是民宿,这也是散户能进去挣钱的唯一阶段,这种模式高明在什么地方,民宿从中间商转变成了运营商,利润不知高了多少,3000一个月的房子租进来弄民宿,300块一晚租出去,按80%空置率(行业平均),7200收入,净赚4200每月,相比链家中间商,只拿两个月租金,这种方式利润持续,且工作量小。

目前而言,民宿就是租几间房,最多租下几层楼,还是零散在城市各个角落。但是这种模式除了麻烦,并没有任何护城河手段,注定了这类中介,乃至民宿公司会超级多(看看现在的民宿就知道了)。但是预计这个阶段会持续很久。

租房寡头化。随着资本的入场,很快会出现某某公司(BATJMH等等系公司)出资买下某小区的整栋楼,或者干脆直接自己建小区。然后房租上网,以后租房就和去淘宝买东西一样,甚至出现小区会员,以及类似租金95折卡都完全有可能。不同于民宿的小打小闹(民宿有法律风险,被投诉的风险,更类似于繁星撒点的游击队),小区的形成代表有了根基(像军队进军,步步坚实),代表真正的生态就建立好了。资本是逐利的,必然会通过后续服务回本,

具体的盈利方式很多,有的外部性是正的,有的是负的。

先说好的,以后倒垃圾,搬家,水电一律不用操心了,智能化物管,甚至租房送视频会员,互联网公司的气息会相当的重。

再说坏的,当然经过我国特色主义的改造,有些国外的恶习在国内应该完全无法生存,但是丑话说前面,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国外,因为居民搬家是有成本的(至少占半个月房租),只要你还能忍,他就有得赚,比如垄断网,本小区只有optimum的网(国内至少还有3大巨头供你选择),你只能选择用或者不用,不能选择其他便宜的运营商,甚至连路由器都要租他的(有淘宝的我们无所畏惧)。

上一篇:小班第二学期科学计划下一篇:节约型单位创建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