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活动制度

2024-05-05

农村文化活动制度(通用6篇)

篇1:农村文化活动制度

政治文化变迁与农村社区制度选择

冯仕政

[摘要]通过分析南街村的制度变迁,本文揭示了社区制度选择与国家政治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改革以来,南街村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种逆市场化的集体制度,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变迁取向和路径正是国家政治文化不断塑造和建构的结果。本文揭示了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复杂而微妙的制度变迁逻辑和机制。

[关键词]政治文化;制度变迁;农村社区;南街村

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村社区只是计划体制中的一个基层单位,自主权非常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的不断分权让利,农村社区获得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主动性越来越强。利用国家赋予的自由空间,农村社区自主发展,各显神通;在此过程中,农村社区创造了千差万别的制度形态,其中一些很有特色的制度形态已经成为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产生了许多成果①。遵循这一传统,本文将研究河南省南街村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制度。关于这一制度形态形成的逻辑和机制,笔者曾有专文阐述②。在这里,本文想着重讨论国家政治文化的变迁与农村社区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

一、农村社区的制度变迁:“政府-市潮与“国家-社会”之外

关于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村社区制度变迁的逻辑和机制,以往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种范式:一种是在经济学中流行的“政府-市潮,另一种是在社会学、政治学等非经济学学科中流行的“国家-社会”。在“政府-市潮范式中,农村社区的制度变迁被理解为一个“理性选择”过程。所谓“理性选择”,指“政府”和“市潮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特定的制度形态和制度变迁轨迹就是这两个“理性人”为了各自的最大利益而博弈的结果。在这种范式眼中,人类的“理性”只有一种,那就是追求收益最大化,或者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工具理性。由于各类人群的“理性”是没有差异的,自然不能用“理性”本身去解释不同社区在制度选择上的差异。

那么,社区之间的制度差异是怎么造成的呢?是由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造成的。遵循这一逻辑,“政府-市潮范式最后不是用人的“理性”,而是用人所处的环境去解释各地制度变迁的差异;它所谓的“理性选择”分析,实际上不是对行动者的“理性”本身进行分析,而是只分析行动者施展自己的“理性”时所面对的环境约束。由于在这一范式中,“理性”只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假设,而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变量,导致文化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就被排斥在理论分析之外。在本文看来,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人固然是理性的,但理性有不同的方向,就像韦伯所论述的那样,有时是价值理性的,有时是工具理性的,有时是传统理性的,而不是像“政府-市潮范式所假设的那样,只有一个方向,即工具理性。不同人群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理性方向,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文化,文化作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系统,既影响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判断,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选择。

在后文我们将会看到,正是由于深受国家政治文化的影响,南街村在解读自身面临的困境和展望前进的方向时,才把“率先建成全世界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才把“政治挂帅”和“破私立公”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途径。与“政府-市潮范式不同,“国家-社会”范式强调与国家正式组织和正统意识形态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社会”因素对社区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影响。研究者们所揭示的“社会”因素很多,包括村落文化、家族文化、地缘关系网络、血缘关系网络、地方宗教信仰,等等。在这一范式中,虽然也有很多研究把社区制度变迁理解为一个服从工具理性的利益驱动过程,但至少,它在理论上没有先入为主地把文化因素排除掉,一些学者甚至特地强调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林南先生在分析天津大邱庄时就特别强调家族文化因素。不过,正如“社会”这个概念所显示的,这一分析框架即使强调文化对社区制度变迁的影响,也只是强调“社会”文化,而未注意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而南街村,决定其制度变迁方向和轨迹的恰恰是国家的政治文化,而不是“社会”的文化。

要言之,“政府-市潮和“国家-社会”这两种既有的分析范式受其内在解释逻辑的限制,都忽视了国家正统的政治文化对社区制度变迁的影响,即使注意到了也无法给出圆满的解释。本文力图在这两种分析范式之外,以南街村为个案来剖析国家政治文化对社区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二、南街村的制度变迁:逆市场化的集体化

南街村是隶属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关镇的一个行政村。它自改革以来的制度变迁,不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而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斌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南街村进行社会改造的结果;社会改造的基本方向是要把南街村建成全世界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社区”,社会改造的基本手段则是“政治挂帅”和“破私立公”。经过20多年的社会改造,南街村形成了一个高度政治化、集体化的“南街村体制”。显然,这个体制不管是在方向上还是在实现手段上都是逆市场化而行的,这是“政府-市潮框架没有预料到的。

王宏斌在改革前即担任南街村的支部书记。1981年,在农村改革大潮中,南街村按照“大包干”的政策要求解散了集体,两个集体企业也承包给了私人。据称,集体解散后,南街村迅速陷入一盘散沙。特别是两个集体企业,效益急剧下滑,工资拖欠严重,安全事故不断。更糟糕的是,村民们怀疑这种局面是由于王宏斌受贿造成的,于是不断上访、告状,搞得王宏斌声名狼藉。1984年,王宏斌决定将两个村办企业收回来,由村党支部“集体承包”。“集体承包”后,南街村集体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以不断增强的集体经济为基础,王宏斌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逐步对南街村进行社会改造。

王宏斌治村奉行“外圆内方”的指导思想。“外圆”就是对外与市场经济接轨。按照“外圆”的思想,南街村兴办了大量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成为南街村“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经济基矗“内方”就是对内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治村。在南街村看来,“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条:“政治挂帅”和“破私立公”。“政治挂帅”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建设“共产主义小区”的生命线。南街村深信,“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物质的力量是有限的”;“南街村要发展,就一定得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政治工作做好了,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的思想问题,经济工作就好办了。人的积极性只要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③“破私立公”是不断消灭私有制,逐步扩大公有制的范围,直到生产和生活全部由集体统一安排。为此,南街村实行了统一分配住房,实行“低工资、高配给”等分配制度———在南街村看来,工资制只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而配给制则体现的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原则。显然,在“外圆”与“内方”之间,“内方”高于“外圆”,“外圆”服务于“内方”。因此,“内方”才是南街村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动力。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南街村最终建立起与人民公社相类似的再分配体制,但其集中控制程度比人民公社要高得多,范围要广得多。南街村的全部权力都掌握在以王宏斌为首的一个领导班子手中。这个领导班子由分别来自党委、村委和企业等三个系统的20余人组成,但王宏斌在其中拥有绝对权力。以王宏斌为首的“三大班子”每逢单日开会,研究和指挥村里的大小事务。大至村里的发展规划,小至村民的婚丧嫁娶,均由这个班子决定。在经济方面,南街村是“生产资料全部公有,生活资料绝大部分公有”。南街村下属的26个企业均归集体所有,并且在经营方式上全部实行集中计划管理,各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都由“三大班子”一手控制,企业的自主权非常有限。最能体现南街村“共产主义”特色的是其“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村民的工资收入很低,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物资都由集体供给。南街村确定的政策走向是,今后要继续加大“供给”的比例,直到生活资料也全部公有。

以经济控制为基础,南街村领导集体进一步将权力控制延伸到整个社会领域。社会控制之严厉,从其婚姻制度可管窥一斑。南街村规定,男女青年不到23岁不准谈恋爱,不准订婚,不到25岁不准结婚;“村委会的婚姻介绍所保留审查所有婚姻的权力”,各位村民的婚恋对象须经村里审查通过方可;结婚必须采取集体婚礼的形式,“私自”结婚,或者举行集体婚礼后再摆宴席招待客人都是违反村规的。还有一些规定更是独特,比如,不准听流行歌曲、不准梳“汉奸头”,等等。

自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重走集体化道路的村庄不在少数,但像南街村这样完全逆市场化而行的集体化却是非常罕见的。那么,南街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制度变迁景观呢?其成因非常复杂。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国家政治文化变迁与社区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前已述及,南街村的政治变迁方向和轨迹从根本上是由“政治挂帅”、“破私立公”这一路线所决定的,因此,只要揭示这一路线是如何从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变成南街村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具体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决定了南街村的制度形态即可。

三、计划体制的政治文化遗产

南街村独特的制度变迁景象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文化遗产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这里所谓的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在一定政治体制下所养成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模式。如果从195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算起,计划体制在中国的存在长达20余年。在这2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计划体制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在意识形态方面,核心观念是“公”,以公为美,以私为耻。“公”的观念被简化为“一大二公”,“越大越公越好”等政治口号广为传播,让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耳熟能详。“一大二公”的计划体制存在着一个难以克服的痼疾,那就是微观激励不足,从而导致效率低下。要克服这一问题,“物质刺激”显然与“公”的要求不符,唯一的办法就是“政治挂帅”,用政治运动或“阶级斗争”去解决本该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的效率问题。在此过程中,“树典型”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政治动员手法。

“树典型”作为一种政治动员策略,其核心技术是抓取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组织、个人、行为和话语,通过对这些事物进行重新诠释,将其改造为政治权威所钟意的意识形态符号,然后用以表达有关方针政策的内涵和期望。由于“典型”取自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群众基幢,因此,把经过诠释的“典型”重新反馈到群众中,往往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通过这个过程,政治权威就非常巧妙地将自己的政治意图灌输到群众头脑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树典型”是计划体制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社会化机制,计划体制需要倚重它来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因此之故,在改革前的20多年间,有关部门树立的各级各类“典型”不知凡几。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我王宏斌十四岁小学毕业,毕业就回来当农民啦,没考上中学。那时候语文算术门门是60多分,考不上中学,也没想着再留级上学。因为啥哩?那时候60年代社会上就号召学习邢燕子、董加庚,毕了业之后不当工人,不当干部,不进城市,回去到农村改变自己的家乡。那时候我在思想上就奠定了这个基础,就下定了决心:我这一生也走这条路。所以64年小学毕业以后也没有再想着上学,就回来了。回来了十四岁年纪太校现在我的个儿也不高,那时候更矮。重体力劳动活也干不成,只是干个小技术活,那就看个红薯苗呀,种个烟芽呀,粮食成熟季节看个庄稼。那几年里,一队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大人小孩都说王宏斌是个好孩子。队里谁当干部都表扬我,不管谁来俺队也是表扬我。69年10月份南街大队整党,那时候整党是开门整党,选积极分子参加整党学习班。你想我的威信那么高,一选第一个选中了,选中我参加大队整党学习班。70年的元月份,整党学习结束,就选我当了个民兵排长。当了一年民兵排长,71年又当生产队长。在71年的10月份我又出去当了一段工人,在县生产公司当了保管员,业务员干了一段。干到74年的2月份,俺大队生产队又把我要回来当队长。75年俺生产队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半。县委当时是DW书记在这当书记。夏粮生产一结束,总结生产经验,一总结,总结住南街村一队。说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半,这速度是真不低的,全县是独一无二。县委宣传部就派了一个姓张的同志,到南街村总结经验。一总结,总结住我这生产队长,还是不当工人当农民回来当生产队长的,当时这种做法哩也是很少见的。那时候的农村社员都愿进城市,愿当工人。我是当上工人了又不当回来当农民当生产队长,回来以后粮食产量又翻了一番半。根据这两个素材写了一个材料,这个材料确实很吸引人。75年县里叫我发个言。一发言真是一鸣惊人,县委发了三个文件,全县青年学王宏斌。我是76年7月1日入党的。我入党的手续简单的很,没有预备期,也没有举手宣誓,县委常委一研究,就通知公社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到南街村大队,召开党员大会就宣布:“经县委研究决定,王宏斌从今天起成为中共党员,是南街村大队副支部书记兼一队生产队长。”就这么简单。在75、76、77这三年里我在临颍县红的发紫,谁都知道我王宏斌。县里领导还有公社领导,见了王宏斌都是先笑,后说话,再握手。④

这段话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中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先是“社会上号召学习邢燕子、董加庚”的政治氛围让他受到感染,暗自下定了“我这一生也走这条路”的决心。后来,县里把他树为“典型”的经历、“在临颍县红的发紫”的切身体验使其对有关意识形态观念的记忆更为刻骨铭心。如前所述,“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等政治观念对南街村的制度变迁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定向作用。不难发现,这些观念正是通过树典型这一政治社会化机制从一种高居庙堂的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到南街村的。国家意识形态先是影响到王宏斌,再通过王宏斌这个人影响到南街村在改革以后的制度变迁。王宏斌在年轻时所接受的政治信仰为改革开放后南街村的制度变迁埋下了种子。

四、政治文化与初始制度选择

1978年,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首开先河。与前苏联和东欧诸国不同,中国的改革是在保持基本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连续性下的渐进式改革。体制上的连续性保证了政治文化的连续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意识形态的拨乱反正为先导的。拨乱反正的核心任务是肃清各种“左”的思潮,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指导思想。显然,南街村“政治挂帅”、“破私立公”之类的思想正好是拨乱反正的对象。在改革过程中,它本应丧失政治舞台和政治合法性。但事实正好相反,它在南街村顽强而成功地延续下来。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具体制度的终结与意识形态的终结是不同步的。“政治挂帅”、“破私立公”是为计划体制服务的,也是依托计划体制而存在的。作为计划体制之农村组成部分的人民公社制度虽然在改革初期即告解体,但在这一体制下养成的意识形态观念却不会同步终结。内中机制在于,个体才是意识形态传承的实际载体。在某一时点,某种体制的生命终结了,但在这一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个体并不会与之同时终结。通过社会化过程,原来的意识形态已经内化于某些个体的观念之中。随着个体生命的继续存在,这些意识形态观念的生命也得以延续。南街村即属这种情况。“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等观念早就在王宏斌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人民公社的解体并不妨碍这些观念继续在王宏斌头脑中存在。这一条件与下述其他条件因缘际会,使得王宏斌个人头脑中的政治观念能够上升为整个南街村的指导思想:

一是农村改革未像以前历次政治运动那样进行干部清洗,而是有意识地保护了一大批干部。因此,在农村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村干部仍然留任原职。王宏斌也一样。在南街村实行“大包干”之后,他仍担任村支部书记,权力虽然减小不少,但仍掌握着两个村办企业的支配权。利用这一支配权,王宏斌把这两个原本已经承包给个人的企业重新收回,由村党支部“集体承包”,这是南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如果没有这个支配权和第一步,南街村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集体经济,自然谈不上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

二是中央在进行意识形态的拨乱反正时,没有采取以往大规模的政治宣传或群众运动方式,而是只限于一定范围的有序讨论。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为意识形态的延续提供了方便。所以,尽管中央明确指出要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分开来,但不少村干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然相当模糊。对于王宏斌来说,由于其早年的特殊经历,自然更容易继毛泽东晚年提出的“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等思想。

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政治挂帅”、“破私立公”能够成为南街村的指导思想,从而从思想上决定了南街村的初始制度选择。首先,早年所受的“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等政治教育使王宏斌等一般村干部能够克服利己主义的行为动机,对集体事业采取的是积极作为而非消极不作为。任何制度变迁都是一个大规模的集体行动。理性选择理论预言,在集体行动中,由于每个人都按照利己主义的逻辑行事,都想“搭便车”,结果使集体行动变得不可能。这便是所谓的“集体行动困境”。⑤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我国的村级政制安排有一个重大缺陷,即村干部在经济、权力和声望方面得到的报酬47与其承担的繁重任务严重不相称,村社区制度变革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集体行动困境”。所以,不难理解,很多村干部对集体事业都是消极应付,部分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而王宏斌,即使曾经受到村民误解,也不但不秋后算账,反而知耻而后勇,致力于集体事业的发展。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不是“理性选择”意义上的个人利益算计,而是王宏斌早年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那个时候(即村民因误解而到处告状)就没法与75、76年那几年相比。那几年,我在临颍县红的发紫,评啥先进少不了王宏斌,县委发过文件,要求全县青年学王宏斌。各级领导见了都是先笑后说话再握手。81年到83年那几年,领导见面都是扭扭脸过去了。评先进时,城关镇评了,报到县委组织部,部长一看:“那南街能当先进?!告状信那么多。”一句话就抹掉了。从这几方面看,我们支部这几个人浑身都是毛病,没有一点好地方,落了一身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反思。过了84年春节,我自己考虑,不能再这样搞承包了。从84年开始,把承包权收回来,村党组织实行了集体承包。

“集体承包”之后,必然出现一个选择何种制度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的信仰又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实行“集体承包”后,村支部开会讨论怎样搞好集体企业。王宏斌认为:南街村的企业要想搞好,需要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如果不用这样的人管理企业,企业还搞不好。大家都一致这样认定了。接着再探讨怎样才能把南街村人都武装成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人。我们都是过来人,对毛泽东思想感情非常深,也亲身体验过毛泽东思想的威力有多大,首先选择的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人、教育人。

„„所以,在当时南街村就开展了这三大活动: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大学毛著,让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学雷锋,让南街村人都树立起吃亏精神和奉献精神;大唱革命歌曲,让人的精神都振作起来,干劲都鼓起来。⑥

审视这一制度选择过程,不难发现“政治挂帅”、“破私立公”观念在其中的影响。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认知框架,规定了王宏斌选择“集体承包”而不是其他制度形式。由村党支部“集体承包”,确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制度形式。王宏斌对此给出的理由是:“能人承包”不行。这一看法显示了王宏斌不同凡响的认知路径和政治勇气。因为“能人承包”是当时中央高度肯定的政策,被视为改革的正确方向,而王宏斌作为一个刚刚在政治上遭受重创的支部书记,甘冒政治风险(事实上,他曾为此遭到过有关领导的指责)也绝不盲从。显然,这一选择背后的认知路径和政治勇气同样来自他早年所受的“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的政治教育。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王宏斌将“能人承包”的失败归因于承包人的素质不行,而不是制度不行,那么他所做的肯定就是更换承包人,而不是制度。如果这样,那么,南街村的制度变迁就完全会是另外一种走向。

另一方面,在“集体承包”之后,王宏斌马上想到要培养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并选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其原因他自己已经说得足够清楚了:“我们都是过来人,对毛泽东思想感情非常深,也亲身体验过毛泽东思想的威力有多大”。以上事实表明,“政治挂帅”、“破私立公”等意识形态观念对南街村的初始制度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定向作用。它不但缔造了王宏斌这样一个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制度创制者和实施者,而且规定了他对具体制度形态的选择。

五、政治文化与制度演进

“集体承包”加上“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等“三大”活动构成了南街村制度体系的雏形,但与当前的制度形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换句话说,南街村的制度形态有一个演进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国家政治文化仍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前所述,“树典型”作为一种社会动员策略是国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盛行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在改革开放后一些领导和部门仍将“树典型”作为推动改革的一种重要工作方法。南街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被重新树立为典型的。王宏斌在改革开放前即是当地一个“大红大紫”的典型,但在改革初期这个荣誉一度失落。在“集体承包”后,由于南街村不但集体经济搞得好,而且“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因此,王宏斌又被有关部门重新树立为先进典型。这一身份变化,对南街村的制度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树典型”作为一种政治社会化机制,进一步改变了王宏斌自我认同和制度定向,二是“树典型”作48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机制,改变了南街村制度变革实践的外部环境。这两个方面,彼此独立,又相互强化,合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南街村的制度演进。

在“集体承包”之初,王宏斌虽然在南街村推行“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等“三大”活动,但“政治挂帅”和“破私立公”的范围和强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如其所言,他当时搞“三大”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培养全心全意为集体服务的人,防止损公肥私现象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大”活动顶多算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这个时期,王宏斌关于政治与经济的认识还是比较清醒的。然而,在“树典型—当典型”这一饶有兴味的互动过程中,王宏斌逐渐确立了新的自我认同和制度取向。

南街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人的做法,逐渐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和重视。就这样,这个一度蒙尘的先进典型重新焕发光芒,成为当地在新时期的一面旗帜。在当地有关部门不断的宣传下,王宏斌和南街村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南街村发生了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1989年秋,一位高层领导视察南街村,并充分肯定了南街村的做法。这个事件在南街村的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它掀起了正面宣传南街村的高潮。在宣传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走集体主义道路是反复被突出的两个要点。1991年,河南省有关部门派专人前去总结“南街村经验”,以备推广。在这次总结中,南街村经验被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四、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③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南街村经验”最明确、最正式的总结。与以往的宣传导向一样,这一经验总结也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南街村的政治特色上。

外界的宣传导向,对南街村制度变迁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作为“推力”,给王宏斌造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使之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行为模式以适应有关方面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另一方面,它作为“拉力”,又明确地指出了王宏斌身份认同和角色建构的方向。这种外部环境再加上王宏斌本已具有的思想基础,使王宏斌开始改变自己和南街村的角色定位及制度取向,逐渐调整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不断扩大“政治挂帅”和“破私立公”的强度和范围。

1990年,亦即那位领导视察南街村后的第二年,王宏斌就改变以前志愿加入集体,自愿参加集体劳动的“革命靠自觉”的做法,宣布“不革命就是反革命”。理由是:“我们的事业已经成功,也就是走的路子得到了肯定。„„现在并不是凭自觉。你自觉我们欢迎,不自觉我们就要推你,拉你,向你做斗争。”⑦“这几年我们的事业基本成功,得到了上级各级政府的肯定。我们的路子走的对,群众也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正因我们走的路子对,所以今天要这样做。这是对全村人民的要求和希望。现在不革命就是反革命,不革命我们要推着革命。”⑧1992年,也就是有关部门全面总结“南街村经验”之后的第二年,南街村即提出了“共产主义小社区规划”,表示要在全世界率先建成“共产主义小社区”。这绝不是时间上的巧合,而是前后有着因果联系的。从此以后,王宏斌就大大加快了实施“政治挂帅”、“破私立公”计划的强度和进度,终于形成了我们当前所见的“南街村体制”。南街村重新被树立为典型表明,它已经为自己争取到至关重要的政治合法性。但对南街村来说,成为“典型”不仅意味着获得政治合法性或政治荣誉,而且意味着获得大量实际利益。树典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来加强社会动员,但有关部门出于各种原因,往往给予“典型”以特殊的扶持。于是,南街村利用“典型”这一特殊身份,争取到大量资源。在政治上,南街村拥有比普通行政村大得多的治权,很多内部机构是乡级甚至县级设置。在经济上,南街村也得到很多实惠,最重要的是获得大量银行贷款。1990年以前,南街村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基本上只能靠民间集资和自有资金滚动发展。但就在那位领导前来视察并充分肯定之后,南街村的政治地位猛然提高,银行资金也随之滚滚而来。1990年,南街村使用银行贷款只有区区250万元,但到1993年则猛增至3亿1千万元,到1998年,南街村共欠银行贷款近6亿7千万元。这些贷款由于是政治意义浓厚的扶持性贷款,银行基本上“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账”,所以南街村从银行贷款非常容易,连王宏斌自己都感叹:“遗憾的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项目,用不了那么多钱。”⑨在大量银行贷款的拉动下,南街村经济飞速发展。1991年后,总产值连年翻番。

利用“典型”身份获取的大量贷款从根本上改变了南街村制度实施的外部环境。最重要的一点,49它使南街村的制度演进几乎摆脱了市场的约束。如果南街村在社区制度变革中所需要的大量资源都必须从市场中按照市场的方式取得,那么,在市场规则的约束下,南街村的制度演进显然不可能如此高度政治化。然而,大量基于政治考量的扶持性贷款不但弱化了市场对南街村的约束,而且强化了政治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南街村的制度变迁方向和路径的高度政治化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要言之,“树典型”这样一种政治文化对南街村的制度演进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和诱导作用。一方面,它进一步将王宏斌塑造成一个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政治责任感的“政治人”,使王宏斌选择制度方向和选择实施手段时更加政治化,另一方面,有关方面对南街村这个“典型”的特殊扶持,又给予了王宏斌实施其高度政治化的制度选择所必需的种种资源。

六、结论

南街村的制度变迁模式虽然是独特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偶然的,但它从理论上表明,农村社区的制度变迁与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变迁不但改变着社区制度选择的外部环境,而且塑造着社区制度选择的内在价值取向、认知路径和情感取向。社区制度变迁的行动者既不完全是具有单一而稳定的目标函数和效用函数的“理性行动者”,也不完全是沉溺于地方文化的“社会人”。因此,我们在分析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社区的制度变迁时,不但要关注社会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动机,而且要关注这一动机的多样性,以及造成这种多样性的文化因素;不但要关注地方文化因素,而且要关注作为主流政治文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行为方式;不但要关注社区制度变迁在资源上对计划体制的路径依赖性,而且要关注在文化上对计划体制的路径依赖性。

[注释]

①比如,胡必亮、胡顺延:《中国乡村的企业组织与社区发展———湖北省汉川县段夹村调查》,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林南(1996):“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之实际运行”,李康译,《国外社会学》第5-6期(合刊)。

②参见冯仕政《国家、市场与制度变迁:1980-2000年南街村的集体化与政治化》,《社会学研究》2007,(2)。

③参见“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南街村双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南街村档案第6卷。

④省委组织部带领全省第一批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学员到南街村参观时的汇报,1993年2月28日,南街村档案第52卷。

⑤参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0年版。

⑥王宏斌同志在基层干部会议上讲的六个问题(1994年10月17日),南街村宣传材料《理想之光·之一》170-174页。

⑦王宏斌经理1990年6月14日在公司各厂队、各室团干会议上的讲话,南街村档案第21卷。

⑧1991年6月13日“三大班子”会议记录,南街村档案第28卷。

⑨王宏斌在临颍县奔小康先进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发言,南街村档案第41卷。

篇2:农村文化活动制度

一、宣传教育制度

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等党纪法规文件,宣传反腐倡廉方面正反典型人物和案例等,方式方法主要有观看电教片,编排文艺节目,书写诗歌对联,廉政书法漫画,广播讲座,办黑板报,设廉政广告牌,组织知识竞赛,写廉洁座右铭等,同时注意与支部“三会一课”,科技文化教育“三下乡”等活动有机结合。

二、组织协调制度

村党支部具体负责所在村廉政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具体负责方案制定、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在镇纪委具体指导下开展,要做到每月有活动安排。

三、分析讲评制度

村党支部每季度对廉政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形成对面上有指导的经验介绍,并积极向上级新闻媒体投稿,党支部要抓住“三会一课”等场合宣扬典型,分析不足,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四、督察考评制度

村党支部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自我检查,主要查看活动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是否明显等,同时做好迎接镇

1纪委每半年一次的督查考评。

五、后勤保障制度

篇3:农村文化活动制度

关键词: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

1.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又进一步把我国农村建设提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一些列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广大新农村村民将传统的体育文化和富有时代感的体育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了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项目,吸引了广大村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2.1 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情况

为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全民健身制度,例如: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这些文件的制定,为地方性文件的制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江苏省在2010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2012年印发了《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随即各县级市也出台了相对的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2.2 苏南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情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第19号令发布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为实行体育指导员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江苏省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看,到2013年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20.2万人。地方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还根据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体育指导员,让他们去带动地区体育特色的发展。根据走访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体育指导员占62.2%,认为没有的仅占4.4%,基本符合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从调查还可以看出,苏州的昆山市、吴江区、张家港市、无锡的江阴市,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这已经远远超过体育总局2011下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要求。

2.3 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社团建设情况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社团占35.2%,认为没有的占37.4%,认为不清楚的占27.4%,说明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的存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引起苏南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2.4 苏南新农村村委会体育文化活动宣传活动情况

苏南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宣传橱窗、报纸等载体,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活动。例如:太仓市政府根据现代化建设要求,在太仓日报开辟体育版,在相关频道定期刊播体育新闻等体育栏目,在主要频率开设体育专题。户外体育专栏宣传、户外体育公益广告覆盖全市,在政府网站中有专门的体育频道。太仓体育局还编发一批有太仓地方特色的体育专刊,全市体育宣传媒体覆盖率已达到100%。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向农民群众注入科学的体育活动新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积极性得到提高。

3.结论

3.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健全,各级政府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指导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3.2苏南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充足,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

3.3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数量还不足,村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社团组织不是很了解,很多自发的体育组织没有及时登记成社团组织。

篇4:农村文化活动制度

【关键词】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

1.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又进一步把我国农村建设提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一些列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广大新农村村民将传统的体育文化和富有时代感的体育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了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项目,吸引了广大村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2.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情况

为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全民健身制度,例如: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这些文件的制定,为地方性文件的制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江苏省在2010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2012年印发了《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随即各县级市也出台了相对的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2.2苏南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情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第19号令发布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为实行体育指导员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江苏省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看,到2013年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20.2万人。地方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还根据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体育指导员,让他们去带动地区体育特色的发展。根据走访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体育指导员占62.2%,认为没有的仅占4.4%,基本符合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从调查还可以看出,苏州的昆山市、吴江区、张家港市、无锡的江阴市,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这已经远远超过体育总局2011下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要求。

2.3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社团建设情况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社团占35.2%,认为没有的占37.4%,认为不清楚的占27.4%,说明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的存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引起苏南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2.4苏南新农村村委会体育文化活动宣传活动情况

苏南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宣传橱窗、报纸等载体,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活动。例如:太仓市政府根据现代化建设要求,在太仓日报开辟体育版,在相关频道定期刊播体育新闻等体育栏目,在主要频率开设体育专题。户外体育专栏宣传、户外体育公益广告覆盖全市,在政府网站中有专门的体育频道。太仓体育局还编发一批有太仓地方特色的体育专刊,全市体育宣传媒体覆盖率已达到100%。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向农民群众注入科学的体育活动新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积极性得到提高。

3.结论

3.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健全,各级政府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指导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3.2苏南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充足,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

3.3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数量还不足,村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社团组织不是很了解,很多自发的体育组织没有及时登记成社团组织。

3.4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主要依赖县级政府部门,村级体育文化宣传活动还没有形成氛围。

【参考文献】

[1]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工作总结[EB/OL].http://www.govyi.com/fanwen/kjwtzz/201411/fanwen_20141123153247_

173459_2.shtml,2014-11-23

[2]体育社团[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596

43.htm fr=aladdin

[3]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6]张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商丘市农村社会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

(本文系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率先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3SJD840010)

篇5:慈溪市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制度

慈溪市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制度

为妥善管理、维护礼堂,充分发挥其在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礼堂是举行重大集会和全体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未经村两委会批准的其他活动,不得在礼堂内举行。

二、进入礼堂时,必须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遵守社会公德,讲究卫生,不准抽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准乱丢果皮纸屑,不准乱涂乱画。

三、礼堂内各项设施应爱惜使用,如有故意损坏应照价赔偿。

四、在文化礼堂内举办文化型集会和活动,使用单位的组织者必须填报《文化型集会活动审批表》,经村委会审批后,方能使用。

五、文化礼堂内的活动不得干扰村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参加集会和活动的人员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文化礼堂的公共设施,保证集会、活动的安全、有序。

六、在集会和活动期间,使用单位应严密组织,安排专人维护场内秩序,巡查安全隐患,并配合礼堂管理人员保证疏散通道畅通无阻,确保人员安全。

七、不得私接乱拉电源,需外接灯光音响设备时,须由电工技术人员到场安装。要爱护音响、灯光设备,使用时轻拿轻放,不得拍打,并安排专人负责。礼堂内设备未经同意不得随意搬动,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八、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及时更换过期设备,确保设备有效性。

篇6:农村文化活动制度

根据中共xx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xx市农业农村局《关于集中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扫尾工作暨“回头看”活动的通知》(x办发〔2019〕xx号)、xx县农业农村局《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扫尾工作暨“回头看”活动实施方案》(x字〔2019〕x号)要求,就切实做好我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扫尾工作暨“回头看”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县一系列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以发展多种形式农民股份合作与联合为导向,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坚持依法有序。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的有关要求和操作程序进行,对改革的全过程要及时公开,确保公平、公正。

(三)坚持民主决策。对改革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对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实行民主协商、民主议决。

(四)坚持分类施策。综合考虑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区分不同性质的集体资产和不同情况类型的村,选择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革方式,区别施策,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

全镇共有经济独立村61个,现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61个,股权证已全部发放完毕。下一步,各村要根据各自实际,对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并将所排查出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

四、工作内容及要求

本次“回头看”活动查看重点主要包括: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资产量化及股权设置、建立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数据管理、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是否还存在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股权证发放排查整改工作。

目前,全镇股权证已发放完毕,各村在发放股权证后要及时对错误信息进行收集、统计。主要是落空、重复、错打、漏打现象以及姓名、身份证号码、股权数等错误;并按要求将错误信息汇总,上报镇经管站后统一进行整改。

完成时间:2019年x月x日之前。

(二)做好“落空追认”和“多占退出”工作。

各村根据股权证发放情况,积极排查成员身份确认多头占有和两头落空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出具体原因,填写《两头落空人员情况登记表》、《多头占用成员身份通知书》,按照《关于运用“落空追认”和“多占退出”机制解决成员身份确认两头落空和多头占有问题的通知》(xxx办字[20x]x号)要求,做好“落空追认”和“多占退出”工作。

完成时间:2019年x月xx日之前。

(三)做好档案资料收集归档工作。

根据《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流程》中三段十二步所要求的存档内容,各村认真对产权档案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产权档案,并按照《xx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xx办字〔2018〕x号)要求,对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完成时间:2019年x月xx日之前。

(四)做好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由镇政府统一抽调专人负责将各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股权设置、成立合作组织等相关数据录入xx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具体要求:

1、股改核资。将清查核实的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源分别录入“资产量化”和“资源量化”项目中,可通过“资产导入”和“资源导入”选项下载模板,将模板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后,直接导入系统。将录入的信息通过“公示表操作”进行标准公示和申请审批。

2、成员管理。将已确认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名册录入“成员登记”项目中,可通过“成员导入”选项下载模板,将模板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后,直接导入系统。将录入的信息通过“公示表操作”进行标准公示和申请审批。

3、公示审批。通过“公示审批”项目,对录入的资产资源量化信息和成员信息进行审批。

4、股金配置。①股权类别。选中需要设置的村,在股权类别设置中,只设置人口股。②个人股设置。只设置人口股,每人1股。可通过点击编号左边的方框进行批量设置。分红管理和股权证管理暂时不涉及。

5、治理结构。通过“理事登记”和“监事登记”将理事长及理事会成员,监事长及监事会成员录入系统中。时间为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的时间;所属单位为xx县 乡镇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通过点击“添行”按钮进行添加。

6、组织结构。将理事长及理事会成员,监事长及监事会成员通过“信息录入”录入系统中。职务包括:理事长、理事、监事长、监事四种情形,在职期起为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的时间。

7、相关数据的录入要保证质量,避免出现漏项、错项等现象。

完成时间:2019年x月xx日之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做好改革扫尾工作暨“回头看”活动,认真梳理排查问题,并积极整改落实。

(二)搞好指导督查。镇经管站要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确保扫尾工作暨“回头看”活动不走过场,确保改革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改革取得实效。

(三)明确任务目标。各村要严格按照本次活动的内容及时间节点,认真组织实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上一篇:研修有感下一篇:电工作业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