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艺术

2024-05-16

农村文化艺术(精选十篇)

农村文化艺术 篇1

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 促进农村发展的目标不相适应。农村社会和谐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艺术文化建设, 努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艺术文化对构建谐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艺术文化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要求。艺术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重要方面。其次, 艺术文化具有审美和教育功能, 能够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当前农村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比较低, 因此艺术与审美的水平也相当有限。艺术文化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震撼力可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 从而提高艺术修养, 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拓展艺术鉴赏视野, 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全面培养人, 提高人的素质上面, 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艺术文化拥有强大的教化规范的约束力,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身心的和谐, 而个体行为的规范和谐就可以形成整个社会领域的和谐, 为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牢固的基石。

二、目前农村艺术文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为国民经济提供物质资料保证, 农村的发展关乎经济的巩固和加强。因此繁荣农村艺术文化,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构建和谐健康新农村, 已逐步成为发展农村, 富裕农民的重要工作。但是, 由于历史及社会体制改革等诸多原因, 农村艺术文化特别是一些民间的富有历史价值民族色彩的艺术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 农村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 艺术文化屡步维艰。

由于文化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 各种民间文化生存环境出现危机, 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和传承性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已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 祖祖辈辈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的生存土壤逐渐丧失。如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戏剧、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木偶等民间传统文化, 以及传统的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 传统的礼仪、节日、庆典和体育活动等均出现了危机,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众多农村的民间艺术文化如地方戏, 快板, 说书等被现代的电影、电视所取代, 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 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

(二) 城市“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对农村艺术资源破坏严重。

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 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民间艺术资源陷入经济越发展、破坏越严重的沼泽之中。一些部门看到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纷纷举着民间艺术的旗号进行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 这种开发行为, 要么是不懂艺术的“拍脑袋工程”, 要么是把民间艺术当成摇钱树的唯利是图之举, 往往成为变相破坏和摧残。

(三) 大量农村中一些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

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 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 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同时因为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 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 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 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 也难以形成精品, 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 我国农村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

三、农村艺术文化发展滞后的根源和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群众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 现实文化与群众对文化的渴求和发生了偏差。同时, 受体制、财力和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村基层文化呈现出一些负面新动向, 这些变化是造成农村基层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促进农村艺术文化繁荣, 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措施是加强农村艺术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是加强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 政府要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

要着眼长远, 立足实际, 按照“保护为主, 合理利用, 继承发展”的思路, 加紧制订农村文化艺术保护规划, 真正把农村文化艺术资源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文化艺术, 建立健全资料档案, 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 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 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此外要切实加强领导, 为农村文化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 设立农村艺术文化保护专项资金, 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 主要用于农村文化艺术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比如举办农村文化艺术节, 农村民俗文物展览等, 组织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艺术活动, 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条件的可以组建广播影视播放、文艺演出等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 无条件的可以充分协调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大礼堂定时就近向村民开放。在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 还要重视培养农村文化艺术带头人和发展文化艺术志愿者, 有意识地培育农村文化艺术, 培养民间艺人, 充分利用农闲、节墟日、村民喜庆, 组织花会、赛山歌会、编排相声小品等, 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 改变村民原来那种无所事事、无事生非、无事黄毒赌的不良状况。

(三) 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 培育文化艺术品牌产品.

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时候, 还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扶助, 发掘雕刻雕塑、书画剪纸、纺织编织、刺绣布艺、等民间文化艺术, 将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包装成招商项目, 形成文化产业, 打出文化品牌。挖掘、承扬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如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工艺项目, 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节目。挖掘、承扬深厚的历史人文痕迹。挖掘、整理具有地方性名胜古

发挥图书馆的教育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王海玲

(梅州市蕉岭县镇平中学广东蕉岭514100)

学校图书馆是传承文明、启智求真的阵地, 是学生开阔视野、增进知识、陶冶心灵的精神家园。学校图书馆的活动成为中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扩展, 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图书馆员必须尽职尽责,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配合学校教师, 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 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以上问题, 笔者浅谈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如下:

一、图书馆员要敬业爱岗、增强素质

图书馆各项职能的实施主要是靠图书馆工作人员去完成的, 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决定了其工作成效。图书馆员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必须充分认识到, 图书馆资料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 服务育人是学校整个教书育人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本职工作当成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来追求, 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精一行。坚持“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急”和“甘为人梯”的服务思想, 忠于职守, 主动热情, 文明礼让, 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通的业务水平服务师生, 象天使那样把爱洒向每位学生的心中!

二、当好“导航员”, 服务育人

为使学生获取终身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应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 能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厦门, 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鉴别,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 而要做好这一切, 没有图书馆的勇于和指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 图书馆员要热心做学生借书的“导航员”, 加强对学生选择图书资料的指导。要帮助学生辨别精华糟粕, 正确选择读物。由此, 在学生借书前, 应向学生介绍图书馆书目的使用方法、藏书情况、借阅制度和有关注意事项。要抓好“书目推荐”这一工作, 主动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 把最新最优秀最有代表的图书推荐给学生。还可以举办书刊展览和多种形式的立刻辅导活动, 为学生选择图书提供方便。通过以上的指导, 宣传、推荐工作, 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形成经常借阅图书的习惯, 在阅读课中, 不定期要结合课堂教学的情况, 给学生选择图书资料阅读, 以课外促课内, 为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雪中送炭”,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每二课堂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寓读书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以书育人

中学图书馆拥有丰富教育资源, 对于占领中学生课外阅读阵

迹, 古代名村、名人、名寺庙、名品。

综上所述, 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对于社会的改革稳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我国农村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农村艺术文化建设在为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至关重要。因此, 农村文化作为进行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贯彻国家的方针策略, 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和谐农村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大厦增砖添瓦。

地, 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来, 我校图书馆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与学校团委联合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兴趣小组, 成立“蓓蕾文学社”, 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还通过出版刊物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吸引了一大批的文学爱好者。还与学校语文教研组配合, 创建校园特色, 有声有色开展“走进古文学, 做书香少年”的活动, 课余时间, 全校上下掀起了“读古文、背古诗、讲古典故事, 寻找古代名人”的热潮。学校图书馆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书籍被学生一借而空。通过如火如荼的读书活动, 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精彩, 使学生变得更加精神。各年级的学生中不少“秀才”脱颖而出,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素养。

四、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环境育人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得好。图书馆要营造舒适明亮、优雅静谧、端庄美观、催人奋发的读书氛围。故此, 图书馆管理工作更应该是规范、严谨、高雅、精致。比如:在图书馆走廊悬挂古今中外名人画像及座右铭, 在阅览室、藏书室张帖名言警语和温馨提示, 有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黄金未是宝, 学问胜珍珠”, “读一本好书, 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等, 激励读者勤学苦读、立志成才、崇尚科学、向往末来。

五、建章立制, 管理育人

图书馆必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品格, 营造和谐的馆风校风。如借助学校的多种会议在各种场合反复向学生进行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 在图书馆显眼的地方张帖规章制度条文, 要求学生做文明读者, 养成讲文明、守纪律的阅读习惯。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约束每位学生在图书馆的行为, 并将学生在图书馆的表现作为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评比条件之一。对违反制度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损害公物者还要经济处罚, 及时纠正学生在图书馆的偏差行为, 做到管理育人。

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只要大家思想重视, 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定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三农问题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村和谐是基础,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是根本, 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艺术文化作为农村文化的一种, 其所具有的功能与特点对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艺术文化,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2].张岳:《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经济日报

[3].王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江南论坛

农村文化艺术 篇2

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现状

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铜厂乡9个村委会中只有米苴和底尼2个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且活动室内的电视机、影碟机、功放机都已经陈旧老化,经常卡带子。查阅有关资料后进一步了解到:在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打麻将、买码赌博、斗地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

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铜厂乡文教中心现在只有2人,无一人是文化站技术专业人员)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

着手,本人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易门县

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事件有关部门个关心支持下,目前铜厂乡9个村委会都已建成新农村书屋,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书屋真正成为了农民们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铜厂乡应该对皮影戏、左脚舞、芦笙舞、花鼓舞、跳哑吧、花灯、皮影画等地方传统民俗

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各村举办左脚舞、芦笙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铜厂乡里士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7-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剩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需求结构,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广阔阵地。发展以豫剧为主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简要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少乡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部分乡村居民等级观念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尤为突出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现念转变缓慢,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史学家把我国的小农意识当作我国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农意识也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传统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因此,家族、宗族势力又突显。甚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能够影响选举结果。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看风水、选坟台、做道场等一些旧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这些都影响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基层重视不够,发展支撑力弱。一些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总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级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加强工作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要求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和考核,每年要进行文化建设实绩考评,对不作为、不兑现、不落实者给予黄牌警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

二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县乡、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镇(街道)每年都应建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出资购买文艺演出这个现实效果很好,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演出团队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四要开拓创新,带动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借助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颖、健康的文化阵地。其次,积极扶持和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引导个人及外商投资文化行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带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各级政府要发动和引导经济界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艺术 篇4

1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学校和网络传媒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项目, 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学校以及网络传媒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基础和平台, 要抓好这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 笔者总结主要是以下3点: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农民朋友们可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校园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在先进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传媒建设, 与信息时代接轨。

1.1 加强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农民朋友们可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

致力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给农民们提供可以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 保证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 同时村委会要想办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让大家积极踊跃的参加到娱乐活动项目当中。再者对于已经设立农村书屋的村子要充分的利用农村书屋的书籍来武装自己, 对于部分有文化的村民要积极的加入到阅读中来,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建议村委会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小活动, 对于文化活动表演方面突出或者说是有表演欲望的农民朋友可以给他们提供机会, 同时也可以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另外对于已经有文化基础设施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区要及时完善, 确保农民朋友们可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

1.2 加强农村校园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在先进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农村校园是农村孩子们成长的摇篮, 是孩子们学习和放飞梦想的天地, 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快, 决定着孩子们学习质量和新一代农民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 加大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 配备相应的合适的教学设备, 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教育人才, 致力于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型人才。

1.3 加强网络传媒建设, 与信息时代接轨

如今是科技信息时代, 未来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不再是只会种地的农民, 需要的是新型的可以与信息时代接轨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朋友们要试着去了解信息时代, 培养自己读书看报, 学会在电视、广播、网络上捕捉信息, 紧跟时代脚步, 把自己打造成新时期的新型农民。

2 做好科技扶贫、文化下乡活动, 打开农民文化科技视野, 同时也要提醒村民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做更好的自己

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真真正正地将文化传递出去, 同时农户又可以积极努力地钻研自我提升的过程,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输送”, 需要农民可以自己“造血”, 笔者总结在科技扶贫、文化下乡和让农民学会自我约束具体应该从以下3方面入手:坚持科技扶贫, 用文化和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继续搞好文化下乡活动, 开拓农民视野, 弘扬传统美德;要重视“乡规民约”的规范作用, 提高自身文明程度, 改良社会风气。

2.1 坚持科技扶贫, 用文化和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

要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输送给广大农户, 同时在意识上帮助他们转变, 变被动为主动, 让大家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主动想提高自己才是科技扶贫的目的。同时先进文化要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 必须通过一大批通晓先进文化, 能够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实质, 能够代表先进文化水准, 又能熟悉农村实际的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工作, 因此就必须注重队伍建设,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者的领导, 努力造就一大批精通先进文化、了解农村现实, 并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工作者队伍。

2.2 要继续搞好文化下乡活动, 开拓农民视野, 弘扬传统美德

要让农民看到好的电影、戏剧、书刊;要把扫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更新扫盲观念, 不要把扫盲停留在传统的识文认字阶段, 要传授现代科技文化知识, 宜传科学精神, 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及国家法制教育;要引导农民从思想认识上分清哪些是应当弘扬的传统美德, 哪些是应当摒弃的封建糟粕。

2.3 要重视“乡规民约”的规范作用, 提高自身文明程度, 改良社会风气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又切合本地实际的“乡规民约”及群众白治组织更易为农民群众接受, 大多数农民会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有些地方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 婚礼、丧事一律从简, 杜绝铺张浪费, 抵制赌博活动, 改良社会风气等,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以上分别从,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学校和网络传媒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项目, 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做好科技扶贫、文化下乡活动, 打开农民文化科技视野, 同时也要提醒村民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做更好的自己2个大方面总结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要想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需要社会和广大农民朋友的工作努力, 希望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再上新台阶。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满足人们文化需求, 提高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是国家所关心的话题。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笔者通过本文主要总结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 现介绍如下。本文仅供广大读者借鉴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出宝贵的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徐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 2006 (01)

农村文化艺术 篇5

一、经济转型要求发展农村文化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进步。这一转型首要的在观念和精神上发轫,然后表现在物质和行为方式上。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四个方面着眼: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群众不仅要按照他们要求的、所说的去做,还要按照他们所做的样子去做。农村一切文化建设都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进行,都要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得上先进文化,这是先进文化的本质所决定的。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社会伦理要随着也必然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发生进化,这个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新文化的产生,并在历史的运动中发展、演绎和嬗变。“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三是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生活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交相发展的新时代的农民,不论有怎样的文化积淀,都应该有具备自身特点的符合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人文精神追求,都应该表现出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这种人文精神要含纳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要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应该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建构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体系,则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个价值观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农民群众共同的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广大农村、农民的文明程度和文明进步。

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文化下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31-01

引言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深,对农村地区的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文化下乡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下乡对于农村群众思想层次的提升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文化下乡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群众能力素养不断提升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文化下乡过程中,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促进农村群众的深入发展,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层次。

一、进行文化下乡的必要性

加强文化的建设,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社会文化制度的建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发展积累起来的,对于文化下乡也有很大的帮助。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它本身是对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层次的提升,离不开文化下乡的开展,离不开农村群众精神层次的提升,只有将文化下乡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下乡的开展,也是农村群众为了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的一个必然过程,尤其是针对很多农村群众精神层次较低的问题,必须要加强文化下乡的开展,在各个地区都积极加强对文化下乡的落实,从而使得文化下乡水平可以不断提升。

二、文化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下乡宣传不到位

文化下乡与经济建设工作不同,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引导农村群众加强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学习,加强对自身的精神层次的提升。很多农村群众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工作上,对精神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文化下乡的开展不够顺利。在文化下乡的开展过程中,其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因此使得很多农村群众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积极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因此导致文化下乡受到阻碍。

(二)文化下乡的创新能力不够

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缺乏创新。由于缺乏文化创新,导致文化下乡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有的地区在进行文化下乡的时候,也只满足于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比如一些宣讲活动、宣传活动等,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群众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下乡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够造成的。

(三)经费不足

文化下乡需要借助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场所,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其资金的充裕程度关系到文化下乡水平。以目前形势而言,文化下乡的经费来源还有些单一,基本只靠政府的投资。由于经费不足,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诸多活动都无法开展,而且有很多基础设置还会进行收费,使得很多农村群众对各种文化活动更没有兴趣。

(四)文化下乡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

文化下乡不单是各种简单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能力水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多专业化人才,对各种文化下乡工作进行统筹、对各种文化建设活动进行组织来完成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但目前,文化下乡过程中出现缺乏专业人才的现象,比如各种活动的开展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统一,导致文化下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文化下乡的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

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宣传和管理,使得更多的农村群众能投入到文化下乡过程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层次。由于文化下乡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要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对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借助通信工具、网络等对文化下乡工作进行宣传,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展示,以勾起农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来。

(二)加强文化创新

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对各种文化下乡活动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新时期,文化下乡不仅要加强各种文娱活动的组织,更重要的是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结合农村群众的个性特点,对文化工作的类型进行丰富,比如在工作中可以加强对农村书屋的建设,使得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阅读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其文化水平。

(三)加强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资金支持

针对文化下乡的资金缺乏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国家财政加大对文化下乡的资金投入,由于文化下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因此,通过财政补助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是重要手段。比如在加强各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时候,就需要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和管理。第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由于政府财政拨款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各种社会资金的筹集,鼓励各种形式的社会资金注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比如,一些企业或者私人的捐助,都是文化下乡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文化下乡也应抓住国家进行鼓励支持的机遇,进行多方融资,再将所获得的资金用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开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文化下乡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文化下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更加专业、稳定的团队的建设,加强他们对文化下乡工作的统筹和管理,从而使得文化下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相关部门应该要招聘更多专业化人才,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文化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加强他们对各种新技术的学习,借助各种新型技术以及创意来实现文化下乡工作的创新,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村群众。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下乡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文化下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金不足、文化活动不够创新等,这些都会对文化下乡带来影响。对此要积极加强文化下乡工作的宣传,加强对文化下乡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莲.大力推进新农村村级文化建设[J].神州,2013(09)

[2]胡新兰.坚持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

发展农村文化构建和谐农村 篇7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农村,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 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 更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和谐农村的构建。在构建和谐农村中,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

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农村是否和谐,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 又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 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 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 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 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农村是否和谐, 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农村, 离不开道德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文化落后、愚昧无知, 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农村的。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构建和谐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更为和谐。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 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 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 取得教益, 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 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从整体看, 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 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 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 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 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 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 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 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 净化社会风气, 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 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 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1农村文化现状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文化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 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 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 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首先, 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 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 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二是公共文化机构运转乏力。农村文化主要是乡镇和村两级文化。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机构, 担负着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辅导基层文化的重任。但目前的乡镇文化站除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办得较好外, 大多陷于困境, 步履艰难。具体体现在基本设施落后;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加上活动经费难以保障, 难负公共文化服务之重任。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俱乐部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管理缺人、经费拮据, 很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大多名存实亡。三是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 形式陈旧、单一, 手段落后, 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枯燥。在农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一本书。农村健康文化生活的贫乏造成色情演出等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 封建迷信猖獗、赌博盛行,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 就不能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和谐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 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2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发展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 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 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围绕构建小康农村和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 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以此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

落实政府公共责任, 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发展农村文化, 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 克服重城市、轻文化, 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 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五个纳入”, 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 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 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 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要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发展农村文化, 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 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同时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 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 (文化室) , 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助推和谐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 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 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 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和谐文化, 让文化促进和谐农村建设。责任编辑:李同平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 在构建整个和谐社会中, 务必高度重视和谐农村的建设。

农村文化艺术 篇8

一、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1. 农村文化投入力度加强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迅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的文化事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近年,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基层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使农村文化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 农村文化活动不断开展

近年来,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形式多样的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把欢乐送进千家万户,把先进文化带进广阔的农村,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2131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电影持续下滑的趋势。

3. 农民自办文化得到发展

近年来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许多地方的农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农民剧团等,由于来自农村扎根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并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赢得基层农民群众的欢迎,而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1. 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

(1)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2)相对于城市,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 农村文化缺乏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农村文化工作难以开展,其中有许多问题,但最主要的还是经费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二是多数文化站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开展活动没有经费保障;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仍然缺乏,由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够浓厚,文化活动本身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各种企业和经济实体的参与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

3. 基层文化队伍薄弱

现在基层文化人才还是相对匮乏。农村文艺创作、表演、管理等专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很多乡镇的文化站工作基本上都是一两个人在挑着,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趋于老化,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异地交流不畅,严重制约文化事业发展。

4. 文化活动形式老套,不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由于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其行为方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有些只是唱歌、跳舞等活动,许多地方“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的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望。

5. 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不顺

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乡镇文化站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仅对其行使业务指导职能,这种体制一是产生了文化专干不专的问题,一些文化站干部常年承担乡镇政府工作任务,难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二是县文化主管部门难以调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

6. 农民自办文化缺乏政策保障和引导

目前,在农村自办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农民自办文化的定位不明确;二是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三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 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1)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是搞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将产生其巨大的推进作用。

(2)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2. 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农村县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增加农村文化投入,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

3.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首先,要解决乡镇文化工作人员问题,要配齐配强文化站工作人员,对新进入人员设置必要的进入门槛,开展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要保证文化站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机会充实业务,对村级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在政策、经济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照顾。

其次,可以从财政扶持、社会资助、金融投资等多渠道多途径鼓励社会文化爱好者创建民间文艺团体,依托乡镇中、小学校和乡镇文化站,着力培养一批扎根乡土的民间文艺骨干,立足乡土开展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让基层文化工作真正来源于农村,活跃于农村,扎根于农村。

4. 创新工作思路,提高活动质量

(1)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文化工作者应该不断创新艺术表现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新变化。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各地根据自身的地方特色,深入挖掘民间文化,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等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5. 改革管理体制

要全面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实行政事分开。绩效考核分为业绩考核和行为考核两大部分,对基层文化的绩效考核不仅要对工作结果进行考核,更重要的是对人员行为考核,要实行政事公开,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独立主体的宏观管理运行机制。

6. 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事业

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村文化户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正在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内容在内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建设。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文化作为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只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与经济发展相比, 文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存在着缺乏资金保障、人才队伍薄弱、体制不顺、活动单一等问题。针对新农村建设文化滞后问题, 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建议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滞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和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N].新华社, 2006—06—05.

[2]马艳.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02—16.

[4]邵文杰.新文化.新农民.新农村——写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幕之际[N].光明日报, 2005—12—28.

农村文化艺术 篇9

关键词: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加强建设力度,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春节期间, 我们老圩乡文化站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了一次题为“迎龙年贺新春”的文艺巡回演出活动。节目内容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形式活泼、新颖, 所到之处深受欢迎。男女老少在笑声中接受了教育, 加深了对党的政策的理解。观看演出的热闹场面、热烈的掌声也让演出人员倍受感动。

在本次文艺巡回演出活动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践行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要坚持以人为本, 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坚持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 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享受到同样的文化权益, 拥有平等的文化发展机会。要着重面向农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 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 实现“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我的理解是:以基层为基础, 着重抓好基本阵地、队伍的建设, 实现工作重心、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移。坚持统筹兼顾,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发展文化事业, 抓住重点, 突出特色, 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巩固文化建设成果。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 在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农村三大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化, 对文化有了综合性、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呈现出蓬勃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目前, 三八、五四、十一、春节等节日, 特别是春节和元宵节两个传统节日, 群众文化活动都比较活跃, 广大群众和民间艺人采取自娱自乐的形式, 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如歌舞、狮舞、龙舞、高跷、旱船、秧歌等, 既展示了传统艺术, 又宣传了党的大政方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让农民发挥艺术专长, 讴歌农村发生的新人、新事、新风貌, 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文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多。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事业资金的投入, 加之各地认真探索新形势下文化阵地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解决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资金难的问题, 农村文化基础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乡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 丰富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以及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使农村干部队伍素质迅速提高。他们思想新, 能力强, 点子多, 方法活。学习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深刻。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有力。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发挥基层文化站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基本功能,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影响群众。充分挖掘文化资源, 引导、组织、指导各类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积极订阅书报刊物。办好“农民书香屋”, 做好电影队的放映工作。改变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 以适应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积极创造条件, 发展文化建设成果。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 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 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 发展文化建设成果。

首先是更新思想观念, 营造浓厚氛围。进一步解放思想, 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信心和决心努力改善农村文化发展政策环境, 构建和谐文化, 为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创新空间。鼓励和支持创新, 吸纳和聚集人才从事农村文化产业, 进行文化生产服务。其次是强化责任, 统筹规划,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乡党委、乡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将农村文化工作放在与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 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领导、督促文化、教育单位以及村级组织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地开展起来,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文化站要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担负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担。

农村文化艺术 篇10

一、依托社区化平台, 创新思路模式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 以平原为主, 有少量丘陵和山区, 主要特点是自然村普遍偏小, 全市108万人口、1249个自然村, 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600多口人, 最小的村不足200人。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村都投资建设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市镇 (街道) 财政压力很大, 服务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

从2007年开始, 为有效破解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结构”, 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在农村长期匮乏问题, 诸城市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 按照服务半径2公里以内、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的原则, 在全市规划建设了208个农村社区, 每个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 近距离为农民提供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灾害应急、社区环卫、计划生育、社区志愿者等“一揽子”公共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同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起了208个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 每个服务圈平均服务半径在两公里以内, 使农民出门不出2公里, 步行15分钟左右就能找到文化设施, 享受到普遍均等的公益性文化服务。

二、统一标准,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为使文化资源加快向农村倾斜, 诸城依托农村社区平台, 统一“两公里文化服务圈”的建设标准, 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 逐步完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经过六年的努力, 构建起了基础设施框架。

全市镇街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 均有一个图书报刊阅览室、一个多媒体播放室 (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 、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休闲娱乐棋牌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 (公共电子阅览室) 、一处文体广场、一个文化宣传橱窗, 这些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具体要求是:图书报刊阅览室面积60平方米以上, 4000册图书、30种报刊、120盘音像资料, 构建起了总分馆制下的“一卡通”图书借阅模式, 市图书馆、镇街图书馆 (室) 、社区农家书屋实现联网借阅, 统借通还;多媒体播放室 (农民文化教育培训教室) 配备投影仪、投影幕;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30平方米以上, 内有台球、象棋等文体娱乐设施;电子阅览室配备20台以上电脑, 接入互联网;建设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宣传橱窗10平方米以上。

根据群众文化需求, 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3年建成8处镇街文化广场, 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 改造提升100个农家文化大院, 建成4处镇街图书馆, 完成50个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推广建设花卉、养殖等特色农家书屋。拓展总分馆制“一卡通”图书借阅服务范围, 逐步实现与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图书室开展联网借阅。完善提升有线电视数字整转工作, 加快建设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2013年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用户3万户, 推进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三、完善制度,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诸城市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举全市之力推进农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

实施“一把手”工程。把“两公里文化服务圈”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由党委书记负总责。具体工作中做到“六纳入”。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了市镇两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 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 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 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定期督查通报各镇街公共文化建设进度情况, 增强各级各部门抓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同时强化激励机制, 市财政每年出资600万元, 设立大舜文化奖, 重点奖励从事文艺创作的文化工作者, 努力营造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投入机制多元化。政府主导。坚持政府投入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市财政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13处镇街全部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争取社会支持。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赠等方式, 争取20多家企业投资积极参与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社区建设。支持社区农民群众自办文化。鼓励他们自筹资金, 兴办腰鼓队、农民书社、庄户剧团等业余文艺团队600多支。城乡联建共享。发挥文明单位“结对子”、城乡联建党组织、部门单位包社区联农户的作用, 引导联建单位支持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上一篇: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下一篇:中国民间美术发展