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教案分析

2024-04-21

西塞山怀古教案分析(通用8篇)

篇1:西塞山怀古教案分析

西塞山怀古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

2.深入了解刘禹锡怀古诗的成就.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二.朗读全诗,品析鉴赏.一读诗歌

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

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

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拓展阅读

1.比较下面两首诗,分析刘禹锡的性格.赠梦得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刘禹锡作品欣赏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台 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浪淘沙九首(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篇2:西塞山怀古教案分析

编号:13

课题:西塞山怀古

制作人:温彦峰 审核人:语文组 时间:2014年3月10号

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把握诗歌主题 2.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史实与情理关系;

2、把握怀古诗的写法、特点;

一、导入: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在唐代,与白居易齐名;他有脍炙人口的民歌体组诗,如:《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而他的怀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是有着突出地位。他就是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的一首被誉为“金陵怀古之冠”的《西塞山怀古》。让我们走进刘禹锡、走进怀古诗。

二、.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介绍怀古诗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游览古迹或阅读史书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怀古诗词因为要摘取历史的某些片 段,因此人们往往又笼统地称其为咏史怀古诗。

三、.朗读全诗

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

后 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充满正气)。

四、感知诗文

原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世屡经盛亡盛衰,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五、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一二联所叙述的史实。试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概括交战双方的情势。

晋:居高临下、势不可当 吴:负隅顽抗、不堪一击

2、诗中哪几个词把交战双方的这种力量悬殊很好地表现出来的?试任选其一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下”: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给人摧枯拉朽,势如破 竹之感。

“收”,描写东吴的望风披靡,“金陵王气”毫无作用,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可见“金陵王气”根本是靠不住的。

“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

3、“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包含有怎样的情感?诗人是 通过什么抒情手法将它表现出来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借古喻今。结合背景,刘禹锡写作此诗的意图,非止于怀古,更在于鉴今:一是劝诫朝廷居安思危,勤勉于政治,切勿骄奢以亡国,步六朝旧尘,令后人再伤“往事”;二是正告拥兵自重的藩镇,切莫依据山川形势划地为王,否则,终将像历史上划江而守的小朝廷一样归于覆灭。

4、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课堂总结《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六.板书设计。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怀古:

感今: 点:王濬灭吴

兴亡的决定因素:人事而非地形 面:人世几回伤往事

渴望四海统一 反对藩镇割据

八、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 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③韦庄:晚唐诗人。

台 城

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 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韦庄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或: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

篇3:西塞山怀古教案分析

一.司马迁《史记》的最早导向

后代人们对秦始皇的感知首先来源于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司马迁在《史记》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 行自奋之智, 不信功臣, 不亲士民, 废王道, 立私权, 禁文书而酷刑法, 先诈力而后仁义, 以暴虐为天下始 。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史学成就极高的巨著, 同时也是一部富有文学情调的的佳作, 因此也饱沾上了不少个人情感。司马迁借尉缭、侯生、卢生之口指责始皇, 实际是在表示自己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看法。很明显, 司马迁的这一段评价, 对后人了解秦始皇, 甚至给整个咏史诗坛的吟咏定下了一个基调。

后人读史了解秦汉, 无论是史官还是普通文人, 一般都会先去拜读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的叙述和评价成为了古人了解秦始皇行为品德的主要来源, 从而使得后世之人形成了秦始皇暴虐的最初形象。再加上后人编史, 也多多少少参照了《史记》中的记载, 使这一形象更加坐实。梁启超先生在《战国载记》中认为:“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 求诸世界, 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 其政治所设施, 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并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 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这是现代的眼光和观点, 而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很多诗人因为种种原因, 为《史记》开始的倾向所诱导, 从而形成了秦始皇基本负面的这种现象。这是我们阅读古代咏史怀古诗所需留意的。

二.文人写诗的政治需求

诗人之所以吟咏秦始皇, 很多都不是因为精研历史有所发现或新见, 而是当时的政治需要。诗人为了借古讽今, 通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寻仙求道、劳民伤财、苛政酷刑等方面的暴行, 来警示当政者要重用人才、勤政勤俭、宽容仁德。虽然秦始皇的作为有好有坏, 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警示效果, 对负面行为的批判就更具影响力了。特别是秦始皇的人生经历和最后结局, 很能引起统治者的警惕。这些诗尤以一些朝代的后期为多, 文人欲以秦始皇的暴政、求仙、劳民等教训警醒当朝统治者。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在读史后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到了诗歌中, 却多是贬责了。如胡曾《咏史诗·阿房宫》:“新建阿房壁未干, 沛公兵已入长安。帝王苦竭生灵力, 大业沙崩固不难。” 许浑的 《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 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 路人唯拜汉文陵。”这些指责都有反思历史, 警示当今的意味。

三.古代主流文化的强大影响

秦朝重用法治, 儒家却重仁政。在秦灭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 中原大陆一直处在儒家思想的浸润之下, 并随着皇权的加强, 思想越发体现出儒学腐败的一面来。自从汉朝以来, 儒学独大, 虽说统治者实施外儒内法的政策来安定社会, 但宣传的一直都是仁德教化。文人一般都以儒学为根本, 法治的严法酷刑不为他们所接受, 从而不会对秦这个以严刑立法著称的朝代有所好感。更有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触动儒士自身的情感, 对秦始皇本人更是不会有什么称赞之语。

这种少有称赞的形势随着时代愈见加深, 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影响。汉代刚开始推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各家思想依然活跃, 比起往后的发展, 还是有些“百家争鸣”的社会风潮的。西汉前期的主父偃认为:“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蚕食天下, 并吞战国, 海内为一, 功齐三代。”但东汉班固就批驳秦始皇残忍。唐代虽社会风气开放, 但李世民带头讽刺始皇, 以后肯定秦始皇的日见其少, 而更多的是作为亡国之君的典型例子, 肯定儒家思想而否定法家思想。王安石的《秦始皇》:“举世不读易, 但以刑名称。”清朝诗人周映清的《始皇冢》:“秦政昔乱纪, 刑杀如霆雷。”这些诗篇明显以儒家的治国之道来看秦始皇的政治统治, 意识形态意味非常清楚。

时代进入现代, 情形才有根本性的变化。郭沫若在建国之前极力批判秦始皇 (《吕不韦与秦王政批判》) , 但是毛泽东还专门写诗给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之后郭沫若有没有崇秦我不敢下言论, 但至少不会再发表这一类的言论了。所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对文人评价秦始皇和是否以咏史诗的形式否定秦始皇都有决定力。

篇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广袤无垠的中国不仅孕育了灿烂浩如烟海的诗歌,也演绎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三国时期,在湖北赤壁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就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轼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全词

1.作者简介。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轼是成熟了的苏轼。“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语)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苏轼一向不喜欢柳永的词,觉得他的词浅近卑俗。他也很想听听别人对柳词和自己的词是如何评价的。有一天,他坐在翰林学士院,其时许多苏门学士也在座,他又想起这件事。正好身旁站着一位非常擅长歌唱的幕僚,当代著名词家的词他几乎没有不会吟唱的。东坡问他:“先生觉得我的词比柳永的词如何呢?”那位幕僚听后不加思忖就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燕歌莺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一座人听了,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苏东坡也拍案叫绝。

3.背景材料。关于苏轼“乌台诗案”的说法如下: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见一群小孩子游戏,“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三、具体研讨重要词句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教学资料: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三句诗全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上阕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视大江的奔腾,“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放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龄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2)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3)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有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苏轼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四、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笑”。 2.理解“人生如梦”。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来往,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五、《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

1.景物描写的豪放(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2.周瑜形象的豪放(婚姻美满、儒雅风度、才能卓越);3.感时伤今的豪放(突破小人的包围,真正审视人生真谛,在失落中找到洒脱)。

六、课外延展

1.赤壁怀古诗。李白《咏赤壁》和《杜牧》的赤壁诗。2.介绍苏轼另外关于“赤壁”的三篇文章和《密州出猎》(略)。

七、课堂小结

篇5:潼关怀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同学们思考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文学样式?(学生列举)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元曲简介

关于元曲,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我们这里着重了解元散曲。(多媒体展示,学生齐读。)散曲是金元时代在北方产生的新诗体,也称北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曲子;套数是联缀两只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而成的组曲。表达上,散曲较为自由,接近口语;表现风格上,较为明快泼辣,淋漓奔放,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可考的元代散曲作家有二百多人,成分十分复杂,形成了各种流派和风格。

《山坡羊 · 潼关怀古》是一首小令,山坡羊是它的曲牌名。

三、作者简介: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名家。

写本诗时,诗人本已弃高官归养;但得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疾,客死任所。他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四、解题

看标题:潼关怀古:怀古——游览古迹而触发的感慨。

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不仅险要,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只要突破潼关,京城就在眼前了,似乎就可能得到天下了,于是便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于是谁都想占领潼关,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历史上记载,从秦到清每个朝代都在潼关发生过战争,每次死伤人数多达十几万。而这些士兵都是来自百姓。

五、朗诵、六、解析

1、作者开篇写了潼关的哪些景象?

峰峦——华山

波涛——黄河

险要的地势

2、这些景象又怎样的特点?你觉得哪些字用得好?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突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和重要的地理位置。“聚”、“怒”“表里”等词用得好。

“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3、从写景到抒情,“望西都、意踌躇”,“踌躇”是什么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

4、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望了西都,张养浩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 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西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王粲

5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老师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 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长安是当时的都城,他们离开了长安,其实就是远离当时的朝廷,所以他们难受。不仅李白如此,其他的几个诗人也是这样,他们都是为自己不能在朝廷为官而难受,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这些宫殿是谁修建的? 教师可作相关补充(当初修建咸阳宫,秦始皇动用了40、50万人,经历了几年才盖好。咸阳宫,几十万人花了几年时间才建好,但是不到一百年就被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不久汉朝开始了,又建了宫殿,然后又变成了土。就这样宫阙毁了又毁,百姓建了又建。)所以作者在这里还伤心什么?

明确:张养浩不仅为宫阙成土而伤心,还为百姓心血白费而伤心,还为百姓即将重修宫阙的痛苦而伤心。

齐读这几句,试着把作者那种踌躇、伤心情绪读出来。(语调沉郁,语速稍缓)

7、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明确:不是,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设题目的:理解此诗与其他怀古诗的不同。诗人刚正不阿、关心民瘼,他远望古都长安时,历史的风云仿佛从他的眼前飘然而过,引发了他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本真意义的追问与思考,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实质。)

8、一个王朝建立、兴盛时,百姓会苦;这样一个令百姓受苦的王朝灭亡了老百姓还是受苦。你们是否知道老百姓具体会受哪些苦?请用“百姓苦,是因为„„”或“百姓苦,苦就苦在的句式表述。

(学生展开联想,内容有:大兴木土,徭役繁重;苛捐杂税,横征暴敛;战乱频繁,血流成河;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田园荒芜,无家可归„„)

9、这首诗作者从写景到抒情,最后慷慨议论,诗歌的朗读基调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七、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积累)

历朝诗人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附诗: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⑥运锄耕NC048侵星起,垅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张碧 ⑦万人曾战死,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廖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

——方千

篇6:《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朗读全文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疏通词语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课文分析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回答下列问题: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

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展示人物脸谱〉在诸多英雄中,作者选择了谁作为咏诵的对象?);

课堂检测

1、名称:词的全名为 ,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篇7: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背景

在初中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初步了解了苏轼词的特点、人生经历.....

和性格特征,今天,继续深入了解他的豪放词的特点和旷达洒脱的性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豪放词的特点;

2、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意境。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3、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4、掌握烘托和映衬手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2、领会词的风格。

教学难点

1、鉴赏词的意境和语言;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到中国古代文学,必谈唐诗宋词,说唐诗,必谈李白、杜甫,说宋词,必谈苏轼,说苏轼,必诵“大江东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探讨豪放词http://baike.baidu.com/view/80352.htm的代表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品(板书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二、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提示:该词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声情并茂,即: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激情洋溢,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风流人物的景仰和对赤壁壮景的赞叹。最后的感慨虽有消极情绪,也只是语调舒缓一些,才能体现苏轼的旷达与超脱。

1、教师范读;

2、学生小声朗读;

3、抽学生朗读。

三、师生互动,研讨课文。

一)、学习词的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思考:这首词是豪放词派代表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作何理解?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苏轼之前,词的题材以儿女情长、缠绵悱恻为主,人们把这类题材的作品称为婉约词;苏轼时,题材范围扩大,古往今来,兴衰更替,皆可入词,无拘无束,气派宏大,于是,人们称之为豪放词。就本词而言,具体体现在:

(板书)“大江东去”的“大”(空间上视野开阔),(板书)“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时间上悠长、悠远);“东去”“淘”(气势都很宏大)。这样,时、空、气势都突出了豪放的特点。同时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长江景色。

翻译:浩渺、奔腾的长江水滚滚东去,大浪翻滚,也淘洗尽了历史长河中的众多英雄人物。(经过淘洗,能在历史上留下其名的已经不多,很多人已被历史尘封了,但有一个人不会,他就是周瑜。)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作者览物思人

翻译:西边那古老的城堡,人们都说,这儿是三国时周瑜指挥的赤壁之战的地方。

思考:作者写的是不是真赤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不是。真赤壁在今天湖北嘉鱼,位于南京市西南,又称“武赤壁” 表达“未实现青云之志”的感慨。这里指作者在(板书)慨自己(壮志难酬)。

思考:“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几句同现代语序一致吗?

明确:这样的语序:⑴、平仄的需要;⑵、诗词中允许语序倒置;⑶、突出表达对象:“故国”、“多情”、“早”。(板书:神游故国、多情善感、早生华发)

翻译:神游旧地,应该笑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都早早地变白了。

(豪放词人,难道就这样忧郁下去吗)

4、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翻译:人的一生真如梦幻一般啊,算了吧,别想那么多了,还是端一杯酒,洒在地上和江上祭奠敬奉江月吧。

思考:“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何理解?

明确:A、(板书)“人生如梦”:周瑜的一生事业成功,爱情幸福美满;而苏轼的一生飘忽不定、一生坎坷、壮志难酬,达不到周瑜这样的境界。是作者受压抑时的自慰之词。

B、“酹”:即把酒洒在地上,祭奠心中的英雄,而作者把酒洒在地上、江上,祭奠江月。开篇“大江东去”,结尾“还酹江月”,这两个“江”首尾照应,使结构圆熟。(板书:酹江月)

自己“人生如梦”,飘忽不定,又正如江中之月而飘忽不定;寄托了对命运多舛(chuan,不顺遂,不幸)的感慨,也表达了随缘自适的旷达与超脱。(板书:求超脱)豪放之中见苍凉。

四、师生齐诵课文。再次感受作者对风流人物的仰慕和对自己的慨叹及旷达超脱?an=0&si=8的态度。

五、总结:

1、上片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壮丽的赤壁之景,为下片风流人物出场作铺垫;

2、下片写的是什么?

明确:描写风流人物周瑜,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及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1、拓展练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水”与我们学过的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何特点?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迁移练习:将初中教材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高一教材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简单作以对比分析。

3、结合学过的诗词,分析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较为深入的理解了苏轼胸有报国之志,但无报国之门,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他旷达洒脱的性格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利于学生全面深入的理解他的性格。

附: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

上片↓览物之情赤壁壮景←―周瑜

(见)--实(特定场景)(想)--虚

怀古之思----忆周郎雄姿英发

(功勋卓著)风流潇洒

(婚姻美满)才华横溢

神游故国

下片 身世之感---慨自己多情善感

(壮志难酬)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篇8:西塞山怀古教案分析

一、宜昌西塞国森林公园概况

宜昌西塞国森林公园位于湖北三峡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林镇境内,隶属国有樟村坪林场。于2001年6月经湖北省林业局批准建立森林公园,总面积146.4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9%。由九寨砦湾、圈椅淌、望江山、西塞国四大景区组成,以山岳景观为主,山势蜿蜒,林木苍劲,沟壑流青,风景优美。公园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与人文景观丰富,以拥有极为少见的高山杜鹃群落和罕见的南方高山草甸著称。相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眼见引人人胜的西塞国奇景,误以为到了西天仙境,“西塞国”由此而得名。

据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西塞国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今保留着森林公园的天然本底,是开展生态教育、避暑疗养、滑雪狩猎等森林旅游的好去处,而且该公园区位优势较好,交通便捷。针对具备这样优势的旅游景区,本文运用STP理论,从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等方面分析如何做好西塞国森林公园的营销。

二、西塞国森林公园STP营销分析

(一)如何进行市场细分

在对整个旅游市场的细分上,应该尝试运用不同的细分变量或变量组合。一般来说,从四大变量着手进行市场的细分,即地理、人口、心理、行为。按地理因素细分市场是一种传统但至今仍得到重视的细分法,主要以地域、距离等为划分依据。按人口因素细分指根据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等,把市场分割成群体。按心理因素细分主要根据旅游者个性特征、出行动机、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划分。按行为细分是指按旅游者对产品的了解程度、态度、使用及反应等进行分割。

根据西塞国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旅游区位)、资源条件及自身实力,笔者认为,该森林公园可以先按空间距离进行划分,将国内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地域市场,然后以人口统计因素和心理因素来进一步细分市场。

(二)如何进行目标市场选择

1. 先以地域为界选择市场

旅游景区在以地域为界选择市场时,应该遵循由近到远、逐步扩大的原则展开市场营销。据此,森林公园应先按空间距离将客源市场分为省内和省外市场,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应首先开拓并巩固好省内市场,再进一步挖掘省外市场。省内市场首先应考虑夷陵区及周边市县,同时对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主要城市进行宣传推广;省外市场则首先考虑选择以周边省会(包括重庆、成都、长沙、郑州)为中心的市县,再进一步向由铁路、航空及水运直达的中远距离城市及地区(如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为中心的地区)拓展。

另外,该公园区位优越,周围不乏知名度较高的景区。以公园接待中心为圆心,2小时车程即可抵达三峡人家、三峡大坝、神农架等。因此,神农架、三峡等旅游区的中转游客也应被选为目标市场。

2. 再以旅游者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所追求利益等因素来选择市场

(1)按旅游者收入水平对其旅游地选择的影响来细分。

森林公园的客源主体应该是距离较近的中等经济收入城市居民。他们久居城市,向往清新的空气、自由的环境,渴望在工作之余调节一下精神和情绪,而森林公园的特色就在于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静谧却充满生机。因此,近郊的森林公园是这部分上班族双休日的理想去处。据此,在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时,就应重点考虑这种大众化的周末度假型游客,为其出游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按旅游者受教育程度对其旅游需求的影响来细分。

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其职业也会不同,闲暇时间和收入不同,相应的旅游需求和行为也就不同。例如,在根据受教育程度进行细分时,森林公园凭借其高山湿地、草甸、原始森林等资源,具有实地考察和教学意义,由此可将宜昌市及周边组织春游、秋游、夏令营的中小学生,及来此地实习有大中专院校师生纳入重要客源之一。

(3)按旅游者所出游动机的不同来细分。

同样是外出旅游,不同的旅游者往往会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出游动机。根据旅游营销者的相关调研可知,旅游者的利益追求主要有休息放松、保健强身、挑战探险、增长知识、旅伴交谊等。根据景区自身的资源特色,公园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应重点考虑以养生保健、休闲度假、观光游览、登山探险、科考修学为目的的旅游者。

综上,笔者认为该森林公园的目标客源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级:一级主要集中在宜昌市周边地区及湖北省主要城市,包括青少年学生、城市居民及暂居于此的外地居民;二级主要是国内的神农架、三峡等旅游区的中转游客;三级主要是特殊群体的旅游者,包括科考、养生、摄影及探险等特殊旅游者。

(三)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1. 品牌定位

西塞国森林公园是夷陵区开发森林生态游、休闲避暑游、运动养生游的条件较好的林场。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首先要切实加强该市周边地区、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合作,突出差异性,与宜昌、神农架及三峡周边旅游形成互补,借用这些知名景区的晕轮效应,对宜昌及周边的客源市场形成较强的吸引力,进而使其成为当地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同时建立高效的营销队伍,举办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等,并通过举办登山节、养生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促销,同时采用各种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电视等进行全方位宣传,打造以森林生态游为主题的旅游品牌。

2. 特色定位

西塞国森林公园原始森林面积广阔,以极为少见的高山杜鹃群落和罕见的南方高山草甸著称,公园还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是该地区唯一的高山湿地。公园在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过程中,要突出这些资源优势,围绕这类特色资源重点打造观光型产品、探险型产品、科考修学型产品,使其成为公园的拳头产品。同时,辅以其他旅游项目如森林浴等养生保健型产品,夏令营、摄影比赛、山地自行车赛等专题性活动。如此则树立起公园在游客心中的鲜明形象,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3. 差异化定位

西塞国森林公园在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也要重点考虑和分析相近森林公园和景区产品的开发情况,如晓峰景区、大老岭和龙门河森林公园等。即在进行产品定位时,要权衡自身与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突出自身与其之间的差异性。结合使用市场定位方法,如攀附定位法、心理逆向定位法、狭缝市场定位法等进行差异化定位,注意从服务、人员、景区形象等多方面努力,以期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大优势。

4. 功能定位

目前,森林公园已初步形成集观光游览、登山探险、科考修学、养生保健于一体的旅游体系。因此,产品设计时要在进行一定的功能分区。游览接待区——选择在风景优美和景点较集中的地区;森林疗养区——选择林木茂密、环境优美、距居民点较远的森林环境;野营和运动区——选出林中空地、草地、空旷地带,其环境幽静,水源充足,有峰有坡;科考教学区——设置在动植物资源丰富及水文景观较集中地区。

三、西塞国森林公园营销策略建议

1.把握发展进程,恰当选择目标市场策略

公园虽然于2002年就已启动旅游开发项目,但由于资金短缺,接待设施简陋,服务项目单一等原因,经营效益一直不理想。对此,笔者认为,该森林公园在进行目标市场选择时,应重点考虑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即在整体客源市场中选择少数几个特殊兴趣人群,如登山探险、科考修学等,实行特色化的产品开发。在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实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针对每个细分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特色化服务。灵活地选择目标市场策略必然会对旅游市场地拓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其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成功。

2.依托区位优势,实施目的地联合营销

上一篇:难忘的书法比赛小学生记叙文下一篇:版劳务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