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动物文章方法

2024-05-13

阅读动物文章方法(通用9篇)

篇1:阅读动物文章方法

1,抓住景色特点

抓住景色特点,色彩特点,静态特点,同学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另外,要抓住写景顺序------一般分为四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按景物类别。

2,分清文章的情与景

景,指作者所描述的客观事物;情,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写景文章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理解和体会是阅读文章的重要一环。

3,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方法。

对比法。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对比,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

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当人来叙述,赋予其动作行为语言来反映景物的变化运动过程。

篇2:阅读动物文章方法

记叙性文章考查的知识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文章题目理解、内容概括、词语理解(含义或表达效果)、句子理解(含义、赏析或表达效果等)、段落作用(是否删除或更换内容)和情感价值观的迁移等等,每项考查内容都有不同的考查方式。要做到“认真表述”,就要根据题干类型作答。题干比较简单的,答案一般都是选文中固定的词语或句子,同学们可以按照题干的要求到选文中寻找答案抄写到指定位置即可。如 贵州省安顺市中考选文《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第18题:文章开篇写到“李忠义是一个工人”,意在告诉读者,他是一个 而 的人。

要想做到表述准确、流畅,同学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试题中的信息点。如20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选文《贫寒是凛冽的酒》第24题: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在回答此类试题时,同学们就要认真看清题干中的信息点,这道题的信息点是“描写方法”及“作用”。第一问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与识别,答案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同学们回答起来应该不难,作答时要注意书写准确。第二问比较困难, 需要同学们结合画线句的语境来揣摩,作答时要注意语言流畅。

对于有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点,同学们在答题时还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和信息点的内涵。如年齐齐哈尔市中考选文《烟花惊艳》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信息点是“主要内容”,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为:谁 +什么事 +表达情感。该选文的主要人物是:理发店的老板;做的事情:在着急赶车回家过年的情况下,坚持为“我”和素不相识的女人理发;表达的情感:感动。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我们再组织一下语言,流畅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要求能围绕记叙要素概括内容,语言简洁即可得2分。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叙要素”,所以我们还可以加上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年三十晚上。这道题提示我们,在回答“主要内容”这类试题时,我们可以根据选文的特点在“谁”的前面或后面适当地加上表示时间、目的、情状的状语。

二、斟酌词语,表述到位

出了考场,很多同学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反正都写上了,不知对不对。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同学们没有对答案的表述语言进行仔细斟酌、思量。

语言的表述有一定的技巧,同学们要“斟酌词语,学会串联”。“斟酌词语”,就是要求我们在回答问题时首先找到题干的指向性。 如201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选文《贫寒是凛冽的酒》第23题:文中哪几件事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是贫寒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事)(2分)很显然,题干的关键性词语是“哪几件事”“生活是贫寒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至少四件”。根据这些信息,“生活是贫寒的”是几件事的中心。“哪几件事”到底是几件呢?题干最后括号里的文字和后面的分数给了相应的提示:四件事,每件0.5分。那什么是“简洁的语言”呢?我们从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来探索回答这类试题的规律。(参考答案: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②过年因没钱不能回老家。③母亲买鸭子为“我”补身子。④母亲为省钱买将死的泥鳅。⑤家具简单,最高级电器是复读机。⑥用电饭煲烧开水。⑦“我”在锅里炒衣服。)根据记叙性文章的特点,概括事件基本可以用这样的模式表述:谁(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干什么(表述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这些答案的词语又是哪里来的呢?下面我们认真分解一下参考答案示例①,“我们因烧不起暖气而砸冰出门”共13个字,其中“我们”“烧不起”“暖气”“砸冰出门”11个字是选文中的词语,“因”“而”两个字则是加入的串联词。由此可见,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按照固定的答题模式到文中去寻找概括性的语言,然后自己再用串联词串联起来,表述清楚即可。

当然,有些试题还要根据考查内容的不同而做一些适当调整,如2015年牡丹江市中考选文《无声的尊重》第24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题共2分,笔者调研了一些考生的试卷:

考生甲:本文主要说了一位牵着德国牧羊犬的盲人母子在候车时,公交车上与下车时受到人们无声的尊重与关爱。(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乙:一位盲人男子被导盲犬引领着上公交车,所有的人都努力地帮助这位盲人,让人感到很温暖。(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丙:本文通过写“我”排队坐公交车时,路人无声地帮助那位盲人并给他让座的故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无声的关爱。(评卷老师给2分。)

三位同学回答问题的字数相差不大,为什么得到的分数不同呢?这主要是表述用词的准确程度和回答的角度不同造成的。考生甲把“导盲犬”写成“牧羊犬”,把“盲人男子”说成“盲人母子”,没有认真阅读选文,表述不准确。另外,概述语言也有问题,前句说“候车时”,之后却写出了令人费解的“公交车上与下车时受到人们无声的尊重与关爱”,可见表述的语言前后矛盾,不够准确。考生乙基本符合“谁+干什么”的概括模式,遗憾的是“主要内容”没有加上这篇文章的主题,即“人们对残疾人的无声关爱”或“无声关爱”。考生丙的答案符合本题的“评分标准”(概括内容,意思对即可),所以评卷老师给了满分。

最后,我们来谈谈记叙性文章最常见的一个题型,即文章情感价值观的迁移题。这类试题中题干的信息点多,要求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表述。这既能检查同学们阅读的质量和理解能力,也能检验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类试题一般都是记叙性文章的压轴题,很多同学不能得满分。如2015年牡丹江市中考选文《无声的尊重》第28题: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困难的人?(3分)我们还是先看两位考生的试卷:

考生丁:读过文章后,我觉得应尊重、关爱生活中有困难的人,在我家附近搬来了一个患有抽搐症,身体畸形的女孩,有好多次我默默从她身旁走过,也没有帮助她,再遇到她我会扶她回家,与她交朋友,让她快乐自信起来!(评卷老师给1分。)

考生戊: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很多有困难的人。读了本文使我明白了要帮助他人。我以后也一定要帮助他人,就像文中的乘客那样,伸出援助之手。让互帮互助的行为在社会中延续。(评卷老师给2分。)

本题的评分标准是:联系具体生活实际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语言流畅1分。

考生丁的答案只符合了评分标准中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了“一个患有抽搐症,身体畸形的女孩”的事例;考生戊达到了评分标准中的“结合文章内容”和“语言流畅”两个采分点,而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回答此类问题时,同学们在弄清楚关键词的指向性或内涵之后,不要急于动笔,要把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条理在大脑中串联起来思考一番,看看是否完整、准确和到位,要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再动笔书写。当然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词语的斟酌、语序的连贯等问题。

综上所述,“认真表述”可概括为三种方式:一是挑选文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作答,二是用文中词句+串联词作答,三是考生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无论哪种表述都一定要注意“语言流畅”这个要求,这也是很多试题在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提示。

篇3: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体不辨, 则入于邪陋。”不知辨体, 就有盲目学习, 就会走弯路。如果我们能够判断出文章的类别, 就能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 在阅读时着重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抓住了学习点, 又节省了时间, 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做不必要的纠缠。

二、文章的分类及阅读方法

本文主要对小说和故事类文章、传记、新闻报导、事物说明文及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进行详细探索。

(一) 小说和故事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小说和故事类文章情节性较强, 阅读这类文章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 就能使他们很容易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 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对于此类文章, 教师应指导学生先找出文章的几大要素: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节及最后结局。搞清楚这些, 文章的大意就一目了然了, 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大意之后, 其他的细节问题再通过阅读文章就可以解决了。例如,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Book2 Unit2中的The story of atlanta就是一个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学生只要按照上述方法来阅读, 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 主要人物是Atlanta and Hippomenes。Atlanta是一位美丽的希腊公主, 很多王公贵族都想娶这位美丽的公主Atlanta为妻。Atlanta擅长于跑步但不能参加奥运会, 于是她懊恼地许下一个诺言:只有比她跑得快的男人才能娶她。很多人都因为跑不过她而被杀, 有一个叫Hippomenes的人也想娶Atlanta, 但怕跑不过Atlanta被杀掉, 于是祈求the Greek Goddess of Love帮助, the Greek Goddess of Love给了他三个金苹果, 最终Hippomenes获胜, 娶了Atlanta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说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找出文章的这几大要素, 理解内文就简单多了。若再让学生根据这几要素复述一遍课文的话, 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二) 传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传记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 学习这类文章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的主线来理解文章。例如, 在学习Book9 Unit1 The road is always for you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上与Ashrita Furman相关的这几个时间。

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 对Ashrita Furman也有了充分的理解。通过上述活动, 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又能帮助他们记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 还可以减轻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年代和发生的事件复述课文) , 同时能使学生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 新闻报导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新闻报导类的文章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绍, 比故事、传记要简单, 但也离不开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另外, 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 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就告诉读者, 所以这类文章比其他文章更容易把握主题。

(四) 事物说明文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事物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都有一个 (或多个) 明确的被说明对象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引用等。例如, 在讲述Book6 Unit5 The lake of heaven时, 就用来一系列数字来介绍the lake of heaven, 比如, 700、2000、2194及200。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数字的含义, 对于the lake of heaven的海拔和深度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说明文还常用事例来说明事物, 通过例子我们可以对抽象的事物有了一个“形”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 务必要吃透这些例子, 然后在理解上才能上升到质变。再如, Book6 Unit2POEMS中介绍了几种英文诗体, 有nusery rhymes, cinquain, Haiku和Tang poems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太虚幻了, 但是通过作者所给的例子, 学生对这几种诗体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五) 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科普说明文是语言比较平实、非文艺性的介绍知识、普及科学的说明文。科普文章的题材分为一般科技类、生命科学类两部分。科普类文章在我们的教材上并不常见, 却是高考英语的常考题材, 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具体说来科普文有以下几大特点。其一, 文章中词汇的意义不带感情色彩, 具有单一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其二, 句子结构较复杂, 语法分析较困难, 惯用长句。其三, 常使用被动语态, 尤其是一些惯用被动句式。所以这类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却能在阅读中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和深层次理解能力。一般由导语 (introductions) 、背景 (background) 、主体 (main body) 和结尾 (ends) 四部分构成。

在考试中这类阅读理解材料一般不给标题, 而要学生选择标题。导语一般位于整篇文章的首段, 背景交待一个事实的起因, 主体则对导语概括的事实进行详细叙述, 这一部分命题往往最多, 因此, 阅读时, 我们要把这部分作为重点。结尾往往是中心思想的概括, 并与导语相呼应, 试卷的命题者常在此设计一道推理判断题。在进行推理判断时, 学生一定要以阅读材料所提供的科学事实为依据, 而且所得出的结论要符合基本的科普常识。

三、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 不同文章的阅读指导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大大提高。但是有的文章不好分类, 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 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生只有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地改进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兴趣,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摘要:阅读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影响阅读成效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智力水平、生理条件、兴趣和个性、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语言基础、学习方法等无一不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为了使每个学生尽可能迅速提高阅读水平, 教师除了要考虑各种相关因素, 还应充分了解阅读文章的类别特点, 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小说,故事,传记,事物说明文,科普文

参考文献

[1]赵虹.高中生英语阅读时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研究, 2007 (5) .

[2]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鲁芬芬.高中英语阅读课教法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1 (11) .

篇4: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 小说 故事 传记 事物说明文 科普文

一、提高阅读方法的必要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 不知辨体,就有盲目学习,就会走弯路。如果我们能够判断出文章的类别,就能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阅读时着重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抓住了学习点,又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做不必要的纠缠。

二、文章的分类及阅读方法

本文主要对小说和故事类文章、传记、新闻报导、事物说明文及科普文的阅读方法进行详细探索。

(一)小说和故事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小说和故事类文章情节性较强,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对于此类文章,教师应指导学生先找出文章的几大要素: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情节及最后结局。搞清楚这些,文章的大意就一目了然了,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大意之后,其他的细节问题再通过阅读文章就可以解决了。例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Book2 Unit2中的The story of atlanta 就是一个故事。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只要按照上述方法来阅读,理解起来就会很容易。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主要人物是Atlanta and Hippomenes。 Atlanta是一位美麗的希腊公主,很多王公贵族都想娶这位美丽的公主Atlanta为妻。Atlanta擅长于跑步但不能参加奥运会,于是她懊恼地许下一个诺言:只有比她跑得快的男人才能娶她。很多人都因为跑不过她而被杀,有一个叫Hippomenes的人也想娶Atlanta,但怕跑不过Atlanta被杀掉,于是祈求the Greek Goddess of Love 帮助,the Greek Goddess of Love 给了他三个金苹果,最终Hippomenes获胜,娶了Atlanta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说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找出文章的这几大要素,理解内文就简单多了。若再让学生根据这几要素复述一遍课文的话,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二)传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传记主要是叙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 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的主线来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 Book9 Unit1 The road is always for you 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上与Ashrita Furman相关的这几个时间。

over last 25 years___________    recently _______________as a child___________as a teenager_____________at the age of 16________________

in the early 1970s____________   in 1978________________ in 1979 _______________

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对Ashrita Furman也有了充分的理解。通过上述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帮助他们记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还可以减轻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年代和发生的事件复述课文),同时能使学生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新闻报导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新闻报导类的文章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绍,比故事、传记要简单,但也离不开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另外,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就告诉读者,所以这类文章比其他文章更容易把握主题。

(四)事物说明文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事物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都有一个(或多个)明确的被说明对象以及与被说明对象有关的主题。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画图表、引用等。例如,在讲述 Book6 Unit5 The lake of heaven时,就用来一系列数字来介绍the lake of heaven,比如,700、2000、2194及200。如果学生了解了这些数字的含义,对于the lake of heaven的海拔和深度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说明文还常用事例来说明事物,通过例子我们可以对抽象的事物有了一个“形”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务必要吃透这些例子,然后在理解上才能上升到质变。再如,Book6 Unit2 POEMS中介绍了几种英文诗体,有nusery rhymes,cinquain,Haiku和Tang poems等。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太虚幻了,但是通过作者所给的例子,学生对这几种诗体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了。

(五)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科普说明文是语言比较平实、非文艺性的介绍知识、普及科学的说明文。科普文章的题材分为一般科技类、生命科学类两部分。科普类文章在我们的教材上并不常见,却是高考英语的常考题材,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具体说来科普文有以下几大特点。其一,文章中词汇的意义不带感情色彩,具有单一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其二,句子结构较复杂,语法分析较困难,惯用长句。其三,常使用被动语态,尤其是一些惯用被动句式。所以这类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能在阅读中体现学生获取信息和深层次理解能力。一般由导语(introductions)、背景(background)、主体(main body)和结尾(ends)四部分构成。

在考试中这类阅读理解材料一般不给标题,而要学生选择标题。导语一般位于整篇文章的首段,背景交待一个事实的起因,主体则对导语概括的事实进行详细叙述,这一部分命题往往最多,因此,阅读时,我们要把这部分作为重点。结尾往往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并与导语相呼应,试卷的命题者常在此设计一道推理判断题。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学生一定要以阅读材料所提供的科学事实为依据,而且所得出的结论要符合基本的科普常识。

三、结语

在阅读教学中,不同文章的阅读指导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大大提高。但是有的文章不好分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是一个综合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改进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虹.高中生英语阅读时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研究,2007(5).

[2]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鲁芬芬.高中英语阅读课教法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1).

篇5:小学语文阅读文章的方法指导

小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二、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1、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理解全篇内容。

3、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这样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4、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6:雅思阅读文章通读方法讲解

浏览文章是雅思阅读的必备策略。做题时,通常先阅读题目,然后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到文章中定位,最后找到答案。但是若遇到某些题型,单纯依靠定位就不合时宜了,即使侥幸做对,那也是自欺欺人。

例如目前颇有大展其鼓之势的段落细节配对题。简而言之,此题型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个细节,然后要求答题者找出细节所在的相应段落。若用定位法,势必整段逐行搜寻,耗时耗力,效率等同于通读全文,更何况有时还未必能找到题干中的相同词语,而是需要靠做题者自己去归纳。

例如“剑四”52页30题题干“a description of the mental activities which are exercised and developed during play”,在文章相关段落中很难甄别出上述信息。还有T/F/NG题中,虽然题目顺序与原文答案出现顺序一般保持一致,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顺序打乱的情况出现,例如“剑五”19页8-13题。要做出这些题,那就非读文章不可了。

篇7:阅读动物文章方法

如今互联网是一个快餐时代,尤其是RSS方式阅读出现之后,由于信息重复与信息过载的存在,我们可能并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在某一文章上。一些文章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烦躁。

而作为博客作者,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必须要在文章的结构版式上下功夫,让文章具有可扫描性。

一、什么文章会让读者感到烦躁?

1、 很长,而且只有文字没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文章。

2、 整篇文章一种颜色一种字体。

3、 密密麻麻的文字。

4、 文章不具有可扫描性。

5、 根本看不懂。

二、哪些人会愿意看又长又臭的文章?

1、 对文章的兴趣很大。

2、 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工作强制性要求),必须阅读整篇文章。

3、 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4、 朋友推荐。

三、读者的阅读行为

1、 文章越长,平均每字花费的时间成本越少

下图显示在页面包含不同信息量时用户耗费的平均时间成本:

从图像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1)根据图中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得出每增加100个字(英文),增加的时间成本仅为4.4秒。

事实上大多数人不可能在4.4秒里阅读100个字,一般人只能阅读10-20个字,也就是说,读者只获取了这100个字里的10%-20%的信息。

(2)从图像还可以看到一点,在阅读字数较少的文章,大多数人花费的时间基本一致。但字数增加得越多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图中右端蓝点离散程度越高)。

(3)回归曲线与纵轴是有交点的,也就是说,不管文章多长,阅读者都会消耗一个基本的时间。这个基本的时间可能是花在看文章标题、理解网页结构等等。

2、 文章越长,读者平均阅读的部分越少。

以下图表显示了用户在访问包含不同文字数量的网页时将会阅读文字的平均最大数量:

可以看到,当文章字数越多,阅读者实际阅读的字数比例越来越小。当文章字数为110左右,读者仅阅读了里面50%的内容。

四、读者如何阅读文章?

1、 F型阅读模式

在眼球跟踪实验里,研究者们发现阅读者阅读网页是呈F形状的。也就是说,读者首先阅读首段,后面的段落可能只阅读第一句,然后快速带过,

电脑资料

(图中颜色越深表示阅读概率越高)

2、 扫描式阅读

由于时间或其它原因,浏览者可能只会扫描式地阅读文章。他们寻找重点词语或句子,阅读每个子标题,可能就这样结束了。

根据第三和第四点里的读者阅读行为,我们可以得出提高文章可读性的方法:

五、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1、高亮关键词。

将一些重点的句子或词语使用加粗或不同颜色区分开来。

这是提高文章可扫描性的一种手段。高亮那些能说明文意的关键词,让快餐式读者不需要浪费无谓的时间阅读用处不大的文字。

2、开门见山的标题。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别把博客当作高中作文,诗情画意在这里不适用。选取一个开门见山的、或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能让读者马上决定是否阅读下去。

3、分点表述。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分点论述不但能使文章结构明朗,读者也能根据标题清单选取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同时,对于快餐式读者,他能扫描式地阅读所有子标题,对他们来说,这种结构是非常友好的。

4、首段点明文意。

这点很重要。留意第三点第1小点里说到的,读者是以F型阅读文章的,首段的好坏决定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别那么有诗意,最好是第一段就表明文章将讨论的内容。

5、字数不要过多。

如果不是很有必要,别写太多文字。第三点里的图表已经表明,大多数读者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阅读意义不大的文字。有时字数过多可能会弄巧反拙。

6、让空白占据一定的比例。

由于密密麻麻的文章会让读者感到烦躁,因此应该避免这一情况。尝试每段后面空一行。这样可以减少压迫感。

7、长文章插入图片或其它多媒体。

图片等多媒体不但能够让文章看起来不那么让人烦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章的表述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记住,有些时候,一图胜千言。

8、多使用外部链接。

当读者发现你这篇文章过长不想看下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去寻找文中的超链接,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会觉得外部链接可能有更短的表述。

9、尝试分解成多篇文章

如果一篇文章实在太长,你可以尝试将它分解成两篇或几篇。 就像我之前写关于Widget化时代的两篇文章。

六、总结

这篇文章探讨了2方面的内容,一是阅读者的阅读趋势:在快餐式互联网时代,阅读者对长篇文章越来越感到烦躁;二是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旨在提高文章的可扫描性,让细度读者和快餐式读者能更取所需。

来自:www.kenengba.com/post/476.html

相关阅读:

篇8: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方法浅析

一、误区警示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命题选项的干扰设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偷换概念。

在选项中, 把原文某文字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 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 进行错误的组合, 移花接木, 张冠李戴。

2. 答非所问。

题目问的是甲事物, 选项说的是乙事物;题目涉及事物的甲角度, 选项谈的是乙角度;选项顾左右而言他, 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3. 范围失当。

对某概念的理解, 命题者通过故意夸大或缩小其外延的手法设置干扰项;或故意删掉原句中有关成分, 如必不可少的定语状语等, 使得选项和原文对应句相比, 或表达范围扩大缩小, 或内涵扭曲。事物的特点有时候表现在数量、时间、地点、类别、程度等方面, 这些方面一旦被更改, 事物就会失去原有的特性。

4. 超前肯否, 断章取义, 妄改属性, 鱼目混珠。

有些选项无视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要”等限定语, 故意把尚未确定、尚未实现的说成事实, 曲解文意;加深或减弱程度不当;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或然、或然与必然等混淆;超前肯定言过其实, 断章取义以假乱真, 缺漏有关内容, 残缺信息以偏概全。

5. 望文生义, 架空分析, 无中生有。

不从文章出发, 凭主观臆断, 添加原文没有的意思;或在相关的信息中, 添加望文生义的理解, 使之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起, 使人迷惑。命题者常在易含混模糊的内容上设置这些信息。

6. 强加因果, 错置关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有的存在一定关系, 选项将原文揭示的关系搞错。主宾颠倒;部分代替整体, 或以整体代替部分;并列的关系变成大小包含关系, 或将大小包含关系变成并列关系等;或强加并不存在的关系, 有悖逻辑。

最突出的是错置因果关系:一是颠倒因果, 二是强加因果, 三是增减因果要素 (增加或减少原文的原因或条件, 增加或减少原文的结果) 。

二、阅读攻略

高考阅读时, 我们要结合以上所述寻找相应的解题技巧和阅读思路, 形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攻略。

1. 态度上:树立一种观念, 具备两种心态。

(1) 树立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学生阅读理解力、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考查的是逻辑思辨、抽象思维, 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科技学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其题目设置的出发点, 命题是着眼于考查语文能力而创设的。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在阅读时, 不应受与之相关的旧有的知识的影响, 而应根据选文提供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具备两种心理状态。

(1) 专注

阅读时精神要高度集中专注, 聚精会神地进行阅读解题, 从而准确迅速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从文中甄别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2) 仔细

命题涉及的信息均来自选文, 它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项, 阅读时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内容上。有的考查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合, 其实是正确的;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 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 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认真仔细。

2. 对策上:面对不同的考点各异的角度, 应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1) 对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1) 关键概念常常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面目出现, 要密切注意这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后的限定词修饰语。

(2) 对指代性词语 (代词或有指代性质的词语) 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它们或是承前省略, 或是启后省略, 中间常插入带有大量限定语的长句子, 干扰甄别。要在前后句中仔细寻找它所指代的内容, 以防偷换概念, 改变范围程度, 混淆已然、未然、可然、必然等性质。

(3) 对关键的关联性词语的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多有些虚化, 但它们的作用却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很重要。先要联系上下句、上下意群甚至是段, 把握它联系的是哪些部分, 注意关联的范围;其次看这些前后部分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暗示作者的观点态度 (肯否好恶褒贬等) 。

(2) 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 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 即字面意义。这一层理解起来不难, 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却是理解后两层意义的前提基础。二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即句子的语境意义。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 这一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 即言外之意, 这是常出现的考查范围。要更好地理解这三层意义,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找出句子的主干和句子的重心, 抓准论述对象和角度。先从句子自身入手。是单句就要分析其结构, 要留意限定成分之间及其与主干之间的关系, 了解句子所涉及的对象谈论的问题及谈论的角度等;如果是复句, 则要在分析各个单句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分句间的层次关系, 弄清它们是因果还是转折抑或递进等, 把握论述重心。

(2) 理清句子的“管辖区域”。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就在特定的位置上, 它将作用辐射到整个辖区, 我们就要审析题干, 确定句子的位置, 明确信息所在区域范围, 以之为圆心, 投石探波。

(3) 分析句子的邻里关系, 结合文章情境, 做正确的理解判断。文中的句子不是孤立的, 它总与上下文相关联;在明确句子辖区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联系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 分辨其与相邻句子之间的关系, 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

(3)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1) 抓各段中心句, 它们都是要点。

(2) 注意承启句, 它们表明结构关系。

(3) 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 把握思路。

(4) 从全文出发注意整体, 高瞻远瞩, 不偏漏, 也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5) 研究标题、头尾、主旨句, 注意概括完整。

(6) 综合段落大意, 整合重组。

(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懂得运用阅读提要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局部分析, 进而通观全文整体分析, 做到高屋建瓴;要客观公正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切不可以自己的片面理解代替作者的观点, 更不能迷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某种所谓正确的观点。具体方法如下:

(1) 通过标题分析;

(2) 通过开篇的中心句分析;

(3) 通过反复出现的提示性的语句分析;

(4) 通过篇末的总结性的语句分析。

(5) 推理和想象。

(1) 从文章脉络入手, 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段与段之间段内句群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 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2) 明确推理的依据是否正确可靠, 然后考查推断的结论是否正确, 是否合乎常理、合乎逻辑规则;

(3) 从推断观点和原文论据两个方面把握, 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统一;

(4) 注意四个选项之间相对照, 这样可以帮助理解, 缩小范围。如果有一对选项矛盾, 就一定要注意, 如果选项表述绝对化, 更要注意。

篇9:写人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

【关键词】阅读方法 写人 文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66-0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阅读方法去阅读写人的文章,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或品质。

2.激发阅读兴趣,获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效果。

二、课前准备

1.幻灯片、用彩色卡纸剪的“知识树”、阅读材料。

2.布置学生6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用简短的词句归纳“写人文章的特点”及“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大家都爱读书。人一生中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有课堂上学习的课文,有课外读物等。今天,我们重点来复习研讨如何阅读写人的文章。

师:老师在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复习并归纳完成这个空白表(幻灯片出示表格),现在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写人文章有什么特点。

生1:写人的文章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生2:还有人物的外貌描写。

生3:还有故事情节。

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写人的文章有故事,有关于人物的各种描写,通过故事及人物的各种描写,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或品质。

师:我们要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不同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方法阅读写人的文章呢?哪位同学代表本小组上台展示课前合作归纳出来的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课堂,自然流畅,而且能够直奔主题,使学生快速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课前合作学习成果

1.学生交流展示课前合作学习成果

生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外貌描写,还有故事情节去读。(师根据回答板书:语言、动作、心理、外貌、事件)

师:感谢这位同学,看来你们小组很会合作学习。还有哪位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2:除了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还可以抓住人物的神态描写去读。(板书:神态)

师:你们小组很细心,也很会合作。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衬托人物的品质,所以我们要留心环境衬托。还有一些写人文章不直接描写主要人物,而是通过其他的人或事来体现主要人物的特点或品质,因此我们还要留心侧面烘托的写法。(板书:留心环境衬托、侧面烘托)

师:阅读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找好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文章中的事件细细揣摩,去品味人物的特点,感悟人物的品质,同时还要留心环境衬托和侧面烘托。

2.师生归纳阅读写人的方法

师:同学们,拿到一篇写人的文章,我们先要做什么?

生:把它读通顺。

师:我们已经归纳出了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那就是——(生说,师板书)

读全文 知大意

找句段 细揣摩【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事件】

品特点 悟品质

留心:环境衬托

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学生们经常阅读写人的文章,只是没有系统归纳阅读方法。在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去阅读写人的文章,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做好铺垫。

(三)运用方法实践阅读

1.分小组学习:运用阅读方法,快速学习课文《穷人》和《少年闰土》。

师:现在请同学们按四人一个小组,运用归纳出来的阅读方法快速学习课文《穷人》和《少年闰土》(贴树叶:穷人 少年闰土),并想一想下面这个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阅读《穷人》和《少年闰土》,你是通过分析课文的哪些描写,体会到哪一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或品质的?)

2.学生汇报交流(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师:阅读了《穷人》这篇课文,你通过分析课文的哪些描写,体会到哪一人物的什么品质?谁来回答?

生1:我通过分析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到了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

师:你懂得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渔夫的品质。

生2:我通过分析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到了她为帮助别人宁愿自己受苦的品质。

师:你懂得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她的品质。

生3:我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到了桑娜勤劳的品质。

师:阅读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你是通过分析课文的哪些描写,体会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谁来回答?

生1:我抓住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到了他是一个可爱、勤劳的孩子。

师:他的脸是紫色的,说明他经常在海边劳动,是个勤劳的孩子。

生2:我抓住闰土的动作描写,体会到了他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

生3:我抓住闰土的语言描写,体会到了他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

师:这两位同学懂得抓住闰土的语言和动作去体会人物的特点。

师: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闰土的哪些事情?

生(齐):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潮汛跳鱼。

师:这些事让我们体会到闰土是个怎样的人?

生(齐):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

3.教学小结。

师:阅读《穷人》这篇文章,我们抓住环境描写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感悟到主人公——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是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师:阅读《少年闰土》这篇文章,抓住课文中的事例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我们体会到了少年闰土的个性特点——知识丰富、聪明勇敢、活泼可爱。

师:我们每阅读一篇文章,只有讲究一定的方法,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是通向更多阅读的桥梁,教师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课外写人文章。教师运用之前归纳的方法阅读课内两篇学习过的课文,让学生更能领会如何阅读写人文章,为阅读课外写人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看到同学们掌握了阅读方法,老师心里很高兴。接下来,老师要带着同学们走进阅读的另一个小天地——“阅读链接”。

师: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作品,但是一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致使感悟不深。我们就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栏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去接触更多文学作品,拓展阅读实践。

(四)补充阅读材料

师:学习了课文《少年闰土》,我们在鲁迅笔下见识了一位活泼健康、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少年。然而,鲁迅在20年后再次见到闰土时,闰土已经步入中年,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个性特点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两份背景材料。幻灯片出示:1.背景材料;2.链接文章《中年闰土》。

1.生阅读背景材料: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在小说中着重刻画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使当年天真活泼,把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孩子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阂。

《故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阅读链接文章《中年闰土》(略)。

3.师:读了这两份材料,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年闰土?

生1:他生活很困苦。

师:你有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生2:他很苍老。

师:中年闰土为什么生活那么困苦?他为什么变得那么苍老?

生3:“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师:中年闰土变成这样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有关,是封建统治使当年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孩子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级观念毒害,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4.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小说《故乡》。

师:《中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小说《故乡》,这是它的封面,这本书除了写闰土,还写到祥林嫂这个人物。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

【设计意图】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教学资源。“阅读链接”栏目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一环节的教学把学生从阅读写人文章《中年闰土》,推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迁移方法运用

师:刚才,我们归纳了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那就是(生说,师板书)——学以致用。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外写人的文章《爱即是职责》和《爸爸》,并完成相应练习。

1.全班交流练习情况。

2.教师结合板书内容做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掌握了一些學习的规律和方法,那就是——阅读写人文章的好方法。老师编了一个顺口溜,能快速地帮助我们阅读写人文章:写人文,讲方法,读全文,知大意,找句段,细揣摩;典型事例要把握,看外貌,抓动作,析语言,谈心理,环境衬托、侧面烘托也重要,这些细节多推敲,人物品质自然到。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教师迁移归纳出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两篇写人文章,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课外拓展延伸

师:《穷人》《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爱即是职责》《爸爸》是一组写人的文章,我们运用归纳出来的方法品味到这些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品质。今后,我们还可以用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写人的文章,如《水浒传》等。

1.师:哪位同学阅读过《水浒传》?

师(环视教室):哦,有5位同学读过这本著作,真不错。你们用上今天学到的阅读方法去再次阅读,将会有不同的收获的。

2.幻灯片出示《水浒传》封面。

师:《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这是《水浒传》的封面,它有很多版本。

3.简介《水浒传》。

师:《水浒传》是元朝施耐庵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书中刻画了108位英雄好汉,这108位英雄好汉都被刻画得十分传神、性格鲜明。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可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去阅读,品味108位英雄好汉的个性特点,老师相信你们的知识树将会越来越茂盛。

4.激励性总结。

师:欣赏佳作如逢知己,走进名人如交挚友,感悟名著如悟人生,品评美文似品香茗。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我们一起加油!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外阅读完善课内阅读,使阅读教学和谐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天地翱翔。

上一篇:巡察干部鉴定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药品管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